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戏曲舞美艺术

浅谈中国戏曲舞美艺术

浅谈中国戏曲舞美艺术
浅谈中国戏曲舞美艺术

页眉

浅谈中国戏曲舞美艺术

〔摘要〕中国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项民族艺术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中国古代戏曲舞台美术传承着戏曲艺术的精髓,观众们可以充分地感触过去的人与事,去品评古代的美;而当代戏曲舞台美术推进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积极性,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及文化素养,将戏曲舞台美术中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词〕舞台美术民族文化人物造型艺术服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的精神理念。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表演,曲牌流派的深厚韵味,道白韵白的地域特色,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

戏曲舞台美术是一种非凡的艺术创作,以其独有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的美术。戏曲舞台美术是戏曲舞台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地说,它指的是一场戏曲表演所用的场地及布景;广义地说,它包含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多种戏曲舞台元素,这些整体的设计被称之为戏曲舞

台设计。设计者会依据表演的需要、导演的要求和剧本的内

7

/ 1

页眉

容,再加上个人的构思创造出剧中的环境和角色的外在造型,从而渲染着舞台氛围。戏曲舞台美术属于二次创造的艺术,它是在剧本、导演构思形成的基础上再融入舞美设计者的想法而产生的再一次艺术创作。一切舞台美术创作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剧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景为依据,再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等多种造型因素进行综合;从而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化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并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一、传统戏曲舞台美术

传统戏曲舞台美术包括人物服饰、人物化妆、灯光、舞台布景、道具(切末)等。

传统戏曲舞台服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可舞性和程式化特点。戏曲服装主要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类,服装强调等级、阶层以及程式化、民族化。服饰色彩上的等级性,主要分为上五色(红、黄、绿、黑、白)和下五色(紫、粉、湖、蓝、香),上下五色是有很强的等级性和阶层性的。从

服装的纹样上也可以看出等级性和人物自身性格状况,团花代表已婚,自由花代表未婚等。盔帽包括冠、盔、帽、巾,其也有一套程式化的搭配方式。

传统戏的人物化妆也是具有程式性的,分可为俊扮和勾脸。

俊扮一般用在生、旦行所扮演的人物角色中,指的是在演员面部底色的基础上打底,略施粉彩,勾勒眉眼,突出眉、7

/ 2

页眉

眼、唇、腮等部位的视觉色彩,并通过勒头、贴片子的形式来修饰人物脸型,从而展现出人物英俊美丽的形象。勾勒的脸谱中也有很多的寓意,如破眉代表性格多变,寿字脸代表短命,螳螂眉代表好斗等等。

传统戏曲舞台在一般情况下是挂底幕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这样的底幕适合所有的演出。有的传统戏中由于表演的需要也会用一些切末、门帘、旗、景片等道具,这些景片非常轻便,运用起来也是非常方便的,在舞台上不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想用时就用,不用时便可收起来。运用这种布景可以充分发挥观众的想象力,展现时空的灵动性和空间的假定性。如一只桨在舞台上进行挥动可以表现为在水中行,两个车旗并排放可以表现行运的车马,水旗的舞动可以表现为滔滔江水,一条马鞭的挥舞可以表现飞驰的千军万马,几块云片配上舞蹈可以表现出腾云驾雾等等。

传统戏的灯光以白光为主,在传统戏中舞台上的灯光主要是为了给演出照明。在戏曲舞台中不可缺少的“一桌二椅”式舞台美术也是有着很高审美价值的,“一桌二椅”可以表现出任何的场景,根据剧目的不同既可表示家中内室也可表

示公堂县衙,还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示登高、过桥,甚至腾云驾雾等。舞台的空灵,给演员留出了最大的表演空间,同时也给观众留出了最大的想象空间。在这样的场景中,演员的

7

/ 3

页眉

表演与观众的想象进行不断互动,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二、现代戏曲舞台美术

在现代戏曲舞美创作中,设计者们尽可能通过调动一切方法、技巧和手段来体现设计家的灵感、智慧、感受及才情,并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诗词韵律的感觉,把其气壮山河、行云流水的风格化作视觉传达。正因为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中国戏曲舞美、灯光、服装的创作时而简约空灵,时而凝练大气,时而古雅清新,时而超凡唯美,时而气势磅礴,时而质朴简约。这样,整个舞美创作把其视觉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且整个舞台美术设计和表演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成为一个灵动的动作空间和写意空间。

现代舞台美术在一部剧目中是不可缺失的。它不仅强调功能性,同时也在创造着、揭示着戏剧的意蕴和神韵。随着时代的巨大变革,媒介载体的迅速发展,人们所接受到的文化艺术生活渠道变得极其广博,观众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更新,二十世纪后戏曲舞台美术开始全面地改革和创新,景物造型与人物造型都被关注着,服装和化妆也开始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推进演员的表演。不同的演员有着符合不同角色的不同

造型。剧中人物穿着和观众同时代的服饰,充分体现人物的个性,与大众审美情趣保持基本统一的步调,因此容易获得观众的共鸣。如青春版《牡丹亭》《桃花扇》等剧目中7

/ 4

页眉

人物服装颜色柔和,女性服饰的腰身提高了并收了腰,显示出了女性的身段美。此外,灯光的展示渲染了人物的内心及情感,有时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间接表现以及渲染环境。现代戏的灯光大多以色光为主,色光更容易创造演出气氛,增强演员的表演氛围,提升人物性格。在舞台设计上,设计师们不断地创新意识,将情与景完美结合,追求美的境界,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真实的环境场景、浓郁的历史氛围,而且可以形象表达出丰富的审美意蕴。

如今的戏曲舞台美术整体设计大到整个舞台场景的变化,小到演员身上佩戴的饰品都是设计中的定性要素。所有的虚拟空间,包括亭台楼阁、山川河流、广阔大海等场景都是可以横移和旋转的,能够形成云山雾罩的意境,也能够形成艳阳高照的意境。现代戏曲的化妆部分在原有程式性化妆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美。随着大众化审美的不断更新,戏曲化妆也要不断符合现代的审美眼光。这样,服装与化妆就有了更加全面、逼真的展示空间。同一个舞台上,演员经过装扮能够从青春年少一直到鹤发佝偻,可以从清贫潦倒到福贵优柔;可以穿梭千百万年,也可以穿越千百万里,让时间和空

间自由、灵活地回归舞台。因此,戏曲舞台不再只是单单的颜色绘图,戏曲服装也不再只是简单的程式性服装,舞台美术也不再仅仅只是后台那一抹低调的美丽了。

当下,各种高科技迅猛发展,舞台美术已成为文化创意7 / 5

页眉

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LED显示屏幕的使用,戏曲舞台美术逐步由剧院进入演播厅、广场、体育馆等更开放的空间,舞台美术的表现力得到了大大提升。与之前的布景相比,舞台美术背景的3D显示屏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可以将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目前的舞台美术设计不只是为故事营造时代意蕴,也能为表演提供尽可能多的动作空间和意义空间,把舞台美术服务到戏的这一特色发挥到极致。这样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舞台美术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好时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戏剧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因此,有效利用舞台科技,不仅对戏曲传统美学进行了回归与升华,进一步挖掘了人物角色内在的精神蕴涵,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美术的艺术呈现。所以,现代舞美设计适应了时代审美需求,从创意到设计都表现了开拓性、前瞻性、标志性,为我国舞台艺术提供了珍贵的阅历。

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是当下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课题。要想更好地提升中国戏曲的影响力,必须更多地关注戏曲表演艺术中不能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

台艺术。传承民族艺术优秀传统,保存戏曲舞美精髓,观众们可以充分地感触过去的人与事,去品评古代的美;同时在戏曲舞台上也可以寻求一种形式上的提升。?χ泄?戏曲艺术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有所作为,是艺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当代舞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作为舞7

/ 6

页眉

美人要时刻怀着一颗虔诚、敬畏传统之心,守护戏曲文化基因,将戏曲舞台美术中的美及精华发挥到极致,才能使更多的作品在国内外视野中有更明确的文化定位和价值坐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如宗.京剧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谭元杰.中国京剧服装图谱[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

[3]张连.中国戏曲舞美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4]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7

/ 7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赏析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赏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 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剧目是《东海黄公》,据张衡《西京赋》云:“东海黄公,赤刀奥祝,翼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中国戏曲的发展经历了从秦汉时期到唐代(中后期),到宋代,继而到成熟期的元代和处于繁荣起的明清时候。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大面》、《兰陵王》《拨头》《苏莫遮》等都是当时当时流行的的汉代歌舞戏。中唐以后,是戏曲的成熟期,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到了元代,是到了戏曲的成熟期。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

中国戏剧的主要艺术特点

中国戏剧的主要艺术特点 授课: 十中杜建萍时间: 2004年5月12日第四节课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以广东的地方大戏粤剧为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戏剧的三个主要艺术特点: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程式性”的学习和理解。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知道并能理解中国戏剧的三个主要艺术特点: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2.能力培养目标:能从直观的欣赏感受中,对比、归纳出理性的认识。 3.情感培养目标:重新激发学生对中国戏剧的欣赏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语(略) 二.进入本课内容学习 1.介绍艺术特点之一:综合性 (1)、让学生欣赏一个粤剧表演片段,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A.在这片段中,你接触到了哪些不同的艺术种类?(分别从“听”和“看”两方面进行考虑。) B.猜一猜,这第一个艺术特点是什么? (2)、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老师作适当的引导。 (3)文字解释什么是综合性。 (4)简单说说粤剧的“唱、念、做、打”,并配合欣赏有关的片段。 2.介绍艺术特点之二:虚拟性 (1)、游戏活动: 请学生即兴模拟表演以下片段: 休息天,你约上一位好友到郊外游玩。当你们看见一条浅浅的小溪里有许多好看的小鱼时非常高兴,一起跳到水里捉鱼。小鱼很难捉,你正在灰心丧气之时,看见有条特别漂亮的小鱼刚好游到你跟前,你猛扑过去要捉住它,却与你的朋友撞在一起了。 要求:两人配合表演,可自由发挥,合理地增加部分细节内容。 (2)、由以上活动引入“虚拟性”的讲解 ①、提出问题: A.这即兴的模拟表演片段中,主要由一个场景(小溪、小鱼)和两个人构成,请问他们两者中,谁是真实存在的,谁是虚拟存在的? B.猜一猜,这第二个艺术特点是什么? ②、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老师作适当的引导。 ③、文字解释什么是虚拟性,并配合欣赏有关的片段。 3.介绍艺术特点之三:程式性

戏曲身段表演基本功训练 图文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 戏曲身段表演基本功训练 第一章脚姿和脚位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脚所做的各种姿态,简称脚姿。人物一戳一站、两脚 1 ……………………………………………………………最新资料推荐………………………………………………… 所构成的各种位置,简称脚位。脚姿与脚位,是基本功的基础,所以学生要先从(见图4)。 八字式站相的训练开始。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介绍舞台上常用的脚姿和脚位。通过对准备姿势:正步式。两脚尖向左右分开成八字形,两脚尖相距约自己的一脚之宽。脚跟靠拢,腿绷直,目视正前方(见图5这些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舞台上最基本脚姿和脚位。通过对这些项目)。 丁字式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舞台上最基本脚姿和站式,增强他们在站式中腿部的准备姿势:正步式。左脚向正前方迈半步,右脚立即上半步横站,右脚窝与左脚跟靠拢,两腿绷直,身向右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6)控制能力,以及懂得在站式中如何运用两面身型(即子午相)。。第一节脚姿。若右脚在前,则称右丁字式,或“右丁此式为左丁字式,又称“左丁步”勾脚步”。脚跟踹出,脚尖、脚背用力往回勾起(见图1)。 绷脚准备姿势:右丁字式。右脚跟踮起,以脚尖点地,右膝稍弯曲,膝戳腿式脚尖点地,脚

跟向上提,脚背绷直尽力往上顶(见图2)。 7盖稍向右掰。身向左前方,目视右前方(见图)。 脚背绷起,脚窝朝上,脚尖尽力往回(见图3)。脚 此式为右戳腿式。此式,若左脚在前戳腿,则称左戳腿式。

第二节脚位 训练要求 站立如劲松,双肩切勿耸。

立腰收臀腹,气沉丹田中。 双手叉腰。两腿站直并齐,两脚并拢,脚尖朝正前方,目视正前方正步式准备姿势:八字式。右脚向左脚左后方撇撤一步,右脚尖与左脚跟踏步式 2 ……………………………………………………………最新资料推荐………………………………………………… 相距约半市尺,右脚掌着地脚跟踮起,左腿直立,右腿稍弯曲,将右膝掖在左膝起,大腿平,小腿直,左胯要开,右腿要绷直。身向正前方,目视右前方(见图11)。后面。身向右前方,目视左前方(见图8)。 此式为左弓箭式。此式,若右腿弓起,则称右弓箭式。此式为右踏步式,又称“右别步”。此式,若左脚在后踏步,则称左踏步,骑马式或左别步。准备姿势:正步式。右脚向右方横迈出一大步,两脚相距约半米,两脚撇成大八字,两腿弯曲略下蹲,大腿斜垂小腿直,要开胯。身向正前方,目存腿式准备姿势:左丁字式。左脚向前绷直伸出约一步远以脚尖点地,同视正前方(见图12)时右膝弯曲和左膝并靠,右脚满脚着地。身向正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9、侧。 盘卧式。10面图)准备姿势:右踏步式。双腿弯曲下蹲,蹲至犹如坐在矮凳上的高低为好,右小腿不要挨地,双腿要掌握好重心,不要前倾后坐,身向右前方,目视此式为右存腿式,或“右 竖桩子”。此式,若左腿存腿,则称左存腿式,或左前方。(见图左竖桩子。13)。 此式为右盘卧式,又称“右踏步蹲”。此式,若左脚后踏,则称左盘卧式,

2019尔雅戏曲鉴赏吴乾浩

2019尔雅戏曲鉴赏吴乾浩答案 戏曲是什么 1 第一个被评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中国哪种戏曲? A、黄梅戏 B、昆曲 C、京剧 D、豫剧 正确答案:C 2 在哪一年,我国戏曲的代表被评为首批世界非物质遗产?() A、1999年 B、1998年 C、2001年 D、2000年 正确答案:C 3【多选题】依然在演出,并完整保留原貌的不包括()。 A、中国戏曲 B、印度梵剧 C、希腊悲剧 D、希腊喜剧 正确答案:BCD 4 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是艺术的一般分类。() 正确答案:√ 5 中国戏曲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 正确答案:√ 戏曲——以歌舞演故事 1 中国戏曲的构成部分不包括()。 A、做 B、唱 C、喝 D、念 正确答案:C 2 哪一部书籍中记录了“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A、《论语》 B、《尚书》 C、《杂谈》 D、《天工开物》 正确答案:B 3 多少年前形成了戏曲?() A、800年前 B、1000年前 C、600年前 D、700年前 正确答案:B 4 中国戏曲的起源过程悠久而骄人。() 正确答案:√ 5 元朝中期开始形成我们现在认同的戏曲形式。()正确答案:× 优戏——从“优孟衣冠”到“参军戏” 1 我国哪个朝代出现了参军戏?() A、元代 B、春秋 C、五胡十六国 D、宋代 正确答案:C 2 戏曲中哪种表现手段不能用来表现孙叔敖?() A、唱歌 B、说话 C、模拟人物 D、跳舞 正确答案:D 3 后来用什么来指称参军戏?() A、唐戏 B、歌戏 C、杂剧

D、军戏 正确答案:C 4 哪一种人物的职责类似现代的导演职责?() A、影戏 B、戏头 C、负末 D、负影 正确答案:A 5 参军戏中的领头人物是负静。() 正确答案:× 宋元南戏——人伦戏剧 1 谁提出了间离效果?() A、黄佐临 B、斯坦尼斯拉夫司斯基 C、布莱希特 D、梅兰芳 正确答案:C 2 哪个戏种中出现了剧本?() A、杂戏 B、优 C、北戏 D、南戏 正确答案:C 3 下面哪一项是戏曲成熟的主要标志?() A、剧本 B、唱歌 C、戏票 D、旁白 正确答案:A 4 《荆钗记》不属于杂戏。() 正确答案:√ 5

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有: 1、综合性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是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例如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帽翅、翎子以及水发、髯口等,都不仅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 3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由于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把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演出的传统习惯,这就促进了各种艺术的交流和结合。它的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湖广音、中州韵,后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2、写意性 “写意”这个词在绘画中是与“工笔”相对的,用于戏曲则应与“写实”相对。据此,可以说中国戏曲是一种写意的舞台艺术,它不是写实的。戏曲把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炼成为极其有限的舞台形象,把实境升华为意境,让观众见一叶而知秋,这是中国戏曲的内在美学规律。许多生活内容,戏曲并不赋与舞台形象,却在观众的想象中展露。“目见”极少,“想见”极多,而“想见”却来自“目见”,戏曲就是在这种虚与实的统一中显现出一幅幅的生活图画。戏曲的音乐、表演、舞美,无不具有写意性。仅从面部化妆看,花脸中的“碎脸”,像个花鸡蛋;马武的胡子是红的;窦尔墩的脸是蓝的;青面虎的脸是绿的。在实际生活中谁也没见过那幅面容,但它却能显现性格特征,这就是戏曲造型的“意象”,而非“实象”。观众决不会说“他不像人” 因为“意象”是从“实象”来的,是“实象”的高度提炼与夸张。它比“实象”更为鲜

[身段,戏曲]浅谈戏曲表演身段美

浅谈戏曲表演身段美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说: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不难理解戏曲与舞蹈一脉相承。戏曲中的舞蹈(戏曲舞蹈)脱胎于中国古典舞蹈与民间舞蹈,风格自然都是内向、含蓄的,动作也都以圆、曲、拧、倾为主,构图也都以圆为其基本运动路线,追求由小见大,以简胜繁、均齐和谐,对称平衡、点面相合,主从有序。 戏曲注重的是表演的美,主要是以歌舞表演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在唱、念、做、打四功中,不论那一功都有由内而外、通过形体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含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些都称之为身段。 身段要讲协调,其说法有很多。尤其评价某位戏曲演员身段表演优美自如,也就是常说的身上好、漂亮,前人亦有三节六合之说。三节指以手臂来说,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腿来说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以整个人的身体来说,头是梢节,腰是中节,脚是根节。六合,依盖叫天先生说:手腕与脚腕合,大腿与臂膀合,肘与膝合,上身与下身合,肩与胯合,脚与头合。按程砚秋先生所说:将外三合与内三合共为六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及心与意合,意与神合,神与貌合。 这许许多多的合,即是说明在做身段过程中,彼此间要合拍、相顾,统一于一个劲头,不可相悖。进而也可以看出,戏曲身段协调与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大有讲究的。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的指引要求下,更进一步把身段表演中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理清楚、搞明白。 身段优美自如的一个主要表现方面,在于看动作的各部位之间能否配合得协调有序、妥帖顺畅。这种内外兼修、协调畅达的境界,归根结蒂就是所谓劲与劲之间和劲与形之间彼此配合的关系问题,若配合得体,身段就会顺畅和谐,如若配合得不相一致,那么身段不是僵拙,就是懈散,从而就会造成节奏脱节,相合之象也就无从谈起了。 身段中应当相合的方面较多,但从大的根源方向探究,可应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腰、肘、肩、臂、手之间的协调;其次是腰、胯、腿、脚之间的协调;再次是手、臂、肩、肘、腰与胯、腿、脚之间的协调。 在谈这三大方面的协调之前,应把完成身段周身劲力的中坚,腰的作用来简略谈谈是大有裨益的。腰之所以主要,是因为它处在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它的位置又决定了它提纲挈领的作用,这种主要作用就在于它操纵和控制着周身运转的劲力。如在身段技法方面,造诣极深的钱宝森先生就曾论说过:一切动作都要有腰来做主,四肢的活动是要服从腰的指挥。这样,也就确定了腰在全身中居于统帅的地位。所以,各部位的协调首先应以腰为中心起始,它为劲力之源,予以发劲、引领、控制、调节,只有如此,方有助于身段之协调的形成,因而它是各部位协调的基础。 一、腰、肘、肩、臂、手的协调 腰、肘、肩、臂、手即代表了上身动作的主要部位。上身动态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即是手臂和腰身在身段过程中或手快臂缓,或臂快肩迟,或手臂动而肩与身却全然不动,这种不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教学文案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通过选修本门课程,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老师对戏曲的讲解,我更好地提高了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纵观戏曲的历史,戏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很繁盛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平民百姓到官宦之家都喜欢,而且很多人都懂。戏曲从诞生起就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很广

泛的民间性的特点。戏曲虽然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表现的也多是忠孝节义等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但是却反映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里蕴涵着传统的价值评判,传递着一个时代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又拥有中国独特的表演体系。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来源和生长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有着我们传统血脉的根本,是一种文化的源。因此,欣赏戏曲,更多的是欣赏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也说明了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中国戏曲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并且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我

2019年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尔雅课后章节测试上

第一章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戏曲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表演艺术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宋元戏曲史》的作者是? A、吴梅 B、王国维 C、王季烈 D、钱南扬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音乐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造型艺术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4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 ,不属于戏曲艺术的写意性的表现 ? A、表现内容的写意性 B、舞台时空的虚拟性 C、舞台形象的程式化 D、剧本语言的艺术性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第二章中国戏曲的脚色体制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戏曲行当中扮演文职官员或帝王形象者,称为____ 。 A、老生 B、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西厢记》中的张生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 A、老生 B、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 A、小旦 B、贴旦 C、正旦 D、武旦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4 【单选题】戏曲脚色中扮演诙谐幽默者,称为____ 。 A、生 B、旦 C、净 D、丑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第三章中国戏曲的化妆与服饰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 ,关羽脸谱的主色是____ 。 A、黑色 B、白色 C、红色 D、金色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 ,男性人物的胡须叫做____ 。 A、胡子 B、须 C、夹嘴 D、髯口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武将所穿的衣服叫做____ 。 A、铠 B、甲 C、靠 D、盔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4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 ,官生所穿的鞋子叫做____ 。 A、厚底靴 B、福字履 C、薄底靴 D、登云履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浅谈戏曲身段的表演形式及其艺术价值

浅谈戏曲身段的表演形式及其艺术价值 在中国的戏曲表演中,唱念做打是基本功,也是其基础的表现手段。作为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角色不同身段表演方式不同。仅从台步来说,青衣,老旦,老生和武生的台步就完全不同。为了更好地塑造戏曲形象,身段中还会配合水袖,手帕,头饰等各类戏曲表演道具来表演。可以说,戏曲的艺术价值如果脱离了身段表演,其价值会大幅下降,也会直接降低戏曲艺术的魅力。 一、戏曲身段的表演形式 (一)身段动作 戏曲表演是以人的行为来完成整个演出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紧紧围绕戏剧这一核心进行,身段动作的创作都是为了配合与推动戏曲情节的发展。身段的动作节奏感强,表演的过程会配合唱腔,韵白以及锣鼓等。形体表演过程中,身段动作自然流畅,比如在《卷席筒》中苍娃儿和《柜中缘》中淘气儿等这些生活化的念白,其身段动作生活感强,形体动作象征意义强。当然,在戏曲表演中,身段的表演形式取材于生活,经过艺术的提炼后,身段动作优美夸张,能很好地表现人物角色的情感。戏曲表演过程中,演员根据不同角色的定位,会适当调整身段动作的表演方式。比如戏曲表演中的起霸。身段动作其实大体都是一个套路,但是在戏曲演出中,考虑到男起霸与女起霸不同的角色定位,会有阳刚与阴柔两种不同的表演方式。而小生与武生的表演中,其身段会自然地体现出文质彬彬与矫健气魄两种不同的区别。作为戏曲演员,在演出的过程中,身段动作要考虑到角色人物的定位,要考虑戏曲情境才能有效调整身段,提高戏曲人物形象的饱满度。 (二)情景营造 戏曲身段的表演形式可以营造舞台的情景。戏曲艺术的表演在舞台上,但戏曲艺术的表演范围却包罗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比如说戏曲演员要在舞台上表演出身处花园的情景,看花,闻花,抱花都只能通过演员的无实物表演体现出来,也就是身段的表演。戏曲表演看花时,动作细腻,不仅要求演员手要指向花朵,眼神也要看向花朵,且目光中要有真实感。在看花的情境里,演员的身段表演分为几个阶段。先是手提裙边,缓缓走向花朵所在的地方。然后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轻移莲步身体下倾,探身去扶住花茎,再缓缓拉直花茎,把花朵向自己鼻尖凑,做出夸张而细腻的闻花动作。整个表演中,舞台上没有花,都是依靠戏曲演员的身段来表演出舞台的花朵花香。这样的身段表演塑造了戏曲情景,丰富了戏剧的演出形式。比如在《秋江》这部戏里。舞台上要演出身处江中船上的情景,只能依靠戏曲演员的身段来演。为了表示江中一片舟的感觉,戏曲演员各站船头船尾,上下高低倾斜,表现出身处江舟波涛不定的形态。陈妙常与老艄公两个人还要展示出身段的互动,加强船上的颠簸之感,营造出更写实的情境。一般来说,在营造情景的过程中,身段表演不仅需要演员优美而鲜明的造型,同时还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做出大量夸张而到位的身段动作,才能把情景营造做出真实的感觉。比如在《拾玉镯》里,角色看到玉镯后想拾起却又放下的心情,看到玉镯的心理活动等,角色所处的情境都是通过演员的身段表演达成的。 (三)点出主题 对于戏曲表演来说,戏曲身段的表演可以有效地点出戏曲主题。比如在《十五贯》中,为了表现娄阿鼠的狡诈,其身段表演中会模拟老鼠的形态神情来刻画。眼珠四处乱转,弯腰下倾,其油滑与诡诈展露无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身段表演中的金鸡独立是表现人物身手,点出其角色定位的动作。如扮演李逵张飞等人物时,身段表演上会有意识地模仿老鹰,老虎的动作形态,表现出角色性格中勇猛无畏的特点。戏曲表演中,舞蹈动作的引入也很多,以通过各种不同作用的舞蹈动作来点出人物的主题。比如在扮演《扈家庄》中的扈三娘这个人物时,戏曲艺术吸收了舞蹈动作设计的精髓,其身段妖娆以体现扈三娘的美与媚。而快准狠的身段表演则点出了扈三娘性格上的本质,身段动作已经把扈三娘整个人的状态全部演活,

传承戏曲艺术 发扬中国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曲艺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自电影传入中国,便与戏曲深深结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传统戏曲中国文化中国电影戏曲元素 小小的身影讲述着千年的故事,幽婉的曲调传扬着上古的声音,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锣鼓传递着华夏子孙不屈的意志,一幕幕曲折动人的故事承载着国人五千年的悲喜怒乐。戏曲——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的发展,潺潺而流,从未曾干涸。数百年前,当我们依旧做着天朝圣国的美梦时,西方世界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业革命,当他们打开我们的国门强行带走无数奇珍异宝的同时,也将电影带进了我们的世界。随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经历着一次次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主流载体。除了那些从小听着《穆桂英挂帅》,看着《天女散花》的祖辈们,现今已鲜有年轻人愿意跨进剧院,聆听这份传承千年的艺术。无数人站出来宣称戏曲灭亡论,殊不知,戏曲已经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之中。纵观中外电影,无论是《霸王别姬》还是《大闹天宫》;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动画;无论是从小受中国戏曲文化熏陶的本土导演陈凯歌,还是深受中西文化融合影响的香港电影导演徐克,戏曲元素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影视剧作品之中,依旧用戏曲特有的方式,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方式的载体,我们称之为戏曲元素。 何为戏曲元素? 有人说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便是戏曲元素,也有人说戏曲元素就是五彩斑斓的服饰、夸张传神的动作、丰富多变的色彩、生动夸张的脸谱。戏曲元素即编剧方面有剧本文学的诗赋性,结构方面是点线连贯的分场性,超脱的时空变化,综合的表演形式,根据行当创造角色,流动的技艺及通俗的民间艺术。①笔者认为,戏曲元素简单概括便是戏曲的综合性、写意性与技艺性。 下面笔者从三个部分来具体阐述戏曲元素在影视剧作品中的运用。 一、向经典致敬 1905年,丰泰照相馆内,“谭鑫培唱着最拿手的《定军山》,只见他配合着锣鼓点儿,一甩髯口,把刀一横,立成顶梁柱一般,就听旁边有人喊:‘快摇’,刘仲伦便使劲摇了起来,那时的胶片只有二百呎一卷,很快便摇完了,算告一段落……”② 就这样,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完成。这是京剧史上的里程碑,更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电影的起步,便是说唱艺术和传统的中国戏曲结合的产物。传统中国戏曲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独特的一种存在形式,自电影开始在中国发展,就未曾忽略过民族国粹的地位,更有许多影片向中国传统艺术致敬,其中不乏《霸王别姬》《刀马旦》等优秀影片。 《霸王别姬》可谓是陈凯歌导演的巅峰之作,本片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京剧名旦程蝶衣和名生段小楼的故事。片中情感细腻,色彩华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人性进行了深入挖掘。影片中,当段小楼揭发程蝶衣时,当“文革”的黑色雾霾笼罩着中国大地时,笔者不禁思考陈凯歌为什么要用我们的国粹京剧艺术来衬托这一故事。中国京剧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最为厚重的艺术之一,陈凯歌导演的独到之处便是用最具代表性的中华艺术来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虞姬最后自刎于霸王剑下亦是程蝶衣自刎于段小楼剑下,陈凯歌的这一做法是聪明而独到的。戏曲《霸王别姬》无疑是国人最熟悉不过的剧目之一,用历史演绎过去,戏曲的助力使影像的张力更加具有历史深度。 二、局部引用 在众多中国电影中,戏曲的各种元素被中国导演灵活运用。1942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铁扇公主》吸收了传统戏曲的造型艺术,人物活灵活现。无独有偶,《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的扮相完全借鉴了京剧中猴戏的孙悟空脸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在音乐方面,影视剧作品中不乏锣鼓小调的出现,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大宅门》同名片头曲《大宅门》中融合了京剧、

中国戏曲鉴赏

从起初对中国戏曲文化的陌生,到现在对中国戏曲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个过程与选修中国戏曲鉴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师对中国戏曲的绘声绘色的讲解是转变我对戏曲态度的最根本的原因,每次上课老师总会带给我们丰富新颖的内容,从昆曲中描写南宁太守之女杜丽娘与贫寒书生柳梦梅之间爱情故事的《牡丹亭》到代表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的《西厢记》;从京剧中一代大师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到超脱时空形态的《杨门女将》再到传唱至今,经久不衰的《赵氏孤儿》。每一次的戏剧欣赏都是一次神奇的旅程,带我们领略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戏剧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它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情。百年沧桑在上面形成了烙印,百年变幻使它更添一色。人们在其中找到明亮的镜子,在其中找到古社会的制度,享受文化和智慧的熏陶,沉浸在另一个世界。我国传统戏剧反映了中国众多英才猛将,巾帼英雄,它们凝聚了我国人民多少辛勤的汗水,它们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戏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向世界传播中国戏曲文化。我们应向全世界人民证明:中国是一个文明之国,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向世界证明:中国文化不容忽视,让全世界知道世界上有个国家叫中国,那儿曾有许许多多勤劳的中国人,他们用他们最真挚的心和英雄们伟大或凄凉的故事凝成了伟大美妙的中国传统戏剧。 除了老师绘声绘色的介绍戏曲名段之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朱镕基老先生退休后与京剧艺术相关的生活照片,照片中的朱镕基面相温和慈祥,过去的严厉与严肃淡去了不少,当了七年副总理和五年总理的朱镕基,退休后,一下子从公众视野中销声匿迹。人们无数次设想这位昔日威风八面的铁腕人物,离开轰轰烈烈的政治舞台后,其退休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从照片里能很容易的看出他对京剧的热爱,他拉着胡琴唱着京戏,过着一个退休老人该有的惬意幸福的生活。 还有一段不可不提的就是老师对样板戏的介绍,所谓样板戏,指一批创作于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主要反映传统政治立场的作品,其政治意义远超过文化价值。样板戏的影响力在文革达到顶峰,不仅是国家当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其具有相当的争议性,同时由于其时代的象征,在老一辈人中仍具有生命力。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还记得在《红灯记》和《沙家浜》的片段欣赏中演员们标准扎实的唱功和精准到位的表演功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样板戏被称为“红色经典”,样板戏开了一个戏曲表现程式改革的先河。对传统程式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对现代人物利用程式进行的艺术创造,以及对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改革,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改革、戏曲现代化的最高成就。 这一学期的中国戏曲鉴赏之旅就此即将告一段落,但我相信,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却仅仅开始,在未来还有更多宝贵丰富的戏曲文化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古老的中国历史如此悠久,先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文明,古迹,风俗,民情,如今,外国来宾来到我们这个大中国,首先要欣赏的就是令人啧啧称赞的京剧,他们游览了一部分的“大中国”,总要了解各式各样的民间戏剧,因为京剧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上留下蛛丝马迹,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中国风情,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我,我们还要呼吁更多的人留住我们的国粹,最后感谢老师在课上为我们做出的中国戏曲文化的精彩介绍。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 京剧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谭派。代表人物谭鑫培,专演老生。 2、余派。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刘派。代表人物刘鸿声,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杨派。代表人物杨小楼,演武生,讲究“武戏文唱”。 5、梅派。代表人物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砚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他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幽怨婉转、若继若续的唱腔。 7、盖派。代表人物盖叫天,以短打武生为主,武戏文唱。 8、言派。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脸。 10、麒派。代表人物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代表人物尚小云,“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马派。代表人物马连良,三十年代同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合称“四大须生”。 主要地方剧种及其代表人物 京剧: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有近二百年历史。

昆剧:也叫昆山腔、昆曲、昆腔。编演《十五贯》、《墙头马上》、《李慧娘》等剧目,得到新生。著名演员有俞振飞、华文漪、李淑君、张继青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约有五、六十年历史。《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目流传很广。著名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金采凤等。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省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清代乾隆年间由山西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著名演员有韩俊卿、银达子、金宝环、张淑敏、裴艳玲、张惠云、赵鸣岐、周春山、齐花坦等。 评剧:流行于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北、东北各省。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魏荣元、席宝昆、李忆兰、马泰等。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全省和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区。著名演员有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牛得草等。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著名演员有刘毓中、刘箴俗。 晋剧:也叫中路梆子,流行于山西中部。主要演员有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著名演员有张德成、贾培之、周慕莲、阳友鹤、陈书航等。 粤剧: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区。历代著名演员有李文茂、邝新华、马师曾、红线女等。 汉剧:也称汉调,流行于湖北及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著名演员有陈伯华、吴天保等。 黄梅戏: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著名女演员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新的创造。 1、昆曲

戏曲身段表演艺术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2936919.html, 戏曲身段表演艺术分析 作者:程静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21期 【摘要】戏曲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艺术与时俱进将舞台 表演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戏曲表演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众多的艺术,比如舞台灯光、服装设计、声乐艺术等等,其中身段动作的表演艺术在提高整个艺术的表演中占有巨大的作用。本文将以戏曲艺术表演中的身段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戏曲表演;身段动作;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1-0042-01 在戏曲表演中主要突出地分为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戏曲的故事情节以及在情感上打动观众三个方面,戏曲身段表演在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过动作的细节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心理以及特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以及情感表达更清晰。另外,在戏曲表演艺术中身段的表演是演员们的基本功,将自己的每个动作和亮相更加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动态,表现出较强的音律感和美感,为观众们提供更好的观赏体验。 一、戏曲身段塑造人物形象 对于戏曲中人物来说,大多具有独特和鲜明的个性和形象,表演者要将其表现突出以及实际、完美地塑造出相关人物的形象,身段的表演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在经典的关于武松的作品中,武松有一个到店中进行搜查的故事情节,拿着蜡烛到床旁边,然后用脚迅速将床单踢起,但是并没有马上低下头往床底下面看,而是倒退一步,以蹲马步的姿态,一方面手护着蜡烛,另一方面在不靠近床的情况下进行观望。当床底下并没有任何动静,才缓缓将蜡烛往床底下移动,更加清晰地观察床底下面的情况,最后才在店中安心睡去。通过这一系列的身段表演,更加突出武松为人细腻的人物特点。另外,当武松与孙二娘打斗躲在房间内,武松清楚孙二娘一定会再次前来开门,因此会有一连串的动作来进行打斗前的准备,将自己的衣服当作武器,找一个地势较好的位置,等待着孙二娘的到来。这段武松身段表演虽然较少,但是烘托出一个暴风雨来临前宁静的氛围,同时为观众缓和一下紧张打斗的心情。通过身段的表演,将戏曲中人物形象塑造出来,并且淋漓尽致地向观众们展现。 二、戏曲身段展现故事情节 在戏曲表演中,人物的身段和动作可以预示出之后情节的发展,例如上文武松门后等待的动作,推动着武松与孙二娘再次打斗的故事情节发展。比如,经典的走麦城的故事情节。走麦城是红生戏,关老爷的戏。红生戏的特点是嗓门比较高亢,既不同于老生的唱法,也不同于花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而我毅然选择了《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这门课程。白驹过隙,日月穿梭,短短两周浅尝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后,感觉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竟是如此的巨大。 仍记得对戏曲的印象最初是在儿时启蒙读本的漫画上,再后来就到了小学历史课本的只言片句,接着是中学语文课堂上《窦娥冤》的文言文,现在终于又在大学的课堂上闪现了戏曲的迷人身影。从最初“优孟衣冠”的历史典籍引出有关戏曲来源的讲解,到课程中老师言传身教的展示以实化虚,化无为有和以实代虚,无中生有的戏曲特征,再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戏曲行当概述,以及唱、念、做、打四种戏曲表演中的艺术手段简介,还有那紧贴教学内容的戏曲视频赏析,可以说这一中国戏曲艺术之旅收获颇多。 《西厢记》、《白蛇传》、《野猪林》、《惠州女人》、《女驸马》、《贵妃醉酒》……一幕幕精彩的剧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真是一颦、一笑、一嗔、一怒皆成戏。特别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杰作——《西厢记》,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其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元代)

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美学的集成。它是通过声乐、舞蹈、神容、服饰、装饰美来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戏曲的观众不是用生活真实美来衡量戏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学会感受戏曲之中的美,能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 在这个文化交流、冲击甚至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世界最早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历经岁月的沉淀,古老的戏曲艺术必将会被更多人钟爱和传诵,永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戏曲的特点

艺术学基础知识|戏曲的特点 戏曲的特点在世界上,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都被称为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中国戏曲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一种,而其他两种都已经退出舞台。虚拟性虚拟性又叫写意性,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它极大的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1.戏曲舞台的时空具有虚拟性。就时间而言,如《文昭关》中伍子胥的几段唱,台上十几分钟,而代表的却是漫漫长夜。就空间而言,在戏曲的舞台上演员跑几个圆场,便代表行了很长的路,已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戏谚云“三五步行遍天下”是也。 2.戏曲演员表演时多用虚拟动作。戏曲舞台不用实物只用部分实物,依靠某些特定的表演动作暗示出舞台上并不存在的实物或情境。所有虚掉的一切,都是由演员用动作引导、在观众的想象中出现的。 3.场景、环境的虚拟传统的戏曲舞台上一般只设有“一桌二椅”。“一桌二椅”虽然简单,但是运用广泛,既可作为不同场合的桌椅,也可作为山、楼、床、门等的代用物。

程式性戏曲程式性是指戏曲的脚色行当、表演身段、剧本结构、音乐唱腔、服装打扮都有一些特殊的固定规则。程式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是对生活的规范化。 1.戏曲演员的脚色行当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戏曲一般都划分为生、旦、净、丑等四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还可以分出更加细致的角色。 2.戏曲演员的表演动作具有程式化的特点。起霸:沈采所作的《千金记》,起霸是其中的一出戏,表现的是气吞山河、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出征垓下之前,整盔束甲,检查自己上阵前的准备情况。走边:表现武士侠客、绿林好汉轻装夜行或潜行疾走的表演程式。 3.戏曲音乐、唱腔和器乐伴奏也是有一些基本固定的曲牌和板式。 综合性戏曲艺术既包括时间艺术,又包括空间艺术。综合性还体现在它精湛的表演艺术上。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艺术。它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武术、杂技等各种门类的艺术因素,各种艺术因素都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成为帮助和加强表演、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机手段,从而使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魅力。

浅谈戏曲旦角表演艺术特点

浅谈戏曲旦角表演艺术特点 戏曲艺术的表演一定要重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否则便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感人,以下是本人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戏曲旦角表演艺术特点的论文,欢迎阅读查看。 中国戏曲艺术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演体系,分生、旦、净、丑等行当,且各行当有各自的一套技术格律--程式,这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演员须运用行当程式去塑造角色形象,而与此同时,要想成功塑造好角色,演员还须在理解人物、体现人物、挖掘人物性格方面下功夫。 作为一名旦角戏曲表演者,许久以来我都希望能从我塑造的舞台人物身上诠释出该人物身所蕴含的那种魅力,我对自己的希望是不仅要尽可能地将所饰角色准确地诠释完整,还要从舞台实践中不断去感知其人物性格,把握其真情实感。这些,是我觉得在创造角色时必须达到的几点要求。 在戏曲的唱、念、做、打等四功五法中,无论哪一种行当或表现形式都是由内向外通过表演来展现剧情、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的。按照角色情感所需,要运用不同的表演手法去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以求艺术形象达到完美。而就中国戏曲各行当的表演艺术而言,其均有自己相应的一套表演程式系统。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表演形式上看,它又是具有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每一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 针对旦角表演艺术,本文试从旦角的表演技巧、动作、念白及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作以下简单论述。 一、台步 台步就是戏曲界常说的走身架,也就是演员在舞台表演过程中的脚步行动艺术。每一个戏曲演员都需在这方面打下深厚的基本功。它要求演员在舞台演出过程中,无论上身怎么表演,其脚步功夫总是根本。因为在演员上场时,观众首先看到的便是台步,因此台步是演员演绎人物性格的基本手段。而脚下功夫对演员形体表演的影响也颇大,戏曲各个行当也因身段表演与技巧要求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台步表演规范和要求。 在戏曲表演体系里,各行当的台步差异比较大。如旦行中的老旦、青衣(正旦)、彩旦、闺阁旦(小旦)、花旦、武旦等就因年龄、身份、性格的不同而使台步也有所不同。 首先说青衣(正旦)。青衣多为中年女性,虽然也有表现显贵家庭或小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