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经济毕业论文

国际贸易经济毕业论文

一、国际贸易概论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和产生

商品、劳务和技术在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交换或买卖,这种活动被称为国际商品流通,即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显著区别在于:国内贸易是发生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的商品交换活动,而国际贸易是越出国界,超出了一国国民经济范围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在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中,国际贸易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经济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超越国界,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结果。这是由生产决定的。但流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国际商品流通还先于国际商品生产,在世界经济形成中起了前导作用。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是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存在,而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都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就开始发展,世界经济是资本主义获得较发展后才形成,在世界经济最终形成前,国际贸易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发展。正是在国际贸易的推动下,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才得以实现,世界市场才得以建立,世界经济体系才以最终形成。之后,国际贸易以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壮大。当前,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国际贸易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贸易的产生应具备三个条件:分工、私有制和国家。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只能依赖群体活动来获取十分有限的生活资料,以维持起码的自下而上需要。那时,没有剩余产品,更不可能有阶级、国家及各种交换活动。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不同的氏族、公社生活的自然环境有所不同,其获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亦不相同,在有了剩余产品的情况下,最初的交换活动就逐渐地出现了。“产品交换是在不同的家庭、氏族、公社互相接触的地方产生的。”但这时由于产品为公社成员共有,产品交换表现为氏族公社间的交换活动,因而还不能称为国际贸易。第一个私有制国家即奴隶制国家出现之后,交换活动扩大到国家之外,便产生了国际贸易。

(二)国际贸易是各国追求比较利益的必然结果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说”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做了理

论上的说明。在李嘉图之前,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必然性做出理论解释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

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他认为,一国由于其固有的自然优势,或由于其拥有先进的技术而使其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则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了绝对优势,它就应该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取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对贸易双方都有利。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只是部分地说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问题,不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有处于绝对劣势,而有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它们之间的贸易不仅存在而且不断发展。这与斯密的学说是相悖的。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则对此做了很好的说明。李嘉图认为,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只要它与别国在生产各种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就可通过专门生产其相对较低的产品以换取本国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而获利。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的原则。成本差异程度即相对成本的不同,为两国之间的互利的分工和贸易创造了条件,两国都专门生产本国占相对优势即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互相交换,这是最合理的国际分工原则,对贸易双方都有利。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揭示了迄今为止支配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从理论上更广泛论证了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20 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李嘉图相对优势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证造成相对成本差异的原因,并从生产要素配置的差别来解释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提出了资源禀赋说。这一理论赋予古典的相对优势或比较利益原则以新的内涵,进一步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这一理论后经萨缪尔森等到人的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尽管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存在着如假设前提脱离实际、不能解释当今许多国际贸易现象等各种缺陷,但它毕竟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一般性、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释,在实践上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这一理论,不论一个国际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是富国还是贫国,是强国还是弱国,总能够找出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相对优势,只要正确地利用这种生产上相对优势,积极地开展对外贸易,就能够增进本国的利益,并进而提高整个世界的社会水平。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走外向型发展道路而使得本国经济得以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三)国际贸易是各国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的需要

1、规模经济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都具有规模报

酬递增的特点,即生产规模扩大,平均生产成本反而降低。这一规律使现代国际贸易尤其是发达国际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成为必然。在不参与国际贸易的条件下,由于受国内市场需求的限制,企业的生产规模常常难以形成,致使其产品成本及价格较高;而一旦参与国际贸易,市场需求相应增加,企业生产规模较易形成,企业产品成本相应降低,产品因此在国际国内更具有竞争力。规模经济的结果,使得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在世界范围内加深和扩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增长,增加了世界福利的总水平。“规模经济”理论也说明了当今发达国家间双向贸易不断增加的必然性问题。

2、节约成本的客观要求国际商品生产是不断的循环,周而复始的过程。其中直接的生产过程在一国内部进行,而流通过程则从国内延伸到国外,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这一客观要求作用的必然结果。

二、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一)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创新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思考。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 20 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1.观念创新

贸易开放已被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客观地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的外交手段。

2.格局创新

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3.制度创新

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的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普遍化。

4.政策创新

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入低潮;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它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5.构成创新

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6.工具创新

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现代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各国在促进和便利贸易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实际内容还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深入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和当代国际金融创新、国际投资创新的日益溶合,产生新的更广泛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国际经济的全面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一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二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 1990—1995 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

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大转换后的 5 年左右的时期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贸易大发展的时代的来临。

三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 20 年的禁锢,强调开放和自由的观念,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本身又标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四是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才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都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益者。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为 20 世纪 90 年代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形成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深入地分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加以分析。

1.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

荡不定特别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制约。随着苏联的突然解体和东欧国家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了政治神经从未有过的松弛,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的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的位置。

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的努力。所有这些方面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2.当代国际贸易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加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宽广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凝合成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其他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全面渗透,进一步地把整个国际各个组成部分和领域溶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政治、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到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到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

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

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3.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 10 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电子数据变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现代技术服务和信息为内容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尖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日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它们本身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上,更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它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4.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际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1)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溶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2)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3)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

上述问题归结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做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5.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

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两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当代国际贸易自身所面临的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动力的驱动,当代国际贸易才发生了从观念到格局、制度、政策、构成和工具的全面深刻的创新。

三、国际贸易发展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 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总趋势,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主要是:

1.有利于扩大出口。国际贸易的持续增长,标志着国际市场需求的稳步扩大,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扩大出口。

2.有利于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在国际贸易中,制成品特别是资本货物(电器、非电气的机构及运输设备)和高新技术、信息、智能等“软件贸易”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这有利于我国调整商品结构,加快发展制成品的出口。挑战主要表面在:

1.增加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障碍,而且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面临着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2.增加了我国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难度,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我国的竞争对手。

四、中国对外贸易交往的战略选择

(一)完善政策、强化服务、提高外贸进出口效益

为保持我国外经贸的良好运行态势,促进外贸进出口健康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出口退税政策。一是要抓紧落实出口退税增量地方财政负担 25%的部分,有关部门要及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建立监督机制,保证这部分退税及时兑现;二是尽快解决历史遗留的欠退税问题,增加财政对出口欠税拨款的力度和速度,解决出口退税工作程序,提高退税效率;四是进一步完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的“免、抵、退”政策,扩大出口信贷规模,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出口的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在完善鼓励出口政策的同时,对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进行适当的调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2.谨慎出台国内紧缺原材料的反倾销措施。对原材料类商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对原材料类商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前,要综合考虑其对上下游产业和产品的影响,权衡利弊,谨慎决策。对国内市场紧缺的一些重要原材料尽量不要采取反倾销措施,以免下游产品的成本抬升过高,影响下游产品的竞争力,给下游行业带来较大冲击。

3.改善检验检疫服务。对部分国外进口商质量要求严格、国内企业质检规范的机电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可以适当减少检验品种,对大型跨国公司生产者的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可以考虑免检;把出口商品的检疫检验收费由按出口商品批次收费,减轻出口企业负担。同时,加强农产品和动植物出口检验检疫,确保出口商品的安全。

4.努力提高出口效益。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外贸经营秩序,严厉打击走私、骗退税、逃套汇行为,制止低价竞销等破坏出口秩序的行为,维护我国出口企业和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发挥进出口商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和“价格战”。引导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出口效益。实施出口商品名牌战略。加大对出口名牌产品企业的支持力度。对企业到国外进行品牌推广、宣传、广告等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

5.改革进出口商会管理体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中介组织运作机制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改革进出口商会管理体制,加快进出口商会立法,强化进出口商会为外贸企业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商会在应对贸易摩擦、加强行业自律、开拓市场、指导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二)加快我国科技兴贸战略步伐

1.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科技兴贸的关键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引导外商投资,带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引导外商投资方向,加快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由 1999 年的 187.7 亿美元提高到2002 年的 556.6 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由 76%提高到 82.2%。3 年来,集成电路引进外资超过 100 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将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3.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实施重大研发和产业化专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日益加剧,正在成为制约中国出口发展的重大障碍。我国应组织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重大研发和产业化专项,努力开展替代产品或新型产品;特别重大的,应组织原料企业、加工企业、出口企业等进行一条龙攻关,减少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损害。

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出口服务水平。加快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同时,还要积极支持企业加快信息化改造。推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展,为企业更好的参与国际贸易提供支撑手段。

5.大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在冶金、化工、轻纺、机械、建材等行业利用国债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向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全面提升我国传统产业产品出口能力。

6.积极鼓励“走出去、引进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将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加工能力向我国的转移,使我国尽快成为世界及制造业基地。要强化规划指导,尽快出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见和境外投资的管理法规,引导企业“走出去”发展,带动出口规模的扩大。

(三)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针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我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加的情况,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合理运用有关机制,妥善解决贸易摩擦,积极扩大出口。充分利用我国在全球经济,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谈判进程。加大对外经贸交涉力度,积极开展公关工作,为企业出口创造良好的环境。

充分利用世界组织规则,应对有关国家在反倾销、反补贴和行业保障方面的做法。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具体做法和策略,将进口国的经济发展同我国的出口战略结合起来,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设厂,在海外设分销网络等。

(四)充分利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创新

从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2001 年亚洲经济复苏遭受重挫,主要原因是外部环境恶化,特别是美国、日本的经济衰退。长期以来实施出口导向的东亚经济体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在遭受过去 10 年中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2000 年,东亚经济体在遭受金融危机 3 年后普遍出现了强劲的复苏,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市场的拉动和全球电子信息。

(五)争取世贸规则下的公正贸易待遇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过程中,曾就我国在 2015 年以前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达成“谅解”。入世后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倾销与反倾销世界贸易争端中不能援引市场经济国家的技术标准,因而深受其害。因此,争取世贸各方承认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平等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当务之急。

结论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目前在对外贸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保持贸易平衡的压力增大。如果持续出现较大规模的贸易逆差,保持贸易平衡的压力将大大增加,对国际收支平衡也将产生不利影响。二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可能对部分产品出口竞争力产生影响。三是加入世贸组织的应对任务艰巨。随着中国加入 WTO 过渡期的相继结束,原有管理手段的作用降低或不复存在,部分敏感产业将面临严峻挑战。四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贸易摩擦有增无减。我国对外贸易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一是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二是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重进一步上升,投资类、资源性商品进口快速增长。三是一般贸易进口快速增长,加工贸易保持平稳发展。四是欧盟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自美欧进口明显加快。中国外贸如何跟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从实际出发,循着特有的改革模式,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唐海燕:《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对策》,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赵莉、王振锋:《世界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年版;

【3】.陆建人:《对当前亚洲经济形势的若干看法》,《当代亚太》2009 年 5 期;【4】.安和芬:《国际贸易的发展及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 9 期;【5】.张二震:《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及其实现机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版),2005 年第 4 期;

【6】.郭培兴:《国际商品市场发展前景及其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和对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 6 期;

【7】.李琮:《世界经济学新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

【8】.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9】.赵怀勇:《2004 年中国对外贸易前景分析及政策建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4 年 37 号;

【10】.《2007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文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2007 年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