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四.处方中各药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一) 麻黄

麻黄茎主要含有生物碱,麻黄的成分因种而不同。草麻黄茎中生物碱含量约1.3% ,其中l一麻黄碱(I-ephedrine)占6O%以上,其次为d一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微量的l—N一伪麻黄碱、麻黄次碱、麻黄噁烷、2,3,4一三甲基苯噁唑烷、3,4一二甲基苯噁唑烷、L一去甲基麻黄碱、d一去甲基伪麻黄碱、苄甲胺及麻黄噁唑酮。挥发油含量为0.25%,油中有2,3,5,6一四甲基吡嗪、l-a一萜品烯醇、萜品烯醇、萜品烯醇一4、月桂烯、二氢葛缕醇等。其中四甲基吡嗪和萜品烯醇的含量为2.26%和1.92%。黄酮类含芹菜素、小麦黄素、山柰酚、芹菜素一5一鼠李糖苷、草棉黄索、无色飞燕草索、3一甲氧基草棉黄索、山奈酚鼠李糖苷、芦丁、白天竺葵苷、白花色苷、无色矢车菊索、槲皮素、4’,5,7一三甲基羟基一8一甲氧基黄酮醇一3一O—β一D一葡萄糖苷、3—0一β一D一吡喃葡萄糖基一5,9,4’一三羟基一8一甲氧基黄酮、5.7,4’一三羟基黄酮、4’,5,7-三甲基羟基黄酮醇、5,7,4’一三羟基黄酮一5一鼠李糖苷、Herbacetin、3-methoxyherbacetin、4’,6,7-三羟基黄酮醇鼠李糖苷。有机酸类含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肉桂酸、对一香豆酸、原儿茶酸;还含有麻黄多糖A、B、C、D、E、儿茶酚鞣质、无机元素se及Mo等。中麻黄生物碱含量约为1.1% ,其中l一麻黄碱占30~40%.麻黄碱占原生药0.31%。木贼麻黄生物碱含量约1.7%,其中l一麻黄碱占85~90%。另含有有机酸、鞣质、黄酮苷、糊精、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及少量挥发油(O.124%)。

麻黄平喘作用,沿用千年,但其作用及作用机理的探讨,直至 20世纪 30年代开始进行。实验研究证明麻黄碱是平喘的有效成分。[78]

(二)细辛

细辛的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a-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细辛醚(Sarisan)、柠檬油精(limonene)、黄樟醚(safrol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3-蒈烯(3-carene)、伞花烃(p-cymene)、1,8-桉叶素(1,8-cineole)、γ-松油烯(γ-terpinene)、α-异松油烯(α-terpinolene)、番桧烯水合物(sabinenehydrate)、樟脑(camphor)、优香芹酮(eucarvone)、4-松油烯醇(terpinen-4-ol)、对-聚伞花-α-醇(p-cymen-α-ol)、α-松油醇(α-terpineol)、爱草脑(estragole)、3,5-二甲氧基甲苯(3, 5-dimethoxytoluene)、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三甲氧基甲苯(trimethoxytoluene)、β-古香油烯(β-gurjunene)、α-蛇麻烯(α-muurolene)、肉豆蔻醚(myristicin)、正十五烷(pentadecane)、榄香素(el-emicin)、苦橙油醇(nerolidol)、β-细辛脑(asarone)、卡枯醇(kakuol)、百秋李醇(patchoulial- cohol)、二十碳烷(eicosane)、派立托胺(pelli-torine)、棕榈酸(palmitic acid )、冰片(borne-ol)、2-甲氧基黄樟醚、萘(naphthalene) 、正癸烷(n-decane)、N-异丁基十二碳四烯酰胺

(N-isobutyldodecatetraenamide)。另外还有钾、钠、镁、钙、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

[79]

药理实验表明:①挥发油有解热,镇静,镇痛,抗炎,降压和局部麻醉作用,甲基丁香酚为这些作用的有效成分,细辛醚有镇静的作用。②甲基丁香酚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细辛醚有一定的平喘,祛痰作用。③乙醚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三)干姜

干姜油含挥发性成分:α-姜烯(α-zingiberene),牻牛儿醇(geraniol),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橙花醇(nerol),1,8-桉叶素(1,8-cineole),α-松油醇(α

-terpineol),龙脑(borneol),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芳樟醇(linalool),甲基壬基(methylnonyl ketone),樟烯(camphene),柠檬烯(limonene),倍半水芹烯(sesquiphellandr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及乙酸孟酯(menthylacetate)等70多种;辛辣成分:6-姜辣醇(6-gingerdione),6-姜辣酮(6-shogaol),8-姜辣烯酮,5-去氧-6-姜辣醇(6-paradol),6-辣辣二醇(6-gingediol),6-姜辣二醇-5-乙酸酯

(6-gingediol-5-acetate),6-姜辣二醇-3-乙酸酯(6-gingediol-3-acetate),6-姜辣二醇双乙酸酯(6-gingediacetate)及6-甲基姜辣二醇双乙酸酯(6-methylgingediacetate)等;二芳基庚烷类成分:姜烯酮(gingerenong)A、B、C异姜烯酮B(isogingerenoneB),六氢姜黄素(hexahydrocurcumin),内消旋-3,5-二乙酰氧基-1,7-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5-diacet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5-二乙酰氧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

5-diacetoxy-1-(4-hydroxy-3,5-e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S,5S)-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

[(3S,5S)-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 henyl)-heptane],(3S,5S)-3,5-二羟基-1,7-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S,5S)-3,5-dihydr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5-羟基

-7-(4羟基苯基)-1-( 4-羟基-3-甲氧基苯基)-3-庚酮

[5-hydroxy-7-(4-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3,5-二乙酰氧基-7-(3,4-二羟基苯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

[3,5-diacetoxy-7-(3,4-di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 ],5-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β-3-庚酮

[5-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5-羟基-7-(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4-羟基-3-甲摒在苯基)-3-庚酮

[5-hydroxy-7-(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3 -heptanone],(3R,5S)-3,5-二羟基-1,7-二-(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S,

5S)-3,5-二乙酰氧基-1,7-双-(3,4-二羟基苯基)-庚烷[(3S,5S)-3,

5-diacetoxy-1,7-bis-(3,4-dihydroxyphenyl)-heptane]及7-(3,4-二羟基苯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4-庚烯-3-酮

[7-(3,4di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4-en-3-one]等。干姜还含6-姜辣磺酸(6-gingesulfonic acid),5-外-羟基龙脑-2-O-β-D-吡喃葡萄糖甙(angelicoidenol-2-O-β-D-glucopyranoside)及姜糖脂(gingerglycolipid)A、B、C。

[80]

药理实验表明姜有抗炎,镇痛作用;生姜性微温,味辛。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等病症。

(四)甘草

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多种三萜化合物和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另外,还从甘草中分离到香豆素类、氨基酸、生物碱、雌激素和有机酸等。甘草的根和根茎含三萜甙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即甘草甜素(Glycyrrhizin),是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lycyrrhetic acid)的二葡萄醛酸甙,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根的水解产物中尚分离出乌热酸,经证明为18一а甘草次酸。黄酮成分包括甘草素(Liquiritigemin,即47一二羟基双氢黄酮)、异甘草酸(Isoliquiritigenin),是与甘草素相应的查耳酮化合物2,4,4一三羟基查耳酮)、甘草甙(Liquifitin即甘草素4一β一葡萄糖甙)、新甘草甙(Neoliquintin,即甘草素7一β一葡萄糖甙)、新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即异甘草素一4一β一葡萄糖甙)、异甘草素一4一β一葡萄糖一β一洋芫荽糖甙(Licurazid)等。在从胀果甘草中分离鉴定出4种二苯甲烷衍生物的基础上,又从其微量酸性成分中分离到8种已知化合物,即两种苯丙烯酰苯、菜豆蛋白、2一苯并呋喃、异黄酮(isoderrone)和两种新型二苯甲酰甲烷衍生物。从光果甘草中提取分离出9种已知化合物(甘草异黄酮B,gancaonimG及H,甘草查耳酮A等)和一种新化合物。新化合物分子式是C22H2605,,经确定其结构为具有异戊二烯基和2个甲氧基的异黄酮衍生物。国内学者从乌拉尔甘草的根和根茎中分离出一个黄酮,经鉴定为虎耳草甙(Saxifragin)。[81]

药理实验表明,甘草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18β-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具有显著的中枢镇咳作用其中作用最强的是甘草次酸胆碱盐,皮下注射1mg/kg就能抑制80%的咳嗽发作。

(五)五味子

1、木脂素

北五味子果实中木脂素含量主要集中在种子上,种子木脂素含量约占果实的90%,我国研究人员先后从北五味子分离出五味子醇甲(Sehisantherrin A)、五味子醇乙

(schisandrol B)、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Sehisantherfin B)、五味子甲素(deoxyschisandrin)、五味子乙素(Sehisandrin B)、五味子丙素(Sehisandrin C)、五味子酚、表一加巴辛、安五脂素、6-O-苯甲酰戈米辛O、戈米辛N、白芷酰基戈米辛H等l3种木脂素类化合物。日本研究人员先后从北五味子分离出38种木脂素类化合物。国内外合计分离出五味子木脂素42种。王彦涵等用HPLC对五味子属5个不同种的果实环乙烷提取物甲醇溶液的木脂索成分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表一加巴辛、安五脂素、五味子乙素、6一O-苯甲酰戈米辛O和五味子丙素进行含量测定,求得9种木脂素总含量为北五味子l.96 (最高)、绿叶五味子0.52%、翼梗五味子0.98%、小花五味子0.83%、华中五味子1.27%。不同产地的北五味子种子木脂素含量不同。陈建军等对长白山6个不同产区北五味子种子己烷甲醇提取物的甲醇溶液,进行高压液相色谱测定,种子中五味子乙素、丙素、醇乙、酯乙(甲)的总木脂素含量无太大差异,平均为1.066%;张永煜等对黑吉辽三省及日本l2个北五味子果实样品的氯仿一甲醇提取物甲醇溶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白芷酰基戈米辛H、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戈米辛N、五味子丙素7种木脂素总含量,如成熟度相近没有显著差别,在1.14 %~1.52%之问,但未成熟果实,因种子所占比例较大,木脂素成分含量较高,随着生长期的延长,果肉所占比例增大,则木脂素成分含量相应减少。日本五味子与中国比较,木脂素成分的种类相差无几,含量差别甚大,日本五味子总木脂素含量0.82%。

2、五味子多糖

北五味子果实含有多糖,张兰杰等将样品经DEAE纤维素柱色谱分离后,由洗脱曲线可见,多糖分离为两个峰,1号峰经浓缩、透析、干燥后得到白色结晶,2号峰同样处理后得到黄色粉末,这两种多糖具有不同的化学组成,分别占北五味子果实重量的0.387%和0.060%。第一次提取所得粗多糖量占总粗多糖量的55.6%,第二次提取占38.5%,第三次提取占5.9%,经Savage法脱蛋白后,多糖损失率为7.2%。刘放等在恒温的五味子多糖溶液中缓慢地滴加乙醇,当出现沉淀时进行离心,其沉淀物为第一个级分,在上层清液中继续加入乙醇可得到第二级分,这样下去可以得到多糖的4~7个级分。各级分的颜色随分子量降低而变浅,沉淀物形状、特性粘度等没有变化规律,但差别很大。由于五味子分布的产地不同,多为野生,所以,不同试验者提取粗多糖占北五味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8 %、6.1%、6.3%、11.98%。

3、水溶性成分

北五味子果实的水溶性部位有8个已知化合物:原儿茶酸、奎尼酸、柠檬酸单甲酯、5-羟甲基-2-糠醛、4-(3 -甲氧基-4 -羟基-苯基)-2-丁酮-4 –O-β-D-吡喃葡萄糖甙、2-异丙基-5-甲基-1,4-苯二酚l-O-p-D-吡喃葡萄糖甙、2-甲基-5-异丙基-1,4-苯二酚l-O-β- D-吡喃葡萄糖甙、胡萝卜甙。

4、挥发油

北五味子种子中挥发油成分主要为各种萜类化合物。单萜类如莰烯、蒎烯、月桂烯、松油烯等相对分子质量为136;倍半萜类如金合欢烯、榄香烯、异石竹烯、古巴烯、依兰烯、8-芹子烯等分子量为204。在以上组分中以古巴烯、a-金合欢烯、a-荜澄茄油烯含量最高(31.00%、14.89%、9.03%),三者之和占总挥发油的54.92%。此外,挥发油中还有少量的醇、酯、醛、酮及苯和萘的衍生物等。李晓宁等用五味子果实粗粉,提取挥发油(浅黄色),含量1.4%,,

含有56个组分,鉴定了其中4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8.21%。倍半萜类化合物约占挥发油总量的6O%,两个主要成分是古巴烯(11.93%)和麝子油烯(14.37%)。

5、其他成分

a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通过对五味子水浸抽提、超滤、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组合层析及醋酸铅沉淀后,获得了初步纯化相对分子量大于5万,可能是大分子糖苷类物质。汪有初等从北五味子果实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经正、反相色谱分离鉴定了3个环二肽,即环(亮一脯)、环(苯丙一脯)、环(苯丙一亮)和一个由3个环二肽组成的混合物,即环(苯丙一缬)、环(苯丙一异亮)、环(苯丙一苯丙)。这3个环二肽组成的混合物由于量少,未能分离得到纯品。他们的含量分别为3.88%、2.55%、2.24%、0.92%。五味子还含有色素、甾醇、脂肪酸、生育酚等成分。[82]

(六) 黄芩

黄芩中主要含黄芩苷(baicalin),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汉黄芩苷(wogonoside),黄芩素苷(Scutella—rin)。此外还有黄芩素-7-O-糖苷,黄芩黄酮 I 和Ⅱ,5,7-二羟基一6一甲氧基双氢黄酮,白杨黄素及其苷,木蝴蝶素 A及其葡萄糖醛酸苷,二羟基木蝴蝶素 A,2’,5,8-三羟基-7-甲基黄酮,2’,5,8-三羟基-6,7-甲基黄酮,4’,5,7-三羟基-6-甲氧基双氢黄酮及新化合物 2’,6’,5,7-四羟基双氢黄酮,2’,6’,3,5,7-五羟基双氢黄酮。

黄芩苷异名贝加灵,淡黄色细针晶(甲醇)[a]D18+123(=0.2,吡啶-水),易溶于 N,N-二甲基甲酰胺和吡啶,可溶于碳酸氢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等碱液,但在碱液中不稳定,渐变为暗棕色;微溶于热冰醋酸,难溶于甲醇、乙醇和丙酮;几乎不溶于水、乙醚、苯和氯仿等。可用于急性、迁移性或慢性肝炎,也可用于肾炎或肾盂肾炎。

汉黄芩苷为黄芩中特有成分,黄色结晶,230℃变成红棕色,302℃变黑分解,微溶于5O%乙醇或甲醇,几乎不溶于水或常见有机溶剂,水解后生成汉黄芩素。

黄芩素又名黄芩苷元,黄芩黄素(Noroxylin),黄色针晶(乙醇),mp264~265℃(分解),溶于乙醇、甲醇、乙醚、丙酮、乙酸乙酯和热的冰醋酸,微溶于氯仿和硝基苯,几乎不溶于水,溶于稀氢氧化钠呈绿棕色,遇浓硫酸呈黄色并显绿色荧光。黄芩素有抗组胺和抗乙酸胆碱作用,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对实验性哮喘有效,能显著抑制被动

皮肤过敏。

汉黄芩素异名汉黄芩黄质,沃贡宁或次黄芩素,黄色针状结晶(乙醇水溶液或乙酸乙酯-苯),mp203℃,极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溶于乙醇、乙酸和氯仿,微溶于苯和水,不溶于二硫化碳和石油醚。[83]

(七) 冰片

从龙脑香的树脂和挥发油中提取的冰片是近乎纯粹的右旋龙脑(d—borneo1)。龙脑香的树脂和挥发油中含有多种萜类成分,除龙脑外,尚含萑草烯(humulene)、13一榄香烯(13一elem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等倍半萜,齐墩果酸、麦珠子酸、积雪草酸(asiatic

acid)、龙脑香醇酮 (dipterocarpol,Hydroxy—dammarenone II)、龙脑香二醇酮(dryobalanone)、古柯二醇(erythrodio1)等三萜化合物。从樟科植物樟中提取的天然冰片主成分为右旋龙脑(81.78%),另外还含有异松油精(2.95%)、α一蒎烯 (2.01%)、1,8一桉油素(1.63%)、柠檬烯(1.62%)、莰烯(1.51%)等。从菊科植物艾纳香 Blumea hal-somifera DC.中提取的冰片主要含左旋龙脑(1一borneo1),并含少量桉油精、左旋樟脑、倍半萜醇等。机制冰片是以松节油或樟脑等物质经过化学方法合成而得,除含有龙脑外,还含有大量异龙脑(为龙脑的差向异构体),其整体构成冰片的外消旋体。[84] 药理实验表明,冰片对中枢神经兴奋性有较强的双向调节作用。冰片既有镇静安神作用,又有醒脑作用,具体表现为冰片能缩短戊巴比妥钠持续睡眠时间,还能延长苯巴比妥钠入睡时间,表现出醒脑和兴奋作用。

冰片可以通过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血氧供应,进而改善该区域的能量代谢,起到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另外还有抗炎和抗菌作用.[84]

(八)石菖蒲

石菖蒲根茎中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其不仅可以提供药用,也是一种香料。含油率随产地不同差异较大,在0.5%~3.27%之间,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一细辛醚(0.705%~1.53%)和α一细辛醚(0.035%~0.258%),1999年前关于石菖蒲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人详细报道过。近年来高玉琼等测得石菖蒲挥发油中的29个化合物,分别是蒿脑、a 一细辛醚、β一细辛醚、莰烯、L一龙脑、β一榄香烯、甲基丁香酚、吉马烯-B等,这些成分占挥发油的99.315%。刘春海等经由GC—MS联用从挥发油中分离出52种成分,鉴定了39种化合物,其中β一细辛醚的含量占挥发油的83.75%。另有报道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SFE)萃取石菖蒲精油的成分经分析与水蒸气蒸馏法分离的挥发油的成分有较大区别。除挥发油外,有人测得去油水煎液共有l0个色谱峰,证明了至少含有l0种水溶性成分,近年来鉴定这些水溶性成分为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5-羟甲基糠醛,细辛酮,2,4,5一三甲氧基苯甲酸,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2,4,5-三甲氧基苯甲醛,双[甲酰基糠基]-醚和2,5-二甲氧基苯醌。除了上述挥发油和水溶性

成分外,还含有糖类、有机酸和氨基酸等。洪永福等对石菖蒲中所含多糖进行研究分析表明组成它的单糖为葡萄糖,含量占12.22%。董玉等就石菖蒲中的游离氨基酸进行了分析研究,测定了其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为 0.6545%),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2种为人体半必需氨基酸。近两年又有人首次从石菖蒲中分得一些化合物,分别是香柑内酯(bergapten)、8-异戊二烯基山柰酚(8-prenylka-empfero1)、异紫花前胡内(mannesine)、大黄素(e-modin)、异茴香内酯(isopimpinellin)、galgravin、ve- raguensin、桉脂素,并且是首次从菖蒲属植物中分得

单环氧、双环氧木脂素类成分。[85]

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研究表明石菖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既镇静安神(镇静、抗惊厥),又醒脑开窍(兴奋、抗抑郁),对脑组织和神经细胞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药理实验表明石菖蒲有镇静、抗惊厥、兴奋、抗抑郁、脑保护、益智的作用。

石菖蒲含有多种解痉平喘成分,尤以挥发油中的细辛醚解痉作用较强。

石菖蒲可促进消化,调节胃肠运动,临床多用于胃痛、腹痛。

抗癌和致癌作用

(九) 猪牙皂

猪牙皂含有丰富的皂苷,Zhang等从其正丁醇部位分离并运用多种核磁共振技术,包括DEPT、DQF-COSY、HETCOR、HMBC、ROESY、HR—MS等,共鉴定了19种五环三萜型皂荚皂苷。包括6种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gleditsiosideH(C74H120 O37)、

gleditsiosideI(C68H110O33)、gleditsiosideJ(C74H120O39)、gleditsio-sideK(C73 H ll8 O38)、gleditsia saponin C’(C74 H120

O38)、gleditsia saponin E’(C69H112O34);糖基上接有一个单萜酸单元的5种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gleditsio-side A(C78H124O35)、gleditsioside B(C78H124O36)、gleditsiosideC(C84 H134 O42)、gleditsioside D(C84 H134 O41)、gleditsioside Q(C78H124O37);接有2个单萜酸单元的7种三萜皂苷:gleditsiosideE(C94H148O43)、gleditsiosideF(C94 H148O42)、gleditsioside G(C94 H148 O42)、gleditsioside N(C88H138O38)、gleditsiosideO(C88 H138 O37)、gleditsia saponin B (C94H l48O44 )、gleditsia saponin C(C94H148O43‘以及接有3个单萜酸单元的gleditsioside P(C l03H160O43).

其他类型化合物

猪牙皂中还含有鞣质、蜡醇(hexacosano1)、廿九(nonacosane)、豆甾醇(stigmastero1)、谷甾醇(si-tostero1)等多种成分。

微量元素

猪牙皂中含铁、锌、铜、锰、镁、钾、钙等微量元素,其中以铁、锌的含量最高。杨秀培对猪牙皂与大皂角的总皂苷和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者的总皂苷含量以及不同溶剂连续提取物的量相当。有关样品的薄层色谱、紫外吸收光谱

和高效液相色谱比较分析中,两者均表现出基本相同的特征。

药理实验表明猪牙皂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病毒,抗菌, 抗肿瘤,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86]

(十)制南星

1.生物碱类

Prakash等从 A.curvatum果实的甲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秋水仙碱;印度学者 Chawla Amrjk Sinyh等 1978年在 A.tortuosum中分离得到胆碱和水苏碱。 sylvie Ducki等从天南星的块茎中鉴定一生物碱为 aurantiamide acetate。

2.苷类

邹晓红等从东北南星和异叶南星中分离到胡萝卜甙。 JeeH,Jung等从 Arisaema amurense Nakai分离到9个二酰基甘油基半乳糖苷类 diacylglycerol(diacylglycery1- galactoside)化合物:(2s)-1-0-十六烷基 -2-0(9Z.12Z十八烯基)-3-0-β-D-吡喃半乳糖甘油; 1-0-(9Z-十八烷基)-2-0-(9Z,12Z-十八烯基础)-3-0-β-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1-0-十六烷基-2-0-(9Z-十八烯基)-3-0-β-D-吡喃半乳糖甘油;1-0-十八烷基

-2-0-(9Z,12Z,5Z-十八三烯基)-3-0-β-D-吡喃半乳糖甘油;(2S)1-0-

十八烷基 -2-0-(9Z,12Z-十八二烯基)-3-0-[a-D-吡喃半乳糖基 -(1’-6’)-0-β-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1-0-十六烷基-2-0-(9Z,12Z-十八二烯基)-3-0-[a-D-吡喃半乳糖基-(1’-6’)-0-β-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1-0-十六烷基-2-

0-(9Z-十八烯基)-3-0-[a-D-吡喃半乳糖基 - (1’-6’)-0-β-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1-0-十六烷基-2-0-(9Z,12Z,15Z-十八三烯基)-3-0-[a-D-吡喃半乳糖基 -(1’-6’)-0-β-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1-0-(9Z,12Z-十八二烯基)-2-0-(9Z,12Z-十八二烯基)-3-0-β-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JeeH,Jung等还从东北天南星(Arisaemaa-murenseMaxim.)中分离到 5个 cerebrosides(脑苷脂类)化合物:1-0-β-D-吡喃葡萄糖基 -(2S,3R,

4E,8Z)-2-[2((R)-羟基二十烷基)酰氨基]-4,8-十

八烯-1,3-二醇;1-0-β-D-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Z)-2-[2((R)-羟基十八烷基)酰氨基]-4,8-十八烯 -1,3-二醇;1-0-β-D-吡喃葡萄糖基 -(2S,3R,4E,8Z)-2-[2((R)-羟基十六烷基)酰氨基]-4,8-十八烯 -1,3-二醇;1-0-β-D-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2((R)-羟基二十烷基)酰氨基]-4,8-十八烯 -1,3-二醇;1-0-β-D一吡喃葡萄糖基 -(2S,3R,4E,8E)-2-[2((R)-羟基十八烷基)酰氨基]--4,8-十八烯 -1,3-二醇。

3. 氨基酸类

从天南星中分离出多种氨基酸,其中包括鸟氨酸、精氨酸、γ-氨基酸、瓜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脯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色氨酸等3O多种。

脂肪酸和甾醇类

目前从天南星中分离得到的脂肪酸和甾醇类不多。主要有三十烷、没食子酸乙酯、四十烷烃、没食子酸、三十七烷、二十六烷、琥珀酸、苯基葡萄糖脎、内酯、亚油酸、亚麻酸等一系列脂肪酸,还有南星甾醇,植物甾醇、甘露醇、β-谷甾醇、豆甾醇、谷甾醇、苯油醇、胆甾醇、n-链醇等。另外还有人得到棕榈酸甘油酯,

二十五烷酸和二十六烷酸的混合物。

4. 其它

除上述物质以外还有凝集素类,像血液凝集素,淋巴凝集素,精液凝集素,单核外源凝集素等。也含有许多微量元素 Mg、AL、Zn 、Cu、Se、Co、v等 20多种。从东北天南星中分离得到 2-甲基 -3-(z- 丙烯酸甲酯基)-6-亚甲脲基 -3-烯-氢化吡喃为

一个新化合物。[87]

(十一) 苦杏仁

药典所载苦杏仁(Semen Armeniacae Amanrum)为蔷薇科(Rosaceae)植物杏(Armeniaca V al gaffs Lam)、山杏(Armeniaca V algaris Lam)和野杏(Armeniaca.Sibirica Lam)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作用,临床用于防治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虞津枯,润燥便秘等.苦杏仁主要含苦杏仁苷和苦杏仁油,它们是苦杏仁中主要的活性成分.苦杏仁油主要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等.此外还有苦杏仁酶、蛋白质、多种氨基酸、挥发性成分和微量元素等.药理实验表明,苦杏仁苷分解产物氢氰酸等轻度抑制呼吸中枢,起镇咳平喘的作用。[88]

(十二) 矮地茶

矮地茶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A rdisia japonica(Hornsted)BL,是湖南民间草药,常用于治疗咳嗽等肺部疾患,经临床验证对慢性气管炎和肺炎有一定的疗效。全株含岩白菜索(矮茶素I号,bergenin)。槲皮甙(quercitrin),杨梅甙(myrici-trin)、三萜类、冬青萜醇(ilexo1)、2-羟基-5-甲氧基-3-十五碳烯基苯醌,挥发油等。矮地茶挥发油的药理试验表明有平喘作用,但其化学成分国内外未见报道。[89]

(十三) 穿山龙

穿山龙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甾体皂甙类,包括薯蓣皂甙(Dioscin)、纤细皂甙(Gracillin)和水溶性皂甙。总皂甙水解产生薯蓣皂甙元(Diosgenin)。薯蓣皂甙元的平均含量为0.93%~2.26%。李永茂从水溶性成分中分离出一种酸性物质,有较

强的镇咳作用,确定为对-羟苄基酒石酸(Piscidic acid)。此外,根茎中尚分离出少量25-异螺甾-3,5乙烯(25-D-Apirosta-3,5-diene)。后来张永清等对穿山龙中的18种氨基酸作了含量测定,其中总氨基酸含量为6.804%。[90]

(十四) 桔梗

现代研究表明,桔梗中含有多种皂苷类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A、桔梗皂苷C等,桔梗皂苷D为主要的镇咳活性成分。桔梗总皂苷经完全水解后得到的皂苷元为三萜酸的混合物。还含有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蛋氨酸等多种氨基酸,锌、锡、铅、镍、钡、铁、锰、镁、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他尚含有多聚糖、甾体及其糖苷、脂肪油、脂肪酸等。[91]

1.皂苷类

属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衍生物,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C12为烯键和C28为羧基。其苷元结构变化主要发生在C24,有-CH3(I),-CH2OH(II)及一COOCH3(III)几种主要类型。其中(I)是远志酸(polygalacic acid)类,(II)为桔梗皂苷元(platycodigenin)衍生物,为与远志酸类对应,我们将其命名为桔梗酸(platycodic acid)类,(III)为platycodigenic acid衍生物,中文曾将其命名为桔梗酸,为充分反映其结构特点并与(I)、(II)两类对应,现将其重新命名为桔梗二酸类,其英文名仍采用platycodigenic acid。这些皂苷的糖苷化主要发生在C3位的羟基,而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则主要表现在C28糖酯化所连接的不同的糖,这些通过糖酯化连接的糖很不稳定,在提取分离过程中易水解而成甲酯化形式的次级苷。

2.甾体

桔梗根中含α-2菠菜甾醇及其葡萄糖苷,△7-豆甾烯醇和β-谷甾醇以及白桦脂醇等。

3. 多聚糖

桔梗根中含有大量由果糖组成的桔梗聚糖,已鉴定结构的有桔梗聚糖

GF2-GF9。此外,桔梗中还含有大量的菊糖。

4. 脂肪油、脂肪酸

桔梗根中含油0.92%,且不饱和化合物含量较高。脂肪中亚油酸、软脂酸的含量较大,亚油酸含量达63.24%,软脂酸为29.51%。此外还含有亚麻酸和硬脂酸、油酸、棕榈酸等。

5. 维生素

桔梗根中维生素含量丰富。每百克中含有胡萝卜素8.80mg,维生素B138mg,尼克酸0.3mg,维生素C12.67mg。

6. 氨基酸

桔梗根中含有16种以上的氨基酸,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6.44%,总氨基酸含量高达15.01%,其中包括γ-氨基丁酸,它是一种神经传导的化学物质,在人脑能量代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7. 无机元素

对桔梗中无机元素进行分析,发现含有17种以上无机元素,包括Cu、Zn、Ni、Mn、Cr、Sr、Fe、V等8种必需微量元素,其中Cu、Zn、Mn含量均较高。

8. 挥发油

桔梗挥发油中有机酸和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不饱和化合物含量较高,及少量烃类化合物,醇、酚、醚、醛和酮类等。

药理研究研究表明,桔梗具有抗炎、祛痰、镇咳、抗溃疡、降血压、扩张血管、解热镇痛、镇静、降血糖、抗胆碱、促进胆酸分泌、抗过敏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广泛的药理作用。

(十五) 射干

射干主要含有异黄酮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酮类、醌类、酚类、二环三萜类、甾类化合物。[92]

1. 异黄酮类化合物

射干中共分离得到异黄酮及其苷。据报道从射干中分离得到鸢尾苷(tectoridin)及其苷元鸢尾黄素(tectorigenin),野鸢尾黄素(irisflorentin),野鸢尾苷(iridin),白射干素(dichotomin),吉文亮从乙醇提取物的乙醚萃取部位中分得化合物:德鸢尾素(irilone)、染料木素(genistein)。刘合刚从射干根茎中分离得到次野鸢尾黄素(Irisflorentin),野鸢尾苷元(Irigenin)。周立新分离得到2个新化合物:3’,4’5,7一四羟基一8一甲氧基异黄酮和八聚异戊二烯类化合物(.polyoctapentene)。吉文亮报道射干中含有射干苷(belamcandin)、甲基尼鸢尾立黄素(thylirisolidone),二甲基鸢尾黄素(dimethyltectorigenin,即甲基尼鸢尾立黄素)、明宁京(紫檀素,muningin)、茑尾甲黄素A(iristectorigenin A)、鸢尾甲黄素B(iristectorigenin B),去甲基次野鸢尾黄素(noririsflorenitin)和3’,5,7一三羟基一4’,8一二甲氧基异黄酮。

2. 苯醌类化合物

吉文亮报道从射干种子中分离得到1,4一苯醌衍生物ardisianone A及其与belamcandol B形成的二聚体belamcandaquinoneA和B。

3. 酚类化合物

吉文亮报道从射干种子分离得到2个射干酚belamcandolsA 和B。

4. 酮类化合物

包括余亚纲等从射干中分得的射干酮(sheganone)和吉文亮报道从射干种子油中分离得到的4种烯二酮类化合物belamcandones A、B、C和D,含量分别为38%、42%、l7%和3%。

5. 二环三萜类化合物

吉文亮报道Abe等从射干中分离得到9个二环三萜类成分:(+)一(6R,10S,llS,14S,26R)一26hydroxy一15一methylidenespiroirid一16一enal、acyl of 1、isoiridogermanal、 1 6—O一acetyl—

isoiridogermanal、fatty acid esters of iridals、16一O—acetyl of 5、belamcandal(28一acetoxy一14,15一dihydro一26一hydroxy一19一thylidenespiroirid一15、17一dienal、28一deacetylbelamcanda1.

6. 挥发性成分

秦民坚等从射干根茎中提取得到挥发油,共鉴定出7个化合物,它们是桉叶醇(1.49%)、十四酸酯(1.39%)、十四酸(40.98%)、5一庚基一二氢呋酮(26.89%)、5,8一二乙基十二烷(11.95%),十六烷酸(7.47%)和橙花醇乙酸酯(0.39%)。(十六) 半夏

半夏含半夏淀粉75.74%、生物碱、B一谷甾醇、葡萄糖苷、胡萝卜苷、草酸钙、半夏蛋白、氨基酸、脂肪酸、无机元素、半夏胰蛋白酶抑制物、胆碱等。其中,氨基酸计16种,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等;多种脂肪酸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a一亚麻酸、β一亚麻酸。无机元素计18种.有A1,Fe,Ca.Mg.K.Na,Ti.Mn.P,Zn等;生物碱类如,左旋盐酸麻黄碱等;及挥发油成分,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质谱法鉴定出65个成分。其中,一些得率较高的物质具有生理活性,如茴香脑等。

近年来对半夏蛋白的研究也较多,Kiyoshi等通过凝胶电泳和在CM—Toyopear1650tool层析仪上层析.从天然半夏块茎球蛋白组分中分离出了一种名为6KP 的糖蛋白。通过定量分析技术(ELA)测得其总含量为5.75%~8.30 %.是半夏块茎中主要的蛋白质之一,因此,认为其含量的高低可作为半夏块茎定量分析的一个标准。有人运用凝胶渗透色谱分析、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光谱测定、圆二色性等技术对半夏蛋白结晶的理化结构进行了初步的鉴定。半夏蛋白表现出对酸、碱、盐和热的不稳定性,它在pH值4~10的溶液中较稳定,在pH值达到12时便发生不可逆的变性。

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咳作用,镇咳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l-麻黄碱。[93]

[78]林文津, 林励, 陈康.麻黄的研究进展[J].基层中医杂志,2002,16(6):48-50

[79]宋娜丽, 照日格图, 却翎,细辛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J]. 中国名族民间医药,2008,50-52

[80]营大礼.干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8,19(18):1435-1436

[81]高鸿霞,邵世和, 王国庆.中药甘草研究进展[J].井冈山医专报,2004,11(5):8-11

[82]张彩霞贺学礼.五味子研究进展[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7(4):36-39

[83]李玉山.黄芩的化学成分及黄芩苷的提取方法[J].西北药学杂志, 2008, 23(6),410-411

[84]黄卫东,吕武清. 冰片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业,2008, l7(4), 64-65

[85]陈乐真,屠凌岚. 石菖蒲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J].浙江实用医学,2008, l3(3), 222-225.

[86]高峥贞,夏玉凤,王强. 猪牙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8,27(1) ,1-4.

[87]于强,于洋. 天南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药研究进展.2007,

24(5),26-28.

[88] 王力生, 邹节明, 袁伟恩. 苦杏仁的炮制及有效成分提取和分析进展[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 0 0 5,11( 1),34-38 .

[89] 尹鲁生, 范俊源.矮地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88,20(10), 5-8.

[90] 柳全文,田景撮,李民. 穿山龙的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J].山东中医杂志,1998, 17( 1),29-31.

[91]武博,刘萍. 桔梗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8,5(2),48-50.

[92] 李晓兰. 中药射干的研究概况[J].海峡药学,2003, 15( 5),72-74.

[93]许腊英,夏荃,刘先琼.半夏化学成分及饮片的现代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7),441-443.

铁梨木

基本介绍 铁梨木别称铁力木、铁木等。是硬木类木材当中的一个品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木质最为坚硬,是云南和广西特有的珍贵阔叶树种,木材珍贵,材质优良,木材有光泽,结构均匀,纹理交错密致,强度大、耐磨损、抗腐、抗虫蛀,耐久性强。铁力木属于金丝桃科铁力木属,常绿乔木,高30米,树干端直,树冠塔形,产于景洪、勐腊、勐海、耿马、瑞丽、潞西等县海拔1300米以下的河谷坡地,性喜湿热,是当地群众喜爱的用材树种,也是热带硬 铁力木桌子(2张) 木中比重最大的树种之一。铁梨木是常绿大乔木,质硬重,树干通直,气势雄伟,是珍贵热带用材树种,无特殊气味。可供军工、造船、建筑、特殊机器零件和制作乐器、工艺美术品之用。铁力木种子含油量达74%,可用于制作肥皂等。 词条名目 【词条中文学名】铁栗木、铁力木【词条拼音名称】Tiě Lì Mù 【词条拉丁学名】Mesua ferrea Linn 【词条英文名称】Lignumvitae

【词条界中文名】植物界 【词条界拉丁名】Plantae 【词条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词条门拉丁名】Magnoliophyta 【词条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词条纲拉丁名】Magnoliopsida 【词条目中文名】金虎尾目 【词条目拉丁名】Malpighiales . 【词条科中文名】藤黄科 【词条科拉丁名】Guttiferae 【词条亚科中文名】红厚壳亚科 【词条亚科拉丁名】CALOPHYLLOIDEAE ENGL 【词条属中文名】铁力木属 【词条属拉丁名】Mesua 【词条种中文名】壳斗科 【词条种拉丁名】Fagaceae 【词条经济类型】经济木材 【词条园艺类型】观赏木 【词条中文别名】长寿树;愈疮木;岩石木,木石绵,花梨木,降香黄檀 【词条英文别名】Ceylon ironwood 【词条应用领域】植物、家具 【词条分类性质】植物物种名词 铁梨木分类 铁梨木细分可分为两种:粗丝铁梨木与细丝铁梨木。 1、粗丝铁梨木 粗丝铁梨木是家具主要用材,色深棕,有时使用过狠会呈现黑色。粗丝铁梨木常常皲裂,但裂纹一般很浅,长度也不会超过20厘米。棕眼随木材截断方向不同忽长忽短,有时还呈绞丝状,并分布随意不匀。整体看铁梨木、木纹通畅,经常呈现行云流水般的纹理,甚至纹饰美丽近乎鸡翅木,但它与鸡翅木有本质上的不同,即鸡翅木体轻,铁梨木体重;鸡翅木棕眼平滑无碍,铁梨木棕眼丝丝入肉。知道这些,应该说辨认铁梨木不成问题。

茯苓药理作用

茯苓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摘要: 茯苓这味药是个运用及其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类药物配伍不管寒热温湿都能发挥它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茯苓的产地,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主要功效和成分的现代研究(如茯苓素的利尿作用、茯苓多糖的对免疫功能的作用、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抗肿瘤、抗衰老的作用等)。 关键词:茯苓,利尿,镇静,茯苓多糖,茯苓素,三萜类。 1. 茯苓的基本概况: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主产于安徽河南等地,以云南的产品质量最佳。主要含有茯苓多糖、纤维素、β—茯苓聚糖等多糖类、茯苓酸等三萜类、各种脂肪酸类等。茯苓性味甘淡,主要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要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临床上利水渗湿常与猪苓、泽泻配伍;健脾和胃常与白术人参相配;宁心安神常与黄芪、当归、远志等配伍 。 2. 影响茯苓质量的因素: §2.1自然影响因素:经调查发现茯苓的野生资源濒临灭绝,现在主要是人工的栽培,故远远其功效要远远不足于古代时候的茯苓;茯苓对生长的生态环境相当密切,如海拔、温度、湿度、土壤等等,而现在却对环境不那么重视;在栽培中其菌种的选择上差异很大,各地没有一个标准[ 2 ]。 §2.2炮制:不同炮制方法炮制成的茯苓中的总糖及多糖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总糖及多糖的含量从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米汤制>明矾米汤制>土炒>朱砂制2>朱砂制1>生品。与生品相比较,茯苓经过炮制后,其总糖及多糖含量呈显著性增加的趋势[ 3 ]。 3. 药理作用: 3.1利尿作用: §3.1.1 其中茯苓素是起利尿的主要成分,可对Na+-k+-ATP酶和细胞中总ATP酶显著激活和茯苓素具有好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功效。茯苓的利尿作用于实验动物的种属、清醒度或麻醉、急性或慢性实验以及生理状态的不同又密切关系。慢性实验明显利尿,急性不明显。对健康的人不具有利尿作用,但可增加水肿患者的尿液排出。 §3.1.2茯苓的 K+排出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Na+/ K+较对照组降低,可能原因为茯苓促进Na+排泄与其中含 Na+量无关( 因其 Na+含量极低) ,而增加排泄与其所含大量钾盐有关。与袢利尿药呋塞米相比,茯苓的利尿作用较持久,由电解质紊乱所引起的乏力、心律失常、肠蠕动紊乱、倦怠、嗜睡、烦躁甚至昏迷等不良反应较少[ 4 ]。 §3.1.3 给兔耳缘静脉注射茯苓水煎醇沉液,能够更加直观的反应茯苓利尿效果,试验结果可见,1.5g/kg剂量组20min、30min内排尿量增加明显,2.5g/kg剂量组药效更为明显,排尿量在给药10分钟内迅速达到高峰,40min后利尿作用趋于平稳,但尿量仍远高于对照组水平,表明茯苓对家兔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量效关系[ 5 ]。

药食两用中药茯苓的研究进展

药食两用中药茯苓的研究进展 摘要:茯苓(Poriacocos)是一种中国沿用千年的传统中药,可药食两用。现代研究表明,茯苓中含有多糖、三萜、甾体、氨基酸、脂肪酸及无机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抗病毒、降血压、养心安神、健胃消食、降脂减肥、美容等药用价值及营养保健作用。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茯苓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对其化学、药理及在食品和保健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茯苓资源的应用和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茯苓;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营养保健作用 Rec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Edible Poriacocos Abstract: Poriacocos is akind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twasusedtobefoodandmedicine.Modern research shows that Poriacocos contains polysaccharides, triterpenes, steroids, amino acids, fatty acids and inorganic elements and so on. It has thepharmacologicaleffects of anti-tumor, anti-inflammatory, anti-aging, anti-virus,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uneasiness of mind, stomach and digestion, lipid-lowering diet, beauty and othernutritional health.Thustherecentresearchliteraturewasreviewedandsummarized.Also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ood and health products were elabor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arrying out related research work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Key words:Poriacocos;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Nutritional health effects 茯苓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1],又名茯菟、茯灵、云苓、松苓等,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在我国传统医学上,茯苓的药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茯苓做药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将其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此外,茯苓也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食品,早在唐朝集市上就有用茯苓、糯米、白术粉制成的茯苓糕,还有茯苓粥、茯苓包子[2]。因此,茯苓不但可以入药,也可作为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1989年卫生部确认它既可作药物也可作食品[3]。 茯苓为中药八珍之一,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1],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还可用于心脾两虚、心肾不交之心肾不安诸症,并用于脾阳不足气陷精泄之遗精,主治心悸、失眠、小儿惊悸、遗精等症[4-5]。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具有渗湿利尿、宁心安神、和胃健脾、抑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及降低血糖等药理作用[2],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以及保健品行业。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茯苓资源,本资料查阅了近年来有关茯苓研究的文献并就此进行综述。 1 生药鉴定 茯苓菌核形状不定,大小不一,一般直径10-30cm,形状有球圆形、扁圆形、长圆形、卵圆形等;不论哪种形状的茯苓,其表面均有皱,皮呈黑褐色或红褐色,内部纯白或略带粉红色。茯苓子实体无柄,平伏贴生于枯木、老松树或菌核的表面,大小不定,厚30-40mm,初为白色,老后或干后呈浅黄色[6]。担子置显微镜下观察为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斜尖,平滑,无色[7]。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1]。

药材的功效及主治

药材的功效及主治 1. 川芎的功效及主治 1、活血行气:①用于心绞痛,症见胸闷憋气、心前区压痛频繁发作者,可与红花、丹参、降香、赤芍同用,冠心2 号方。②用于气血瘀滞所致的疾病,如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者,为血热,可与生地、、当归等同用; 月经后期,1~2 个月1 次,经行时腰腹痛、白带多色白,与当归、炮姜、杜仲、肉桂等同用。③用于痛经,若经前腰腹痛甚、痛后1 天见经,与当归、桃仁、红花同用;若是闭经不行、身无不适者,可与当归、桃仁、干姜、肉桂同用; 若为产后腹痛,与当归、炮姜等同用。④用于跌打损伤、局部肿痛,可与栀子、桃仁、红花同用。 2、祛风止痛:①用于,属于风寒者,可与荆芥、防风、白芷同用; 属于风热 者,可与菊花、同用。②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羌活、、防风等同用。 3、行气开郁:①用于胆囊炎之上腹胁肋胀痛,可与柴胡、黄芩等同用。② 用于胃炎之上、吐酸烧心等证,可与、木香等同用。 2. 熟地,又名为或者伏地,也叫酒壶花、山烟等,处方名为熟地黄、熟地和大熟地,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经过加工炮制而成的,是一种上好的中药材。熟地黄的功效: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熟地黄的作用: 1、熟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纲目》? 2、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火力蒸,故能补肾中无气。(李杲)? 3、熟地黄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熟地黄为滋阴主药,常与山萸肉、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4、熟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张元素)? 5、熟地黄治骨蒸体热夯倦:熟地黄。当归、地骨皮、枳壳(麸炒)、柴胡、秦艽、知母、鳖甲(炙)等分,未,水一盏,乌梅半个,煎七分,和梅热服。(《幼幼新书》地黄散)? 6、熟地黄治肝木乘胃,胃脘当心而痛,及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川楝,(《柳洲医话》一贯煎) 熟地黄的禁忌: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禁服熟地黄 赤芍苦寒入肝经血分,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可用于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

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药用价值编辑 化学成份 茯苓-药用部分[2] 茯苓菌核含多种成份: 三萜类:茯苓酸(pachymic acid),16α-羟基齿孔酸(tumulosic acid)3β-羟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 [3β-hydrox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 acid],茯苓酸甲酯(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16α-羟基齿孔酸甲酯(tumulosic acid methyl ester),7,9(11)-去氢茯苓酸甲酯[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3β,16α-二羟基-7,9(11),24(31)-羊毛甾三烯-21-酸甲酯[3β,16α-dihydrox-ylanosta-7,9(11),24(31)-TCMLIBien-21-oic acid methyl ester],多孔菌酸C甲酯(polypenic acid C methyl ester),3-氢化松苓酸(TCMLIBametenlo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去氢齿孔酸 (dehy-droeburicoic acid),茯苓新酸(poricoic acid)A、B、C、D、DM、AM,β香树醇乙酸(β-羟基-16α-乙酰氧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hydroxy-16α-acetylos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 acid]及7,9(11)去氢茯苓酸[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多糖:茯苓聚糖(pachy-man)、茯苓次聚(Pachymaran)及高度(1,3)、(1,6)、分支的β-D-葡聚糖H11(gluan H11)。其他尚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辛酸(caprylic aid),十一烷酸(undecanoic),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碳酸酯(dodec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二碳烯酸酯(dodecenoate),辛酸酸(caprylate)以及无机元素。 医学作用 1.多聚糖类主要为茯苓聚糖(pachyman),含量最高可达75%,为一种具有β(1→6)吡喃葡萄糖聚糖支链的β(1→3)吡喃葡萄糖聚糖,切断支链成β(1→3)葡萄糖聚糖,称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常称为茯苓多糖(PPS),具抗肿瘤活性。羧甲基茯苓糖具免疫促进及抗肿瘤作用。[2]

茯苓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

茯苓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 曲汉卿田鑫程南针 (甘肃中医学院) 摘要:茯苓是一味利水渗注药。传统 用于脾胃气应所致的疾饮、水肿等证。 近年来发现有治疗肝炎、心悸、精神 分裂症,乙脑后遗症、失语、要幼儿 秋季腹泻、斑秃、胃痛等新用途。 现以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为材料, 对获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 了综述,以促进获菩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综述;茯苓;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1],收载于2005版中国药典,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宁心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晕、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代表方剂有四君子汤、五苓散、桂枝茯苓汤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2-3],茯苓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和三萜类成分,具有抑制肿瘤、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 1 .化学成分研究 1)茯苓糖 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茯苓糖(Pachymose),含量约为84. 2%,含β-茯苓聚糖(β-pachymose)、葡萄糖、蔗糖及果糖,硬烷(Albuminoid)含0. 68%,纤维素含2. 84%.有研究表明:茯苓聚糖的结构是50个β(1~3)结合的葡萄糖单位中有1个β(1~6)结合的葡萄糖基支链和1~2个β(1~6)结合的葡萄基间隔[4].β-茯苓聚糖并无抗肿瘤成分,但切除β(1~6)支链后,既可得到茯苓多糖.茯苓多糖经羧甲基化得到溶于水的茯苓羧甲基茯苓多糖(CMC),其中β-茯苓聚糖(β-Pachyman)为主成分, 2)茯苓素

茯苓素为一组小分子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它以酸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有报道从云南文山产茯苓(Poria cocos)菌核的外表皮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的部分可分离到6个萜类化合物,含茯苓酸(Pachymic acid)、松苓酸(Pmicoic acid)、块苓酸(Tumulos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新酸等.茯苓素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癌活性,在体内还可拮抗醛固酮活性,另外,对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有诱导分化作用. 3)其他成分 茯苓含麦角甾醇、硬烷(Albuminoid)0. 68%,纤维素2. 84%,还有三萜类、辛酸、月桂酸、十二酸、组氨酸、胆碱、蛋白质、脂肪、酶、腺嘌呤、树胶等成分.胆碱可以增强和改善大脑机能.即茯苓多糖、茯苓糖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约占干燥品的93%,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的功能[5].茯苓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以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延缓衰老的作用,还可以促进细胞分裂,抗诱变、抗肿瘤,对肝炎、鼻咽癌和胃癌患者有一定的疗效[6].随着分离和测定技术的提高,中外学者已从茯苓中分离了3种化学骨架类型的羊毛甾三萜34个化合物,用化学方法合成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7] 2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茯苓中多种成分均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国产茯苓菌核提取的茯苓素(Poriatin,三萜类混合物)体外对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的DNA有明显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增强;对艾氏腹水癌、肉瘤S180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鼠Lewis肺癌的转移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8].茯苓多糖与茯苓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一方面是直接细胞毒作用,真菌多糖能非特异地刺激网状内皮细胞和血液系统功能.另一方面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抑制肿瘤生长.主要通过4个途径来激活机体抗肿瘤的作用: 1)依赖宿主的免疫系统激活机体对肿瘤免疫监视系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杀伤肿瘤细胞. 2)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RNA的合成而实现其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3)升高肿瘤细胞膜上的唾液(SA)含量. 4)能增强肝脏SOD活性而清除氧自由基[9].茯苓的抗癌作用大致有如下6个方面: 1)抗肿瘤作用,首先影响人体细胞的DNA,RNA及蛋白质生物合成作用,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繁殖,导致癌细胞死亡. 2)直接影响复制.

山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山楂的临床应用

山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山楂的临床应用 山楂是常用消食药,传统认为其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但经多年临床实践及药理研究,发现其能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强心及收缩子宫等,对心脑血管病作用广泛,疗效显著,值得认真研究总结。 1.疑难病善用活血化瘀,山楂可当重任 张老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久病顽疾等疑难病,多有瘀血阻滞之势,或多痰瘀交加、痰水互结等病理。在精细辨征的前提下,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活血化瘀药,往往可收较好疗效。活血化瘀药甚多,药力强弱差异很大,力猛而峻者固可破久瘀之顽症,荡难治之病疾,但也有伤血耗正之弊端。而疑难之病,常是几年或数十年长期演变、日积月累而成。对此等疑难之病,欲求速效或遍求奇方绝招,绝大多数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欲速而不达。因此,必顺应持久之战略,建稳中求效之法,方为上策。 活血化瘀药中,其力竣较猛者如水蛭、三棱、莪术之辈,久用易耗气伤血,对疑难病久病,邪盛正衰者,可暂用而不可久服。桃仁、红花、川芎之属,活血虽为常用,其力亦稍嫌峻.年老体弱者,若搭配不当有一定弊端。而丹参、生山楂等,药性平和,作用广泛,一药多能,活血化瘀功效确切,久用

或较大剂量应用,亦未见副作用。久病顽疾属瘀血所致者可首选之。张老用其治疗中风、胸痹、高心压、高血脂等,多收良效。 刘某,女,41岁,咸阳市外贸车队职工。1991年11月23日初诊:主诉胸闷、心慌、气短1年,下肢水肿半年。1年前开始胸闷,阵发性胸痛。伴心慌、烦躁、气短乏力,近半年来下肢水肿,曾在西安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经治无效且病情加重。舌黯苔白,脉沉细。听诊心律不齐,心音低钝,肺(-),肝区压痛。下肢水肿。证属胸阳不振,心气不足,瘀血内阻。 处方:瓜蒌15g,薤白10g,降香10g,丹参15g,三七3g(冲服),麦冬15g,桂枝6g,寄生15g,杜仲12g,鹿衔草15g,炒枣仁15g,生山楂15g,元参15g。6剂,清水煎服,每日1剂。1991年12月1日,二诊:服上方后诸症减轻,仍感左侧胸部闷、痛,气短乏力,眠差多梦,腹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继用上方去寄生、杜仲、三七,加通草10g,琥珀 3g(冲服),夜交藤30g,五味子10g,茯苓15g。至1992年2月22日再诊时,胸闷、心悸均大减,精神愉快,唯因感冒而求治,用前方加疏风止咳之品而愈。 按:该方以瓜蒌、薤白、桂枝宽胸理气温阳,降香、丹参、三七、山楂活血化瘀,麦冬、玄参、枣仁益阴养心安神,寄生、杜仲、鹿衔草补肝肾强心。方中生山楂配合降香、丹参、

秦皮的功效与作用

[标签:标题] 篇一: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胖大海、枸杞子、金银花等都是人们熟识且常用的中药,由于这些中药药性较为平和,大多数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服用,其实这些常用中药也有一些服用禁忌,切不可随意服用,并要掌握好安全用量。 胖大海——清肺利咽 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喑哑,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安全用量】代茶饮每次不得超过3粒,以防中毒。 决明子——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 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但决明子可引起腹泻,女性长期服用轻则引发月经不规律,重则可使子宫内膜不正常;有泄泻、低血压者及怀孕女性也应慎用。另外,决明子是一种泻药,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10~15克。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 枸杞子味甘,性平,功能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时大量摄取肉类食物面泛红光的人不宜服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5~15克。 甘草——润肺祛痰止咳 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但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不宜服用。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3~10克。 人参——大补元气,提高免疫力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能兴奋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身强体壮者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人参易口干舌燥,甚至鼻孔出血。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还是生晒参,在服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另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在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忌饮茶。人参忌与葡萄同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5~10克。 菊花——平肝明目,解毒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服用;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应慎服;阴阳两虚型、痰湿型、血淤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服用菊花。菊花的服用方法:以苏杭一带所长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6~10克。 金银花——清热解毒

厚果鸡血藤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厚果鸡血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概述 关键词厚果鸡血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摘要本文综述了厚果鸡血藤中黄酮、三萜等化学成分及其杀虫、凝血等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厚果鸡血藤提供参考。 Advances in Studies on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y of Millettia pachycarpa LI Yan-Fang*, DENG Hai-Chun, LIANG Bin, MA Li-Fang, SONG H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l and Bioengeneering, Sichuan U 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Abstract: Millettia pachycarpa has been used as insecticidal plants in China.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y have been studied in recent 30 years. Some flavonoids had been isolated from the stem and seed of this plan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studies and will supply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inal value of this plant. Key words: 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 flavonoid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豆科鸡血藤属植物厚果鸡血藤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又名少果鸡血藤、毒鱼藤,为多年生攀援灌木,分布于我国华南和西南等地区。其味苦,辛、热,有毒,具有杀虫、攻毒、止痛之功效,主治疥疮、癣、癞、痧气腹痛、小儿疳积等疼痛[1]。广东连县等地民间用以治疗乙型肝炎,为广州市医药工业研究所抗乙肝病毒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厚果鸡血藤研究的不断深入,已从中分离得到多种化学成分,并且发现不少新的药理活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对本品开展研究,本文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 厚果鸡血藤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有黄酮、异黄酮,鱼藤酮类、查耳酮、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少量的三萜、甾醇和蛋白质等成分。 1.1黄酮类化合物

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药用价值 化学成份 茯苓-药用部分[2] 茯苓含多种成份: 类:(pachymic acid),16α-羟基齿孔酸(tumulosic acid)3β-羟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hydrox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 c acid],茯苓酸甲酯(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16α-羟基齿孔酸甲酯(tumulosic acid methyl ester),7,9(11)-去氢茯苓酸甲酯[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3β,16α-二羟基-7,9(11),24(31)-羊毛甾三烯-21-酸甲酯[3β,16α-dihydrox-ylanosta-7,9(11),24(31)-TCMLIBien-21-oic acid methyl ester],多孔菌酸C甲酯(polypenic acid C methyl ester),3-氢化松苓酸(TCMLIBametenloic acid),齿孔酸

(eburicoic acid),去氢齿孔酸(dehy-droeburicoic acid),茯苓新酸(poricoic acid)A、B、C、D、DM、AM,β香树醇(β-羟基-16α-乙酰氧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 [3β-hydroxy-16α-acetylos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 acid]及7,9(11)去氢茯苓酸[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茯苓聚糖(pachy-man)、茯苓次聚(Pachymaran)及高度(1,3)、(1,6)、分支的β-D-葡聚糖H11(gluan H11)。其他尚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辛酸(caprylic aid),十一烷酸(undecanoic),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碳酸酯(dodec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二碳烯酸酯(dodecenoate),辛酸酸(caprylate)以及无机元素。 医学作用 1.多聚糖类主要为茯苓聚糖(pachyman),含量最高可达75%,为一种具有β(1→6)聚糖支链的β(1→3)吡喃葡萄糖聚糖,切断支链成β(1→3)葡萄糖聚糖,称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常称为茯

钢材种类及分类

钢材知识 钢的分类按品质分类 (1) 普通钢(P≤0.045%,S≤0.050%)P代表磷元素,S代表硫元素 P和S都是钢中的有害元素,一个导致热脆性,一个导致冷脆性 (2) 优质钢(P、S均≤0.035%) (3) 高级优质钢(P≤0.035%,S≤0.030%) 按化学成份分类 (1) 碳素钢: a.低碳钢(C≤0.25%);又称软钢,强度低、硬度低而软,常用於制造链 条,铆钉,螺栓,轴等。它包括大部分普通碳素结构钢和一部分优质碳 素结构钢,大多不经热处理用于工程结构件,有的经渗碳和其他热处理用于 要求耐磨的机械零件。 b.中碳钢(0.25≤C≤0.60%);有镇静钢、半镇静钢、沸腾钢等多种产品。 热加工及切削性能良好,焊接性能较差。塑性和韧性低于低碳钢。可不经热 处理,直接使用热轧材、冷拉材,亦可经热处理后使用。淬火、回火后的中 碳钢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约为HRC55(HB538),σb 为600~1100MPa。所以在中等强度水平的各种用途中,中碳钢得到最广泛的 应用,除作为建筑材料外,还大量用于制造各种机械零件。 c.高碳钢(C≥0.60%)。常称工具钢,可以淬硬和回火。锤, 撬棍等由 含碳量0.75%的钢制造; 切削工具如钻头, 丝攻, 铰刀等由含碳量0.90% 至 1.00% 的钢制造。 (2)合金钢: a.低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5%) b.中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5~10%) c.高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10%)。 按成形方法分类: (1)锻钢;(2) 铸钢;(3) 热轧钢;(4) 冷拉钢。 按金相组织分类 (1) 退火状态的 a.亚共析钢(铁素体+珠光体) b.共析钢(珠光体) c.过共析钢(珠光体+渗碳体) d.莱氏体钢(珠光体+渗碳体)。 (2) 正火状态的: a.珠光体钢; b.贝氏体钢; c.马氏体钢; d.奥氏体钢。

三七粉的功效与作用禁忌详解

三七粉的功效与作用禁忌详解 摘要:三七粉能长期服用吗/三七粉长期服用可以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健康,有效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病,对于女性顾客,三七粉还有活血养颜的功效,现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调血养颜产品不胜枚举。 三七是中草药中用途十分广泛的药种,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除了中医外伤疗效显着,在治疗心脑血管病、降血脂等方面也有疗效,此外,还有不少人吃它来养生。三七粉的功效与作用:禁忌这个问题是广大不太了解三七的客户最为关心的,但现在网络上能找到的资料都不全,多数为一鳞半角,要么介绍的比较笼统,要么就是片面的介绍三七粉的某些一个功效。为此南国三七网找来相关资料,把三七粉的功效与作用详细的录入,让你能对三七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一、三七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 三七粉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其活血、止血和补血功能有关,三七粉中的三七素、和槲皮苷等物质是止血成分,而其皂苷类和黄酮类成分则是活血化瘀的物质。 1、三七粉的活血作用 三七粉的功效与作用:三七总皂苷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Rg1及人参三醇型皂苷,通过提高血小板cAMP含量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2、三七粉的止血作用 三七粉止血是通过多方面使用实现的。三七根的温浸液能缩短家兔血液凝固时间,并使血小板数量增加而有止血作用。三七能促进凝血过程,缩短凝血时间,促进凝

血酶的生成,使局部血管收缩,促进血小板数目。三七配伍乌贼骨和白芨散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3、补血作用 三七粉的功效与作用除了活血止血外,还有补血的作用,三七总皂苷有明显升高白细胞的作用,PNS对X线照射所致大鼠外周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亦有保护效应。三七总皂苷可显着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提高血液中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白细胞指数。Rb1、Rg1可以提高人红细胞膜蛋白α螺旋的比例,即增加膜蛋白的有序性,从而改善红细胞功能。 二、三七对血管系统的作用 1、三七粉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三七总皂苷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秦氏等研究了三七总皂苷对劳累型心绞痛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能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状态,且能逆转仅有舒张功能不全的早期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及已经发生的病理变化。 2、三七粉抗心律失常作用 PNS对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室纤颤、氯化钡和乌贼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均有明显对抗作用,三七二醇皂苷也有类似效应。PNS能非竞争性地对抗异丙肾上腺素加速心律作用,且此作用不为阿托品所抑制,提示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并不是通过竞争性阻断肾上腺素β-受体或兴奋M-胆碱受体,而是与心肌的直接抑制有关 3、三七粉对血管的作用

钢的分类、执行标准、牌号、主要特点和用

第二节钢的分类、执行标准、牌号、主要特点和用途 钢是指以铁为主要元素、含碳量一般在2%以下并含有其他元素的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分类”(GB/T13304-1999)参照采用国际标准,对钢的分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该标准第一部分规定了按照化学成分对钢进行分类的基本原则,将钢分为非合金钢、低合金钢和合金钢三大类,并且规定了非合金钢、低合金钢和合金钢中合金元素的含量的基本界限值。 该标准第二部分规定了非合金钢、低合金钢和合金钢按主要质量等级、主要性能及使用特性分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根据分类目的的不同,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对钢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按冶金方法分类、按化学成分分类、按冶金质量分类、按金相组织分类、按使用加工方法和按用途分类。 1. 按冶金方法分类 根据冶炼方法和冶炼设备的不同,钢可以分为电炉钢、平炉钢和转炉钢三大类。按炉衬材料的不同每大类又可分为碱性和酸性两类。电炉钢还可以分为电弧炉钢、感应炉钢、真空感应炉钢和电渣炉钢等。转炉钢还可以分为底吹、侧吹、顶吹和纯氧吹炼等转炉钢。平炉钢多为碱性,平炉钢由于冶炼时间长、能耗高,正在逐步被淘汰。 按脱氧程度和浇注制度的不同可分为沸腾钢、半镇静钢、镇静钢和特殊镇静钢,在表1中分别用(F)、(b)、(Z)和(TZ)表示冶炼时钢的脱氧方法。 沸腾钢为脱氧不完全的钢,在冶炼后期,钢中不加脱氧剂(如硅、铝等),浇注时钢液在钢锭模内产生沸腾现象(气体逸出)。这类钢的特点是钢中含硅量很低,标准规定含硅量不高于0.07%,这类钢的优点是钢的收得率高,生产成本低,表面质量和深冲性能好。缺点是钢的杂质多,成分偏析较大,因而性能不均匀。 镇静钢是完全脱氧的钢,浇注时钢液镇静不沸腾。钢的组织致密,偏析小,质量均匀。合金钢一般都是镇静钢。 半镇静钢是脱氧较完全的钢。脱氧程度介于沸腾钢和镇静钢之间,浇注时有沸腾现象,但与沸腾钢相比较,沸腾现象较弱。这类钢具有沸腾钢和镇静钢某些优点。 2. 按化学成分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GB/T13304-91,按照化学成分分类可以把钢分为非合金钢、低合金钢和合金钢。 非合金钢是铁-碳合金,其中含有少量有害杂质元素(如硫、磷等)和在脱氧过程中引进的一些元素(如硅/锰等)。非合金钢有两类:碳素结构钢和高级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钢是在碳素结构钢的基础上加入少量合金元素(一般含量小于3.5%),用以提高钢的性能。合金钢是为了改善钢的某些性能而特意加入一定量合金元素的钢。根据钢中所含合金元素,合金钢又可分为锰钢、铬钢、硅锰钢、铬锰钢、铬锰钼钢等很多类。 3. 按冶金质量分类 如第一节所述, 按冶金质量分类钢可以分为优质钢、高级优质钢和特级优质钢。 4. 按金相组织分类 按钢的金相组织分类可分为铁素体型、奥氏体型、珠光体型、马氏体型、贝氏体型、双相(如马氏体/铁素体)类型等。 5. 按使用加工方法分类 按照在钢材使用时的制造加工方式可以将钢分为压力加工用钢、切削加工用钢和冷顶锻用钢。 压力加工用钢是供用户经塑性变形制作冷件和产品用的钢。按加工前钢是否经过加热,又分为热压力加工用钢和冷压力加工用钢。 切削加工用钢是供切削机床(如车、铣、刨、磨等)在常温下切削加工成零件用的钢。 冷顶锻用钢是将钢材在常温下进行锻粗,做成零件或零件毛坯,如铆钉、螺栓及带凸缘的毛坯等,这

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土茯苓的临床应用及功效作用的研究来了解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通过研究得出:土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含菝葜皂甙类(smilax saponins)和提果皂甙元(tigogenin)、鞣质。其主要药理作用有:抗癌、保护心血管系统、细胞免疫抑制、利尿、镇痛、保护实验性肝损伤以及解毒的作用。 关键词:土茯苓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s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Mingzi(tel) Teacher: good number: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Abstract:This article on soil Fuling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ole of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il Fuling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soil containing Fuling Smilax saponin (smilax saponins), and provide fruit sapogenin (tigogenin), tannin. The mai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re: anti-cancer, protect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immune suppression, diuretic, analgesic, and the protection of experimental liver injury in the role of detoxification. Key words: 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前言: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块茎。根茎略呈圆柱 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切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厚l~5mm,边缘不整齐;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无臭,味微甘、涩。常切成厚1~5mm的薄片。[1]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均有分布。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残茎和须根,洗净、晒干;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生用。 1.化学成分 本品含落新妇苷、异黄杞苷、胡萝卜苷、3,5,4’-三羟基芪、(一)表儿茶精L、琥珀酸、β-谷甾醇等皂苷、糅质、黄酮、树脂类等,还含有挥发油、多糖、淀粉等。 [2] 2.功效应用 2.1 杨梅毒疮,肢体拘挛 本品甘淡,解毒利湿,通利关节,又兼解汞毒,故对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疗效尤佳,为治梅毒的要药。可单用本品水煎服,如土萆薢汤(《景岳

儿茶

儿茶 图1 图2

图3 图4 1.保肝、利胆作用 本品所含d-儿茶精及表儿茶精均有显著保肝作用。D-儿茶精150mg/kg灌服时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使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降低,倒置的清蛋白/球蛋白(A/G)逆转、增加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而增进肝解毒功能。D-儿茶精并能拮抗蝇蕈碱、鬼笔碱及醋氨酚所致肝损伤,对于高胱氨酸硫醚S和丙二酸所致大鼠

肝脂肪变及低蛋白高脂饮食所致大鼠肝脂肪变d-儿茶精50mg/kg皮下注射也均有明显保护效果,而脲嘧啶-6-羧酸或乙醇所致之肝脂肪变d-儿茶精灌服也可显著防止之。D-儿茶精的保肝作用与其促进肝内ATP合成、溶酶体膜稳定、自由基清除、抗氧化作用,以及可能的抗内毒素、抗脂肪浸润等有关。而表此茶精的保肝作用也与其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有关。儿茶精50mg/kg或75mg/kg十二指肠给药还可显著增加麻醉犬或大鼠的胆汁流量,作用分别持续3h或60-80min。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无抗原存在时d-儿茶精不影响白细胞游走,但体外试验抑制对纯化的蛋白衍生物(PPD)抗原敏感的正常人白细胞的游走,而对曾感染乙肝并对乙肝表面抗原敏感的患者其对白细胞游走的抑制作用更强,表明其能放大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而促进乙肝抗原的清除。D-儿茶精还可使慢性肝炎患者降低广的淋巴细胞数恢复正常,促进对旧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的慢活肝患者淋巴细胞在PPD诱导下的转化。对于正常人外周血Ts细胞d-儿茶精能激活之,并抑制刀豆球蛋白A(ConA)诱导的母细胞转化,但对慢活肝患者d-儿茶精则显著抑制Ts功能,抑制Ig的生成。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儿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为2.8lmg/ml,白色葡萄球菌为5.63mg/ml,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5.63mg/ml,白色念珠球菌为 5.63mg/ml,还曾报告儿茶对绿脓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5%的儿茶混悬液对68株痢疾杆菌的药敏试验中对福氏和鲍氏痢疾杆菌的敏感率为100%。此外对病毒及某些真菌也有显著抑制作用。 4.抑制肠道运动及抗腹泻作用 儿茶水液灌服,可抑制空腹家兔十二指肠及小肠运动,促进盲肠逆蠕动,但对结肠无明显影响。D-儿茶精还能抑制大肠内细菌的胺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物质产生而导致便秘。 5.降血糖作用 印度民间用儿茶治疗糖尿病,本品所含表儿茶精能使ATP、温度和浓度依赖地促进大鼠胰岛素分泌,30mg/kg每日2次,共注射4d可使大鼠胰岛中胰岛素含量增加30%,表儿茶精还可促进胰岛中DNA的合成。D-儿茶精对家兔也有降血糖作用。 6.对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儿茶精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对于ADP、AA和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儿茶精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儿茶精还显著抑制大鼠血栓形成,可降低血栓素A2(TXA2)含量而对6-Keto-PGF1a无明显影响。D-儿茶精可延缓羊毛脂所致血清胆固醇升高。另从儿茶中还分得2种异构体具有降胆固醇活性。D-儿茶精可使离体兔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