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技能人才内涵以及培养对策研究

高技能人才内涵以及培养对策研究

高技能人才内涵以及培养对策研究
高技能人才内涵以及培养对策研究

0---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5.10)

高技能人才“十二五”培养规划 (讨论稿) 人资(通)12--000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是公司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培育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特制定本培养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知识和技能提高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目的,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工作原则 * 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养、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原则,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坚持“重实际、重实效、按需培训”的原则,使技能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工作效果; 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技能提升与岗位复训相结合的原则,把持有证书作为使用、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坚持“服务企业生产、服务全体员工”的原则,更新培训工作服务理念,探索人才创新培养方式。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全面提高、重点培养、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的培训思路,通过深入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培养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目标到“十二五”末: ——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大幅度增加高级工总量,增加各类高技能人才人,使全公司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人,高技能人才占生产工人的%以上,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渐趋合理。 ——提升高技能人才素质。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高技能人才队伍,选送外培训高技能人才名,培养名具有企业特有专业特色、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引进紧缺急需型高技能人才名,其中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名。 —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基本形成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良好环境。畅通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完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投入保障机制。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公司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才占工人队伍的比例提升10%左右,技师及以上等级提升6%左右。 三、实施八项工程 1、实施高技能人才选拔工程。 为培养造就一批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今后两年在全公司评选表彰名“技能大师”、50名“首席技师”、300名“公司技术能手”,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各专项技能的拔尖型高技能人才。按照滚动培养、重点资助、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要求,对“技能大奖”、“首席技师”、“公司技术能手”荣誉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他们当好刻苦学习、岗位成才的带头人,带动我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待遇,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2、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集聚工程。 结合我公司生产及产业发展特点,每年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以良好的条件吸引高技能人才来企业工作。积极利用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有利条件,同步引进专门的高技能人才。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到其它大型企业,积极引进我公司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缓解我公司企业、行业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局面。建立浙江公司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董刚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董刚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草案)中也提出“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专题研究,例如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途径选择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力等,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形成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与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区域经济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本包括高职教育培养的各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并以此保证产品在市场有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适应性 1.高职教育人才规格以往提法的梳理 关于人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界定,目前“人才四分说”得到国内专家较大的共识,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密切相关的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研究领域的几个提法:技术型人才说:我国现在通称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理解为高等技术和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这是由人才结构类型决定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说:应用型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理论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其使命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性运用,也就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者是产品构型,并且还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践。复合型人才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又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 巩梅张鹏 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较高技术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而且更加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勤奋敬业、技艺高超的高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 (一)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高技能人才在人才范畴中层级较高,是在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

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采取措施培养占技能者25%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二)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对高技能人才要求更加全面,其内涵不单是体现在岗位能力这一个方面,也体现在迁移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其内涵是尊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过程,沿着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在上岗能力、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以培养“上岗能力、迁移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板

高技能人才培养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高技能人才对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主要从各级职业技术院校的角度,论述了如何作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技能、人才、经济、职业技术、教育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迫切需要一大批能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核心骨干,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之一,更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代表。 首先,传统产业的提升呼唤高技能人才。对我国来说,发展工业最紧迫的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传统制造业。现代生产越来越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只有满足工业发展对技师和高级技工的需求,实现蓝领工人的高素质化,才能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除了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还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劳动大军。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美国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从20%提高到了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了15%。德国一直自称高技能人才是他们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德国,平均失业率是10%,

博士、硕士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是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不到2%。在我国很多地方,目前也出现了大学生失业,但是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拥有专业证书的人一般都能找到工作,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 其次,新产业的发展同样呼唤高技能人才。随着我国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日益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因而,在新的经济竞争下,高新技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一、我国当前高技能人才现状 一个国家的就业结构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应该有合理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人才的优势,从而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我国在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者的技术素质都有较大提高。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素质不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一组令人忧心的数字是: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26%,而熟练劳动力只占17.5%。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全国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约1/3,技师、高级技师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在上一个世纪,全球经济规模增长了20%,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60%以上。而在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一个重要的“症结”就是一线劳动者的素质存在较大差

高技能人才培养

本课题在对高技能人才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基础上,总结概括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国外技能人才培养基本做法进行了梳理和借鉴,提出了做好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本报告共包括四个部分:(1)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关理论问题;(2)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践;(3)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其借鉴;(4)进一步加强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1.内涵。 高技能人才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特点。 高技能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高技能人才有较强的实操性,这是高技能人才最基本的特征。二是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技能专用性和职业依从性。三是高技能人才成长

通常具有较长的周期。四是高技能人才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五是现代高技能人才具有较高的智能性。 (二)高技能人才的开发体系 涉及六个主要的子系统: --经济社会需求系统。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工业化阶段、产业国际分工、产业结构决定了该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的需求。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劳动力市场系统。通过信息和劳动力市场价格引导个体与机构的决策行为,从而决定社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与结构。 --个体决策与行为系统。个体的职业选择、自身禀赋和主观努力,是决定其成才的内因。 --高技能人才开发系统。是由各类高技能人才开发机构、资源和网络构成的有机体系。 --政策法制体系。高技能人才开发政策法制是政府管理和干预劳动力市场、促进高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技能开发相关主体(政府、个体、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等)决策和行为的重要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平台(包括研究院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办学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形成“双主体、三段式、六步骤、六递进”的“2366”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双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两个实施主体。 “三段式”即将整个人才培养期划分为“以验带学”、“以训促学”和“以习强学”三个阶段,达到“练与教、做与学、导与做”的三合一。 其中,“以验带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辅以新生入学后 的企业参观学习,对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课程采用验证性、应用性实验 方式,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在实验中来熟练基本技能,掌握基础性知识,实现“练中教、教中练”合一。 “以训促学”阶段,主要在学校和合作企业双重环境进行实施,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采用实用性、综合性项目载体,以专兼教师为主,在教学模拟生产性实训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现“做中学,学中教”合一。 “以习强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以生产性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在企业的轮岗实习、顶岗实习中,强化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培养,实现“做中导、导中做”合一。 “六步骤”即依据三年学制中的六个学期为实施节点,以实践教学组织实施为主线,细分为参观体验、基础训练、专项实训、综合实训、轮岗见习、顶岗实习六个步骤环节。 “六递进”即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对应“六步骤”实践操作过程, 将职业能力培养设计成由低到高的递进层次,形成集认知能力、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国家职业资格初级或中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中级或高级技能于一体的目标培养体系。 专业2366”人才培养模式图见下图所示。

广轻职院精神及其内涵解析

附件: 自强、敬业、求实、创新 ——广轻职院精神及其内涵解析 承袭于1933年以来深厚的历史积淀,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从一所普通中专到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华丽转身,背后历经了几多时代更迭、历史沧桑,凝聚了几代轻院人的艰苦奋斗、执着追求,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格和内涵丰富的广轻职院精神(以下简称“轻院精神”)。在我校示范性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教学质量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的今天,探讨轻院精神的内涵,锻造一种独特的学校精神,是学校走特色办学之路、全力打造学校品牌形象的关键。 一、轻院精神的内涵阐释 办学七十余载,风雨近世纪。就轻院精神所蕴涵的内容而言无疑是极其丰富的,有“职业教育救国”的教育理想,有“勤俭办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有“高素质为本、高技能为重、高就业导向、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有“植根岭南文化、传承职教精髓、锻造技能英才、创办一流高职”的办学思想;有“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索”的工作方针。轻院从理念到实践都实现了更高、更强、更新的跨越。 轻院办学中所蕴含的职教精神寓意深远,那么,到底哪些精神最能诠释、概括广东轻院的品格和精神?经过全校师生的广泛讨论,学校对“轻院精神”已形成共识,即“自强、敬业、求实、创新”。这是对广东轻院近10年跨越发展的历史总结,不仅传承了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而且体现了学校发展的理想追求。 自强——积极进取、自主创业、生生不息的品格 敬业——敬业专业、爱校爱岗、精益求精的奉献 求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实干 创新——敢为人先、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理想 二、轻院精神的内涵解析

“自强、敬业、求实、创新”作为轻院精神,不仅传承了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更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蕴涵了轻院人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自强”,语出《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天道的运行充满着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自强的精神表现在轻院人生生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办学实践中一以贯之的自主创业、自力更生的办学传统。学校1933年创立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师生边逃难,边生产,边办学。创业时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薪火不断相传至今,成就了轻院的悠久历史,也孕育了轻院的美好未来。 从学校在抗战期间的五次迁移、战乱中办学的艰苦奋斗精神,到建国后立志培植工业技术人才、开办校办工厂的自主创业精神;从1999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后的勇担重任、质量提升,到2002年学校被亮黄牌后的不弃不馁、苦练内功;从2003年创办南海校区艰难历程中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到2006年学校迎评促建中所展现的永不言弃、不骄不馁的气概;从2007年艰辛努力冲击国家示范高职失败后,轻院人反省总结、再接再厉,到2008年轻院进入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后,轻院人勇立潮头、提升内涵…… 实践证明,越是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在困难面前,全体轻院人越能够果敢前行、凝聚人心,拥有自强不息、强健不屈的进取精神,这是我校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2002年由于办学资源匮乏、办学条件不足,被教育部亮黄牌,面对生存困境,轻院人没有气馁,反而以此为契机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极大激发了专业建设的活力,大幅度地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为学校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面临办学规模扩大和办学场地不足的发展困境,学校领导班子果断决策,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创办南海校区,从此,开始了二次创业的艰辛历程。2005年面临南海新校区建设初期的资金困难、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我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按照银行规定的程序筹集资金建设南海校区,共度难关。南海校区的建设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全体轻院人正是以这种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精神,开辟了相当于广州校区7倍多面积、教育功能齐全、适合于莘莘学子修身治学的

浅析企业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浅谈企业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的生产活动离不了科技人才、管理人,更离不了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操作类、复杂性劳动的技术工人和将知识创新成果从图纸和样品阶段转化为产品的高级技工和技师。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高级技术工人,才能保证生产出新技术、高质量的产品。国家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积极实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熟练掌握高科技、现代化生产制造技术及工艺的专门技能人才队伍,是国家在高科技、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抓紧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是企业经济腾飞的基础。 一、企业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 目前,高级技工和技师等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比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比,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和行业状况更加严重,数控机床操作工岗位和特殊技能等岗位严重缺口。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却苦于找不到正确使用的技术工人,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达不到标准要求。可见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是数量短缺。技术工人总的人数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但对于技师、高级技师是供不应求。 (二)、是结构不匹配。现有技能人才队伍的等级构成、职业工种构成、知识和技能结构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更新的需要,复合技能型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三)、是年龄偏高。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46岁以上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偏高,青年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四)、是成长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传统用人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很多单位尚未形成鼓励生产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充分施展才能的机制。

(五)、是素质需要提高。从正规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拥有相应的学历和认证证书,按现行的技术工人评定标准,可以称为高级技术工人,但却不具备相应的企业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 因此,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训高技能人才,形势非常紧迫。 二、充分认识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企业高技能人才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创新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训机制,畅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道。 创新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训机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以创新人才机制为动力,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为重点,全力抓好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技能水平,提示创新能力。 (一)、完善“三类人才、五个级别、三层网络”的培训体系。根据公司将技能人员成长的不同阶段,将专门技能人员分为核心级、高级、中级、初级、预备级五个级别,并根据对各类、各级人员的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别化和个性化的培训内容,明确培训重点,细化课程组成。 (二)抓好培训教材,创新培训内容。首先,应从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

论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论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唐耀存 摘要 本文从什么是高技能人才出发,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定义、要求、特点,从而导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时间规律与培养方法规律,并对两规律进行了说明与解释,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条理清晰。本文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时间,培养方式 一、什么是技能人才 什么是技能人才,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讲的清楚的,下面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人才一般可分为三大类,那就是研究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 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研发工作、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等,以发现规律、发明创造为主,主要指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等这类人才,主要依靠大学培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为主体。 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性工作、工程设计与规划等,以应用规律、工程设计、生产规划为主,主要指设计师、工程师、工艺师等这类人才,主要依靠大学培养的本专生为主体。 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生产性工作,以完成生产为已任,主要指机长、技工等一线生产人员,主要依靠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为主体。这里所指的技能一般指从事某项职业的技能,或者指从事某项专业工作的技能。人们一般讲技能人才,主要是与技术人才、研究人才相区别。 最后,还得说一下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就是以上三种能力的复合,实际上人才都是复合型的。一般所说的技能人才只是以技能为主,其它能力为辅罢了。 二、什么是高技能人才 人才一般也可分为三级,那就是初级、中级、高级。从而产生了初级技能人才、中级技能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的称谓。同时也就有了高级技术人才与高级研究人才的说法。这里要注意,高级人才与高级职称的区别,高级人才并不一定具有高级职称,比如本科毕业生就算是高级人才,但可能只是初级职称。 1、高级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 高级技能人才因职业不同其具体要求会有差别,但都有其共同的基本要求: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因此,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铁路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

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发展原动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发展原动力 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是生产过程中能动的生产要素。一个企业能做多大、做多强,并不取决于它获得了多少物质资产、多少资本,更主要取决于它的经理人、它的员工。企业兴衰乃是常事,但究其原因,无外乎都是“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败”。企业的人才资源区别于企业其它资源因素的最根本点,就在于它是人性的力量,具有其它资源因素所没有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其它资源因素也只有与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则是人力资源中与其它资源因素结合得最紧密的部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无疑是左右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何为人才?似乎很难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但如果我们按员工的职业素养层次的不同,可以把人才划分为技能性、经验性和智慧性三类: 一、技能性人才 是指有某方面技术专长,并具备一定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人,如IT业的软件工程师。他们全面性不够,缺乏对市场、品牌、消费行为的认知。经验性人才一般都是从行业底层做起,熟悉产业链的全过程,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新知识,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差,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较差。 二、智慧性人才 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我们可以首先来为“智慧”定义,善于用哲学的角度去洞察知识,谓之智慧。知识是所有才能的源泉,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技能;同时,有经历也不等于有经验。因此,智慧性人才应该是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复合体。他们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全局观和操控全局的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凡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他们是高素质人才。 三、高素质人才 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已成为许多企业价值体系中的首要内容。但多数企业对如何获取或如何培养这一“资源”,并没有做过科学的、有效的和长远的规划。纵观现阶段我国企业,高素质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一、从别的企业“挖人”;二、直接招收MBA毕业生;三、从企业内部培养提拔。 “挖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合理的人才流动是必要的。“挖人”也是企业中无可厚非的竞争手段。但“挖人”的首要前提是:有人可挖。即要有适度的人才供求关系。否则,只有两种结果:一是“奇货可居”;二是“以次充好”。前者带来的后果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增大、人员的不安定因素增加;而后者给企业带来的则可能是灾难性的危害了。 事实上,目前我国虽然有不少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但不可否认,相当部分的中、高级经理人才的综合商业素质是有较严重缺陷的。首先是知识结构的缺陷:如缺少人文和社会学知识、缺少政策法律知识、缺乏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等;其次是商务基本技能的不足,如演讲技巧差、写作能力差、商务概念缺乏、营销技能不全面,甚至连会议技巧都有欠缺(会议冗长、跑题、效率低);三是缺乏大局意识,只知道自己本岗位的情况,对其它有关市场、消费者的情况都不了解。四是以经验为导向,工作因循守旧,缺乏实务创新能力。 因此,“挖人”只是企业在不得已情况下的一种短期行为,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人才问题。 MBA不是企业的“救世主” MBA在中国企业中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职业经理人的代名词。MBA在成功风行于欧美之后,1991年被正式引入中国,并不出所料地为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学生狂热追捧。应该承认,MBA们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经营理念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不过,MBA 教育专家戴启思教授观察了这种精英模式在中国的十年发展现状后,警告说:MBA有成为继夜大、电大、函大之后“第四大”的危险。美国斯坦福商业研究生院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机修钳工培训方案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机修钳工培训方案 一、概述 本培训方案是针对厂矿企业及社会上已从事机修钳工工作多年,并已取得低一级职业资格证申报高一级职业资格鉴定的人员,制定本方案的依据为机修钳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高级技能技师技能高级技师技能)。 1.1 职业定义 机修钳工是指从事设备机械部分维护和修理的人员。 1.2 培训对象 厂矿企业及社会上从事机修钳工职业,已取得低一级等级职业资格证,申报高一等级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 二、机修钳工高级技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培训安排 (标准学时:400学时) 2.1 培训对象 厂矿企业及社会上从事机修钳工职业,已取得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职业资格证,申报高一级职业资格鉴定的人员。 2.2 理论知识培训安排表 序号培训主要内容课时安排 1 10 划线知识:1)划线基准及选择。2)一般工件的划线。 高精度测量仪器及其使用知识:1)高精度测量仪器的2 16 结构原理。2)机械维修中的精度测量。 3 20 液压传动知识:1)常用液压泵和液压阀的种类、工作 原理、规格及应用知识。 2)液压元件的种类、符号 及应用。3)液压系统基本回路及常见故障。 机构与机械零件知识:1)力学基本知识2)常见机构 (平面连杆、凸轮、齿轮、蜗杆、螺旋机构、轮系、4 30 带传动、链传动)的基本知识。3)机械零件(螺纹联 接、联轴器、离合器、轴、键、销、滑动轴承、滚动 轴承、弹簧等)的结构、应用及简单计算知识。 机床电气控制知识:1)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及在控制5 12 电路中的作用。2)异步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的电器控 制方法及基本知识。 精密和大型设备的装配知识:1)大型及精密机械的结6 36 构特点和主要性能特点。2)大型和精密机械的装配工 艺要点。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文章从高技能人才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着手,分析了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并就实现高质量、快节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提出了若干措施。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难点解决途径 近几年国家在落实人才强国和强企战略时,特别强调并凸显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及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2006年4月,为进一步扎实有效地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高技能人才工作由战略决策向战术决策迈出了重要一步。《意见》中将高技能人才工作概括为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奖励、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八个方面。在八个环节要素中,技能培养是关键点,如何实现高质量、快节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点,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尽管几年来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在资金、设备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投入和扶持,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由2002年的6.2%上升到2006年的18.1%,高技能人才的质量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还应清醒地意识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展缓慢,存在许多难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数量和质量离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一、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展缓慢,存在许多难点,主要源于高技能人才不同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熟练工和一般的技术工人。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他们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熟练掌握”“精湛技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性难题”决定了高技能人才有其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专门知识和技术。专门知识和技术是技能型人才在学习某专业或工种时必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北京铁路局冉洁孙国长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因此,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铁路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

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结题报告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系2013年立项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对技能型人才的内涵、特征、成长规律以及培养模式开展研究,重构了具有内蒙古地区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撰写出版了《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开发策略诸问题研究》等专著和专题报告,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论文。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技能型人才”,是指通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他们一般是我国技术服务领域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以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提供的材料,目前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数量短缺、结构不匹配、面临断档三个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现有技能型人才队伍的等级构成、职业工种构成、知识和技能结构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更新、劳动组织岗位等变化的需要;复合技能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青年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等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大量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 (二)课题的界定 据考证,目前对技能型人才概念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三种: 1.“高级蓝领”说:首都经贸大学刘庆唐教授认为技能型人才是“高级蓝领”,是“持有高级技工、技师或高级技师等证书的技术人员,具有独当一面的工作能

力,是工厂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是复合型、技能型的工人”。 2.“灰领”说:陈宇教授在《就业市场中的灰领群体——技能型人才的最新发展》中提出技能型人才“灰领”学说。他认为,劳动力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面是决策层,指挥层、管理层;下面是执行层、实施层、探索层;决策层主要靠科学理论和科技方法指导生产活动;执行层主要靠经验、实践来完成生产活动。而介于上、下层之间的中间层(即技术技能层)的就是“灰领”。灰领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上面的科学理论方法和下面的经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3.“职业教育人才”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H·F·French所著《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几个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职业带”理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定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承担高级工、技师等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本课题中的“技能型人才”泛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和培养的高级工、技师等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高素质劳动者,既具有当代专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素养,又具有适应生产岗位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 “紧缺人才”是指在现阶段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失业”较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那些市场供给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且较长时期还难以缓解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教育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它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根本性问题。 本课题组成员的单位是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作为一所地方政府主办的中职学校,在没有行业和企业背景支撑的情况下,如何重构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普适价值和示范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三)研究现状 国外技能型人才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技能型人才(以下简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比较成功的模式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德国的“双元制”,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框架研究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框架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与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大批示范性高职院校陆续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急速发展和快速扩张的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富民兴邦,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其下过定义。1998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曾对这一概念作出过阐述,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龚怡祖在其专著《论人才培养模式》中则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这些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与特征,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与范型性。 结合以上阐述,可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运行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构建等对学生实施人才教育的一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并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在一定时限内使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要求,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有形范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校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它更注重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更注重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