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近几年高考题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近几年高考题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近几年高考题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近几年高考题

1..(2012年高考·重庆文综·38题·第3小题)(10分)龙是中华民主笔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第一套邮票,主图为蟠龙,被称为大龙邮票,具有重要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在近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面值5分银(相当于1.5625克银)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920元。材料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 (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友,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3)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10分)【解析】第(3)问,考查影响意识(认识)差异的因素等知识,考核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西方对同一事物之所以产生不同的认识(意识)、原因:取材于现实世界的原型不同,世界观、人生现和价值观不同,实践决定认识即(社会背景不同、社会历史国情不同影响人们的认识)。

2.(2014全国课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草本》,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于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草本》,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草本》“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李时针”,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草本》过程中的作用。

3.(10分)(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4.(2014高考新课标)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2014高考大纲卷3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2013·新课标II卷)20.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题无关的客观规律性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近几年高考理科压轴题

21.(本题满分14分) 理科压轴题 已知函数2()1f x x x =+-,,αβ是方程f (x)=0的两个根()αβ>,'()f x 是f (x)的导数;设11a =,1()'() n n n n f a a a f a +=-(n=1,2,……) (1)求,αβ的值; (2)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n ,都有n a >a ; (3)记ln n n n a b a a β-=-(n=1,2,……),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S n 。 21.(本小题满分12分) 设p q ,为实数,αβ,是方程2 0x px q -+=的两个实根,数列{}n x 满足1x p =,22x p q =-,12n n n x px qx --=-(34n =,, …).(1)证明:p αβ+=,q αβ=;(2)求数列{}n x 的通项公式; (3)若1p =,14 q = ,求{}n x 的前n 项和n S . 21.(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曲线22:20(1,2,)n C x nx y n -+==K .从点(1,0)P -向曲线n C 引斜率为(0)n n k k >的切线n l ,切点为(,)n n n P x y . (1)求数列{}{}n n x y 与的通项公式; (2 )证明:13521n n n x x x x x y -????<

21.设),(),,(2211y x B y x A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上的两点,现定义由点A 到点B 的一种折线距离),(B A ρ为||||),(1212y y x x B A -+-=ρ.对于平面xOy 上给定的不同的两点),(),,(2211y x B y x A (Ⅰ) 若点),(y x C 是平面xOy 上的点,试证明:),(),(),(B A B C C A ρρρ≥+; (Ⅱ) 在平面xOy 上是否存在点),(y x C ,同时满足 ①),(),(),(B A B C C A ρρρ=+; ②),(),(B C C A ρρ=. 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若不存在,请予以证明. ;2||),(),,Q(AB :B.y )0)(4 1, ()1(|}. ||,max{|),(,0,0,4,.41:L ,) 14.(21002002122122p q p q p L p p p A x x q p q px x x x q p q p x y xOy =≠==+-≥-=??有上的作一点对线段证明轴于点的切线交作过点记的两根是方程满足实数给定抛物线上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分本小题满分 (2)设(,)M a b 是定点,其中,a b 满足240a b a ->0,≠.过(,)M a b 作L 的两条切线 12,l l ,切点分别为22112211(, ),'(,)44 E p p E P P ,12,l l 与y 分别交于,' F F .线段EF 上异于两端点的点集记为X .证明:112||(,)(,)2P M a b X P P a b φ∈?>?=; 2min max 15(,)1,(1),,44,).D x y y x y x p q p q ?????=≤-≥+-??? ?(3)设当点()取遍D 时,求()的最小值(记为)和最大值(记为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摘要: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关键词:实践;认识;辩证关系;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1.2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电磁感应近几年高考试题

十二、电磁感应 1 .(2007·新课标全国卷·T20)(6分).电阻R 、电容C 与一线圈连成闭合回路,条形磁铁静止于线圈的正上方,N 极朝下,如图所示。现使磁铁开始自由下落,在N 极接近线圈上端的过程中,流过R 的电流方向和电容器极板的 带电情况是( ) A.从a 到b ,上极板带正电 B.从a 到b ,下极板带正电 C.从b 到a ,上极板带正电 D.从b 到a ,下极板带正电 2 .(2008·新课标全国卷·T16)(6分)、如图所示,同一平面内的三条平行导线串有两个电阻R 和r ,导体棒PQ 与三条导线接触良好;匀强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导体棒的电阻可忽略.当导体棒向左滑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流过R 的电流为由d 到c ,流过r 的电流为由b 到a B .流过R 的电流为由c 到d ,流过r 的电流为由b 到a C .流过R 的电流为由d 到c ,流过r 的电流为由a 到b D .流过R 的电流为由c 到d ,流过r 的电流为由a 到b 3 .(2009·新课标全国卷·T19)(6分)如图所示,一导体圆环位于纸面内,O 为圆心。环内两个圆心角为90°的扇形区域内分别有匀强磁场,两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均与纸面垂直。导体杆OM 可绕O 转动,M 端通过滑动触点与圆环良好接触。在圆心和圆环间连有电阻R 。杆OM 以匀角速度逆时针转动,t=0时恰好在图示位置。规定ω从a 到b 流经电阻R 的电流方向为正,圆环和导体杆的电阻忽略不计,则杆从t=0开始转动一周的过程中,电流随变化的图象是t ω

4.(2010·新课标全国卷·T21)(6分)如图所示,两个端面半径同为R 的圆柱形铁芯同轴水平放置,相对的端面之间有一缝隙,铁芯上绕导线并与电源连接,在缝隙中形成 一匀强磁场。一铜质细直棒ab 水平置于缝隙中,且与圆柱 轴线等高、垂直。让铜棒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铜棒下落距 离为0.2R 时铜棒中电动势大小为E 1,下落距离为0.8R 时电 动势大小为E 2,忽略涡流损耗和边缘效应。关于E 1、E 2 的 大小和铜棒离开磁场前两端的极性,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E 1>E 2,a 端为正 B. E 1>E 2,b 端为正 C. E 1

浅谈《实践论》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实践论》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同志哲学思想尤其是认识论思想的精华,其中也包含了诸多辩证法思想,正是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才使得《实践论》永葆活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 关键词:《实践论》辩证法当代意义 《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在长期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创建的理论成果,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不仅从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的高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基本形式、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而且还进一步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相统一,全面阐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的辩证关系,并最终揭示了“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发展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正是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才使得《实践论》永葆活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 一、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①这一观点实际上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受一定的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离开了具体条件,就不可能有它们的真正统一。另一方面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变动的、历史发展的。离开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变化,主客观的统一就将是僵死的、凝固的。这一思想不仅是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批判一切‘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倾向的理论法宝,而且也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制定并实施共同富裕的政策提供了许多启示。 共同富裕包含了两个方面,前者就是要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后者就是要让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共同富裕。这也就是实现我们国家富国强民的两步走战略,而这两歩走恰恰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国土面积大,各地区现实条件存在明显差异,这会导致我国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地区都能均衡发展,同时发展。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看综合竞争力。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这种客观情况下,我们党实时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政策就是达到了主观同客观的具体的统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已经有力的证明,这条富国强民的发展政策是正确的,是完全符合了我们国家客观发展实际的理论方针,这是我们党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客观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论创建。如果我们不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的统一,就不会有我们党关于共同富裕政策的提出和实施。 当前,我国在实施共同富裕政策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第一步,但是我们还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第二步的实施,这也是我们实施这一理论政策的关键一步,更是我们党现阶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因为这一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失调,造成区域、城乡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过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等严重后果,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党一定要在主观思想上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

例谈近几年高考题中的新题型

例谈近几年高考题中的新题型 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丁益民(225300) 综观这两年各地高考数学试题便会发现几乎每份试卷,都有一定量的新定义题.这类题目的特点是命题者通过文字或图表等给出了中学数学内容中没有遇到过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可以是新概念、新定义、新定理、新规则或新情境,并且这些解题的信息有可能不是直接给出的,要求解题者通过观察、阅读、归纳、探索进行迁移,即读懂新概念,理解新情境,获取有用的新信息,然后运用这些有用的信息进一步演算和推理,从而考察学生在新的情景下,独立获取和运用新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能力. 就这两年高考题型的走势来看,高考新题型的结构形式大约有以下的7种。 一、情境新颖型 新的立意,新的背景,新的表述,新的设问都能创设试题的新颖情境. 【例1】(2020年全国卷Ⅲ)计算机中常用的十六进制是逢16进1的计数制,采用数字0~9 十六进制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十进制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例如,用十六进制表示:E+D=1B,则A×B=【】 A.6E B.72 C.5F D.B0 【点示】情境新颖有三:(1)数符新颖,除熟悉的0,1,…,9这10个数字之外,还有新数字A、B、C、D、E、F. (2)数制新颖,16进制. (3)数意新颖,16进制中的数11,如果说个位数上的1与10进制中的1“数意”相同的话,那么十位数上的1则是另外一种“数意”了;自然,F1这个数在10进制中已经不是两位数了. 【解答】我们用符号[x](10) ,[y] (16) 分别表示10进制和16进制中的数. 依题意,有 [16](10)=[10](16) 则有A×B=[10×11](10) =[110](10)=[6×16+14](10)=[6×10+E](16) =6E. 答案为A. 二、研究学习型 【例2】(2020年江苏卷)相同的正四棱锥组成如图所示的几何体,可放棱长为1的正方体内,使正四棱锥的底面ABCD与正方体的某一个平面平行,且各顶点 ...均在正方体的面上,则这样的几何体体积的可能值有 (A)1个(B)2个 (C)3个(D)无穷多个 【点示】研究有三:(1)正方体内接几何体 的空间模型;(2)截面图形;(3)新课标要求的 三视图. 【解答】法一:本题可以转化为一个正方形可以有多少个内接正方形,显然有无穷多个.

试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试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关于人的认识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的要素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和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知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是: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再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浅谈“实践” 在十几周的马克思原理哲学的学习之后,经过一些书籍查询及思考,对于从高中开始学习的实践有了一些新的见解及心得。 首先最重要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_(2) 2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决定的,同时又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相统一的辩证本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认识运动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实践与认识具有辩证的统一的关系,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一关系: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依赖于实践,产生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生产与实践的需要。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围绕着各个时代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的。其次,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人只有在变革事物的实践中,人同客观对象反复相互作用,变革客观事物,人们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认识其本质和规

律。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就人类知识的总体来说,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实践。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一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近代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发展,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而推动的。其次,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这些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例如,人的生理器官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望远镜、显微镜、雷达、电脑以及网络等,大大延伸了人的器官。第三,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例如,人类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不断给医学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同时不断提供大量的临床经验供人们研究,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医学不断发展。总之,实践长才干,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就越强。 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在主观领域是不能解决的,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一致。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 “他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 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

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化学试题分析及2016年高考化学备考复习建议

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化学试题分析及2016年高考化学备考复习建议 广州市真光中学王国强 一、全国新课标(Ⅰ、Ⅱ)卷化学三大题型(必做题“实验题”、

选做题“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分析及教学策略 (一)“化学实验”题型分析(见附件:2012-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Ⅱ)理综化学《化学实验》试题汇编) 1、常考考点: ①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名称、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洗涤、连接与气密性(漏液)检查、溶液的配制和稀释、试剂的取用和保存、试纸使用、一般常见事故处理、关于“沉淀”三实验等) ②常见气体的制备(包括所用试剂名称、用量;仪器选择、连接(安装)、用途;反应原理;除杂、干燥、收集方法;尾气处理等) ③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根据“特征阴、阳离子、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特定实验事实”检验)、分离和提纯方法(常用“溶解、过滤、洗涤、萃取、分液、蒸馏、分馏、结晶、洗气、渗析、升华”等方法及其所用仪器的名称、作用等) ④化学实验方案(性质实验方案、制备实验方案、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①科学性:实验原理准确,实验流程合理。②安全性:保护人身、保护环境、保护仪器。③可行性:条件允许,效果

明显,操作正确。④简约性,做到步骤少,时间短、效果好等基本要求。) ⑤定量实验(配制溶液、中和滴定、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物质组成及元素含量、转化率、产率测定) ⑥化学探究性实验(原理准确;方案设计合理;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相匹配) ⑦实验条件控制(对比实验)与数据处理(计算) 2、教学策略: (1)按照“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常见气体的制备”、“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几个实验知识模块进行复习,保证实验复习的系统性、完整性。 (2)由于全国卷实验题型与以往广东高考实验题型有很大区别,所以实验复习要“注重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复习与训练”、“注重与有机、无机实验装置图有关的知识复习与训练”、“注重实验设计、实验评价题型的复习与训练”。 (3)对课本典型实验挖掘素材,创设问题,扩展延伸。如:高考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纠缠)关系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801班黄玉杰(2008214320) 【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从小到大的学习中,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一直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有思想上的,更有实际行动上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非常值得去深究的,人类的不断先前发展就是由于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而进步的。我们以后也要好好运用,但首先就要考虑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认识实践产生先后纠缠关系 一:从历史产生方面看二者的关系 远古人类的生命大约只有30岁左右,他们生活在凶残的世界里,吃与被吃成了一种选择。那时的人类只有劳动,并没有实践,那时的劳动也同其他动物一样,是为了生存而努力的。这只是一种完全的自然情况,群居生活也是为了保护自身免受伤害的行为劳动,并不是为了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只是为了拯救自身。随着人类劳动的加深,渐渐的形成了对整个世界模糊的认识从而也慢慢将单纯的劳动转化为了一种生产实践,也思考着改变着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这也形成了一种实践活动。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加深,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先前发展,同样,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也推动了实践活动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二者产生的先后是很难探讨的,正如鸡和鸡蛋的关

系,或者说,我更倾向于认识先于实践产生。最初的古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活动算不算是实践,它如同动物一样的护己行为使自己慢慢有了用巧妙方法抵御自然的能力,使他们慢慢学会了思考、认知。对整个世界也有了小部分的了解,虽然它不太符合对实践的定义,但如果说这种活动算是实践的话,那么在现在森林中的动物,如类人猿也会用工具,也会护己。 实践的含义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要有实践,就要有认识的指导,不然只能是活动而已。人区别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是人具有理性,会思考,懂得认知世界,会用自己的认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会总结经验教训,这就是认识的能力,没有认识,何谈实践,实践是由认识指导的,没有认识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成功的几率是很小的。 每一个实践的发展都由认识推动的,在实践中认识先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总结出正确的认识,抛弃或改正错误的认识。每一个正确的认识也都是在实践的发展中总结出来,得出来的。 综上所述,自我认为,认识的产生先于实践。但是,认识的继续发展却要实践来推动,在人类的劳动中,慢慢总结经验和教训,再应用在实际劳动中,劳动产生实践,实践再形成新的认识。 二:从二者相互作用看二者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是在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 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麻绳被雨淋湿。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

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第二,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对于认识深化的需要,迫使人们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突破了人的生理器官的局限,扩大了人类知识的视野,深化了认识的层次,从而推动了人类知识的发展。第三,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的发展还有赖于认识能力的提高,而认识能力,不管是观察能力还是思维能力,却是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一个人的实践经验越丰富,实践的水平越高,认识的能力也就越高。 自古猿人钻木取火以来,人类经历了动物油灯、植物油灯、煤油灯等。可是人类并没有满足,在使用油灯照明的同时,仍然在寻找其他的照明方法。到了18世纪,出现了用石蜡制作的蜡烛,并且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100多年前英国人发明了煤气灯,使人类的照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近几年全国卷高考文科数列高考题汇总

数列高考题 近几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数列部分考题统计及所占分值 一.选择题 1. [2015.全国I 卷.T7]已知{}n a 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n n S a n 为的前项和,8S =44S ,则10a =( ) A . 172 B .19 2 C .10 D .12 2.[2015.全国II 卷.T5]设n S 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1353a a a ++=,则5S =( ) A .5 B .7 C .9 D .11 3.[2015.全国II 卷.T9]已知等比数列{}n a 满足11 4 a =,35a a = 44(1)a -,则2a =( ) A .2 B .1 C . 12 D .18 4.[2014.全国II 卷.T5]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2,若2a ,4a ,8a 成等比数列,则{}n a 的前n 项n S =( )A .()1n n + B .()1n n - C .()12 n n + D . ()12 n n - 5.[2013.全国I 卷.T6]设首项为1,公比为 2 3 的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则( ) A .21n n S a =- B .32n n S a =- C .43n n S a =- D .32n n S a =- 6.[2012.全国卷.T12]数列{}n a 满足1(1)21n n n a a n ++-=-,则{}n a 的前60项和为( ) A .3690 B .3660 C .1845 D .1830 二.填空题 7.[2015.全国I 卷.T13]在数列{}n a 中,1n 1n 2,2a a a +==, n S 为{}n a 的前n 项和。若-n S =126,则 n = . 8.[2014.全国II 卷.T14]数列{}n a 满足121 ,21n n a a a += =-,则1a = 9.[2013.北京卷.T11]若等比数列{}n a 满足2420a a +=,3540a a +=,则公比q = ;前n 项

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众多知识中非常重要的的一个观点。只有充分利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才能说明世界是物质的,证实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只有掌握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论与实践观,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特性,提高自身实事求是的能力。 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实践密不可分,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经验,然后再重新应用到理论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最初人们根据自己身体感觉去认识事物,这种感觉是肤浅的、片面的、外在的,因此对事物产生了肤浅的、片面的、外在的感性认识。 然而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人们也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及内在联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基于此,感性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跃升为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人们更加踏实、认真、深入的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了解缺点和不足从而促进已有认识的发展以及新认识的产生。例如,一名会计系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感觉实际操作与书本上学的不一样,但是,通过向同事请教、学习,经过慢慢的锻炼、摸索,这名大学生的岗位实际操作肯定会大幅提升。因此,这名大学生工作过程中的请教、摸索其实就相当于实践。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有经过实践学习才能积累经验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进而提升业务能力,随着业务能力的提升,对会计行业的认识又会产生新的提升。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总结积累运用提升的过程中这个行业才能不断的发展完善。这就充分证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没有经过实践的认识是容易发生错误、产生偏差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这一点我们是相当笃定的,虽然一再强调从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是学习与掌握间接经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老祖宗早就教育我们要学会借鉴和吸收别的人经验,毕竟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其自身可实践的范围也是有限的,然而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客观世界的发展永不停歇,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传承延续下来,随着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通过对以往认识的“去其糟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