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联机管径选取表

多联机管径选取表

多联机管径选取表
多联机管径选取表

●分歧管的选型

●分歧集管的选型

室外机

存油弯(气管中每隔6~8米落差设置1个)

室内机

分歧接管组件

室内外机之间的落差

室内机之间的落差

● 分支集管的安装 只有水平安装一种方式。

● 冷媒配管长度的限制

允许值(8~50HP )

配管部分

配管长 配管总长

实际长度 ≤500m L1+L2+...+Li+a+b+…+i

最远配管长

实际长度

≤150m

L1+L2+... +Li+i

等效长度

≤175m 第一分歧部到最远配管等效长度

≤65 m L2+L3+...+Li+i

落差

内外机落差

室外机在上

≤50 m - 室外机在下 ≤40 m - 内机间落差

≤15 m

-

当室外机在室内机的上方时,需在气管中每隔6~8m 垂直落差设置一个存油弯。 等效长度是指弯头等部位在考虑了管内的压力损失后的换算长度。下面是其计算公式: 等效长度=实际管长度+弯头数量╳各种弯头的等效长度+存油弯数量╳各种存油弯的等效长度

分歧管每处的等效长度为0.5m ,分支集管的每处的等效长度为1.0m 。弯头和存油弯的等效长度见下表:

管径

等效长度

管径

等效长度

弯头(m)

存油弯(m) 弯头(m) 存油弯(m) φ9.52 0.18 1.3 φ28.6 0.50 3.7 φ12.7 0.20 1.5 φ31.8 0.55 4.0 φ15.88 0.25 2.0 φ34.9 0.60 4.4 φ19.05 0.35 2.4 φ38.1 0.65 4.7 φ22.23 0.40 3.0 φ41.3 0.70

5.0

φ25.4

0.45

3.4

管径-流速-流量对照表

管径/流速/流量对照表

已知流量、管材,如何求管径? 分两种情形: 1、水源水压末定,根据合理流速V(或经济流速)确定管径d: d=√[4q/(πV)] (根据计算数值,靠近选取标准管径) 2、已知管道长度及两端压差,确定管径 流量q不但与管内径d有关,还与单位长度管道的压力降落(压力坡度)i有关, i=(P1-P2)/L.具体关系式可以推导如下: 管道的压力坡度可用舍维列夫公式计算 i=0.0107V^2/d^1.3——(1) 管道的流量 q=(πd^2/4)V ——(2) 上二式消去流速V得: q = 7.59d^2.65√i (i 以kPa/m为单位)管径:d=0.4654q^0.3774/i^0.1887 (d 以m为单位) 这就是已知管道的流量、压力坡度求管径的公式。 例:某管道长100m,管道起端压力P1=96kPa,末端压力P2=20kPa,要求管道过1.31 L/s的流量,试确定管径

压力坡度 i=(P1-P2)/L=(96-20)/100=0.76kPa/m 流量 q=1.31 L/s=0.00131 m^3/s 管径d=0.4654q^0.3774/i^0.1887 =0.4654*0.00131^0.3774/0.76^0.1887= 0.0400m =400mm 还可用海森威廉公式:i=105C^(-1.85)q ^1.85/d^4.87 ( i 单位为 kPa/m )钢管、铸铁管:C=100,i=0.02095q ^1.85/d^4.87 ,q =8.08d^2.63 i ^0.54 铜管、不锈钢管:C=130,i=0.01289q ^1.85/d^4.87 ,q =10.51d^2.63 i ^0.54 塑料管:C=140,i=0.01124q ^1.85/d^4.87 ,q =11.31d^2.63 i ^0.54 C=150,i=0.009895q ^1.85/d^4.87 ,q =12.12d^2.63 i ^0.54

多联机选型

二、空调系统的选型 1、多联机系统的分类 多联机式空调系统根据其制冷剂配管实际连接形式大体可分为室外直接分支方式和室外总管、室内分支的连接方式两大类。 1.1室内分支形式 采用室内分支形式的多联机式空调系统,其室外机组的所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由一组气管和液管构成(一般称为主配管,对于部分品牌的热回收式系统则由两根气管和一根液管构成)。制冷剂主配管根据室内机组的分布情况,在合适的位置进行再分支,最终与各个室内机组相连接。 1.2室外分支形式 采用室外分支的多联机式空调系统,其室外机组连接复数组制冷剂配管,数量根据实际连接的室内机组的数量和形式来确定。 1.3本系统形式 相对而言,采用室内分支的系统,由于流量调节机构设置在各室内机组中,能较为迅速地对应室内负荷的变化,且可达到较长的配管长度以对应较为大的空调空间;而室外分支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由于流量控制机构设置在室外机组,为减小管路的输送损耗,一般不宜安装较长的制冷剂配管,多用于三房至四房的家庭场合。本系统选用室内分支形式。 2、室内机的选型 2.1室内机的精确选型的几个修正

变频多联机系统的设计流程如下:首先是系统设计规划,进行空调分区的划分,拟定新风解决方案和控制解决方案。根据设计要求、气候条件、建筑状况、发热设备等进行负荷计算,由负荷计算结果初步确定室内机容量、形式、设计位置。因为在设计时有多个影响因素需要考虑,其中包括温度因素、连接率因素、管长因素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修正系数可提高选型的准确性,同负荷计算更匹配,设计更完美,能有效减少设备的浪费。 2.1.1温度修正 能力修正的第一个要点是温度的修正。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机组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可以根据具体设计条件,查询不同温度条件下机组的容量表来获得这一步的修正。 2.1.2连接率修正 室内机容量总和超过室外机所提供的实际能力时,室外机的能力不再同室内机容量总和呈线性变化,室内机的容量会有所衰减,连接率较大时必须考虑这个因素的影响。 2.1.3管长修正 变频多联机系统管长较长时会产生衰减,一般只需对制冷情况进行管长修正。首先配管的长度影响流体阻力,管长过长导致阻力加大。其次配管的长度影响系统性能,吸气管阻力增加,压缩机吸气压力降低,制冷能力下降。吸气压力下降、过热增加,系统EER相应下降。管长超过90m时可通过增加管径的方法降低管长衰减。 2.1.4室内机的实际能力 当所有室内机全开时,其实际能力是根据室外机能力按比例分配的,此时室内机能力按下式得出:室内机的实际能力=室内机总容量值∕单台室内机容量值

管径流速流量对照表

管径/流速/流量对照表 管径(DN)0.4m/s 0.6m/s 0.8m/s 1.0m/s 1.2m/s 1.4m/s 1.6 m/s 1.8 m/s 2.0m/s 2.2m/s 2.4m/s 2.6m/s 2.8m/s 3.0m/s 流速对应流量m3/h 20 0.5 0.7 0.9 1.1 1.4 1.6 1.8 2.0 2.3 2.5 2.7 2.9 3.2 3.4 25 0.7 1.1 1.4 1.8 2.1 2.5 2.8 3.2 3.5 3.9 4.2 4.6 4.9 5.3 32 1.2 1.7 2.3 2.9 3.5 4.1 4.6 5.2 5.8 6.4 6.9 7.5 8.1 8.7 40 1.8 2.7 3.6 4.5 5.4 6.3 7.2 8.1 9.0 10.0 10.9 11.8 12.7 13.6 50 2.8 4.2 5.7 7.1 8.5 9.9 11.3 12.7 14.1 15.6 17.0 18.4 19.8 21.2 65 4.8 7.2 9.6 11.9 14.3 16.7 19.1 21.5 23.9 26.3 28.7 31.1 33.4 35.8 80 7.2 10.9 14.5 18.1 21.7 25.3 29.0 32.6 36.2 39.8 43.4 47.0 50.7 54.3 100 11.3 17.0 22.6 28.3 33.9 39.6 45.2 50.9 56.5 62.2 67.9 73.5 79.2 84.8 125 17.7 26.5 35.3 44.2 53.0 61.9 70.7 79.5 88.4 97.2 106.0 114.9 123.7 132.5 150 25.4 38.2 50.9 63.6 76.3 89.1 101.8 114.5 127.2 140.0 152.7 165.4 178.1 190.9 200 45.2 67.9 90.5 113.1 135.7 158.3 181.0 208.6 226.2 248.8 271.4 294.1 316.7 339.3 250 70.7 106.0 141.4 176.7 212.1 247.4 282.7 318.1 353.4 388.8 424.1 489.5 494.8 530.1 300 101.8 152.7 208.6 254.5 305.4 386.3 407.1 488.0 508.9 589.8 640.7 661.6 712.5 763.4 350 138.5 207.8 277.1 346.4 415.6 484.9 554.2 623.4 692.7 762.0 831.3 900.5 989.8 1089.1 400 181.0 271.4 381.9 462.4 542.9 633.3 723.8 814.3 904.8 995.3 1085.7 1176.2 1286.7 1357.2 管径(DN) 流速推荐值m/s: 20 25 32 40 50 65 80 100 125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闭式系统0.5-0.6 0.6-0.7 0.7-0.9 0.8-1 0.9-1.2 1.1-1.4 1.2-1.6 1.3-1.8 1.5-2.0 1.6-2.2 1.8-2.5 1.8-2.6 1.9-2.9 1.6-2.5 1.8-2.6 开式系统0.4-0.5 0.5-0.6 0.6-0.8 0.7-0.9 0.8-1.0 0.9-1.2 1.1-1.4 1.2-1.6 1.4-1.8 1.5-2.0 1.6-2.3 1.7-2.4 1.7-2.4 1.6-2.1 1.8-2.3

空调铜管管径要求

空调铜管管径要求 1编制目的: a. 介绍各种不同设计压力下冷媒系统配管壁厚选择计算方法和选择方法; b. 防止开发人员在进行管组设计选型时出现错误,造成批量问题。 2参考资料: 引用文献:JIS B 8607 冷媒用喇叭口(flare)铜管以及焊接管(brazing)弯头 JIS H 3300 铜以及铜合金无接缝管 专家资料配管壁厚设计基准B-010 GB/T1804 制冷铜配管标准 3适用的范围 这个设计选择标准,是针对一般的冷媒配管用铜管的种类、尺寸以及允许偏差而做的规定。另外,也适用于工厂组装品内部的冷媒配管。 (注) JIS B 8607 冷媒用喇叭口(flare)铜管以及焊接管(brazing)弯头,“工厂组装品内部的冷媒配管也是依照这个”来规定的。 4配管的类别 配管的类别、根据最高使用压力(设计压力)来区分第1种、第2种以及第3种。 第1种:相当于R22(包括R407C, R404A, R507A)的设计压力 第2种:相当于R410A的设计压力 第3种:用 5壁厚的计算公式 以日本冷冻保安规则关系为基准来求得的铜管(TP2M)必须厚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t= [(P×OD)/(2σa + ] +α (㎜) t:必须的壁厚 (㎜) P:最高使用的压力(设计压力) (MPa)

OD:标准外径 (㎜) σa:在125℃的基本许可应力 (N/㎜2) *σa = 33 (N/㎜2) α:腐蚀厚度 (㎜) *但是,对铜管的话为0(㎜)。 设计选择示例(TP2M):以下以O型(TP2M)铜管设计为例 ①R22制冷系统排气管组壁厚选择,假设排气管组外径φ,其壁厚选择方法如下: R22制冷系统排气侧最高压力取,计算如下: 壁厚t= [(P×OD)/(2σa + ] +α (㎜) =(×)/(2×33+×)+0 =0.9558mm 取整,t=。 注:国标GB/T1804规定φ的铜管壁厚V级偏差可以是±,这样如果供货厂家为节省成本,采用壁厚偏差来生产管组,则其壁厚就会选取为了,这样由计算结果可知,该管组在设计压力为时,就会有裂管的隐患了。这时必须通过适当增加铜管壁厚来保证该管组不会爆裂,或者在技术要求中明确规定管组壁厚在适当的偏差内,即偏差范围在(,+)mm内,以免除管组爆裂隐患。 实际上,一般设计的R22制冷系统最高压力不会超过,以为设计压力,φ作为高压侧铜管时的壁厚,计算如下: 壁厚t= [(P×OD)/(2σa + ] +α (㎜) =(×)/(2×33+×)+0 =0.8355mm 取整t=,其壁厚偏差可以定在(,+)mm内,如果t取,就按照国标GB/T1804规定不必考虑壁厚偏差了。 ②R410A 制冷系统排气管组壁厚选择,假设排气管组外径φ,其壁厚选择方法如下: R410A制冷系统高压侧最高压力设计为,则其壁厚计算为: 壁厚t= [(P×OD)/(2σa + ] +α (㎜)

多联机冷媒管尺寸.doc

室内机主配管尺寸选定: 主配管尺寸 mm(不得大于主管的 下游内机容量 A (× 100W) 尺寸) 适用分歧管气管液管 A< 168 ¢ 15.9 ¢ 9.5 FQZHW-01C 168≤A<224 ¢ 19.1 ¢ 9.5 FQZHW-01C 224≤A<330 ¢ 22.2 ¢ 9.5 FQZHW-02C 330≤A<470 ¢ 28.6 ¢ 12.7 FQZHW-03C 470≤A<710 ¢ 28.6 ¢ 15.9 FQZHW-03C 710≤A<1040 ¢ 31.8 ¢ 19.1 FQZHW-03C 1040≤A<1540 ¢ 38.1 ¢ 19.1 FQZHW-04C 1540≤A<1800 ¢ 41.3 ¢ 19.1 FQZHW-05C 1800≤A ¢ 44.5 ¢ 25.4 FQZHW-05C 注意: 1)A 表示:配管下游内机(从该配管的至最后一台内机之间所有内机) 的能力之和。 2)第一分歧管以外机总能力为准,其他分歧管不得大于第一分歧管。 3)与主配管相连的分歧接口尺寸若与主配管尺寸不符,续作适当转换。 室外机本身接口尺寸: 室外机接口管径尺寸(mm) 型号 气侧液侧8/10HP¢ 25.4¢12.7 12/14/16HP ¢ 31.8 ¢ 15.9 18HP¢ 31.8¢19.1 室外机主管尺寸:

室外机 容量 8HP 10HP 12~14HP 16HP 18~22HP 24HP 26~34HP 36~54HP 56~66HP 68~88HP 所有配管长度< 90m时主管尺寸所有配管长度≥ 90m时主管尺寸 气侧液侧室内第一分歧气侧液侧室内第一分歧(mm)( mm)管(mm)(mm)管¢¢ FQZHN-02C ¢ ¢12.7 FQZHN-02C 19.1 9.53 22.2 ¢¢ FQZHN-02C ¢ ¢12.7 FQZHN-02C 22.2 9.53 25.4 ¢¢ FQZHN-02C ¢ ¢15.9 FQZHN-03C 25.4 12.7 28.6 ¢¢ FQZHN-03C ¢ ¢15.9 FQZHN-03C 25.4 12.7 31.8 ¢¢ FQZHN-03C ¢ ¢19.1 FQZHN-03C 28.6 15.9 31.8 ¢¢ FQZHN-03C ¢ ¢19.1 FQZHN-03C 28.6 15.9 31.8 ¢¢ FQZHN-03C ¢ ¢22.2 FQZHN-04C 31.8 19.1 38.1 ¢¢ FQZHN-04C ¢ ¢22.2 FQZHN-04C 38.1 19.1 38.1 ¢¢ FQZHN-05C ¢ ¢22.2 FQZHN-05C 41.2 19.1 41.2 ¢¢ FQZHN-06C ¢ ¢25.4 FQZHN-06C 44.5 22.2 54.0 注意: 1)表中所有配管指气管+液管等效管长之和。 2)请根据上表选择室外机连接配管管径,如果超配,出现主配管大于主管的情况,则按照就大原则选择较大值的主管和主配管。

多联机配管选型表

15.冷媒配管工程 15.1 冷媒配管设计 1、冷媒配管长度和落差(表1 ) 注: 1.分歧管折算长度为等价配管长度0.5m。 2.内机尽量均等地安装在U型分歧管的两边。 3.当外机在上的场合且落差超过20米,建议在主管的气管上每隔10m设置一个回油弯, 回油弯规格建议如图2。 4.当外机在下时,H≥40m主管与液管需加大一号。 5.连接到室内机的第一个分歧管组件的允许长度应等于或小于40m。但当下列条件全部满足的情 况下,允许长度可以延长为90m。

6.所有分歧管必须采用美的专用的分歧管,不按此要求操作可能导致系统严重故障! 图1 注:1、所有分歧管必须采用美的专用的分歧管,不按此要求操作可能导致系统严重故障; 2、内机尽量均等地安装在U 型分歧管的两边。 300mm 以上 图2

15.2 冷媒配管选取 1)冷媒配管类型选定(表2 ) 2 4 N10 注: 1、所有分歧管必须采用美的专用的分歧管。 2、内机尽量均等地安装在U型分歧管的两边。 3、表中所有配管等效长度L1+…+L6+a+…+g+0.5*6(分歧管折算为等价配管长度0.5m)。 4、配管等效长度为单程配管等效长度,即等于气侧或液侧的等效长度。

2)室内机主、配管尺寸选定(表3 ) 注意: A.A表示:配管下游内机(从该段配管的至最后一台内机之间所有内机)的能力之和。 B.第一分歧管以外机总能力为准,其他分歧管不得大于第一个分歧管。 C.与主配管相连的分歧接口尺寸若与主配管尺寸不符,须作适当转接 3)室外机主管尺寸,连接方法(表4) 注意: 1)请根据上表选择室外机连接配管管径,如果超配,出现主配管大于主管的情况,则按照就大原则,选择较大值的主管和主配管。 例如:三台外机16+16+14并联(总容量为46HP),连接的所有内机总容量为1360,假设所有配管等效长度≥90m,则按照外机总容量为46HP查表4.4得其主管为:Φ38.1/Φ

对照表之水泵管径流速流量

流量与管径、压力、流速的一般关系 一般工程上计算时,水管路,压力常见为0.1--0.6MPa,水在水管中流速在1--3米/秒,常取1.5米/秒。 流量=管截面积X流速=0.002827X管内径的平方X流速 (立方米/小时)。 其中,管内径单位:mm ,流速单位:米/秒,饱和蒸汽的公式与水相同,只是流速一般取20--40米/秒。 水头损失计算Chezy 公式 Q——断面水流量(m3/s) C——Chezy糙率系数(m1/2/s) A——断面面积(m2) R——水力半径(m) S——水力坡度(m/m) Darcy-Weisbach公式 h f——沿程水头损失(mm3/s)

f ——Darcy-Weisbach水头损失系数(无量纲) l——管道长度(m) d——管道内径(mm) v ——管道流速(m/s) g ——重力加速度(m/s2) 水力计算是输配水管道设计的核心,其实质就是在保证用户水量、水压安全的条件下,通过水力计算优化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管材和确经济管径。输配水管道水力计算包含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而局部水头损失一般仅为沿程水头损失的5~10%,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探讨管道沿程水头损失的计算方法。 1.1 管道常用沿程水头损失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管道沿程水头损失是水流摩阻做功消耗的能量,不同的水流流态,遵循不同的规律,计算方法也不一样。输配水管道水流流态都处在紊流区,紊流区水流的阻力是水的粘滞力及水流速度与压强脉动的结果。紊流又根据阻力特征划分为水力光滑区、过渡区、粗糙区。管道沿程水头损失计算公式都有适用范围和条件,一般都以水流阻力特征区划分。 水流阻力特征区的判别方法,工程设计宜采用数值做为判别式,目前国内管道经常采用的沿程水头损失水力计算公式及相应的摩阻力系数,按照水流阻力特征区划分如表1。 沿程水头损失水力计算公式和摩阻系数表1

空调铜管管径要求

空调铜管管径要求 1 编制目的: a. 介绍各种不同设计压力下冷媒系统配管壁厚选择计算方法和选择方法; b. 防止开发人员在进行管组设计选型时出现错误,造成批量问题。 2 参考资料: 引用文献:JIS B 8607 冷媒用喇叭口(flare )铜管以及焊接管(brazing )弯头 JIS H 3300 铜以及铜合金无接缝管 专家资料配管壁厚设计基准B-010 GB/T1804 制冷铜配管标准 3 适用的范围 这个设计选择标准,是针对一般的冷媒配管用铜管的种类、尺寸以及允许偏差而做的规定。另外,也适用于工厂组装品内部的冷媒配管。 (注) JIS B 8607 冷媒用喇叭口(flare )铜管以及焊接管(brazing )弯头,“工厂组装品内部的冷媒配管也是依照这个”来规定的。 4 配管的类别 配管的类别、根据最高使用压力(设计压力)来区分第1种、第2种以及第3种。 第1种:相当于R22(包括R407C, R404A, R507A)的设计压力(3.45MPa) 第2种:相当于R410A的设计压力件15MPa) 第 3 种:(4.7MPa)用 5 壁厚的计算公式

以日本冷冻保安规则关系为基准来求得的铜管(TP2M)必须厚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t = [( P >OD) /(2(T a + 0.8P)] + a (伽) t:必须的壁厚(伽) P:最高使用的压力(设计压力)(MPa) OD标准外径(伽) d a:在125C的基本许可应力(N /伽2) * d a = 33 (N /伽2) a :腐蚀厚度(伽)*但是,对铜管的话为0(伽)。 设计选择示例(TP2M :以下以O型(TP2M铜管设计为例 ①R22制冷系统排气管组壁厚选择,假设排气管组外径$ 19.05,其壁厚选择方法 如下: R22制冷系统排气侧最高压力取 3.45MPa,计算如下: 壁厚t = [(P x OD/ (2 d a + 0.8P)] + a (伽) =(3.45 X 19.05 ) / (2X 33+0.8 x 3.45 ) +0 =0.9558mm 取整,t=1.0mm。 注:国标GB/T1804规定$ 19.05的铜管壁厚V级偏差可以是土0.08mm这样如果供货厂家为节省成本,采用壁厚偏差-0.08mm来生产管组,则其壁厚就会选取为0.92mm了,这样由 计算结果可知,该管组在设计压力为 3.45MPa时,就会有裂管的隐患了。这时必须通过适当 增加铜管壁厚来保证该管组不会爆裂,或者在技术要求中明确规定管组壁厚在适当的偏差内,即偏差范围在(-0.4 , +0.08 ) mm内,以免除管组爆裂隐患。 实际上,一般设计的R22制冷系统最高压力不会超过 3.0MPa,以3.0MPa为设计压 力, $ 19.05 作为高压侧铜管时的壁厚,计算如下: 壁厚t = [( PX OD/ (2 d a + 0.8P)] + a (伽) =(3.0x19.05)/(2x33+0.8x3.0)+0 =0.8355mm 取整t=0.9mm,其壁厚偏差可以定在(-0.06 , +0.08 ) mm内,如果t取1.0mm,就按照国标GB/T1804规定不必考虑壁厚偏差了。

多联机配管选型表

多联机配管选型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5.冷媒配管工程 冷媒配管设计 1、冷媒配管长度和落差(表1 ) 注: 1.分歧管折算长度为等价配管长度。 2.内机尽量均等地安装在U型分歧管的两边。 3.当外机在上的场合且落差超过20米,建议在主管的气管上每隔10m设置一个回油弯,回油 弯规格建议如图2。 4.当外机在下时,H≥40m主管与液管需加大一号。 5.连接到室内机的第一个分歧管组件的允许长度应等于或小于40m。但当下列条件全部满足的情 况下,允许长度可以延长为90m。

6.所有分歧管必须采用美的专用的分歧管,不按此要求操作可能导致系统严重故障! 图1 注:1、所有分歧管必须采用美的专用的分歧管,不按此要求操作可能导致系统严重故障; 2、内机尽量均等地安装在U型分歧管的两边。 图2 冷媒配管选取 1)冷媒配管类型选定(表2 ) 注: 1、所有分歧管必须采用美的专用的分歧管。 2、内机尽量均等地安装在U型分歧管的两边。 3、表中所有配管等效长度L1+…+L6+a+…+g+*6(分歧管折算为等价配管长度0.5m)。 4、配管等效长度为单程配管等效长度,即等于气侧或液侧的等效长度。 2)室内机主、配管尺寸选定(表3 ) 注意: 表示:配管下游内机(从该段配管的至最后一台内机之间所有内机)的能力之和。

B.第一分歧管以外机总能力为准,其他分歧管不得大于第一个分歧管。 C.与主配管相连的分歧接口尺寸若与主配管尺寸不符,须作适当转接 3)室外机主管尺寸,连接方法 (表4) 注意: 1)请根据上表选择室外机连接配管管径,如果超配,出现主配管大于主管的情况,则按照就大原则,选择较大值的主管和主配管。 例如:三台外机16+16+14并联(总容量为46HP),连接的所有内机总容量为1360,假设所有配管等效长度≥90m,则按照外机总容量为46HP查表得其主管为:ΦΦ;根据所有内机总容量为1360查表得其主配管为:ΦΦ,按照就大原则,最终确定主管规格为:ΦΦ。 4)室外机并联连接配管组件和并联管管径(表5)

管径计算公式

流体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一横断面的容积或重量称为流量。用容积表示流量单位是L/s或 (`m^3`/h);用重量表示流量单位是kg/s或t/h。 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在一定时间内所流过的距离为流速,流速一般指流体的平均流速,单位为 m/s。 流量与管道断面及流速成正比,三者之间关系: `Q = (∏ D^2)/ 4 · v · 3600 `(`m^3` / h ) 式中 Q —流量(`m ^3` / h 或 t / h ); D —管道内径(m); V —流体平均速度(m / s)。 根据上式,当流速一定时,其流量与管径的平方成正比,在施工中遇到管径替代时,应进行计算后方 可代用。例如用二根DN50的管代替一根DN100的管是不允许的,从公式得知DN100的管道流量是DN50管 道流量的4倍,因此必须用4根DN50的管才能代用DN100的管。 给水管道经济流速 影响给水管道经济流速的因素很多,精确计算非常复杂。 对于单独的压力输水管道,经济管径公式: D=(fQ^3)^[1/(a+m)] 式中:f——经济因素,与电费、管道造价、投资偿还期、管道水头损失计算公式等多项因素有关的系数;Q——管道输水流量;a——管道造价公式中的指数;m——管道水头损失计算公式中的指数。 为简化计算,取f=1,a=1.8,m=5.3,则经济管径公式可简化为: D=Q^0.42 例:管道流量22 L/S,求经济管径为多少? 解:Q=22 L/S=0.022m^3/s 经济管径 D=Q^0.42=0.022^0.42=0.201m,所以经济管径可取200mm。 水头损失 没有“压力与流速的计算公式 管道的水力计算包括长管水力计算和短管水力计算。区别是后者在计算时忽略了局部水头损失,只考虑沿程水头损失。(水头损失可以 理解为固体相对运动的摩擦力) 以常用的长管自由出流为例,则计算公式为 H=(v^2*L)/(C^2*R), 其中H为水头,可以由压力换算, L是管的长度, v是管道出流的流速, R是水力半径R=管道断面面积/内壁周长=r/2, C是谢才系数C=R^(1/6)/n,

工程管径对照表(常用)

---------------------------------------------------------------最新资料推荐------------------------------------------------------ 工程管径对照表(常用) 工程管径对照表(常用) 2010-02-20 13:56 1. 4 分管是 G1/2 英寸的俗称。 2. 工程上管子的公称尺寸表示它的内径,这里表示内径 1/2 英寸,在公制管中圆整为 15mm。 3. 常用列表内径(公制)内径(英制)外径俗称 6 1/8 10 1分 8 ? 13.5 2分 10 3/8 17 3分 15 1/2 21.3 4分 20 3/4 26.8 6分 25 1 33.5 1吋依此类推。 1 英寸=25.4 毫米 =8 英分 1/ 2 是四分(4 英分) DN15 3/4 是六分(6 英分) DN20 GB/T50106-2001 d500 一般是指内径 500mm,dn500 公称直径 500mm 公称直径 nominal diameter 又叫平均外径,既不是外径,也不是内径,但接近于内径,是在内径附近的一个数据,一般=内径+壁厚的平均值,公制 mm 为基准,称 DN,它是我们计算用直径,反应的是管道的实际通水能力。 容器、管子或管件的标准化直径系列中的名义直径。 例如公称直径为DN100 的钢管,其外径可能是108mm 或114mm,内径则随壁厚而不同。 一般公称直径常为与管内径相近的某整数值。 2.4 管径 2.4.1 管径应以 mm 为单位。 2.4.2 管径的表达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煤气输送钢管(镀锌或非镀锌)、铸铁管等管材,管径宜以公称直径 DN 表示; 2 无 1/ 7

管径计算公式

管径计算公式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流体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一横断面的容积或重量称为流量。用容积表示流量单位是L/s或 (`m^3`/h);用重量表示流量单位是kg/s或t/h。 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在一定时间内所流过的距离为流速,流速一般指流体的平均流速,单位为 m/s。 流量与管道断面及流速成正比,三者之间关系: `Q=(∏D^2)/4·v·3600`(`m^3`/h) 式中Q—流量(`m^3`/h或t/h); D—管道内径(m); V—流体平均速度(m/s)。 根据上式,当流速一定时,其流量与管径的平方成正比,在施工中遇到管径替代时,应进行计算后方可代用。例如用二根DN50的管代替一根DN100的管是不允许的,从公式得知DN100的管道流量是DN50管道流量的4倍,因此必须用4根DN50的管才能代用DN100的管。 给水管道经济流速 影响给水管道经济流速的因素很多,精确计算非常复杂。 对于单独的压力输水管道,经济管径公式: D=(fQ^3)^[1/(a+m)] 式中:f——经济因素,与电费、管道造价、投资偿还期、管道水头损失计算公式等多项因素有关的系数;Q——管道输水流量;a——管道造价公式中的指数;m——管道水头损失计算公式中的指数。

为简化计算,取f=1,a=,m=,则经济管径公式可简化为: D=Q^ 例:管道流量 22 L/S,求经济管径为多少? 解:Q=22 L/S=0.022m^3/s 经济管径 D=Q^=^=0.201m,所以经济管径可取200mm。 水头损失 没有“压力与流速的计算公式管道的水力计算包括长管水力计算和短管水力计算。区别是后者在计算时忽略了局部水头损失,只考虑沿程水头损失。(水头损失可以理解为固体相对运动的摩擦力)以常用的长管自由出流为例,则计算公式为 H=(v^2*L)/(C^2*R), 其中H为水头,可以由压力换算, L是管的长度, v是管道出流的流速, R是水力半径R=管道断面面积/内壁周长=r/2, C是谢才系数C=R^(1/6)/n, 给水管径选择 1、支管流速选择范围0..8~1.2m/s。 内径计算的,16mm也就相当于3分管,20mm差不多相当于4分的镀锌管径 一般工程上计算时,水管路,压力常见为,水在水管中流速在1--3米/秒,常取1.5米/秒。 流量=管截面积X流速=管径^2X流速(立方米/小时)^2:平方。管径单位:mm 管径=sqrt流量/流速) sqrt:开平方

水管管径压力与流速确定后管路流量表

关于流量、压力、管径、流速的关系 一般工程上计算时,水管路,压力常见为0.1--0.6MPa,水在水管中流速在1--3米/秒,常取1.5米/秒。 流量=管截面积X流速=0.002827X管径^2X流速(立方米/小时)^2:平方。管径单位:mm 管径=sqrt(353.68X流量/流速) sqrt:开平方 饱和蒸汽的公式与水相同,只是流速一般取20--40米/秒。 如果需要精确计算就要先假定流速,再根据水的粘度、密度及管径先计算出雷诺准数,再由雷诺准数计算出沿程阻力系数,并将管路中的管件(如三通、弯头、阀门、变径等)都查表查出等效管长度,最后由沿程阻力系数与管路总长(包括等效管长度)计算出总管路压力损失,并根据伯努利计算出实际流速,再次用实际流速按以上过程计算,直至两者接近(叠代试算法)。因此实际中很少友人这么算,基本上都是根据压差的大小选不同的流速,按最前面的方法计算。 波努力方程好像对于气体等可压缩流体不适用阿 管道横截面积为A A=派D^2/4 Q=A×v 水管管径-流速-流量对照表(轻松解决你算管径问题) 每次画图都要算出管径,你只要对照此表就能看出来! 经验:1.重力流,流速比较小。一般选0.8-1.0 2.压力流,流速比较大,一般选1.0-1.5 管径/流速/流量对照表 200.50.70.9 1.1 1.4 1.6 1.8 2.0 2.3 2.5 2.7 2.9 3.2 3.4 250.7 1.1 1.4 1.8 2.1 2.5 2.8 3.2 3.5 3.9 4.2 4.6 4.9 5.3 32 1.2 1.7 2.3 2.9 3.5 4.1 4.6 5.2 5.8 6.4 6.97.58.18.7 40 1.8 2.7 3.6 4.5 5.4 6.37.28.19.010.010.911.812.713.6 50 2.8 4.2 5.77.18.59.911.312.714.115.617.018.419.821.2 65 4.87.29.611.914.316.719.121.523.926.328.731.133.435.8

美的多联机冷媒配管选型技术指引

关于大多联冷媒配管选型原则修改的技术指引 第 1 页共2页关于大多联冷媒配管选型原则修改的技术问题,现就相关问题说明如下: 1、室内机主配管尺寸选定: 下游内机容量A(×100W)主配管尺寸mm(不得大于主管的尺寸) 适用分歧管气管液管 A<168 Ф15.9 Ф9.5 FQZHN-01C 168≤A<224 Ф19.1 Ф9.5 FQZHN-01C 224≤A<330 Ф22.2 Ф9.5 FQZHN-02C 330≤A<470Ф28.6 Ф12.7 FQZHN-03C 470≤A<710 Ф28.6 Ф15.9 FQZHN-03C 710≤A<1040 Ф31.8 Ф19.1 FQZHN-03C 1040≤A<1540 Ф38.1 Ф19.1 FQZHN-04C 1540≤A<1800 Ф41.3 Ф19.1 FQZHN-05C 1800≤A Ф44.5 Ф25.4 FQZHN-05C 注意: 1)A表示:配管下游内机(从该段配管的至最后一台内机之间所有内机)的能力之和。 2)第一分歧管以外机总能力为准,其他分歧管不得大于第一个分歧管。 3)与主配管相连的分歧接口尺寸若与主配管尺寸不符,须作适当转接 2、室外机主管尺寸,连接方法: 室外机容量 所有配管等效长度<90m时主管尺寸所有配管等效长度≥90m时主管尺寸 气侧(mm)液侧(mm)室内第一分歧管气侧(mm)液侧(mm)室内第一分歧管 8HP Φ19.1 Φ9.53 FQZHN-02C Φ22.2 Φ12.7 FQZHN-02C 10HP Φ22.2 Φ9.53 FQZHN-02C Φ25.4 Φ12.7 FQZHN-02C 12HP~14HP Φ25.4 Φ12.7 FQZHN-02C Φ28.6 Φ15.9 FQZHN-03C 16HP Φ28.6 Φ12.7 FQZHN-03C Φ31.8 Φ15.9 FQZHN-03C 18~22HP Φ28.6 Φ15.9 FQZHN-03C Φ31.8 Φ19.1 FQZHN-03C 24HP Φ28.6 Φ15.9 FQZHN-03C Φ31.8 Φ19.1 FQZHN-03C 26~34HP Φ31.8 Φ19.1 FQZHN-03C Φ38.1 Φ22.2 FQZHN-04C 36~54HP Φ38.1 Φ19.1 FQZHN-04C Φ38.1 Φ22.2 FQZHN-04C 56~66HP Φ41.2 Φ19.1 FQZHN-05C Φ41.2 Φ22.2 FQZHN-05C 68~88HP Φ44.5 Φ22.2 FQZHN-05C Φ54.0 Φ25.4 FQZHN-06C 注意: 1)表中所有配管指气管+液管等效管长之和。 2)请根据上表选择室外机连接配管管径,如果超配,出现主配管大于主管的情况,则按照就大原则,选择较大值的主管和主配管;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审批/日期 关于大多联冷媒配管选型原则修改的技术指引

空调铜管壁厚设计选择

1编制目的: a. 介绍各种不同设计压力下冷媒系统配管壁厚选择计算方法和选择方法; b. 防止开发人员在进行管组设计选型时出现错误,造成批量问题。 2参考资料: 引用文献:JIS B 8607 冷媒用喇叭口(flare)铜管以及焊接管(brazing)弯头 JIS H 3300 铜以及铜合金无接缝管 专家资料配管壁厚设计基准B-010 GB/T1804 制冷铜配管标准 3适用的范围 这个设计选择标准,是针对一般的冷媒配管用铜管的种类、尺寸以及允许偏差而做的规定。另外,也适用于工厂组装品内部的冷媒配管。 (注) JIS B 8607 冷媒用喇叭口(flare)铜管以及焊接管(brazing)弯头,“工厂组装品内部的冷媒配管也是依照这个”来规定的。 4配管的类别 配管的类别、根据最高使用压力(设计压力)来区分第1种、第2种以及第3种。 第1种:相当于R22(包括R407C, R404A, R507A)的设计压力(3.45MPa) 第2种:相当于R410A的设计压力(4.15MPa) 第3种:(4.7MPa)用 5壁厚的计算公式 以日本冷冻保安规则关系为基准来求得的铜管(TP2M)必须厚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t= [(P×OD)/(2σa + 0.8P)] +α (㎜) t:必须的壁厚 (㎜) P:最高使用的压力(设计压力) (MPa) OD:标准外径 (㎜) σa:在125℃的基本许可应力 (N/㎜2) *σa = 33 (N/㎜2) α:腐蚀厚度 (㎜) *但是,对铜管的话为0(㎜)。 设计选择示例(TP2M):以下以O型(TP2M)铜管设计为例 ①R22制冷系统排气管组壁厚选择,假设排气管组外径φ19.05,其壁厚选择方法如下: R22制冷系统排气侧最高压力取3.45MPa,计算如下: 壁厚t= [(P×OD)/(2σa + 0.8P)] +α (㎜) =(3.45×19.05)/(2×33+0.8×3.45)+0 =0.9558mm 取整,t=1.0mm。 注:国标GB/T1804规定φ19.05的铜管壁厚V级偏差可以是±0.08mm,这样如果供货厂家为节省成本,采用壁厚偏差-0.08mm来生产管组,则其壁厚就会选取为0.92mm了,这样由计算结果可知,该管组在设计压力为3.45MPa时,就会有裂管的隐患了。这时必须通过适当增加铜管壁厚来保证该管组不会爆裂,或者在技术要求中明确规定管组壁厚在适当的偏差内,即偏差范围在(-0.4,+0.08)mm内,以免除管组爆裂隐

管径选择与管道压力降计算(一)1~60

管径选择与管道压力降计算 第一部分管径选择 1.应用范围和说明 1.0.1本规定适用于化工生产装置中的工艺和公用物料管道,不包括储运系统的长距离输送管道、非牛顿型流体及固体粒子气流输送管道。 1.0.2对于给定的流量,管径的大小与管道系统的一次投资费(材料和安装)、操作费(动力消耗和维修)和折旧费等项有密切的关系,应根据这些费用作出经济比较,以选择适当的管径,此外还应考虑安全流速及其它条件的限制。本规定介绍推荐的方法和数据是以经验值,即采用预定流速或预定管道压力降值(设定压力降控制值)来选择管径,可用于工程设计中的估算。 1.0.3当按预定介质流速来确定管径时,采用下式以初选管径: d=18.81W0.5 u-0.5ρ-0.5(1.0.3—1) 或d=18.81V00.5 u-0.5(1.0.3—2) 式中 d——管道的内径,mm; W——管内介质的质量流量,kg/h; V0——管内介质的体积流量,m3/h; ρ——介质在工作条件下的密度,kg/m3; u——介质在管内的平均流速,m/s。 预定介质流速的推荐值见表2.0.1。 1.0.4当按每100m计算管长的压力降控制值(⊿Pf100)来选择管径时,采用下式以初定管径: d=18.16W0.38ρ-0.207 μ0.033⊿P f100–0.207(1.0.4—1) 或d=18.16V00.38ρ0.173 μ0.033⊿P f100–0.207(1.0.4—2) 式中 μ——介质的动力粘度,Pa·s; ⊿P f100——100m计算管长的压力降控制值,kPa。 推荐的⊿P f100值见表2.0.2。 1.0.5本规定除注明外,压力均为绝对压力。

多联机配管选型表

15.冷媒配管工程 冷媒配管设计 1、冷媒配管长度和落差(表1 ) 注: 1.分歧管折算长度为等价配管长度。 2.内机尽量均等地安装在U型分歧管的两边。

3.当外机在上的场合且落差超过20米,建议在主管的气管上每隔10m设置一个回油弯, 回油弯规格建议如图2。 4.当外机在下时,H≥40m主管与液管需加大一号。 5.连接到室内机的第一个分歧管组件的允许长度应等于或小于40m。但当下列条件全部满足的情 况下,允许长度可以延长为90m。

6.所有分歧管必须采用美的专用的分歧管,不按此要求操作可能导致系统严重故障! 图1 注:1、所有分歧管必须采用美的专用的分歧管,不按此要求操作可能导致系统严重故障; 2、内机尽量均等地安装在U型分歧管的两边。 图2 冷媒配管选取 1)冷媒配管类型选定(表2 )

注: 1、所有分歧管必须采用美的专用的分歧管。 2、内机尽量均等地安装在U型分歧管的两边。 3、表中所有配管等效长度L1+…+L6+a+…+g+*6(分歧管折算为等价配管长度0.5m)。 4、配管等效长度为单程配管等效长度,即等于气侧或液侧的等效长度。 2)室内机主、配管尺寸选定(表3 )

注意: 表示:配管下游内机(从该段配管的至最后一台内机之间所有内机)的能力之和。 B.第一分歧管以外机总能力为准,其他分歧管不得大于第一个分歧管。 C.与主配管相连的分歧接口尺寸若与主配管尺寸不符,须作适当转接 3)室外机主管尺寸,连接方法 (表4)

注意: 1)请根据上表选择室外机连接配管管径,如果超配,出现主配管大于主管的情况,则按照就大原则,选择较大值的主管和主配管。 例如:三台外机16+16+14并联(总容量为46HP),连接的所有内机总容量为1360,假设所有配管等效长度≥90m,则按照外机总容量为46HP查表得其主管为:ΦΦ;根据所有内机总容量为1360查表得其主配管为:ΦΦ,按照就大原则,最终确定主管规格为:ΦΦ。

多联机安装要求规范2017.04.22

多联机施工规范 2009.08

目录 一.多联机室外机施工要求二.多联机室内机施工要求三.多联机冷媒管路施工要求四.空调风管施工要求 五.空调冷凝水管施工要求六.空调电气施工要求 七.多联机防腐与保温施工要求八.多联机系统调试要求

一.室外机基础 1.室外机基础最好采用混凝土基础,也可以采用型钢基础,采用型钢基础要做好防腐工作。 2.基础高度要考虑到雪埋深度、排水、保温层厚度等,一般应高出地面150-200毫米。 3.基础表面应水平,承重不低于机组重量的四倍以上。 4.基础四周应留有排水沟,以利于室外机化霜水的排放。 5.室外机基础设在屋顶时应协调土建方作好防水工作。 二.室外机安装位置选择 1.安装位置应足以承受外机的重量和振动,特别是外机集中放置时,要考虑到其运转时产生振动对建筑结构产生的影响。 2.机组噪声和振动不会对居民和环境造成影响。 3.机组周围应尽量满足进风、出风需要,通风顺畅,散热良好,机组上方2米内不应有障碍物,否则应加设导风管。 4.机组周围应留有0.5米以上的维修空间,四周障碍物高度不得超过800毫米。 5.机组周围没有易燃、易爆及腐蚀性气体;没有热源及排油烟口;无高压线、变压器、发射塔等电磁干扰源。 三.室外机安装 1.机组吊装运输时应保持直立,不得倾倒,否则会导致机组损坏。 2.机组开箱检查是否有漏油和损伤现象,检查随机附件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并交专人保管。 3.室外机应摆放整齐,面板朝向一致。 4.机组与基础之间加10毫米厚的减振橡胶,机组与基础用螺栓固定。 5.同一行外机间距在20毫米以上,施工现场条件允许,考虑到散热效果和检修方便可适当增大到200毫米。两行外机间应留有1000毫米以上的维修空间。 6.外机与冷媒管焊接时,对机组截止阀采取冷却措施,防止焊接的高温损坏阀体内的密封材料。 7.机组上方2米内有障碍物时,加装导风管将排风引出。 8.室外机原则上不允许安装在有百叶窗封闭的空间内,若必须安装的话,则叶片间距应大于30毫米以上,百叶倾斜角在0—15度内,且尽量加大百叶窗的面积。 四.室外机汇总管、分歧管安装 1.室外机汇总管、分歧管应采用随机附带的合格产品,绝对不允许使用三通配件和现场焊接三通。 2.汇总管、分歧管的型号及流量应符合机组性能和设计要求。 3.第一汇总管(最大汇总管)应离主机最近,第一汇总管到末端子机的配管长度小于5米,两外机之间均油管长度小于5米。 4.汇总管、分歧管保温使用随机附带的材料进行保温,以确保保温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