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美国《时代》与《新闻周刊》的办刊特色

论美国《时代》与《新闻周刊》的办刊特色

论美国《时代》与《新闻周刊》的办刊特色
论美国《时代》与《新闻周刊》的办刊特色

论美国《时代》与《新闻周刊》的办刊特色

郑少云

摘要:对最具代表性的新闻周刊《时代》与《新闻周刊》的发展历程、内容定位、专题策划、报道风格等作了介绍。分析了两者的共性:在运营体制上实行集团化整合发展,在营销渠道上实施全球化扩张战略,在传播定位上以着力影响社会中上层人士为主;指出了两者的不同风格:《新闻周刊》在对报道事件的自由度与敏感度上远胜于《时代》周刊,而《时代》周刊在报道事件时的权威性与深刻性上又是《新闻周刊》所不及的。

关键词:《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发行;运营模式;内容定位

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51(2008)01-0079-04

美国作为新闻周刊的发源地和当今世界上新闻出版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新闻周刊无论在发行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均保持着世界最高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闻周刊除《时代》之外,就是《新闻周刊》。它们具有大体相近的形式而又各有侧重,同时被称为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在竞争激烈的美国杂志市场上,均占有靠前的位置。这2份新闻周刊均名列1999年美国杂志300强的前15名,《时代》发行量为401万册,列第12位;《新闻周刊》发行量为320万册,列第16位。本文以《时代》及《新闻周刊》为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来探讨美国新闻周刊运作方面的特点,为中国新闻周刊的改革提供一些可资借鉴之处。

一、《时代》周刊与《新闻周刊》的发展历程

(一)《时代》周刊的创办

《时代》周刊(Times)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1923年3月由亨利·R·卢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刊名最初为《事实》,后改用现名,由时代华纳公司在纽约出版至今已有84年。该刊的宗旨是:要使“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开设多种栏目,如经济、教育、法律、批评、体育、宗教、医药、艺术、人物、书评和读者来信等;大量使用图片和图表;读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和知识阶层;该刊拥有一批精明能干的记者队伍,还有一支庞大的研究人员队伍,其网络覆盖面遍布全世界。[1]《时代》不仅刊发内容广泛,而且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在美国颇有影响力。这是美国第一份用叙述体报道时事,打破报纸、广播对新闻垄断的大众性期刊,它在全球拥有广泛的读者,有美国国内版、国际版,以及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版等各种版本,巨大的国际市场覆盖面,使之成为宣传美国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最佳载体。同时,《时代》也是最早全文上网的杂志之一,从其网站上可以浏览自1994年以来各期的所有内容。1999年美国杂志300强(《Advertising Age》评选,按营业额排名)的评比中,《时代》以962651(单位:千美元)排在了第三位。1999年美国杂志广告10强排名中,《时代》排在了第二位。它的发行量近几年高达450万份左右,远远超过《新闻周刊》、《美国

————————————

收稿日期:2007-11-13

作者简介:郑少云,女,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

新闻与世界报道》等类周刊。《时代》每年推出的《时代词汇》,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美国语言变迁的记录。语言学的专家们甚至指出:要学好美语,读《时代》杂志乃是一条捷径。其杂志之影响,可见一斑。

(二)《新闻周刊》的创办

《新闻周刊》(Newsweek)由托马斯·J·C·马丁于1933年2月17日正式在美国创立并出版发行。1937年,马尔柯姆·米尔成为该刊主编及总裁,他将刊物的英语名字改成了现在的样子,并加强了该刊文章的可读性,引入了新的署名专栏和国际版面。1961年被《华盛顿邮报》收购,其新闻范围涵盖美国国内外大事、商业、科技、社会、艺术和娱乐等方面。经过多年经营,《新闻周刊》的发行量已经达到440万份,拥有3种英文版本和6种非英文版本,前者包括大西洋版本、拉丁美洲版本和亚洲版本,后者包括日语、韩国语、西班牙语(拉美地区)、阿拉伯语、波兰语以及繁体中文。其中除繁体中文版外,其它几种语言的版本均以时政新闻为主,发行量也十分可观。目前正在筹划出版的简体中文版将成为《新闻周刊》的第7种外文版本,预计首期发行量将达到30万份。《新闻周刊》总部设在纽约,2003年在全球有22个分支机构,其中在美国国内9个,其余分布在北京、开普敦、法兰克福、香港、耶路撒冷、伦敦、墨西哥城、莫斯科、巴黎、东京和华沙等地。

《新闻周刊》在美国境内始终紧随《时代》(TIME),扮演着第二大新闻类周刊的角色,并偶尔在广告收益上超过对方。算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 Report),在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中,《新闻周刊》的立场最左,也可以说,更倾向于自由派(liberal)。

二、《时代》周刊与《新闻周刊》的运营体制:集团化整合发展

美国主要传媒的发展策略是,拥有尽可能多的媒体及其他产业。在西方,出版单一品种期刊的出版商完全没有生存余地,期刊集团至少要有15个以上的品种,才有足够的资源及回旋余地并得以生存和参与竞争。早在1963年,《时代》周刊所属的时代公司就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出版商,其期刊收入占公司收入的3/4,公司还出版书籍与课本,拥有电台、电视台包括外国电视台的股份、一个研究图形艺术的组织、一家纸厂、德克萨斯州610000英亩的森林及其他地产,雇员6700名。时代出版集团(Time Inc)仅在1995年到1999年中就新办了11份杂志,兼并了3份杂志,使杂志种类达到30多种,(包括许多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财富》、《人物》、《体育画报》等),读者总数达到2.68亿左右。1989年3月,已是传媒界两大巨头的时代公司和华纳公司合并,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公司,总资产超过300亿美元,营业额达100亿美元。1995年,时代华纳集团又买下了特纳广播公司,特纳旗下的CNN也加入了时代华纳,使之成为世界媒体中当之无愧的巨无霸。集团化整合发展的结果是,各种期刊以及其他媒体之间可以有效地互相利用资源,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赢取更高的利润。比如,CNN和《时代》之间可以就某一条新闻实施有效的互动,吸引受众的关注;一篇杂志的报道可以扩展成一本书或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可以被公司拥有的家庭影院频道HBO反复地播放;影评可以刊登在另外一本杂志上;插曲则可以由唱片公司出版CD。2000年1月10日,时代华纳又与美国在线(AOL)宣布合并,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和网络公司(AOL Time Warner),市值超过3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商业史上最大的一宗并购。新公司的董事长史蒂夫·凯西说:“这对各地的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是向成为世界上最受尊重、最有价值的公司的目标迈出的一大步。”[2]

同样,《新闻周刊》也是如此,它隶属于著名的《华盛顿邮报》集团,而且与MSNBC(微软全国广播公司)有投资上的联系。

三、《时代》周刊与《新闻周刊》的营销策略:实施全球化扩张战略

美国的新闻周刊的全球化程度较高,这与新闻周刊往往面对的是高层次的读者有关。据美国信息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全世界的高级知识分子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兴趣点,最主要是国际大事,包括经济动态,其次是社会事件,再次是文化和艺术信息。《新闻周刊》也作过类似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这样,《新闻周刊》采取全球发行战略就有其读者基础。而且,美国的期刊市场已进入成熟期,市场的细分已趋完善,要想在美国本土取得显著的发行和利润增长已不大可能,因此,向海外市场扩张是明智的选择。

事实上,美国三大新闻周刊的海外销量惊人,并且在不断的增长之中。早在1973年,《时代》周刊在美国以外的发行量就达到了130万份。1997年,亚洲各国发生了金融风暴,但这并没有影响它们在亚洲扩张的势头。《新闻周刊》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三国市场的销量由1997年底的6万册增加至1999年中的6.8万册,上升幅度达13%。同期,《时代》周刊亚洲版的销量增加了10%,达17.4万册。《时代》周刊与《新闻周刊》不仅将本国版的刊物在海外发行,而且在不同的地区出版不同的英文版本。《时代》在国外共出版5个英文版—大西洋版、加拿大版、拉丁美洲版、南太平洋版和亚洲版。《新闻周刊》则更是自称全世界第一家“真正的”国际期刊,它使用英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韩文5种文字出版。该刊国际版的美国色彩更弱,至少有一半内容与国内版不同,并且注重采编人员的多元化,雇佣外籍记者和外籍专栏作家。从刊物的内容看,美国的新闻周刊在哪里出版,就会给予当地新闻最大的关注,如《时代》周刊的亚洲版,总是把最前面、最多的篇幅留给亚洲新闻,这也正是它们国外版销量相当高的原因之一。目前,《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均没有中文版,但中国内地和香港和台湾地区早已被西方传媒界视为极具潜力的大市场。据称《新闻周刊》正在物色繁体中文版和简体中文版的合作伙伴,其“最终目标是将NEWSWEEK这个商标打在中文版的封面上”。[3]

四、《时代》周刊与《新闻周刊》传播的内容定位:着力影响社会中上层人士

《时代》周刊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成为左右美国公众舆论的新闻周刊。50-60年代更是亨利·卢斯权力和威望的鼎盛时期,他一度被人们列为当时世界上7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至今,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仍然左右着美国的主流舆论,并对国际间的舆论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这种局面与它们的读者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大新闻周刊的读者定位往往瞄准社会的中上层人士,尤其是关心时事变动的政界、商界和知识界人士,而他们是当今最具社会影响力的群体。《时代》周刊的口号是:“《时代周刊》好像是由一个人之手写出来给另一个人看的。”它指出“它对各个领域的报道,都不是写给各个领域的专家看的,而是写给《时代》周刊的‘忙人’看的。”[4]《新闻周刊》甚至描绘过阅读其“海外版”的外国人的典型形象:37岁左右,上过大学,很可能从事商业管理工作,年薪超过1万美金,拥有一辆车,买人身保险,偶尔出国旅游。

五、《时代》周刊与《新闻周刊》的专题策划

美国的新闻周刊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舆论,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往往将自身扮演成社会观察家和领潮者,典型的例子是它们开展的各种各样的年度评选。如《时代》周刊评选过新千年的“十大最佳设计”,《新闻周刊》评选过“新世纪美国女性之星”等。其中,《时代》周刊从1929年就开始的每年一度的“年度人物”评选,影响相当之大。2001年12月3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上说:“它的开始的初衷是为了回顾。它成为了一个新闻事业的传统。现在它也成为了美国人的一个习惯,并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时代年度风云人物的评选使那位创造性、指导性地推动了世界发展的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

《时代》周刊的评选对象非常的广泛,不仅仅包括个人,还包括群体和组合。甚至有的时候,它还会有一些非常出彩、令人记忆犹新的评选。如在1982年,《时代》周刊把“计算机”评选为年度人物。《时代》周刊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3]这个预言已经逐渐地在变成现实。同样出乎人意料的评选出现在1988年,当年的年度人物是“危险的地球”,这一评选也让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引起了对生态的关注。

《新闻周刊》每年也有类似的动作,推出“年度人物”或“年度形象”。

六、《时代》周刊与《新闻周刊》的报道风格:自由与深刻

《时代》周刊与《新闻周刊》虽然统属实事周刊且内容都相当广泛,但在报道风格上却不尽相同。与英国的情况不同,放眼望去,美国媒体中几乎找不到走中间路线的成员,要么和大部队一起左行,要么就要成为“保守”的异类。美国的“自由派媒体(liberal media)”对政府从根本上抱着批判态度——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事情,只可能被描述成一场噩梦。

自由派游说组织“美国民主行动(Americans for Democratic Action)”曾对美国媒体的倾向进行打分

——100分表示立场最倾向自由派;而众议院中立派的得分为39分,可视作中间基准。在保守派一方,“福克斯新闻特别报道(Fox News Special Report)”的得分为27;而在坐标的另一端,《新闻周刊》高达72分,完全超过《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和“NBC晚间新闻”所处的60分区间。

在2005年,《新闻周刊》因为远胜同行的左派作风吃尽苦头。如《新闻周刊》老牌记者曾刊发报道,引用匿名消息来源,指称关塔那摩美军基地存在亵渎《古兰经》行为。该报道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引发穆斯林信徒对美国政府的强烈抗议”。但此后不久,白宫与五角大楼纷纷指称该报道失实,并对《新闻周刊》施以重压。5月16日,《新闻周刊》改变态度,由编辑马克·惠特克撰刊发了只有一句话的撤销声明:基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情况,我们撤回关于军方在关塔那摩基地亵渎《古兰经》的报道。

从《华盛顿邮报》曝光水门事件开始,带有严重自由派倾向的美国媒体就成为政府的眼中钉。而1961年《新闻周刊》被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后,两者就自然而然地结为同系。《新闻周刊》曾在克林顿性丑闻、“911事件”等负面报道中一马当先,让政府下不来台。考虑到近年来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强劲复兴的大背景,《新闻周刊》在派系斗争中光荣挂彩也显得顺理成章。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两种周刊统属实时类刊物,但在对报道事件的自由度与敏感度上,《新闻周刊》远胜于《时代》周刊。而与此同时,《时代》周刊在报道事件时的权威性与深刻性却是其他实时周刊所不能比拟的。《时代》周刊的报道非常的详尽和权威,通过图表、数据、贴身采访和大量的幕后工作把最值得关注的东西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独领风骚,不仅因为他们办刊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因为他们有各自鲜明的办刊宗旨及理念。但同时作者也发现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又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中国读者的争夺将成为《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下一个竞争目标,而在这方面显然《时代》周刊要领先于《新闻周刊》。

参考文献

[1]冯健总.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瞿晓路,汪凯.研究美国当代主要新闻周刊的运作模式[J].传媒观察,2002(10).

[3]曹艳,李培林.美国周刊特色剖析[J].新闻界,2002(4).

[4]麦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M].展江,殷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imes and Newsweek in the U.S.

ZHENG Shao-yun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ing courses,content orientation,special planning,and coverage styles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news weekly Times and Newsweek in America and analyzes the common points that both practice the collectivized integral development in running system,that both carry out global out-spreading strategy in marketing channel and that both affect mostly the upper class in spreading orientation. It also points out their different styles that Newsweek outclasses Times in reporting freedom and sensitivity while Newsweek is inferior to Times in authority and profundity.

Key words:Times News weekly;Newsweek;circulation;running pattern;content orientation

(责任编辑竺小恩)

时代周刊翻译

…Back to Sleep?: Why Are 2,500 U.S. Babies Still Dying of SIDS Each Year? ‘用背部睡觉’:为什么美国每年都有2500个婴儿死于婴儿猝死综合症 Putting babies on their back to sleep has dramatical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SIDS deaths, but thousands of babies still die each year. A look at the key risk factors. 让婴儿用背部睡觉戏剧性的减少了婴儿猝死综合症的死亡数量,但每年还是有上千数量的婴儿死亡。这有一种对于关键的风险因素的看法。 There?s no doubt that the Back to Sleep campaign launched in 1994 to get parents to stop putting babies to sleep on their tummies has been a succes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rate of infant deaths per 1,000 live births was 1.5; it?s now 0.5. 无需置疑的是,1994年发起的用背部睡觉的运动,旨在阻止父母让婴儿用肚子睡觉是成功的。在20世纪70到80年代,婴儿死亡率为每一千名安全出生婴儿中有1.5,现在是0.5。 Within a generation, most babies are now put to bed on their backs, and yet 2,500 U.S. infants still die each year in the U.S. Researchers trying to understand why have noticed a curious byproduct of the trend toward back-sleeping: as fewer babies were being put to sleep on their bellies, more babies were documented engaging in other pediatric no-nos — sleeping with their parents, for example — which is another risk factor for SIDS. 在一代人中,大部分婴儿现在都用背部放在床上,但美国每年依然有2500个婴儿死亡。研究员正试图弄明白为什么人们会注意到用背部睡觉这种趋势的奇怪的副产品:越来越少的婴儿用腹部睡觉,越来越多的婴儿被证明参与到了一些儿科禁止的事情中——例如,和父母一起睡——这是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另一个风险因素。 A study published Monday in the journal Pediatrics takes a look at how risk factors for SIDS have evolved over the years. In an analysis of the 954 babies who died suddenly and unexpectedly in San Diego County between 1991 and 2008 — 568 of these deaths were attributed to SIDS — researchers found that

经典杂志封面(中国风系列)

https://www.doczj.com/doc/728859939.html,/user1/141/16305.html 经典杂志封面 By: diandian 发表于 2008-7-22 12:49:00 曾经轰动世界的最经典杂志封面 image001- 《纽约客》杂志封面- 奥巴马夫妇成“恐怖份子”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他的夫人出现在2008年7月份的《纽约客》杂志封面上,两人被描画成“恐怖份子”的模样,奥巴马夫人身背AK-47,美国国旗被焚烧在壁炉里。

image002- 《滚石》杂志封面 - 约翰-列农和小野洋子的全裸照摄影师Annie Leibovitz 称,为约翰-列农和小野洋子拍照的最初想法是让两人都全裸出镜,最后因为小野洋子感觉不合适,只有约翰-列农是全裸的。

image003- 《时代周刊》杂志封面- O.J. 辛浦森数字合成照片《时代周刊》杂志上刊登的照片经过处理比原版照片的对比度更加暗,随后关于种族问题的讨论就开始了。

image004- 《Vogue》杂志封面 - 吉赛尔-邦辰和勒布朗-詹姆斯合照摄影师Annie Leibovitz 在为模特吉赛尔-邦辰和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拍照时,同样激发了两人夸张的表情。这是《Vogue》杂志第一次用黑人明星作为杂志封面。

image005- 《时代周刊》杂志封面 - 比尔-克林顿能被《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年度人物”自然是幸事。不过比尔-克林顿出现在1998年3月份的杂志封面上,头上却多了两个“兽角”(字母M),不禁让人产生联想。

image006- 《滚石》杂志封面 - 说唱歌手肯尼-威斯特黑人说唱歌手肯尼-威斯特出现在《滚石》杂志的封面上,还装扮成耶稣的样子,封面遭到了许多保守人士还有基督教的抗议。

新闻学习——外刊杂志每周封面速览

外刊杂志每周封面速览(1) 摘要: 美国展望出版时间:2010年12月美国需改变能源政策美国弗吉尼亚州西部边境处的达勃耐和兰卡斯特大学社区学院,在政府实施经济刺激计划过程中申请了绿色工作培训项目。 美国展望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美国需改变能源政策 美国弗吉尼亚州西部边境处的达勃耐和兰卡斯特大学社区学院,在政府实施经济刺激计划过程中申请了绿色工作培训项目。按照这个计划,政府将为学生支付学费,并且负责教师3年工资。但弗吉尼亚州没有任何风力农场,一家从2009年计划开发风力农场的公司也已经停工。该公司老板塔尔·迈克布莱德说:“糟糕的经济已经导致整个风力行业的发展慢慢停下来,加上联邦和州政府不确定的能源政策,让风轮机制造商、电子设备供应商、后勤公司、运输部门以及建筑公司通通干坐着,等待经济环境好转。” 奥巴马将“打造绿色经济”作为解决许多问题的良方,但是随着许多公司本身陷入麻烦,培训计划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正在削弱。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来源:国际在线

纽约时报杂志出版时间:2010年11月28日 中国能成最大消费者吗? 当中国家庭不必再存20%的收入用以支付上学以及医疗费用时,他们能够过上更舒适的现代生活:更好的住房、衣服、交通以及通信。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下一个“消费大户”。对于美国来说,“消费型社会”这个词具有负面意义,特别是过去债务过剩的十年。但在中国则完全不同,消费型社会将改善数以百万计中国人的生活。对于世界其他地方来说,中国消费者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希望之一。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将在为中国设计、制造、出售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受益,而这也是民主党、共和党、经济学家、商业顾问、公司高管以及工会领袖都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力劝中国增加消费的原因。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经济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经济学家正在猜测中国是否能在2025年或者2030年超过美国。但在中国建立消费性社会并不容易,没人相信中国经济会在一夜之间发生转变。可是无论这种转变需要花多长时间,转变过程多么困难,世界经济的健康都要依赖中国。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28日) 来源:国际在线

经典杂志封面(中国风系列)

经典杂志封面 By: diandian 发表于 2008-7-22 12:49:00 曾经轰动世界的最经典杂志封面 image001- 《纽约客》杂志封面- 奥巴马夫妇成“恐怖份子”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他的夫人出现在2008年7月份的《纽约客》杂志封面上,两人被描画成“恐怖份子”的模样,奥巴马夫人身背AK-47,美国国旗被焚烧在壁炉里。

image002- 《滚石》杂志封面 - 约翰-列农和小野洋子的全裸照摄影师Annie Leibovitz 称,为约翰-列农和小野洋子拍照的最初想法是让两人都全裸出镜,最后因为小野洋子感觉不合适,只有约翰-列农是全裸的。

image003- 《时代周刊》杂志封面- O.J. 辛浦森数字合成照片《时代周刊》杂志上刊登的照片经过处理比原版照片的对比度更加暗,随后关于种族问题的讨论就开始了。

image004- 《Vogue》杂志封面 - 吉赛尔-邦辰和勒布朗-詹姆斯合照摄影师Annie Leibovitz 在为模特吉赛尔-邦辰和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拍照时,同样激发了两人夸张的表情。这是《Vogue》杂志第一次用黑人明星作为杂志封面。

image005- 《时代周刊》杂志封面 - 比尔-克林顿能被《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年度人物”自然是幸事。不过比尔-克林顿出现在1998年3月份的杂志封面上,头上却多了两个“兽角”(字母M),不禁让人产生联想。

image006- 《滚石》杂志封面 - 说唱歌手肯尼-威斯特黑人说唱歌手肯尼-威斯特出现在《滚石》杂志的封面上,还装扮成耶稣的样子,封面遭到了许多保守人士还有基督教的抗议。

时代周刊翻译

Statement of William H. Overholt1 Asia Policy Chair Director, Center for Asia Pacific Policy The RAND Corporation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May 19, 2005 Summary China has transformed itself from the world’s greatest oppon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greatest disrupter of the global institutions we created, into a committed member of those institutions and advocate of globalization. It is now a far more open economy than Japan and it is globalizing its institutions to a degree not seen in a big country since Meiji Japan. Adoption of the rule of law, of commitment to competition, of widespread use of English, of foreign education, and of many foreign laws and institutions are not just updating Chinese institutions but transform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中国已经由以前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化反对国和全球各机构的打扰者转变成全球化的提倡者和那些机构坚定的成员国之一。它现在是一个远比

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说明:(考试时间:9 0 分钟;满分:80 分)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两大题,44 小题。 2.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共 4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D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④会制造陶器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说明C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3.纪录片《文明》于 2018 年 3 月 1 日首播,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惊艳亮相。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B.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C.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4.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 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B A.楚国B.秦国C.齐国D.魏国 5.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B A.刘邦B.刘秀C.刘备D.刘裕 6.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涿鹿之战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7.“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 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 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A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②社会比较安定③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

【转摘】《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 影像蒙太奇发布于:2006-01-17 15:56 1945 1 Fighting Lady, The 女斗士;战斗夫人 2 Tree Grows in Brooklyn, A 布鲁克林的一棵树;长春树 3 生死有命;勃里姆上校 4 Clock, The 时钟 5 Battle Of San Pietro, The;san pietro 圣.彼得洛 6 Southerner, the 大地之光;南方人 7 Anchors Aweigh 起锚 8 True Glory, The 真正的光荣 9 House on 92nd Street, The 原子谍报 10 Lost Weekend, The 失去的周末 1946 1 Open City 不设访城市 2 Henry V 亨利五世 3 Anna And The King Of Siam 安娜与暹罗国王 4 Brief Encounter 相逢恨晚 5 Killers, The 杀人者 6 Jolson Story, The 一代歌王 7 Margie 梅琪 8 My Darling Clementine 荒野大决斗;三叉口 9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the 黄金时代 10 It’s A Wonderful Life 奇妙的生活 1947 1 Odd Man Out 虎胆忠魂 2 Boomerang! 正义的呼声 3 Ivan Groznyj I ;Ivan the Terrible, Part One 伊凡雷帝 4 Monsieur Verdoux 杀人狂时代;凡尔杜先生;杀人的喜剧 5 Great Expectations 孤星血泪 6 Crossfire 杀人犯;交叉火网 7 ShoeShine 擦鞋童 8 Gentlema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

美国时代周刊公布2011年五十大最佳发明

北京时间月日消息,时代周刊年度大最佳发明揭晓,一种堪称感冒杀手地药物入选榜单首位,苹果上地一项语音控制功能、英特尔芯片、在人机大战中战胜人类地超级电脑沃森、美国新火星探测器好奇号、波音梦想飞机等科技成果入选. 以下是具体名单: .感冒杀手 我们认为不可能做到,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科学家不信邪,正在研发一种可能治愈感冒地药物.这种药物被称之为“双链激活地切冬酶寡聚体”(),消灭病毒地效率与对抗细菌地抗生素不相上下.是一种经过基因改造地分子,通过诱导遭病毒入侵地细胞“自杀”,达到治疗目地.在实验室测试中,这种药物能够有效杀死种病毒,包括导致感冒地鼻病毒、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以及脊髓灰质炎病毒.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芯片 年爆发了一场技术革命,除了高科技界外,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月,英特尔公司演示了他们所说地三门晶体管.这是一种三维晶体管,电子不仅沿着平沟道移动,同时也沿着一个凸起鳍状结构地个面移动.为何要关注这项发明?因为在年,英特尔地首批基于新型晶体管地芯片将上市,性能提高大约,耗电量则降低一半左右.摩尔定律再一次取得成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脂肪中提取干细胞 吸脂术过程中从腹部和大腿吸出地所有脂肪会有什么归宿呢?以前地答案是:它会被扔掉.新答案是:它将被植入心脏细胞里,用来弥补心脏病发作造成地组织死亡.脂肪包含干细胞,能在实验室器皿里把它转变成心肌,因此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从吸脂术样本里提取干细胞,并赋予它们新细胞身份地方法.这种细胞现在已经在心脏病发作患者身上进行试验.由于它们是用患者自己地脂肪制成地,因此它们有望在不引起任何组织排异地情况下,修复受损部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疟疾疫苗 疟疾是发展中国家最致命地一种疾病,每年有大约万人被疟疾夺去性命.但是经过年地研究,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地科学家乔科恩和他地科研组已经发现一种疟疾疫苗候选对象.或称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不过迄今为止它已经显示出巨大地成功.在非洲个国家进行地第三阶段功效试验,使儿童感染疟疾地概率降低了一半.如果试验以这个速度进行,最早将在年打入市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人造树叶 如果将地表一小时内获取地太阳能全部储存起来,便可满足全球一年地能源需求,可惜地是,只有极少量太阳能储存起来,以备以后使用.大自然采用光和作用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光和作用,叶子可以将太阳能转换成稳定地化学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丹尼尔诺塞卡正在研制一

【2020抗击疫情热点】做中考英语选词填空53:中国外卖小哥登《时代周刊》封面

【2020抗击疫情热点】做中考英语选词填空53:中国外卖小哥登《时代周刊》封面 选词填空:(中国外卖小哥登《时代周刊》封面) 阅读短文,从方框中选择适当的词并用其正确形式填空,使短文通顺、意思完整。每空限填一词,每词限用一次。 中国外卖小哥登《时代周刊》封面 重点词汇 Beijing. Gao Zhixiao, 32, a delivery driver (外卖骑手)1 has continued working as the virus spread across China. Ever 2 the COVID-19 outbreak erupted in China, the delivery driver has to take a health test each morning and spend 20 minutes disinfecting his motorcycle and clothes to 3 spreading germs during his route.

Meituan has experienced a 400% spike in online grocery sales in some cities. Online retailer https://www.doczj.com/doc/728859939.html, has also seen orders of kitchenware, baking products and home fitness equipment soar. 4 these drivers putting themselves at risk, families would go 5 and the sick wouldn’t get vital supplies. “After I gave her medicine, I stayed to talk to her,” he says. “Because I am also from a single-parent family, I 6 what it means to be old and living alone. She said that she hadn’t eaten yet, because it was 7 to find food during the epidemic. So I made her instant noodles and two poached eggs, then took the trash out when I left.” “I felt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because I manage a team of other riders, and some were still8 in Wuhan, so I had to help them,” he says. “All the doctor s and nurses are coming to Wuhan to help, so we, the riders, should also 9 with them on the frontline.” It’s the first revision to the list since 2015 and should mean better training, working 10 , job opportunitie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for riders in the future. 答案: 1 who 2 since 3 avoid 4 Without 5 hungry 6 understand 7 difficult 8 working 9 fight 10 conditions

时代周刊

时代周刊 《时代周刊》(Time)又称《时代》,创立于1923年,是半个世纪多以前最先出现的新闻周刊之一,特为新的日益增长的国际读者群开设一个了解全球新闻的窗口。《时代》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有美国主版、国际版,以及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版。欧洲版(Time Europe,旧称Time Atlantic)出版于伦敦,亦涵盖了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事件,亚洲版(Time Asia)出版于香港,南太平洋版出版于悉尼,涵盖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群岛。 2015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候选人名单出炉,共有8人入围。分别是IS头目巴格达迪、“优步”首席执行官卡兰尼克、非裔运动团体“黑人的命也是命”、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特朗普、德国总理默克尔、俄罗斯总统普京、伊朗总统鲁哈尼和变性奥运选手凯特琳·詹纳。[1] 最新新闻 默克尔当选《时代》年度人物封面曝光2015-12-09 21:22 9日,美国《时代》编辑部公布年度人物,由张开双臂迎接难民,与挺身解决欧债危机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获选。...详情 内容来自 中文名称时代周刊外文名称Time 语言英语类别新闻杂志主管单位时代华纳主办单位时代华纳创刊时间1923年3月3日出版周期周刊国际刊号0040-781X 主编理查德·斯坦格尔国家美国 目录 1 特点 ?分类化 ?国际化 ?权威性 ?互动性 2 特色品牌 3 中国报道 4 纪念特刊 5 上榜人物 ?特别待遇 ?风云人物 6 杂志影响 特点 分类化 《时代》创刊时宣称,它旨在使“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该刊的特色是将一周的新闻加以组织、分类,并提供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解释。《时代》的口号是:“《时代》好像是由一个人之手写出来给另一个人看的。”它指出“它对各个领域的报道,都不是写给各个领域的专家看的,而是写给《时代》的‘忙人’看的。”这样的报道方式一下就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当时美国的受众市场被众多的报纸所占领着,报纸的报道铺天盖地,但是却显得杂乱无章,让读者理不清头绪,无法在漫天的新闻中迅速地找到自己所最需要了解和关注的。这种新鲜新闻报道方式不同于美国报纸的传统的客观报道。 国际化

时代周刊封面文章收藏(每周更新,2010-01-11)

The 23-year-old son of a banker from Nigeria should have tripped every alarm in the global aviation-security system put in place after 9/11: He bought a $2,831 ticket for flights from Lagos to Amsterdam to Detroit and paid for it in cash. He left no contact information with the airline. He checked no bags. Seven months earlier, he had earned himself a spot on a security watch list in Britain after applying for a visa to attend a dubious English university. And when Umar Farouk Abdulmutallab broke off contact with his family in October to join the war on the West, his own father reported him as a possible threat at the U.S. embassy in Abuja, where he met with a CIA officer. But American officials either missed all these warnings or failed to act on them. Not until Northwest Flight 253 was beginning its final descent into Detroit, at about 11:40 Christmas morning, did a handful of passengers step in to do what all the early-warning systems and security personnel could not: stop a terrorist trying to detonate a bomb on a plane on the quietest morning of the year. Just as the cabin crew strapped in for landing, an explosion — it sounded like a firecracker — came from the left side of the fuselage just over the wing. Alain Ghonda — a 38-year-old, Silver Spring, Md., real estate consultant, who was sitting in seat 18H — immediately stood up, in defiance of the seat-belt sign, and looked to his left. Ghonda remained upright another minute and soon saw thick, dark gray smoke coming from the man in seat 19A. He pointed across the cabin and yelled, "Fire!" As he did, flames began to shoot from Abdulmutallab's lap. Instantly, a second passenger, Jasper Schuringa, a Dutch video producer sitting two seats behind Ghonda, leaped up, hopscotched across the middle section of seats and threw himself on top of the bomber, shouting at his fellow passengers to pass water bottles and blankets his way. Other passengers screamed; some ran to other cabins. "I don't want to die! I want out!" yelled one. Two flight attendants, alarmed by the smell of smoke, rushed past the dozens of passengers out of their seats to find fire extinguishers. They doused Abdulmutallab and Schuringa as well as the burning seat, the floor, the walls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Abdulmutallab, his pants torched, naked from waist to knees, was hustled by Schuringa and crew members to the first-class cabin, where he was restrained. The whole thing had taken less than 10 minutes. Passengers later said there was something curious about the spare young man who had tried to bring down their plane: he was silent throughout the attack. He didn't panic. He didn't yell any last-second religious slogans. He was calm and methodical as he set himself on fire. It was as though he had been trained. The story of Flight 253 exposed a raft of glaring flaws in the global aviation-security network. Almost all are well known to aviation experts. Yet what President Obama eventually called a "systemic failure" caught his Administration flat-footed for the first 72 hours after the attack, as officials initially tried to play down the weaknesses of the web Abdulmutallab slipped through. More than eight years after 9/11 and 21 years after Pan Am Flight 103 exploded in midair over Scotland, the attempted Christmas bombing revealed that the array of protective measures put in place around the world still can't stop terrorists from smuggling explosives onto packed jetliners. The attack reverberated beyond airport security lines, though those have already become longer and more complicated. The airline scare represented the second time in the past 12 months that purported Islamic terrorists have tried to launch a strike on American soil — and may be the first time that such a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