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618青少年心理卫生复习资料

5618青少年心理卫生复习资料

5618青少年心理卫生复习资料
5618青少年心理卫生复习资料

青少年生理卫生复习资料

第一章:青少年生理卫生概述

1.心理卫生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主要运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综合医学和其它有关学科如社会学,教育学等中的有关知识,探讨人类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

2.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美国斯威萨最早提出,目前学术界对它有三种理解:指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一门学科、维护和增进人们心理健康的一项事业或服务性工作。

3.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包括:自我意识良好;人格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定;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特征相符合。

4.心理异常的层次:轻度心理异常(局部失调,有偶发性和暂时性);中度心理异常(心理障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重度心理异常(心理疾病,精神病)

5.现代心现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比奈尔(1792,解锁)、比尔斯(1908成立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

6.1930年5月,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华盛顿召开,选举产生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委员会。宗旨是:完全从事慈善、科学、文艺、教育活动,尤其是关于世界各国人民心理健康的保持和增进,开展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增进全人类的幸福。

7.1936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1985年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和国家科委批准,中国心理协会重新成立。下设14个专业委员会:心身医学、儿童、青少年、老年,大学生,妇女、特殊职业、残疾人、心理治疗与咨询、心理评估、临终关怀、危机干预、护理心理和森田疗法应用。

8.青少年心理卫生的意义: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9.目标:一般(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和特殊(某个年龄段的特殊矛盾);终极(促进学生自我实现)、中间和直接目标。10.我国将青少年心理卫生的目标分为:

矫治性目标:以矫治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为主,目的在于矫正已经严重妨碍青少年成和的心理问题;

预防性目标:旨在预防青少年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减少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可能性,维护其健康;

发展性目标:是最高目标,旨在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现实与自我,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在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最佳心理状态。

11.内容:性、个性、自我意识、情绪、意志、学习、人际交往、生活习惯、环境、心理危机干预。

12.原则:面向全体与个别对待;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主体性原则;全社会共同参与原则。

13.常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信度0.7/0.85和效度)、个案法。

第二章: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1.个体发育的两个高峰期:婴儿期和青春期(是个生理学概念以性成熟为主的)(青少年时期)。

2.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有:身体外形的迅速变化、脑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性生理发育成熟三个方面。

3.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年均增高6-8cm),体重(年均增重5kg左右),第二性征(是指由性生理发育导致个体身体外形上的性别差异,第二性征的出现是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

4.脑与神经系统是心理发展的直接前提和物质基础,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决定性意义。包括:脑重与脑容积的增加(14岁发育完成),脑电波的变化和皮层与抑制过程的平衡。

5.青少年科学用脑有助于脑的健康发育,体现在:

一、如能积极思考难度适当的问题,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有助于高效率地发展脑功能,促进智力发展。

二、要注意用脑卫生,保证脑的营养供给,注意脑的休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学习环境空气新鲜。

6.性心理发育是指性器官及生理机能的成熟。男女性在性器官及性机能方面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7.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对身体容貌的敏感性增强;产生性意识;产生成人感;独立性和闭锁性的发展。

8.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四个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认知:指个体对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存储和提取的复杂过程。

1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是认知机构的变化和转换,认知发展是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适应来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能取得自身与环境的平衡,而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11.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1-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12,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业进行抽象思维)。

12.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系统说明了儿童智力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指出对儿童来说应确定两种智力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下借助他人帮助所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13.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

14.青少年的思维力的发展体现在:思维能力(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思维品质(深刻、批判和创造同时又片面化和表面化待特征。)

15.青少年人格发展包括: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

16.自我意识是人格中的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随着生理发育成熟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在不断探索中分出现第二次飞跃,其具体表现为:

1、能全面,深入地认识自己内心世界,自身的才学、品格、能力等内在因素逐渐成为自我评价的重要内容。

2、自我意识化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虽然两种自我会发生矛盾,带来烦恼和彷徨,但可以重新统一。

3、自我体验丰富而深刻,自我调控的目的性和主动性逐渐提高。

17.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华的行为方式,是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要人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18.青少年是性格成型的关键时期,其性格发展主要体现在态度特征(比较稳固的态度)、情绪特征(两极性,强烈性与温和性、可变性与固执性、内向性与外向性)和意志特征(目的性、果断性及自制力)三方面。

19.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或倾向。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0.青少年品德发的特征:

一、从原则上理解道德准则;四、道德意志不断加强,成为约束不良动机,坚持正确行为方向的有效力量。

二、在道德评价中注重动机和效果一致关系的分析;三、能独立,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21.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主观能动性

22.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基因、先天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家庭和教育);

23.主观能动性,指个体的主观意识,主观态度和主体活动对客观世界能动的积极作用,包括个体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青少年的性心理卫生

1.性的本质是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2.性心理:是指与性征、性欲以及两性交往等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是性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性心理活动的表现:对性知识的追求;性欲望和性冲动;性的自慰行为;对异性的爱慕。

4.性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异性疏远期;异性好感期;异性爱慕期;两性恋爱期。

5.早恋:是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男女过早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判断标准:生活自立的程度和恋爱年度龄与

法定的婚龄相差的程度

6.早恋的特征:朦胧性、矛盾性、变异性、差异性。

7.早恋的类型:爱慕型、好奇型、模仿型、从众型、补偿型、逆反型(不恰当干预)、病理型(营养过剩)。

8.早恋的成因:一、生理:早熟;二、心理:好奇、虚荣和易受暗示性;三、社会:生态环境恶化、成人诱因、

学校单调生活。

9.早恋的危害: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易受伤害,产生心理问题;容易出现性过失;增加犯罪发生率。

10.早恋的正确对待:正视早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丰富的课余生活;鼓励异性正常交往。

14.青少年的性心理适应问题包括:自我意识问题,人际关系,情感问题。

15.性教育是一种成长教育和人格教育。性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消除青少年的性无知,促进其正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

二,有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有利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将来的恋爱,择偶,建立幸福的家庭关系做准备。

16.我国青少年的性教育主要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纪教育。

17.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家庭教育:生活指导,讨论交流法,榜样示范法

二、学校教育:直观教学,收集问题讨法,读书指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故事续述,个案分析

三、社会教育:青少年专题性教育。

第四章:青少年的个性与心理卫生

1.个性: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2.个性结构分为:个性动力系统,个性表征系统和个性调控系统

动力:以积极性,选择性为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是个人行动的力量源泉。

表征:是个性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稳定)、性格(外显)、能力(差异)三方面

调控:维持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自我意识构成。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个性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统一、独特性和共同性统一、社会性和生物性统一。

4.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是由个性物质构成的,他将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要根源特质。编制了16P F。

5.塔佩斯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因素,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性(O CEAN)

6.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

7.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无好坏之分,要充分认识自己,。

8.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与社会有密切关系的个性特征。

9.性格主要由四个方面的特征构成:态度特征、认知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态度与意志为主导地位。

态度:指人对特定对象的较为持久的反映倾向,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私与自私,诚实与虚伪;勤或懒。

认知:指人在感知(被动或主动),记忆(形象或逻辑),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也来的性格特征。

情绪:指人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愉快与抑郁。

意志:指人在为达到预定目的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调节的方式和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10.需要:是个体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其基本特性是需要的动力性。

11.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12.青少年典型的优势需要:友谊需要、独立自主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成就需要

13.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它促使个体对有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积极的探索使个体处于一种兴奋的,快乐的积极情绪体验中。

14.青少年兴趣的特点:在广度和深度都有发展,情境性直观性转主观倾向的调节和支配。由广泛到集中。

15.理想:是个体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16.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决定着人生的追求和生命的价值。形成分为五个阶段:准备(小学),观察(初中),探索(高中),定向(部分高中生),确立(高中阶段后期)。

17.青少年常见的不个性:自我为中心,孤辟,依赖,逆反,浮躁,怯懦,敌意,反社会倾向等。

18.逆反心理: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19.逆反心理的特点有:一、结构上看: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二、从特性上看: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三、从存在上看:是相对稳定与可变性的有机统一。

20.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对正面的宣传作反面的思考;对榜样和先进无端的否认;对不良倾向产生同情感;对思想教育与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21.产生原因: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自我意识的觉醒;认知水平的偏差;好奇心的驱使。

22.逆反心理的引导:加强感情投入,建立信任感;采取正面引导的教育方式;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引导青少年自我教育。

23.孤辟是以畏缩和回避为特征的不良个性。表现为不与他人接触,没有朋友,不发言,心事重,易神经过敏。

24.孤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创伤,克服孤辟的方法有:一、社会支持疗法;二、扩大交往范围;三、鼓励多参与集体活动。

25.依赖:以依附性为特征的不良个性,表现为娇气、缺乏信心和主见,过度容忍,害怕孤独。

26.依赖形成与家庭环境有关,要克服的方法有:学会生活自理;独立实践,树立信心;树立奋发图强的精神;培养独立的人格。

27.怯懦:以胆怯和懦弱为特征的不良个性,表现为胆小怕事,遇事退缩,不思进取,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

28.产生怯懦的主要原因是与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关。对子女的教育常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29.反社会倾向:是在心理上缺乏道德价值观念,在行为上不符合社会规范,但尚未形成反社会人格。表现为自我中心,不关心集体;不负责任,不守纪律;不诚实,感情淡薄;不知羞耻,无悔改之心。

30.反社会倾向的形成与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有密切关系。

31.健康个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富有责任感;自尊自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诚实正直;合群协作;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有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32.帮助青少年塑造良的个性的方法:

一、对照健康个性的标准,剖析自己人;二、丰富知识,加强文化修养;三、从小事做起;四、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正确对待挫折,锻炼意志;

第五章: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卫生

1.意识是人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2.自我意识: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以自己作为对象。通常是指个体自己的身心活动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和觉察。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自我作为主体起作用,它应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分离感和同一感。

4.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认知成份,其核心是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情感成份,其核心是自尊。)和自我调节(意志成份,其核心是自我控制)。

5.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1、生理、社会和心理自我;2、现实、理想和镜中自我;

1

生理: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身体,外貌等认识,由此产生的情绪体验和进行的自我调节。

社会:是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社会中的角色和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情绪检验和进行的自我调节。

心理:是个体自我的核心,指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知识,能力,性格,气质,情感,兴趣,理想等。

现实: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不现实生活中的我的认识。我实际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理想:是个体对想象的我的认识,是个体想要实现的比较完善的一种自我形象。我应该是…,我想成为…

镜中:也称投射自我,是个体根据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形成的对自己的看法。

8.青少年自我体验的特点:日益丰富和深刻;闭锁性;矛盾性;易变性。

9.青少年自我调节的特点:由被动性向主动性发展;向自我教育发展/。

10.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主要有:

一、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自己觉得是助人为乐,别人却认为是好管闲事

二、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希望自已是个三好学生,成绩很好,可体育不好达不到三好的标准

三、独立与依附:无经济来源,能力有限,独生子女习惯依赖

四、自尊与自卑:有很强的自尊心,却容易产生自卑感

五、好胜与消沉:血气方刚,上进心强,对未来充满幻想,但在困难面前容易消极和退缩。

11.皮亚杰的自我中心理论认为: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中有两个典型特点:思维的片面性和我向思维。

12.艾尔肯的自我中心理论认为,青少年自我中心两个特点是:幻想观众和个人不死

13.自我中心的表现:以自已的需要兴趣为中心,无视他人的利益;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不关心他人;固执己见,不容易改变态度甚至盲目地坚持。

14.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克服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

一、了解什么是自我中心观;二、视角转换,换位思考;三、学会爱别人;四、主动承担责任

15.从众: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也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16.青少年产生从众的原因有;一、相信他人心理;二、寻求安全心理;三、群体认同的需要。

17.自卑:个体的认知歪曲而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消极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我轻视的情感体验。

18.自卑产生的原因:a家庭背景;b生理因素;c能力因素;d挫折经历;e过强自尊心;f不合理认识

19.艾利斯认为不合理认识包括: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透顶。

20.如何克服自卑: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来克服

一、认知矫正:客观评价自己;对失败作适当的归因;自卑补偿法;积极暗示

二、行为锻炼法:突出自己;目光接触,正视他人;昂首挺胸,快步行走;练习当众发言;学会微笑。

21.自负:是个体的认知歪曲而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过高评价,及由此产生的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情感体验。

22.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一、正确认识自已;二、积极悦纳自己;三、有效调控自己;

一、全面了解自己(自我分析,与他人比较、从他人评价、从实际生活);

客观评价自己(形成客观衡量自己的尺度,有效的社会比较)

二、学会接受自己;体验成功;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

三、建立合理的理想自我;积极参加实践锻炼,提高自制能力。

第六章:青少年的情绪与心理卫生

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他不是自发的而是由客观事物作用引起的。

2.情绪的成分: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表情)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

3.情绪基本特征;快感度(愉快与不愉快)、激动度(激动与平静)、紧张度(紧张与放松)和强度(强与弱)

4.情绪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健康功能

5.我们常把: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列为最基本的或最原始的情绪。

6.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和外部表现可以分为:心境(微弱而持久,有弥散性)、激情(强烈,暴发和短时)、应激(出乎意料,紧张情境)三种状态。

7.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机体的生理变化在情绪体验中是第一位的,个体的情绪是间接由生理变化产生的。刺激—生理反应—情绪体验。虽然与生活中的常识性经验不相符,但它是首先提出生理变化是情绪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推动了情绪生理机制的研究,因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8.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论:由于外办刺激物按一定顺序作用于人,就会在大脑皮层中按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比较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动力定型,简称为动型。

9.情绪的产生是受到环境事件(刺激因素)、生理状态(生理因互)、认知过程(认知因素)三个条件制约,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沙赫特提出的情绪三因素说。

10.加拿大的塞利提出了应激生理反应说,认为就激是各种紧张刺激所引起的一系列的非特异性反应。他称它为全身适应综合征,可分为三个阶段:惊觉阶段、阻抗阶段和衰竭阶段。

11.情绪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一、愉快而平衡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保护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

二、良好情绪有利于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有利于人际交往,易与他人和睦相处,作良好的适应。

12.青少年情绪的特点:一、情绪体验的强烈性;二、情绪体验的波动性;三、情绪体验的丰富性;四、情绪表现的内隐性和外显性并存;五、情绪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

13.焦虑是个体面临或预期将来临的威胁而又对此无能为力,不能应付时出现的紧张痛苦反应,是个体处于无助状态之中而又不能采取有效行为去对付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14.过度焦虑会引起的反应:一、在生理方面:引起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二、在心理体验方面:表现也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安;三、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手足无措,采取无意识的动作来消除。

15.青少年时期出现的焦虑有:学习焦虑,考试焦虑、社交焦虑

16.抑郁:指点个体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感到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异常沮丧的一种不良情绪体验。

17.抑郁最典型的心理特征是缺乏快感。具体表现为:食欲不振、睡眠不良、丧失正常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8.抑郁的成因:一、成就动机强烈、期望过高;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出现偏差;三、人际关系不良;

四、不良的家庭环境。

19.抑郁的危害:动机、情绪、思维、注意和行为多个方面;具体表现有:影响学习和做事的动机;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无法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对未来和世界的看法;不良的行为式。

20.恐惧:指个体在正常的情况下对某一特定事物,人际交往或处境等产生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

21.恐惧可分为:特殊事物的恐惧、对社交的恐惧、学习恐惧。`其产生的原因是外界的环境和机体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2.嫉妒:个体在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有服气,不愉快,自惭,怨恨的情绪体验。

23.由于学习具有竞争性,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嫉妒,大体表现为三方面:

一、不愿意承认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别人明明成绩好,进步快,却视而不见,不予承认。

二、贬低别人的成绩或进步。三、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同学表现出怨恨。

24.嫉妒的内因是自身知识浅薄、心胸狭窄、极端自私;外因是来自家长,教师的错误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25.嫉妒的危害:有碍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害于身心健康;

26.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状态以及他人情绪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行为表现等方面发生一定变化的过程。

27.情绪调节包括:具体情绪调节(快乐,悲伤);唤醒水平调节(适度);情绪成分调节(生理,认知、行为)

28.基本情绪调节的方法:理性情绪疗法、系统脱敏法、表情和呼吸调节法。

29.系统脱敏法其原理是,人的肌肉放松状态与不良的情绪状态是一对抗过程,相互起抑制作用。

实施步骤有:学习放松技巧、建构恐惧或焦虑梯度;实施系统脱敏(想象脱敏和现实脱敏)

30.简便易行的怀情绪调节方法:注意转移调节法、活动调节法、音乐调节法、表象调节法、暗示调节法。

第七章:青少年的意志与心理卫生

1.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三大特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具有调节支配用作、与克服困难想联系。意志的核心是克服困难。

3.意志的品质是衡量一个人坚定与否的尺度。主要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四个方面

自觉性: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并对目的及其社会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并主以支配行动。

果断性: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坚韧性: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

自制性: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的品质。

4.意志行动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准备阶段(权衡行动动机、确定目标、选择方法和制定计划)和执行阶段。

5.意志行动冲突:意志行动中的人有两或以上目标,当这些目标不能同时实现时产生的目标冲突和动机斗争。

6.人的意志行动的表现为接近或回避某一目标。所以冲突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7.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发展特点:

一、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但盲目性和依赖性依然存在;三、坚韧性提高,但做事仍易虎头蛇尾

二、果断性有所发展,但仍伴有冲动行事和优柔寡断;四、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但自制能力仍较薄弱。

8.青少年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培养:

一、树立远大的理想;二、制定合理的目标;三、讲究科学的方法;四、从小事做起;

五、坚持体育锻炼;六、榜样示范;七、塑造良好的个性。

9.挫折:指个体的意志行受到无法克服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它包含:挫折情境(挫折源);`挫折的认知(认知,态度和评价);挫折反应(焦虑、攻击、愤怒)。

10.挫折产生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自然因素(自然灾害)、社会因素(政治,经济,道德、风俗习惯、舆论、人际关系、家庭)、教育因素(学校的组织管理方式、校内人际关系、教育环境)

二、内部因素:生理因素(缺陷,疾病)、心理因素(抱负水平、动机冲突、挫折承受力、个性特点)

11.青少年产生挫折的主要原因: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协调、情感困扰、心理承受能力差

12.挫折的反应表现两种类型:情绪性反应和理智性反应。

13.情绪性反应:焦虑、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戕

14.理发性反应:坚持目标,增加努力;调整目标,寻求补偿。

15.应对挫折的策略:

一、正确对待挫折: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具有两重性;二、合理利用心理防御机制;

三、调节抱负水平;四、寻求社会支持;五、创设挫折情境,培训挫折承受力。

16.心理防御机制:指人们为了应付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而有意无意地利用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保护机制。可分为积极的(认同、补偿、升华、幽默)和消极(压抑、文饰、投射、反向)两类。

第八章:青少年的学习和心理卫生

1.学习: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较持久变化的过程。从狭义来说是人类学

习,指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人经验的过程。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改变为标志的,且变化相对较持久。

2.青少年的学习特点:一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二、是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学习;

三、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品德;四、在班集体中进行。

3.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1987年在整合有关理论及学习过程的模式基础上提出一种简化学习过程模式:如图:

原有信息(B),新信息输入工作记忆中,找出内在联系(C),与原来信息相联系(D),新信息被理解在长时记忆中储存(E)

4.影响青少年学习的因素:生理成熟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学校和家庭因素。

5.智力:指顺利完成智慧活动的能力,即人的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素。

6.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将智力分为七个水平:130以上,极优;120-129优;110-119中上;,90-109中等;80-89中下;70-79临界;70以下智力落后。

7.影响青少年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努力程度、自信心、学习方法等。

8.学习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这种学习行为朝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

9.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的三维度成败归因理论是解释学习动机最系统的理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4种最主要的原因。控制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

10.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是人的主观推测。直接影响个体的认识,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

11.学习兴趣:也称求知欲,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

12.国内学者活奸中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分为六个方面:参与倾向、情绪体验、兴趣专一性、兴趣广度、稳定性和效能性

13.学习策略:是学生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般性的整体策略和谋划。不同于学习方法。

14.丹塞伦担出了MU RDE R的学习策略。

2

15.迈克卡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复述、精加工及组织策略);元认知(计划、监视及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和其它人支的支持);

16.学习困难:指无明显智力缺损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及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上出现障碍,表现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

17.国内学者判断是否存在学习困难的四个标准:1、主课平均成绩在末位10%以内;2、经老师综合评定为学习困难学生;3、智商在90以上;4、无明显身体或精神上的疾病

18、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体现在神经功能、认知、元认知、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上

神经功能: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最差的是记忆力和注意力。脑左发展逊于脑右发展。

认知:不能有效地对外界信息进行认知,因此难以与外部环境构成动态的平衡关系。

元认知:不能有意识地自我监督,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学习无计划无准备,方法不当,极少总结经验。

学习动机:动机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学生,他们学习愿望,学习主动性和坚持性均差于正常学生

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

心理健康:对人际关系敏感、体能更多的是自卑感和自在,有较多的负性情绪,主观满意度偏低等。

19.厌学心: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20.厌学产生的原因:学习目标不明;心理压力过大;教师教学水平低;片面的自我认知。

21.学习疲劳:是指由于连续学习或高强度学习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2.疲劳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23.生理疲劳是人体生理系统产生的疲劳症状,主要是由身体能量的过度消耗而引起的。是累了不能学了;心理疲劳是由于从事的学习活动不符合主体的心理需要,难以形成积极的态度所引起,是倦了不想学了。

24.考试焦虑:指学生面对考试情境所产生的一种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焦虑。

25.考试焦虑包括三个方面:认知反应,学生面临考试情境时的主观认识(考试担忧/消极自我评价/认知干扰);生理唤醒,指考试情境所引发的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生理反应(心率加快);行为表现,学生在考试情境中表现出业异常情况下的各种行为或活动。(多余动作的增加、胡乱答题,早早离场)

26.考试焦虑形成应具备的条件:考试情境的激发性(应激源);认知评估的调控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反馈信息的强化性

27.考试焦虑对青少年的影响:

过度考试焦虑对考试成绩的影响:易分散注意力,干扰回忆过程,对思维过程有瓦解作用。

过度考试焦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评价、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过度考试焦虑对身体的影响:导致大脑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引起神经衰弱等。

28.青少年的学习心理辅导:一、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二、学习兴趣的培养;三、学习策略的指导;

四、学习疲劳的辅导;五;考试焦虑的调节。

29.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一、外在动机: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习结果/恰当、适时的表扬与批评/适当开展竞赛活动。

二、内在动机: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提倡发现问题;

三、归因训练: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其掌归因技能,改变不良,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团体发展、强矫正、观察学习)

四、培养自我效能感: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指导学生积极归因。

30.学习兴趣的培养: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利用原有的兴趣迁移。

31.学习策略的指导:制订学习计划;抓好学习的基本环节(预习、听课和复习);掌握“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习认知策略:划线、作笔记、写提要。

32.学习疲劳的辅导: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合理的营养;懂得科学用脑;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33.考试焦虑的调节: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确定合理的期望水平;做好考试的准备;学会积极暗示;学会几种放松方法;掌握考试技巧。

第九章: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卫生

1.人际交往:指人与人相互传递信息,相互认识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特征:人际交往是信息沟通、相互认识、

相互作用的过程。

2.人际交往的手段有:言语手段(书面的和口头的)和非言语手段(表情,面部,言语和体态表情。)

3.人际关系:是人们通过人际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

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

5.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来。人际交往的基本需要有:包容(希望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控制(控制别人与被别人控制的的愿望)和情感(爱与被爱的愿望)需要。

6.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从经济学原理出发,认为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交换性。

7.自我呈现理论是戈夫曼提出来的,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是交往的参加者借助自己的言行向交往对象呈现自我的过程。

8.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功能:交流信息,启迪思维;学习行为规范,促进社会化发展;

正确认识自我,促进自我意识发展;满足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健康。

9.根据交往对象不同,可以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分为三类: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师生交往;

10.同伴交往的特点:迫切需要融入同龄团体;重视友谊;充满矛盾的异性交往。

11.友谊:指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心理认同感和情感依恋为主要特征。是在人们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青少年渴望友谊的原因:烦恼与困惑需要;归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需要成为主导需要。

12.亲子交往的特点:青少年对父母的态度发生变化;亲密程度发生变化;对父母产生新的期望。

13.和谐亲子关系三个特征:亲近感,心理自由,有效监控。

14.亲子冲突:指子女与父母之间公开的,过度的行为和心理上的对抗或对立。可以是语言与非语言来表现。其主要特点是:一般发生在小事上,

15.亲子冲突的焦点集中体现在:日常生活安排;责任感;学校学习;家庭关系;价值观和道德观。

16.亲子冲突的原因,有两种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

认知发展: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的认知重组导致冲突的增加。如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认知。

家庭系统:亲子冲突看成家庭系统产生的问题,而不是父母或子女单方面的问题。

17.师生交往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和信任程度降低。

18.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认知偏差: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19.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情绪问题:愤怒、羞怯;

愤怒:指个体由于需要不能满足,目的不能达成而产生的剧烈的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羞怯:指个体在别人面前感到局促不安,郁闷压抑,手足无措,非常不自然的一种心理倾向。

20.羞怯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阻碍了青少年与其他人的情感交流,限制了他们的社会范围;

二、使得青少年羞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妨碍青少年展现自己才华和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可能会使青少年给其他人形成错误的印象。不成熟,不友好,不值得信任。

四、会使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无法深入甚至失败告终,容易产生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

21.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人格缺陷:自卑、多疑和孤独。

22.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行为问题:社会性退缩行为和欺负行为。

退缩行为:无意社交型、被动焦虑型、抗拒社会型。不干预会导致广泛的行为能力丧失。

欺负:力量的非均衡性,重复发生性。

23.青少年人际交往遵循的原则:平等原则、互利原则、诚信原则。

24.青少年学会控制自己情绪:克服羞怯(改变人际交往的观念;要维护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和克服愤怒(抑制、化解和合理表达自己)

25.培养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包括: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热情待人和勇于承担致责任。

26.掌握交往技巧:主动交往,善于自我表露;耐心倾听,善于提问;掌握赞美与批评的艺术;勇于承认错误。

第十章:青少年的生活习惯与心理卫生

1.青少年吸烟的现状:低龄化,形成吸烟习惯,男性高于女性。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具体内容和程度不清楚;

在不同程度上对吸烟持肯定态度。

2.吸烟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对身体的危害:对生理的影响和吸烟导致的疾病

生理:心血管的负担加重;肺活量下降;损害神经和大脑功能;影响青少年的生长育

疾病:致癌;慢性支气管炎;大量的一氧化碳,尼古丁和氢氰酸等毒物可导致或加重心血疾病。

二、对心理健康的危害:对缺氧的耐受性比成人差;烟碱和尼古丁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短暂兴奋和持久麻痹;可能成为青少年不良道德品质的诱因。

3.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青少年吸烟心理分析:好奇、模仿、补偿、表现、交往、解压

二、外部环境因素:社会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偏差;家庭、同伴、大众传媒的影响。

4.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矫治:一、吸烟危害的教育与宣传;二、群体规范的约束;三、矫正吸烟习惯的心理技术(社会影响、生活技能、认知—发展干预模式);四、营造良好的反吸烟环境(公共场所禁烟、大众传媒抵制烟草广告、约束向青少年销售香烟的行为)。

5.过量饮酒的青少年的危害:

一、对身体健康的危害:酒精中毒;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认知功能下降、影响学习兴趣、不文明行为;

三、过量饮酒产生的社会影响: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和自杀行为。

6.青少年过量饮酒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民族习俗和家庭影响;二、国伴影响;三、心理因素(好胜、交往需要、叛逆心理)

7.矫治过量饮酒行为的心理干预技术:角色扮演法,社会影响干预法、自我控制程序(自督、识、交、新)

8.网络成瘾是精神学医生最早提出来的,指的是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9.网络成瘾的类型:交际成瘾、游戏成瘾、色情成瘾和信息搜索成瘾。

10.美国心理学家Y oung发现行为成瘾中的网络成瘾与赌博成瘾最为相似,他参照赌博成瘾的标准最早提出了8个项目组成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如有五项符合就可诊断为网络成瘾。

11.Da vi s等从人的认知角度出发,设计编制了《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D OCS),共有36个项目,包含安全感、社会化、冲动性、压力应对和孤独与现实等五个因素。是一个自陈量表。

12.网络成瘾解释最具代表性的是杨的A CE模型、戴维斯的认知—行为模型和Gr ohol的阶段模型。

杨的ACE模型:导致用户成瘾的3个特点:匿名性、便利性、逃避现实。

Da vis的认知—行为模型:源于对网络活动的认知和上网行为的强化。

Grohol的阶段模型:提示是个动态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新手被迷、避开成瘾的活动、其它活动平衡。

13.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互联网的易成瘾性:随意性、多样性、匿名性和时空延伸性等特征;

二、易导致网成瘾的人格特征:内向型性格、低自尊,高人际敏感性、喜欢标新立异

三、需要满足的解释:情感表达的需要、社会会支持需求、缓解压力需要、虚拟自我实现

14.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矫治

一、加强正面的引导、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的认识;二、提青少年自身综合素质;三、认知—行为疗法。

15.认知—行为疗法的步骤:一、唤起来访者改变现状的自身愿望,让他们自觉主动参与到治疗过程中;二、了解原因;三、评估成瘾者的上网模式,确定上网时间的基线水平;四、制定计划及实施。

16.杨提出的治疗计划制作策略:改变上网时间;定时提醒强制执行;设定上网的具体目标;约束和过滤上网内容;家长和老师经常引导成瘾青少年的行为;让青少年列出其它感兴趣的活动;建立支持群体。

第十一章: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卫生

1.家庭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

2.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分为:客观因素(家居空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和主观因素(父母自身特点、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气氛)

3.家庭生活环境:家居空间(住房的大小、家居环境)、家庭气氛(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

4.父母的教养方式:指父母指导和控制孩子的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根据麦科比和马丁提出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两个维度(父母要求与父母反应),可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个类型:民主型:高要求、高反应;有利于孩子形成诚实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

专制型:高要求,低反应;由于自小缺少主权,容易形成胆小,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

溺爱型:低要求,高反应;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形成自私任性,易发脾气,好夸口很不良个性。

忽视型:低要求,低反应: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注而产生孤独感,无价值感与不安全。

5.1979年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成为家庭的核心。

6.独生子女更聪明,更有创造力,显得更成熟和有教养。这种良好个性形成的原因有:优越的经济条件;享受充分的爱;教育条件良好。

7.独生子女也容易养成自我中心,依赖和任性等不良个性。其形成的原因有:

一、由于没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易形成自我中心,缺乏团结/合作/竞争/善解人意和助人为乐等品质

二、缺乏与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所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往往较弱;

三、在家庭中缺乏模仿的伙伴,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学习,容易形成早熟倾向,过早失去儿童的天性。

8.离异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产生消极情感;出现性格缺陷;缺乏自信,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心理创伤难以持平和恢复。

9.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途径:营造舒适的居室环境(居住);良好的学习环境(兴趣);良好的情感氛围(爱意)。

10.学校风气:校风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积聚而形成的师生共同具有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包括行为(学校成员集体行为倾向)和精神(教育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群体规范)两个层面。

10.校风具体表现为:领导作风(决定因素),教风和学风(集中体现)

11.校风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

12.班集体: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生共同学习与生活的地方。它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凝聚,驱动和同化效应。

凝聚效应:是指集体对其成员有一种吸引作用。爱,关系融洽,互相尊重、理解、关怀和爱护。

驱动效应:是指集体的影响能使成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上进的态度,形成个体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班集体的四种激励功能:目标导向激励,活动发展激励,组织的调控激励和人际关系的驱动激励。

3

同化效应:是指集体成员在活动中接受集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和不自觉地产生了与集体要求一致的行为和态度。

13.教师:是学习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价者,也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他的人格特征,职业道德、期望值和领导方式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14.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指在影响学生的过程中表现出的风格,可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15.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的途径:完善学校的物质条件;加强精神文化环境建设。

16.社区环境包括:社区自然环境和社区人文环境。现代城市单元式高层楼房环境,大大限制了青少年与社会接触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形成孤独,离群,依赖,忧郁和不善交际等性格特点。

17.社会风气:指社会生活的风貌和后气氛,一般表现为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互效仿和传播湛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综合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

18.在众多的传播媒介中,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图书、电视和互联网。

19.电视传媒的正面影响:一、日益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三、能使青少年在娱乐中升华人格。

20.电视传媒的负面影响:一、影响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二、青少年不懂自我约束,耗时太多影响学习;三、沉迷于电视空间,影响心理健康成长。

21.互联网,由于信息量大,方便快捷,功能齐全等特点,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二章: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

1.危机:含有危险和机会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危险的,另一方面,只要处理得当又是个机会。

2.心理危机:指个体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却又无法回避,也无法用已有的方法加以有效解决时产生的严重心理不平衡状态。

3.心理危机的种类:从危机来源分:成长性危机、外源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

4.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成长期或绝望期。

5.心理危机的四种结局:

一、个体顺利度过危机,学会处理危机的方法,得到成长。最好的结局。

二、危机虽过,但却留下了心理阴影,形成一定的偏见的观点和态度。

三、自杀,个体无法承受危机带来的心理压力,采取结束生命的方式寻求彻底解脱。

四、个体未能度过危机,引发精神障碍。

6.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危机源:一、学业压力;二、环境适应不良;三、人际交往的障碍;四、身心发展不平衡。

7.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一、情绪反应:焦虑、愤怒、恐惧、抑郁;二、认知反应: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和对外界的判断能力下降;三、行为反应:敌对与攻击、退化与依赖;四、生理反应:疲劳感,失眠等。

8.危机干预:主要指及时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人们恢复心理平衡。是一种短期的帮助过程,其目的是随时对那些处理困境,正遭受挫折,或将要发生危险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重新建立和恢复危机发生前的心理平衡状态。

9.危机干预原则:一、想方设法让当事人自愿接受帮助;二、帮助当事人正确的面对危机,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三、为当事人提供各种相关信息。

10.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危机干预模式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模式和折中干预模式。不管是什么模式其目的就是:一、防止当事人出现过激行为;二、帮助当事人恢复心理平衡。

11.常用的危机干预心理技术主要包括:支持技术、问题解决技术和危机事件应激解说(团体)。

12.危机干预的步骤:一、危机评估:危机严重性评估(当事人是否对人对自己有危险);危机状态评估(认知、情感、行为改变);二、制订治疗性干预计划;三、治疗干预阶段(主要);四、危机解决和随访阶段。

13.青少年危机干预的策略:

一、加强青少年心理危机源的控制;二、增强青少年的挫折承受能力;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四、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支持系统。五、建立青少年危机预警机制。

14.对危机干预的错误认识:

一、心理危机干预就是言语劝说:这只是一方面,主要是帮助当事人寻找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二、危机发生一段时间后的干预没有价值:许多危机给当事人的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

三、危机发生后出现的各种反应是正常的:失眠,食欲差等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或持续时间过长是不正常的

四、他人的介入和帮助对当事人度过危机的意义不大:处于危机中的人心理功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旅途中特殊的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且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应如何办近几年,我们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点,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青少年在教育者的心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才智的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青少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民对青少年投入的最多,希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然而,长期以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青少年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对时下青少年问题日益增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都还很不够,其中潜在着许多容易让人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抓好思想上重视、认识上对头、专业人员训练有素等方面的工作,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也就不可能会健康全面的成长,因此,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对策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之后,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师资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组织领导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同年还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委托有关省市和高校进行研究与实验。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烈“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年9月,教育部又在贵阳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制定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上述种种迹象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题1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题 一、填空 1、根据WHO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处于完满的积极状态。 2、根据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青年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正处于亲力感与孤独感的阶段。 3、人际沟通的心理效应有首因效应、刻板效应、近应效应、光晕效应、定式效应和投射效应。 4、学习动机的四个特征是始动性、导向性、强度和维持性。 5、记忆是人们保持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系统有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三部分组成,关于记忆信息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艾滨浩斯定律。 6、压力是个体对压力事件的主观感受与应对过程,它包括察觉、对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7、艾利斯的理性行为疗法又称为ABC理论,其中A是指_______、B是指_______、C是指_______. 8、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心理发展过程分成_______、肛门期、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五个主要阶段。 9、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是设置可达成的目标,设置目标的原则是:①具体、②衡量、③能达到、④现实、⑤实现 10、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素理论认为,爱情包括激情、亲密、承诺三个因素。 11、压力源是指那些引起当事人压力感受的情景或生活事件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是:危害性、持久性、互动性。 12、人际沟通是个体最基本的需要,它构成人类活动的基础。 13、大学生心理矛盾具有普遍、双重、复杂、三个主要特点。 14、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一般分为-----、-------和--------。 15、自我价值感的人格特征表现在无条件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对自己的价值有适当的尊重几个方面。 16、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积极探索、寻求自我的关键时期。 17、在应对压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其直接指向压力源、目的是消除压力源的存在。 18、诚实守信显示了一个人在自尊、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 19、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由学习动机、对学习材料的感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所获得信息的巩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五大要素构成。 20、在压力状态下,个体可能做出------的行为,也可能做出--------的行为。 21、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是在学生时代的中学时代。22、弗洛伊德将人格分成----、自我与----。 23、认知策略是指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与技术,有助于我们有效地编码、组织以及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24、一般地,个体可以从控制源、稳定度和可控度三个维度来分析事物原因 的特性。 25、性健康包括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性生理健康。 26、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们的非理性信念具有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糟糕至极。 27、弗洛姆在《爱是艺术》中指出:“爱除了给予的因素外,还包括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 28、根据性行为的目的和所处阶段的不同,可将性行为分为边缘性性行为、过程性性行为、目的性性行为三种类型。 29、沟通的主要形式有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 30、“一好百好、“一差全差”,这是人际交往中晕轮的表现。

2011年青少年心理卫生_试题_有答案

2011考题 选择题 11988年提出衡量心理健康三种标准(内省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的是我国学者(B) A 马建青 B 许又新 C 陈仲庚D钟友彬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形式运算阶段的年龄是(D)A 0-2岁 B 2-7岁C 7-11、12岁D 11、12-15、16岁 3在心理发展理论中,“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C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C 华生 D 罗杰斯 4主张“性力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的心理学家是(A)A弗洛伊德 B 华生 C 奥尔波特 D 歌德5一般来说,缺乏耐心、稳定性差、注意易转移、不愿意做深入细致工作的气质类型属于(B)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6自我意识的结构包含了三个方面,即(A) A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B 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控制 C 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D 自我概念、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 7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的阐述正确的是(C) A 过度的自我关注会产生自我意识偏差,表现为自我中心 B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具有两个特点:幻想观众和独特自我 C 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和进行思考 D 自我中心者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8塞利认为应激中“全身适应综合论”的三阶段是(D) A 阻抗阶段、接受阶段、衰竭阶段 B惊觉阶段、衰竭阶段、接受阶段C阻抗阶段、讨价阶段、接受阶段D惊觉阶段、阻抗阶段、衰竭阶段 9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对情绪的控制力增强了,情绪开始带有文饰性,这反映青少年的情绪表现具有( B ) A 复杂性与多样性 B 内隐性与外显性 C 丰富性与外显性D多样性与内隐性 10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属于(D)A 补偿 B 升华C 合理化 D 投射 11对考试的成败进行归因,以下属于稳定因素的是(B )A 运气 B 能力 C 努力 D 情绪 12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属于(A)A 厌学 B 学习困难 C 考试焦虑 D 学习疲劳 13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关系,称为(A) A 同伴关系 B 师生关系 C 情侣关系 D 同事关系 14青少年用吸烟来引起异性的注意是一种(D)A 好奇心理 B 交往心理 C 补偿心理 D 表现心理 15下列青少年过量饮酒的原因中,属于外在诱因的是(C)A 追求刺激 B 争强好胜 C 民族习俗 D 叛逆心理 16父母与孩子在认识、情感和行为协调上都缺乏沟通,亲子间只是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这种教养方式属于( D ) A 民主型 B 溺爱型 C 专制型 D 忽视型

自考《青少年心理卫生》习题和答案

自考《青少年心理卫生》习题和答案

青少年心理卫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国内学者许又新提出的衡量心理健康标准的是【】 A.测验标准 B.内省标准 C.操作标准 D.发展标准 2男孩出现第二性征的时间大约在【】 A.9~l3岁 B.10~14岁 C.15~17岁 D.13~15岁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2.7岁时其认知发展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4.一般认为,青少年早恋时注重仪表、专长、品性的类型属于【】 A.模仿型 B.从众型 C.补偿型 D.爱慕型 5.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的罗马医生是【】 A.希波克里特 B.巴甫洛夫 C.盖伦 D.塔佩斯 6.要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A.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B.生理自我、现实自我和社会自我 C.现实自我、社会自我和理想自我 D.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镜中自我 7.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自负是由于个体的认知歪曲而形成的 B.自负是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一种情感体验 C.自负的人不喜欢自己,害怕失败 D.自负的人好嫉妒、挑剔别人 8.某人曾经平安地度过菜种危险的情境,当他再次遇到相同情境便会泰然自若并不感到慌。对此,情绪的认知一评价理论的解释是【】 A.因为经过了学习,所以就不再恐慌 B.已经建立了条件反射,情境与情绪联系紧密 C.积累了相关经验,因此危险情境就不再起作用 D.由于现实条件与过去适应的内部模式相一致,事情得以平稳进行时,人将无明显的情绪反应 9.青少年的情绪仍带有儿童期情绪的特点,常有“破涕为笑“的现象,这反映出青少年的情绪体验具有明显的【】 A.深刻性 B.波动性 C.外显性 D.强烈性 10.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属于【】 A.补偿 B.升华 C.合理化 D.反向 11.对考试的成败进行归因,以下属于可控因素的是【】 A.运气 B.能力 C.努力 D.试题难度 12.学习策略就是【】 A.一种学习方法,例如尝试回忆法或抄写法等 B.一种记忆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类别化等 C.学生为达到学习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措施 D.提高学习效率的一般性的整体策略或谋划 13.人际关系是人们通过人际交往面形成的【】 A.心理关系 B.社会关系 C.空间关系 D.物理关系 14.认为吸烟有助于结交朋友,减少陌生感,提高办事效率,是一种【】 A.好奇心理 B.交往心理 C.补偿心理 D.表现心理 15.下列青少年过量饮酒的原因中,属于其个体心瑾因素的是【】 A.民族习俗 B.争强好胜 C.家庭影响 D.同伴压力 16.父母对孩子的指导与控制程度都较低,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愿望与要求,这种教养方式属于【】 A.民主型 B.溺爱型 C.专制型 D.忽视型 17.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积聚而形成的师生共同具有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称为【】 A.校风 B.班风 C.学风 D.作风 18.青少年由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较多压力,如升学、交友、择业等较容易引起【】 A.成长性危机 B.外源性危机 C.存在性危机D.生存性危机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题(有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题 (一)出题思路 对于大一新生,学习心理、交往心理、恋爱心理、焦虑的调节、挫折应对这五章是重点。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他们目前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1. 学习方面,觉得南方学院是2B类学校,是个山中学校,对学校不太满意,觉得将来前景较为暗淡,甚至一直在为是否退学而矛盾斗争中; 2. 如何处理同学关系,包括如何在新环境中与交新朋友、如何宿舍关系、如何拒绝他人等 3. 如何与异性交往及处理恋爱关系,包括恋爱对象的不稳定、异地恋、家人反对等。 (二)例题 1.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以适应作为生存的前提条件。 (1)什么叫适应 一种与环境相融洽和谐的关系,包括满足一个人的绝大多数需要,并且拥有符合要求所必需的行为变化,以便一个人能与环境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 (2)适应有哪些类型 消极适应和积极适应 (3)作为一名大学新生,你在适应大学新生活的过程中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4)你是如何调适的 2. 交往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但人际交往也是最微妙、最复杂的。 (1)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客观因素:时空接近、态度相似、外表相悦、个性吸引 主观因素:人际期望、人际安全、人际张力 (2)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3)你是如何处理的 3.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活中,那些能够让我们钦佩/敬仰的人(如父母或名

人)一定会有许多优秀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1)请列出你最钦佩的2个人。 (2)他们有什么特点 (3)对你有什么影响 (4)当你钦佩一个人时,你心里涌现出哪些情绪 4.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伴随终生的事情,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特点。 (1)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相比,有哪些明显不同的特点 目的、内容、方法 (2)你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哪些心理问题 (3)你是如何调适的 5. 爱情是两性间一种真挚强烈的情感。 (1)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指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稳定、专题的感情,是由心理、生理、道德和美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精神生活现象。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结合,是人自然性和生活性的统一。 (2)一段真挚的爱情对个人成长有哪些重要意义 (3)恋爱中会有哪些不良行为 亲昵过度、三角恋爱、婚前性行为 (4)针对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 6.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1)什么是挫折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目标不能实现、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2)大学生常见的挫折有哪些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五篇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五篇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一 我们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重视心理健康,健康包括心 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但是心理的健康经常被我们忽视。健 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 理素质在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 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青少年,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 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 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青少年 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 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 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 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 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青少年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因此, 青少年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 极主动适应学校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二 通过对心理学的深入学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心理学 的重要性,心理学的发展正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能生活。从 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四岁的宝宝 已经能揣度别人的心思了,他知道怎样把玩具藏起来让其他小 朋友找不到,还会提供错误的线索去误导小朋友;孩子会从妈妈的神情和语气上判断她在生气。所以乖乖地不敢胡闹,等妈妈 高兴时,就会乘机提出要求;父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奖励和处罚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都是建 立在对他人心理进行观察和推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每个人 都能对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和所为进行预测。这也 正是心理学家想要努力说明的问题中的一部分。心理学的开设,不是为了让人类去研究别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是为了让人类 更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理解别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让 人生达到更好的生活境界。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以及文化的缔造,关键在于人本身。社会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心的向往和需 求的发展。社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把人的愿望与渴求引 导到社会总目标的规范之下,这就需要认识人、了解人、认识 人的心理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既可以直 接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使 人不断的自我完善,从而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也是一种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心理健康基础知识 一、心理健康得含义 1、什么就是心理? 人类得心理现象包括过程心理与个性心理两部分。 过程心理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与个性倾向性。 2、什么就是健康? 罗马医生盖论说:健康指没有疾病得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下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3、什么就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个人心理所具有得正常得积极得状态与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得能力。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人得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能够顺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保持心理健康就是现代人必备得能力之一。 4、什么就是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探索与研究人得心理健康得形成、发展、变化得规律,以及如何维护与增进心理健康得学问。 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其中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等都属于智力因素,情绪、意志、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得内容包括:智力得发展与教育、非智力因素得培养、环境适应教育、人格健康教育等。 二、心理健康得标准 心理健康得标准不像生理健康得标准那样具体、精确与绝对。心理现象得度量没有一个固定而清晰得界限,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就是泾渭分明得对立面,人得心理及行为就是一个由正常逐渐走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与转化得连续谱。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得标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良好得自我意识、良好得社会功能、良好得应付方式、良好得人生态度。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七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 完整(5)人际关系与谐(6)适应能力强(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樊富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得7个标准: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得兴趣与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得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得心境; (4)能保持与谐得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得人格品质; (6)能保持良好得环境适应能力;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因素

自考必备:青少年心理卫生.

青少年心理卫生自学考试第一章青少年心理卫生概述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心理卫生的任务是: 1、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2、帮助人们及早发现心理异常、积极治疗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必须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上的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自我意识良好. 2、人格健全。 3、智力正常. 4、情绪乐观. 5、意志坚定。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特征相符合. 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几个成次: 1、轻度心理异常、也称轻微心理失调、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 2、中度心理异常、也称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

3、重度心理异常、也称严重心理疾病、包括各类精神病. 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翌年抗日爆发后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1985年4月重新成立. 心理卫生的意义: 1、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 2、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要. 3、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原则: 1、面向全体与个别对待的原则. 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主体性原则. 主观能动性、积极性. 4、全社会共同参与原则. 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的方法有: 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 青少年身心发展 青春期主要有哪些生理变化: 主要为身体外行,生理器官,生理机能以及心理行为的突出阶段。 青少年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对身体容貌的敏感性增强。2、产生性意识。3、产生成人感。4、独立性与封闭性的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1、连续性和阶段性。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和先天素质。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教育。 主观因素。主观意识,态度,活动等。青少年性心理卫生 性心理:指性征,性欲以两性交往等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 青少年性心理活动的表现:1、对性知识的追求。2、性欲望和性冲动。3、性的自慰行动。4、对异性的爱慕。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 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 1. 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 2. 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 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战胜困难。 5. 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一项统计显示:要求提供心理咨询或矫治的来访

青少年中30%是由于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而团省委的一次调查数据也显示:有68.9%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21.5%的学生“说不清”,仅有9.5%的学生轻松地感到学习“没有压力”,有35.9%的中学生已经把“学习太累”当做自己学习劲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师生关系被打破,更使青少年失去可容健康心灵成长的大片土壤。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而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有偿家教、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更使师生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调查中,有71.7%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甚至有6.5%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差”,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且已不是局部、暂时的个别现象。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则当数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在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教师及团委书记的个别访谈中了解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来自生活困难或

浙江工商大学大一心理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复习提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提纲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第一部分心理健康基础知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1、什么是心理? 人类的心理现象包括过程心理和个性心理两部分。 过程心理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2、什么是健康? 罗马医生盖论说:健康指没有疾病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下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3、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能够顺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保持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 4、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探索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等都属于智力因素,情绪、意志、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内容包括:智力的发展与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环境适应教育、人格健康教育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像生理健康的标准那样具体、精确和绝对。心理现象的度量没有一个固定而清晰的界限,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走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谱。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会功能、良好的应付方式、良好的人生态度。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七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人际关系和谐(6)适应能力强(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樊富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由先天和后天共同决定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经济和社会风气(如心理疾病与现代化发展有奇特的同步性,与西方人的“原罪感”相对应的,中国人更多的是羞耻感)等,此外个体的成长经历及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也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

《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

---------------------------------------------------------------最新资料推荐------------------------------------------------------ 《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 《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第一章青少年心理卫生概述 1、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学:在积累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称心理卫生学. 2、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3、心理卫生的任务是: 1, 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2, 帮助人们及早发现心理异常,积极治疗心理疾病. 4、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必须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上的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 自我意识良好.2,人格健全.3,智力正常.4,情绪乐观.5,意志坚定.6,人际关系和谐.7, 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特征相符合. 5、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几个成次: 1, 轻度的心理异常,也称轻微心理失调,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 2, 中度心理异常,也称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 3, 重度心理异常,也称严重心理疾病,包括各类精神病. 1936 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翌年抗日爆发后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1985 年 4 月重新成立. 6、心理卫生的意义: 1, 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 2, 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要. 3,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7、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原则: 1, 而向全体与个别对待的原则. 2, 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 主体性原则.主观能动性,积极性. 4, 社会共同参与原则. 8、青少年心理卫 1 / 2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青少年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物质生活一天天丰富,各种腐朽文化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加快了腐蚀青少年的步伐。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市中小学生过半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厌学、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等多种现象。有的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娇生惯养、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还有的高中生存在交往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互联网是诱导部分孩子产生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带有刺激性的网站,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2、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急速剧增。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出现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缺乏精神寄托等心理问题。3、随着年龄的增长,生

理发育加速,带来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的心理半成熟问题。4、在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日趋加重,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此建议: 一、要着力营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人文教育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清查学校周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场所,如网吧、美容院、歌舞厅等不适合青少年的娱乐场所,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 二、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指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对其进行集中统一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通过专业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三、逐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教育预防与咨询治疗并重,切实做好以预防为主,有计划、分层次、系统地对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要加强关注,举办“挫折教育”、“情绪的自我调节”、“人际交往”等专题讲座,有针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复习重点

策略:(1)分清事情的主次(2)掌控自身生物钟大学生心 理健康 第一章 1、四维健康新概念:(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定义)即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 2、判定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原则: (1)社会适应标准(2)统计学标准(3)经验标准(4)自身行为标准(5)医学检测3、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2)情绪积极、乐观、稳定、心灵良好(3)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4)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5)坚强的意志品质(6)能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7)拥有完整和谐的人格品质(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4、心理原因产生的原因之个人因素:(1)思维片面不深刻(2)自我认识太悲观(3)心理素质不健全(4)情绪发展不稳定(5)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不成熟相矛盾 5、心理咨询(概念):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其他信息传递方式,能够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则就是保密原则。哈师大心理咨询热线88060540 第二章 1、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是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总和的意识,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 2、自我意识结构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从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又可以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 3、自我意识的矛盾 (1)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2)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3)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4)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冲突(5)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矛盾 4、自我意识的统一 (1)积极的统一:自我肯定(2)消极的统一:自我否定与自我扩张(3)难以统一:自我矛盾与自我萎缩 5、无条件的爱自己 (1)倾听自己的内心需要(2)欣赏自己的优点(3)爱自己的缺点(4)掌握自己的命运6、自卑的表现 (1)自我怀疑,自我贬低(2)情绪低落,心态消极(3)胆小懦弱,畏首畏尾 7、战胜自卑的方法 (1)有勇气和和决心改变自己(2)调整理想自我,调节抱负水平(3)学会积累和体验成功(4)利用补偿作用超越自卑(5)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8、自我中心的概念:人在观察事物考虑问题时,以个人主观图示去对待有关事务,不能设想他人观点、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 9、自我中心的表现 自我中心的学生对自己过于关注,过多地从自我角度、以自我标准去评价、认识事物与行为,凡事喜欢从自身出发,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事于度外,很少

A青少年心理卫生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卫生》模拟卷(一)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早提出"心理卫生"这一术语的是美国学者( A斯威萨 ) 2.女孩的身高、体重、第二性征等在( B9——13岁之间 )为快速增长阶段。 3.主要体现在气质、性格、能力三个方面的是指( B 个性表征系统 ) 4. 在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中,在青春期阶段的发展任务是( C获得自我同一性而克服角色混 ) 5.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所制约,其中( C 认知过程 )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6.最常用的一种行为疗法是( B系统脱敏法 ) 7.在关于青少年学习动机的理论中,近年来国内教育心理学家最感兴趣,并研究最多的一种理论是( A归因理论 ) 8.学习兴趣的发展达到高峰是在( B小学六年级 ) 9.下列除( D相互利用 )之外,都属于人际交往的基本特征。 10.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主要指标是( B情感成分 ) 11.个体希望和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愿望,这在舒茨看来属于(A包容需要 12.青少年适应环境、形成健康人格的基本途径是( D人际交往 ) 13.下列不属于和谐亲子关系的特征是指( C责任感 ) 14.进入中学以后,师生交往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除( B 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和信任程度提高 )之外。 15.一位活泼、率真的中学生,人们往往会认为他诚实、善良、富有创造性,这是指( B晕轮效应 ) 16.预防网络成瘾的最好方法是( C 提高青少年自身综合素质 ) 17.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比较疏远,孩子常感到自己不被理解,在家里没有地位,类似情况属于( C专制型 )父母教养方式。 18.形成独生子女不良个性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D在家庭中缺乏必要的教育条件 ) 19.班集体成员在活动中接受了集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态度与行为,这是( C同化效应 ) 20.建立面向青少年的危机干预机构,这属于青少年自杀预防体系的( B二级预防 ) 21.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直接作出贡献的是美国 ( C 斯威萨 ) 22.面对全体青少年,着眼于心理素质的提高,这属于 ( C 发展性目标 ) 23.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相互认识和相互作用的联系过程称为( A 人际交往 ) 24. 青少年时期的年龄范围大约为( B 11、12——17、18岁 ) 25.人格中的自我调控系统指的是( D 自我意识 ) 26.艾尔肯指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有两个特点,即( B幻想观众和个人不死 ) 27.造成青少年产生自卑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源于( D不合理认知 )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文

篇一:《关于心理健康的作文》 现在有许多的事情影响着我们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最近接连发生的校园惨案、如今的升学压力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就让我们来讨论讨论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我认为应该不要分什么名校,如果说哪个孩子上的是名校,就认为他很好,说他将来一定有出息。而恰恰相反的,如果哪个孩子没上名校,就认为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这是肯定的吗?我们常看到一些高智商的犯罪,犯罪分子不就是人们心目中从小长大的小天才吗?而没拥有知识渊博的人,不也照样成为英雄吗?因为有了什么名校,父母都希望我们将来有出息,也不管我们愿不愿、适不适合,给我们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我们小学生的周 六、周日已经成了正常的上课时间,让我们没有了属于自己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双休日也成为了我们小学生痛苦的两天。好希望不再有什么培训班,还给我们自己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我们没有了压力,学得轻松,成绩一定更优秀。 作文心理健康与幸福人生 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匆容、坦然的面对一切。才能对幸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对幸福有一个合理的追求,你才会有幸福感。 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在那破烂不堪的教室里,用塑料布蒙盖着窗户、门框,遮风档雨。用石块当凳子,坐在用木板搭起的课桌旁,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课,努力学习的时候,他们的脸上都泛着幸幅的微笑。有老师传授知识,他们能学到知识,他们感到了幸福。因为他们的心理很健康青少年时期学习是第一重要。所以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吸收着知识的养分,他们快乐着,他们觉得幸福。同学们,你有何感想? 你有没有感到他们的环境和条件与我们城市里学校有那么大的差别?我们教室宽敞明亮,设施齐备,老师辛勤地教诲着我们。我们是否每位同学都在努力地学习?我们在学习中会遇到疑难,在生活中会遇到同学之间的友谊向题,师生关系的处理问题。我们每个人是否都能正确对待?都能正确处理?我们的脸上是否能都泛起山区小朋友们面颊上的幸福微笑! 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困难,都会经受各种挫折,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有认真面对,勇敢地接受挑战,在困境中求发展,求提高。当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向困难挑战其实是向自己挑战,能一鼓作气通过考验,人生就从突破和创新中获得无限的意义,我们就会有成就感,就会感到快乐。幸福没有距离、没有标准,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心满意足时,当你感到快乐时,就是幸福。 爆米花 我本是袋中白米一粒,无忧无虑,何曾想到要承受压力?!看着漂亮的主人端着我欣然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据一项调查统计 , 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 , 约占 20%,而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青少年约有 3000万人。 由于我国公众对心理、精神卫生问题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偏低 , 许多隐患不能及早发现治疗 , 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正确对待和解决 , 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以至悲剧发生。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学工作者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那么, 青少年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才是心理健康的呢?下面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心理保证,人的智力划分往往通过智力测验 ,90以上是正常智力, 70以下是弱智,智商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有的学生智商高,但学习成绩不好,在校的学生90%以上智力水平相等, 但是为何有的学生学习好, 有的学习不好, 关键是情商。智商是成才的基础,情商是成才的关键。情商是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情商低的人表现意志不坚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易冲动、做事不规范、任性、不负责任。 2、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3、心情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工作和学习不是为负担,应视为乐趣,努力把自己才智在学习中发挥出来。 4、与人为善、乐于人交往、和同学和睦相处、对同学充满热情、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同学尊重、信任、不产生嫉妒、憎恨。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的结题报告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为此,我们对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门调查。 二、现状及发展趋势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是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三、课题研究目标 1.了解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引起我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3.培养我组成员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分析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周职业生涯规划——张必涛 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大学付出:早起、坚持自习、经常锻炼、拿奖学金、入社入党、考驾照。大学收获:文凭、技能、素质。长期目标清晰生涯规划五大要素:知己、知彼(探索外部世界)、抉择、目标、行动。 兴趣是职业生涯的重要依据,能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你的才能、是保证职业的稳定性和工作的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浪费时间就等于在耗费自己的生命。 1、表达能力2人际交往3组织管理4适应能力5实践能力6学习能力 第二周危机与应对——陈青 危机:常规方法无法解决心理危机:心理状态严重失调 特征:危机是危险的,时限性的(hours-weeks) 干预的目的:防止过激行为、释放情绪、处理问题(帮助、支持、寻求解决方式、自学方式去处理) 正常发展危机:结婚、退休…… 危机境遇性危机:亲人死亡、灾难…… 存在性危机:人生目的、责任…… 成功应对:获得经验*失恋如何成功应对* 反应度过危机:有负性记忆 心理崩溃:需要帮助 情感障碍:抑郁综合征、躁狂综合征 (专业技巧、聆听、不要去反对、表示理解与认同、镇静) 100%的自杀者不真的想死。 第三周常用急救知识——华西医院急诊科 基本生命支持:BLS(急救) 成人生存链:识别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按压★)→快速除颤→有效高级生命支持→骤停后治疗(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 正常呼吸:12—20次/min BLS(急救):目击成人倒地:1、四处观望以确保安全。 2、轻拍肩部(双肩),呼叫患者(双耳),检查其反映。 3、启动急救系统(120),报告地点、事件、患者人数★、已进行的抢救措施,接受调度员的电话 指导。 4、心肺复苏(无呼吸、无正常呼吸、无反应患者) 胸外心脏按压: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手掌交叉。 按压位置:乳头连线中点。 深度:≥5cm 频率:≥100次/min 注意:垂直按压、胸部完全回弹、掌跟不离胸。 口对口人工呼吸:开放气道(仰头抬头法)!排除颈椎损伤! 人工呼吸、目视胸廓、左手捏鼻、吹气时间≥1s 按压:呼吸=30:2→一个循环,五个循环后检查意识和脉搏(5-10s) 颈动脉位置:喉结左右1cm处。 电击除颤:室颤——AED除颤仪:打开电源,按1、2、3,电极片贴至患者指定位置。 创伤的止血包扎和固定转运 指压止血法 止血均需加垫加压包扎止血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