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信息类_复习要点_肖洪生

《计算机网络》信息类_复习要点_肖洪生

《计算机网络》信息类_复习要点_肖洪生
《计算机网络》信息类_复习要点_肖洪生

《计算机网络》复习要点

1、“三网”是指哪三个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有哪两个?网络与因特网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三网”: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功能:1.连通性(用户之间可以交换信息);2.共享(信息共享、软件共享、硬件共享)

网络与因特网的联系和区别: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络。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联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

2、分析一个打电话的过程,如发话方拨号、听到振铃,受话方提机,双方通话,挂机,解释电路交换技术的“建立连接/维持连接/

释放连接”全过程。

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3、什么是“存储——转发”技术,用邮寄包裹过程解释邮件逐段传送的过程,从中理解什么是存储、什么是转发?什么是“接收/

发送”缓冲?此技术优、缺点分别在何处?

4、将一个大数据包报文直接转发有什么优、缺点?采用多个分组转发有什么优、缺点?

直接转发的优缺点:高效、灵活、迅速、可靠,但是无法确保通信时端到端所需的宽带,造成一定的时延。

多个分组转发的优缺点: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时延少,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但是会造成一定的开销。

5、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作用)?分类方法与具体分类,LAN与WAN在技术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一些相互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这里的“自治”即独立的计算机,有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可以单独运行使用,而“互相连接“是指计算机之间能够进行数据通信或交换信息。

分类方法与具体分类:1.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1)广域网WAN;(2)城域网MAN;(3)局域网LAN;(4)个人区域网PAN;

2.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1)公用网络;(2)专用网络;

LAN与WAN在技术本质上的区别: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

一般是方圆几千米以内。局域网是封闭型的,可以由办公室内的两台计算机组成,也可以由一个公司内的上千台计算机组成。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也称远程网。通常跨接很大的物理范围,所覆盖的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它能连接多个城市或国家,或横跨几个洲并能提供远距离通信,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本质区别:物理跨度、覆盖面

6、网络带宽为什么不是用Hz、而用b/s来衡量?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往返时延的概念是什么?

因为在计算机网络中,宽带是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它表示单位时间内从网络的某一点和另外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Hz是模拟信号的频率单位。

7、什么是通信协议?通信协议三要素是什么?计算机数据通信模型为什么要划分层次?

通信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通信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同步

计算机数据通信模型划分层次的原因:因为分层可以带来很多好处,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2,灵活性好

3,结构上可以分割4.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8、“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有哪七个层次?在进行理论分析时,简化哪为五个层次?试简述五层模型中每一层的主要功

能。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的七个层次:1物理层2数据链路层3网络层4运输层5.会话层6.表示层7应用层

在进行理论分析时,简化为五个层次:1物理层2数据链路层3网络层4运输层5应用层

功能:1物理层功能:物理层所处理的数据单位是比特。物理层向上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链路,实现透明比特流传输服务,向下与物理媒体相连,要确定连接物理媒体的网络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等方面的特性

2数据链路层负责在单个的链路的节点间传送以帧为协议数据单元(PDU)的数据,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层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主要功能包括: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的连接,链路的访问控制,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数据链路层要实现数据的透明传输

3网络层传送的PDU称为分组或包。网络层在物理网络间传送分组,负责将源端的主机的报文通过中间节点传送到目的主机。是通信子网的最高层,为主机提供虚电路和数据报两种服务方式。主要负责分组转发和路由选择,根据路由表把分组逐跳的有源站传送到目的站并能适应网络的负载及拓扑结构的变化,动态的更新路由表。

4运输层面向连接,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和网络质量的选择

5应用层应用层直接面向用户应用,为用户提供对各种网络资源的方便的访问服务。

9、解释名词:Entity、Protocol、PDU、SAP。

Entity表示任何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Protocol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PDU是对等层次之间传递的数据单位、

SAP是指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换的地方,叫服务访问点。

10、在网络通信模型中,对等层如何进行虚通信?上、下层之间如何提供服务?协议与服务有什么关系?表现在网络模型上有什么几

何特点?

对等层虚通信:将数据(即数据单元加上控制信息)通过水平虚线传递给对方。

上下层提供服务:在协议的控制下,通过SAP协议来提供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关系: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

表现在网络模型上的集合特点:相互交换

11、什么是面向连接的服务?面向无连接的服务?将两者列表对比其优、缺点?

12、T CP/IP模型有哪几个层次,各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试比较OSI模型与TCP/IP模型的主要服务方式与实用性,初步探讨其不

一致的原因。

TCP/IP模型的层次及其功能:1网际接口层2 网际层(互联网层)3运输层4,应用层

TCP/IP模型的主要服务功能,1网际接口层负责将网络层IP数据报通过物理网络发送,或从物理网络接收数据帧,抽出IP数据帧上交网际层,

2 网际层(互联网层)提供一种无连接,不可靠的但尽力而为的数据报传输服务,

3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不涉及中间节点)的传输服务。

4应用层提供面向用户的网络服务。

13、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串行/并行”传输的区别是什么?“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传输的区别是什么?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尽可能的屏蔽掉物理设备,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不同,上层的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的存在,而专注完成本层的协议与服务,给其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的比特流。物理层应解决的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

放的问题。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的标识数据电路。

“串行/并行”传输的区别:区别是并行所传输的数据按一定的位数组合同时发送,而串行数据的各比特在通信线路上按先后次序依次传送。

“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传输的区别:单工通信:即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和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

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不能同时接收)。这种通信方式是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过一段时间再反过来。

全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14、认识双绞线“UTP5 100BASE-T”的使用参数;“单模/多模”光纤的主要差别,“模拟/数字”信号及传输上的区别。

双绞线“UTP5 100BASE-T”的使用参数:UTP 是无屏蔽BASE-T中的“100”表示信号在电缆上的传输速率为100MB/s,“BASE”表示电缆上的

信号是基带信号,“T”代表双绞线星形网,但100BASE-T的通信距离稍短,每个站到集线器的距离不超过100m。“单模/多模”光纤的主要差别:单模是成本高,远距离传输,而多模适合近距离。

“模拟/数字”信号及传输上的区别:模拟信号一般可以通过PCM脉码调制方法量化为数字信号。它们必须转化成相应的信号才能传输。

15、什么是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

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就是将用于传输信道的总带宽划分成若干个子频带(或称子信道),每一个子信道传输1路信号。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就是将提供给整个信道传输信息的时间划分成若干时间片(简称时隙),并将这些时隙分配给每一个信号源使用,每一路信号在自己的时隙内独占信道进行数据传输通信是由光来运载信号进行传输的方式。在光通信领域,人们习惯按波长而不是按频率来命名。因此,所谓的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其本质上也是频分复用而已。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靠不同的编码来区分各路原始信号的一种复用方式,主要和各种多址技术结合产生了各种接入技术,包括无线和有线接入。

16、解释“EIA RS 232”串行通信电缆中2、3、7(或5)信号线的功能,理解三线制串行通信原理与实践应用。

17、物理链路接通与数据链路接通的区别是什么?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什么是“0 bit”插入法?

数据链路与物理链路的区别:在于数据链路出链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规程来控制数据的传输,因此,数据链路比链路多了实现通信规程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通过帧定界,透明传输避免消息符号与帧定界符号相混淆以及差错检测防止合差错的无效数据帧浪费后

续路由上的传输和处理资源

“0 bit”插入法:在发送端,先扫描整个信息段,只要发现5个1就插入一个0,

18、以太网的传输协议是什么?CSMA/CD

它是如何竞争占用信道、检测冲突、实现退避的?争用期如何确定,传统以太网的争用期是多少?51.2微秒

最短帧长为多少?64字节

是如何确定出来的?通过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

最长帧长是多少?1518字节

100M以太网的上述参数各是多少?

19、根据以太网信道利用率公式,理解为什么帧长越长,其信道利用率越高。

帧长越长,T。越大a越小

20、以太网MAC地址是如何产生的?长度多少?如何保证唯一性?

21、以太网V2 MAC帧的有效长度在什么范围?对出错如何处理?

以太网V2 MAC帧的有效长度:64~1518字节

出错处理:一、帧的长度不是整数个字节;二,用收到的帧检验序列FCS查出有差错;

三,收到的帧的MAC客户数据段的长度不在46~1500字节之间,检查出无效的帧就简单地丢弃,

22、转发器与集线器什么关系?网桥与交换机什么关系?16口、10M带宽的集线器,每对通信平均获得带宽为多少?24口、端口

速率为10/100M自适应交换机,最大背板带宽为多少?

转发器与集线器关系:集线器为物理层设备,模拟了总线这一共享媒介共争用,成为局域网通信容量的瓶颈。而交换机则为链路层设备,可实现透明交换

23、透明网桥是如何实现其“透明”转发的?源路由网桥是如何工作的?

透明网桥:是指以太网上的站点并不知道所发送的帧将经过哪几个网桥,以太网上的站点都看不见以太网上的网桥

源路由网桥工作:在发送帧时候,把详细的路由信息放在帧的首部。

24基本IP地址分为哪几类?

A,B,C类

其打头的几位比特有什么特征?

A、B、C类的打头的在网络段号的最前面有数值分别规定为0,10,110

A、B、C类网络中,第一段十进制范围是什么?每类网络中,各有多少台主机?

A类为16777214 台B类65534台C类254台

为什么全“0”、全“1”主机号不能使用?

{全0,全0}表示本主机,只能作为源地址{全1,全1}只能做目的地址,

25.IP分组是如何分片的?它到达目的网络LAN后,如何到达目的主机的?这中间ARP协议起什么作用?帮助IP地址找到其相应的物理地址。无盘工作站如何获得IP地址。

IP网络设计问题:(1)将A、B、C类网络再划分子网;(2)CIDR编址应用;主要能解习题就行。了解IP报文结构。

26、IP网络设计问题:(1)将A、B、C类网络再划分子网;(2)CIDR编址应用;主要能解习题就行。了解IP报文结构

27理想路由算法应当具备哪些物性?

(1)算法应该具备正确的和完整的,(2)在计算方面应简单(3)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4)应具有稳定性(5)应公平(6)应是最佳的

理解内部网关协议RIP的工作原理、应用特点,路由信息交换过程——路由表构造;同样;

RIP工作原理要求网络中的每一个路由器都要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离距离,应用特点是1,仅和相邻的路由交换信息2,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最短距离

理解OSPF的工作原理

OSPE的工作原理是1,向本自治的系统所有的路由器发送信息2,发送的信息就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但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3只有当链路状态发送变化时,路由器才想所有的路由器用洪泛法发送此信息。

28什么是面向连接、面向无连接的服务?将两者列表对比其优、缺点?

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面向连接”虚电路(Virtual Circuit)服务或“无连接”数据报服务

前者预约了双方通信所需的一切网络资源。优点是能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即所传送的分组不出错、丢失、重复和失序(不按序列到达终点),也保证分组传送的时限,缺点是路由器复杂,网络成本高;后者无网络资源障碍,尽力而为,优缺点与前者互易

29运输层的功能是什么?

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不涉及中间节点)的传输服务。有复用与分用功能。

TCP/UDP协议提供的服务有什么不同?

UDP在传送数据前不必先建立连接使用最大努力交付,是面向报文的没有拥塞控制,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UDP的首部开销小。而TCP是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每一条TCP连接只能和两个端点,每一条TCP连接只能点对点的,TCP提供可靠的服务,全双工通信,面向字节流。

为什么要使用端口的概念?

因为运输层要解决应用程序之间的通讯的问题,而且应用层可以同时存在多个进程。在进程通信的意义上,网络通信的最终地址就不只是主机地址了,还应包括可以关联进程的某种标识符,为此,TCP/UDP使用了协议端口的概念。

了解UDP报文、TCP报文的结构。

30什么是网络拥塞?

在某段时间,若对网络中某一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该资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网络的性能就可能变坏。是一种持续过载的网络状态。

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的相似点、不同点各在哪里?

相似点是减慢源发站的发送速率。不同点是在于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涉及到所有的主机,所有的路由器,以及与降低网络传输性能有关的所有因素。TCP连接的端点只要迟迟不能收到对方的确认信息,就无法知道拥塞的发生地点,发生的原因,而流量控制往往指点对点的通信量控制,是个端到端的问题。

能否通过增加网络资源完全解决网络拥塞问题?不能。

31掌握TCP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一次握手:主机A发起握手,目的端点:主机B的端口2生成一个随机数作为他的初始发送序号x,发出一个同步报文段,syn=1,发送序号seq=x,Ack=o,

第二次握手:主机B监听到端口2上有连接请求,主机B相应,并继续同步过程,生成一个随机数作为它的初始发送序号y,发出一个同步报文段并对主机A端口1的连接请求确认,syn=1,发送序号seq=y,Ack=1,确认序号ackseq=x+1,

第三次握手:主机A确认B的同步报文段,建立连接过程结束。发出对端口2的确认,Ack=1 确认序号ackseq=y+1 因为在只交换两个交换的情况下,比如有延迟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送到主机,就可能产生错误,采用三次握手可以防止上述的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32掌握“慢开始”、“加法增大”、“快重传”、“乘法减小”各种算法及其组合,了解TCP拥塞控制算法的应用。

33什么是域名、域名结构、顶级域名?了解域名转换的递归查询过程。

34解释名词:DNS、FTP、TFPT、HTTP、SMTP/POP3、同时了解它的默认端口(注意FTP有两个端口)和在传输层采用的协议。

35掌握HTML页面结构,能读通简单网页的HTML源码。

36什么是数据加密模型?

用户A向B发送明文,但通过加密算法E运算后,就得出密文Y。

什么是密码学?

密码编码学时体制的设计学,而密码分析学则是未知密钥的情况下密文推演出明文或密钥的技术,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合起来即密码学。

DES、RAS两种体制的密码,哪种是共用一把密钥的常规密钥密码体制?DES是共用的,

哪种是使用一对密钥的公开密钥密码体制?RAS

两者在加密处理时优、缺点各是什么

前者常常用于大量的数据的加密,硬件和软件运算很快,缺点是在如何将通信双方商定的共享密钥安全地传给对方,传送过程容易泄密。而公钥如RAS算法涉及大整数指数运算,计算量非常大,加密,解密速度慢,很少用于大量数据加密,广泛用于密钥分发,更容易实现数字签名。实际中如将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实现安全通信。

实际中如将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实现安全通信。

37.理解用RAS算法实现“带数字签名的加密通信”模型,理解报文鉴别算法——什么是报文摘要?如何知道报文是真实的?

报文摘要是有发送的整个报文映射的一个短的位串。报文是一种散列函数。A将较长的报文X经过报文摘要运算后得出很短的报文摘要H,然后用自己的私钥对H进行MD运算,将X 和H发给B,B将其分开,再用A的公钥对H进行E运算得出H,再对报文X进行MD运算,得出同样的报文摘要H 就是真的,否则是假的。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期末复习资料

计算机网络复习要点 第一章 概述 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是连通性与共享性。(P1) 2、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称为主机(host )(P3) 3、网络(network )由若干结点(node )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 )组合。(P2) 4、简述Internet 和internet 的区别(P4) (1) internet (互联网或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在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即通信规则)可以是任意的。 (2)Internet (因特网):是一个专用名词,它采用 TCP/IP 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5、因特网服务提供者是什么?(P4) ISP ,Internet Servvice Provider ,是一个进行商业活动的公司,又通常译为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6、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P8)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和对等方式(P2P 方式) 7、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P10) 8、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P12) 9、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制的计算机的集合[TANE03]?(P17) 10、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 )或比特率(bit rate ),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速率的单位为b/s(比特每秒)或bit/s ,有时也写为bps 等。(P18) 11、计算机网络中“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 比特/秒”(P19) 12、掌握传输(发送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公式:(P19~20) ) 发送速率(比特数据块长度(比特) 发送时延s / 13、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划的集合。(P30) 14、协议是“水平的”,控制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的规则。(P30) 15、服务是“垂直的”,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间接提供的。(P30) 16、同一系统的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Service Access Point )(P30) 第二章 物理层 1.单工,半双工,全双工通信的区别。P38 (1)单工:单向通信,即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2)半双工:双向交替通信,即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 也就不能同时接收)。 (3)全双工通信:双向同时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2. 最基本的二元制调制方法有哪几种。P38 (1)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2018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总复习资料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资料 必修知识梳理 主题1 信息获取 一、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概念:信息无处不在。 2、信息的基本特征: ?载体依附性:甲骨文、信号灯、交通图标等。 ?价值性:体现在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么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学习资料、娱乐信息等,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使用。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感觉剥夺实验 ?时效性:交通信息、股市信息、天气预报、会议通知、求职报名、市场动态等。 ?共享性:新闻、网络资源等。 ?其他: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性、可增值性、不完整性(如盲人摸象) 3、信息的基本容量单位是字节(Byte ):1字节(Byte)=8位(bit)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史 1、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 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人类历史上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人性化——越来越符合人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DOS:磁盘操作系统 GUI:图形用户界面 新的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如,3D游戏、电子宠物、三维全景图片、虚拟实验、军事模拟练习、建筑模拟设计等。 ?语音技术——包括语音识别技术ASP(语音到文字的转换)和语音合成技术TTS(文字到语音的转换)。 ?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如Office小助手、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 或“蜘蛛”程序。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多功能的个性化手机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简称性价比):性价比=性能/价格 补充:电子商务(简称EC);中央处理器(简称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 三、信息的获取过程 1、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 ?直接获取信息(相对而言,获得的信息最可靠):如,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社会劳动、参与科学实验;参观活动。

详细版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重点.doc

第一章 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那些方面能给管理提供支持? (1)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2)信息技术是现阶段对企业组织进行改革的有效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工作的重新分工和企业职权的重新划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向扁平式结构的非集中管理转变。 “扁平化”管理的实质是“信息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组织内部信息交流的成本,从而使纵向(金字塔)的官僚体制开始崩溃”,“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距离缩小和最终向合一回复”。 2.为什么说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与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1)所谓人造系统,是指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一系列的要素做出有规律的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例如计算机系统,生产系统和运输系统等。实际上,大多数系统属于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而且许多系统有人参加,是人—机系统。 (2)信息系统看起来是一个人造系统,但是它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往往不以设计者的意志为转移,而有其内在规律,特别是与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了解自然系统的运行规律及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建立和发展信息系统的关键。 第二章 1.你认为应该怎样定义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 (2)(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社会技术系统。) (3)特点: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2.简述应用环境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这里,环境是有关组织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综合。 一、生产过程的特征: 由于不同的生产特征决定着企业开发应用管理系统时应当贯彻的管理思想,因而必须在系统进行总体规划之前进行认真分析,才能保证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二、组织规模: 组织规模是管理信息系统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决定着系统应用的目标和规模,因而,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根据组织规模确定系统的规模和目标是系统分析人员的重要任务。组织规模即组织的大小。 三、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管理的规范化是管理组织、过程等的学科性与合理性的要求。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为明显。 四、组织的系统性: 一个系统性的组织,管理过程是系统化的,可以被准确地描述和量化,能够产生与决策控制过程相关的数据。这样的系统的管理和决策能够在各管理环节的支持下准确进行。 五、信息处理与人: 在信息处理中,计算机的长处:能保存大量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筛选、分析;能够仿真应用环境和真实的管理系统;能够产生各种方案的可行解,自动淘汰非优解。 人在信息处理中的特点: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善于处理各种与人有关的问题。 3.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如何协调人与系统的关系? 在信息处理中,要充分考虑人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组成部分的这个特点。在系统设计中,努力保持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和谐,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优秀的信息系统。人际和谐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人性化界面;人与机器的合理分工;提高中端用户的计算能力。

企业信息管理复习资料

1."数据库系统采用一定数据模型表示数据结构,该数据模型表达了数据及数据之间的相 互联系"。以上描述体现了数据库系统哪一特点?( 数据结构化) 2."中心节点的可靠性要求高,如果中心节点出现故障,整个网络就会瘫痪,系统扩充比 较困难"。以上描述是哪种网络拓扑结构的缺点?(星形拓扑) 3.专供高层决策者使用的信息系统是(经理系统) 4.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层次、类型、国别不同,体现了供应链的哪个基本特 征?(复杂性) 5.进行战略数据规划时,首要完成的任务是(建立企业模型) 6."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式;对关系模式进行规化,优化设计"是以下所列数据库设计步骤 中哪个阶段的主要容?(逻辑设计阶段) 7.以下选项组合中,属于管理信息系统(MIS)功能的是(利用模型或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 8."软件专用性差,不一定完全适应企业需求,有时需要二次开发。"属于企业IT项目哪种建设选型的缺点?( 购买软件包) 9.下述容是系统开发的几个阶段,基于瀑布模型的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的阶段顺序为 ①系统规划②系统设计③系统分析④系统实施⑤系统维护(D.①③②④⑤) 10.下述人员中,(系统分析员)是信息系统项目的关键 11.收集信息、识别问题"属于决策过程中的哪个阶段?(情报阶段) 12.主码不允许为空,体现了关系模型中的哪种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约束) 13.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以生产和库存控制的集成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哪一 阶段的特征?( MRPll) 14.能帮助使用者掌握事件因果间的关系,清楚地指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和子原因,这种风险识别 方法是(鱼骨法) 15.在企业信息化开发队伍中,负责与用户沟通了解客户需求,建立系统逻辑模型的是 (系统分析员) 16.在数据库设计的各个阶段,"把用户的信息要求统一到一个整体逻辑机构中"属于以 下哪个阶段?( 概念设计阶段) 17.在结构化设计中,好的模块设计要满足(低藕合高聚)。 18.在数据库设计中,表达概念模型最常用的工具是(E-R图)。 19.存在"费用高;维护困难;系统维护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等缺陷的企业IT项目建 设模式是(委托开发方式 20.供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执行已经制定的计划、组织生产或服务活动时使用的是以下哪 种信息。(.业务信息) 21.将有限的地理区域的各种通信设备连接在一起的通信网络是指(.局域网)。 22."调整、收集有关合作伙伴的生产、运作等方面的信息",属于合作伙伴综合评价过程中 哪个阶段的工作。(评价合作伙伴) 23..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外环境和可获得资源情况,为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的均衡发展而进 行的总体性管理与谋略。决定井揭示企业目的和目标,提出实现目的的重大方针和计划,是属于(总体战略)的容 24..企业信息化开发队伍中"提出系统技术解决方案用以满足客户需求"的是(系统设计员) 25.采用网页上"选择押、"填空"等格式文件来收集用户对销售服务的反馈意见,体现了 电子商务的哪种功能。(意见征询) 26."把用户的信息要求统一到一个整体逻辑结构中",属于数据库设计哪个阶段的工作。(概 念设计阶段) 27.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性、非冗余性)。

计算机网络复习

作业一 1.简述OSI/RM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七个层次模型及其主要功能。 自上而下: 应用层:为用户使用网络提供接口 表示层:实现通信程序数据到网络传输数据的信息格式转换、数据加密、解密。 会话层:通过建立会话实现应用程序进程间的连接。会话管理与数据传送同步。 传输层:通过差错控制、流量控制、顺序控制等,实现应用程序之间的连接。 网络层:在通信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间选择一条路径。 数据链路层:通过差错、流量控制可控制的数据“帧”,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物理层:物理连接标准、数据传输率、监控数据差错率。 2.简述OSI/RM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数据流流动方向的特点。 整套通信协议的实现称为栈.数据从发送方向下通过协议栈的每一层,又从接收方向上通过协议栈的每一层.每一层把数据传送到低一层之前在数据前面附加一些控制信息,称为协议头部,接收方收到数据之后分析相应头部的信息,然后卸掉头部提交上一层。 3.简述三种数据交换技术的特点及其优缺点 电路交换: 优点:数据传输可靠、迅速,不易丢失。 缺点:线路专用——线路的利用率不高;高峰时没有空闲线路。 电路建立、释放——通信量小时,链路建立拆除占用时间比例过大。 报文交换: 特点: 以报文为单位的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无须建立一条专用的传输线路,只需在已存在的网络中择一条到达目的结点的路径。报文交换不适于实时性要求高和交互性应用。 优点: ●充分利用线路; ●报文可在中间结点缓存; ●可实现一对多传输; ●可实现报文的优先级传输; ●在中间结点的存储转发中实现差错校验和纠错 缺点: ●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延时较大; ●由于报文大小不定,所以每个中间站点都必须有足够的缓存,通常采用 硬盘作缓存。 分组交换: 特点: ●与报文交换相似,只是将报文分为若干个定长的分组,每个分组为一个 子报文 ●线路的利用率较高、传输速度提高 ●由于分组小固定,所以每个中间站点的缓存通常是内存,无需外存储设 备,大大提高存储交换速度

中学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知识点(大全)

初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能描述信息的主要特征及信息技术包含的基本内容。 1、什么是信息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的基本功能是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共享性、传递性、依附性、时效性、价值相对性。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与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信息有关的技术。 4、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 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方法;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的历史 人类在发展中,经历了五次信息革命,它们是: 1语言的形成,2文字的产生,3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无线广播、电视的发明,5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1、有效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为: 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多渠道获取信息→保存信息 2、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1)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获取信息 (2)通过媒体(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影视资料、电子读物、网络等)获取信息 (3) 通过事物本身获取信息 3、常用的信息采集工具 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机、计算机(利用多种软件工具,把来自光盘、网络、数码设备等多种类型的信息采集到计算机中) 4、保存信息 计算机一般以文件的形式存储信息,不同的文件格式存储不同类型的信息。 常用的文件格式及其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 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信息系统:一个信息系统技术上可定义为相互连 接的部件的集合,它可以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和分发,以支持一个组织的决策和控制。除了,支持决策、协调、控制,信息系统还可以帮助经理看清复杂的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新产品。 信息系统技术不仅是技术:信息系统的企业视角:信息系统使公司能够增加收益或降低成本, 借助于信息帮助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或 者改进企业进程,为公司创造价值。 信息系统的商业价值: 1、最明显的价值贡献在于改善现有的企业过程或创造全新的企业过程,其结果是提高公司运作的效率。 2、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改进决策、增加决策的速度和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3、信息系统也能以增长公司战略优势的方式创造价值,系统可帮助公司实现差异化和持续优势,如加强顾客和供应商的联系,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 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 意识的协调行为。 信息:信息一直已转化为对人类有意义和有用形 式的数据。 系统:为实现规定功能以达到某一目标而构成的 相互关联的一个集合体。 数据:是表达发生于组织及其环境中的事件的原 始事实符号串。 信息系统的维度:信息系统是由组织、管理和技 术3个维度组成。 1)组织维。信息系统是组织整体的一部分。 2)管理维。不同层次的管理有不同的信息和信 息系统需求。 3)技术维。信息技术是管理者应对变化的众多 工具中的一个。 第二章信息系统的类型(各类型之间的异同):1、业务处 理系统:是执行和记录企业日常业务的计算机化系统,是其他系统的数据源。2、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业务 处理系统供应的数据汇总并生成公司基本运行情况报告。3、决策支持系统:支持中层管理的非程序性决策。4、高管支持系统:帮助高管做出非程序性决策。 CIO:信息主管,是一个高级管理职位,他要负责信 息系统在企业中的长远和战略应用。 CSO:首席战略官,负责挖掘问题、协调缓解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高级管理人员,职责是挖掘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性质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搞清问题的轻重缓急,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提请总裁或董事会决策实施。 系统分析员:是对大型、复杂的信息系统建设任务中,承担分析、设计和领导实施的领军人物。要做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客户的需求要正确的理解,要选择合适的开发技术,同时做好与客户间沟通交流,学会说服对方。 CIO:首席信息官:是企业的高管,他主管公司中信 息技术的应用,评审职能领域的信息技术投资和决策,发挥将信息技术集成进企业战略的作用。 CKO:首席知识官:负责公司的知识管理计划,帮助设计发现新知识源的程序和系统,或帮助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应用。 CSO:安全主管:负责公司的信息系统安全、也负责 加强公司的安全政策。 CPO:首席隐私保密官,负责保证现存的数据符合隐 私法律。 程序员:经过严格培训的专家,编写计算机软件。 系统分析员:有信息系统团队和组织其他人员的联络 者组成,将企业的问题和要求转换为信息要求和系统要求。 系统经理:是程序员、系统分析员、项目经理、硬件 经理、通信经理和数据库专家等组成的团队领导者,是计算机运行和数据录入人员的管理者。 第三章 组织:组织是一个正式的、稳定的社会结构,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通过生产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 组织的类型(按组织结构分类):1、创业型组织: 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结构简单,一般由最高的CEO进行管理。2、机械型组织:处于稳定的环境中,生产标准化的产品,由于集中式管理团队和集中式制 企业过程:是指组织结构和人员,遵循管理原则,运定决策而占优势。3、事业部组织:一个公司分成若 用管理信息、技术和方法来实现企业目标的活动过程。干事业部,每个事业部生产不同的产品或提供不同的服务。4、专业型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其产

企业信息管理考试重点掌握内容

课本重点掌握内容: 题型: 判断题16%填空44%简答24%分析16% 一、判断题 (1) 信息是已经被处理成某种形式的数据。( 对) (2) 信息系统对组织的作用是直接的。( 错) (3) 在关系模型中,不同关系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外键实现的。( 对) (4) 局域网的覆盖范围介于广域网和城域网之间。( 错) (5) 战略规划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其准确性的要求很严格。(错) (6)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对) (7)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一个特点就是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错) 二、填空题 1)CIO是企业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最高领导者。 2)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用户、支持数据库运行的各 种计算机软件与硬件构成。 3)IT项目建设模式有自主开发方式、委托开发方式、联合开发方式、购买软件包四种。 4)信息系统的需求开发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规格说明、需求验证四个步骤。 5)一个完整的客户生命周期包括考察期、形成期、_稳定期、__退化期__。 6)供应链有推式、拉式两种模式。 三、简答题 (1)简述企业信息管理的基本条件。作业第3页第五题书P8-9 (2)如何理解“一把手原则” 作业第3页第六题书P8、147 (3)简述SCM的原则是什么作业第11页第六题第二小题书P94 (4)比较DSS与MIS的区别。书P66 表4-3 四、论述题 (1)试述企业IT外包的收益与风险。书P170-171 (2)试述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如何获得竞争优势。书P132-134 五、重点关注题: 1.数据和信息的区别P4 2.信息的分类P7 (P59表) 3.企业信息管理的条件 a)一把手原则P8、147 4.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与结构P27 5.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P29 6.关系模型中的三类完整性约束规则P31 7.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P45 8.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P56 9.信息系统的分类框架 10.不同管理活动的信息需求P59 11.MIS

计算机网络复习大纲

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2奈氏准则,波特和比特率的关系:实际的信道所能传输的最高码元速率,要明显地低于奈氏准则给出上限数值。波特(Baud)和比特(bit)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波特是码元传输的速率单位(每秒传多少个码元)。码元传输速率也称为调制速率、波形速率或符号速率。比特是信息量的单位。若1 个码元只携带 1 bit 的信息量,则“比特/秒”和“波特”在数值上相等。若1 个码元携带n bit 的信息量,则M Baud 的码元传输速率所对应的信息传输速率为M n b/s。 3香农公式: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则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就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办法来实现无差错的传输。若信道带宽W 或信噪比S/N 没有上限(当然实际信道不可能是这样的),则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C 也就没有上限。实际信道上能够达到的信息传输速率要比香农的极限传输速率低不少。对于频带宽度已确定的信道,如果信噪比不能再提高了,并且码元传输速率也达到了上限值,那么还有办法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这就是用编码的方法让每一个码元携带更多比特的信息量。 4常见的物理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 5双绞线的应用:同种设备使用交叉线,非同中设备使用平行线。 6信息复用的种类及特征:最基本的复用是频分复用(FDM)和时分复用(TDM)。频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宽带资源,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每一个用户所占用的时隙是周期性地出现。STDM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WDM,码分复用CDM。 7宽带接入技术:xDSL技术,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网),FTTx技术。 其他:物理层的作用是要尽可能的屏蔽掉差异,是物理层上面的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这样就可使数据链路层只需考虑如何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而不必考虑网络具体的传输媒介是什么。物理层的特性:机械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信息交互的方式: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双向交互通信(半双工通信),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传输媒体不属于物理层。 8点到点协议PPP及透明传输的实现:PPP协议是计算机和ISP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PPP协议只支持全双工链路。PPP协议应满足的要求:封装成帧,透明性,多种网络层协议,多种类型链路,差错检测,检测连接状态,最大传送单元,网络层地址协商,数据压缩协商。PPP协议的三个组成部分:一个将IP 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PPP即支持异步链路,也支持面向比特的同步链路。链路控制协议LCP (Link Control Protocol)。用来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网络控制协议NCP (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可支持IP、OSI网络层、DECnet,AppleTalk等。PPP 有一个 2 个字节的协议字段。当PPP 用在同步传输链路时,协议规定采用硬件来完成比特填充。当PPP 用在异步传输时,就使用一种特殊的字符填充法。O比特填充:在发送端,只要发现有5 个连续1,则立即填入一个0。接收端对帧中的比特流进行扫描。每当发现5 个连续1时,就把这 5 个连续1 后的一个0 删除。 9以太网的拓扑类型:星形网,环形网,树形网,网状结构。现在常用的以太网为星形(在物理上星形,在逻辑上总线型)。以太网协议标准:DIX Ethernet V2(正规标准)和IEEE 802.3(定义总线型)。 10CSMA/CD协议的工作过程:多点接入、载波监听、碰撞检测。(先听先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等待重发)。多点接入表明此协议为总线型,载波监听指在发送数据之前先监听,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站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碰撞检测是边发送边监听,即配适器在发送数据的同时监听总线上是否有其他站也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停止发送。争用期(Contention Period)就是以太网端到端往返时间2τ。经过争用期这段时间还没有检测到碰撞,才能肯定这次发送不会发生碰撞。传统以太网的争用期:51.2us,可发送512bt 即64字节。信道利用率的公式:Smax=To/(To+τ)=1/1+a。以太网在发送数据时,如果帧的前64字节没有发生冲突,那么后续的数据就不会发生冲突,做一以太网的最短有效帧长即为64字节。凡长度小于64字节的帧都是由于冲突而异常终止的无效帧。 11网桥和交换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转发过程: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它根据MAC帧的目的地址对收到的帧进行转发和过滤,当网桥收到一个帧时,并不是向所有的接口转发此帧,而是先检测此帧的目的MAC地址,然后再确定将该帧转发到那个接口,或者把它丢弃。网桥是通过内部的接口管理软件和网桥协议实体来实现操作的。P92。12、集线器和交换机对带宽的影响:集线器不管有多少个端口,所有端口都共享一条带宽,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两个端口传送数据,其他端口只能等待;同时集线器只能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而对于交换机而言,每个端口都有一条独占的带宽,当两个端口工作时并不影响其他端口的工作,同时交换机不但可以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也可以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集线器是一种广播工作模式,所有的端口都可以接受到信息,而交换机只有当某端口发送请求时才工作,只发送到目的端口。 13VLAN的概念及应用:虚拟局域网VLAN 是由一些局域网网段构成的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这些网段具有某些共同的需求。每一个VLAN 的帧都有一个明确的标识符,指明发送这个帧的工作站是属于哪一个VLAN。虚拟局域网协议允许在以太网的帧格式中插入一个4个字节的标识符,成为VLAN标记。用来指明发送该帧的工作站属于哪个虚拟局域网。 其他: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点对点信道,广播信道。以帧为单位进行传输。 字符填充:在发送端的SOH或EOT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而在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再将数据送往网络层之前删除这个插入的转义字符,这种方法成为字节填充或字符填充。 CRC运算就是在数据M的后面添加供差错检测用的N位冗余码,然后构成一个帧发送出去,一共发送(k+n)位。 零比特填充:在发送端,先扫描整个信息子顿,只要发现5个连续1,则立即填入一个0,因此不会出现连续地6个1,接收端在收到一个帧时,先找到标志字段F以确定一个帧的边界,接着再用硬件对其中的比特流进行扫描。每当发现五个连续1时,就把这5个连续1后边的一个0删除,以还原成原来的信息比特流,这样就保证了透明传输;在所传送的数据比特流中可以传送任意组合的比特流而不会引起对帧边界的错误判断。MAC地址:48比特,6字节 扩展的以太网仍然是处于同一个网络。 虚拟局域网只能建立在交换机上。 14 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关系:IP地址放在IP数据报的首部,而硬件地址则放在MAC 帧的首部。在网络层和网络层以上使用的是IP地址,而数据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的是硬件地址。数据链路层看不见数据报的IP地址。 IP地址的特点:1)每一个IP地址都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2)实际上IP地址是标志一个主机和一个链路的接口。3)按照因特网的观点,一个网络是指具有相同网络号的主机的集合。4)在IP地址中,所有分配到网络号的网路都是平等的。 15子网的划分:划分子网的方法是从网络的主机号借用若干位作为子网号当然主机号也就相应的减少了同样的位数,于是两级IP地址在本单位内部就变为三级IP地址:网络号、子网号和主机号。IP地址=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A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0.0.0,B类是255.255.0.0,C类是255.255.255.0。P133例4—2 例4—3 16无分类编址CIDR(构造超网)的基本概念和应用:CIDR 消除了传统的A 类、B 类和C 类地址以及划分子网的概念,因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IPv4 的地址空间。CIDR 把32位的IP地址划分为两个部分,前面的部分是“网络前缀”,用来指明网络,后面的部分则用来指明主机,因此CIDR使IP地址从三位又回到了两级编址。CIDR 把网络前缀都相同的连续的IP 地址组成“CIDR 地址块”。一个CIDR 地址块可以表示很多地址,这种地址的聚合常称为路由聚合,它使得路由表中的一个项目可以表示很多个(例如上千个)原来传统分类地址的路由。CIDR 地址块中的地址数一定是 2 的整数次幂。地址块的分配:P137。P138图4—25 求地址数: 17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为了提高IP 数据报交付成功的机会,在网际层使用了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ICMP 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ICMP 不是高层协议,而是IP 层的协议。ICMP 报文作为IP 层数据报的数据,加上数据报的首部,组成IP 数据报发送出去。ICMP 报文的种类有两种,即ICMP 差错报告报文和ICMP 询问报文。ICMP的应用:PING应用:PING 用来测试两个主机之间的连通性。P143图4—29.Traceroute应用:P144 图4—30。 18路由器的转发分组流程:(1) 从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机的IP 地址D, 得出目的网络地址为N。(2) 若网络N 与此路由器直接相连,则把数据报直接交付目的主机D;否则是间接交付,执行(3)。(3) 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 D 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4) 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N 的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 (5) 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6) 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19路由算法的含义和应用(RIP和OSPF):理想的路由算法:1)算法必须是正确的和完整的。2)算法在计算上应简单。3)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这就是说,要有自适应性。4)算法应具有稳定性。5)算法应是公平的。6)算法应是最佳的。RIP内部网关协议: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最大的优点是简单。RIP对直接连接的路由器的距离定义为1,然后经过其他非直接连接的路由时加1。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个路由器,因此距离等于16相当于不可到达,所以只适用于小型互联网。RIP协议只关心路由器个数,不关心时延问题。RIP算法中路由表更新的原则是找出到每个目的网络的最短距离。算法:P149 例4—5。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协议不仅要考虑最短路径,还需要考虑时延,费用,距离,带宽等。 20 VPN和NA T的含义:VPN:利用公用的因特网作为本机构各专用网之间的通信载体,这样的专用网又称为虚拟专用网VPN。VPN只是在效果上跟专用网一样,它用的还是公用网。VPN包括全球地址(即公用地址)和私有地址(专有地址)。网络地址转换NA T:所有使用本地地址的主机在和外界通信时,都要在NA T路由器上将本地地址转换成全球IP地址,才能和因特网(公用网)连接,NA T既是从私网到公网的转换。 其他:网际IP协议是用来使互连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因此TCP/IP体系中的网络层常常称为网际层,或IP层。 IP地址为32位,全球唯一。 A类地址前一位网络号为0,B类为10,C类为110。 所有经过因特网传送的数据都必须加密。 21运输层的两个主要协议的特点: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TCP的特点:1)TCP 提供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2)每个TCP 只能有两个端点。3)TCP 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务4)TCP停工全双工通信5)面向字节流。UDP的特点:1)UDP 是无连接的。2)UDP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3)UDP是面向报文的4)UDP没有拥塞控制。5)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6)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八个字节。 22、端口,套接字,网络中通信一端的标识:端口只具有本地意义,在网络中用IP地址+端口号。套接字:TCP连接的端点叫套接字或插口。每一个TCP连接唯一地被通信两端的两个端点(套接字)所确定。 23、流量控制的含义和方法:所谓的流量控制就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让接收方来的及接受。 24、TCP的流量控制与确认机制:利用滑动窗口机制可以很方便的在TCP连接上实现对发送方的流量控制。发送方的发送窗口不能超过接收方给出的接受窗口的数值。TCP 的窗口单位是字节,不是报文段。具体流程:P203图5—22。确认机制:确认TCP基本的传输单元是TCP段,而这些段的长度是可变的.由于TCP要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所以TCP在接到数据段后要对其进行校验,并且向发送方反馈确认消息.如果发送方没有接受到这样的确认消息,TCP将尝试重新发送数据.TCP接受方发送的确认信号ACK是对其已经接受的、连续的最后一个字节的确认。ACK信号包含在TCP段的头信息中,发送方将从序号的ACK+1开始发送后面的数据。

高一信息技术会考必背知识点

信息技术会考必背知识点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概念的几种说法 (1)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2)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3)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消息或报道等内容,都可以称之信息。(学会区分信息(内容)和载体(物体)) (4)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2、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源)(信息传递)(信宿) 3、信息的载体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符号、视频、动画等 4、信息的基本特征(能够根据实例分析信息的特征) ①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如:看到蚂蚁搬家可以知道快下雨了 ②价值性:信息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要,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③时效性:如: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④共享性:一个信息可以由多人进行分享;如: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 ⑤真伪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诸葛亮“空城计” ⑥可处理性(可增值性):玉不琢,不成器。孟浩然的诗词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 ⑦传递性:一传十,十传百。 5、什么是信息技术(英文缩写:IT) 信息技术包括四个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的核心与支柱)、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传感技术。 6、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先后顺序 ①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 ②文字的创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③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 ④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⑤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7、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管理信息系统(薛华成)复习资料全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围 一、选择 1分*15 1、信息的等级性 执行→策略→战略:①来源:→外②要求、寿命:低→高③加工方法:固定→灵活④频率、精度:高→低 2、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质 ①不一定有计算机②是个社会—技术系统③主要容为信息④管理系统队伍建 造 管理信息系统属于社会系统,也属于社会系统。 3、计算机软件分类 ①系统软件②应用软件 4、 ERP:中游企业管理系统; SCM:上游供应链系统; CRM:下游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MIS:管理信息系统; DSS:决策支持系统;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5、信息的属性 ①事实性②等级性③可压缩性④扩散性⑤传输性⑥分享性⑦增值性⑧ 转换性 6、决策信息系统的分类及分别支持何种问题 ①专家系统:结构化问题 ②传统决策支持系统:半结构化问题或非结构化问题 ③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7、实体的联系 ①一对一联系(1:1): 如果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实体集B中至多有一个(也 可以没有)实体与之联系,反之亦然,则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 具有一对一联系,记为1:1 ②一对多联系(1:n): 如果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实体集B中有n个实体 (n≥0)与之联系,记为1:n ③多对多联系(m:n): 如果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实体集B中有n个实体 (n≥0)与之联系,反之,对于实体集B中的每一个实体,实 体集A中也有m个实体(m≥0)与之联系,则称实体集A与实 体B具有多对多联系,记为m:n ④单实体联系: ⑤多实体联系: 8、信息产品及性质 产品:书籍,软件,报纸,通信服务,订票服务,第三方物流 性质 df

9、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作用 ①完备性检验②一致性检验③无冗余性检验 作用:可以指出我们前段工作的不足和疏漏,或是划分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地督促我们加以改正。 10、数据资源管理的容 文件组织、数据库及数据仓库、数据规划和数据管理。 11、信息系统的切换方式及优缺点、适用性 直接切换:简单,但风险大,万一新系统运行不起来,就会给工作造成混乱。这只在系统小,且不重要或者时间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采用。 并行切换:这方法无论从工作安全上,还是从心理状态上均 o是较好的。缺点是费用大, 分段切换:又叫向导切换。是为克服第二种方式缺点的混合方式,因而在较大系统使用较适合。’ 12、虚拟组织结构 虚拟组织结构又称为动态联盟,它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临时性的组织。虚拟组织有利于很快滴重组社会的资源,快出产品,出好产品,适应市场的需要。 1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①生命周期法②原型法③面向对象开发法 14、程序调试步骤 模块调试、分调、联调 15、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 系统调查、组织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功能/数据分析、新系统方案提出 16、数据挖掘主要方式 A分类 b聚类 c关联规则发现 d时序模式发现 17、BPR涵 根本性的、彻底的和巨大的。 18、代码类型 ①顺序码②数字码③字符码④混合码 19、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是指各部件的构成框架,由于对部件的不同理解就构成了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概念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硬件结构。 20、通信协议 ①以太网和令牌环型网② FDDI ③ 802.11无线局域网 二、填空 1分*15 1、诺伊曼思想 ①存储程序:解算一个新题目时,先确定分解的算法,编制运算过程,选取能实现其操作的适当指令,组成所谓“程序”。 ②二进制:计算机指令和数据均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存储。 2、信息系统规划发展阶段 ①孤立规划阶段②顺序规划阶段③交互规划阶段④整体规划阶段 3、管理信息系统“老三论”、“新三论” 老三论:①系统论②信息论③控制论 新三论:①耗散结构论②突变论③协同论

(管理知识)企业信息管理复习资料

企业信息管理复习资料 一?要点(单选、多选、判断) 1.在模块聚合的分类中,聚合度最高的是功能聚合。 2.高内聚是模块划分的标准之一。 3.系统转换的方式中,最适合于规模较大且复杂的系统的是分段转换。 4.系统转换的方式中,最适合于大中型系统的是并行转换 5.完成组织结构图绘制的阶段是详细调查。 6.DSS与MIS相比,其面向的人员是中高层人员。 7.DSS与MIS相比设计重点是较多的模型 8.DSS与MIS相比在开发方法上注重不固定 9.用网络图法进行时间计划制定时,结点的时间参数有两个。 10.信息的主要特征是等级性。 11.从日本丰田引入的与MIS相关的先进管理方法是JIT。 12.无法达到的测试境界是穷尽测试。 13.决策表是用来描述逻辑模型中处理逻辑说明部分的工具。 14.由用户确认所查询结果正确与否的界面设计方案是交互式问答。 15.录入口令时通常要录入两次并且值相等时系统才正常运行,这种输入校验法是重复输入校验。 16.录入记账凭证时,要保证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合计值相同方可保存凭证,这种输入校验方法是对照校验 17.在录入商品代码时,会将已有商品信息自动显示,若无商品则提示用户,这种输入校验方法是对照校验 18.在按照人员代码检索时,将查询结果输出,等待用户确认的输入校验方法是视觉校验 19.在按照人员代码检索时,要求代码必须是数字形式的输入校验方法是格式校验 20.在DFD中,标号为P1.2.3和 P4.2.3的处理逻辑所处的数据流程图是第三层;标号为P1.3的处理逻辑所处的数据流程图是第二层 21.填写用户档案、登记学生档案的界面设计方案是填表式 22.用来表达信息的是数据,属于数据形式的是文字、图表、 23.凭证流水号代码是顺序码 24.在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中,满足最低要求的范式是1NF 25.在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中,无部分函数依赖的最低层范式是2NF 26.在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中,不再讨论非主属性与码的关系的是4NF 27.用网络图法进行时间计划制定时,作业的时间参数有四个 28.无法达到的测试境界是穷尽测试 29.系统程序设计时对不同对象相同操作的实现用到的控制结构是循环结构 30.系统程序设计时对不同对象不同操作的实现用到的控制结构是选择结构 31.系统程序设计时变量初始值的设置用到的控制结构是顺序结构 32.重视提高物流中瓶颈环节工作效率的先进管理方法是OPT 33.通过功能虚拟、组织虚拟等捕捉稍瞬即逝的商机的先进管理方法是AGILE 34.MIS开发的特点是开发周期长 35.MIS开发的原则有抓主线原则 36.MIS的业务调查结果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描述表格分配图。 37.MIS的开发方式中适合于单项业务系统开发的方法是购买现成商品化软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