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 生活中的辩证法

马原 生活中的辩证法

马原  生活中的辩证法
马原  生活中的辩证法

谈谈生活中的辩法

哲学源自生活,反过来哲学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用哲学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会发现很多乐趣。运用哲学指导生活,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情绪上都会异常轻松。认识世界就会少很多困惑和烦恼。哲学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内容多种多样,其中唯物辩证法对我的影响尤为深刻。下面我浅谈一下我们生活中的辩证法。

对立统一的矛盾论在生活中用的最多。众所周知,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即对立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用对立统一的矛盾论去看待生活,我们可能就可以减少很多烦恼。

大学生活里充满了社团协会,很多同学都会积极参加。通过这些社团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积累各种经验,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很多的学习时间,可能影响正常的学习。所有人都知道大学不仅是读书的地方。除了学习之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哪里的社团比较多样,哪里的活动比较丰富。当然参与这些工作与活动的人也就多。可是,很多工作或活动就与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冲突,是偏向于学习,还是工作呢?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同。但从每年这么多优秀的毕业生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大学生是可以处理这方面的问题的。学习工作两手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处理现实所存在矛盾最好方法。

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二大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新的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不断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一定程度”就是指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事物在两个临界点之内的量变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必然引起”是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从而势必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必然引起事物质变的情况。质量互变规律可运用于生活的事例很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与“千里”、“小流”与“江海”相比,前者无疑是很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则是巨大的、显著的变化。由“跬步”的积累到“千里”的巨变,由“小流”的积聚到“江海”的巨变,这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可见,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以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再如如由冰变水,由水变汽;由种子到幼苗,由幼苗到参天大树;由蛋孵鸡,由鸡下蛋;由穷到富,由苦变甜;由群众升为检察官等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个人不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或学习中,不“扬弃”,即不总结、发挥自己的优点,发现、改进自己的缺点,就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绩,获得更大的进步。另外,人类初期用火来源于自然火种,使用火的良好成果对这种方法做出积极意义的肯定,但方式的不便捷却做出否定的答案,痛苦的发现使人类得到新的认识,钻木可以取火,人类进入主

动取火的第二阶段,普及简便的可能性对这样的方法作出肯定,但人类更高的要求作出了否定,人类需要一种更好的方法,自然界新的发现终于使人类取火进入第三个阶段,人类发现了燧石。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得。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成长生活中的曲折。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着坎坷。很多人在成长的旅途中,希望能够更快更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可他们也许最终发现,一帆风顺的大道通往的目的地往往不是成功,因为真正的成功是你在黑暗泥泞中摸爬滚打所得的经验与教训。基于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不畏坎坷,积极积累生活给的经验,鼓起勇气去体验生活。只有这样成功才会青睐于你。

生活中到处都是辩证法,只要你细心体验总结你就会发现很多。辩证法指引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迈进。在人生旅途中坚持依照辩证法做事,成功路上才能走最少的弯路。

坚持唯物辩证法真理,顺利登上人生辉煌的最高峰。

信息来源:宝钢新闻中心

温馨提示:本文文字及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中国特色植物网(https://www.doczj.com/doc/739284522.html,)--种植行业门户提醒网友谨慎采用本资讯。

最近在给学生讲述有关辩证法中的矛盾的内容,这是哲学最精彩的部分,课堂上风生水起,师生会心而笑。

家庭生活中对立统一的事例不胜枚举。

整洁、舒适的家,人人喜爱。而为了和灰尘、污垢较量,多少人整日忙忙碌碌,擦擦洗洗,不得清闲。有时,人们不禁要问:是人为地板役,还是地为人役?家是劳动的场所,还是休养身心的地方?午后,清洗过的纱窗洁白如新,可是那些纱眼全然洞开了,灰尘将毫无阻挡地钻进来。这正如医生告诫人们不可经常掏耳垢,因为那些看似很脏的耳垢也在保护着耳膜,防止病菌入侵。

婚姻中那些个性强、勤快的人多是辛苦人,因为手眼勤快,免不了要多做事、多操劳,累是难免的。而另一个人心性怠惰,或做事拖拉,倒少了劳累,落得一身轻松。是故老子云:“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伴侣出色,是婚姻之福。然而,美好的事物人人所向往,自己欣赏的,别人也难免会觊觎。而另一个也逃不脱自恋的心理,以引得异性欣赏为能事。所以,光彩的婚姻之下,是另一个人的寂寞和孤独。而平淡的婚姻之中,却有踏实的幸福。

有同事夫妻很少吵架,邻人时常“乒乓”对决,却不闻他家有不悦之音。春节后,数月不见女主人出入,才知已离婚三月。那看似不睦的夫妻,虽以战争形式示人,却是在解决矛盾,发展婚姻;那看似恩爱的婚姻,却因积累了太多的痼疾,婚姻终得了不治之症。

人们多希冀儿女成才,殊不知那展翅高飞的儿女远走异乡,几人能侍奉父母天年?而那

为父母所抱怨的不成器的孩子,虽平庸无为,却时时守候爹娘病榻。忠孝难两全,自古皆然。

浅谈生活中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地解决世界本源的问题时,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地解决世界本源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法。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法。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 ∶“统一物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盾分析法。很显然,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

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的含义∶一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二是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中,二是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们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是矛盾着的对立们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同一性之中,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对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一性规定着事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

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成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

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平衡、合作的情况下,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和和谐、人与自然地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和和谐、人与自然地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其实生活中充满了辩证法∶艰难困苦,于汝于成,生命的日子里,即会有晴天,其实生活中充满了辩证法∶艰难困苦,于汝于成,生命的日子里,即会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人生的路上,即会有平川坦途,也会有河流、崇山,也会有阴天、雨天,人生的路上,即会有

平川坦途,也会有河流、崇山,然而平静的湖面练不出强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英才。平静的湖面练不出强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英才。生活在繁华世界,总会感觉世事的无赖,曾经无数次想过放弃,生活在繁华世界,总会感觉世事的无赖,曾经无数次想过放弃,但逆境让我学会了坚强。会了坚强。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我想学太多的东西来充实自己,于是我选择了兼职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我想学太多的东西来充实自己,于是我选择了兼职,就像找工作,好多次的碰壁,使我遍体鳞伤,逃过了几次课,打错了几次车,像找工作,好多次的碰壁,使我遍体鳞伤,逃过了几次课,打错了几次车,换来的却是失败。想到逆境更有利于成就人生我欣然接受,凭着这份执着,成就人生,来的却是失败。想到逆境更有利于成就人生,我欣然接受,凭着这份执着,我找到了工作。我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我为自己感到自豪,找到了工作。我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我为自己感到自豪,因为我学会了坚持。因为我学会了坚持。倘若我们能够终身都朝着成功的彼岸奋力摇桨,倘若我们能够终身都朝着成功的彼岸奋力摇桨,即使是不能成为人中豪杰和一代天骄,也会有幸福感和成就感,这样的人生,同样也是价值非凡。代天骄,也会有幸福感和成就感,这样的人生,同样也是价值非凡。

马原试题(内含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可将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 2.发展科学技术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848《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对行动有指导作 用 5.马克思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6.钉子——马——国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 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 8.真理的辩证法:绝对性与相对性 9.诗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是发展趋势【辩证否定观】 10.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不包括: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11.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2.恩格斯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1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对意识 能动性的客观解释 14.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不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正确指明意识的本质的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7.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18.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派别是:反映论(唯物主义)与先验论 (唯心主义)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0.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 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最重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22.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23.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 造商品使用价值 24.马克思在哪一方面引起世界的关注(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25.跟着感觉走(保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 2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28.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9.蝴蝶效应(一种现象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外事物进行联 系)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武大马原重点难点解答与练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与练习 主编石云霞 武汉大学出版社 编者说明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帮助教师特别是学生准确把握教材,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编写了这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与练习》。 该书的编写主要特点有两个: 第一,我们贯通了全国统编教材(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陶德麟、石云霞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两个版本同为为主要依据和解读对象。同时,照顾到全国统编教材的指导思想、编写思路、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我们采用了全国统编教材的体例,将武汉大学陶德麟、石云霞教授主编的版本融入其中。现在的绪论章即武汉大学版本的导论章;第一章即武汉大学版本中的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目“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扩展;第二章即武汉大学版本的第8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第三章即武汉大学版本的第1、2、3章的合并章;第四、五、六、七章的顺序和基本内容与武汉大学版本完全一致。因此,这本参考书无论是对于武汉大学编写的教材,还是对于全国统编教材来说,都是适用的,能够通用。 第二,这本《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与练习》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各种练习题的形式(客观性习题:单项选择题193题、多项选择题98题;主观性习题:辨析题72题、论述题48题、材料分析题45题,总计456题),列举并回答了教材中各章的重点难点问题。这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既便于教师特别是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又能够使学生较为准确的自我测试出对问题把握的程度,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全书由石云霞提出编写思路,课程组全体教师集体完成。他们是:石云霞、孙来斌、向德忠、胡建兰、夏桂明、沈云龙、周金华、冉苒、李云峰、张乾元、袁银传、刘小英、黄沁茗、李光宽、龚玉敏、舒少泽、万冬宝、杨虹、何鹏、洪修文、张晓红张本林、夏建国左亚文杨乐强。在各位老师提供编写初稿的基础上,各章分别由孙来斌、夏桂明、冉苒、袁银传、龚玉敏、杨虹、张晓红、夏建国进行了初步统稿。全书最后由石云霞统改定稿。 在编写过程中,在我们进行原创的基础上,同时也吸收和并借鉴了现有的一些成果,在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马原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分:3 总学时:54学时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开创的,为后来者在实践中所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之一。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跟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服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4学时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2018马原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一、如何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关系:对于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有关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唯物主义:相对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相对于一切旧哲学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都是历史唯心主义,其中包括旧唯物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领域才是唯物主义,当它一触及社会历史领域,就重归唯心主义。总之,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不但在自然领域,而且在历史领域都是唯物主义的。 唯物主义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孤立静止、片面)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点陈述。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孟子、陆九渊)、客观唯心主义(朱熹、黑格尔)。 二、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A、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在能形成正确的行动。B、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C、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规定了人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并作出选择。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检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发展道路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脱离基本国情,这是社会历史趋向;发展道路不能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能脱离各国的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主体选择。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社会历史趋向的正确的主体选择。 2、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所以我们必须遵从客观规律。 3、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以及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完整word版)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六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六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 )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 )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 )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 D.阶级斗争学说和共产主义思想 ( ) 3.“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A.社会主义很难实现 ( ) B.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 )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D.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 )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 A.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B.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进程 ( ) C.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 B.资本主义才是正道 ( ) C.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D.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过时了 ( ) 6.无产阶级要使自己获得最终解放就必须:() A.让资产阶级变成无产阶级 ( ) B.让无产阶级变成资产阶级 ( ) C.让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 ( ) D.解放全人类(√) 7.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无产阶级的需要 ( )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马原课程讲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 (讲义定稿) 班级:森林保护142 指导老师:迪丽娜尔 小组:第四组 成员:杨航、王雪萍 刘书艳、刘媛媛 黄茜茜、王朝伟

一、讲课主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小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自我介绍:班级、小组、成员。 三、开始讲课: 引语:【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互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那在人类出现以前呢?那段也叫历史吧,不会也是人类创造的吧?难道马克思错了?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历史”一词的解释:(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学。 大家认为马克思里面讲的历史应当是哪一种解释呢?我想他讲的历史应该是第一种,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一).关于历史的创造者问题的两种观点 1.英雄史观:是历史学观点中认为历史都是由伟人、帝王将相等少数精英人士所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英雄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举例: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的灵魂。 德国的黑格尔曾把拿破仑称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认为这些伟大人物是为了满足世界精神对于发现自己,实现自己,返回自身的需求而创造历史的。】

2.人民群众观: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和发展的前提。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中的人”。 【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定发展中的历史阶段上或着不同的 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 同的。他们的具体作用不在本课程讨论范围之内,我们只需要知道他们是历史 的创造者就好了。 孟子说过样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我看来,对于历史的 影响也是如此。】 (二).唯物史观在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坚持的原则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索历史创造者问题。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物史观从人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三).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财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例如工人、农民创造了这个社会最原始的物质资料,没有工人、农民的创造,其他的都是无本之末.另外,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自 己是生产、生活中缔造丰富的精神食粮,后经文人骚客创作,成为大众喜闻乐见 的文学艺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 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马原考试复习题_(带全答案)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绪论: 有一道选择题选C 可知论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B D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D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第一章: 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 B 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是机械唯物主义 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详尽版三稿修改稿】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参见书P】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代 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 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解】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辩证法与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我对马原课的意见和建议

我对马原课的意见和建 议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我对“马原课”的意见和建议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和很多同学的认识一样,对马克思主义这类事物的了解很少,通过"马原课”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自己进一步的认识。它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 但对这门课的设置也有其缺陷: 1 没有实践环节,使得我们无法更深层次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由于书本的编写太过深奥,导致学生无法自主的去学习。 3 学校安排的课程时间多在下午或晚上,正式学生最疲惫的时候,这也导致我们不能投入全部百分之百的精力. 4.上课班级过于繁杂不易于学生的签到,也不利于老师开展工作 对以上现象的一点建议: 1学校应该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开设每门课,每个老师都是身兼数职对老师的健康和学校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老师有了好的身体,那么才有了为学校培养出更多人才的原动力。 2 有关政治的课为什么总是下午上呢?难道我们的政治不是政治?希望在课程时间安排上进行改进 3 每个学期都学政治可是真正感兴趣的只有马哲这一门为什么?是老师的教学水平吗?不是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马哲老师总能通过一些小故事把难懂的概念传授给每个为此犯难的学生,而大多数老师都是照本宣科,政治不是背出来的,而是理解运用的与显示生活中的。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一翻,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在大学才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 本学期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 2使我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 大学生要自觉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

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

第二章 (2) 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 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2) 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 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 第三章 (3) 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 (3) 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3) 第四章 (3) 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4) 4 [论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4) 第五章 (4) 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 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 第六章 (5) 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5) 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 (5) 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5) 第七章 (6) 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 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6) 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6) 第八章(测试1) (6) 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6) 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 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 第八章(测试2) (7) 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8) 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8) 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 (8) 4[简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8) 3[论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积极作用和实质。 (8) 第九章 (9) 4[简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9) 3[简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9) 4[简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9) 第十章 (10) 4[简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0) 4[简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10) 2[简5]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10)

对马原课的看法与建议

对马原课的认识与看法 大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一直把它认为是和初高中一样的政治思想课,理论上重要其实心里并不在意。正如上星期听到的马原讲座老师所说:现在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着一种近乎麻木的抵触情绪,没有缘由与道理的想着去避开他。但我们其实并不具有这样的资格,因为我们本身就不了解马克思,更不用说几乎没有读过相关的书籍,可是我们的这种反抗情绪来自哪里? 从小接触思想政治这门课,但当时的理解并不多,我们从小的教育把马克思和道德连在了一起,我们很长间里都没法分清这两者的区别,特别是上到初中、高中的时候,政治书上那晦涩难懂的道理更是引起我们的反感与抵触,全然把这门课当作一门头疼的要背却难考的课程。再加上当时处在叛逆期的我们,一向认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很过关,又为什么去学习这门本不该上的课。中国的书本教育也让我们看不到这门课的有趣之处,从小到大很难碰到哪个老师可以把这门课讲的生动有趣,让本处在兴趣学习阶段的我们愿意听的,同时中国的硬性考试也让我们这些学生很无奈,也更加的抵触这门课。

我在高中时遇到过一位不错的政治老师,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很是痴迷,了解的也很多,时常向我们讲一些有趣的例子,让我们大学有机会多了解一下马克思,这也让我们多少有些期待大学“政治课”的不同。 在大学里思想品德与法律在一起,马克思思想单独成一门课,终于把道德与马克思分下来了,不过大学时才这样做多少感觉有点晚了。遇到的这两门课的老师也都很不错,没有当时初中政治的死板,也没有高考政治的压抑,老师们在课堂上讲的很是开放,举的例子也很多,更有很多自身实践的例子,很能吸引我们的兴趣。相比于大学里的其他课程,马克思这门课上的相对生动与轻松了,但从小被逼着学习的我们,已经产生了那种不逼迫不学习的习惯,相对于这门有些轻松有趣的课程,我们更看重的是大学里的专业课程,所以这门课就被贴上了所谓的水课的标签。再加上原有的抵触情绪不是那么快可以缓解,所以有了大学现在的现象。 其实正如老师第一节课所说,马克思思想可以更好的让自己了解生活,更好的保护自己,不会轻易的被让自己上当受骗,同时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了解马克思那对自己的目标的树立、人生的方向有着很好的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

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马原课实践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大纲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共青团中央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和《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为了规范社会实践活动,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特制定本大纲。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属于“原理课”整个教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分析、解决社会和人生中的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能够让学生理解到“学好原理,终身受益”的涵义。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要价值的认识,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学时 “原理课”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课下准备与课上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由任课老师进行课堂布置,学生自愿结组,课下准备、完成,并于最后的实践课进行统一展示。 “原理课”为48学时,3学分。以一门课程的一个学分至少保证要社会实践教学2课时为标准,该门课程社会实践教学为6课时,“原理课”的总课时为42+6。对于实践的6学时大体作如下分配:实践动员1学时,实践展示4学时,实践总结1学时。 三、具体实施步骤和阶段 1、动员阶段 第1周进行动员,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内容、形式、方法、步骤和考核方法,以确保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2、分组准备阶段 第2周为学生自愿结组阶段。每个自然班分3-4个小组,约8-10人一组,自行结组,每组设组长一名,兼任通讯员,主要负责本组实践项目的组织与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