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

一、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二、字词

太行

..之北。

..之南,河阳

..、王屋

..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

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且--副词,将近;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chéng)--苦于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

....。

..,可乎?”杂然相许

....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达于汉阴

.....,指通豫南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大山。毕:尽,全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许,赞同。

其妻献疑

..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献疑--提出疑问

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丘--土堆

且——况且

置--安放。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背面去。诸:之于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荷(hè)--音贺,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jī)。畚,音(běn)本。箕畚,就是用箕畚,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shuāng) --孀妻,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焉,语气助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叟(sǒu)--老年男子。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长息--长叹。

匮(kuì)--穷尽

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无意。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

..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

...,命夸.娥氏

....闻之,惧其不已

....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

..焉。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帝--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负--背。

厝(cuò)--同“措”,放置,安放。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同“垄”,高地。

断--隔绝。

三、赏析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传统的叙事寓意指遇上困难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经典的叙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及山高难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类延续不断及山不

会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称“固不可彻”,比起愚公的目光来实是短浅。愚公藐视大山,敢于移山,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过努力,事物是能够转化的。由此可见愚公形愚而实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这篇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四、问答题

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得到很多人支持。②突出愚公移山目光远大,意志坚定。

2.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答:①相同:愚公年纪大,力气弱。②目的不同点:是出于对寓公的关心,并不反对,而是为了怎样把挖山做得更好;而智叟是在嘲笑,是在阻止。

3.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这样写?

答: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斗争中,人们往往借助具有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4.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答: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5.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答: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

五、直接性默写

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 ,出入之迂也。

3.以君之力,,如太行、王屋何??

4. ,隐土之北。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 ,,跳往助之。

7.汝心之固,,。

8.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9.帝感其诚,,,。

10.自此,,汉之阴,。

六、理解性默写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答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的目的是: ,。

答案: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

是: , ? ?

答案: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4.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 ,。

答案: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5.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 ,,。

答案: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6.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

是: ,,。

答案: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7.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 ,。

答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或:“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

,,。

答案: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七、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汤问》体裁是:神话故事,也可以说是有启示的寓言。

2.《愚公移山》从文学体裁上看是一篇寓言。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不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

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

"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3.《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4.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八、背景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学生对这个故事大都比较熟悉,因此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和探讨为主,不必在疏通文意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个别疑难词句,教师可在学生预习基础上做些点拨归纳。也可用文白对照方式讲,只求理解文意,尽可能少引进语法概念。 诵读要与疏通文意有机结合,重点在于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其心理,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此外,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应该主要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只要能读出相应的语气,自然能大体知道它们的作用,无须过多讲解。 这个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对它又很感兴趣,因此有必要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使课堂的气氛活泼生动。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愚公“聚室而谋”,是说明他对移山这件事心里没底吗?(不是。“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虽然是疑问句,但此时愚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把山移走。从他话语中的“毕力平险”“指通”“达于”都可以看出他是有决心有目标的。因此这句话尽管是疑问句,但也要读出坚定的语气。)(2) 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在句式上有相似之处,那么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相同吗?(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从一些具体的用词上来看,目的和语气全然不同。愚公妻子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

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用了加重语气的“其”,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在诵读时,前者应该读出担忧、疑虑的语气,后者应该读出责备、挖苦、嘲笑的语气。)讨论可分两个步骤:先讨论课文的内容和情节,可以向学生提出“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这个人物有什么意图”“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故事的神话结尾告诉我们什么”之类的问题。在学生已经基本把握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前提下,可以将讨论引向深入,进一步认识愚公的形象,领会“愚公”“智叟”名字的妙处。 可以就这篇寓言的思想意义展开讨论。此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些感兴趣的问题,如“这个故事如果不用神话结尾,该怎样结尾”等。至于对愚公移山行为的评价,要注意引导,提醒学生一要考虑本文的寓言性质,二要考虑文本的时代背景,避免将讨论引人歧途。

愚公移山知识点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____,又名____,战国前期__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为加横线字注音 (1)惩山北之塞()()(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魁父之丘()()(4)子孙荷担者三夫()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始龇() (7)曾不若孀妻弱子()()(8)出入之迂也() 三、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四、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 2、惩山北之塞塞: 3、出入之迂也迂: 4、聚室而谋曰室: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 6、杂然相许许: 7、其妻献疑曰献疑:8、以君之力君: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损:丘: 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11、且焉置土石且:焉: 12、投诸渤海之尾诸: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夫:

14、叩石垦壤扣:15、始龀龀: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五、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 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 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险:形容词用作名词,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 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 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 六、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河:古义: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今义:已经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原文]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太形——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冀州——地名,包括现今河北、山西两省和辽宁、河南两省的一部分地区。 河阳——地名,在现今河南省孟县境内。 惩——音称,惩罚。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音于,迂回,曲折、绕道的意思。 豫——音预,地名,现在的河南省。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陈留县境内。 荷——音贺,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基。畚,音本。箕畚,就是畚箕,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音双,孀妻,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遗男——就是死了父、母的孤儿。

初中语文_23 愚公移山《列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重点的实词虚词的意义。 2. 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3. 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重难点: 1.文中生字词; 2.领会故事的寓意 二、预习检测 (一)文体知识 1.《愚公移山》是一篇(体裁)。 2. 本文选自。它是一部记载古代和 传说的书。 (二)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仞()穷匮() 始chèn()箕畚()() 三、依据补充重点字词以及课下面的注释读课文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竭尽险:形作名, 险峻大山以君之力以:凭杂曰纷纷说道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于是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叩:凿垦:挖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到 而山不加增加:更,副词增:增加 四、每个学习小组按组次对应题号讨论各组问题: 1.为什么要移山?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3.文中写到了哪些人? 4.参加移山的有哪些人? 5.移山有哪些不利因素和阻力? 6.其妻献疑是阻力吗? 各学习小组抢答题 7.愚公及其家人如何回答其妻献疑? 8. 移山是怎样的艰难? 9.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10.愚公怎样反驳智叟的? 11.移山的结果怎样? 12.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每个学习小组按组次对应题号讨论各组问题答案: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 4.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5.不利因素:山高山大,年老体衰——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阻力:智叟的讥讽——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6.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7.愚公及其家人答: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8.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担心、想办法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嘲笑、阻止 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胜利。——人定胜天 五、当堂测试题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始龀()荷()担孀()妻箕畚()()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4.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古义:今义: ②聚室而谋曰古义:今义: ③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今义: 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2)甚矣,汝之不惠! 六、知识拓展及课后趣味作业 希望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类似《愚公移山》的寓言神话故事,给父母、同学或者他人讲一讲。 《愚公移山》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

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 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 二、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三、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苦:古义:愁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四、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五、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

愚公移山评析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76 更新时间:2007-2-23 [教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学过程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 这个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作为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掌握这则语言的主要内容。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5、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愚公愚吗?二是作为毕业班的我们不要愚公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2014.03.26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合中七下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文章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 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 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___________ 1、语音 太行(h mg ) 万仞(r en ) 惩(ch eng ) 塞(s e ) 汝(r u ) 曾(c eng ) 诸(zh u ) 箕(j i ) 六、词类活用 畚(b 缶)荷(h e ) ng )冀(j i ) 四、 通假字 1 、甚矣,汝之不惠 2、始一反焉 3 、河曲智叟亡以应 4、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5、 无陇断焉 6、 指通豫南 五、 古今异义词 孀(shu aig ) 龀(ch e )叟(s aj ) 惠通“慧”,聪明 反通“返”,往返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陇通“垄”,高山 指通“直”,一直 匮(ku 1)亡(w u )以应厝(cu b )雍(y o 1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 、达于汉阴 3 、指通豫南 4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投诸渤海之尾诸: 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7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北山愚公长息曰 9 、虽我之死 10、惧其不已也 11 、无陇断焉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古义:连 ........ 都 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 ..... 停下 2 、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愚公移山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2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1、各段段意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背景 作用: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第二段段意: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开端 第二段:一层: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第二段:二层:写解决土石的方法。 第二段: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发展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结局 本段作用(1)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2)内容上: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有限,不能改变自然,愚公认为人定胜天;智叟用短浅、停滞观点看问题;愚公用长远、发展观点看问题。 3、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4、概括愚公及智叟的形象及用意。 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一、文章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 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曾(céng)诸(zhū)箕(jī)畚(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雍(yōng)冀(jì)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愚公移山》案例分析报告

钱梦龙《愚公移山》案例分析评价报告 一、案例说明 一九八一年,国内知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参加了“西湖笔会”,在杭州学军中学初一(3)班讲授了《愚公移山》一课(原载《语文战线》1981年第8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案例分析 本文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分析框架来分析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一课。首先从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两个层面来分析案例的整体架构,其次从教学方法、教学细节、师生互动、教学语言层面来关注整个课堂的活动,最后再从宏观上对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做概括。 (一)宏观 1.设计思路 钱老师把《愚公移山》的教学分为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提出并讨论自读中的问题。第二课时是列出人物表,初步了解课文中的人物;比较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第三课时是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证明愚公到底“笨不笨”,并当堂完成一道文言文断句的练习。 2.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目标(1)有三个子目标,实词和虚词属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目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属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词义、书写词语、运用词语属于语文技能的学习。句式也属于语文技能目标。目标(2)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这则寓言故事启发我们应该怎么做,或者给我们提供怎样的精神。目标(1)是目标(2)的基础和前提,目标(2)是目标(1)的深化和提升。

(二)微观 1.教学方法 (1)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引导 钱老师善于“曲问”,言在此而意在彼,钱老师不会直接问“且”“孀妻”等文言字词是什么意思,那样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且感到学习枯燥,钱老师往往会拐一个弯来问,通过充满智慧的引导,让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得知文言字词的意思,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以下分别举例进行说明。 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 (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十不到”。) 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 生:(齐声)不到。 师:不到?从哪里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字。 钱老师要了解学生是否了解了“且”字的含义,他不是直接问“且”是什么意思,而是问“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学生有的说九十,有的说不到九十。“到底是九十,还是就是不到”,老师不急于把答案抛给学生,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顿悟“不到九十”。“不到?从哪里知道?”在钱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最终落到了“且”字,学生回答“年且九十,有个‘且’,‘且’意为‘将近’”。 师:且,对!有的同学看书仔细,有的同学就有些粗心。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 生:(齐声)老头、 师:怎么知道? 生:(齐生)“叟”字呀! 师: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龀”字知道。 师:噢,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生板书)写得很好。“龀”是什么意思?

以钱梦龙、郭初阳《愚公移山》的课例谈传统与创新教学

以钱梦龙、郭初阳《愚公移山》的课例谈传统与创新教学

————————————————————————————————作者:————————————————————————————————日期:

以钱梦龙、郭初阳《愚公移山》的课例谈传统与创新教学- 中学语文论文 以钱梦龙、郭初阳《愚公移山》的课例谈传统与创新教学 韦柳妹 钱梦龙老师是七八十年代的教育精英。他执教的《愚公移山》应用的是他自己提出的“基本式教学法”。即,自读、教读、作业。但钱老师坦言,虽然这堂课反响很大,但是他仍觉得“没有触及教学的深层”。 而郭初阳老师是新世纪的教育开拓者。很多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由他而来。他的文本解读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针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要坚持课程评价的差异性原则。同时也要坚持发展性原则,以一个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一种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并在发展中不断加以修正。 导入部分。钱老师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自读来发现问题,进而向学生提问。这种预习提问,不仅让学生回忆课文,而且检测了学生预习效果,以便更好的导入课文。比如学生对“本”字的疑惑,老师不是直接回答,而是通过继续追问学生来补充。老师解决第一个问题后,继续发问“没有问题了?很好,说明大家都懂了……看大家真的读懂了没有?”激疑式的“激发”,这就让学生再一次审视自己对课文的认知程度。 郭老师从板书入手,进行设计,即“山”字很大,“愚公”很小,“移”这根杠杆似乎很脆弱。这可以理解为字义教学里面直观法的应用。让学生有新鲜感。继而连提四个问题,让学生边听录音边思考。这里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讲解部分。钱老师采用讲授法与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人物,并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一、文章内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 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 (chéng) 塞(sè) 汝(r u )曾(céng) 诸(zh u )箕(j 1 )畚(b e n)荷(hè) 孀 (shu a ng)龀(chèn) 叟(s o u) 匮(kuì) 亡(wú) 以应厝(cuò) 雍(y o ng)冀(jì)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1、各段段意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背景 作用: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第二段段意: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开端 第二段:一层: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第二段:二层:写解决土石的方法。 第二段: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发展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结局 本段作用(1)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2)内容上: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智叟认为人力有限,不能改变自然,愚公认为人定胜天;智叟用短浅、停滞观点看问题;愚公用长远、发展观点看问题。 3、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4、概括愚公及智叟的形象及用意。

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初中语文_《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愚公精神,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所以,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等,对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辨析和梳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积累,也已经具备了文言文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重点和难点上的点拨。 同时,初四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一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困难、勇敢面对困难,极为重要。本文恰是典范,愚公精神无疑能给学生乐观面对生活中的风雨的心态。 三、教学重点、难点 愚公精神大辩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课播放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学生仔细聆听,思考: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 江涛的一曲《愚公移山》唱出了愚公的辛酸和不屈不挠的勇气,就让这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把我们领到列子的《愚公移山》,让我们来学习这个千百年来让炎黄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见识他的移山壮举。 (二)出示目标: 1.重点字词巩固归纳。 2.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3.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二、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三、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 四、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 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 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 五、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