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

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

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
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

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

——教育政策工具的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黄忠敬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基础教育的干预力度,尤其在保障教育公平问题上,运用了宣传、资助、命令和直接提供服务等多种政策工具。但这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对此进行分析,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美国政府;教育公平;教育政策;政策工具

教育政策工具是政府赖以推行政策的方法或手段。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要选择合适的手段。对于教育政策手段的选择可能引发的争议不亚于教育政策本身的选择。历史上,美国政府对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二战后,政府干预基础教育的趋势日渐增强,尤其在如何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上更是如此。本文着重探讨美国解决教育公平的方式以及取得的效果,以期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政府在追求教育公平中的角色变迁

尽管有研究指出,美国政府对教育的干预可以追溯到1787年的《西北法案》(Northwest Ordinance of 1787),[1]但政府真正大规模干预教育还是在二战后。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是联邦政府一百年来第一个资助教育的重大法案。虽然1954年最高法院从法律上废止了“隔离但平等”的政策,向教育公平迈进了一大步,但实际的种族隔离仍然广泛存在,随着60年代民权运动的广泛开展,教育公平再次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1964年的《民权法案》确定了教育机会均等项目,国会给予公立学校特别援助以废除种族隔离。1965年国会通过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ESEA)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政府对处境不利学生进行额外资助。此后,每五年重新认可一次,到目前已经进行了八次,产生了深远影响。1975年又颁布了《残疾儿童教育法》,政府提供专门资金帮助各州和学区的残疾儿童。1981年《教育巩固和促进法》的第一条款又替代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第一条款,并对政府拨款做了修订,其要旨仍然是缩小贫穷和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间的差距。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LB)是对该法案的最新认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其间虽有些许变动,但致力于解决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价值追求却始终未变。其发展的大致脉络是:1.从追求机会平等到追求结果平等

教育公平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机会平等,即人人都有机会接受平等的教育;一个是过程平等,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一个是结果平等,即最终的教育结果应当体现出平等。从美国政府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看,政府首先强调的是机会平等,即从法律上规定任何人不得因其种族、肤色或原国籍而受歧视。如1964年的《民权法案》的第六条及附属条款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族、肤色或原国籍而在任何受到政府财政资助的教育计划中受到歧视。ESEA也强调了处境不利孩子的教育机会权利以及政府帮助他们行使这些权利,保障处境不利学生的同等入学机会。在NCLB法案中,更加强调教育结果的平等,

其重要举措之一是通过测验和问责让学校和不同群体学生达到政府规定的标准,惩罚差学校,奖励好学校,给予处境不利学生以更多选择学校的机会。

2.从关注少数人群到关注所有人群

从ESEA的资助对象看,主要资助的是处境不利人群,包括中心城区儿童、黑人、穷人等等,资助年家庭收入少于2000美元的孩子,也就是说,此法案针对的是特殊的贫困群体和学生。后来又陆续颁发了一些修正法案,把关注的对象扩大到所有有特殊需要的群体,包括英语受限的儿童、移民孩子以及本土美国儿童等。NCLB法案资助的对象包括所有在校学生,也包括所有的学校,即除了公立学校之外,对私立学校也进行资助,并要求所有州的所有学校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所有学生的测验成绩必须达到规定的标准。与以前的法案相比,它一方面扩大了资助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采取了严格的奖惩措施,以保证教育政策的效果。

3.从追求投入平等到追求产出平等

ESEA不仅在目标对象上比较狭小,而且非常关注输入,即政府只为学校和学生提供额外的资源,无条件地提供援助,极少使用强迫性的命令。相比而言,NCLB不仅在目标范围上更加广泛,而且特别关注输出,即强调测量学术成绩和表现,包括对所有学生进行达标测验,配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学校要不断取得进步等等。如果说ESEA体现的是只求投入不求回报的话,那么NCLB则非常强调投入的产出效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ESEA中政府的资助是无条件的,而NCLB中政府的资助不仅有些附加条件,而且要惩罚没有完成的州和地方学校,甚至撤回资助的资金。这说明政府越来越关注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由此也推动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

以上的发展脉络体现了美国政府干预教育的特点,即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不断地调整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重新界定教育政策的概念内涵,丰富运用的政策工具。但这种变革并不是激进的,而是渐进的,即使是NCLB的颁布实施,也不是空穴来风,前几届政府的教育改革为NCLB的出台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正因如此,分析美国政府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角色,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和社会现实。

二、政府解决教育公平使用的政策工具

为了解决基础教育的公平问题,政府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来干预教育,包括宣传、资助、命令和直接提供服务。[2]

1.宣传

宣传是一种极少强迫性的政策工具,政策制订者只是通过倡导可选择性的行为模式,而不是通过经费激励或强迫制裁。宣传主要有三种形式:信息发布、技术帮助和示范。信息发布的目的是告之,让政策对象知道这些信息。技术帮助也是为了增强学校的能力建设,包括帮助规划、预算、人员服务和管理等等。另一种宣传的策略是示范,即实践中的操作或过程演示,以提高接受和应用的可能性。联邦政府之所以在一些政策中运用劝告这种政策工具,是因为它有许多优点:第一,对政府处理那些尚没有明确解决办法的问题来说,劝告是一个良好的出发点。第二,劝告容易建立和实施,而且如果单单通过劝告就能解决问题的话就不必采取其他措施了。第三,如果发现了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劝告政策工具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改变或取消。第四,劝告成本较低,在人力和财力的消耗方面也是节约的,因为它几乎不需要财政支持或官方强制执行。第五,劝告与重视论据、说服、个人责任和自由的民主社会的规范相一致。[3]然而,在危机时期,劝告是一个虚弱无力的政策工具,因此劝告最好与

其他可使用的政策工具一起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劝告的另一个缺陷是其特有的不稳定性,这种特性使劝告性政策极易沦为吃力不讨好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2.资助

资助是指政府向个人或机构提供经济援助,它包括四种策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现金或证券、向机构的拨款、减税和贷款。例如,通过支付现金给低收入的人来降低收入的不平等,或者通过支付现金或教育券给特殊的群体来购买一种特殊的服务。教育券计划(education voucher)就是一例,它是政府发给家长代表一定数额现金的证券,作为专门帮助家长为其子女选择学校的费用,但是家长不能直接向政府兑换现金,只能在为孩子选择学校后,将教育券作为学费交给学校,学校收取教育券后再向政府兑换成现金作为办学经费。

第二种资助策略就是专项拨款,根据资格条件进行资助。例如,《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的第一条款的规定,政策拨了专项经费来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布什政府所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规定投入的资金比以前增长了20%,如阅读项目每年投入9亿美元,数学和科学项目每年投入4.5亿美元,提高政府对公共特许学校的资金每年为3亿元。第三种资助策略是减税,对特殊群体的纳税人进行税收减免,与直接地给予现金或证券相比,这是一种间接的资助形式。第四种资助策略是贷款,分为直接贷款项目和贷款担保项目两种。在直接贷款项目中,政府的经费以补息的形式借给贷款人。在贷款担保项目中,政府给私人的出借人许诺,如果借款人不偿还贷款,联邦政府偿还。此项目帮助借款人获得需要的贷款,在私人市场上这种贷款是不可能的。这些政府项目包括国家指导的学生贷款和担保的学生贷款等等。

3.命令

命令是一种强迫策略,即规范个人或机构的行动以让他们服从的规则,政府依靠其统治权威,可以指示公民进行某些活动,目标群体必须遵守和服从,否则会受到惩罚。其采用的形式包括法令、行政管理规则、政策条例、学校规则等。命令是得到普遍认可而且是常用的一种政策工具,在近十几年来,政府运用命令这种政策工具越来越多。为了处理好教育公平问题,政府制订了诸多的法律来规范教育行为,对于那些认真履行联邦命令的州和学区,政府给予奖励,对于那些不遵守联邦命令的州和学区进行惩罚。命令这种政策工具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命令比其他工具更有效率,能够让政府各系统迅速采取行动;第二,命令便于一种自上而下的控制,较容易实施与管理;第三,命令所需要的成本相对较低,在应对危机管理方面可能更为适合。

直接提供服务就是政府为了保证平等的教育机会直接提供教育服务,其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政府要给予这种服务以充足的经费保障,第二,政府官员要有充分的权力和责任把这些服务传达给公众。例如,政府在海外的军事基地和本国的联邦监狱中开办学校以让囚犯和部队人员的孩子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

4.直接提供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美国政府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中运用政策工具的分类并非是绝对的,在实践中,政策工具常常交织综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一项政策目标可以使用多种政策工具,而一种政策工具也可以用于完成多种政策目标。在选择政策工具时,涉及的因素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本身的特点以及政策工具的对象等等。就目标而言,有单一目标和多个目标,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也有实质性目标和象征性目标的区别;就政策工具本身而言,每种政策工具都不是万能的,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比如命令适合于行为一致,资助适合于鼓励差异,而宣传适合于象征性的政策目标;就政策对象而言,不同的政策对象要考虑采取不同的政策工具,就拿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来说,弱势群体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残疾人、老人、妇女、儿童、孤儿等等群体,而且也包括低收入群体、移民、贫民、难民和少数民族群体等等。针对他们的教育政策就不能一概而论,而

应当区别对待。美国政府在处理这些不同群体的教育公平时,还是考虑到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如针对残疾人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援助法》、《教育所有残疾儿童法》以及《2000目标:教育美国法》中各州要制订政策帮助残疾学生的家长和家庭的明确规定。针对黑人和少数民族的《民权法案》、《双语教育法》和《紧急学校资助法》(后改为《磁石学校资助法》)等等。针对家庭生活贫困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教育巩固和促进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以及启智计划(Head Start Program)、免费午餐计划、教育券计划等等。针对学力不足学生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强调标准、测验和问责制度,并通过特许学校制度、小班化计划、蓝带学校计划、适度年度计划(Adequate Yearly Progress)、特殊教育项目、补偿教育项目等来满足不同学生尤其是学力不足学生的需要。这些策略包括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政策工具,运用命令、资助、宣传和提供服务等策略。从美国政府干预教育的策略来看,资助一直是联邦政府主要的政策工具,而命令是近十多年来运用得越来越多的工具。

三、政府解决教育公平政策工具的效果

根据美国教育政策中心对联邦政府干预教育历史的分析结果,政府干预基础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每个社区的公立学校都向所有学生开放;(2)美国各州建立了比较高的学术标准,以改善教和学,同时,学生选择学术课程的百分比不断提高;(3)学生种族歧视在法律的层面上宣告结束,自此以后,非洲裔美国人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4)更多的资源被用于教育低收入的孩子,根据审计总署的统计,就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资金而言,政府提供给每个低收入学生的额外资助是4.73美元,而州的资助只有62美分;(5)被确定的特殊儿童并给予他们特殊服务的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能够参与普通课堂,而这一点在1975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并不能满足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需要,尽管许多学生学习上有困难但无人过问,还有大约13%的学生被完全排除在公立学校系统之外。[4]自政府加强对教育的干预以来,反对的声音一直不断。反对者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第一,政府干预教育是违宪的。因为联邦宪法中没有教育方面的条款,按照规定,教育是属于州和地方的事务。美国宪法第十条规定:“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人民保留。”因此,美国形成了地方分权制的传统,州政府和地方学区控制着教育的权力。20世纪50年代后,政府对这种教育传统的打破所带来的争议可想而知。正因为如此,在里根政府时期,也曾出现过力图削弱联邦政府对教育控制的企图,主张联邦政府简政放权,实行小政府管理,反对国家干预教育,反对联邦政府直接卷入教育事务。其表现就是试图取消美国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资助由无条件提供资助到有条件资助,并大量削减《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中第一条款的联邦资助,许多政府的专项资金也相应减少。为了加强市场在教育中的作用,推行了教育商业化、市场化和择校运动。到了小布什政府时期,一方面强调加强教育基础,关注教育质量,强化联邦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制订标准、回归基础、强化测验与评估以及推行绩效问责制等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布什政府又开展教育市场化、家长择校和校本管理运动。一方面是竞争、市场和选择的话语,另一方面是问责、标准、国家测验与国家课程的话语,这种看似矛盾的话语被布什政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第二,地方的学校教育决策应当留给地方的决策者。因为地方的决策者最了解当地的情况,做出的决策更符合地方的需要,而联邦政府的决策容易脱离地方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应当相信地方和社区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务。联邦的帮助通常意味着联邦的控制,这种集权化的趋势是美国人难以接受的,尤其对于当时那些反对共产主义的人士,他们阻止联邦政府干预的理由是“3Rs”,即种族(Race)、宗教(Religion)和红色(Red),具体来说,

就是政府的资助总是伴随着废除种族歧视的威胁、对教会学校的资助以及反对共产主义国家。第三,政府的干预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因为地方有能力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有能力解决好自己的教育问题。相反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一些市场导向的倡导者认为,市场的力量在教育过程中会更加有效,政府的干预只会添乱而不是促进教育的发展。

上面的政策效果分析很大程度上还是理论方面的,为了考察美国政府干预教育的实际效果,可以举一个政府在干预教育方面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政策文本《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个案,对它的执行分析能够从经验上说明政府干预教育的实际效果。

NCLB是美国两党都一致认同的法案,而且两党都肯定了政府在美国学校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主张政府加强对教育的干预。这种情况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有专家认为,NCLB是美国历史上联邦控制国家教育制度力度最大的一次。[5]尽管如此,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政府所颁发的NCLB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要分析NCLB的实施效果,关键是要看地方和学区如何落实NCLB的新规则和问责评估。为了保证NCLB的执行,布什政府汲取了ESEA的经验教训,制订了详细的规则,并威胁那些不遵守联邦命令的州将撤回联邦资助。

尽管如此,法案最初的执行并不顺利,遭到了地方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议。这些争议集中体现在:

(1)NCLB政策本身所确定的目标是否过于理想,在未来能否得到实现?按照NCLB要求,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到2014年的阅读和数学必须达到精熟程度,有学者指出,这个目标过于理想或完美。对于教师质量而言,没有一个州达到了NCLB提出的在每个课堂中要有高质量教师的要求,也没有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发展。

(2)NCLB执行效果如何?如布朗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对执行过程中所确定的联邦与地方两套问责标准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分析,认为尽管地方的问责评估标准是根据联邦来制订的,但两者并不一致。几乎所有州的报告都显示,该州的绝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甚至高于本州所规定的标准,但在联邦的测验中分数却很低。比如说,一些州声称80-90%的学生达到了在阅读和数学上的精熟水平。然而在教育发展国家评价委员会所组织的NAEP测试中,只有30%或者更低的比例。另一个州声称95%的学生从高中毕业了,但是另一个独立研究则显示该数据只有65%或更低。[6]也就是说,州有相当大的自由权来界定学生是否成功。也有的研究指出,NCLB把以前只是鼓励性、倡导性的教育政策转变为硬性的、强迫性的教育政策,引起了地方上的反感,一些州拒绝执行这项政策。许多州的态度是“钱可以留下,但却拒不执行法案”。即使接受了联邦所下拨的资金,许多地方仍然认为这只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更达不到联邦提出的政策目标。

(3)学生的成绩是否像NCLB中所期望的得到了提高?不同群体间的学业成就差距是否缩短了?教育政策中心经过几年的跟踪研究,写出《回答至关重要的问题:学生学业成就提高了吗》报告。该报告认为,学生的学业成就的确提高了,差距也缩短了。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学校处于“需要改善”的地位,没有满足NCLB所要求的“适度年度进步”(AYP)的目标。报告同时指出,很难解释什么因素引发了测试成绩的提高。很难说这样的效果就是来源于NCLB,因为各个州也在同时实施其他各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法案。同时,测试成绩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学生能力的提升。确实,不能仅仅单一地看待学生的成绩问题。首先应当质疑的是学生成绩是否提高了,这在许多的研究报告中仍然是各执一词,真假难辩。换一句话说,即使承认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也并不一定必然是由NCLB造成的,其它的各种教学改革措施也可能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学生成绩的提高不一定是因为学生真的有所进步而是因为一些州为了规避联邦的NCLB的惩罚而放松或降低了本州的评估标准。再者,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学校和学生把更多时间与精力花在测验科目(如阅读、写作、数学和科学)上而不得不以放弃其他科目(如地理、历史、音乐等等)的学习为代价。

有些学校可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或者布置比以前更重的任务来强化学习。这种为了应付政府评估问责而片面地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点类似于中国的高考。

(4)NCLB引发了新的教育不平等。有一份研究报告《使我们的学生失败:NCLB如何破坏了教育的品质和公平》指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个值得追求的目标。然而,该法案却加重了而不是解决了让孩子落后的原因。如果政府真的想为那些低收入的和少数群体学生的教育有所作为的话,那么就必须要对NCLB进行全面的审视。”一些研究表明,对于穷的学校和学生而言,确实有更多的机会受到NCLB的惩罚,这将导致新的不公平。如加大了不同群体间学习成绩的差距,由于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导致课程的窄化,为了达到AYP的进步而不得不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为了避免受惩罚不得不降低学术标准等等。这种情况在越贫穷的学区和学校表现得越突出。

正是这些存在广泛争议的问题,导致了地方对NCLB的批评、抵制和反对。有15个州向教育部请求在计算学生的学术进步时允许使用可选择性的方法。犹他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夏威夷和缅因州的立法机构通过了禁令,禁止把自己的资助用于执行NCLB。31个州的立法者在2004年提出方案寻求更大的灵活性,或者寻求更多的资助,否则就限制州参与NCLB。联邦教育部对此做出回应,一方面派出代表到全国游说,传达着两条信息:第一,NCLB继续实施;第二,如果你不遵守此法,将失去联邦教育资助。另一方面,联邦政府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增大地方执行NCLB的灵活性,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测验和计算适度年度进步的方法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但至少要做到四点,即进行年度测验、分开统计一些亚群体的分数、提高教师质量、向父母传播学校的信息和选择,这是执行法案的底线。

客观地讲,尽管NCLB受到诸多的批评,支持的人也不少。卡潘(Phi Delta Kappan)的调查显示,赞同NCLB的人还是比不赞同的人多(24∶20),大部分(51%)被调查者相信NCLB能够帮助他们社区的公立学校提高学生的成绩,极力反对NCLB的国家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NEA)的调查也表明,37%的被调查者相信NCLB对学校产生了积极影响,而21%的人相信有消极影响。教育政策中心对47个州的教育官员进行了调查,让他们回答NCLB在什么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学习。19个州的官员选择“在很大程度上”,14个州选择“在某种程度上”,6个州选择“一点”,2个州的官员选择“一点也没有”,6个州回答不知道。[7]

对这些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可以给予我们以下启示:第一,政策文本和实际的政策并不是一回事,最初预想的政策目标可能得不到实现,也可能产生预想不到结果,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联邦政府在处理教育公平问题时,最初关注的重心是教育政策制订过程,并没有在意政策的效果问题,直到地方的批评反对声音四起,才开始关注政策的效果,于是重心从关注政策制订转向政策执行,并加强了管理、监控、奖惩的力度。第二,任何政策的执行需要一定条件的支持,需要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综合运用,更需要不同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在这方面,美国政府考虑得并不周全。有研究者就指出,“启智计划”和ESEA的第一条款虽然都是针对穷人的,前者主要是学龄前儿童,后者主要是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儿童,两者可以而且能够沟通和衔接起来,但政府在实施这两个项目时是脱节的和孤立的,导致了两个项目效果欠佳。第三,任何教育政策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也总是处于不断争论之中,是不同的观念之间相互冲突、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近几十年来,政府一直倡导市场化的政策工具,但是并没有能很好地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恰恰相反,大量的研究表明,这种市场化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和更大的教育不平等。政府通过市场来解决教育平等,实际上是放弃了自己在教育平等问题上应当承担的责任。可以预计,政府对教育的干预还会在不断的争议中继续向前发展,发展到一定时期可能会有所回归,但在短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总体来看体现出一种钟摆式的曲线运动规律。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当代西方教育政策研究新进展(07JA880021)”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4]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A Brief History of the Federal Role in Education:Why it Began & Why it's Still Needed[EB/OL]. https://www.doczj.com/doc/7315028291.html,

[2]Anne H. Hastings,More Ways Than One:Federal Strategies to Equalize Access in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J].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Vol.60,No.1.

[3]W.T. Stanbury and Jane Fulton,Suasion as a Governing Instrument[Z]. In A . Maslove,ed(s),How Ottawa Spends 1984:The New Agenda,Toronto:Lorimer,1984.

[5][7]Patrick J. McGuinn,No Child Left Behin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ederal Education Policy,1965-2005[M]. University of Kansas,2006.

[6]https://www.doczj.com/doc/7315028291.html,/analysis/analysis_show.htm?doc_id=373044

当前社会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首先阐述教育公平的含义:教育平等的涵义包含四个重点: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谐地发展,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第二,教育权利平等原则。这是相对于政治、经济上的平等权利来说的。第三的教育制度是每个人有均等的人学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有均等的对待和成功的机会。第四,差别性对待的原则。 然后简述当前社会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当前社会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中国的教育不平等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形式的问题面列举几比较突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一)教育招生制度的不平等现象 招生根据户籍和家庭经济水平来划分录取线,尤其是北京上海的保护本地生源政策 (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三)性别差异造成的受教育不平等现象 社会歧视观念造成教育性别差异 (四)城乡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大城市相比于农村拥有更好更完善的资源配置 (五)家庭收入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经济优越更容易获得优质教育,贫困家庭更容易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 然后对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进行分析 (一)重点学校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重点学校的培养制度使得学生出现两极化 (二)教育收费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学校乱收学杂费使得贫困家庭子女更难接受高质量教育 (三)考试与选拔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考试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考察 (四)高考名额分配制、与户籍挂钩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高考中的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北京上海照顾本地生源制度 (五)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这种制度地域化和城市化现象严重 (六)教育腐败现象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这种腐败集中表现在对公平竞争的公开升学考试中一金钱权利来换取私有制的教育资源提出解决教育制度不公的方法和建议 1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改革教育费用制度,厉惩教育腐败 3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结束语 我国教育制度不公平是历史和社会等多方面造成的,同时教育不公平也是多方面的,教育公平化的目标需要经济发展个社会进步才能逐渐实现,相信这一天会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

中国公安大学研究生有什么专业(博联教育提供)

中国公安大学研究生有什么专业(博联教育提供)博联教育咨询老师注意到,关于公大法学考研复习,常见问题如中国公安大学研究生有什么专业之类,被提及的频率很高。博联教育作为京城唯一一家专业辅导公大法学考研专业课的教育机构,特此撰文解答考生的此类问题。 中国公安大学研究生有什么专业?最主要的是公安学和法学这两大专业,考研方向包括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和公安学硕士(公安学自2013年起以一级学科的地位招生)。 法学硕士的考研 科目分别是政治、英 语一、法学基础(一)、 法学综合。其中法学 基础(一)包括三部 分:法理学、宪法学、 行政法学,各50分。 法学综合包括刑法学 和刑事诉讼法,各占75分。

北京各大高校的法学硕士招生考试都自成体系,博联教育经过多年苦心孤诣的研究编写、增删修改,终于写出针对北京各大名校法学考研的资料,包括各科讲义、核心考点狂背、历年真题解析和押题资料。这一套套各具特色、自成体系的考研辅导资料,不仅仅经受住了博联师生的实践检验,更是因其独特性、完整性而备受考研学生的认可和推崇。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法学硕士辅导方面,博联教育的普通班、小班和保过班都依据该校的命题规律和特色展开教学,效果不凡,欢迎考生进行资料试读、课程试听和现场咨询。 在院校自主命题,对专业度要求极高的法学硕士领域,博联教育尚能做到应付自如,为北京名校的法学院输入学术继承人。法律硕士辅导,与同行业相比,自然更加精细化、专业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法律硕士考研科目是全国统一的政治、英语一、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硕联考综合。博联教育编写的通关宝典、考点狂背和押题卷均分法学和非法学两套,此外还有法律硕士(法学)特有考点详解,北京名校的法律硕士复试资料。博联教育的辅导课程,常规的初试辅导之外,另有针对各大高校的复试密训。鉴于历年的法硕考研辅导经验,博联教育咨询老师(QQ2850669582)提醒广大法硕考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法律硕士每年都有大量调剂名额,苦于择校困惑的学生,如果自身报考条件达标,可以将该校纳入考虑范围,还有疑惑可以到博联官网咨询我们的在线老师. 依托法学专业的优势资源,博联教育发展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学硕士考研辅导,其考研科目分别是政治、英语一、法学基础(二)、公安学通论。法学基础(二)包括宪法学、刑法学,各75分。公安学通论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对2015年考研进行改革之后确定的公安学考研科目,参考书目仅公大校方新编的《公安学通论》一本,分值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在一些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区公平缺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

我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课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题目:我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专业:07级思想政治教育2班 学号:20070510107 姓名:罗群岚

我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一、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教育的不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教育的不公平又会加剧社会的不公,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教育不公平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教育自古就有。在几千年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自从有教育以来,教育不公平现象就一直存在。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对作为被压迫对象的下层人民的残酷掠夺和剥削,使得教育一直被统治阶级和贵族阶级垄断。一般的百姓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并创办私学,在我国古代率先打破了“学在官府”,教育由贵族阶级垄断的局面。《论语·述而》记载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束脩”指十条肉脯,是先秦时期人们见面时最薄的一种礼物。也就是说,无论谁,只要能向孔子交纳一份“束脩”他就会对他进行教育。我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应该是第一个认识到教育的不公平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之一,并取得了很大成效。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新的《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保障了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既然公平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教育不公平就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了。 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时至今日,我国在教育公平上仍然存在许许多多让人倍感沉重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共有的一片天空下,当有的地区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有的地区还远没有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当有的校园至于欧美国家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倍感寒碜;当有的中学出现了教职工私车群时,有的地方教职工却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当城里孩子可以自由享用投影仪、彩电、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时,乡村的孩子或许就立在寒风中、破旧的危房里接受着残缺的启蒙教育……通过分析,这些不公平主要体现为现实性的不公平和制度性的不公平。 引起这些种种教育不公平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作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决策,因此,改革开放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实行,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交通相对闭塞,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造成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快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允许,就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上。而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就只能优先发展经济了。这也就造成了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低于东部地区的局面。 城乡二元结构引起的城乡教育差距同样让人担忧。在入学机会方面,2002年城乡小学入学率之比时1:0.75。城市小学人均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是农村的5倍。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总经费、事业费、个人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费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6%、83.11%、

博联教育为您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怎么样

博联教育为您解读中国 人民公安大学怎么样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博联教育为您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怎么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怎么样?这个问题无数学生咨询过博联教育,下面博联教育就关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怎么样”的问题,作一个统一回答。看完博联教育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怎么样”就可以作出判断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是公安部直属的普通高等院校暨公安部高级警官学院,创办于1948年7月。建校60多年来,为全国公安政法机关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各级领导、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被誉为“共和国警官的摇篮”。 学校设有公安学、公安技术等两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诉讼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公共安全工程与技术交叉学科等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公安学、心理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公安技术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警务、安全工程和公共管理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设有13个专业,18个专业方向,专业和专业方向覆盖了公安法制、治安、刑事犯罪侦查、国内安全保卫、经济犯罪侦查、禁毒、公安情报、犯罪预防与矫正、公安管理、警务保障、涉外警务、警务指挥与战术、刑事科学技术、安全防范、交通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等公安主要业务工作。学校的所有学科专业建设紧贴公安实践需求,形成了公安学科专业齐全、主干学科特色鲜明、多种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关于中国公安大学怎么样的这个话题众说纷纭,通过对于相关方面的了解以及听了博联教育的介绍,你对中国公安大学怎么样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帮助到你。有更多问题,可以到博联教育网站咨询在线老师。博联教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教育不公平的解决办法

一、增加政府教育投入 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长远来看,如果教育投入不增加,仅靠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以牺牲局部学校的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或者以产业化的方式,政府负责薄弱学校、市场负责优质学校来发展教育,都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 在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前提下,政府增加对一些地区、一些学校的投入,往往会对另一些地区、另一些学校的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举例来说,我国制订了"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中西部教育、农村教育的政策,计划对中西部教育、农村教育未来五年增加2000亿元投入,在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的前提下,这就意味着,将缩减对其他地区、阶段教育的投入。 二、改革资源配置模式 改革政府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模式,是与增加教育投入相对应的。国家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应改变当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做到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配置,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制造教育差距。 从受教育机会问题看来:政府应给受教育者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机会,这是毫无疑问的。目前,在义务教育并非均衡发展的情况下,推出的禁择校令,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则应在注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体现个人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高考录取制度综合改革。 三、改变教育评价体系 推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要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以及政府、学校在发展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职责。 多年来,教育被异化为"竞技舞台"和"竞争工具",接受教育"成功"的人,都是考场的高手,而人格的健全发展却被忽视。 实现教育公平,就在于让大家不用从小就挤上"五好通途"(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学、好高中、好大学)--所有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质量应是一样的,只有教学特色的差异,那么,就不会再让孩子为了上好一点的学校而起早奔波,也不会为了升一个好小学、好初中,就从小陷入题海战术。 教育公平下的学校评价、老师评价、学生评价,显然不能采用升学率指标与各类统考指标、竞赛指标,而是将目光转向教师创造性的教育过程、教师本身的从教素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方面的作用。 当然,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变,还要依托社会对教育功能定位的改变,如果教育一直扮演着进行社会基本分工的功能,而且各分工有"高低贵贱",那么受教育者就将摆脱不了对学历、对学校的追逐,教育也无法摆脱一元成才模式中的"生存竞争工具"的角色,只有整个社会形成理性的人力资源理念,重视人本身的能力,才可能让大家把教育作为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会关注本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不在乎学历的高低。 四、打破"小公平意识" 小公平意识"包括两方面,一是狭隘的"地区意识"。几乎所有既得利益者都不愿改革,怕影响自己的利益。然而从长远看,教育作为千秋万代的事业,每个人的后代都会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是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二是狭隘的"分数公平"观。不少反对招生改革的人,都提出刚性的卷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真题刑法刑事诉讼法博联教育提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真题刑法刑事诉讼法博 联教育提供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博联教育提供201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真题 刑法学(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刑法的溯及力 2.特别累犯 3.法条竞合 4.盗窃罪 5.破坏交通工具罪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正当防卫的条件。 2.预备犯的特征。 3.共同犯罪的形式。 4.《刑法》第87条关于追诉时限的规定。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不作为犯罪中不作为的义务来源。 2.试述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四、案例分析题(10分) 张某,男,27岁;胡某,男,23岁。2011年3月20日,二人同去爬山,到山顶后看到一块巨石,上边写有:“山下有行人,禁止乱投掷石头!”此时,张某看到山下有一老头路过,指着巨石问胡某:“如果咱们把这石头推下去,会不会砸到这个老头?”胡某说:“能有这么巧吗?”于是二人一起将巨石推下了山,正好砸到老人,将老人砸死。 关于张某、胡某二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有人认为是间接故意,有人认为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试通过分析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分析张某、胡某二人在此案中的主观恶意形式。 刑事诉讼法学(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刑事诉讼价值 2.自诉人 3.鉴定意见 4.留置送达 5.技术侦查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不强迫自证其罪包含哪些内容。 2.强制措施与强制性措施的区别。 3.如何理解证据“确实、充分”? 4.审查起诉的方法有哪些? 5.不适用简易程序的情形。 三、案例分析题(15分) 某公安机关10日抓获一名重大走私犯,20日提捕,检察院30日批捕。案件终结后交由检察院起诉,检察院只是通过书面的案卷阅览,便将该案移诉法院。法院接到该案后,通过阅览诉讼卷和证据目录后第三日开庭审理。宣判后,被诉人上诉(检察院未抗诉),二审法院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只是量刑不当,于是改判死刑立即执行。二审法院对死刑进行了核准,并由本院的院长签发了死刑命令。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教育公平的现实情况入手,阐述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如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公平,不同地区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以及农村和城市学生入学机会的不平等。试图通过剖析现状,提出一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教育不公平对策 一、公平的界定 公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有人将其界定在经济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法律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道德领域,而有人又将其界定在政治领域等等。不管将公平界定在何种领域,公平的含义无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手段的公平,其二是作为目标的公平。作为手段意义上的公平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出发解决如何公平的问题;作为目标意义上的公平是从人的理性出发解决如何确立一个理想的公平的社会秩序的问题。公平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关于教育公平很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每一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等。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关注。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我国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运行中(主要从入学机会是否均等、受教育者受教育过程是否公平、受教育者教育结果是否公平等三个方面)的是否公平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一)教育起点不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权利公平,二是教育机会公平。我国于 198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教育起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博联教育】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博联教育】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问题是很多备考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考生比较关心的,博联教育的咨询老师也经常遇到博联教育学员咨询这些问题,所以博联教育今天给考生具 体的介绍一下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是1995年建系,2004年建院,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以其受央财金融熏陶,具有独特的金额特色,中央财经大学 法学院里的民商法、经济法、金融服务法等专业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央财 经大学法学院历年考试报名人数也一直是增加的趋势。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内设七个专业方向和法硕(法学)、法硕(非法学)专业,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学考研有指定的参考书目,也提供每年的历年真题,这对于备考 的考生来说,提供了很好的备考办法。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007-2009年全国法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院位居全国第19名,是国内发展最快的法学院之一。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构成了中央财经大学的三大主体学科。中 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现在有两个校区,一个是学院南路老校区、一个是沙河新校区,从 14届开始,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新生开始在沙河新校区学习和生活,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新校区的环境有些偏远,但是学校整体配套设施非常完善,给中央财经 大学新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生活设施。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初试考四门,分别是思想政治理论、外语、法学综合知识一、法学综合知识二。法学综合知识一和法学知识综合二有选考和必考科目,总共有九门 专业课,具体的考研科目信息可以加博联老师QQ2850669581咨询,比如专业选择、考试科目的选择,或者更多其他备考信息都可以咨询。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专业最热 门的专业是民商专业,其次是经济法、国际法、刑法等专业,民商专业历年复试线在330分左右,所以难度也是有的,备考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最佳时间一般是大三的 上学期或者下学期,因为专业课考试科目比较多,需要看的教材也比较多,更何况有 的考生计划大四参加司法考试,除去大学课程和各种考试,所以复习的有效可利用时 间是很紧张的,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考研备考时间宜早不宜迟。 对于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更多信息和备考经验,考生可以登录博联教育官网查看,博联教育官网有针对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开设的考研主题页,上面有很多中央财经大

教育不公平现象及解决策略

教育不公平现象及解决策略 摘要:义务阶段区分重点和非重点的学校,在当下社会确实存在这样的事情。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将进一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本文将浅析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以及解决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公平;现象;;对策建议 一、含义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即让人人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则不易做到。 二、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当下有教育不公平的情况存在,我认为其背后有着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事实。就以江苏为例,苏北的经济水平落后于苏南地区,显而易见的是苏北的教育也远不及苏南地区。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1、师资水平差距悬殊。教师都愿意到条件好的学校去任教;当然,不排除有内部力量控制着教师资源的流动,使得人才往经济发达的地方流去;师范生也更愿意报考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很少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去。 2、学校的硬件设备。例如暑假去贵州支教,那里的小学设备不齐全,全校只有一个教室有多媒体,学校没有操场,只有一块可以容下几百人的水泥地。而在南京,每一个教室都配备了投影仪,课桌椅都很好。从自己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学校在硬件设备上的差距。 3、拼爹妈,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家长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买学区房,通过人际关系,走后门,送礼等手段把孩子往重点学校送。 从以上3种不公平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同时也可以知道这些是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的。 三、解决策略 当前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基本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过尽量加快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逐步逼近教育公平。在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上,并没有绝对的目标,只有相对接近的目标。教育中的绝对公平必然意味着一点压力也没有,这必然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消灭教育不公平,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操作区控制教育中的不公平的过程和结果;要在教育总体发展的前提下,在人民的教育水平共同提高的前提下,让教育不公平问题“处于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 建议:1、政府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全体中国公民提供无差别的教育资源。 2、以改变办学条件、配置优秀师资等手段弥补薄弱地区、薄弱教育差距,例如鼓励 师范生到苏北地区就业; 3、、合理配置师资,切实解决城乡、区域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是目前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又一关键因素,问题的解决一靠政策,二靠资金。如师资轮换,不要是人才固定在一个地方。 4、禁止通过走后门择校,要求就近入学 5、以新的公平观进行升学制度改革,转变社会用人观念,回归教育本质, 将教育作为完善人格的需要,重视多元成才、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拓展。

解决教育不公平的政策

宏观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集中反映了今后教育领域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描绘了教育发展和振兴的宏伟蓝图。 具体实施方面:(按时间排序) 1、(1951年开始)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是中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政策中 最具典型性的一项政策。它对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实施优惠招生和补偿教育,保障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 2、(1982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 学杂费,同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职业教育阶段,设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高等教育阶段,初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3、(2003年开始)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它的出台是和当前高等教育 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步人大众化阶段后,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都应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对象的集中性将被打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向也日趋多元化,传统的统一招考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招生制度作出相应地改变。此时,自主招生政策应运而生。 4、(2007年开始)基于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视角,国家将进一步加 强民办高等学校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为优质的高校资源选择。同时,分担国家高校的升学压力,提高各大高校的教育质量。 5、(2010年开始)继续完善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制度,推 动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式发展。中央自2010年开始设立专项资金,对某些地方高校予以重点支持,其条件是“办学层次较高、办学特色鲜明、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 6、(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1)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实现平等竞争。(2)2015年起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之后,为考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复习时间。(3)本科高职录取分开:“解放一部分学生”,这些措施无疑将影响高校的招生、录取,乃至办学。

博联教育公安大学考研助我考取专业课第一名

博联教育公安大学考研助我考取专业课第一名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博联教育公安大学考研资料助我考取专业课第一名 公安大学考研已经结束了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我成功通过了公安大学公安学初试、复试、体检。公安大学考研初试成绩为388分,以专业课的第一名的成绩出现在了公安大学考研拟录取的公示名单里。为了答谢博联教育公安大学考研资料对我专业课复习的帮助,为分享我个人对博联教育公安大学考研资料利用的一些复习方法和心得,也为了表达我内心的激动,特写本经验贴。(注:本文所用图片仅供博联教育使用,禁止随意转载,违者必究!!!)我是从14年4月开始准备公安大学考研的,在考研的初期阶段,我首先收集信息搜集公安大学考研资料。对于公安大学考研的相关信息大家可以到博联教育官网上直接查阅,博联教育对公安大学考研资料,考研改革信息等有整理和归纳,很方便考生查询。 对于公安大学考研资料中的专业课教材,我先把全部的专业课教材大致翻了一遍我感觉宪法较为抽象而且最难背,因而我把宪法作为首要攻克的对象,大概在4月20号我开始看一章宪法然后背一章,刚开始背书无疑是痛苦的,因为上学最难过的事莫过于看到语文课本后面要求:朗读并背诵课文。而对于宪法看完一章书还不是能理解透里面内容,所以我就开始了攻坚战,心里想不就是万事开头难嘛,这点苦都吃不了还考什么研究生,我坚持了一天,大概背了三页,我是一个自制力差的人,如果没有计划我就可能到处玩,所以我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天背诵笔记三页,不能拖延,完不成不能睡觉,也许是对考研的无限渴望,我坚持下来了,大学一个月时间我把宪法背完了,但是背完一遍以后我翻开书就像新内容一样,完全不能回答问题。所以我开始了第二遍,第二遍我改变了学习方法,拿着公安大学考研资料开始到户外大声朗

浅谈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浅谈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近年来,教育公平的问题越发吸引人们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东西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以及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等几个方面。今天主要谈谈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老师应当尊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但是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出现了很多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的问题,这也由此成为了教招结构化面试逻辑思维专项的热门考点,也是考生颇为头疼的题型。 具体而言,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主要体现为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待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颜色贴标签 近年来出现了多起学校用颜色给学生贴标签的热门事件。包括陕西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规定,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佩戴红领巾,调皮、学习不好的学生就得戴绿领巾,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根据学生的成绩好坏,将学生的作业本,也分成了三个颜色。成绩好的学生用绿色作业本,成绩中等用黄色的,而差生只能领红色作业本。 2. 评价态度差异 在评价学习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肯定的、鼓励的评价方式,引导他们正确作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但在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互动时,部分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方式,表现不耐烦的情绪,或是对学生采取粗暴的批评。 3. 座位编排 部分教师经常安排成绩比较好、整体表现非常好的学生坐在靠近讲台的座位,而把那些成绩较差和所谓不听话,调皮的孩子放在后排。所以,座位成了班中学生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包含着非常明显的歧视倾向。 上述几个现象,不仅违背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形象,还会造成家长的极大反感,增加家校合作的壁垒,最重要的,这些做法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跟当前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提倡的平等对待学生是相违背的。 因此,教师应该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真正理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含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考生在作答此类问题时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正视职责,提升自己 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任,就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已,加强个性修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达到完善自我,塑造良好的人格。要相信,好的老师,只要善于教育,所有的学生都是好学生。 2. 面对差异,正确对待 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因此他们在思想上,能力上,性格上都会有差异。教师要从心理上正视学生的这种差异,接受

教育不公平现象_原因

一、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原因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公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重点大学和地方院校差距扩大。富有阶层的子弟拼命往重点大学挤,它使原本匮乏且失衡的教育资源更加畸形化。农村和中小城市占有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据有关资料表明,占我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23%的教育资源;清华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村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非重点的地方院校。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日益减少。 2.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过于强凋英才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公平性,忽略大多数成绩一般的学生的特长与兴趣。 3.对社会成员心现产生恶劣影响。由于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状态,使得个人能力和努力的价值大打折扣,获取利益的机会与个人才能、主观努力、把握机会的能力不成正比,导致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怀疑,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群体心理以及主导价值体系的构建,同时还造成重点大学和地方院校以及学生之间出现强烈的等级意识,并把这

种不良意识散发至整个社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产生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 1.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目前我国教育不公的现状与我国对教育投入的不足有直接关系。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与本国GDP比值约为6.2%,发展中国家约为4.0%,而我国近几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比率,与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有很大差距。 2.“精英教育”导致教育不公平。“精英教育”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所谓重点学校投入多,使之形成设施好、师资强、升学率高、吸引力大、优质生源足的良性循环;而地方院校则投入少,使之形成设施差、师资弱、升学率低、缺乏吸引力小、生源短缺的恶性循环。 3.教育产业化思想导致教育不公平。教育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正确指导思想还没有在相当一部分人中形成,教育产业化的思路还有不小的市场。 二、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博联教育解读

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博 联教育解读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博联教育解读】 很多同学近期咨询博联教育关于中国人 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的问题,博联教育结合 多年的辅导经验,为大家讲解一下中国人民 公安大学法律硕士考研相关事项,如果还有 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继续咨询博联教育。 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考什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考试科目分 别是:政治、英语一、刑法、民法、法理 学、宪法、法制史。其中政治满分100分,英语一满分100分,刑法和民法两科一张试卷满分150分,法理学、宪法、法制史三科一张试卷满分150分。需要说明的是,法律硕士是全国联考,考研专业课是教育部统一出题的,北京公安大学的特殊之处在于,考研外语只能是英语一,不能像其他院校那样选日语、德语、俄语等其他语种。 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复试线是多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的复试线一直都是国家线,下面博联教育给大家列出最近三年的国家线。2014年国家线:政治44 英语44 专业课一66 专业课二66 总分315;2013年国家线:政治42 英语42 专业课一63 专业课二63 总分315;2012年国家线:政治42 英语42 专业课一63 专业课二63 总分315。 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好不好考 难度是相对的,经过比较大家才能看清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和公安大学的其他专业相比,复试线是最低的,比其他专业相对好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和北京其他院校相比,比如人大、北大、中国政法大学、北师大等院校相比,复试线也是最低档次的,比上述院校难度小很多。因此整体来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比较好考。 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就业前景怎么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就业一般是通过考公务员去向公安系统、检法系统、其他政府部门等,其次是去向企事业单位的法务部、安保部等,再次是去律所等单位了。就业面非常广,整体就业也很不错。其实大家没必要在就业上过多的担心,因为没有所谓的好就业和难就业,关键看有没有真本事!只要踏实备考,认真学习,学有所成,毕业后的就业不是问题。但是博联教育也提醒大家硕士在读期间最好考过司法考试,有利于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 以上是博联教育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的分析,如果大家还有关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硕士的其他问题,可以继续咨询博联教育.博联教育,公安类、法律类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知识讲解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显现越发显著。 一、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 1.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平等 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教育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有所改善,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首先,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城市中的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农村孩子不仅没有机会使用到这些设施,甚至没有像样的房子上课;其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差众所周知,再加上要长期在农村生活,所以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去农村工作,据了解,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同时存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最后,农村需要读书的小孩数量远远超过城市,但能够接受到大学教育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有孩子没有读完。 2.富人子女与穷人子女的教育不平等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有部分学校被称作“贵族学校”,而进入这些学校的条件必须是家庭条件较好,因而家庭社会地位高、经济背景好的学生能够选择“好学校”,而社会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差学校”,这是现在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是由于各经

济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而且富人子女从小可以接受额外的兴趣爱好培养,还可以接受到老师课堂之外的培训,穷人子女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外,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也不能培养自己除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 3.精英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平等 有关精英的讨论,进入21世纪后愈来愈多,人们把精英们从人群中选拔出来单独培养,享受特殊待遇,似乎成为了一种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国家把学校区分为“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的做法颇令人费解,“重点”区别于一般和普通的,那么意味着只有精英才能进入所谓的重点,重点学校的拥有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硬件资源和教师力量,正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才蛊惑着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所谓的重点学校。学生们被分为不同等级,这种教育的不平等想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不同的孩子先天的智力状况不相等,有的孩子确实聪明,而有的孩子也的确反应迟钝一点,但是大多数人智力相差无几,影响他们一生的往往是后天教育。如果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社会接班人。然而在很多学校,学习差的学生就被叫做“差生”受到不公平待遇。 二、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分析 1.地区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 首先,地区的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差异常常是导致教育投入差异的最直接原因;其次,由于发达地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低收入层所占比例甚微,因而这些地区中因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