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讲课教案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讲课教案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讲课教案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讲课教案

第六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

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由许多环节构成,其中现场控制和安排既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应急管理工作中内容最复杂、任务最繁重的部分,现场控制和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应急处置的效率与质量。科学合理的现场控制不仅能大大降低灾难性事故与事件造成的损失,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体现。

第一节现场控制与安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快速反应原则

无论是航空器应急事件,还是非航空器应急事件等突发灾难性事件,还是恐怖袭击事件与自然灾害等,都具有的突发性、连带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在现场处置过程中任何时间上的延误都有可能加大应急处置工作的难度,以至于使灾难的损失扩大,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快速反应,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控制事态、减少损失,以最高的效率与最快的速度救助受害人,并为尽快地恢复正常的工作秩序、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创造条件。

在所有的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发生之后,现场处置快速反应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一方面要遵循事故处置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事件的性质与所影响的范围灵活掌握、灵活处理。有的事件在爆发的瞬间就已结束,没有继续蔓延的条件,但大多数事件在救援和处置过程中可能还会继续蔓延扩大。如果处置不及时,很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引发其他灾害事故。事故现场控制的作用,首先体现在防止事故继续蔓延扩大方面。因此,必须在事发的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进行现场控制。因此,快速反应原则是事故应急处置中的首要原则。 I

二、救助原则

每当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发生,就会产生数量和范围不确定的受害者。受害者的范围不仅包括灾难中的直接受害人,甚至还包括直接受害人的亲属、朋友以及周围其他利益相关的人员。受害人所需要的救助往往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体现在生理上,很多时候也体现在心理和精神层面上。例如,.火灾、爆炸和恐怖袭击等灾难性事件的现场往往会有大量的伤亡人员(直接受害者),他们会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着双重打击;同时,灾难性事件的幸存者和亲历者虽然没有明显的心理创伤,但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心理反应。因此,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应急处置的部门和人员在进行现场控制的同时应立即展开对受害者的救助,及时抢救护送危

重伤员、救援受困群众、妥善安置死亡人员、安抚在精神与心理上受到严重冲击的受害人。如果对受害者的救助不及时或不妥当,政府有关部门或参与应急处置的有关人员和组织有可能面临公众舆论的巨大压力,甚至造成与受害者及其亲属的对立,影响事件善后恢复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反,对受害人的及时救助可以减少人员伤亡,避免事态恶化,消除恐慌心理,缓解应急处置工作的压力,防止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进而使整个灾难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得以顺利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救助原则应当和快速反应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现代民主社会,应急处置的首要目标是人员的安全,救助原则与快速反应原则的本质要求就是减少人员的伤亡。大量的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案例研究表明,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就是反应不及时,受害人不能得到及时救助。

民航总局第155 号令《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反应和家属援助规定》(CCAR-399)已经2005 年8 月31 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 年1 月

1 日起施行。

三、人员疏散原则

在大多数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应急处置的现场控制与安排中,把处于危险境地的受害者尽快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出现更大伤亡的灾难性后果,是一项极其重要工作。在很多伤亡惨重的灾难性事故与事件中,没有及时进行人员安全疏散是造成群死群伤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的事故,或者其他类型的灾难性事件,在决定是否疏散人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一般有:(1)是否可能对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要考虑到是否存在潜在危险性;(2)灾难性事件的危害范围是否会扩大或者蔓延;(3)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根据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对人员疏散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临时紧急疏散;一种是远距离或相对允许时间较长的疏散。临时性紧急疏散常见于火灾、爆炸、有毒物质泄漏等事件中。临时性紧急疏散的最大允许疏散时问一般只有十几分钟,否则人员就会有生命危险。当现场的危险解除之后,即可考虑让人员返回现场。远距离疏散常见于有毒物质的大面积泄漏与扩散、放射性物质,特别是发生核泄漏事件、自然灾害等情况。由于现场的有害因素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存在,远距离疏散不仅有疏散的距离较远的特点,而且人员离开现场的时间可能长达数天甚至数年,有的可能是永久性的疏散,没有重新返回的可能。

四、保护现场原则

按照一般的程序,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结束之后,或在应急处置过程的适

当时机,调查工作就需要介入,以分析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原因与性质,发现、收集有关的证据,澄清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责任者。也就是说,除非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发生原因明显的是由于自然灾害、意外等因素所引起,不涉及任何人为的因素或责任,否则,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特别是对现场的控制作出安排时,一定要考虑到对现场进行有效的保护,以便于日后开展调查工作。现场处置工作中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要有利于日后对事故的调查。在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应急人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救助伤亡人员,或防止灾难的蔓延扩大上,而忽略了对现场与证据的保护,结果在事后发现其中有犯罪嫌疑需要收集证据时,现场已遭到破坏,给调查工作带来被动。因此必须在进行现场控制的整个过程中,把保护现场作为工作原则贯穿始终。虽然对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应急处置与调查处理是不同的环节与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绝没有明确的界限,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

保护现场不仅有利于事后的原因、性质调查,而且也是保证应急处置工作展的重要措施。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现场一般比较混乱,不仅保留着能够反映,生原因的主要证据,而且有受害者的尸体及各种遗留物品。在现场处置时,为事态的蔓延扩大或抢救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员,往往会对现场采取一定的紧急措施对现场的建筑物或有关设施采取破坏拆除措施等。这在客观上会对现场造成一的不可避免的破坏,关键是应急人员在采取紧急措施时,一定要提高保护现意识,不能保护的应进行记录或作出必要的标志。此外,发生灾难性事故与事件能会有大量群众围观,一些不法分子甚至会浑水摸鱼,偷盗现场物品。一些对事故与事件负有责任的人也可能趁乱销毁犯罪证据,这些都是应当引起足够注意的。

五、观察与记录原则

观察,就是对现场从宏观到微观的查看、把握,及时发现现场应急处置和危险源,防止危害范围蔓延扩大。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现场情况一般比较复杂,而且现场通常还会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在爆炸事故或其他爆炸事件现场,还有可能存在其他的爆炸装置,存在暂时未受波及的易燃易爆物品。在爆炸现场一般会出现人员的伤亡、建筑物的损坏。警戒线外围可能还有为:的围观群众,而犯罪嫌疑人则有可能混杂在人群之中。因此,现场一般会处变化过程之中,要求应急处置人员在控制灾难性事故现场时,要充分考息人、应急参与人员的生命安全在现场可能会受到威胁。当灾难的危害范围移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胁。为避免发生二次灾难,必须安排人员认真对现场的整体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现场发生的各种变化现场的变化情况及时作出新的决策和工作部署。

记录和现场物品的清理联系在一起,是指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对通过观察一些情况、证据、物品进行登记和保存的过程。记录不仅要把现场的动态变如实地反映出来,而且要把事后调

查与善后处理可能用到的物品进行记录币例如,2002年我国国航的一架飞机在韩国釜山发生空难事故后,韩国警察、志愿者等应急处置力量在现场采取控制的同时,安排大量的人员对事故现场大量的、细致的记录和清理工作,包括遇难者的遗体、飞机的残骸、受害,品、与事故相关的证物等物品都被细心地收集了起来。通过细致的现场记录和清理,不仅可以收集大量的人证物证,以利于日后的事故调查,同时也可以尽可能多地收集事故遇难者的残骸和遗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受害者亲友的负面影响,为善后恢复工作创造条件。

六、保护应急参与人员安全的原则

美国“9·ll”恐怖袭击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在现场参与应急处置的300多名警察与消防人员的牺牲。造成牺牲的原因很多,有现场指挥的失误,也有在紧急情况信息不充分的问题。要保证应急参与人员的安全,现场的应急指挥人员在指导思想上也应当充分地权衡各种利蔽,使现场应急的决策科学化与最优化,避免付出不必要的牺牲和代价。

第二节现场控制的基本方法

在应急事件的现场处置过程中,对现场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作出一系列的应急安排。其目的是防止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进一步蔓延扩大,使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但是由于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地点也有不同,但其现场也有不同的环境与特点,所需要的控制手段包括应急资源也不相同。这些差别决定了在不同的事故现场应该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现场控制的一般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警戒线控制法

旨由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的人员对需要保护的重大或者特别重大事件处现场,防止非应急处置人员与其他无关人员随意进出,干扰应急行动。的特别保护方法。在重特大灾难现场或其他相关场所,根据不同情况或需要,应安排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或保卫人员,或武装警察等应急参与人员实施警戒保护。对应急现场,应从其核心现场开始,向外设置多层警戒。现场设置警戒线,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处置工作的顺利进出上有一种安全感,同时避免外来的未知因素对现场的安全构成威胁,以避免现场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源危及周围无关人员的安全。应急警戒范围,应坚持宜大不宜小,保留必要的警戒冗余度以阻止现场大规模无序流动。在实践中,各国普遍的做法是设置两层以,由高密度向低密度布置警戒人员。这种警戒线表面上是虚设的,但是,这种虚设的警戒线至少在心理上可以让处置人员产生一种安全感,而高

效地投人救援工作。警戒线的设立也可以使大部分外部人员或围观群众自觉远离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现场,从而为应急处置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二、区域控制法

在有些灾难性事故与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可能点多面广,需要处置的问题较多,处置工作必然存在优先安排的顺序问题;也可能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某些局部区域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控制进入现场的人员数量。区域控制在不破坏现场的前提下,在现场外围对整个应急现场环境进行总体观察,确定重点区域、重点地带、危险区域、危险地带。一般遵循的原则是,先重点区域,后一般区域;先危险区域,后安全区域;先外后内域,后中心区域。具体实施区域控制时,一般应当在现场专业处置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由事发单位或事发地的公安机关指派专门人员具体实施;对于重特大灾难应急现场,还应当由穿着制服的人民警察或武装警察实施区域控制。

三、遮盖控制法

遮盖控制法实际上是保护现场与现场证据的一种方法。在应急处置现场,有些物证的时效性要求往往比较高,天气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取证的真实性;有时由于现场比较复杂,破坏比较严重,再加上应急处置人员不足,不能立即对现场进行勘查、处置,因此需要用其他物品对重要现场、重要证据、重要区域进行遮盖,以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遮盖物一般多采用干净的塑料布、帆布、草席等物品,起到防风、防雨、防日晒以及防止无关人员随意触动的作用。应当注意的是,除非万不得已,一般尽量不要使用遮盖控制法,防止遮盖物污染某些微量物证,影响取证以及后续的化学物理分析结果。

四、以物围圈控制法

为了维持现场处置的正常秩序,防止现场重要物证被破坏以及危害扩大,可以用其他物体对现场中心地带周围进行围圈。一般来讲,可以使用一些不污染环境的阻燃阻爆的物体。如果现场比较复杂,还可以采用分区域、分地段的方式进行。

五、定位控制法

有些应急事件现场由于死伤人员较多,物体变动较大,物证分布范围广,采取上述几种现场控制方法,可能会给事发地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对现场特定死伤人员、特定物体、特定物证、特定方位、特定建筑等采取定点标注的控制方法,使现场处置有关人员对整体事件现场能够一目了然,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定位控制一般可以根据现场大小、破坏程度等情况,首先按区域、方位对现场进行区域划分,可以有形划分,可以无形划分,如长条形、矩形、圆形、螺旋形等形式;然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