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与西医的一些对比

中医与西医的一些对比

中医与西医的一些对比
中医与西医的一些对比

中医与西医的一些对比

如果列位以为,本兔这是在进行一场列举双方治疗效果的对比,那就错了。面对方肘子抱起的反中医恶浪,必须要有着眼于根本的,强力的回击才能应对。

我今天在这里的对比,其实是在其他论坛的一些发言的撷取。

首先,如果本兔在这里说,西医与中医一样,都没有脱离巫医依靠经验的状态,大家会奇怪吗?

列位正常的想法是,绝对不相信西医还没有脱离巫医的状态,但是本兔在这里敢这样说,肯定也不是脑子坏了。于是疑惑地看我讲下去。

反中医思潮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质问中医理论中的一些概念是什么物质。比如,问阴是什么物质,阳是什么物质,化学成分是什么,扶正祛邪的化学反应是什么……

8错,这些问题中医是回答不了的。但是这些问题回答不了,是否意味着中医就不科学呢?打个比方,在核物理反应中,要求他们回答氢气具备氧化性还是还原性,是否很可笑呢?核物理的理论中回答了不了这个问题,是否证明核物理是不科学的呢?

而且,按照这种思路,西医回答不了的问题也是一抓一大把。比如,本兔曾问一个反中医人士,人不喝水,为什么会感到口渴,希望他从西医的角度来解答。他回答,不喝水,会造成体内水分减少,于是口渴。本兔又问,为什么体内水分减少就会让人口渴呢?他答,因为水分减少,会造成体内盐浓度上升,于是导致口渴。本兔又问,为什么盐浓度上升,就会导致口渴呢?他答,因为盐浓度上升,会刺激垂体分泌APH,于是刺激中枢神经导致口渴。

于是终极问题出现了——为什么盐浓度上升,就会刺激垂体分泌APH呢?为什么APH作用于中枢神经,就会让人口渴呢?

他回答不了,于是就说,中医伪科学只能在唯物主义尚未探知的地带活动。

可问题是,为什么还未能探知,就敢于确定西医是科学的体系之下呢?

看到了吧,西医是一种微观医学,他必然要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一切问题。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窘境。

而中医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很简单,因为体内津液主要由水构成,不喝水会造成津液亏虚,津液亏虚了,就会造成唾液的亏少,由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决定了口渴的出现。

在这里要说明,唯物主义哲学是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物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如果存在一个唾液亏少的身体,必然会带来口渴的感受。

这就是中医的特点,中医是宏观医学,不需要从微观的每一个细节去分析问题。就如同哲学所提供的不是每一个具体方法,而是方法论一样。

当前阶段,其实生命科学发展的水平还很低,有些人被西医眼花缭乱的仪器吓住了,以为那就是科学的代表。西医的仪器之眼花缭乱是因为他们的微观医学本质要求必须如此,否则无法看病。

从逻辑上讲,要想彻底地解决一个问题,就必须要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把根源给挖掉,这样自然问题就解决了。为什么中医里有“治标”与“治本”的概念呢?就是说明中医认识到了解决问题需从根源入手。

在这里举个例子,比如说炎症,在西医理论下,既然是炎症,肯定是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导致的,杀菌就是了。但是列位请注意,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十分复杂的,什么细菌都有,而且人体在生活中接触的病原体也是极多的,甚至人体内本身都有大量细菌,可为什么某些人就会被此类病原体感染,其他人就不会呢?

而且众所周知,在西医中最令人头痛的是慢性炎症,用药之后好一些,过一阵子又复发。如果说,这些疾病根源真是仅仅细菌等病原体的话,那么为什么采用“杀菌消炎”的手段消灭

了根源,却久治不愈呢?

有人说了,某些人抵抗力较差,所以比其他人容易受感染,而反复发炎是因为又发生了新的细菌感染。说的对,但是请大家看,电路不通,那么电灯永远不亮,要想让电灯不亮,就要保持电路不通,这说明,电灯亮的根源在于电路的通畅,因此想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源下手,把电路切断,就可以达到电灯不亮的目的。此外,无论你是换导线还是在电路上附加什么,只要电路是通畅的,那么电灯永远会亮。这就说明,“电路不通”与“电灯不亮”两件事物互为因果关系。

疾病同样是一个因果关系,病人无论有什么样的病痛,必然都有一个导致这种病痛的根源,也就是“因”,而病痛本身则是“果”,治病必须把“因”消除了,“果”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仅仅针对“果”下手,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治标不治本”,导致病情反复。就像船漏了,你不去堵洞,就知道往外舀水,那么是永远也舀不完的。

而在慢性炎症中,无论西医如何杀菌消炎,都改变不了炎症的持续,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细菌与慢性炎症之间并非是因果关系。细菌的繁殖与慢性炎症都是某个原因导致的“果”,这种情况下针对细菌下功夫,等于就是“治标不治本”。

其实列位可以从很多西医定义的疾病中看到这一点。比如糖尿病,众所周知,西医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是降糖,主要用药是胰岛素。列位,请仔细想一想,胰岛素真的是治疗糖尿病的吗?血糖高,与糖尿病,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如果说,血糖高是糖尿病的原因的话,那么用降糖的手段倒是可以治疗。可问题是,胰岛素一旦开始注射,就是终生的。降了又来,降了又来。那么既然不是果,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段来“治疗”糖尿病呢?

有人回答了,说因为血糖太高会影响肌体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导致死亡,因此要降糖。

说的对,但是也恰恰说明了,胰岛素的作用根本不是治疗糖尿病,而是收拾糖尿病背景下的一副烂摊子。烂摊子由糖尿病造成,而且这个烂摊子可能会要了人的命。因此,西医极力地收拾这个烂摊子,使之不会让人送命。而对于真正的糖尿病,有什么治疗手段吗?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高血压,西医治疗高血压的手段是什么?

答对了,降压药!

为什么要用降压药呢?

因为血压太高会加重心脑血管负担,甚至可能导致微血管破裂,造成脑溢血等严重问题。大家看,与糖尿病和慢性炎症又是一样的,都是在收拾疾病所造成的烂摊子,却根本没有手段去解决高血压的原因。

大家不要惊讶,西医到目前为止,压根没有任何“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和慢性炎症的手段。都是收拾由某个原因所导致的烂摊子。对于原因的根本解决,是没有办法的。

从这里大家是否能够看出,西医其实比起中医来,更像是依赖于经验治病的巫医?

有一个学西医的朋友说,学西医的本质,其实就是记忆,某种症状与某种指标的数值意味着某种病,需要用某种药物或某种手段来治疗。把这些对应关系记熟了,自然就会治病了。所谓的什么对人体的理解,只不过是方便这种记忆的手段。

毛主席说过,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我并不否认,西医在手段上运用了最新的科学成果,但是大家想一想,以前兴盛一时的“电脑算命”不也是在算命手段上运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吗?一门学科本身在方法论上的倾向,才是该学科科学性的根本依据。如果本身的方法论就有问题(类似于“电脑算命”)那么其具体的手段无论多么先进,多么科学,这个学科本身的科学性也存在疑问。

我们再来看中医。中医也有“治标”与“治本”之谓。但是这不像西医在针对上述问题一样,对“治本”束手无策。中医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说法,就是说,当一个病,他

的症状令人相当痛苦,不缓解一下人可能就不行了。那么就先“治标”。而如果一个病人的症状虽然痛苦,但是尚可忍耐,那么就可以放心地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而且有些问题,因为历史上中医的手段缺乏,导致无法治本,只能治标。

比如大失血,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大失血不但是血的损失,更是气的耗散。而当时没有“峻补阴血”的手段,于是医家总结出了“有形之阴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急固”的经验,认为治疗大失血,要用独参汤补气。

而现代医疗中,已经发明了输血这个手段,也就是说,中医当年想做而不得的“峻补阴血”,完全可以做到了。那么中医为什么还要死守以前的“独参汤”这个迫不得已的手段呢?

不知各位有没有感到奇怪,输血明明是西医的手段,为什么中医又能插上一杠子呢?

那么本兔要反问一句,谁规定科技手段只能让西医用,中医不许用的呢?谁把输血等手段打上了“西医”的标签呢?

在这里希望各位清楚,中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运用新技术的历史,上古的一些文献中,对草药的运用往往少不了一个步骤,就是“咀”,意即用嘴嚼烂以后下锅煎。而当金属工具出现以后,就改为用刀切,再当陶瓷技术成熟以后,就开始用陶做人俑,供学生练习针灸。而且在中药中,有很多原本并不产自中土的药材,比如肉桂、芜花,这些药材最初是作为香料传入中土的,但是经过中医的研究,发现了其中的药用价值。不要小看了这些今天觉得简单的技术和手段革新,这与计算机发明以后用其计算炮弹弹道是相同性质的事件。

而中医的僵化发生在晚清,由于当时的中医业者对外界变化的排斥,抱残守缺,导致中医没有能够及时地运用新的科学技术。以致于今天人们一提到中医,就想到,一个挂着太极图的阴暗屋子里,一个戴圆酒瓶底眼镜的白胡子糟老头给人诊脉,诊完了以后驼着背,蹒跚到药柜子旁边,抓把草药搁到砂锅里熬……

事实上,历代的医家都是年轻有为,而现代人所认为的中医越老越值钱纯粹是胡扯。给大家随便举几个例子,黄元御三十岁成名;叶天士二十岁成名;张锡纯二十五岁成名;张景岳四十岁以前成名……中医史上,这种现象举不胜举。而所谓的“中医越老越值钱”,其实正是在中医僵化以后,许多年轻人学无所成的表现。

中医的历史是一个青年才俊辈出的历史,同样也是一个积极运用新技术的历史。在民国时期,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就记载了利用西药阿司匹林会致人过敏的性质给患者透发疹子的案例。

我记得曾经见过文献记载,一个香港的中医,在给病人攻逐水饮的时候,大胆地用大戟、芫花去攻下。而历代医案记载,这两味药药性峻猛,易伤津液,不可轻易地用。但是此位医生说,我怕什么呢?病人躺在这里,上面吊瓶挂着,随时补充水液,我还怕什么“伤津”呢?列位看,医案并没有说错,那两味药确实容易导致伤津,但是现代医疗技术把当年的手段缺乏给补上了。这才是真正的现代中医,这才是中医理论与科技成果的相得益彰。

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中医与现代科技根本不是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交融的。中药,可以通过化学手段分析成分(不过这种手段在现在看来效果交不好,因为化学手段分析以后,根本不知道哪种成分是治疗何种疾病的东西),西药,也可以通过中医理论分析四气五味和归经。对于同一个患病的个体,同时进行中西医的分析,然后进行对照研究,这就是一种发展中医,传承中医的手段。

通过以上对比,希望众兔们不要再始终认为,西医就必然是科学,中医必然是落后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未来中医院的场景,比如某处送来一个患者。中医经过望闻问切,判断此人病属“湿热”,再通过血检等手段,得知患者体内中性粒细胞的水平,借以更精确地判断“湿

热”的病热程度,然后确定使用清热燥湿之药。然而,由于治疗湿热,须用寒凉药材,用量过度则伤脾胃。治疗一段时间以后,病人症状显著减轻,为了确定是否需要继续用药,再次进行血检,如果中性料细胞水平正常,则不须再用药。

这是本兔预言的中医未来发展趋势,即,理论依然是中医理论,但是对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医理分析,确定每种现代科学手段在中医理论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且在医疗过程中大量运用这些看似是“西医”的技术手段。比如,抗生素用来清热解毒;激素用来温补。区分中西医的标准也很简单,如果拿抗生素治疗高热病人的所用思路,是消炎杀菌,那么他就是西医,如果思路是清热解毒,那么他就是中医。

中西医的对比

西医起源于古希腊,它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它非常重视保持健康,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 Wester n medic ine origi nated in an cie nt Greece, it stressed that the heart and body, the huma n body and nature to each other;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 nee to the healthy, thi nk that health mainly depe nds on the way of life,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 onal state, the en vir onment, diet, exercise, gen tle state of mind and will power factors. 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 Chin ese medici ne theory system in in itial shap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 the "yellow emperor," "the difficult of the typhoid miscella neous diseases theory" cold-i nduced febride four medical books can be used as TCM theory in itially formed sig ns.

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新选.

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 西医之长在于系统化、简单化、高效化,一个普通人学习几年,便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西医,可以治病救人;而这恰恰是中医之短,一个优秀的中医没有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是绝对称不上一个优秀的中医的。 在我们中国,有老中医之称,可从来没有老西医之称,为什么?因为中医只有越老越值钱,这是一门极难钻研的学问,它讲的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宇宙苍生的至理!至于你问我,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学西医,为什么我们国家都用西医?那我告诉你,在一个拥有十几亿人而生活节奏又如此之快的国家里面,西医无疑更符合人民的生活节奏。 中医有中医的短处,正因为它太博大精深,太难钻研,学成周期长,治疗期长,见效期慢,因此现代社会极少有人肯下功夫去钻研这门学问,而且中医的中药是由许许多多的配药组成的,一副药方往往多达十几种甚至是几十种配药,任何一个配药,多一钱,少一钱,都完全是两个效果,因此其中微量把握,唯有大量的经验和摸索才能做到用药如有神。 同样,西医也有自己的短处,西医的短处在于:这是一门拆东墙补西墙的学问,你们在治好病人的同时会伤害到他们其他地方的健康,所以,进你们一次西医医院,实际上就

是缩短了下一次进医院的时间。 而我们中医则不是,我们讲究的是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讲究的是强身固本,借天地之力,借万物之灵,以强大人体自身的能力来对抗病魔,让人做到少进医院,或者不进医院!所谓堵不如疏,治不如防就是这个道理。 归根结底,西医是一门使人病上加病的学问,它能让你一时摆脱病魔,但不能让你一世摆脱病魔,这门学问能够让人无数次的走进医院,心甘情愿的被医生宰割,所以它大行其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和利益集团,得到了当权政府的支持。而中医的根本出发点是让人远离医生,远离医院,希望天下无病,所以它很难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和产业链,所以很多的人希望它死掉,这样他们就好更方便的宰割病人了! 西医犹如青藏高原,高原之上山脉起伏,连绵不绝,雄伟壮丽,可谓世界屋脊,撑起一片天空;而中医犹如珠穆朗玛峰,虽然势单力薄,但是登峰造极,直参九天! 西医要通过X光和各种仪器的检测才知道这个人生了什么病,可我们中医却是望闻问切这四门功夫就能知道这个人得了什么病,该怎么治疗;西医要把人的身体打开了才能够治疗人体内部的一些疾病,中医则不用打开人的身体便能治疗病人的疾病。

中医和西医对感冒的分类及区别

同样是感冒,但从中医来看,感冒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西医又把感冒分为病毒性的和细菌性的,还有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而要对症下药,就要先了解自己患的究竟是哪种感冒。 流感、普通感冒有差别 流感的传播方式以及治疗方法是不同于普通感冒的,而且二者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例如得了流感是一定要到医院的,而鉴于大医院人多病杂,容易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感冒症状较轻者去社区医院就诊,或是尝试自我药疗。 那么,该如何区分普通感冒和流感呢?专家指出,普通感冒虽然有咳嗽、发热、流鼻涕、嗓子疼等症状,但症状比较轻,而全身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如果用药及时,恢复比较快。而流感全身症状非常重,全身酸疼、头疼,而且一般有高热,都是38℃以上。此外,从传播途径上来看,流感通过飞沫就可传播,而普通感冒要靠接触传播。 风热、风寒感冒要分辨 中医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主要是看症状,同样都可能有怕冷、发热(即发烧)等症状,但如果有嗓子疼痛、咽喉痛、舌头发红的,一般考虑是风热感冒;如果没有嗓子疼等症状,一般考虑是风寒感冒。而且风寒感冒怕冷的症状比较明显,而风热感冒发热的症状比较明显一些。用中医理论来讲,风寒感冒是“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而风热感冒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涨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中医讲究辨症,除了从症状来判断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从季节以及个人体质上来判断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也很关键。例如冬天里风寒感冒多些,而春天里风热感冒多些,而在夏天也是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多些。而从个人体质来看,即使同样都是流感病毒或是合孢病毒感染,如果本身体质偏虚寒,就更容易患风寒感冒;如果本身偏火旺,属于阳热体质,就更容易患上风热感冒。 此外,饮食和环境也对感冒的类型有影响,如有的人偏爱吃辣,喜欢吃涮羊肉,体内有内火,感冒后热象就明显些,一般患的都是风热感冒。还有,经常处在空调环境中,而且空气干燥、湿度低,处于缺水状态,患了感冒后容易出现发干、嗓子疼等症状,患的也是风热感冒。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中西医差别

中西医的区别在于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有机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本身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复功能。因此,中医的主要工作,就是激发生命体的潜在能量,发挥人体自身力量来治疗疾病。而西医则把每一个病症看成具体而微的,仔细研究每一个病症的特点,并针对病因进行直接治疗。 【中西医的差别】 中医是临床医学,是中医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创建了…理?…法?…方?…药?闭合的环形理论,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完善。无论社会怎样进步它的理论体系都不会改变,可变的是不断进步和完善。 西医是实验室医学,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 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自自然,每一味药都是一个复方,很多药品都有双向调节作用,而且它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成份,是以人为试验个体的,然而有毒药品能治病以成为中医的共识,近几年利用剧毒药品砒霜溶液静脉滴注治疗白血病收到明显的效果,并受到西方国家的青睐和引进。 西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验室的产物,它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以鼠为试验个体的,有很多药品有很多毒付反应。 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东西,本身就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东西,需要继承和发扬,更需要实事求是评价中医,正确认识中医。中医的科学性就在于中医本质中最精粹的东西。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实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为那个时代已经开始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由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必然的医学进步。中医是在她哪个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医学模式,中医与西医只是认识疾病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而已。中医是临床医学,难道西医就不是根于临床的?西医用所谓的毒药,难道中医所用的中药就没有毒,砒霜中医也用,这难道是中医的区别?中医发展的那个时代不可能有技术获得纯单体化合药物,如果能的话,她也必然会利用纯单体化合物。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是她认识的疾病观点与西医不同,是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配伍用药”观点造成了两者不同的处方用药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区别西医所用的化学药,只要你专心去用,你大可用中医的理论去运用它,如何配伍运用到临床中,现代医学的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也可用中医整体观去整合,自可对人体更有具体的整体、全面去认识。 中医和西医其实都是针对人体的医学,如果扣除语言表述方面的不一致(中医通常从功能方面对人体进行划分,而西医一般通过解剖结果对人体划分),两者在生理学方面完全相同,比如中医里经络实际上是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等功能的综合表述,藏器是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所涉及的器官的功能的表述,腑器是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的部位的功能的表述等等,但两者在病理学上完全不同,西医假定所有疾病都是由于病灶引起的,消除了病灶就可以消除疾病;中医则假定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人体内环境不正常引起的,消除了这种内环境的不正常就可以消除疾病。所以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不可能结合到一块儿。 中医是国粹,是一门总结、归纳、辨证的科学,如易经一般,一定要继承发扬;西医是现代实验科学,讲究事实与实验结果。 殊归同途,都可以治疗疾病,但互有不足,相互结合,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良药苦口(从医学角度看东西方文化思想差异与处事为人观)

常见中医证型与西医相对应的病名比较

常见中医证型与西医相对应的病名比较 气血亏虚——贫血、免疫力低下、缺乏营养。 气滞血瘀——循环系统产生障碍、血管痉挛、脑梗塞、心肌梗塞。手上纹理清晰、深刻,呈淡紫、深红、茶褐色。 气虚血瘀——供血不足,手上纹理浅淡。 气阴两虚——是指心肺的气阴两虚,常见于低血压人群。 症状:身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面色发黄。 中气不足——中气是由消化和外界摄入的营养所产生的,中气不足是由于营养不良产生的虚证,是由消化系统引起的。脾胃属中焦,为中气。 症状:无精打采、身疲乏力、吸收功能不良、胃蠕动消化系统缓慢。 阴虚——阴虚者一般体质消瘦。阴虚是指物质的缺乏导致功能亢进,重点指肾,属器质性病变(比如:肾阴不足,是因为却Zn、Ca所致。症状:盐酸困软、不耐劳作)。 火旺——心烦多梦、入睡困难、口干舌燥、心内燥热。 血热——高血压炎症、高血脂。 血瘀——血液微循环障碍、血脂黏稠、血肌缺氧。 常见中医证型辨证概要 阴虚火旺——颧红唇赤、潮热盗汗、腰脊酸痛、虚烦不寐、阳兴梦遗、口咽干痛、呛咳、小便黄、大便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痰迷心窍——当痰热内扰心窍、影响神志时,可见梦多难入睡、烦躁不安或精神呆痴、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甚则狂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的意识不清、语言不畅,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喉有痰鸣音,偏寒的多苔白、脉滑,偏热的多苔黄、脉数。此类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障碍的症候,常见于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脑血管意外、精神病的狂造型等。 痰淤阻络——肿瘤、囊肿,反应疾病的缠绵性。 痰火内扰——以心悸、癫狂、不寐、舌质红赤或干裂、少苔、脉滑数等为基本症状。其心悸为时时动悸,胸中躁动烦热。癫狂的特点为神志痴呆、语无伦次,甚则哭笑无常。不寐多因恶魔纷纭、躁扰难寝。此外还可见面赤、口渴喜冷饮、吐血、衄血、小便热赤、溲血淋痛等症状。 心阳(气)虚——心气虚的主症是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其症状加重,面色苍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虚数无力,若兼有形寒肢冷,是为心阳虚。若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冰冷、脉弱而不易摸到,则是心阳虚脱。 心气虚、心阳虚——以心悸、气短、脉弱而数或结代、舌淡苔白为基本症状。心悸的特点为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动则愈甚。气短表现为息促,尤其是活动的时候。心气虚兼见自汗、倦怠乏力、面色恍白、喜出长气,心阳虚则兼见形寒、脂冷。若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呼吸微弱、脉微疾数散乱欲绝,则是心阳虚脱。心气虚通常是心阳虚的先导。心阳根于肾阳,故心阳虚亦与肾阳虚衰有关。 心阴(气)虚——心血虚的主症为心悸心烦、健忘、面色苍白、惊悸不安、精神疲乏、舌淡、脉细。若兼有低热、失眠、多梦、盗汗、颧红、口渴、遗精、舌红少苔或舌尖干红、脉细数,则为心阴不足。 心血虚、心阴虚——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脉细为基本症状。心悸的特点为悸动而烦、惊悸不安。心血虚兼见面色不华、唇舌淡白、脉细或结代,心阴虚则兼见低热、心烦、盗汗、面颊潮红、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阴虚则阳亢。心阴虚因具有阳亢症状而不同于心血虚。

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严选内容)

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 2008-10-05 10:00 当今社会上很多场合我们都可看见“中医”的旗号,那么,他们真的懂中医吗?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吗?是在按中医的精髓防治疾病、为人们造福吗?当你身患疾病而去寻找中医治疗,寻找到的真的就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的传统中医,而非在西医理论下将中药简单罗列组合的“用中药的医生”吗?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简单地说,它与西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西医是通过各种检验手段诊断疾病并针对疾病的症状进行治疗,强调的是与病邪的对抗;而中医是通过疾病的表象分析出人体本质上的功能失衡情况,然后通过对整体功能的调整,激发自身的抗病能力,从而主要依赖人体天然的自愈能力来解决疾病的问题,最终的目标是恢复阴阳的平衡。 江河有江河的生态调节系统,小湖泊有小湖泊的生态调节系统,人体作为高度发展的精密的生命体,更是有其独特而高效的生态调节系统,包括自愈系统,人体作为一个既封闭又与外界紧密联系的生态体系,对任何来自外界或内部的异常变动,都能通过自身的生态调节系统进行调理,最终达成适应人体生长需要的平衡状态。

因此,中医的特点强调的是不直接对抗病邪,而是修补和激发自身的防御体系和自愈系统,从而与自然界的病邪达到相安无事的共存状态。西医的治疗对象是病,是将有检验指标的症状控制住;中医的治疗对象是人,目标在于促进生命过程的自我实现、自由发展及自行和谐,最终成为平人(阴阳平衡和谐的人)。 看过《狼图腾》一书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慨:越是严酷的斗争,越是能锻炼出强盛的群体!狼在与严酷的大自然以及强大的人类的战争中,成为越来越精明、狡诈、凶残、纪律严明、配合默契的战斗群体;而草原上的人们在与狼的长期斗争中也同样被训练得出类拔萃,最终造就了在战场上可以所向披靡的剽悍的蒙古民族! 同样地,细菌也在西医抗生素的围剿之下,不断变异并形成赖药性,从而战胜了层出不穷推出的一代又一代抗生素,因此,现在西医科学及技术虽然越来越发达,病菌却越来越顽固和难以对付,让西医日益走向束手无策的境地。 中医很聪明,从不去激发和培养敌人(病邪)的战斗力,不会造成敌人越来越难以对付的局面,也因此对恢复人体的健康有着不同一般的效果,比如,在与“非典”的斗争中,中医药就发挥了独特的疗效,出现了很多典型例子,其中的一例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二附院的叶欣护士长和邓秋云护士长在感染了非典以后,叶欣护士长一直采用抗生素治疗,病情始终没有好转,最后不幸殉职;而邓秋云护士长,

中医内科常见证型及症状表现

中内 肺系疾病 1感冒:风寒 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 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湿去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2咳嗽:风寒恶寒发热, 风热发热重 风燥口舌干燥 痰湿痰多 痰热痰有腥味 肝火犯肺烦躁易怒,胁肋痛 肺阴亏损烦热,阴虚 3哮病冷哮鸡鸣音 热哮吼 肺脾气虚脾虚:四肢不温,拉肚子 肺肾两虚腰膝酸软 风哮时发时止 4喘证风寒恶寒发热 表寒里热恶寒发热,痰黄 痰浊痰多 肺虚出汗,虚脉,细脉,弱脉 肾虚腰膝酸软 5肺胀风寒泡沫痰 痰热痰红色 痰瘀阻肺舌头紫色 痰蒙神窍神志嗜睡 肺肾气虚腰膝酸软,呼多吸少 阳虚水泛水肿 6肺痈初期痰粘液性 成痈期腥痰 溃脓期米白色痰 恢复期潮热盗汗 7肺痨肺阴亏损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虚火灼肺热多,烦热,口渴心烦,男子遗精 气阴耗伤畏风,怕冷,自汗盗汗并见 2胸痹心血瘀阻舌有没有瘀斑 气滞心胸叹气

痰浊闭阻舌胖大有齿痕 寒凝心脉手足不温 气阴两虚阴虚烦热潮热 心肾阳虚腰膝酸软 3不寐肝火扰心情志加重 痰热扰心舌苔黄腻 心脾两虚不爱吃脾虚纳差 心肾不交腰膝酸软 胃病 1胃痛寒邪客胃得热缓解 肝气犯胃:叹气协痛 饮食伤胃暴饮暴食 湿热中阻口中甜腻 胃阴亏耗隐痛 淤血停胃刺痛 脾胃虚寒得食缓解 2呕吐外邪犯胃起病急 食滞内停呕吐食物 痰饮内阻呕吐痰涎 肝气犯胃情志 脾胃气虚呕吐拉肚子 胃阴不足饥不欲食 3腹痛寒邪内阻 温湿壅滞 肝郁气滞 淤血内停 中虚脏寒 4泻泄 寒湿水样便 食滞不消化食物 湿热大便黄褐色 脾胃虚弱大便时干时溏 肾阳虚衰清早拉肚子五更泄泻 肝虚乘脾腹中雷鸣切痛 5痢疾寒湿白多赤少 湿热赤白脓血 疫毒高热 阴虚口干心烦 虚寒形寒畏冷 脾胃虚弱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一、中医之现状 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 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中医科。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齐全,对于其是否赢利则并不寄于多大希望。 某医院原有职工近200名,中医科人数14名。由于看中医的患者日渐稀少,中医业务难以为继,医院被迫裁减有关人员。除针灸、按摩、理疗等项目保留4名医生之外,其余的人每月领取350元生活费,皆回家自谋出路。 如果说基层医院的中医业务不容观,那么,个体中医诊所的情况又如何呢?某日,随友人去走访一位中医师,进入诊室,见其正在给患者打针输液。环顾四周,竟然连中药柜也没看见,于是,问其何故?答曰:中医所获之利尚不及店面租金,又如何能养家糊口?改行久矣! 一方面,许多正值年富力强、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从业人员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国家还在大批地培养新人。相当多的学员毕业后难以就业,或从事医药保健品推销、或到健身娱乐中心去做按摩,由于此类工作并不稳定,许多人最终不得不弃医从商,另谋它就。 现在,每二十家医院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医院;每二十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诊所。中医机构萎缩、人才凋零,其衰落之状况,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门庭冷落车马稀”。虽然中医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中医在其些方面尚显局部的繁华,但是,如果我们依然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那么,终有一天,中医会沦落成为一种普通的民俗疗法,然后,渐渐地、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 二、中医走向衰落之根本原因 A、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入歧途的开始 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卓著的疗效,中医也就失去世了存在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实质上是现代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的一场“和平演变”。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

中西医的对比

西医起源于古希腊,它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 相互联系;它非常重视保持健康,认为健康主要取 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 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 Western medicine originated in ancient Greece, it stressed that the heart and body, the human body and nature to each other;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healthy, think that health mainly depends on the way of life,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 the environment, diet, exercise, gentle state of mind and will power factors. 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 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 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Chinese medicine theory system in initial shap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 the "yellow emperor," "the difficult of the

typhoi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theory" cold-induced febride four medical books can be used as TCM theory initially formed signs.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在思维方式上。西医单纯地靠人类的医药技术来对抗疾病,把人体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能力放到次要的地位,甚至漠视它的存在。西医信奉人类的智慧,相信科技,中医更多的依靠增强人体自身的能力来对付疾病,在“治”和“养”上更偏重于“养”,“治”是外力,“养”是内力,也就是身体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n the way of thinking. Western medicine simply by human medical technology to the fight against disease, the human body is self defense, self-repairing ability to the fringes, even ignore it. Western medicine believe in human wisdom, believe that technolog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rely

中医基本证型

中医基本证型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一肺系病证六)肺痨三脑系病证三、脾胃系病证一)感冒1)肺阴亏损证一)头痛一)胃痛 1.风寒束表证2)虚火浊肺证1风寒头痛1)寒邪客胃证 2.风热犯表证3)气阴耗伤证2风热头痛2)饮食伤胃证 3.暑湿伤表证4)阴阳虚损证 3.风湿头痛3)肝气犯胃证 4.气虚风寒七)肺胀 4.肝阳头痛4)湿热中阻证 5.阴虚风寒1)痰浊壅肺证 5.血虚头痛5)瘀血停胃证二)咳嗽2)痰热郁肺证6肾虚头痛6)胃阴亏耗证 1.风寒袭肺证3)痰蒙神窍证7瘀血头痛7)脾胃虚寒证 2. 风热犯肺证4)阳虚水泛证8痰浊头痛二)痞满 3. 风燥伤肺证5)肺肾气虚证二)眩晕1)饮食内停证 4. 痰湿蕴肺证八)肺痿 1.肝阳上亢2)痰湿中阻证 5. 痰热郁肺证1、虚热证 2. 气血亏虚3)湿热阻胃证 6. 肝火犯肺证2、虚寒证 3. 肾精不足4)肝胃不和证 7. 肺阴亏耗证 4. 痰湿中阻5)脾胃虚弱证三)哮病二、心系病证 5. 痰郁化火6)胃阴不足证1. 发作期一)心悸 6. 瘀血阻窍三)呕吐 1)冷哮证1)心虚胆怯证三)中风1、实证 2)热哮证2)心血不足证 1. 中经络1)外邪犯胃证 3) 寒包热哮证3)阴虚火旺证1)风痰入络2)食滞内停证 4) 风痰哮证4)心阳不振证2)风阳上扰3)痰饮内阻证 5) 虚哮证5)水饮凌心证3) 阴虚风动4)肝气犯胃证2. 缓解期6)瘀阻心脉证4) 痰热腑实2、虚证 1)肺脾气虚证二)胸痹5) 痰火瘀闭1)脾胃气虚证2)肺肾两虚证1、心血瘀阻证6) 痰浊瘀闭2)脾胃阳虚证四)喘证2、气滞心胸证7) 脱证3)胃阴不足证1.实喘3、痰浊闭阻证 2. 恢复期四)噎膈 1)风寒壅肺证4、寒凝心脉证1)风痰瘀阻1)痰气交阻证2)表寒肺热证5、气阴两虚证2)气虚络瘀2)瘀血内结证3)痰热郁肺证6、心肾阴虚证3) 肝肾亏虚3)津亏热结证4)痰浊阻肺证7、心肾阳虚证四)癫狂4)气虚阳微证 5)肺气郁痹证三)真心痛1)癫—痰气 郁结 五)呃逆 2.虚喘1.气虚血瘀2)癫—心脾 两虚 1)胃中寒冷 1)肺气虚耗证1)寒凝心脉3)狂—痰火 扰神 2)胃火上逆 2)肾虚不纳证2)正虚阳脱4)狂—痰热 瘀结 3)气机郁滞 3)正虚喘脱证四)不寐5)狂—火盛 阴伤 4)脾胃阳虚 五)肺痈1、肝火扰心五)痫病5)胃阴不足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原创)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刘陈英 说到中医与西医的区别,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医和西医。 西医很多人都清楚和了解,我就简单概括一下:西医起源于尸体解剖,因此,西医80%以上都是外科,也就是通过开膛剖肚来解决的。当然西医也有内科,就是通过打针吃药来治疗病体。其针剂和药物都是化学元素通过工业化生产制成的。 对于西医的这一分析和概括,相信大家没什么异意吧! 而中医了解的人很少,但是有三点是大家都同意的,就是一、中医起源于古代。至于古到多少年历史,那就见仁见智了,这点暂且按下,容后再表。二、中医也分药石学和金石学:药石学就是中药,金石学主要是针灸。这点也没异义是吧。三、中医的药石学,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硫磺啊等等,绝大多数都是取材于自然。这点也没异义是吧。 虽然大家对于中医的这几点认识只是中医的一点点皮毛。中医的精髓了解的人少之又少。 真正要了解和精通中医,首先我们要理解和承认一个最基本的原理。这条最基本原理也是宇宙间的真理,也就是《圣经》中上帝所说

的“道”,也是老子矇眬中所认识的“道”,也是《易》中所说的太极所包含的“道”。——这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生相克的原理。 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生相克的原理。因此认为他是玄学。是迷信,是虚幻的。有人说:“中药用水煮,就有了水元素;用火烧就有了火元素……”哈哈哈,这真是让我笑掉了大牙。 实际上,这是一条很简单的原理,就是:把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的元素,按照它们的光谱颜色,我是指自发光光谱,分成赤(红)色为火行元素,黄色为土行元素,白色为金行元素,黑色为水行元素,绿色为木行元素。这里的“行”实际上是“类”,五行就是分成五类。 这五类元素相生相克。 这样说,大家应该了解了吧,对于五行学说不再感到玄虚了吧。 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的精髓:比如现在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有很多元素有两条甚至三条不同颜色的光谱,这就说明这个元素还不是单纯的元素,还是化合物或者混合物。比如钠有两条亮黄线,氢有一条蓝线一条红线等等。 按照这个线索继续分析和研究下去,我们就有可能剥离出更多我们目前所不认识的元素。

中医和西医的对比英文版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to observe and diagnose diseases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named inspection, 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 , inquiry, and pulse-taking and palpation, refer to the four basic procedures used in diagnosing a disease, They are the presuppositions of correct differentiation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in TCM. (1) Inspection is the first diagnostic procedure by which the physician may observe the patient's vitality, complexion, physical build, head, neck, five sense organs, skin, tongue, external genitalia and anus on purpose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 of a disease.And it is the outward sign of the conditions of qi and blood, yin and yang,or the zang-fu organs. (2) Another diagnostic method is 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 Auscultation means listening to the patient's voice, speaking, respiration, coughing and moaning. (3) Inquiry. This is a diagnostic method in which the patient or his companion are inquired to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a disease. The content of inquiry includes the chief complaints, present case history past history, life history, family history, as well as age, sex, native place, occupation, address and so forth inquiry, though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topics, should be conducted step by step in a planned way, with questions focused on the chief complaint and the history of present disease.

中医内科学试题库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二章心系病证 一、填空题: 1.心悸的病位主要在————,由于————或————,引起心神动摇,悸动不安。2.心悸以————居多,亦由虚致实,虚实夹杂。 3.————为治疗阴虚火旺型心悸主方。 4.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其病位以————为主,然其发病多与————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5.胸痹心痛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并以————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的亏虚,其中又以————最为常见。 6.《灵枢·厥论》篇说:“真心痛,————,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7.痴呆的治疗首当分清————,其实证类型以————为基本病因。 8.痫病系指脏腑受伤,————,元神失控所致的一种————疾病。 9.痫病源于《内经》而称“————”,属“巅疾”范畴。 10.痰火扰神型痫病选方为————。 11.控制————是防止痫病发作的重要措施。 12.痫病发作期尤要注意————,保护舌头。 13.癫病除药物治疗外,————亦格外重要。 14.狂病以动而多怒、————精神失常为证候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主证?( ) A.心悸气短 B.善惊易恐 C.头晕目眩 D.神疲乏力 2.归脾汤治心悸哪一型最适宜?( ) A.心虚胆怯 B.心脾两虚 C.心阳不足 D.阴虚火旺 3.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首选何方?( ) A.桃仁红花煎 B.血府逐瘀汤 C.丹参饮 D.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属心悸何型? ( ) A.心脾两虚 B.阴虚火旺 C.心虚胆怯 D.痰火扰心 5.下列除哪项以外,皆是导致胸痹心痛的原因?( ) A.寒邪内侵 B.情志失调 C.年老体虚 D.肝阳上亢 6.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多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不促,属胸痹心痛何仲类型?————( ) A.寒凝心脉 B.痰浊闭阻 C.瘀血痹阻 D.心阳不振 7.瘀血痹阻型胸痹的主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心胸疼痛剧烈,痛有定处 B.伴有胸闷 C.感寒受热则痛剧 D.舌质暗红脉弦涩 8.下列哪项是寒凝心脉的主要指征?( ) A.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B.胸痛彻背,感寒痛甚 C.胸疼灼热,烦闷不适 D.胸中闷痛,心悸不宁 9.痴呆患者若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耳鸣如蝉,舌瘦质红,少苔,脉沉弦数者,选用何方?( ) A.知柏地黄丸合转呆定智汤 B.知柏地黄丸合转呆丹 C.知柏地黄丸合还少丹 D.知柏地黄丸合七福饮 10.患者头晕耳鸣,记忆力明显减退,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舌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可选何方治之?( ) A.七福饮 B.洗心汤 C.转呆丹 D.还少丹 11.痫病的病理以下列哪些最为重要?( ) A.脏腑失调 B.气机逆乱 C.痰邪作祟 D.风阳内动 12.以下哪项不是痫病的主证?( ) A.突然仆倒 B.口眼歪斜 C.两目上视 D.四肢抽搐 13.某女,30岁,半年前因情志不遂,整天抑郁不乐,渐至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出

浅谈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比较Word版

浅谈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比较 通过这六次课对《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学习,在人文、科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对了大致的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到自己受益匪浅。 我觉得作为一名医学生,这样的一门课程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众所周知,西方的医学是发达的,它给我们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给全世界带来的影响更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而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中国国粹---中医的了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下面我来简单的谈一谈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一些相同点与区别,希望以后从事医生这个行业之后也能够对中西方医学方面的观点有自己的见解! 医学的起源来源于哲学,哲学方法从诞生起就分为西方哲学方法和东方哲学方法。在两种不同的哲学方法指导下,产生了西医和中医两种医学体系,其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人类健康。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现代科学来判断中医的科学性,中西医的存在都有着自己的精华。 一、起源相同 医学伴随着人类的生存而起源,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1、救护、求食的本能行为;2、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古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从而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并逐渐掌握了运用工具治疗疾病的经验;3、医、巫的

合与分

,医巫合流曾是中西医学共同经历过的一段历史,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医疗知识才有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进而医巫斗争,逐渐打破束缚,确立医的独立地位,并走上继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或许这个理论在当今不是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给后人留下了如此多的思考与研究;4、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巅峰之作“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并且是独立地发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雅斯贝尔斯说)这一阶段是东西方哲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堪为中医奠基之作。在西方,《希波克拉底全集》“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他的确解决了在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比较《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辨、临床实践。《内经》强调天人合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还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西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差异也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证型

中西医结合内科 痰热壅肺――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 一呼吸系统疾病 热闭心神――清营汤 一,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 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四逆汤 中医病因病机:外邪侵袭,肺脏虚弱,脾虚生痰,肾气虚衰。 正虚邪恋――竹叶石膏汤 实证:风寒犯肺――三拗汤加减 四、肺结核(肺痨)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涉及心肝。 风热犯肺――麻杏石甘汤加减 阴虚为主,导致气阴两虚,甚至阴损及阳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阴亏损――月华丸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阴虚火旺――百合固金汤事秦艽鳖甲散 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气阴耗伤――保真汤 虚证:肺气虚――补肺汤 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肺脾气虚――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肺积,息贲)病位在肺,晚期波及它肺肾阴虚――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 脏,正虚为本,阴虚,气阴两虚多,实则气滞,血瘀,痰凝,毒聚 二、支气管哮喘(哮病)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关系密切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宿根:痰伏于肺 痰湿毒蕴——导痰汤 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 阴虚毒热——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热哮――定喘汤 气阴两虚证——沙参麦冬汤 缓解期:肺虚――玉屏风散 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悸,肺胀,喘证,水肿)因慢性咳喘反复脾虚――六君子汤 而成,病位在肺脾肾心,本虚标实,外邪侵袭,热毒,痰浊,淤血,水停

肾虚-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为标 三、肺炎(咳嗽、喘证、肺炎喘嗽)病位在肺,心肝肾关系密切 急性期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 中医病因病机:风热犯肺,痰热壅肺,热闭心神,阴竭阳脱 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 邪犯肺卫――三拗汤或桑菊饮 痰蒙神窍——涤痰汤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论中医与西医的主要区别

论中医与西医的主要区别 2003年,一场让全国上下恐慌一片并且突然爆发席卷全球的非典流感(西医称为SAS)的流感病毒,造成全球各国大批人员伤亡;当时全国各大小城市公共服务场所几乎空无一人,人们上街均带口罩,害怕传染上非典;世界各国也一样,欧美发达国家也对非典病毒迅速扩散非常恐慌;世界卫生组织不得不每天通报世界各国的非典流感病情;然而,就在全球各国西医不知如何治理这一从未见过的非典病毒的时候,中国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在非典流感肆孽扩散二个月左右时间,奇迹般治好了大批感染非典的病人。全球所有西医界专家医生非常奇怪无法理解,中国中医连非典流感病毒特征性质成分都没有搞清楚,怎么能够神奇地治好非典流感病人?这场人类抗击非典流感病疫的战斗,让中医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为什么西医对突然爆发的非典流感病毒无能为力?而中医能够在不清楚非典流感病毒成分特性的情况下治好感染非典的病人?要明白其中原因道理,必须首先明白中医与西医到底有什么区别和不同? 众所周知,中医有几千年发展历史,而西医只有二百多年历史。如果要正确认识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恐怕要从中医与西医的理论基础开始了解。 笔者非专业医学人士,在此只能谈些自己学习中医养生思想理论后的心得体会,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些中医阴阳平衡辨证治疗方面的思想心得。 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无价之宝,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千秋万繁衍不断的生命健康保障。中医的思想理论来源于中华民族先辈对天地宇宙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实践总结;今天,我们无法考证中医开始起源于哪个非常确切的年代时点,也无法知道有哪位先祖创立了中医的思想方法,然而,我们可以确定,中医的创立者一定是一些道德高尚充满灵性和悟性的先辈们,笔者推测这些德高望重聪慧绝顶的先辈,在天地大自然的生存劳动中观察发现了:阳光、空气和水对人类对地球上其他生物不可或缺作用;上天赐予大地一年四季阳光空气和风雪雨露;大地孕育一年四季从出生、成长、成熟到凋落全过程的五谷杂粮和虫草花树;为什么天地大自然拥有四季鲜明的自然规律?为什么天地赋予人类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各种丰富多彩食物?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会有风雨雷电?人与天地宇宙大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虽然,我们两千多年前的祖先没有今天西方天文物理化学的解释答案,但是,我们聪明伟大的祖先却发现了天地宇宙大自然与人类的辨证关系,那就是阳光、空气和水是人类与天地共同享有的生命保障;地球上自然生长的所有生物与人类一样全都必须遵守天地宇宙的自然规律;因为地球上的生物无法脱离天地宇宙大自然生长环境资源。进而,我们聪明伟大的祖先发明创造了人类与天地宇宙大自然共生共长的阴阳平衡理论,发明创造了维持人体生命健康的阳光、空气、水和粮食互相转换的人体气血转换运行理论。中医治疗人体生命最重要的思想理论阴阳平衡理论,就是太阳照耀大地的阳光给人体带来阳气,大地土壤水气上升给人类带来阴气,人体只要保持阴气和阳气平衡协调就能保持健康。人体从大自然中摄入粮食、水、空气和阳光可以转换成身体需要的气血,人体只要气血运行正常就能保持健康。阴阳平衡理论和气血平衡理论是中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中医医生看病就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检查病人身体的阴阳平衡状况和气血平衡状况,然后,根据检查后病人阴阳缺失和气血亏损的情况,再用推拿、针灸和中药的方法调理恢复病人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