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物理:声现象、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声现象、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声现象、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声现象、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声现象、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发声靠声带,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

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如空气、木、铁等。

3、声音的场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4、人要能分辨出回声,则回声要比发声晚0.1秒以上。最少也要0.1秒。

5、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6、音调:人们所感到的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7、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8、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9、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0、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噪声是物体杂乱无章的振动产

生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讲,噪声是妨碍正常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或者干扰人们听的声音。

12、减小噪声的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途径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3、噪声等级:小于40分贝安静,超过50分贝影响睡眠休息,70分贝以上干扰谈话,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会引超疾病,150分贝以上就损坏人的听觉器官。

[物态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2、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 摄氏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用℃表示。

3、绝对零度:宇宙中的温度下限-273℃,叫绝对零度。

4、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5、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T=t+273K t=T-273℃。

6、体温计的温度范围:35℃-42℃。

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

最小单位:0.1℃

注意事项: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7、温度使用应注意:

(1)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1选

(2)看温度的最小刻度值。 2看

(3)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能离开被测物,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测(量) (4)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4壁

(5)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读

8、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9、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10、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1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要放热

1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等的。

13、在晶体熔化曲线中有明显的三段即:固体升温段熔化段液体升温段。

在熔化段中的物质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混

合态。

14、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

15、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是: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温度条件不同)。2 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发生部位不同)。3 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发生程度不同)。

16、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是:1 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3 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情况。

17、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腾条件是: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18、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要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要放热。19、物态变化中物质越软越吸,越硬越放。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 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 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 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 读数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例题】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支温度计的局部图示,黑色区为液柱,请你记下各温度计的示数,甲温度计的示数为,乙温度计的示数为,丙温度计的示数为 . ⑤温度计使用几点注意: ①温度计玻璃泡不能与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而应该与液体充分接触。 (注意:“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时所测温度”高于“所测液体温度”) ②温度计不能离开所测量液体,且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⑥、体温计: ①测量原理:“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②量程:35℃~42℃;分度值:0.1℃ ③构造特征:在玻璃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个狭窄的凹槽 (这就是“只升不降”的原因,即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 ④与普通温度计不同,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小结及练习题及解析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小结及练习题及解析 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 1.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B. 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 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D. 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A符合题意; B、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石蜡是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B不符合题意; C、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从人体吸热,使人体的温度降低,但风不能降低室温,C不符合题意; D、下雪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雪,凝华是放出热量的,气温不是很低,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关键要分析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然后利用物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答案. 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 中学生的体积大约是0.05m3 B. 教室楼层之间的高度约为5米 C.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60℃ D. 空调电流约1A 【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中学 生的质量在60kg左右,体积在V= = =0.06m3左右.故A符合实际;B、学校广场上的国旗旗杆高度在6m左右,教室楼层高度大约是此数值的一半,在3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故C不符合实际; D、家用空调的额定功率在1100W左右,正常工作的电流在I= = =5A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

中考物理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2019年中考物理必考的知识点总结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得到声音 解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2、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20~2019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如发生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而频率高于2019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如医院里的B超。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除了与频率有关外,还更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如果距离发声体太远,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后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动,还是听不到声音。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不一定”下沉 解析: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有三种情况,下沉、悬浮、漂浮,到底处于哪种状态,与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 1、下沉。根据F浮=Vρ水g和G=Vρ物g,因为ρ水ρ物,F浮,物体下沉,此时,该物体是实心的。例如:铁块放在水中下沉。 2、悬浮,当该物体内部的空心所造成该物体的重力与它浸没在水中所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时该物体悬浮。(在挖空的过

程中,浮力不变,重力逐渐减小) 3、漂浮,当物体内部空心且空心较大时,该物体漂浮。(挖空的部分较大,使得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直至浮出水面,浮力再次等于重力)例如:钢铁制成的轮船。 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解析: 物体吸收热量,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体内能增加,但我们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是势能的总和。 1、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不发生变化,即分子势能不变,只改变了分子的动能,则物体的温度就会升高,如给铁块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 2、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虽然都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温度始终保持不变。非晶体吸热时,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在发生变化,所以状态变化的同时,温度也升高。 物体收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解析: 第一,力有两个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即使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受到力的共同效果决定的。1、物体受到非平衡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专题训练及答案

专题训练二 物态变化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物态变化,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会用温度计测温度;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解释生活及自然界的单间现象;能识读有关物态变化的图线. 中考命题热点: 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表的正确使用与注意事项;结合社会热点、生活问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分别滴入几滴红墨水,会观察到 的颜色较快变得均匀,这个现象可以说明: . 2.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 ,乙的示数为 . 3.某人在配制酒精溶液时,把10ml 的酒精倒入10ml 的水中,摇晃混合后发现总的体积小于20ml .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4.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 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 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5.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从物理上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 ,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 现象. 6.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 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7.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 后是 . 8.目前,全球的气候悄悄变暖,这是 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而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乡村,这种现象称为 效应. 9.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 . 10.如图2-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 种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甲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 20 10 10 20 甲 乙 图2-1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要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3单位:摄氏度,符号℃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在 0℃和 100℃之间平均分成 100等份,每一份表示 1℃。 2、温度计 (1构造: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温标 (2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种类:按用途分为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和寒暑表;按里面的测温物质分为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 (4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①看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侧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并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如果超过它所能侧的最高温度会损坏温度计;如果低于它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会读不出温度值。②认清它的分度值,即温度计每小格所表示的温度值,否则就不能迅速而准确的读数。 使用时:手持温度计的上部,不能触及温度计的玻璃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同时不能靠在容器底或者容器壁上。

读数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等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这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并不能马上与被测液体的温度相同。②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并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如果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来读数,示数会发生改变,使得测量结果不准确。③把观测到的温度记录下来,不要忘记写单位。 (5体温计 ①用途 :用于测量人体温度。玻璃管内装的液体是水银,量程为 35-42℃,分度值为 0.1℃ . ②特点 :在存储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缩口 ,测量体温时,水银膨胀通过细小的缩口上升,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因温度降低而收缩,水银柱便在缩口处断开,使上面的水银不能退回到玻璃泡中, 因而可以在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读数。 ③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要先检查温度计的液柱是否在 35℃以上,若在 35℃以上,一定要用手抓住温度计的上部,用力甩几下,使毛细管内的水银先退回到玻璃泡内。 (6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的方法:温度计的细管越细,玻璃泡越大就越精确。玻璃泡越大,玻璃泡内的液体越多,温度变化时液体的体积变化越大,而液体的体积变化 V 一定时,玻璃管的横截面积 S 越小,玻璃管内液柱长度的变化就越大,这样温度计的 精确程度就越高。 (7摄氏温度规定的应用:给出刻度均匀但示数不标准的温度计,或给出只有刻度而没有标出温度值的温度计,让学生根据摄氏温度的规定,确定实际温度。方法是根据实际 0℃和 100℃的位置找出每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再求出对应刻度的实际温度。 (8例:有一支刻度均匀 , 但实际测量不准确的温度计 , 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 , 示数是 4℃把它放在 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 , 示数是 94℃.把它放在某液体中时 , 示数为 22℃,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 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 40℃的温水 中 , 温度计的示数是(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2011年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及使用条件 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F = F 1 - F 2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密度公式: V m = ρ 浮力公式: F 浮=G – F F 浮= G 排=m 排g F 浮=ρ水gV 排 F 浮=G 压强公式: p =S F 液体压强公式:p =ρgh 帕斯卡原理:∵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或写成:1 2 2 1 L L F F = 滑轮组: F = n 1 G总 s =nh 对于定滑轮而言:∵n=1 ∴F = G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n=2 ∴F = 2 1 G s =2 h 机械功公式: W=F s 功率公式: P =t W 机械效率: 总 有用 W W = η ×100% 热量计算公式: 物体吸热或放热 Q = c m△t (保证△t >0) 燃料燃烧时放热 Q放= mq ★电流定义式:

t Q I = 欧姆定律: R U I = 电功公式: W = U I t W = U I t 结合 W = U I t 结合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电功率公式: P = W /t P = I U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 =U 1+U 2 分压原理:21 2 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表达式:2 1 2 1R R P P =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I =I 1+I 2 分流原理:12 2 1R R I I =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 =U 1=U 2 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表达式:12 2 1R R P P = ---------------------------------------------------- 补充公式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光学 声波 波的存在 电磁波 光波 波的作用:传播信息 特点:(1)光的传播不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两种不同物质界面上会发生 在传播过程中光的路线是可逆的。 速度: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在真空中光速最大,数值为3×108米/秒。 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平面镜成像 漫反射 折射现象特点: 凸透镜 凹透镜 5、眼睛——视力的矫正 类型 特点 矫正方法 近视眼 来自于远方物体的光成像在视网膜前 戴凹透镜 远视眼 来自于远方物体的光成像在视网膜后 戴凸透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特点 像的位置 应用举例 与物体在 像距 u →∞ 缩成一点(实像) 异侧 v=f 测量焦距 u >2f 倒、缩小、实像 异侧 f <u <2f 照相机 u=2f 倒、等大、实像 异侧 v=2f / f <u <2f 倒、放大、实像 异侧 v >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光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平行光源 u <f 正立、放大、虚像 同侧 / 放大镜 1、波 2、光的传播 种类 3、光的反射 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镜面 反射 反射面 光线特点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整光面 如果入射光线平行,则反射光线仍平行。 漫反射 粗糙不平 反射光线杂乱散漫。 透镜 4 、光的折射 名称 形状 性质 特点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对光起会聚作用,有实焦点 能成实像和虚像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有虚焦点 只能成虚 像 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靠 水或玻璃射向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力学 1、运动的描述 (1)参照物: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参照物可任意选择, 所选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地面或地面上的建筑物为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a )选择合适的参照物。(b )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 置是否改变,若不变则静止;若变则运动。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等的时间内 直线运动 通过的路程相等。 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2、速度与平均速度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v = s / t 单位:米/秒(主单位),千米/小时(常用单位) (2)平均速度: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通过的距离与通过这段距离所经历的时间之比。 3、力 )。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例子大全

说明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1)冬天,河内冰层的形成 (2)雾的形成 (3)霜、雪的形成 (4)寒冷的冬天,室内窗户玻璃上形成的冰花 (5)用久的日光灯两端管壁发黑 (6)夏天打开电冰箱冷冻室门时,我们可以看到冒“白气” (7)冰箱冷冻室里的冰变小 (8)室外冻冰的衣服变干 (9)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10)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11)暖瓶口出现朦胧的“白气” (12)涂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变干了 (13)铁矿石变成了铁水 (14)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1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 (16)冰雕没看见“化”就变小了 (17)从冰箱里拿出的汽水瓶子上面有一层“汗” (18)冬天开车出行,发现汽车前车窗的玻璃上有一层水雾 (19)①冰棒从冰柜里拿出后,发现冰棒粘着白花花的“粉” ②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冒“气”; ③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外出“汗” (20)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21)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22)对烧瓶中的固态碘微微加热,发现固态碘消失,出现紫色的碘气体(23)天气炎热,吃冰糕降温解暑 (24)把钢水浇铸成各种零件 (25)新鲜蔬菜放时间长了,容易干瘪 (26)有人发烧,手心脚心涂抹酒精降温 (27)狗喜欢把舌头伸出 (28)开锅盖,带眼镜看不清,哈上一层“雾” (29)夏天自来水管“冒汗” (30)初冬江岸上美丽雾凇的出现 (31)夏季,冰雹的形成 (32)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 (33)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 ①先向外拉动活塞,乙醚液体消失 ②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出现了液态乙醚 (34)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 ①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 ②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

[全]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

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 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2)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作: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1)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3)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30℃~50℃35℃~42℃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4)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熔化和凝固 1.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1)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2)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2.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热学: 1.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压强: 1.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F=PS【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h:单位:米;ρ:千克/米3;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

沪科版2013年全国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物态变化(含答案)

2013年全国物理中考分类汇编-----物态变化 (2013·丽水)2.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B.汽化C.熔化D.凝固 答案:B (2013·东营)3.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华后升华D.先升华后凝华 答案:B (2013·德阳)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北方的冬天,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D.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防滑铁链 答案:B (2013·福州)8.打开冰箱门,常常能看到冷藏室内壁上有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是由食物中的水分经过下列哪些物态变化形成的 A.升华、凝华B.汽化、熔化 C.凝华、熔化D.汽化、液化 答案:D (2013·宜昌)3、秋天的早晨,山区公路上容易出现大雾,影响行车安全。从物理学角度看,雾是由下列哪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A.液化 B.凝华 C.升华 D.汽化 答案: A (2013·哈尔滨)19.物态变化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 B.盛夏,雾的出现是液化现象 C.深秋,霜的出现是凝固现象 D.严冬,冰雕变小是熔化现象 答案:B

(2013·福州)26.(5分)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22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选填“高”或“低”)。 (2)图22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3)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2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当时的大气压(选填“<”、“>”或“=”)l标准大气压;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不同。 答案:(1)高(2)92 (3)98 <质量 (2013·庆阳)2.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Array A.海波的沸点是48℃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D.6min时海波已全 答案:B (2013·武汉)21.(3分)下图是某型号空调扇的示意图,空气通过湿帘时,湿帘表面的水在过程中热量,产生的湿热空气被风机吹出。一定质量的空气通过空调扇后,这部分空气(不含增加的水蒸气)的内能。 . 答案:蒸发;吸收;减少 (2013·广东)10.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6.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 0 dB 7.声音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二章物态变化】 8.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9.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0.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1.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 (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 12.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13.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14.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 15.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第三章光现象】 16.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7.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17.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18.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9.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 20.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像的是虚像。 21.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另: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22.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3.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4.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5.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红外线烤箱、电视遥控 (2)紫外线: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验钞、杀菌 【第四章透镜及其作用】 2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7.平行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图:通过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

最新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复习提纲完整版

最新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复习提纲完整版 1、乐音三要素及决定因素: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②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③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时,音色是不同的。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总结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①像与物等大 ②平面镜成像为虚像 ③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 ④像与物的对应点的连线到镜面的距离垂直 6、光的折射规律:①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③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7、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c = 3×108 m/s 8、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9、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10、近视眼矫正应佩带凹透镜,远视眼矫正应佩带凸透镜 1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1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4、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非晶体熔点: 温度不断上升。 15、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16、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②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③沸腾是在一定温度

中考物理大全物态变化

07年物态变化中考试题汇编 选择题 1.(07年福州市)清晨看见草地上的露。露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熔化 B.凝固 C. 液化 D. 汽化 2.07广州 (江苏镇江)深秋的早晨,我们看到地面、花草上有一层白色的霜,霜的形成是 A.凝固现象 B. 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 升华现象 7.(江苏南京)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 .(1)(2) B .(2)(4) C. (1)(3) D .(3)(4) 4.(山东济宁)下表是1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A. 水温度计 B. 水银温度计 C. 酒精温度计 D. 乙醚温度计 4. (山东大纲)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C.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 “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1、 威海市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上会出现先有水珠后变干的现象, 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物质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 熔点/℃ 0 -39 -117 -114 沸点/℃ 100 357 78 35

A、先液化后蒸发 B、先升华后蒸发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9(山东潍坊)下列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 A.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B. 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C.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 07年烟台市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D A.熔化B.凝华C.汽化D.升华 20. 07年四川绵阳市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有关这种电冰箱工作过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 6、四川省自贡市2007年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是吸热的是 A.升华、熔化、液化 B.凝固、汽化、凝华 C.熔化、汽化、升华 D.液化、凝固、凝华 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汽化的是 A.灯泡的灯丝用久后比新时细 B.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 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 D.新鲜白菜会慢慢干瘪 (07年北京)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升华 B. 汽化 C.液化 D. 熔化 2.茂名市2007年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3.2007年广东省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液化B.汽化C.凝华D.升华 (桂林)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过了一会儿,

八年级上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归纳检测

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接触容器壁或容器底;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汁有特殊的设计,即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缩口。每次使用前都要将体温计甩几下。其他温度计不能甩。 四、物态变化: 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五、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的物质;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沥青,石蜡,松香,玻璃这四种是非晶体。(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要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要继续吸热); ( 3 )、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 4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 5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 6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 =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量程是指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5、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 时间的测量 1h=60min 1min=60s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初中物理中考:物态变化专题复习

本部分涉及到的考点有: 1.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 2.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3.晶体的熔点,并会查熔点表。 4.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5.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6.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知识结构 一、温度 1.温度的意义 2.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 3.温度计: (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2)正确使用温度计。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条件; (2)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特点。 2.汽化和液化: (1)汽化:(a)蒸发:蒸发的特点及条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沸腾:沸腾的特点及条件;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2)液化:液化的两种方法。 3.升华和凝华 方法提示 1.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熔化、汽化、液化、凝固、升华、凝华。 2.日常生活中温度计如何正确使用: (1)“一看二清”。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2)“三要”。 (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b)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运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特点以及图像判断物态变化和吸放热过程。4.自然界中,常见自然现象和三态变化关系。 5.汽化两种方式的比较。 6.升华、凝华现象同其它物态变化的比较。 7.巧记物态变化特征,灵活运用和解释有关现象。

中考题展示 一填空题 1.云、雾、雪、霜、露、雹、冰中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 ,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 ;由水凝固形成的是 。 2.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口出来的气。用口“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 ,使水温降低;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 ,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3. 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 做测温物质。 4.右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 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要吸热.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是水蒸气液化或 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小冰晶的熔化过程需 热. 5.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人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 。 二、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晶体萘的熔化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80℃的萘是〔 〕 A. 固态 B. 固、液共存状态 C. 液态 D. 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可能

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1111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分类: ① 热力学温度: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的温度。 ② 摄氏温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 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 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固 液 熔化 吸热 汽化 吸热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变成固体,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 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气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蒸 发 沸 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