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选修3-4全套同步练习+检测共24份合集

高中物理选修3-4全套同步练习+检测共24份合集

高中物理选修3-4全套同步练习+检测共24份合集
高中物理选修3-4全套同步练习+检测共24份合集

11.1 简谐运动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3-4)

1.下列运动中属于机械振动的是( )

A.小鸟飞走后树枝的运动

B.爆炸声引起窗子上玻璃的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

D.竖直向上抛出物体的运动

2.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在某段时间内速度越来越大,则这段时间内( )

A.振子的位移越来越大

B.振子正向平衡位置运动

C.振子速度与位移同向

D.振子速度与位移方向相反

3.关于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表示质点振动的轨迹是正弦或余弦曲线

B.由图象可判断任一时刻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

C.表示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D.由图象可判断任一时刻质点的速度方向

4.如图6所示是某振子做简谐运动的图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6

A.因为振动图象可由实验直接得到,所以图象就是振子实际运动的轨迹

B.振动图象反映的是振子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不是振子运动的实际轨迹

C.振子在B位置的位移就是曲线BC的长度

D.振子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方向即为该点的切线方向

图7

5.如图7是用频闪照相的方法获得的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象,下列有关该图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象的坐标原点建立在弹簧振子的平衡位置

B.从图象可以看出小球在振动过程中是沿t轴方向移动的

C.为了显示小球在不同时刻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可让底片沿垂直x轴方向匀速运动D.图象中小球的疏密显示出相同时间内小球位置变化的快慢不同

6.如图8所示为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关于振子的振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图8

A.振子沿如图所示的曲线运动

B.图象描述的是振子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C.从0.5 s到1.5 s内振子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

D.从1 s到2 s内振子先减速运动后加速运动

7.如图9所示为某质点在0~4 s内的振动图象,则( )

图9

A.质点在3 s末的位移为2 m

B.质点在4 s末的位移为8 m

C.质点在4 s内的路程为8 m

D.质点在4 s内的路程为零

8.在水平方向上做简谐运动的质点,其振动图象如图10所示.假设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的位移向左且速度向右的时间段是( )

图10

A. 0 s到1 s内

B. 1 s到2 s内

C. 2 s到3 s内

D. 3 s到4 s内

9.一个质点做简谐运动,它的振动图象如图11所示,则( )

图11

A.图中的曲线部分是质点的运动轨迹

B.有向线段OA是质点在t1时间内的位移

C.有向线段OA在x轴的投影是质点在t1时刻的位移

D.有向线段OA的斜率是质点在t1时刻的瞬时速率

10.如图12所示是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象.由此可知( )

图12

A.t=0时,质点位移、速度均为零

B.t=1 s时,质点位移最大,速度为零

C.t=2 s时,质点位移为零,速度沿负向最大

D.t=4 s时,质点停止运动

11.一弹簧振子沿x轴振动,振幅为4 cm,振子的平衡位置位于x轴上的O点.图13甲中的a、b、c、d为四个不同的振动状态:黑点表示振子的位置,黑点上的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图乙给出的①②③④四条振动图线,可用于表示振子的振动图象的是( )

图13

A.若规定状态a时t=0,则图象为①

B.若规定状态b时t=0,则图象为②

C.若规定状态c时t=0,则图象为③

动图象可知,t=0.1 s时,振子的位置在点________,此后经过________ s,振子第一次

到达C点.

图14

13.一个质点经过平衡位置O,在A、B两点间做简谐运动如图15甲,它的振动图象如

图乙所示,设向右为正方向,则

图15

(1)OB=________cm;

(2)第0.2 s末,质点的速度方向向________.

(3)0.7 s末,质点位置在________点与________点之间;

(4)质点从O点运动到B点再运动到A点所需时间t=________s.

14.如图16所示,简谐运动的图象上有a、b、c、d、e、f六个点,其中

图16

(1)与a位移相同的点有哪些?

(2)与a速度相同的点有哪些?

(3)b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有多大?

参考答案

1.AB[物体所做的往复运动是机械振动,A、B正确.匀速圆周运动和竖直向上抛出物体的运动不是振动. ]

2.BD[弹簧振子在某段时间内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它正向平衡位置运动,故位移越来越小,A错,B对;位移方向是从平衡位置指向振子,故二者方向相反,C错,D对. ] 3.BCD[振动图象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是运动轨迹,A错,C对.由图象可以判断某时刻质点的位移和速度方向,B、D正确. ]

4.B[振动图象表示振子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不是振子运动的实际轨迹,B对,A、C错.由于图象不是质点的运动轨迹,因此切线的方向并不表示速度的方向. ]

5.ACD[从图象中能看出坐标原点在平衡位置,A对.横轴虽然是由底片匀速运动得到的位移,但已经转化为时间轴,小球只在x轴上振动,所以B错,C对.因图象中相邻小球之间时间间隔相同,密处说明位置变化慢,D正确. ]

6.B[振动图象表达的是振子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是运动轨迹,选项A错,B对;振子运动到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由图象得出:0.5 s时振子在平衡位置,1 s时在负的最大位移处,1.5 s时又回到平衡位置,2 s时在正的最大位移处,所以在0.5 s到1.5 s内振子先减速运动后加速运动,C错;在1 s到2 s内振子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D错. ] 7.C[振动质点的位移指的是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位移是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因此3 s末的位移为-2 m,A项错;4 s末位移为零,B项错;路程是指质点运动的路径的长度,在4 s内应该是从平衡位置到最大位置这段距离的4倍,即为8 m,C项正确,D项错. ]

8.D[由于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位移向左表示位移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这段时间应为2 s到3 s或3 s到4 s;又要求速度向右,因此速度应为正.则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时间段为3 s到4 s,D正确. ]

9.C[图中的曲线部分是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对应关系,不是质点的运动轨迹,故A 错;质点在t1时间内的位移,应是曲线在t1时刻的纵坐标,故B错,C对;质点在t1时刻的瞬时速率应是曲线在t1时刻所对应的曲线的斜率,故D错. ]

10.BC[t=0时,速度最大,位移为零,A错. t=1 s时,位移最大,速率为零,B对. t=2 s时,质点经过平衡位置,位移为零,速度沿负方向最大,C对. t=4 s时,质点位移为零,速度最大,D错. ]

11.AD[振子在状态a时t=0,此时的位移为3 cm,且向规定的正方向运动,故选项A正确;振子在状态b时t=0,此时的位移为2 cm,且向规定的负方向运动,图中初始位移不对,故选项B错误;振子在状态c时t=0,此时的位移为-2 cm,且向规定的负方向运动,图中运动方向不对,故选项C错误;振子在状态d时t=0,此时的位移为-4 cm,速度为零,故选项D正确. ]

12. O 0.15

解析由振动图象知,振子开始从O点向右运动,t=0.1 s时,又回到点O,C点是正向最大位移处,由振动图象知此后振子第一次到达C点是在0.25 s时,故又经过0.15 s,振子第一次到达C点.

13. (1)5 (2)左(3)O B (4)0.6

解析(1)质点在A、B之间做简谐运动,OB为位移的最大值,由图象可知,位移最大值为5 cm.

(2)由振动图象可知,质点在t=0时刻自B点开始向O点运动,第0.2 s末位于平衡位置,向左运动.

(3)0.7 s末质点位置坐标为正值,因而位于O点与B点之间.

(4)由振动图象可知质点由O点到B点所需时间为0.2 s,由B点到A点所需时间为0.4 s,所以质点从O点运动到B点再运动到A点所需时间为0.6 s.

14. (1)b、e、f (2)d、e (3)2 cm

解析(1)位移是矢量,位移相同意味着位移的大小和方向都要相同,可知与a位移相同的点有b、e、f.

(2)速度也是矢量,速度相同则要求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要相同,可知与a速度相同的点有d、e.

(3)b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即为振动物体最大位移的大小.由题图知最大距离为2 cm.

11.2 简谐运动的描述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3-4)

1.下列关于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振幅是矢量,方向从平衡位置指向最大位移处

B.周期和频率的乘积不一定等于1

C.振幅增加,周期必然增加,而频率减小

D.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其频率固定,与振幅无关

2.弹簧振子在AOB之间做简谐运动,O为平衡位置,测得A、B之间的距离为8 cm,完成3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为60 s,则( )

A.振子的振动周期是2 s,振幅是8 cm

B.振子的振动频率是2 Hz

C.振子完成一次全振动通过的路程是16 cm

D.从振子通过O点时开始计时,3 s内通过的路程为24 cm

图4

3.如图4所示,振子以O点为平衡位置在A、B间做简谐运动,从振子第一次到达P 点开始计时,则( )

A.振子第二次到达P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周期

B.振子第三次到达P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周期

C.振子第四次到达P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周期

D.振子从A点到B点或从B点到A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周期

4.一水平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是0.025 s,当振子从平衡位置向右运动开始计时,经过

0.17 s时,振子的运动情况是( )

A.正在向右做减速运动

B.正在向右做加速运动

C.正在向左做减速运动

D.正在向左做加速运动

5.

图5

如图5所示,小球m连着轻质弹簧,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墙上,O 点为它的平衡位置,把m拉到A点,OA=1 cm,轻轻释放,经0.2 s运动到O点,如果把m拉到A′点,使OA′=2 cm,弹簧仍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则释放后运动到O点所需要的时间为( )

A. 0.2 s B. 0.4 s

C. 0.3 s D. 0.1 s

6.如图6所示是一做简谐运动的物体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6

A.振动周期是2×10-2 s

B.第2个10-2 s内物体的位移是-10 cm

C.物体的振动频率为25 Hz

D . 物体的振幅是10 cm

7. 一简谐振子沿x 轴振动,平衡位置在坐标原点. t =0时刻的位移x =-0.1 m ;t =4

3

s 时刻x =0.1 m ;t =4 s 时刻x =0.1 m . 该振子的振幅和周期可能为( ) A . 0.1 m ,8

3 s B . 0.1 m,8 s

C . 0.2 m ,8

3

s D . 0.2 m,8 s

8. 某质点做简谐运动,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x =A sin π

4

t ,则质点( )

A . 第1 s 末与第3 s 末的位移相同

B . 第1 s 末与第3s 末的速度相同

C . 3 s 末至5 s 末的位移方向都相同

D . 3 s 末至5 s 末的速度方向都相同

9. 一水平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周期为T ,则( )

A . 若t 时刻和(t +Δt )时刻振子运动位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Δt 一定等于T 的整数倍

B . 若t 时刻和(t +Δt )时刻振子运动位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Δt 一定等于T

2

整数倍

C . 若Δt =T ,则在t 时刻和(t +Δt )时刻振子振动的加速度一定相等

D . 若Δt =T

2

,则在t 时刻和(t +Δt )时刻弹簧振子的长度一定相等

10. 如图7甲所示是演示简谐运动图象的装置,当漏斗下面的薄木板N 被匀速地拉出时,

振动着的漏斗中漏出的沙在板上形成的曲线显示出摆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板上的

直线OO 1代表时间轴,图乙中是两个摆中的沙在各自板上形成的曲线,若板N 1和板N 2 拉动的速度v 1和v 2的关系为v 2=2v 1,则板N 1、N 2上曲线所代表的周期T 1和T 2的关系 为( )

图7

A . T 2=T 1

B . T 2=2T 1

C . T 2=4T 1

D . T 2=1

4

T 1

11. 有一个弹簧振子,振幅为0.8 cm ,周期为0.5 s ,初始时具有负方向的最大加速度,

则它的振动方程是( )

A . x =8×10-3

sin ?

????4πt +π2 m

B . x =8×10-3

sin ?

????4πt -π2 m

C . x =8×10-1

sin ?

????πt +32π m

D . x =8×10-1

sin ? ????4π

t +π2 m

12.如图8所示为A、B两个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

图8

试根据图象写出:

(1)A的振幅是______cm,周期是________s;B的振幅是________cm,周期是________s.

(2)这两个简谐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

(3)在时间t=0.05 s时两质点的位移分别是多少?

13.一质点在平衡位置O附近做简谐运动,从它经过平衡位置起开始计时,经0.13 s 质点

第一次通过M点,再经0.1 s第二次通过M点,则质点振动周期的可能值为多大?

14.在心电图仪、地震仪等仪器工作过程中,要进行振动记录,如图9(a)所示是一种常

用的记录方法,在弹簧振子的小球上安装一支记录用笔P,在下面放一条白纸带.当小球振动时,匀速拉动纸带(纸带速度与振子振动方向垂直),笔就会在纸带上画出一条曲线,如图(b)所示.若匀速拉动纸带的速度为1 m/s,作出P的振动图象.

图9

参考答案

1.D

2.CD[A、B之间的距离为8 cm,则振幅是4 cm,故A错;T=2 s,f=0.5 Hz,B 错;振子完成一次全振动通过的路程是4A,即16 cm,3 s内运动了1.5个周期,故总路程为24 cm,C、D正确. ]

3.B[从经过某点开始计时,则再经过该点两次所用的时间为一个周期,B对,A、C 错;振子从A到B或从B到A的时间间隔为半个周期,D错. ]

4.B[0.17 s=6.8T,振子经6T,回到原位置,只需考虑经过0.8T时的位置,此时振子在平衡位置的左侧,正在向平衡位置做加速运动,故B选项正确. ] 5.A[不论将m由A点还是A′点释放,到达O点的时间都为四分之一周期,其周期与振幅大小无关,由振动系统本身决定,故选A.]

6. BCD [振动周期是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在图象上是两相邻极大值间的距离,

所以周期是4×10-2

s . 又f =1T

,所以f =25 Hz ,则A 项错误,C 项正确;正、负极大值

表示物体的振幅,所以振幅A =10 cm ,则D 项正确;第2个10-2

s 的初位置是10 cm ,末位置是0,根据位移的概念有x =-10 cm ,则B 项正确. ]

7. ACD

解析 [画出草图,设图中a 、b 两点为质点振动过程中的最大位移处,若开始质点从N

点向右运动,N→M 历时43 s ,M→b→M 历时8

3

s ,则可能T =8 s ,振幅A =0.2 m . 若开始计

时时刻质点从a 点向右运动,a→b 历时43 s ,b→a→b 历时83 s ,则可能T =8

3

s ,振幅A =0.1

m . 若质点从N→a→M 历时43 s ,从M→b→a→M 历时83 s ,则可能T =8

3

s ,振幅A =0.2 m ,

故选项A 、C 、D 正确. ]

8. AD

[由表达式x =A sin π4t 知,ω=π4,简谐运动的周期T =2π

ω

=8 s . 表达式对应的振

动图象如图所示.

质点在1 s 末的位移x 1=A sin (π4×1)=2

2A

质点在3 s 末的位移x 3=A sin (π4×3)=2

2

A ,故A 正确. 由前面计算可知t =1 s 和

t =3 s 质点连续通过同一位置,故两时刻质点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B 错误;由x -t 图象可知,3 s ~4 s 内质点的位移为正值,4 s ~5 s 内质点的位移为负值,C 错误;同样由x -t 图象可知,在时间3 s ~5 s 内,质点一直向负方向运动,D 正确. ]

9. C [本题可以结合弹簧振子的运动示意图和振动图象进行分析. 如图所示,图中的a 、b 、c 三点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显然Δt 不等于T 的整数倍,故选项A 是错误的;

图中的a 、d 两点的位移相等、方向相反,Δt

2

,故选项B 是错误的;在相隔一个周期T

的两个时刻,振子只能位于同一位置,其位移相同,合外力相同,加速度必相等,选项C

是正确的;相隔T

2

的两个时刻,振子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位置关于平衡位置对称,

由运动的示意图可知(图略),在这两个位置时,弹簧分别处于压缩和拉伸状态,弹簧的长度并不相等,选项D 是错误的. ]

10. D [在木板上由摆动着的漏斗中漏出的沙形成的曲线显示出摆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沙摆的振动图象. 由于拉动木板的速度不同,所以N 1、N 2上两条曲线的时间轴的(横轴)单位长度代表的时间不等. 如果确定了N 1、N 2上两条曲线的时间轴的单位长度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后,就可以确定各条曲线代表的沙摆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即振动周期,从而可以确定T 1、T 2的关系.

由图可见,薄板被匀速拉出的距离相同,且v 2=2v 1,则木板N 1上时间轴单位长度代表的时间t 1是木板N 2上时间轴单位长度代表的时间t 2的两倍,即t 1=2t 2.由图线可知,T 1=t 1,

T 2=1

2

t 2,因而得出T 1=4T 2.正确选项为D .]

11. A [ω=2π

T

=4π,当t =0时,具有负方向的最大加速度,则x =A ,所以初相

φ=π2,表达式为x =8×10-3

sin ?

????4πt +π2 m ,A 正确. ]

12. (1)0.5 0.4 0.2 0.8

(2)x A =0.5sin (5πt +π) cm ,x B =0.2sin cm (2.5πt +π

2) cm

(3)x A =-

24 cm ,x B =0.2sin 5

8

π cm 解析 (1)由图象知:A 的振幅是0.5 cm ,周期是0.4 s ;B 的振幅是0.2 cm ,周期是0.8 s .

(2)由图象知:A 中振动的质点已振动了12周期,φ=π,由T =0.4 s ,得ω=2π

T

=5π,

则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x A =0.5sin (5πt +π) cm .B 中振动的质点从平衡位置沿正方向已

振动了14周期,φ=π2,由T =0.8 s 得ω=2πT =2.5π,则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x B =0.2sin

(2.5πt +π

2

) cm .

(3)将t =0.05 s 分别代入两个表达式中得:x A =0.5sin (5π×0.05+π)cm =-0.5×22cm =-24cm ,x B =0.2sin (2.5π×0.05+π2)cm =0.2sin 5

8π cm .

13. 0.72 s 或0.24 s

解析 质点的振动周期共存在两种可能性. 设质点在AA′范围内运动.

(1)如图甲所示,由O→M→A 历时0.13 s +0.05 s =0.18 s ,则周期T 1=4×0.18 s =0.72 s .

(2)如图乙所示,由O→A′→M 历时t 1=0.13 s ,由M→A→M 历时t 2=0.1 s ,设由O→M 或由M→O 历时为t ,则0.13 s -t =2t +0.1 s ,故t =0.01 s ,所以周期T =t 1+t 2+t =0.24 s .

14. 见解析图

解析 该题考查简谐运动图象的画法. (b )图中运动的位移值可以对应不同的时刻,由

x =vt 可知,当x =20 cm 时,对应时间t =x

v

=0.2 s ,做出图象如图所示.

11.3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每课一练2(人教版选修3-4)

基础练

1.如图1所示,下列振动系统不可看做弹簧振子的是( )

图1

A.如图甲所示,竖直悬挂的轻弹簧及小铅球组成的系统

B.如图乙所示,放在光滑斜面上的铁块及轻弹簧组成的系统

C.如图丙所示,光滑水平面上,两根轻弹簧系住一个小球组成的系统

D.蹦极运动中的人与弹性绳组成的系统

图2

2.如图2所示为某物体做简谐运动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P→Q,位移在增大

B.由P→Q,速度在增大

C.由M→N,位移先减小后增大

D.由M→N,位移始终减小

3.一弹簧振子在一条直线上做简谐运动,第一次先后经过M、N两点时速度v(v≠0)相同,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振子在M、N两点受回复力相同

B.振子在M、N两点对平衡位置的位移相同

C.振子在M、N两点加速度大小相等

D.从M点到N点,振子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

4.如图3所示,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其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图3

A.t=1 s时,速度的值最大,方向为负,加速度为零

B.t=2 s时,速度的值最大,方向为负,加速度为零

C.t=3 s时,速度的值最大,方向为正,加速度最大

D.t=4 s时,速度的值最大,方向为正,加速度最大

提升练

5.一个质点a做简谐运动的图象如图4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图4

A.质点的振幅为4 cm

B.质点的振动频率为0.25 Hz

C.质点在10 s内通过的路程是20 cm

D . 质点从t =1.5 s 到t =4.5 s 的过程中经过的路程为6 cm

6. 如图5为某简谐运动图象,若t =0时,质点正经过O 点向b 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图5

A . 质点在0.7 s 时的位移方向向左,且正在远离平衡位置运动

B . 质点在1.5 s 时的位移最大,方向向左,在1.75 s 时,位移为1 cm

C . 质点在1.2 s 到1.4 s 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在增加,方向向左

D . 质点从1.6 s 到1.8 s 时间内,质点的位移正在增大,方向向右

7. 如图6所示为某一质点的振动图象,由图象可知在t 1和t 2两时刻,质点的速度v 1、 v 2,加速度a 1、a 2的大小关系为( )

图6

A . v 1

B . v 1>v 2,方向相反

C . a 1>a 2,方向相同

D . a 1>a 2,方向相反

图7

8. 如图7所示是一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简谐运动的振幅为6 cm ,周期为8 s

B . 6~8 s 时间内,振子由负向最大位移处向平衡位置运动

C . 图中的正弦曲线表示振子的运动轨迹

D . 该振动图象对应的表达式为x =3sin (πt

4

) cm

9. 如图8所

图8

示,一升降机在箱底装有若干弹簧,设在某次事故中,升降机吊索在空中断裂,忽略摩擦力,则升降机在从弹簧下端触地后直到最低点的一段运动过程中( )

A . 升降机的速度不断减小

B . 升降机的加速度不断变大

C . 升降机的加速度最大值等于重力加速度值

为应在何处起跳?________(填“最高点”“最低点”或“平衡位置”).

11.

图9

如图9所示,将质量m A=100 g的平台A连接在劲度系数k=200 N/m的弹簧上端,形成

竖直方向的弹簧振子,在A的上方放置m B=m A的物块B,使A、B一起上下振动.若弹簧原长为5 cm,求:

(1)当系统进行小振幅振动时,平衡位置离地面C的高度;

(2)当振幅为0.5 cm时,B对A的最大压力;

(3)为使B在振动中始终与A接触,振幅不得超过多少?

参考答案

1.D[A、B、C中都满足弹簧振子的条件,D中人受空气的阻力不可忽略,且不能看做质点,故不可看做弹簧振子. ]

2.AC[由P→Q,位置坐标越来越大,质点远离平衡位置运动,位移在增大而速度在减小,选项A正确,B错误;由M→N,质点先向着平衡位置运动,经过平衡位置后又远离平衡位置,因而位移先减小后增大,选项C正确,D错误. ]

3.C[建立弹簧振子模型如图所示.

由题意知,振子第一次先后经过M、N两点时速度v相同,那么,可以在振子运动路径上确定M、N两点的位置,M、N两点应关于平衡位置O对称,且由M运动到N知,振子是从左侧释放开始运动的(若M点定在O点右侧,则振子是从右侧释放开始运动的).因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回复力都是矢量,它们要相同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M、N两点关于O 点对称,振子回复力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振子位移也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此可知,A、B选项错误;振子在M、N两点的加速度虽然方向相反,但大小相等,故C选项正确;振子由M→O速度越来越大,但加速度越来越小,振子做加速运动,但不是匀加速运动.振子由O→N速度越来越小,但加速度越来越大,振子做减速运动,但不是匀减速运动,故D 选项错误. ]

4.B[t=1 s时,位移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为零,A错;t=2 s时,位移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速度方向要看该点切线斜率的正负,t=2 s时,速度为负值,B 对;t=3 s时,位移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为零,故C错;t=4 s时,位移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方向为正,故D错. ]

5.BC[简谐振动的振幅是指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由振动图象直接可得A

=2 cm,所以A选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振动周期为T=4 s,因此振动频率f=1

T

=0.25 Hz,

所以B选项正确;在10 s(即2.5个周期)内质点通过的路程为2.5×4A=2.5×4×2 cm=20 cm,所以C选项正确;质点在t=1.5 s和t=4.5 s两时刻时,由正弦图象的规律可知质点

均处在距离平衡位置

2

2

A= 2 cm的地方,所以质点在t=1.5 s到t=4.5 s的过程中经过

的路程应为(4+22) cm,所以D选项错误. ]

6.C[质点的位移是指由平衡位置指向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故质点在0.7 s时位移为正,即向右,且正在向平衡位置运动,所以A项错误;质点在1.5 s时的位移最大,方向为负,即向左,在1.75 s时,由图象是非线性的可知,位移不是1 cm,实际上由正弦图象

的特点可知,在1.75 s时,其位移大小应为

2

2

A= 2 cm,所以B项错误;质点在1.2 s

到1.4 s过程中,质点正在远离平衡位置,所以其位移在增加,方向为负,即向左,所以C 项正确;质点从1.6 s到1.8 s时间内,质点正向平衡位置运动,所以其位移正在减小,方向为负,即向左,所以D项错误.故选C项. ]

7.AD[在t1时刻质点向下向平衡位置运动,在t2时刻质点向下远离平衡位置运动,所以v1与v2的方向相同,但由于在t1时刻质点离开平衡位置较远,所以v1a2,质点的加速度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因而可知在t1时刻加速度方向向下,在t2时刻加速度方向向上,综上所述A、D选项正确. ]

8. BD [据振动图象可知该简谐运动的振幅A 为3 cm ,周期T 为8 s ,A 项错;6~8 s 时间内,振子由负向最大位移处向平衡位置运动,故B 项正确;振子的运动轨迹并不是题图中的正弦曲线,可知C 项错;又由简谐运动的振动方程x =A sin (ωt +φ),其中A =3 cm 、

ω=2πf =2πT =π4、φ=0,故该振动图象对应的表达式为x =3sin (πt

4

) cm ,D 项正确. ]

9. D [从弹簧接触地面开始分析,升降机做简谐运动(简化为如图中小球的运动),在升降机从A→O 过程中,速度由v 1增大到最大v m ,加速度由g 减小到零,当升降机运动到A 的对称点A′点(OA =OA′)时,速度也变为v 1(方向竖直向下),加速度为g(方向竖直向上),升降机从O→A′点的运动过程中,速度由最大v m 减小到v 1,加速度由零增大到g ,从A′点运动到最低点B 的过程中,速度由v 1减小到零,加速度由g 增大到a(a>g),故答案为D 选项. ]

10. 最低点

解析 在最低点,人和板的作用力最大,板对人做功最多,人获得的动能最大,跳的最高.

11. (1)4 cm (2)1.5 N (3)1 cm

解析 (1)将A 与B 整体作为振子,当A 、B 处于平衡位置时,根据平衡条件得 kx 0=(m A +m B )g 解得弹簧形变量

x 0=A +m B

k =+0.1200

m

=0.01 m =1 cm 平衡位置距地面高度

h =l 0-x 0=5 cm -1 cm =4 cm

(2)已知A 、B 一起振动的振幅A =0.5 cm ,当A 、B 振动到最低点位置时,加速度最大,其值为

a m =kA m A +m B =200×0.0050.1+0.1 m /s 2=5 m /s 2

方向竖直向上.

取B 物块为研究对象,B 受重力m B g 、A 对B 的支持力F N ,其合外力为F =F N -m B g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m B g =m B a m 解得F N =m B g +m B a m =m B (g +a m ) =0.1×(10+5) N =1.5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B 对A 的最大压力大小为 F N ′=F N =1.5 N .

(3)取B 为研究对象,当B 振动到最高点时受重力m B g 和A 对B 的支持力F N 1,其合力为B 的回复力

即F 回=m B g -F N 1.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 B g -F N 1=m B a

当F N 1=0时,B 振动的加速度达到最大值,其最大值为a m ′=g =10 m /s 2

取A 与B 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到的最大回复力为 F 回m =kA′=(m A +m B )a m ′

则振动系统的振幅为A′=A +m B m ′

k

=+

200

m

=0.01 m=1 cm

当振幅A′>1 cm时,B与A将分离,为使B在振动中始终与A接触,振动系统的振幅A′≤1 cm.

11.4 单摆 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3-4)

1. 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有( ) A . 振幅 B . 摆长 C . 重力加速度 D . 摆球质量

图4

2. 如图4所示,在两根等长的细线下悬挂一个小球(体积可忽略)组成了所谓的双线摆, 若摆线长为l ,两线与天花板的左右两侧夹角均为α,当小球垂直纸面做简谐运动时,周

期为( ) A . 2π l g B . 2π 2l g C . 2π

2l cos αg D . 2π l sin α

g

3. 将秒摆(周期为2 s)的周期变为1 s ,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 . 将摆球的质量减半

B . 振幅减半

C . 摆长减半

D . 摆长减为原来的1

4

4. 摆长为l 的单摆做简谐运动,若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即取t =0),当振动至t =

2

l

g

时, 摆球恰具有负向最大速度,则单摆的振动图象是下图中的( )

5. 如图5所

图5

示为演示简谐振动的沙摆,已知摆长为l ,沙筒的质量为m ,沙子的质量为M ,M ?m , 沙子逐渐下漏的过程中,摆的周期为( ) A . 周期不变 B . 先变大后变小 C . 先变小后变大 D . 逐渐变大

图6

6.如图6所示,用绝缘细丝线悬吊着带正电的小球在匀强磁场中做简谐运动,则( ) A.当小球每次通过平衡位置时,动能相同

B.当小球每次通过平衡位置时,速度大小相同

C.当小球每次通过平衡位置时,丝线拉力相同

D.撤去磁场后,小球摆动周期变大

7.一个单摆的摆球偏离到最大位置时,正好遇到空中竖直下落的雨滴,雨滴均匀附着在

摆球的表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要增大,周期也增大,振幅也增大

B.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没有变化,周期减小,振幅也减小

C.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没有变化,周期也不变,振幅要增大

D.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要增大,周期不变,振幅要增大

图7

8.图7为甲、乙两单摆的振动图象,则( )

A.若甲、乙两单摆在同一地点摆动,则甲、乙两单摆的摆长之比l甲∶l乙=2∶1 B.若甲、乙两单摆在同一地点摆动,则甲、乙两单摆的摆长之比l甲∶l乙=4∶1 C.若甲、乙两摆摆长相同,且在不同的星球上摆动,则甲、乙两摆所在星球的重力加速度之比g甲∶g乙=4∶1

D.若甲、乙两摆摆长相同,且在不同的星球上摆动,则甲、乙两摆所在星球的重力加速度之比g甲∶g乙=1∶4

图8

9.如图8所示,光滑槽的半径R远大于小球运动的弧长.今有两个小球(视为质点)同时

由静止释放,其中甲球开始时离槽最低点O远些,则它们第一次相遇的地点在( ) A.O点

B.O点偏左

C.O点偏右

图9

(1)单摆的振幅为__________,频率为__________,摆长约为______;图中所示周期内位

移x最大的时刻为______.

(2)若摆球从E指向G为正方向,α为最大摆角,则图象中O、A、B、C点分别对应单摆

中的__________点.一周期内加速度为正且减小,并与速度同方向的时间范围是

________.势能增加且速度为正的时间范围是__________.

(3)单摆摆球多次通过同一位置时,下述物理量变化的是( )

A.位移 B.速度

C.加速度 D.动能

E.摆线张力

(4)若在悬点正下方O′处有一光滑水平细钉可挡住摆线,且O′E=1

4

OE,则单摆周

期变为______ s,挡后绳张力______.

11.一根摆长为2 m的单摆,在地球上某地摆动时,测得完成10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

为284 s.

(1)求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2)将该单摆拿到月球上去,已知月球的重力加速度是1.60 m/s2,单摆振动的周期是多

少?

12.

图10

摆长为l的单摆在平衡位置O的左右做摆角小于5°的简谐运动,当摆球经过平衡位置O(O在A点正上方)向右运动的同时,另一个以速度v在光滑水平面运动的小滑块,恰好

经过A点向右运动,如图10所示,小滑块与竖直挡板P碰撞后以原来的速率返回,略去碰撞所用时间,试问:

(1)A、P间的距离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滑块刚好返回A点时,摆球也同时到达O点且

向左运动?

(2)AP间的最小距离是多少?

参考答案

1. BC

2. D [这是一个变形的单摆,可以用单摆的周期公式T =2π

l

g

计算,但注意此处的l 与题中的绳长不同,公式中的l 是指质点到悬点(等效悬点)的距离,即做圆周运动的半

径. 此题中单摆的等效摆长为lsin α,代入周期公式,可得T =2π lsin α

g

,故选

D .]

3. D 4.D

5. B [在沙摆摆动、沙子逐渐下漏的过程中,摆的重心逐渐下降,即摆长逐渐变大,当沙子流到一定程度后,摆的重心又重新上移,即摆长变小,由周期公式可知,沙摆的周期先变大后变小,故答案选B .]

6. AB [洛伦兹力总是与速度方向垂直,因此不参与提供回复力,所以对周期及动能无影响. ]

7. D [在最大位移处,雨滴落到摆球上,质量增大,同时摆球获得初速度,故振幅增大,但摆球质量不影响周期,周期不变. 选项D 正确. ]

8. BD [由图象可知T 甲∶T 乙=2∶1,若两单摆在同一地点,则两摆长之比为l 甲∶l 乙=4∶1,故B 正确;若两摆长相等,则所在星球的重力加速度之比为g 甲∶g 乙=1∶4,故D 正确. ]

9. A [由于半径R 远大于运动的弧长,所以小球做简谐运动,其周期都为T =2πR

g

与位移的大小无关,故同时到达O 点,A 正确. ]

10. (1)3 cm 0.5 Hz 1 m 0.5 s 末和1.5 s 末 (2)E 、G 、E 、F 1.5 s ~2.0 s 0~0.5 s (3)B (4)1.5 变大

解析 (1)由纵坐标的最大位移可直接读取振幅为 3 cm .从横坐标可直接读取完成一个

全振动即周期T =2 s ,进而算出频率f =1T =0.5 Hz ,算出摆长l =gT

2

2=1 m

从图中看出纵坐标有最大值的时刻为0.5 s 末和1.5 s 末.

(2)图象中O 点位移为零,O 到A 的过程位移为正,且增大,A 处最大,历时1

4

周期,显

然摆球是从平衡位置E 起振并向G 方向运动的,所以O 对应E ,A 对应G.A 到B 的过程分析方法相同,因而O 、A 、B 、C 点对应E 、G 、E 、F 点.

摆动中EF 间加速度为正,靠近平衡位置过程中加速度逐渐减小且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即从F 到E 的运动过程对应图象中C 到D 的过程,时间范围是1.5 s ~2.0 s .

摆球远离平衡位置势能增加,即从E 向两侧摆动,又因速度为正,显然是从E 到G 的过程. 对应图象中为O 到A 的过程,时间范围是0~0.5 s .

(3)过同一位置,位移、回复力和加速度不变;由机械能守恒知,动能不变,速率也不

变,摆线张力mg cos α+m v

2l

也不变;由运动分析可知,相邻两次过同一点,速度方向改变. 故

选B .

(4)碰钉后改变了摆长,因此单摆周期应分成钉左侧的半个周期,前已求出摆长为1 m ,所以T 左=π l

g =1 s ;钉右侧的半个周期,T 右=π l

4g

=0.5 s ,所以T =T 左+T 右=1.5 s

由受力分析知,张力F =mg cos α+m v 2

l

,因为细钉挡绳前后瞬间摆球速度不变且球重力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

选修3—3考点汇编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mol A M m N = b.分子体积:mol A V v N = c.分子数量:A A A A mol mol mol mol M v M v n N N N N M M V V ρρ= ===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 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 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 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 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

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所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0r 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0r 的数量级为1010 -m ,相当于0r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 计了 4、温度 宏观上的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的温度是物体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273.15T t K =+ 5、内能 ①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0r r =时分子势能最小) 当0r r >时,分子力为引力,当r 增大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当0r r <时,分子力为斥力,当r 减少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是能增加 ②物体的内能 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取决于温度) ③改变内能的方式

高中物理选修32知识点详细汇总

电磁感应现象愣次定律 一、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 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 3. 磁通量变化的常见情况(Φ改变的方式): ①线圈所围面积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的部分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致Φ变化;其实质也是B不变而S 增大或减小 ②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导致Φ变化。线圈面积与磁感应强度二者之间夹角发生变化。如匀强磁场中转动的矩形线圈就是典型。 ③磁感应强度随时间(或位置)变化,磁感应强度是时间的函数;或闭合回路变化导致Φ变化 (Φ改变的结果):磁通量改变的最直接的结果是产生感应电动势,若线圈或线框是闭合的.则在线圈或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因此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就是: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4.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 无论回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圈中就有感应电动势产生,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电磁感应现象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回路闭合,则有感应电流,如果回路不闭合,则只能出现感应电动势, 而不会形成持续的电流.我们看变化是看回路中的磁通量变化,而不是看回路外面的磁通量变化 二、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 1.右手定则:伸开右手,使拇指跟其余的四指垂直且与手掌都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手 掌所在平面跟磁感线和导线所在平面垂直,大拇指指向导线运动的方向, 四指所指的方向即 为感应电流方向(电源). 用右手定则时应注意: ①主要用于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感应电流的方向判定, ②右手定则仅在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使用,应用时要注意磁场方向、运动方向、感应电流方向三者互相垂直. ③当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垂直时,拇指应指向切割磁感线的分速度方向. ④若形成闭合回路,四指指向感应电流方向;若未形成闭合回路,四指指向高电势. ⑤“因电而动”用左手定则.“因动而电”用右手定则. ⑥应用时要特别注意:四指指向是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负→正).因而也是电势升高的方向;即:四指指向正极。 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是磁通量发生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特例,所以判定电流方向的右手定则也是楞次定律的一个特例.用右手定则能判定的,一定也能用楞次定律判定,只是对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而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用右手定则更为简便. 2.楞次定律 (1)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感应电流的) 磁场 (总是) 阻碍 (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原因产生结果;结果阻碍原因。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宾语 (2)对“阻碍”的理解注意“阻碍”不是阻止,这里是阻而未止。阻碍磁通量变化指: 磁通量增加时,阻碍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方向相反,起抵消作用); 磁通量减少时,阻碍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方向一致,起补偿作用),简称“增反减同”. (3)楞次定律另一种表达: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阻碍 ...).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F安方向就起到阻 ..(.或反抗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一、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注重传授式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化、强制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偏重于传授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概念,解题方法,这种方式抹灭了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发挥。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以传授方式教学,将概念和实验结果不断重复地传输到学生的脑中,将物理教学变得机械化、单一化,很少有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且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有问题却无法提出,同时教师得不到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的反馈信息。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不利的。 2.创新意识培养的缺失,缺乏教学交流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灌输课本上的知识,将物理实验应该呈现的现象,通过口述或者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对于那些生硬的物理概念以及物理实验死记硬背,学生只要记住这些会发生的现象就等于接受了这些知识,完全丧失了创新的意识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物理这门应该生动的学科产生了抵触心理,学生无法想象、无法亲眼验证物理的神奇,也就没有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过分注重教学结果,一味地追求高分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这是对教学方式好坏最直接反馈,然而这往往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今的学习最直观的目的就是高考,高考的分数压力,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样迫使教师加快对学生分数的提高,教师不断地传授提高分数的解题方法,学生则只是掌握这些解题技巧,并没有从思想上接受这些知识,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则慢慢地消失的现象。 二、讨论式教学方式实施的意义 1.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物理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是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现象的综合。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对所有未知的事物都有探知的本能,好奇心是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根本。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苹果会下落,为什么泡沫可以浮在水上。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得不到提问的机会,讨论式教学使物理课堂拥有了新的生命力,学生可以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归纳

选修3-3知识点归纳 2017-11-15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阿伏伽德罗第一个认识到物体是由 分子组成的。 ①分子大小数量级10-10m ②A N M m 摩分子=(对固体液体气体) A N V V 摩分子=(对固体和液体) 摩摩物物V M V m ==ρ 2、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①S V d 纯油酸=,V 为纯油酸体积,而不能是油酸溶液体积。 ②实验的三个假设(或近似):分子呈球形;一个一个整齐地紧密排列;形成单分子层油膜。 3、分子热运动: ①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 ②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证实分子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还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③布朗运动是固体小颗粒在液体或气体中的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或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 温度越高,现象越明显。从阳光中看到教室中尘埃的运动不是布朗运动。 4、分子力: ①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斥力总比引力变化得快。 ②当r=r 0=10-10m 时,引力=斥力,分子力为零;当r>r 0,表现为引力;当r

高中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中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一物理从知识体系到学习方法都与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差别。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是学生易产生分化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研究高中物理的知识特点和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了解高一物理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大量的概念。 2、教学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教学函数关系的复杂化、图像的运用等。 3、空间关系的建立,在高中只有一维的问题,高中出现平面问题甚至立体问题。 4、概念和规律较高中更具复杂性,如曲线运动的速度等。 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呢? 首先,要把握好进度,勿图快,尤其在以上几个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第二,重在理解,切勿死记硬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必要的物理概念和常数需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第三,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实验,教师一定要把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讲清楚,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要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最后,在教学中不要随意

增加难度。如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大多数学 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习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总是将综合性题目拿给学生,更不要把高考的试题拿给学生,那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我 们不仅应重视对教师教法的研究,更应重视对改善学生学法的探讨。那种把教学方法只理解为教师的教法和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对指导学生学法的探索的现象,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 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 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习方法的是否科学。物理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只能是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上面。所以我我们在研究教师 教法的同时,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法。 一、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设计学法 备课的实质,就是一种教法设计。所以从教材的实际和学 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其特点,在备知识、备教法的同时,也备 学生的学法,在设计教法的同时也设计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材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 法上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也要考虑在这种教法下,学生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

选修3—3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V=Sd V 是滴入浅水盘中纯油酸的体积,等于油酸溶液的体积乘以浓度。S 是单分子油膜在水面上形成的面积。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 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mol A M m N = b.分子体积:mol A V v N =【固体和液体-分子体积,气体--分子平均占有空间体积】 c.分子数量:A A A A mol mol mol mol M v M v n N N N N M M V V ρρ= ===【M-任意质量;v--任意体积】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 时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热运动,但颗粒很小,是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 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的产生原因是物体分子 做无规则热运动。两者都有力地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间 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所示。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随距 离的增加,分子力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在图1图象中实 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 坐标0r 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0r 的数量级为1010-m , 相当于0r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4、温度 宏观上的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的温度是物体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不同分子温度相同,平均速率不一定相同。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273.15T t K =+。热力学温度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5、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 子势能。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0r r =时分子势能最小)固体分子和液体内部分子通常处于平衡位置, 势能最小。分子势能随距离增加,先减小,再增加。 当0r r >时,分子力为引力,当r 增大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当0r r <时,分子力为斥力,当r 减少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是能增加

高中物理选修3-2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2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电磁感应 1.两个人物:a.法拉第:磁生电 b.奥斯特:电生磁 2.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a.闭合电路 b.磁通量发生变化 注意:①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是只具备b ②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③电源内部的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3.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 (1)方法一:右手定则 (2)方法二:楞次定律:(理解四种阻碍) ①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反减同) ②阻碍导体间的相对运动(来拒去留) ③阻碍原电流的变化(增反减同) ④面积有扩大与缩小的趋势(增缩减扩) 4.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A 、内容: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B 、表达式:t n E ??=φ (2)磁通量发生变化情况 ①B 不变,S 变,S B ?=?φ ②S 不变,B 变,BS ?=?φ ③B 和S 同时变,12φφφ-=? (3)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公式 ①求平均值:t n E ??=φ ②求瞬时值:BLv E =(导线切割类) ③导体棒绕某端点旋转:ω22 1BL E = 5.感应电流的计算: 瞬时电流:总 总R BLv R E I = = (瞬时切割) 6.安培力的计算: 瞬时值:r R v L B BIL F +==22 7.通过截面的电荷量:r R n t I q +?= ?=φ 注意:求电荷量只能用平均值,而不能用瞬时值 8.自感: (1)定义:是指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2)决定因素:线圈越长,单位长度上的匝数越多,截面积越大,它的自感系数就越大。另外,有铁芯的线圈自感系数比没有铁芯时大得多。 (3)类型: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 (4)单位:亨利(H )、毫亨(mH)、微亨(H μ) (5)涡流及其应用 ①定义:变压器在工作时,除了在原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外,变化的磁通量也会在哎铁芯中产生感应电流。一般来说,只要空间里有变化的磁通量,其中的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我们把这种感应电流叫做涡流 ②应用:a.电磁炉b.金属探测器,飞机场火车站安全检查、扫雷、探矿 接通电源的瞬间,灯泡A 1较慢地亮起来。 断开开关的瞬间,灯 泡A 逐渐变暗。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家用电器中的物理现象结题报告 (一)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已几乎涉及所有的自然科学和许多社会领域,已成为各类科学发展的原动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科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素质,已成为物理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去探究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从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变革。但就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个人学习的能力不强,更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个人难以持续的去探讨一个问题。所以我校物理教研组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人点,采用“以学带玩,以玩促学”的方法确定了《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纵观科学的发展,任何一个科学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 现象的质疑,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辛勤的探索;任何一个技术上的创新也都是劳动者对生产实践的探究和再创造的结果。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郎格 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的价值感唤醒。” 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传授物理学的知识为主,即向学生传授一般的物理规律,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能应付各种考试,在考试中

游刃有余,出类拔粹。但让它们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独立地去完成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束手无策。 参考书目及资料: 《大气压强原理》、《高中实验大全》、《物理与生活》、《摩托车中物理知识探究》、《密闭液体对外加压强的传递》、《有效进行探究性教学须注意的问题》、《白炽灯炮漫谈18问》、《电与热探究教学的反思》、《利用《物理与社会生活》 (三)目的和意义: 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研究方法: “创设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或实践方案----实验探究和调查分析----总结分析----交流合作,成果展示” (五)体验与反思 本次研究性课题,同学们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

(完整word)高中物理选修3-3资料

高中物理选修3-3复习 专题定位本专题用三讲时分别解决选修3-3、3-4、3-5中高频考查问题,高考对本部分内容考查的重点和热点有: 选修3-3:①分子大小的估算;②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理解;③物态变化中的能量问题; ④气体实验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⑤固、液、气三态的微观解释和理解;⑥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⑦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等内容. 选修3-4:①波的图象;②波长、波速和频率及其相互关系;③光的折射及全反射;④光的干涉、衍射及双缝干涉实验;⑤简谐运动的规律及振动图象;⑥电磁波的有关性质. 选修3-5:①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②原子的能级跃迁;③原子核的衰变规律;④核反应方程的书写;⑤质量亏损和核能的计算;⑥原子物理部分的物理学史和α、β、γ三种射线的特点及应用等. 应考策略选修3-3内容琐碎、考查点多,复习中应以四块知识(分子动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定律)为主干,梳理出知识点,进行理解性记忆. 选修3-4内容复习时,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抓住波的传播和图象、光的折射定律这两条主线,强化训练、提高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能力. 选修3-5涉及的知识点多,而且多是科技前沿的知识,题目新颖,但难度不大,因此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抓住动量守恒定律和核反应两条主线,强化典型题目的训练,提高分析综合题目的能力. 第1讲热学 高考题型1热学基本知识 解题方略 1.分子动理论 (1)分子大小 ①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 mol-1. ②分子体积:V0=V mol N A(占有空间的体积).

③分子质量:m0=M mol N A. ④油膜法估测分子的直径:d=V S. (2)分子热运动的实验基础: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 ①扩散现象特点: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②布朗运动特点:液体内固体小颗粒永不停息、无规则的运动,颗粒越小、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势能 ①分子力: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合力.分子间距离增大, 引力和斥力均减小;分子间距离减小,引力和斥力均增大,但斥力总比引力变化得快. ②分子势能: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当分子间距为r0(分子间的距离为r0时,分子间作用的合力为0)时,分子势能最小. 2.固体和液体 (1)晶体和非晶体的分子结构不同,表现出的物理性质不同.晶体具有确定的熔点.单晶体表现出各向异性,多晶体和非晶体表现出各向同性.晶体和非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液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所处的状态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液晶具有流动性,在光学、电学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各向异性. (3)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表面张力的方向跟液面相切.

高中物理选修32知识点详细讲解版

第一章电磁感应知识点总结 一、电磁感应现象 1、电磁感应现象与感应电流 . (1)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2)由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 .......。 ....中磁通量发生变化 2、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 . (1)磁铁运动。 (2)闭合电路一部分运动。 (3)磁场强度B变化或有效面积S变化。 注:第(1)(2)种方法产生的电流叫“动生电流”,第(3)种方法产生的电流叫“感生电流”。不管是动生电流还是感生电流,我们都统称为“感应电流”。 3、对“磁通量变化”需注意的两点 . (1)磁通量有正负之分,求磁通量时要按代数和(标量计算法则)的方法求总的磁通量(穿过平面的磁感线的净条数)。 (2)“运动不一定切割,切割不一定生电”。导体切割磁感线,不是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的充要条件,归根结底还要看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 4、分析是否产生感应电流的思路方法 . (1)判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关键是抓住两个条件: ①回路是闭合导体回路。 ②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注意:第②点强调的是磁通量“变化”,如果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很大但不变化,那么不论低通量有多大,也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2)分析磁通量是否变化时,既要弄清楚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又要注意引起磁通量变化的三种情况: ①穿过闭合回路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②闭合回路的面积S发生变化。 ③磁感应强度B和面积S的夹角发生变化。 三、感应电流的方向 1、楞次定律. (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①凡是由磁通量的增加引起的感应电流,它所激发的磁场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增加。 ②凡是由磁通量的减少引起的感应电流,它所激发的磁场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减少。 (2)楞次定律的因果关系: 闭合导体电路中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而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出现是感应电流存在的结果,简要地说,只有当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才会有感应电流的磁场出现。 (3)“阻碍”的含义 . ①“阻碍”可能是“反抗”,也可能是“补偿”. 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场“反抗”原磁通量的增加;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场“补偿”原磁通量的减少。(“增反减同”) ②“阻碍”不等于“阻止”,而是“延缓”. 感应电流的磁场不能阻止原磁通量的变化,只是延缓了原磁通量的变化。当由于原磁通量的增加引

高中物理教研活动记录1

时间:4月25日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代秀德 参加教师:赵来国、陈风云、王连霞、刘世莲、时玉霞、王凤花 主题:1、融合三维目标教学法 2、生成课程探析 过程: 1、代秀德主讲融合三维目标教学法 要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落实。 ★提高研究学生在理化教学活动中如何积极参与,来侧重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只有对理化持热情、积极的态度,才有可能学好理化。也就是说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实现学生的情感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在理化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的参与,来侧重解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维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 ★通过研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来达到三维融合的境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互渗透的,在理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了情感、激发了想象、启动了思维,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受的过程中。 2、赵来国主讲生成课程的涵义 既然生成课程以生成论为理论背景,那么就有必要对生成论作一简单介绍。生成表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生成与预设相对,“预设”是指已经完成、已经完结。在当前,生成论思想虽然仍缺乏系统的哲学建构,但它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亮点。生成论是关于事物生成、演化过程和规律的思想,它坚持宇宙万物在本质上是生成的,它对世界持一种动态的整体性分析观点。 所谓生成课程是指:以真正的对话情境为依托,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生长的建构性课程。这表明课程弃绝了“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思维逻辑,而代之以“一切将成”,课程在过程中展开其本质,课程活动成为师生展现与创造生命意义的动态生成的生活过程,而非单纯的认识活动。以此为据,英国进行的开放课程,斯腾豪斯倡导的过程取向课程,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瑞吉欧—艾米利亚的“项目活动”课程,以及丰富的后现代课程理论都是生成课程的深刻体现。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学者多尔就认为课程是在师生对话中生成的,“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澳大利亚学者布莫(Boomer)等人倡导的“协商课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成课程,其课程内容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都是由师生通过协商合作而共同完成的,同时课程所蕴涵的价值、意义、精神也通过师生的相互理解而得以生成。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从多层面内在地反映了生成课程的精髓,比如研究型课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成课程。 这样,在生成课程中,课程就具有了全新的含义,课程真正实现了由“名词”到“动词”的根本跃迁。课程不再仅仅只是已知的结论性知识,而是师生通过对话探究知识并获得发展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动态过程。预设课程虽然也讲过程,但是过程是事先预设好的,这样,课程活动中的创造品质和生成品质遭致根本丧失。在生成课程中,教材并非学生必须识记的静态的知识体系,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3-3知识点总结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微观量:分子体积V0、分子直径d 、分子质量m 0 宏观量:物质体积V 、摩尔体积V A、物体质量m、摩尔质量M、物质密度ρ。 联系桥梁: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 mol -1 ) A V M V m ==ρ (1)分子质量:A A 0N V N M N m m A ρ=== (2)分子体积:A A 0N M N V N V V A ρ=== (对气体,V 0应为气体分子占据的空间大小) (3)分子大小:(数量级10-1 0m) 球体模型.30)2 (34d N M N V V A A A πρ=== 直径3 06πV d =(固、液体一般用此模型) 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S V d = S —单分子油膜的面积,V —滴到水中的纯油酸的体积 错误!立方体模型.3 0=V d (气体一般用此模型;对气体,d应理解为相邻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注意:固体、液体分子可估算分子质量、大小(认为分子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 气体分子间距很大,大小可忽略,不可估算大小,只能估算气体分子所占空间、分子质量。 (4)分子的数量:A A N M V N M m nN N A ρ== = 或者 A A N M V N V V nN N A A ρ===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直接说明了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发生原因是固体微粒受到包围微粒的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地撞击的不平衡性造成的.因而间接 ..说明了液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错误!布朗运动是固体微粒的运动而不是固体微粒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②布朗运动反映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但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 ③课本中所示的布朗运动路线,不是固体微粒运动的轨迹. ④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分子间引力和斥力一定同时存在,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快,实际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的合力 ②分子力的表现及变化,对于曲线注意两个距离,即平衡距离r0(约10-10m)与10r0。 (ⅰ)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力为零。 (ⅱ)当分子间距r>r0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由r0增大时,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 (ⅲ)当分子间距r<r0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由r0减小时,分子力不断增大 二、温度和内能 1、统计规律:单个分子的运动都是不规则的、带有偶然性的;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受到统计规律的支配。多数分子速率都在某个值附近,满足“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 2、分子平均动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 ①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②温度相同时任何物体的分子平均动能相等,但平均速率一般不等(分子质量不同). 3、分子势能 (1)一般规定无穷远处分子势能为零, (2)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3)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r0关系(类比弹性势能) ①当r>r0时,r增大,分子力为引力,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 x 0 E P r0

高中物理选修3-2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电磁感应 1.磁通量 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条数;标量,但有正负;Φ=BS·sinθ;单位Wb,1Wb=1T·m2。 2.电磁感应现象 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条件是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3.感生电场 变化的磁场在周围激发的电场。 4.感应电动势 分为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由感生电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感生电动势,由于导体运动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动生电动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导体相当于电源。 5.楞次定律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判定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方向的一般方法;适用于各种情况的电磁感应现象。 6.右手定则 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大拇指指向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四指的指向就是导体内部产生的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仅适用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情况。 7.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

成正比;E=n t? ?Φ。 8.动生电动势的计算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特殊情况;E=Blv·sinθ。 9.互感 两个相互靠近的线圈中,有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它所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会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生电动势,这种现象叫做互感,这种电动势叫做互感电动势;变压器的原理。10.自感 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11.自感电动势 由于自感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自感电动势阻碍导体自身电流的变化;大小正比于电流的变化率;E=L t I ? ?;日光灯的应用。12.自感系数 上式中的比例系数L叫做自感系数;简称自感或电感;正比于线圈的长度、横截面积、匝数;有铁芯比没有时要大得多。13.涡流 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附近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导体内自成闭合回路,很像水的漩涡,因此称作涡电流,简称涡流。 第二章直流电路 1.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单位是安,符号A;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 方向为正方向;宏观定义I= t q;微观解释I=neSv,n为单位体积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与题型复习

热学知识点复习→制作人:湄江高级中学:吕天鸿 一、固、液、气共有性质 1、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无规则运动。温度T越高,运动越激烈,分子平均动能。 注意:对于理想气体,温度T还决定其内能的变化。 扩散现象:相互渗透的反应 2、分子运动的表现 布朗运动:看不见的固体小颗粒被分子不平衡碰撞,颗粒越大,运动越 3、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与斥力,且都随着分子间距r的增加而。 (1)分子力的合力F表现:是为F引还是F斥?看间距与分界点r0关系,看下图 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为0; 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表现为 当r

非晶体:无确定的熔点。 → 物理性质:各向同性。原子排列:无规则 2,、同一种物质可能以晶体与非晶体两种不同形态出现。如碳形成的金刚石与石墨 3、有些晶体与非晶体可以相互转化。 4、常考晶体有:金刚石与石墨、石英、云母、食盐。常考非晶体有:玻璃、蜂蜡、松香。 三、热力学定律→研究高考对象为→主要还是理想气体 1、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W+Q 表达式中正、负号法则:如下图 2、气体实验定律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结合量是气体的体积和温度,当温度变化时,气体的内能变化,当体积变化时,气体将伴随着做功,解题时要掌握气体变化过程的特点: (1)等温过程:内能不变,即ΔU=0。温度T ↑,则内能增加,ΔU >0 (2)等容过程:W=0。若体积V ↑,则气体对外界做功,W 取“—”负号计算。反之亦然 (3)绝热过程:Q=0。 3、再次强调:温度T 决定分子平均动能的变化。也决定理想气体的内能变化 四、气体实验定律→ 理想气体→P 、V 、T=t 0c+273 三个物理量关系 1、三条特殊线 (等温线:P 1V 1=p 2V 2 ) 2、液体柱模型 (1)明确点:P 液=egh 一般不用。当液体为汞时,大气压以 为单位时,高为h cm 时,P 液=h .计算气

高中物理教研活动记录1

高中物理教研活动记录 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时间:4月25日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代秀德 参加教师:赵来国、陈风云、王连霞、刘世莲、时玉霞、王凤花 主题:1、融合三维目标教学法 2、生成课程探析 过程: 1、代秀德主讲融合三维目标教学法 要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落实。 ★提高研究学生在理化教学活动中如何积极参与,来侧重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只有对理化持热情、积极的态度,才有可能学好理化。也就是说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实现学生的情感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在理化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的参与,来侧重解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维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 ★通过研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来达到三维融合的境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互渗透的,在理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了情感、激发了想象、启动了思维,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受的过程中。 2、赵来国主讲生成课程的涵义 既然生成课程以生成论为理论背景,那么就有必要对生成论作一简单介绍。生成表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生成与预设相对,“预设”是指已经完成、已经完结。在当前,生成论思想虽然仍缺乏系统的哲学建构,但它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亮点。生成论是关于事物生成、演化过程和规律的思想,它坚持宇宙万物在本质上是生成的,它对世界持一种动态的整体性分析观点。 所谓生成课程是指:以真正的对话情境为依托,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生长的建构性课程。这表明课程弃绝了“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思维逻辑,而代之以“一切将成”,课程在过程中展开其本质,课程活动成为师生展现与创造生命意义的动态生成的生活过程,而非单纯的认识活动。以此为据,英国进行的开放课程,斯腾豪斯倡导的过程取向课程,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瑞吉欧—艾米利亚的“项目活动”课程,以及丰富的后现代课程理论都是生成课程的深刻体现。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学者多尔就认为课程是在师生对话中生成的,“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澳大利亚学者布莫(Boomer)等人倡导的“协商课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成课程,其课程内容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都是由师生通过协商合作而共同完成的,同时课程所蕴涵的价值、意义、精神也通过师生的相互理解而得以生成。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从多层面内在地反映了生成课程的精髓,比如研究型课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成课程。 2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填空,推荐文档

高二物理选修3—3知识点检测 1、物质是由大量组成的 (1)分子大小数量级 (2)1mol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N A=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球模型分子大小: 立方体模型分子大小: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已知物体的体积V、摩尔体积V mol ,物体的质量M、摩尔质量M mol 、物体的密度ρ、阿伏伽 德罗常数N A a. 分子数量: b. 分子质量: c.分子体积:特别提醒: 固体和液体分子都可看成是紧密堆集在一起的。分子的体积V 0=V mol /N A ,仅适用 于,对气体不适用,对气体其表示。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同时还说明分子间有,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 。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 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 (3)热运动:的无规则运动与有关,简称热运动,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分子间 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 (2)画出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图: (3)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 ,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 。但总是斥力变化得 。 (4)r 0位置叫做 ,r 0的数量级为 m 。 (5)假定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乙分子从远处由静止释放,在乙分子向甲分子靠近的过程中:a.乙分子的运动状态 b.乙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如何变化 4、温度 宏观上的温度表示 ,微观上的温度是物体大量分子热运动 的标志。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内能 在右边方框中画出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 ①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分子势能的大小与 有关,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 来反映。 当0r r >时,分子力为 ,当r 增大时,分子力做 ,分子势能 当0r r <时,分子力为 ,当r 减少时,分子力做 ,分子是能 当r =r 0时,分子势能最 ,但不为零,为负值,因为选两分子相距无穷远时分子势能为零 ②物体的内能 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 和 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 物体都是有内能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取决于 ) ③改变内能的方式: 与 (两种方式是 的) 特别提醒: (1)物体的体积越大,分子势能不一定就越大,如0 ℃的水结成0 ℃的冰后体积变大,但分子势能却减小了. (2)理想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为 ,故分子势能忽略不计,一定质量的理想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