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

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

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
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

作业1

你认为还有哪些心理因素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从几则故事中找出影响孩子学习的五大因素

故事一:杜某,高中一年级学生,父亲是教育局领导干部,学习很努力,初中成绩在市重点中学200名左右,升学考试没有考入一中,后在沈阳市育才高中学习,孩子数学成绩不理想,找了很多辅导老师,却一直没有进步。经了解,她主要担心考不好给父母丢脸,心理压力一直很大。父母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我们的数学没学好,想让孩子在数学上不掉队”,这一暗示使孩子产生了消极心理,由此恐惧数学。这一事例中,影响学习的核心因素是情绪。情绪会控制思维,当不良情绪占具上风时,思维就会受到制约,因担心自己学不好,成绩上不去,从而使心理上产生了“我学不好”这一消极暗示,时间一长,消极暗示使杜某产生了条件反射,使孩子产生了对数学学习十分焦虑的心理状态。因情绪和思维两种脑资源受心理状态的影响,归避问题是情绪制约的直接表现。情绪会制约孩子的思维,恰当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实现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常对学生说“你能行”、“老师相信你”等,让孩子赢得自信,产生良好的情绪,从而使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

故事二:吴某,女,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母亲是一名大学教师,父亲是市中医院的领导,家庭和睦。孩子性格内向,很宽容,很少与父母老师闹矛盾。当得知要接受心理教师疏导时,孩子很排斥,配合不积极。经了解,孩子个性平各,各方

面都比较平稳,属于既不突出也不落后状态,对任何事物没有深刻的体验,无大喜大悲。这个孩子没有来自情绪方面的制约,但对知识加工的深度不够,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克服这类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要从规范学生的学习及行为习惯入手,引导他向深处发展,不满足皮毛,从而产生更加积极、持续、深入的发展驱动力。

故事三:吕某,女,19岁,高中二年级学生,中规中矩,父母是普通的工人,家庭经济情况一般,母亲很勤劳,孩子也很听话,学生很努力,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很好,是市里的三好学生,中考成绩一般,考上铁东重点高中,学习历史知识有障碍,学校大榜100名左右。经了解,孩子对问题的理解仅是停留在表面,认知浅层次,思维方式没有精细化。学习是个什么过程?是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是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如果新知识在接受时没有旧知识与之相对接,形成的知识表象就很浮浅,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这时,大脑就会产生焦虑情绪,思维就有障碍。孩子大脑内部经历了什么、发生了什么,这是老师要十分关注的一种学习状态。元认知要解决大脑对知识的处理状态,使大脑成为知识结构的加工厂,从而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

故事四:王某小学至中学成绩一直不错,母亲是全职太太,全身心投入到对孩子的培养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陪同孩子到补习班学习,给孩子报了钢琴、绘画、舞蹈等多个课后辅导班,仅英语就有三个时段的补习班,孩子也十分认真的学,小学、初中成绩不错,但高一下期成绩开始下滑,厌学、叛逆心理开始出现。人的大脑喜欢简单的东西,越简单接受的越快,

简单的学习系统在支撑成绩的提高。只有活学灵用,建立知识的必然联系,梳理好知识的脉络结构,分类整理储存,知识结构才不会失衡。自我管理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让学生自主发展,家长要做帮扶工作,而不是完全设计包办,要从促进孩子终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关注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环节。人生需要自我独立经营,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多让学生自我做决定,让他融合各种资源,最后由自己取舍,并非全由父母设计包办。要把我们的教育延伸到各个阶段,不能老是由父母为孩子的某一阶段做主,甚至有家长让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听你的,只能成为第二个你,永远不会超越你!

故事五:赵某是12岁的六年级学生,母亲在报社工作,父亲在保险公司工作,从小全家生活在姥姥家。小学四年级父母离异,学习成绩极差,家庭结构也十分复杂,不能完全独立的家庭,凝聚力很差,长辈们对他的教育观点也不一致,使孩子常带着防御的心态看问题,没有安全感,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严重制约思维学习,缺少顿悟思维的培养。只有心静才能产生顿悟。

综合以上五个故事,可以看出有以下五大因素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第一大因素:情绪状态

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有的学生喜欢某位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幽默感的教师,那么由喜爱教师所产生的积极情绪状态促进他也喜爱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很自然这一学科的成绩也就较理想。反之,学生不喜欢老师,则会产生消极、低迷的情绪倾向,出现学科学习的低能状态。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

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大因素:知识结构

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分为当前知识和原有知识两大结构,原有知识是当前知识的铺垫与基础,当前知识是原有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人在情绪低下时大脑进行知识加工的过程就会受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很好的顺应孩子成长的需求,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多去让孩子以体验、感知的方式埋藏尽量多的原有知识。当孩子有学习新知(当前知识)时,必然会与原知产生联想,这样学到的知识才会稳固。科学研究表明,知识在大脑中的存储状态是孤立的,知识要透过字面,建立起更多的形象编码,使形象编码与抽象编码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大脑中进行有效存储,也只有符合规律的知识结构(感性与抽象相结合)才能在课堂上被激活。如在孩子进行识字知识结构构建时,我们常借用彩图进行辅导感知,这就是形象与抽象编码相结合的实例。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受环境的影响,农村孩子的形象感知能力要比城里孩子强,所以城里孩子要走出楼房,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以儿童的秉性,玩起泥巴,放起风筝,捉起迷藏……多去接受多去感知,孩子在大脑中才会储备更多的形象编码,才能与新知较好的进行对接。对于规律性的问题,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有的只能是恰当的引导,使教育方式与学生的成长状态相符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全人”的发展。例如青春期的早恋状态,教师要结合这一阶段的成长状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控制。

第三大因素:思维方式

人的大脑善于接受简单而有序的知识,教学中我们在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要学会异中见同和同中见异,也就是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好的思维方式会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成绩,搞题海战术,盲目训练各种题型,忽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遇到的题型会,反之就不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精加工、深加工,使学生通过知识的训练,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持续发展。

第四大因素: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情绪和思维的外显,思维方式决定行为习惯,思维是内隐的,情绪的状态决定思维,思维的背后是知识加工的过程。学生所有问题的背后是有多重原因的,如多动状态,多是因焦虑引起的,那么焦虑的背后是父母关心的少,沟通的少,惩罚的多,包容的少。不容否定,中国的一些思想是在封建社会状态下形成的,缺少一些人性的关怀,要想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就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通过课堂,不断的去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习成为享受人生快乐的途径,而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第五大因素:自我管理系统

对元认知,有两种解释:一是认知的认知,二是反审认知。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反审认知。人性体现的更多的是社会化,这就使人对自身的认知系统要不断进行反思、审查、监督、调节,从而修正、完善自身行为,优化自身认知系统,不断改善自我,超越自我,冲破自我,挑战自我,进而使社会不断的

进步、发展、成长、变化。在生命个体中,这种特质的呈现就是自我管理。我们要从早期(2—3岁)开始就关注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到了高中,这种自我管理能力就更加重要,这种自我管理是元认知系统中的重心,影响学习的核心因素,它促使人不断反思、提升、完善、成长。

第二部分解决问题中顿悟思维的心理机制

首先关注情绪,对身体状态的觉知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情绪,情绪是所有心理现象的核心。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所以情绪来源于心理上的落差,即预期与结果之间的落差,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的失衡,带来认知功能的失调;二是早期的基础焦虑来源于安全感的缺乏;三是潜在的焦虑易形成情绪的波动,造成心理上的落差。要想有高效、理性的思维,必须先控制好情绪,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产生焦虑,始终有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样才能形成孩子学习的内心合力。我们同时要明确以下三点:

1、情绪在心理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2、两种情绪对人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一是认知情绪,二是条件性情绪(潜意识)

3、控制情绪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核心

从积极意义上去看问题,人类条件反射中伴随着情绪状态。能自动运行的知识,如从1数到20,不会消耗脑资源,这类知识有潜意识行为的特征。那么条件反射是自动运行的程序,条件性情绪的消除不需要说服,更需要技术上的干预。以开车为例,在处理路状紧急情况时,刹车、换挡、减速等一系列动作都受控于人的潜意识,无需思考后做出。研究也再次表

明,人90%的思维及行为状态受控于人的潜意识,所以克服潜意识带来的情绪影响是成绩提升需要调控的重点。

那么,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1、临床放松练习

2、运动

3、身心调节

4、顿悟思维的影响

学习的自信心不只是夸赞出来的,更多的是做出来的,尤其是有氧运动,效果更好。跑完400米后再到教室做题,肌肉运动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放松,情绪状态就会更加积极。

用顿悟思维控制情绪,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有的学生平时很好,关键时刻就发挥不出水平,有时教师机械的训练学习各种题型,却忽视了顿悟这一环节。心理学为教育服务的落脚点在于通过学科融合渗透,推动受教育者的顿悟思维能力。学生的创造力差,在于顿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所以一旦遇到没有训练的题型,就做不出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了短板。

儿童是成人之父,是我们成长的载体。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要感谢孩子们,他们使成人将支配、安排、告诉转变为自我反思,促进了成人的自我成长。

第三部分调整学生各类心理状态的策略

1、整体观是问题解决的基础

学习系统的问题心理问题的核心

2、掌握科学的方法是解决情绪的钥匙

对待学生,教师不可简单的要求,要多向孩子展示我们优秀的一面,注重向师性作用的发挥。教师应较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展开积极反思,帮学生找到解决学习问题中的自我因素,抓住学生成长主题积极应对。

3、找到让我们看的更远的一只眼睛——表征

表征,是信息在大脑中呈现、记载的方式。理解好表征一词,可让我们看到或发现别人所不能及的东西。人脑对各类信息的管理有两种状态,一是共鸣,二是误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师呈现的情景与学生的呈现相对接,这样才能产生认知上的共鸣,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井底之蛙跳到井沿后,将观察到的大天世界告诉了井里的小鱼,可鱼对青蛙呈现的信息却与原状态有较大差别,这一事例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时,一定要调整好我们的语言,考虑到学生怎么去呈现教师所呈现的信息,要找到学生大脑中的旧知识,列举一些引发思维共鸣的例子,做到最简单化的呈现,这是调动学生有效听课的最佳方式。试想,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所学的内容,他们在大脑中没有任何一点与之相对接的旧知识,感知、接受起来难度自然就大。

4、同化——使我们找到知识迁移的捷径

同化,简单讲,其核心就是利用旧知识吸收新知识。

知识可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陈述性知识是指狭义的知识,它所回答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事物怎么样?属于纯粹的单一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如同计算机的编程一样,是以如果…那么…的模式呈现,它回答的是事情应该怎么去办,注重的是对外的调节。策略性知识要解决

的是这样做行吗?到底可以吗?属于对内自我调节的范畴。有的学生,背过了一些概念却不会灵活的解题,这是典型的只注重了陈述性知识,而忽视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事例,所以,只重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不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的。

任何问题的形成背后都有一个根源,多因一果,要多研究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要经常思考如何让学生会学。成功与失败的区别,在于成功需要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失败,多个因素中有一个因素就可以导致失败。在造成学生学习失败的多个因素中,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是最核心的因素。学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用知识训练大脑对信息的加工与处理能力,对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载体,是让大脑变得更加灵活,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系统。这其中,顿悟思维(豁然开朗)是关键环节,顿悟时人会非常快乐,会带来积极的情趣,它是思维中的核心。本质的顿悟要经历一个对问题主动探索的过程,由问题到解决的过程,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控制顿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知识为载体来改造影响学生学习的核心因素---思维,并且以改善学生思维中的上位体系----元认知系统,推动学生不断的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以达到不断的对自身的思维系统进行优化,进而达到人格的完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5、传统的顿悟

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同步表征,教师的语言与学生的反映同步呈现,不能教师用语言说明了,但学生没有信息的呈

现,这就忽视了思维的可视化。如我们提倡学生用演算稿,教师进行形象板书等,都是为了给学生呈现思维的可视化,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及知识的加工。只有新问题得到解决,才算是顿悟。心理学家苛勒通过黑猩猩在树下想办法吃到树上的香蕉研究实验表明,陈述性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要用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相结合。黑猩猩在树下不断的走动时,大脑在表征问题情境(想如何吃到香蕉),要看懂所有的事物(绳结、筐),再想如何吃到香蕉,最后打开绳结,香蕉自然下落,这就经历了由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中,黑猩猩顿悟的是打开绳结就可以吃到香蕉。在问题解决之前,它经历了从停顿到思维的跳跃过程(这是传统的顿悟说),但这不是简单的顿悟,而是大脑在表征问题情境的所有知识,当所需的全部知识清晰、稳定的呈现出来的时候,思维就出现了跳跃,就形成了顿悟。大脑完型功能不是靠保健品滋补,而是靠问题情境的所有知识得以全部呈现,哪怕一个词不明白,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苛勒实验给了人研究顿悟的一个基本思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顿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顿悟是可控的,当问题情境的所有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得以呈现时,就能推动思维的发展,自然就形成了顿悟。

通过两道数学题来体会顿悟。(1)、买1支笔剩8角钱,买2支笔缺6角钱,问1支笔多少钱?(2)、已知a2(a的平方)+2a+b2(b的平方)—6b+10=0,求a,b

实验表明,教师在面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选择时,因年龄和生活阅历的不同,思维已不能较好的和学生同步了,这

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状态,与他们的思维同步,才能让新知与学生大脑中的旧知相对接,才能较好的接受新知。潍坊市广文中学赵桂霞校长的博客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阅读文本是最好的学习》值得学习,文章提示了顿悟思维过程中的停顿与跳跃的关系及转化状态,提出了要把复杂信息简单化和加强阅读文本能力,提升教学成绩的观点。

顿悟是解决问题的顿悟,而问题则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当问题解决在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必然产生思维进程的停顿,全部问题解决,必然会体会到认知上的跳跃和情绪上的激动。

思维跳跃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检索制约全局的知识,二是大脑已储备足够的知识。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关键是要把知识表征好知识、组合好、搭配好、组织好,通过阅读文本,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符合大脑的感知规律,顺应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起合理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知识表征策略与顿悟的实现。

6、制约顿悟的因素

(1)大脑的记忆系统与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容量对顿悟思维的限制

短时记忆的容量会制约顿悟的生成,影响短时记忆的可控因素是知识的表征方式和当前的情绪状态。信息在大脑中的存储方式合理时,就能提高短时记忆的效果。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存储(如运用打草纸、板书等)对记忆的影响。

第四部分元认知高效学习系统在班级教学中的思考

1、积极心理暗示让整个班级系统良性循环。

2、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短短一个月班级得分平均能提高10分。

4、通过问题解决顿悟思维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问题信息与数量关系条件化联系。

5、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对自我系统进行优化,突破自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