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与风水的关系

自然地理与风水的关系

浅析自然地理与风水的关系

————————————————————————————————作者:————————————————————————————————日期:

浅析自然地理与风水的关系

黄琪 1142041084

摘要:风水是中国一种独特的风俗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人们对风水的评判,它与地理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地理学是风水的基础,没有地理学就没有风水。本文将借此种关系,简要阐述传统风水学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分析传统风水学在地理课程资源中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自然地理风水

1.风水的起源与流派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奥的哲学思辩。自从生态学和和谐论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和肯定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悠久思想渊源。

我们的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自然的尊贵,就已经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存,风水学便是其中之一。风水理论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营造良好居住条件和保护周围环境的生态思维,更体现了中庸之道,伦理观念,礼制道德乃至审美教化意识。

“风水”又称“堪舆”、“地理”、“形法”、“阴阳”等等。现在所说的“风水”,一般被认为语出晋朝郭璞所著《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元明清时期,风水术在我国已经遍及各个阶层,到清朝时期,连修建四合院时大门的方位,家中设施的安置等都讲究风水。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历代形法家大多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他们在给民众传播风水术时,都基于地理要素来进行,这样有意无意的推动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

风水两大流派之一的理气派,以方位论吉凶,以罗盘为主要工具,不用实地考察山川地理形势,只在一个地点依靠罗盘进行推断,同时将阴阳五行、八卦、星象、神煞、奇门等几乎所有术数的理论都纳入其立论原理,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学说。而另一学派形法派,讲究山水形态的配合,以龙、穴、砂、水、向五大要素作为选址依据,重视实地勘察。一般认为,宋代以后,理气派才真正与形势派分离开来。理气派发展到后来愈加复杂玄奥,难以理解,其影响远不如理气派,只在浙闽粤等沿海一带传播较多。

2.风水中的地理学

2.1 房屋建设中的风水问题

风水学中蕴藏着大量的自然地理知识,我国南方传统民居布局可以体现的一些规律。

广大乡村民居建筑,大都充分考虑了当地自然环境,达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房屋宅地选择就是传统所说的选风水,关键考虑房屋的位置和正门所朝方向。

古人云:山旺人丁水旺财。其一,房屋一般背靠山丘,希望自己家庭成员有“靠山”,得贵人相助,飞黄腾达,背靠山丘有讲究,房屋尽可能坐落山谷的一

侧,切忌建在上脊上,山脊古人称为“龙脉”。房屋可靠“龙脉”,却不能坐在其上。为什么房屋要建在山后一侧呢?因为山脊上往往风力较大,南方多砖瓦房,风力过大,瓦房受损。山后中风力相对较小,且水源相对丰富,可找到合理位置挖成水井,解决生活用水问题,且山谷三面环山,相对安全。其二,房屋前面往往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如池塘,河流等,此谓水旺财。这又有何含义呢?门前有塘洗菜洗衣方便,池塘可种莲养鱼,养鸭鹅,增加收入。房屋后面一定不能有山塘。夏季暴雨,山塘可能会对房屋造成很大危害。假如建在河边,一定要位于河流的凸岸,房屋一侧像个半岛伸入河中,门前的河流像一轮娥眉月,包围着房屋。这与河水对两侧侵蚀的程度相关。河流的凸岸沉积作用大于冲刷作用,地基稳定,适宜建房,且沉积岸一侧水域较浅,河岸平缓,便于取水。

建在山谷中的房屋,往往要求正门左侧山脊要高于右侧山脊。古代方位左为青龙,右为白虎,青龙要超过白虎。青龙代表男性,白虎代表女性,喻意在家庭中,男主人要占主导地位,反映了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

我国古代帝王宫殿大都坐北朝南,帝王面南接受朝臣的拜见。在古代,阴阳可表方位,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背山面南而建的宫殿,房屋向阳,风水旺。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北半球国家,绝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背山面南而建的房屋采光条件好。冬季,偏北风(冬季风)受后墙、背靠山丘的阻力不易进入民居内;夏季,偏南风(夏季风)能带来阵阵凉爽。这样的朝向达到了冬暖夏凉的目的,家庭成员受疾病侵蚀自然就少,人人身体健康,家庭建设蒸蒸日上,兴旺发达。这样的地方自然就“好风水”。

一个地方存在的自然条件总有不足之处,我们应有所取舍。如并不是所有的居民都坐北朝南,坐西向东也是不错的选择。“紫气东来”说明坐西朝东的房屋采光条件良好。一般来说,上午的阳光比较和煦,而下午的阳光比较毒辣。这种布局可以趋利避害。假如没有山丘的小平原地区,人们可以自己创造风水:在居民左右两侧,后面种植风景林,调节局部小气候,达到冬季阻挡风寒,夏季凉爽空气清新的目的。

2004年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发布了《2004年健康住宅技术要点》,明确指出:“住宅风水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深远的影响。它既含有科学的成分,又含有迷信的成分。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风水理论,正确理解住宅风水与现代居住理念的一致与矛盾,有利于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居住与自然及环境的整体关系,丰富健康住宅的生态、文化和心理内涵。”

2.2 墓葬中的地理风水问题

相地术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地理风水术。传统地理风水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一代又一代风水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充分印证了龙、穴、砂、水及其它环境因素与人生相互对应的各种祸福关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了地理风水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同时将《周易》的“阴阳”、“五行”理论融入到龙、穴、砂、水及其它环境因素中,融入到地理风水学所有的理论中,贯穿于寻龙、点穴、立向、择日、下葬、建阳宅等求取风水宝地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地理风水理论与《周易》理论相结合的综合理论体系。

杨筠松云:“地脉锺山川之秀,佳期夺日月之精,迎交生之旺气,应缠度之明星,代天工之巧夺,转造化之宏声”。精辟的论述了迎交生之气要应缠度之星,才有造化之机,这里的交生之旺气就是源气与堂气姣融而生成的生气。生气的温度取决于立向和葬法,立向精准,葬合法度,生气能使棺中亡人的尸骨保持人体的正常温度,而且四季恒温不变,直至龙运衰败。如果立向有误,葬不合法度,棺中尸骨的温度就会高于或低于人体的正常温度。如果立向精准,葬合法度,葬后一年半载,生气就会在棺中逐渐形成气压,挤压棺周棺顶之泥土,直到泥土与棺周棺顶彻底分离,形成一个稳定的气压场,固于棺周,这就是生气固棺,古人称此现象为气棺。在穴中下葬,只要立向精准,葬合法度,葬后泥土就不会出现半点塌陷的迹象。只要生气固棺,定是灵光聚顶,生气盎然,泥水不入,百虫不生,荣华富贵必随当应之期而来。如果立向有误,不明葬法,葬时无论远、近、深、浅及朝向有分寸之差,源气与堂气入棺发生微小的量变,都会改变生气的温度。如果生气不能确保棺中尸骨是人体的正常温度,无论是高于或低于人体的正常体温,生气就会变成杀气,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杨筠松云:“葬不得法,葬了不发,当浅而深,人绝而淫;当深而浅,富贵难见;当近而远,灭绝人烟;当远而近,灾祸立见;葬得适中风水自成”。杨公对不明葬法可能造成的危害得出了客观准确的结论,充分说明了葬法是决定风水成败最关键的重要环节,葬法的方式与所选墓地的温度、湿度、气压、地形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进一步论证了风水是以自然地理为出发点的一种民俗文化。地理风水的形成是造山运动的结果,它本是可以反复利用的一种永久性资源,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3 风水与地质灾害

地震,危害极大的自然灾难,在东汉时期,著名学者张衡根据当时浑天学说发明制造了地动仪,并且根据历史记载它成功预测了地震。

中国历史较早有文字记载的一次大地震发生在周幽王二年,即公元前780年。震中陕西的岐山,震级与昨天四川发生的地震差不多。《史记·周本纪》(卷4)记载,当时的太史伯阳甫认为,“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

这段的意思比较难懂,大概意思是,这是周朝快要灭亡的迹象。天地间的阴阳之气,是有平衡有序的;如果乱了,阳气沉伏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会有地震。如今三川地区发生地震,是因为阳气不在原位,而为阴气所镇伏。

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一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当时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国的重视。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樽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头,按东、南、西、北、东南、东

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所以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张衡设计的地动仪体似酒樽(卵形),象征浑天说的天;立有都柱的平底,表示大地,笼罩在天内;仪器上雕刻的山龟鸟兽等可能象征着山峦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二十八宿,所刻篆文可能表示八方之气;八龙在上象征阳;蟾蜍居下象征阴,构成阴阳上下的动静的辩证关系;都柱象征天柱,居于顶天立地的地位。

古代的人们根本不知道地震发生的原理,更不知道横波纵波,地震时只感觉到“地动山摇”。他们认为地震就是“地动”。古代人民如何测出地震地动的方向呢?这是个谜!但是,古代战国时期发生战争时,敌人挖地道攻城。如何发现敌人在挖地道呢?当时守城人想到一个办法:用镐挖土时、地下会发生细微“地动”,水缸蒙上薄牛皮放入井下,牛皮颤动并会发出嗡嗡声,这说明敌人在挖地道了!但是,如何发现敌人挖地道的方向呢?人们在距竖井底四、五尺高的井壁的不同方向掏洞放上这种蒙上牛皮的水缸,当他们听到水缸发出响声时,找到最响和没有响声的水缸,顺着这条直线就是敌人挖地道的方向。——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地听技术!

中国古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与人类,特别是帝王失德有直接关系,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告。张衡设计的地动仪,是当时浑天学说的体现。浑天说认为,天地是浑为一体的,天圆得像鸡蛋,地像包在里面的蛋黄,日、月、星辰都在蛋壳上不断地转动,这是当时人们对沧海桑田,星辰更迭的一种比较科学的解释。

3.结语

我国风水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于当时科学和认识水平的不足,有很多盲目迷信的成分在内,也有大量的玄之又玄的无稽之说,但是其中也包含着我国古代人民几千年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建筑学等多种智慧思想的结晶,更加广泛地潜藏着众多的地理学思维,无论是对于地理学、建筑学、规划学还是哲学、美学、环境学等都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凯文·林奇称中国风水学“是一门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在现阶段,正如潘谷西教授在《风水探源序》所言:“去其荒诞的外壳,揭示其合理的内核”,积极发扬传统风水理论的优秀思想和艺术魅力。

总而言之,风水是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更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文化现象。风水中的祸福吉凶论调已经在走向衰落,但是风水文化中的一些好的思想还是可以加以利用,因为这种文化早已经成为中国人心底的一种烙印,只要加以合理的引导,就可以对我们的生态保护、城市规划、旅游开发、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等做出很大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