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土地资源的退化和保护

第九章 土地资源的退化和保护

第九章 土地资源的退化和保护
第九章 土地资源的退化和保护

第九章 土地资源的退化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土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针对由于人类经济发展致使土地的非农业利用日益增加、土地污染和土地资源逐渐退化等而采取的措施。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利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利用系统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土地资源退化包括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贫瘠化、污染、性质恶化和建设用地等。

9.1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一、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一)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综合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各自然要素构成的并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而组成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

(二)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

任何生态系统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生物部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部分(环境因素)。生物部分包括植物群落(生产者)、动物群落(消费者)、微生物群落(分解者或称还原者)。非生物部分(环境)包括所有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因子,如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等。非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类型起决定性作用。

(三)土地生态系统的特点

1土地.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整体。

2.土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任何生态系统都是开放性的系统,与周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生态系统。

3.土地生态系统的区域分异性

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性。海洋和陆地是两大类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山地、草原、河湖、沼泽等不同的生态系统不仅其结构不同,而且同一类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区域其结构和运行特点也不相同。

4.土地生态系统的可变性

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总是相对的、暂时的,而系统的不平衡和变化是绝对的、长期的。 本章重点是土地资源退化的概念及其各种土地资源退化类型和其成因。

本章难点: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

讲课方式:多媒体讲授课 时 2课时

本章内容提要

二、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生态平衡与破坏

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一个生态系统越复杂,物种越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就越多,而且某些渠道之间还可以起代偿作用。一旦某个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可替代其功能,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和代偿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失调,乃至生态系统的崩溃,即通常所说的生态破坏。

(二)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土地利用不仅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而且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结构方面产生的直接后果主要表现在生物侵入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1、生物侵入 土地利用引起生态系统内区系的重组,即在地理隔离的系统内侵入新的物种,也就是生物侵入。

2、生物多样性损失

最新估算,目前地球上物种正以比人类活动前高100-1000倍的速度消失。在有的生物群中,消失速率更高,如 l/4的鸟类在近2000年内由于人类活动而消失,尤其在岛屿。目前地球上有11%的现存鸟类,18%的哺乳动物,5%的鱼类和8%的植物有绝灭的危险。由于滥捕滥杀,一些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型动物不正常的消失,直接造成这些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也会导致其它物种的消失。

3、土地利用加剧生物侵入和生物多样性损失

(三)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这里的生态系统功能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功能,如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

三、土地生态重建与土地生态设计

(一)土地生态重建 应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来加深对人类土地利用产生的生态后果的认识,并指导自然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被扰生态系统的恢复,是未来环境治理的捷径。土地生态重建一般是指对那些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其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改良、治理、建设,也就是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其内容十分广泛。

(二)土地生态设计

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利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利用系统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土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分类研究法,二是把各种土地功能类型落实到具体空间上并侧重于各种功能型土地的空间相互关系分析的分室

研究法。

9.2 土地资源的退化与原因

一、土地退化的概念

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其中,土地质量则是指土地的状态或健康状况,特别是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土地持续利用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土地质量的核心是土地生产力,其基础是土壤肥力。

土地退化的形成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土地资源的退化是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资源利用和(或)某些不利的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生物生产能力逐渐减退和(或)产品质量降低的现象,或简言之,土地资源退化就是土地资源质量降低的现象。

二.土地资源退化的类型

从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将土地退化划分为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和土地资源的非农建设占用等7种类型。这7类土地退化还可进一步续分(见表8.1)。这7种土地退化类型中,污染和建设占用的土地退化将在其后的有关章节中介绍、这一章主要对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贫瘠化等土地退化的概念、成因进行简要介绍。

表8.1 土地资源退化类型的划分系统

一级土地资源退化类型 二级土地退化类型

水土流失 水蚀 冻融侵蚀 重力侵蚀

沙化 悬移风蚀沙化 推移沙化

次生盐碱化 次生盐化 次生碱化

污染 无机物污染 农药污染 有机废物污染 化学

肥料污染 污泥、矿渣和粉煤灰污染 放射性

物质污染、 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污染

性质恶化 土壤板结 次生潜育化 土壤酸化

贫瘠化 各种养分元素的贫瘠化

建设用地 各类农业、非农业建设占用

三、土地资源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概念与概况

土地资源的水土流失也叫做土壤侵蚀,是关于地表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水土流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地质外营力作用下的分离、破坏和运移,

广义的水土流失包括土壤和成土母质在地质外营力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按水土流失的速度,可分为正常的水土流失和加速的水土流失。正常水土流失也叫自然水土流失或古代水土流失,它的产生不包括人的影响。加速水土流失也叫现代水土流失,它的产生除自然因素之外可能还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据世界观察学会估计,现在的表土流失量每年为230亿吨。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计,仅水土流失,全世界每年就要失去耕地 5至7万平方千米。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的大流域都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2002年初水利部公布的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我国目前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104km2,占我国总面积的 37.1%。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流失土壤50亿t,并带走大量的氮、磷、钾营养元素,从而导致土地的贫瘠化现象十分严重,再加上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每年的净增人口数大,而耕地却以每年数以百万亩的速度锐减,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总体来说,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流失面积大,波及范围广;②发展速度快,如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由50年代的3.6×105hm2增加到80年代的5.6×105hm2;③ 侵蚀模数高,泥沙流失量大,如黄河流域年入海输沙量高达20亿t,长江流域亦达5.6亿t。④危害严重。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土地资源水土流失的成因一般可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气候(降雨量、降雨强度等)、地形(坡度、坡长等)、土壤(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植被(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等)等。人为因素主要是陡坡开垦、毁林开荒以及不科学合理的耕作。坡地一旦被开垦,又缺乏适当的植被保护,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就不可避免。因而,也可以说人为因素是造成土地资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人为的因素极大地加速了土地资源水土流失的进程。

四、土地资源的沙化

(一)土地资源沙化的概念与概况

土地资源沙化是指由于风蚀、水蚀等原因所引起地面物质中的细粒部分和(或)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丧失,而出现地表物质粗化的过程。

土地资源沙化是当今世界影响生物生产的一个重要的土地资源问题。1991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三次世界沙漠化会议,对全球土地资源沙漠化现状进行了新的估计,认为1991年全球沙漠化的土地达35.92亿公顷,比1984年增加了34.75亿公顷,受沙漠化影响的耕地有 2.16亿公顷,受沙漠化

影响的退化灌溉土地为 4 300万公顷,遭受沙漠化危害的国家和地区已有100多个,每年沙漠化土地的增加500万公顷,损失耕地300至400万公顷。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与我国的气候特点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受气候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即可能发生沙漠化的地区的总面积是256. 6×10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6. 7%。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的总面积为1.607×106km2,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6.7%;其中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有沙漠化土地1.368×106km2,占这一地区面积的53.3%;其余的则零星分布在亚湿润干旱区。

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则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在发展。可见沙漠化的危害相当广泛。目前,由于沙漠化所造成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和耕地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其退化面积分别是8.4188×106hm2和2.838×106hm2分别占这一地区草地和耕地面积的59.5%和46.9%;其中宁夏、陕西和山西的草地几乎全部退化(90%~97%)。

(二)土地资源沙化的成因

土地资源沙漠化的成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从沙化土地资源特征而言,造成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如干旱多风、暴雨、疏松的表土物质、坡度、植被等)仅仅是土地资源沙化的条件,而人的活动以及人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土地资源沙化的诱发因子,亦可认为人的活动和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加速了土地资源沙化的进程。

五、土地资源的次生盐碱化

(一)土地资源的次生盐碱化的概念及概况

土地资源的次生盐碱化是指由于人对耕地资源的不正确利用造成的非盐碱化耕地的盐碱化和耕地由轻盐碱化转为重盐碱化的过程 。我国农林牧用地受盐碱化危害的土地面积有3630万,其中耕地921万hm2,林地142万hm2,草地2320万hm2。全国每年因盐碱化废弃的土地约25万hm2 ,如现有盐碱化土地综合治理后至少可增产粮食2250 kg/hm2,则盐碱化耕地粮食损失达207亿kg/a,而盐碱化草地年损失鲜草1218亿kg。

(二)土地资源次生盐碱化的原因

我国耕地盐碱化的可能原因包括:一是近年来新增的有效灌溉面积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区,该区蒸发量较大,水源不丰,灌水不足以将可溶盐淋洗下渗至土壤底层而使耕地发生次生盐碱化;二是近10年来,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排灌不畅,造成耕地的次生盐碱化;三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利益增强,水少时抢水用,水多季节又阻碍上游地区的排水,导致耕地的次生盐碱化;四是我国除盐防碱的养地作物,如绿肥播种面积大量减少,导致耕地返盐而次生盐碱化。

六、土地资源的贫瘠化

(一)土地资源贫瘠化的概念与概况

土地资源的贫瘠化是指土地资源作为生物生产的过程中,生物对养分的吸收量大于土地资源利用者的养分投入量,使土壤养分的总量及有效性不断降低的过程称之为土地资源的贫瘠化。衡量土地资源是否贫瘠化,略去养分的流失和自然风化过程中养分的释放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可直接用作物生长的养分吸收量与养分的投入量(化肥、有机肥等)之间数量关系的养分平衡指数(K)为标准去判断。土地资源养分平衡指数的定义是养分投入量与农作物吸收养分量之比,即

K= 养分的投入量(纯N,P,K)

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纯N,P,K)

显然, K是一个量度土地资源养分亏缺程度的指标。指数 K= 1,养分平衡;K >1,养分有盈余,K <1,土地资源将向贫瘠化的方向发展。

(二)土地资源贫瘠化的成因

土地资源贫瘠化的主要成因是由施肥量不足以弥补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养分的淋失量过大和非种植作物的生物固定等原因造成。

七、土地污染

“土地污染”是指那些被利用后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污染而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潜在危害的土地。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类:天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天然污染是指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物质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如自然界中某些金属、氡和天然甲烷等产生的污染;人为污染是指人们应用天然资源,开采、加工、生产各种产品给土地造成的污染,及农业中化学物质如化肥和农药等不合理的使用对土地造成的污染等。

关于各种土地资源类型的质量措施将在土地开发治理课程中作详细讲解

土地退化 中文

土地退化是一个过程,其中的价值,生物物理环境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组合的人为过程经土地。它被视为任何变化或扰动的土地被认为是有害或不良。被排除的一个原因,但是人类活动可以间接影响的洪水和森林火灾等现象。 这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的第二十一世纪,由于土地退化的影响后,农业生产力,环境,及其对食物安全的影响。据估计,世界上40%的农业土地严重退化。 1。测量 土地退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范围广泛的情景。主要有四种方式看土地退化及其对周围的环境: ?临时或永久性的下降,生产能力的土地。这可以看出,通过生物量的损失,损失的生产力和潜在的生产力,或损失或改变植被和土壤养分。 ?下降的土地“有用性”:损失或减少土地的能力提供资源对人类生计。这可以从测量基线过去的土地利用。 ?生物多样性损失:损失的范围的物种或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为下降,环境质量。 ?转移生态风险:增加了脆弱性的环境或人破坏或危机。这是通过测量基准的形式预先存在的风险,危机或破坏。 一个问题,测量土地退化是一组人叫退化,别人可能会认为作为一个利益或机会。例如,大雨可能使一个科学小组担心高土壤侵蚀,农民可以将它视为一个很好的机会,种植农作物。2。原因 过度放牧的牲畜可导致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主要是有关农业使用。主要原因包括: ?土地清理,如皆伐和森林砍伐 ?农业土壤养分的消耗通过穷人的农业实践 ?家畜包括过度放牧和透支 ?不适当的灌溉和透支 ?城市扩张和商业发展 ?土地污染工业废水 ?车越野 ?采石石料,砂,矿石和矿物 3。影响 土壤侵蚀在麦田附近,美国。 主要成果的土地退化是大大减少了土地的生产力。主要强调对脆弱的土地包括: ?加速土壤风蚀和水蚀 ?土壤酸化,形成酸性硫酸盐土壤造成土壤贫瘠 ?土壤碱化由于灌溉水含有碳酸氢钠导致的土壤结构和作物产量下降 ?土壤盐碱化的土地灌溉土壤盐分控制要求收回土地 ?土壤渍水水地需要某种形式的地下排水补救的负面影响 4预防和控制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建设保护系统 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研究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日益严重。面对这种局面,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对农田保护,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保护资源问题保护对策生态保护 1 我国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1.1 大规模违规圈地,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需要为工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保障;而主观上则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过度扩张、盲目设立开发区、乱批滥占耕地,在财政压力和政绩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乱占滥用土地,把土地资源作为地方上“原始积累”和政府消费的财源,通过土地“农转非”这种土地使用形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获取土地资本增值收益,用于其原始积累,造成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1.2 土地资源质量退化及生态破坏 (1)土地沙漠化。 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比建国初扩大了34.4%,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7.6%。据报道:我国土地沙化的扩展速度,20世纪50-60年代为1560平方公里/年,70-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年,90年代为2400平方公里/年。目前,这一速度己经上升到2460 平方公里/ 年。 (2)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地力减退的重要原因。滥砍滥伐、过度垦殖,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 8%,建国以来修建的8.4万座水库中的总库容已淤积了4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3)土地污染。 2 积极推进政策调整,切实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工作 2.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2.1.1调整产业政策,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的产业一般都处在“二、三、一”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这是因为,就土地利用集约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三产业的利用集约度大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 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应是由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资源集约型的产业转化,促进技术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集中。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时,也应该向土地集约利用性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转化,鼓励发展各种土地节约型技术和项目。 2.1.2 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时刻受到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约束,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1)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分配,应着眼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处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规划方法应以“供”定“需”, 并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处于主导地位。 (2)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习题

《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习题 一、基础过关 1.如图是节水徽记,哈尔滨近几年的暑期都出现了缺水的情况,下列节水措施恰当的是( ) A.少喝水,不洗澡 B.用自来水给饮料降温 C.用高压水枪洗车 D.用洗过菜的水冲马桶 2.爱惜和保护水资源,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洗衣服的水再用于洗拖把、冲厕所 B.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C.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D.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3.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活污水要净化后再排放到江河湖泊 B.只要澄清透明,就是纯净的水,就可以饮用 C.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不但破坏土壤结构,同时也污染水源 D.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4.地球上的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不足1%,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列做法不能节约用水的是( ) A.淋浴擦肥皂时暂时关上喷头 B. 洗衣后的水用来拖地 C. 水龙头坏了立即进行修理 D. 用水管不断地冲洗汽车 5.水资源供应紧张,除自然原因外,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A.浪费严重 B.水污染 C.重复使用 D.推广节水器具 6.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 A.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B. 东少西多,南多北少 C.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D.东少西多,北多南少

7.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和地区分布不均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季风气候 B.洋流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为因素 8.下列地区中,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珠三角洲 9.调节水资源季节变化的主要措施为() A.跨流域调水 B.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C.兴建水库 D.植树种草,改变地表植被状况 10.七大水系中,水质较好的两水系是() A.淮河、海河 B.长江、珠江 C.松花江、黑龙江 D.黄河、海河 二、综合训练 11.生命的孕育和维系离不开水,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水源.(1)自然界中的水都含有一些杂质,生活用水常常需要净化处理,净化水的操作有:①静置沉淀;②吸附沉淀;③过滤;④蒸馏等,其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_____.(2)请你举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_____. 12.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读“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分析回答 (1)从图中看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为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可以通过______措施解决. (2)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______的特点,产生原因是______.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可以通过______来解决. (3)在我国少水带地区,农业生产适宜发展______业. (4)读图看出,潍坊市处于我国的______带内.为缓解潍坊市的缺水问题,有效的途径有哪些?(至少答出两条)

土地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章土地资源保护法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按照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 A.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 B.生产用地、城市用地和生态用地三类 C.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四类 D.基础设施用地、城市发展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三类 2.可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 A.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C.不设区的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D.设区的市、自治州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享有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的是()。 A.全国人大 B.省自治区、直辖区人民 C.国务院 D.省、自治区、直籍市人民政府 4.农民出卖、出租宅基地后再申请宅基地的()。 A.应予批准 B.视情况批准 C.可以批准 D.不予批准 5.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的,必须由国务院批准。 A.35亩 B.35公顷 C.70亩 D.70公顷 6.农村村民一户拥有的宅基地数量为()。 A.一处 B.由本户人口决定 C.最多两处 D.最多三处 7.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以上。 A.50% B.75% C.80% D.85%

8.有权批准济南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是()。 A.山东省人民政府 B.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9.规定土地的不同用途的是()。 A.土地管理法 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C.宪法 D.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0.()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因此被称为“财富之母”。 A.水资源 B.自然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 A.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D.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E.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2.土地复垦的对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造成破坏的土地。 A.挖损 B.塌陷 C.压占 D.爆炸 E.污染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对土地的使用所进行的总体安排。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B.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 C.土地供给能力 D.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情况 E.土地市场行情 4.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划分为()。 A.农用地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狭义的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 一、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三、土地荒漠化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阿拉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河北省坝上地区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等地,沙化地区平均增加4%以上。由于风沙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3、自然灾害加剧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场所和空间,因此,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在突飞猛进建设的同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政府部门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经分析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早在2000年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30%,在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的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从这些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在管理土地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缺乏从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使用城市土地现有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 如今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建设发展阶段,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土地资源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又根据城市发展制定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内在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城市实际发展的速度与城市规划内容严重不符,造成了城市定位不准确,并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没有充分交流,因此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作用。 (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力度,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城市人均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加速发展的情况使人地矛盾十分

针对全球土壤与土地退化的各种现状

针对全球土壤与土地退化的各种现状,提出减缓土壤退化进程新的理论和 实践方法,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开垦策略。 荒漠化土壤的植被修复需要稳定的水源和肥源供给,二者缺一不可,而城市污水恰恰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人工湿地是一种生态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耗电低、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将人工湿地技术应用于经济欠发达且地广人稀的荒漠化地区,可充分发挥其优势,而且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的劣势也不再是其限制因素。因此,若以人工湿地为载体、荒漠化土壤(沙土)为湿地基质用于荒漠化土壤修复,其上所栽培植物将可能形成稳定植被,污水及污水中的污染物即可作为人工湿地植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来源,污水得到净化的同时还可使土壤保持肥力和生产力。 该试验通过对两年来人工湿地的进水、出水及湿地内土壤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统计、分析,最终得出以城市污水为水源和肥源对荒漠化土壤的修复效果,以下为试验结果: 湿地运行至第2年,与原沙相比,沙土中w(有机质)、w(TN)、w(碱解氮)、w(TP)、w(速效磷)及电导率均极显著增加(P<0.01),第2年0.1m潜流湿地基质养分的富集量高于第1年,其中,第1年0.1m潜流湿地中沙土w(有机质)、w(TN)、w(碱解氮)、w(TP)、w(速效磷)相比于原沙分别增加了2.20g/kg、0.33g/kg、8.54mg/kg、0.13g/kg和43.53mg/kg;与第1年相比,第2年各指标则分别增加了2.57g/kg、1.20g/kg、14.75mg/kg、0.24g/kg和70.58mg/kg。这可能是由于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进入试验系统的“肥源”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土壤持肥保肥能力也增强所致。修复第1年,0.6m潜流湿地基质中w(有机质)、w(TN)、w(碱解氮)、w(TP)、w(速效磷)相比于原沙分别增加了2.27g/kg、0.86g/kg、2.69mg/kg、0.12g/kg和67.83mg/kg;第2年相比于第1年则分别增加了8.36g/kg、1.19g/kg、21.26mg/kg、0.38g/kg和68.05mg/kg。这是因为0.6m表面流湿地水力停留时间较长,更有利于湿地中沙土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等作用截留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使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此外,表面流湿地更大的水力负荷也带来了更多的“肥源”。 对于土壤的物理性质,经过2a的修复,沙土容重、孔隙率与原沙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并基本趋于稳定。这主要是因为植物根系生长及其数量的增加可以

土地资源保护及开发的措施方案

---------------------------------------------------------------范文最新推荐------------------------------------------------------ 土地资源保护及开发的措施方案 一、全县土地资源基本情况 二、当前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主要矛盾及问题 (一)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更趋突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年初,市局下达我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150亩,而目前我县已签约项目11个,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376 亩,用地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国家从严从紧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长期推行,农用地转用指标实行指令性计划严格控制,土地资源供需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大。(二)土地资源保护压力日益加大。国土资源上级主管部门卫片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并逐步推行“一张图管地”,卫片执法范围延伸至矿山用地,这对于贯彻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规范土地管理秩序是一个严峻考验。同时,农民违法占地、非法转让集体土地现象依然存在,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手段偏软,执法难问题仍未有效解决,县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 (三)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期间,建设用地的大量供给支撑了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但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层次的相对落后,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仍相对较低,用地粗放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圈而不用、圈而不建、批少占多等现象依然存在,资源节约集约 1 / 5

方面还存在很大潜力,通过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提高土地效益的措施及对策 国土资源部门承担着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保护和保障发展的重要职责。全县国土资源工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保障与保护并重,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的原则,切实加强保护耕地,推行节约和集约用地,增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为切实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行节约集约用地,不断增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能力,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转变城市建设用地理念,由外延扩展转为内部挖潜,在搞好旧城改造的同时,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正常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严格执行用地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完善土地批后监管制度,打造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综合监管平台,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合理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规模,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三)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一是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补充与占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二是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依据土地适性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对荒草地、滩涂等耕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大力实施土地整理。抢抓低丘岗地改

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如何让地球充满绿色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首先,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就像人需要空气、水、阳光一样。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基础性的物质条件,人类从土地中得到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 第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充足的、优质的、合理分布的土地是顺利发展国民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三,土地是人类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关系。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土地的所有制决定了以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再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具体说,它决定了土地使用制度,决定了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地价的存在与否及其水平,并且与土地产品的成本、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存在与否及其水平发生密切关系。同时,土地的重要性还决定了在一切社会中,由国家或社会的其他代表对土地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要处理不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涉及土地关系问题。 二、土地资源概况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亦是定国安邦的基本要素。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和后备资源紧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查清土地资源状况,并作出科学评价,对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土地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中国耕地统计数字为15亿亩,美国根据卫星照片推算中国有22亿亩,联合国公布中国土地数为19亿亩。 三、土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土壤退化与防治

土壤退化与防治 一.名词解释 土壤退化:指的是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沙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风力侵蚀:土壤颗粒在风力搬运下发生移动造成的侵蚀现象。不但造成表土损失及土地沙漠化,而且导致风沙灾害及环境污染。 沉积作用:物质在风、水和冰川等各种营力作用下进行悬浮、搬运、堆积或沉淀的过程沙城暴:强风扬起地面的尘沙, 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的风沙现象 土壤侵蚀: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二.简答题 1、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 4.6 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0% ,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 1/4 (1)、土壤退化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 全国总水土流失面积: 1.5 亿公顷,几乎 1/6 国土;荒漠化面积:26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 27.3%;草地退化面积: 8700 万公顷,占全部草地 30% ;全国受污染农田 2000 万亩(2)、土壤退化速度快,影响深远 目前每年损失耕地达 300-600 万亩;荒漠化面积发展速度: 2640 平方公里/年。(3)、局部改善而总体继续恶化;治理速度比退化速度慢存在的问题:(1)、土壤质量制约,土壤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耕地质量总体较差,自持能力弱;(2)、水资源制约,人均水资源少;分布不均匀。(3)、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制约 2、土壤退化分类 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化、土壤污染、土壤性质恶化和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3、描述土壤腐植质在土壤退化中的作用 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大小是衡量土壤性质好坏主要因子之一,腐殖质的含量和土壤有机碳成正比,能够防止土壤退化,其主要作用有:①腐殖质能和土粒形成团粒结构,团粒结构具有蓄水保肥的作用,此外还有良好的通气走廊,土壤可耕性好,是植物的生长良好环境。②腐殖质的存在给大多数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和微生物共生的物种也会增加,物种的多样性能过防止土壤退化。③腐殖质在治理土壤污染方面有很大作用,腐殖质能和许多重金属络合,降低土壤重金属的含量。 4、导致土壤退化的原因分析 1) 因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 退 2) 在各种自然的,特别是人为的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 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暂时或永久性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 3) 因自然环境因素不佳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 5、土壤退化的后果

浅谈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34581417.html, 浅谈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作者:宋敏宋杰高明王静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8期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口的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极大地压力。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 绍了当前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并提出了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的意见与对 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06-01 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口 的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极大地压力。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1)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等提供相当多的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盲目建设、乱设开发区,导致土地资源逐 渐减少。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大力建设“形象工程”,乱使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给土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2)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①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养分逐渐亏缺,据统计世界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 面积的23%。 ②是水土流失。过度的开垦,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上游土地肥力严重下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给下游的河道、水库造成淤积,给沿河生产发展和人来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土壤盐渍化也是面前土地资源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均有分布,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由于错误灌溉导致失败的农业系统,世界因盐碱化造成土地荒废就与目前灌溉的 土地一样多。各国水稻产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现象时常发生。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1996) 类型面积(万公顷) % 耕地13004 13.54 园地1010 1.05 林地22778 23.73 牧草地26610 27.72 城乡居民点2095 2.18 工矿用地277 0.29 交通用地547 0.57 其他29679 30.92 合计96000 100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1.1中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质量特征 区域分布特征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1、数量特征 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2、质量特征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 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 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 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 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 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 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无水源保证; 10.1.2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土地荒漠化、沙化,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④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0.1.3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教案

第二节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以及知道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了解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2、能力目标:在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图表资料分析水资源特点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培养他们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思想观念,促进他们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2.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三、教学难点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课型 新授课 五、授课时间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教授法、探究性学习 七、学情分析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生产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了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针对106班——111班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至今都只生活在西双版纳,并不清楚我国有些地方严重缺水,没有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概念,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多加些现实的实例,让其明白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提问:“母亲水窖”项目为什么在我国西部地区实施?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或者就算没生活在城市的西双版纳人是不会知道在西部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因为我们只要随手一开水龙头就会有清水流出。而西部干旱地区的人们却要走上几里甚至几十里路去取水。所以,挖水窖以此来储蓄雨水,就成了获取基本用水的有效办法。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图片:“地球上的水”。学生读图分析得出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0.3%。 2.接着提问:什么是水资源?请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哪里?得出结论:陆地上的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教师过渡:我国水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均的现象,就像我们开篇提示的一样,我们西双版纳可以每年都过泼水节而西北地区却只能靠建水窖来储存水。)合作探究,突出重点:

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防护

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防护 摘要:土壤不仅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也在人类社会的建立、繁衍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关键砝码。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不但是动植物生命的支持系统,还是固液态废物的堆放地和人居住及活动的基础,对动植物繁衍和人类生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几年土地污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篇文章中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现状,对我国耕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一些相关耕地保护措施。 关键词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立法 一、现状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1】。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2】。10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0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052年下降了一倍多。1052-10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3】。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土地污染严重 土地污染是指土地因受到采矿或工业废弃物或农用化学物质的侵入,恶化了土壤原有的理化性状,使土地生产潜力减退、产品质量恶化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和过程【4】。据统计,农村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年总量达6.5亿吨【5】,工业“三废”和城乡垃圾对村庄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农村的污染排放已经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继续加重,水、空气、土壤污染十分突出,环境不安全隐患增多【6】。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的利用与规划已经被党中央提升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高度。大量的乡镇企业与产业园区在农村落户,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也得到了普遍使用与推广,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使农村的发展与国家各项经济建设相统一、相协调。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在地方各级政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经济建设的时候,农村土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科学开发和利用土地问题重视不够,乱占滥用等现象很普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特点及现状浅析对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现状建议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而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一、土地资源的性质和特点 从土地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集属性等不同方面看,土地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土地的生产性及其地区差异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为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的生产力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的本身属性,不动性质的土地,亦即光、热、水、气、营养元素的含量及组合等不同的土地,适应于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殖。后者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水平。 由于形成土地的区位、地理、土壤、地址等不同,从而体现为土地的质量差异、用途差异、经济价值差异。由于每块土地之间都存在着这种那种差异,使每块土地都具有独特性。 (二)土地的可更新性及其限制 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生活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及其他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可以给人类社会持续不断地提供生活和生产的各种物质。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绝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人类一旦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盐碱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当这种退化达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质可能彻底破坏而不可逆转恢复。

土地退化

中国土地退化原因及其治理 [摘要]:土地质量退化是我国土地资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土地质量退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无意识地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盐碱化和潜育化、土壤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这已构成对土地生产力的严重影响。土地退化的防治必须采取包括工程、生物、科技、投入、法规等在内的综合措施,通过综合治理、加强行政执法、鼓励公众参与等防治土地质量的退化。 [关键词]:土地退化荒漠化对策 [正文]: 土地退化是指在人类经济活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和影响下,土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土壤和环境质量变劣,调节、再生能力衰退,可塑性变差,承载力变弱的过程。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的沙漠化、土壤侵蚀、土壤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盐碱化和潜育化等。 1. 土地退化的现状 中国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期,投资、产业在城镇的集中、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发展等,直接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向城镇的流动。 1.1. 土攘侵蚀 全球森林覆盖率为20%以上,而我国仅为12.98%。植被覆盖率低和局部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为500一600万亩。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破坏,利用面积减少,同时土壤养分被流失。黄土高原区,风力、冻融侵蚀也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能力减弱或荒废。 1.2. 土地沙漠化 我国土地沙漠化、砂化总面积为16.4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n.4%。近半个多世纪,每年新增加的沙漠化土地由150万亩扩大到250万亩,黄沙危害和影响的土地每年以740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目前,约有1.5亿亩耕地、草原处在沙漠化的威胁之中,每年有200一300万亩农业土地遭受破坏而退化。 1.3. 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和严重的土壤污染。如排放的废气及烟尘中的汞、铅、铬等重金属造成土壤的污染;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使土壤酸化;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使大气温室效应加强,气候变化;工业废渣、废水经雨水的冲刷进入农田,既恶化土壤,又污染农产品。工业排放物对农业土地的污染在城市周围尤其严重,一些地区乡镇企业造成的土地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2.造成土地退化的原因

绿色施工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

五、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 施工单位:青岛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日期:2013年6月30日

目录 5.1 施工场地布置.................................................. 5.2施工临时用地审批手续.......................................... 5.3 施工场地毗邻区域内人文景观保护要求、工地地质情况及基础设施管线分布情况及保护措施.................................................... 5.4 节约用地...................................................... 5.5 保护用地...................................................... 5.6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 5.7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地下文物资源保护措施.......................... 5.8地下水位控制.................................................. 5.9钢筋加工、构件制作............................................ 5.10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分布、职工宿舍标准...........................

5.1施工场地布置 施工单位:青岛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日期:2013年6月30日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1、土地荒漠化定义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造成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防治沙漠化办公室,1996) 2、土地荒漠化现状 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国家林业局,2011) 2.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 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115.8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4.16%;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平方公里,占37.03%;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9.35万平方公里,占18.81%。(国家林业局,2011) 2.2、荒漠化类型现状 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52万平方公里,占9.73%;盐渍化土地面积17.30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5万平方公里,占13.86%。(国家林业局,2011) 2.3、各省区荒漠化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2万平方公里、61.77万平方公里、43.27万平方公里、19.21万平方公里和19.1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土地总面积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52%。(国家林业局,2011) 3、土地荒漠化危害 3.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荒漠化使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直接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减少,破坏了当地农牧民的粮食生产基础,因而导致贫困、饥饿、疾病的发生,结果是造成人员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中国土地退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复杂多样。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林业局,2010) 3.2、对环境的影响 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表土流失、土壤养分流失、植被荒废、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等,生态系统、生物种及遗传因子受到失去多样性的威胁。小麦、大麦、玉米等世界主要作物因干旱地的荒漠化而难于生长; 野生种的遗传因子是未来品种改良、药品开发的重要财产,一旦消失就会失去对人类有宝贵作用的可能性。由于荒漠化,出现了地表日光反射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受到影响,植被减少造成风速加大、土壤水分结构变化、沙尘等气候现象,致使地表面的水收支和热收支异常,又进一步促进了荒漠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