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版)毛概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2013版)毛概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标准

1.概述

1.1课程性质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门课程中的骨干和核心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教育课,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是高职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课程主要内容是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本课程的学习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后进行。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64,其中实训课时数8,共计4学分。

1.2课程设计

1.2.1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人本性;以专业为依托,突出高职性;以能力为中心,突出实践性。

1.2.2设计思路

突出本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功能,不仅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坚定理想信念,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做到以理服人,充分发挥理论的力量,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

2.教学目标

2.1课程目标

2.1.1知识目标:

(1)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困难与解决问题的思路。

(4)坚定和平解决国家统一的立场。

(5)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现实生活的基本问题。

2.1.2职业技能目标:

(1)具有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正确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2)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3)能够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对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现状和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

(4)具有初步调查研究能力。

2.1.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所应有的基本政治素质和相应的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

3.1教学内容和实施要求

3.2.1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由于随着党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教材会不定期修改,教学须采用最新版。

3.2.2参考书目: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7年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

《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中共中央宣传部,2008年

3.2.3课程推荐网站:人民网https://www.doczj.com/doc/7314888203.html,/,新华网https://www.doczj.com/doc/7314888203.html,/

4.教学方法

4.1系统讲授法:是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它的目的和作用是直接传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在讲授中教师力求以生动的语汇和丰富的实际材料将深刻的理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4.2专题讲授法:在立足于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联系社会实际、针对社会热点,突破了教材体系的限制。这种教学方法能从理论高度对现实问题作出透彻的分析与说明,对于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4.3案例分析法:该方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然后由教师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从而深化其对相关原理的认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4课堂讨论法:该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在上课过程中提出问题,由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讨论发言,鼓励学生争论和辩论。当发言、争论或辩论比较充分时,由教师进行总结陈述。这种方法使学生由教育客体转变为学习主体,经过大量的信息传输,寻求思想的交叉点,引起共鸣,产生共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只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善于归纳总结,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4.5演讲应答式教学法:这是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活动,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讲、问、答三个环节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参与并完成,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总结三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其“转识为智”

5.教学环境

多媒体设备

6.教学考核与评价

(1)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核,考核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是否对国情、社情和民情有所了解,从而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的最终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和社会实践等内容。期末考试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实行闭卷考试,但试题必须在基础部教秘备案。

(3)下列考核内容除平时和期末所占比重固定之外,其他方面任课教师可以灵活掌握,不做硬性规定,但要保存好相关数据,如点名册,学生试卷等。

7.课程教学团队

8.教学设计示例

以项目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为例,说明教学设计。

9.编制说明

9.1课程开发: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库。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充分利用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我校已经与上海市中共四大纪念馆合作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带学生去参观学习。

(4)利用学生社团和校园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以学院学生社团为支撑,进行一些主题活动,将娱乐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也可以借助于学院的运动会、文化节、技能大赛等活动,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9.2 执笔:

9.3 审核:

9.4 时间:2014年12月12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