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

1、简介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世俗神主要有自然神、职业神和人神。下面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2、自然神

所谓自然神,指的是自然现象被人格化之后升格为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许多自然神,我们这里主要介绍在中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几个自然神。

(1)天崇拜与王母娘娘、玉皇大帝

在中国,天是被当作一个实在的天体加以崇拜的,因而才有仰望青空,向"苍天"拜祭的仪礼的源远流长。至今在民间还尊称"天公"、"天老爷"。

玉皇大帝的崇拜也是民间信仰中具有普遍性的俗神信仰。在民间玉皇大帝为万神之主至高的大帝,民间简称玉皇、玉帝。道教对玉帝的全称是"吴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道教的最高神本来是元始天尊,但在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的地位远超过了元始天尊,成为统辖天下众神的至上神,以致使原有的道教最高天神逐渐都退居玉皇大帝臣下。

王母娘娘神的崇拜也是中国最为广泛的世俗神崇拜。王母娘娘又俗称西王母,瑶池金母。民间的祀奉又众多西王母传说的影响。比如,传说王母娘娘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夫人,有一年七月七日,她把四颗蟠桃送给汉武帝,汉武帝吃了之后,觉得很好,想把核拿去种。王母娘娘说,这种蟠桃三千年结一次果,人间是无法种活的。又有传说讲,后羿曾向西王母求得蟠桃,那是长生不死之药,被嫦娥偷吃了,升上月宫。这种种传说使得民间更加信仰王母娘娘,认为她能够赐福添寿。

(2)雷公、电母

中国民间信仰最直接祟拜的天象,首先是雷。它那巨大的震响声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从远古便引起了人们的畏敬。人们还把雷和天结合起来,认为雷声是上天发怒的标志。以后发展成上天用雷惩罚人间,对雷击人与物,认为是天罚。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善恶报应中的恶报,大多是由雷公来执行的。凡被雷击中的住地、居所和牲畜,家人应避走、搬迁,同时举行仪式祭雷。由于中国人对雷公的这种信仰,因此民间经常举行雷神会、雷王祭等祭雷习俗,在汉族中较普遍地举行雷

祖生日的祭祀。

民间信仰中的雷神龙身人头,长着鸟喙、鸡爪,背有翅翼,手持椎槌。由雷崇拜发展而来的对闪电的崇拜也是中国民间信仰天象的一大特色。中国民间信仰喜欢为神灵联姻,因此,在民间信仰中,雷神与闪电神相依相伴,有雷公电母的说法。

(3)雨师与龙崇拜

中国从原始农耕时代就对天降雨水有了直接的崇拜。数千年来的祈雨传统就是对雨水崇拜的最好证明。在古代雨神被称做"雨师",是专司天上下雨或不下雨的神灵。实际上雨神没有独立成神,大多数只把它看做是天的一种职司。每逢天旱,人们便向天求雨。汉族人把龙当成掌管雨水的水神,向它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祈雨时祭龙王庙,抬龙王偶像出巡;有的地方还认为关帝也有司雨职能,因此求雨时要祭关帝庙或抬关帝神像出巡。求雨过程中有的还夹杂"喊皇天"的仪式,向天求雨,有的采取暴晒或鞭打龙王神像的方式,惩罚龙王。

龙崇拜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人们自喻为龙。人们把有才能、有本领的人比作龙。我国有一条成语,叫"望子成龙",就是父母希望子女长大以后有出息的意思。连皇帝也自命为真龙天子。直到现在,中国人还自称"龙的传人"。

(4)妈祖

谈到海龙王,我们可以顺便提一下作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信仰。妈祖原型是北宋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上的一位名叫林默的普通妇女,生前为人治病,海上救人,有恩德于乡里。林默去世后,据说她经常在海上显灵救人,于是人们便立庙祭祀她。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北宋赴高丽使团在海上遇难,据说也是被林默所救,奏报朝廷,朝廷于是诏令赐予"顺济"为庙额,从此成为官定的海上保护神。南宋、元、明、清时,有加封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封号,妈祖庙和妈祖信仰便在北自天津、南到台湾、南洋的沿海地区流行开了。人们在海上遇到风暴、海匪的时候,总是祈求妈祖保佑。

(5)河神

古代官方祭祀的河神,主要有黄河、济水、淮河、长江,称作四渎。据远古传说,黄河神叫冯夷,因渡河淹死,被天帝封为水神。水神曾化为白龙在水上遨游,被后羿射瞎了左眼。当时的洛水之神是伏羲氏的女儿,名叫宓妃,是河神的妻子,与后羿还有一段私情。古代帝王封四渎为侯伯,所以河神又称河伯。据《史记》记载,西门豹当邺令时,当地为河伯娶妻的风俗相当盛行。另外,各地区的江、河、湖、泉都有专职的水神主宰。

(6)后土与土地神

从商周到明清,国家祭祀的地神为社稷,社是土神,而稷则是谷神。商周时代特

别重视对社稷的祭祀,并把它看成是统治天下的象征。后来历代王朝都有社稷坛,是国家大典祭祀社稷的场所。与天帝合称,叫皇天后土。汉代以后,除社稷外,后土也被归入国家祭祀之列,民间也开始建后土祠。这样,后土从社稷中独立出来,被称为"后土娘娘"。

秦汉时期,不仅国家一级有社稷,县一级也设立了县社,各地有功德的地方官死后都被请进县社。县社以下还有里社和民社。西晋开始,地方的社慢慢演变为土地庙、土地神。各地的土地神多由有功于当地的人物来充当。宋代以后,土地神信仰开始盛行,俗称土地爷爷、土地公公。民间几乎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土地神被塑成一个须发皆白、和蔼可亲的老翁形象。

(7)山神、东岳大帝、碧霞元君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每座山都有山神。在所有山神中,泰山神东岳大帝可以说是最有名的山神。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古代传统中,中国的五岳是天下名山之首,包括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泰山是五岳之首,古称岱宗。由于这个原因,秦皇、汉武等许多帝王都曾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地,汇报政绩。唐玄宗封泰山为天齐王,宋真宗又封它为东岳大帝,自此之后,各地开始建立天齐庙、东岳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祭祀泰山神的东岳庙遍及全国各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为祭祀日。泰山以外,北京东岳庙最为著名,是元明清朝廷举行祭岱仪式的场所。

东岳大帝是泰山之神,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但后来东岳神却被视为冥司之主,泰山也成了治鬼之府。这是为何呢?在秦汉以前,中国没有天堂地狱的概念,只有赴黄泉的说法。自汉代以后,人们认为人死后魂归泰山,泰山因而成了治鬼之府。东岳大帝也成了主管幽冥十八层地狱及世人生死贵贱的幽冥之王。唐宋之后,东岳大帝和佛教的地狱,道教的阴曹地府,再加上民间传说,形成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阴间地狱。佛教的六道轮回中有地狱,它的统治者,即幽冥之王,就是阎王。唐朝时有十殿阎罗的说法。在道教中也有幽冥之王,叫酆都大帝,是天下鬼神之宗。酆都指的是四川东部长江北岸的酆都,现在叫做丰都。丰都城东北有座平都山,那就是中国著名的幽都,是道教中的阎王爷治鬼的阴曹地府。据《封神演义》讲,东岳大帝是商代大将黄飞虎,死后被姜子牙封为五岳之首,执掌幽冥十八重地狱。山西蒲城县柏山有一座典型的东岳庙,全部建在地下,有完整的十八层地狱。最上一层是东岳大帝黄飞虎,其次是十殿阎罗、六曹判官,各个怒目圆睁,形态逼真。地狱里还有120个冤鬼在忍受着刀山、碾磨、剜眼、割舌、剖心、锯切、油煎等各种酷刑,再现了中国神话中的地狱真相。这时候的东岳大帝,与最初的泰山神,已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由于东岳大帝职司的变化,现在坐镇泰山顶的是碧霞祠的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山东泰山。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最普遍的观点就是认为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传说他们父女都住在泰山上,故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泰"字在《易经·泰卦》内表示"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故很多人附会认为是妇女生子之卦。于是人们就认为这位女神滋生万物,主生育,所

以民间又把她视为"送子娘娘"。由于中国人非常重视生育,所以泰山娘娘的香火越来越旺,超过了东岳大帝,结果连东岳庙也被搬到山下了。

(3)福、禄、寿、喜、财神崇拜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把对福、禄、寿、财的祝愿对象几乎都幻想成为神,成为世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崇拜神灵。

福神,是民间祈福的崇拜对象。最早源于福星,所以到现在民间还有"福星高照"的祝愿语。福星原指木星,后来转为幻想的人格神。道教原有"三官"神信仰,即所谓天宫、地宫、水宫三神。传说天宫赐福,地宫赦罪,水宫解厄。旧时各地有三宫殿,享用香火,渐渐转为民间普及的福神信仰,天官赐福也广泛传诵为民间吉祥祝词。福字就变为家家户户祈福的标志,每年春节都要在大门口上倒贴一张写有"福"字红纸,意思是"福到(倒)了"。由于蝙蝠的蝠与福字谐音,所以民间还有以蝙蝠表示福的习俗。所谓五福临门就是以五个蝙蝠的图形为标志。

禄神,是民间崇拜的专司功名的神,又称禄星神。最早指二十八星宿神中北方七宿中的斗魁六星,这个星被古代星相说列为吉星,主大贵,所以道教尊此星神为主司禄位功名,适应了古代士人科举的追求。这个星又称魁星,属北方文昌宫诸星,又称文昌星、文曲星,传说玉皇大帝命令此神掌管文昌宫和人间禄位,从此成为天下读书人追求功名禄位时最崇奉的神,各地都建有文昌庙。

寿星,是民间信仰中祈愿长寿而崇拜的神,主司人间寿命。寿星是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南极老人星。在传统信仰中,寿星神秃顶白须,额高头长,耳大身短,手扶一根高过头的曲杖,是民间最普及的世俗神之一。以前各家各户都供奉寿神,成为祝愿的-种象征。

财神崇拜也是最普遍的世俗神信仰之一。明代传说招财进宝利市之神是赵公元帅,即赵公明。此神下属有四神,即招宝天尊曹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这班神灵都是专司钱财珍宝的神,以赵公明为主财大神。明清两代财神庙香火极盛。商贾百姓年年都要迎祭财神。财神的形象为黑面多须,手执钢鞭,跨下黑虎,一副武将装束。因此,在民间又俗称为"武财神"。在崇拜赵公元帅同时,民间还崇拜文财神,即财帛星君或增福财神,和福神的天官相似,文官红袍装束,面善慈祥、五绺长须。另外,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民间信奉的财神至今不衰。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初五接财神,赵公元帅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神像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敲锣打鼓放爆竹,迎接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4)门神

门神是中国民间最受信仰、最受欢迎的神祗之一。在民间诸神之中,门神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是其它神所不及的。最初的门神,是两个用桃木雕成的神像,这是传说中会捉鬼喂虎的神荼和郁垒的化身。二千多年来,门神的形象多变,继最初的神荼、郁垒之后,又出现了专门吃鬼斩鬼的门神钟馗。以后又陆续把著名的隋唐武将秦琼、尉迟恭等人当作门神。这叫武将门神。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铛棍槊棒、拐子、流星等。为满足人们升官发财、多子多福、福寿延年的需求,后来又相继出现众多的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祈福门神并非门户的保护者,只是为祈福而用,中心人物为赐福天官。也有刘海戏金蟾,招财童子小财神。供奉、张贴者的家庭多为商界人物,希望从祈福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经历代变迁,门神已成为多功能的保护神,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成为最受欢迎的民间俗神之一,历久不衰,至今仍盛。如果按照起源来划分,那么财神可以归为我们下面所要介绍的人神一类,而门神属于自然神,我们按其功能将这些神归入职业神一类。也有些学者另辟一类,将福、禄、寿、喜、财、门神等归入社会神。

(5)其它

中国古代的许多行会都要祭祀自己的职业神,如铁匠行要祭老君、铸造业祭祀"炉神圣母",金银铺还举行"财神会"。世俗信仰的职业神还有木匠行的鲁班、医药行的孙思邈、纺织行的黄道婆等等。但中国老百姓一般把他们看作是某种行业的祖师爷,神灵的色彩并不浓厚。

4、人神

中国民间不但信仰神,也相信鬼。民间之所以相信人死后会变成神或鬼,是因为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秦汉以前,中国没有天堂地狱的概念,人们对鬼神的去向不十分明确,只是模糊地认为神住在天上,鬼游荡在世间,或入黄泉。所以,中国民间不仅重视祭祀自己的列祖列宗,祭祀黄帝、炎帝,还要为许多为百姓做事的地方官立祠祭祀,让他们死后灵魂有个归宿。但这种祭祀还算不上俗神崇拜。将英雄作为神来祭拜的,在中国民间并不多,主要是岳飞和关羽。对岳飞的神化自南宋就开始了,现在杭州西湖边上的岳王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修建的。不过中国民间信仰中最普遍的人神是关羽。

(1)关羽

关羽,字云长,是三国蜀汉大将。东汉末年,关羽跟从刘备起兵,并与刘备和张飞在桃园结义。有一次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被俘后,虽颇受曹操厚待,并被封为汉寿亭侯,但他依然"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后归返刘备。关羽以其"忠"、"义"的操行为后人所景仰,并加以神化,尊之为"关公"、"关帝"。旧时候,中国几乎

村村都有关帝庙,日本、南洋也有。明清时期仅北京城内的关帝庙就达100多座。直到今天,在华北不少地区的广大农村中都建有"关帝庙"。前面说过,关羽也被一些商家信奉为财神爷。

自古以来,名臣大将被祀奉为神的,以关羽最为显赫,上至帝王,下至妇孺,无不敬畏。关羽最早被神化是在隋朝。在关羽的家乡解县在隋朝开皇年间就建了关帝庙。以后,道教、朝廷、民间,都参与了神化关羽的过程。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7年),关羽被封为"帝",后来又被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成为儒、佛、道三教共尊的帝君大神。清顺治九年,关羽又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由于朝廷也崇拜关羽,因此,关帝庙香火之盛,罕有其比。每年五月十三日和九月十三日,各地定期举行民间赛会,准备仪仗、旌旗、铠甲、大刀、赤兔马,扮演成关羽的形象。

(2)黄大仙

香港的黄大仙庙香火鼎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善男信女前来拜祭,春节期间,进香者更加潮涌,络绎不绝。

那么,黄大仙究竟是何人,他又是怎样成"仙"的呢?黄大仙生于东晋时期,即公元328年,原名黄初平,是浙江金华人。他自幼家贫,八岁开始牧羊。相传他十五岁那年,在外出牧羊途中被一位仙翁带至赤松山金华洞的石室中修炼,自此超凡脱俗,潜心修道,钻研丹药,四十年不食人间烟火,终于理悟修道玄机,修得法道。黄初平离家出走之后,他的哥哥黄初起为了寻找弟弟,到处打听下落,后来遇到一位道士,道士告诉他说:"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不知是否是初平。"黄初起就来到了金华山,在金华洞找到了容颜未改的黄初平。兄弟相见,黄初起问及当年羊群的下落,黄初平在山上大叫"羊起",满山白石应声而起,变成千万只羊,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黄大仙"叱石成羊"的故事。黄初起这才知道弟弟已得道成仙,于是要求跟着学道。从此他也不食人间烟火,仅服食松籽茯苓。久而久之,兄弟俩都成了神仙,称为二皇君(或二仙)。

黄大仙擅长炼丹和医术,得道之后在民间惩恶除奸,劝善扬善,赠医施药,有求必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后人为纪念大仙的"普济劝善、有求必应",在黄大仙羽化之地--金华北山"洞天福地--双龙洞"左侧建立起金华观。这就是最早的黄大仙庙。

现在,黄大仙庙分布在世界各地,香港、南洋、美国、广州和南海西樵都有。

5、结束语

民间信仰自从人类文化开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民族之间。古代中国人之所以信仰我们刚才所介绍的神明,主要是为了疏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纠纷、以及自然环境的折磨。古代人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诉求于神明的指引,以期获得援助、救济和保佑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 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因而,虽然汉学家、人类学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模式,但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民间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宗教”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传统中国,无论是政府、士大夫还是宗教实践者,都未曾采用过“民间宗教”这个名称来描述一般民众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体系。封建政府对民间的宗教式活动采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为了避免民间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发展,对民间的祭祀活动实行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创造自己的象征并使之为民间接受,有时选择性地对民间象征加以提倡。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然导致官方对民间信仰的系统化意义的否定。接受儒家哲学和宋明理学的士大夫,只支持“孝道”和一定范围的祭祖,对民间的神、鬼、灵、物崇拜等等多取否定的态度,更不用说他们会承认民间信仰为“宗教”了。相比政府和士大夫,与民间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佛教徒和道士,因依赖民间的祭祀和巫术活动为生,所以对民间的“神圣行为”较为支持。但是,他们不承认其宗教体系的所在,而是把后者当成比他们自己的宗教体系低等的仪式看待。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实践者的一般民众,因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并且视自己的宗教活动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把它们看成“宗教”。 把中国民间的信仰行为看成宗教体系的主张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汉学家德格如特的古典文本与仪式的关系的分析; 其二,是后来在社会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功能主义学说。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初探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初探 姓名:尤昌荣班级:05历本学号:050731032 指导教师;陈超 【摘要】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历史悠久。人们对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宗教,封建迷信甚至邪教组织等混为一谈。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 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管理 【正文】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指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区域性和群众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恢复了信仰自由,宗教信仰不再简单地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封建迷信却披着宗教的外衣,竟相粉墨登场,鱼目混珠,乌烟瘴气。于是,寺庙香火重燃,宗祠全面修复,族谱重新编写,祖先崇拜之风日盛。巫婆师公重操旧业,装神弄鬼;宗教祭祀、隆重异常;宗教小团体修筑庙宇,敛刮民财,增加了民众负担。民间宗教信仰世界的复杂多样,加之缺乏真正的宗教情感的陶冶,于是社会就给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民间宗教信仰既不属于传统宗教信仰范畴,又有别于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 1、民间宗教信仰历史悠久、规模不一

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民间宗教信仰,而且也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的可能创建于唐代,大多数创建于明清时代。而且民间宗教信仰的庙宇数量多得惊人。有庙、宫、观、殿、堂、祠等,从繁华的城镇到偏僻的山区、海岛,无所不在,量罗棋布。庙宇的建筑规模、规格也悬殊很大,一般而言视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用地审批宽严状况而定。 2、民间宗教信仰分布零散,没有健全的制约机制 缺乏统一信仰体系的民间宗教信仰,信众各有崇拜的对象,加之民间宗教信仰的群众性基础,形成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民间宗教信仰。既使在同一地区,因家族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大多以一家一户或一个宗族为祭祀单位,没有超越家庭和家族的完整的宗教组织制度,无法构成由教主、教徒、专职宗教人员组成的宗教角色结构,行政部门未能对之进行有效的管制。 3、民间宗教信仰对象杂乱,无崇拜的主体对象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崇拜是以原始崇拜为基础,掺杂儒、道、释色彩并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的一种混合性崇拜。大凡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虫木,都被赋予其种神性,具有某种灵力,都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其中主要有:自然物崇拜,如“元帅爷”(狗)、“大将军”(老虎),榕府“王爷”(榕树)等;宗族先祖与历史人物,如闽境内陈氏崇拜“开漳圣王”陈元光,王氏崇拜“开闽王”王审知,此外还有保护神、财神、行业神崇拜等,民间宗教信仰结构庞杂,没有统一的主神,折射出民间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典型特征。 4、民间宗教信仰的地域性与群众性相结合 大多数民间宗教信仰崇拜的宫庙等,一般只作为一个或周围几个自然村的香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信众相互各不统属,独立开展活动,久而久之,形成民间宗教信仰的保守性、封闭性和多样性等基本特征。同时,民间宗教信仰在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特别是农村中95%以上的村民都具有这种传统世俗的信仰观念。每逢宫庙传统节日,组织的演戏、酬神等娱乐活动,往往是家家户户都参与,设宴请客,带有浓郁的民俗性。 二、民间宗教信仰的作用 1、民间宗教信仰的实用性与动利性并存 古语有云:“无事不登三宝殿”、“有求必应、心诚则灵”等,深刻揭示了民众信仰的心理。东南沿海渔民崇拜妈祖,经商者崇拜财神,农耕民族崇拜牛神、蛙神,患病者拜佛以求去病消灾,无子者拜佛以求得子,学子烧香以求金榜题名,无不出自直接功利之心。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避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

民俗学专业民间信仰书目

滨岛敦俊 1991 《明初城隍考》,《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6期。(许檀译)1995 《朱元璋政权城煌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 2008 《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朱海滨译) 蔡相辉 1989 《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台北:台原出版社。 常人春 1993 《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老北京的民俗行业》,北京:学苑出版社。 陈进国 2002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以闽台洪潮和通书为例》,《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四期 2005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戍国 2002 《中国礼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邓文宽 2002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渡边欣雄 1998 《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周星译) 1999 《东方社会之风水思想》,台北:地景出版社。(杨昭译) 杜赞奇(Durara) 2006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陈仲丹译) 范可 2007 《魂归何处?》,《读书》,2007年第7期。 冈田谦著陈乃蘖译 1960 《台湾北部村落之祭祀范围》,《台北文物》,9卷4期。 高明 1993 《秦简日书“建除”与彝文日书“建除”比较研究》,《江汉考古》,1993年第2期。 葛兰言著(Grant)赵丙祥、张宏明译 2005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颉刚 2004 《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韩国河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方向与方法》(讲课提纲)侯杰

中國民間信仰研究方向和方法 南開大學侯杰 田野調查與南中國研究 張光直建立區域社會文化模式,即以信仰為基礎結合其他社會生活的祭祀圈模式。 宋光宇有關扶乩、善書與善堂的解析。 李豐懋對醮典節慶和廟會文化的研究。 鄭志明關於鬼神崇拜、瑤池金母信仰的探究。 王見川對於鸞堂、關羽信仰的解讀。 李世偉對於媽祖信仰的探究。 謝國興對宋江陣的調查。 王嵩山有關民間進香的探討。 陳梅卿對廣澤尊王的闡釋。

王志宇對於恩主公信仰的探索。 科大衛有關北港村打醮的口述訪問。 蔡志祥對潮州澄海縣隆都前美鄉遊神的闡發。 陳守仁對神功戲的思索。 遊子安對勸善書和黃大仙信仰的講解。 廖迪生對天后信仰的探討。 歐大年和焦大衛合作研究在臺灣流行的民間 宗教教派。 康豹對台灣王爺信仰的研究。 勞格文對廣東、福建、江西廟會、村落文化 與民間信仰的調查。 上圖為在北京出版的精選本 田仲一成關於祭祀、演劇和宗族關係的田野調查 渡邊欣雄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研究漢族的民俗宗教。 濱島敦俊關於江南城隍信仰的探討。 大陸學者 陳春聲對樟林神廟系統的揭示。 劉志偉對大洲島神廟與社區體系的解讀。 鄭振滿對莆田江口平原神廟祭典與社區發展模式的探索。

梁洪生、邵鴻等對江西樂安縣的研究。 錢杭、謝維揚對江西泰和羅家村研究。 劉曉春對贛南富東村信仰儀式的考察。 田野調查與北中國研究 1940年代,滿鐵北支經濟調查所慣行班對華北6個村落(河北省4個、山東省2個) 進行調查,涉及民間信仰(《中國農村慣行調查》)。 1990年代,陳振江、程嘨、路遙等人與日本學者聯合調查華北民間文化與宗教觀念。 杜贊奇以「文化的權力網絡」觀察國家政權如何透過祭祀等宗教活動影響華北鄉村社會的權力結構。 李世瑜於1949年以前在河北地區調查一貫道、黃天道等。 山東大學調查山東義和團。 南開大學調查天津義和團。 曹本冶、薛藝兵關於河北易縣、淶水兩地的後土崇拜與民間樂社研究。 趙世瑜有關華北廟會與民間信仰的調查與研究。 路遙及其助手足跡遍及山東及河北部分地區的70多縣,編著《山東民間秘密教門》。 右圖為調查研究的成果。 葉濤、任雙霞對2005年“九月九廟會”的王母池道觀慶典活動的觀摩。 刁統菊、李然對費縣龍王堂廟會的調查與思考。 徐芳的對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侯村女媧廟和女媧信仰的田野考察和研究。

探析现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价值

探析现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价值 伴随着民俗民间文化的持续复苏和乡村庙宇的大规模重建,民间信仰已成为值得关注的热门话题。民间信仰是一种自发流传的非制度化信仰现象。民间信仰的群体庞大,构成较为复杂,有着广泛的群众性,是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重视的一个领域。引导民间信仰改革创新,移风易俗,充实时代内涵,释放正能量,支持和鼓励民间信仰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本文结合近年来对安徽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以及相关课题组对浙江、山东、福建、陕西、四川等省部分地区开展的“民间信仰认知状况”的调研情况,对民间信仰的活动特点和社会作用进行简要分析、讨论。期望引起人们对新形势下民间信仰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更好地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标签: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事务管理传统文化 一、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 民间信仰是我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和文化符号。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以祈福消灾为主要目的,是民间自发流传的一种非制度化信仰现象。民间信仰主要表现以下特点: 一是庞杂性。民间信仰与佛教、道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在广大乡村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和普遍的认同感。民间信仰场所“一庙多神”的现象较为普遍,且与传统文化,民情风俗相互交织,民间信仰的这种特性使我们对它的科学界定和有效管理造成一定难度。 二是普遍性。信仰群众不论地域和文化层次,各地各阶层都有传播,不少内容是属于民族民间传统习俗的延续。 三是功利性。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民众对民间信仰的理解和祈求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之上的,关注的焦点着眼于现实的幸福,有极强的世俗性和功利色彩。民众根据自己的现实需要选择神灵,只要认为是“灵验的”“有用的”就供奉,呈现出一神为主,多神并祀的特点。民间信仰还具有地域性色彩和活动的自覺性等特点。调研中发现民间信仰的组织者大多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应变能力,他们总是能想出很多方法,力求使信仰活动契合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和话语系统,以应对相关部门的种种限制。民间信仰希望得到社会认可,谋求合法化意愿日趋强烈,这是当代民间信仰的一大特点,这一现代特征也提示我们对其积极引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综而观之,民间信仰从思想内容上看,其中有佛、道教的信仰色彩,有地域性民俗民间文化的反映,同时还夹杂一定封建迷信成份;从价值取向上看,基本是遵从善恶报应,崇尚忠孝,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以及得到神灵护佑。可见,民间信仰更多的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需要逐步消除。

浅析中国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指哪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着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即“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一般是指乡土社会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练沥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俗宗教”(folklore religion)或“普化宗教”(diffused religion)。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发展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由人至神和由神至人的社会互构过程. 然有人说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淡薄的国家,也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可是一旦走入民众间,就会发现,中国的民间信仰文化极其丰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各种人物等都可以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而且崇拜方式多种多样,纷繁复杂。那么,这些看似五花八门的信仰现象背后蕴涵着什么样的意义?仔细探究之后,我们发现,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仰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的起源关系密切,因为民间信仰某种意义上就是原初形态的宗教。本收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对至今仍百家争鸣的宗教起源问题进行探讨的初步成果。 浅析中国的民间信仰[ 来源:中国知网 | 发布日期:2013-05-06 | 浏览(1298)人次 | 投稿 | 收藏 ][内容摘要]中国的民间信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沃壤之中,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它固有的本色。本文主要考察并研究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概念、传播途径等问题。 关键词:民间信仰;民间信仰的概念;民间信仰的传播途径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与功能探析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与功能探析 王明国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中国当代民间信仰存在着累积性、二重性、自发性、多元性等特征,其功能也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即正 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对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与探究,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民间信仰研究的总体性认识,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趋向。 【关键词】民间信仰特征 功能 【中图分类号】B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2-0006-04 “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讨和研究农民思想意识的基点”。[1]无论从探讨学术理论上,还是从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征是民间信仰研究的内在根本,体现了研究的整体性要求;功能是民间信仰研究的外在指向,体现其实践性要求。近年来,学界对特征和功能的研究已呈如火如荼之势,也贡献了大批成果,但总体上仍不够深入且众说纷纭。本文拟对中国民间信仰的诸多特征和功能作进一步探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更多借鉴。 一、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探析 关于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可谓见仁见智。但颇具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乌丙安在《中国民间信仰》一书中将其主要特点概括为多样性、多功利性和多神秘性;[2]郑立勇则认为,中国民间信仰具有群众性、低层次性、功利性、民俗性、海外性诸特点;[3]而林国平教授则进一步将民间信仰的特征总结为:自发性、功利性、任意性、庞杂性、融合性、民俗性、区域性、民族性、草根性、顽强性;[4]金泽等人也曾有作品论及。上述学者的论点虽角度不一,但都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拟从唯物史观等角度,对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作进一步研究。 (一)累积性 1、其发生、发展史具有累积性 灵魂不死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上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5]。“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6]恩格斯这两句对宗教的论断,笔者认为同样适用于对民间信仰的解读。“民间信仰是千百年来民众认识和把握人生,把握世界及相互关系的 一种方式。”[7]这种方式的社会和思想根源为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在原始先民生活的时代,因科技不够发达,社会不够进步,人们对不合理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在物质形态上无法得到科学而合理地表述,只有寄托于精神层面的解释,进而延续发展成自圆其说的文化体系。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这种信仰也是民众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一种合理的情感宣泄。宗教和民间信仰就隶属于这一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文化体系。 2、其消亡史具有累积性 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长期、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8]也就是说,与阶级、宗教一样,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必然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当然这些过程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是需要这些条件累积到成熟时才能发生。 3、累积过程的复杂特点 民间信仰的累积过程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 其一、曲折反复的阶段性。无论从民间信仰发展的社会背景,还是从其展的内在要求上看,其活跃程度总是社会变革和转型有关,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张祝平曾将新中国60年民间信仰的历史变迁划分为四个阶段:(1)1949年到1966年,民间信仰的艰难延续;(2)1966年到1979年,民间信仰的全面断裂;(3)1979年到1991年,民间信仰的恢复重建;(4)1991年至今,民间信仰的调整创新。 [9] 这四个阶段差别明显,层次感 *[收稿日期]2011-10-25 [作者简介]王明国(1979—),山东枣庄人,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 第15卷·第2期 2012年4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5,No.2Apr .2012 6

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完整版

§谈谈你对中国民间信仰的认识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种产生于原始社会,历经漫长岁月的传承、发展、演变并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与人为宗教既相似又有根本区别的存在 【民间信仰的特征】 ①自发性:民间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自然传承的民俗事象。 ②多元性:民间信仰在民间自发产生、口口相传,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传承,也必然发生较大变 化。如在闽南浙江等东南地区人们信奉妈祖,在四川的青城山人们信奉太上老君,在四川的峨眉山人们信奉佛祖等等。& ③世俗性:民间信仰注重实际的功利。如渔民信奉妈祖是为了祈求出海平安,祈求健康幸福。人们推 崇关羽是为了求得财运滚滚等等。& ④与上层信仰的脱节:比如民众信佛,却不会去读《涅槃经》、《楞伽经》这样深奥的经书,而是很普 通的《心经》、《金刚经》等等,有的甚至连佛经也不读,仅仅是家里摆着佛龛,知道些“因果报应” “有求必应”的基本观念。可见民间信仰与上层信仰完全存在于两个世界。& ⑤互相融合的信仰: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而在民间,对宗教更是 不加区分,在很多民俗画中经常会出现三教合一的众神像。& ⑥信仰的基础是伦理道德: 通过认识以上观点,我们能更了解民间信仰产生的基础以及在民间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民间信仰是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和社会基础的,它适应当时社会民众的信仰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民间信仰的特点延续了下来,并深深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民间信仰有其存在的优点】 1)民间信仰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给人以精神寄托和慰藉。 2)民间信仰对自然的敬畏和神圣感,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明君商汤则有“网开三面”之德。 3)民间信仰使各大宗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凝聚社会的精神力量。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 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

关于民间信仰活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民间信仰活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民间信仰活动情况调研报告 我乡民间信仰是由传统沿袭下来的间根根植于民间“尊神崇圣”和“功施于民则礼之”的具有“宗教色彩和特征的较低层宗 次的信仰和崇拜,是长期以来的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情况社下下所产生的与当地民情、民俗俗相融合的历史文化现象。如何研如究新世纪新阶段我乡宗教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宗新问题,为新乡党委政府提供决决策依据,促进新农村建设中文化、经济等中 的和谐发展,是宗教工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的 一、我乡民间基本本情况及信仰活动形式 目前我乡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有前353处,信众约8000多人,人主要以信仰佛教和基督教教为主。信仰形式主要以对神灵的信神奉为主,信众普遍认认为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时时处处希望得时到神的保护和恩赐,于是便有许多敬奉和恩取取悦神灵的形式,一是到固定定场所以烧香烛、纸钱、摆献食品、跪拜磕首等形献式求神施恩,如祭拜神树、求取神神神水等。二是在自家贴挂画像像,设立牌位,逢年过节或许愿有求时,诚心相拜。人许们们认为神仙有天神、地神、人人神三种:天神赐给人间阳光光甘露,风雨雷电,于是民间间便有“上天保佑,风调雨顺顺”、“坏事做绝,必遭雷霹”之说。对土地神的敬奉霹,人们主要以路过,有土地神的的地方必带干柴孝敬神灵的形式,取乐于神,以求形 施恩保佑。同时民间普遍认为鬼保是妖魔鬼怪、害人之物,如是有有不顺之事或灾祸降临,便说是遇上鬼了。民间有“桃说枝枝打 鬼”的传说,如果认为家宅有鬼或遇见鬼,就用桃家树枝条追树打,便可赶走鬼怪。如果家有病人,久医不愈。,,或家事不顺,灾祸不断,人人们便到信教场

所请求神帮助助捉鬼驱邪。还有人们对命相的信服,是认为人的幸福相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富与 裕与贫穷、高贵与贫贱等,都与是由出生的年、月、日、时是所所决定的,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于是便有“人不和命犟的””之说。 二、我乡民间信仰仰特点 我乡的民间信仰有以下特点:一是客观性。民以间信仰源间于历史文化,不管人人们接纳与否,都是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传 客观存在,它有着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发展有、政治变革的相对、 独立性和自自发发展的不可扼制性,不会因为人们认识事物能会 力的提高而消亡。二是普遍性。提我乡的民间信仰群众大多分我布布在交通不便、文化较落后的行政村。信众信仰观念和的信信仰习俗多以家族、宗亲、村庄为根基,在社会地位较村低、文化低程度不高的民众当中传播较广泛。三是复杂性中。民间信仰与。 佛教、道教教义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在义农农村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和和普遍的认可度。部分场所”一庙多神、一神多教”” 的现象较为普遍。四是松散性现。民间信仰是繁衍于民众当。中中的非宗教信仰,其组织形式大多都没有独立于社会之式外的组外织机构,有庙就有庙会,各庙各自为战,只是在会开开展比较重大活动的时候,借助现有的家族组织或乡村借组织,组成临时组 专班举行相关活动。五是多样性。信众关崇崇拜的神灵多种多样, 凡是被认为有神灵的事物,都会被成成为他们信仰的对象,大多不不分佛道,更谈不上教别,当当地民众只知道供的是”神”,”见神就拜。六是功利性。民间信仰信众很多都带有。较鲜明的较功利目的,只要身体有些许不舒服、心里有解体不开的疙瘩、不有可企及或不可企及的愿望,就会朝拜。可

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调查

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调查 摘要: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历史悠久。人们对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宗教,封建迷信甚至邪教组织等混为一谈。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管理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指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区域性和群众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恢复了信仰自由。于是,寺庙香火重燃,宗祠全面修复,族谱重新编写,祖先崇拜之风日盛。巫婆师公重操旧业,装神弄鬼;宗教祭祀、隆重异常;宗教小团体修筑庙宇,敛刮民财,增加了民众负担。民间宗教信仰世界的复杂多样,加之缺乏真正的宗教情感的陶冶,于是社会就给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民间宗教信仰既不属于传统宗教信仰范畴,又有别于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 1、民间宗教信仰历史悠久、规模不一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民间宗教信仰,而且也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的可能创建于唐代,大多数创建于明清时代。而且民间宗教信仰的庙宇数量多得惊人。有庙、宫、观、殿、堂、祠等,从繁华的城镇到偏僻的山区、海岛,无所不在,量罗棋布。庙宇的建筑规模、规格也悬殊很大,一般而言视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用地审批宽严状况而定。 2、民间宗教信仰对象杂乱,无崇拜的主体对象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崇拜是以原始崇拜为基础,掺杂儒、道、释色彩并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的一种混合性崇拜。大凡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虫木,都被赋予其种神性,具有某种灵力。(狗)“大将军”(老虎)榕府“王爷”等;宗族先祖与历史人物,如王氏崇拜“开闽王”王审知,此外

论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关系

摘要:官方信仰是王权在国家祀典之中建构起来的,民间信仰是王权所允许的国家祀典之外的存在,是国家提供的权力关系架构。官方信仰中传播的礼教内容同样包含在民间信仰中,民间信仰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与官方信仰发生冲突。为了确保官方信仰的正统性,专制政府引导并控制民间信仰。 关键词:民间信仰;官方信仰;关系 中国古代之所以会呈现出官方信仰与民间信仰两大系统,在于中国的神圣结构是出自于国家权力及家族权力的建构,而非宗教崇拜本身的要求,由此构成了信仰与权力之间强固的关联结构。本文考察了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既一致又冲突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官方信仰对民间信仰的引导和控制揭示了国家扩大合法性基础的诉求。 一、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一致性 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与发展中,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大致对应的是乡间习俗与正统礼制,风俗与礼制具有源流一致的关系。 原始社会的人们对自然现象和同类的生老病死难以解释时,为了生存和自我保护,发明了最古老的祭礼。国家形成之前,对天地和祖先的信仰与祭祀最初是民间的。夏朝建立后,官方自然采纳了民间信仰,以“服天命”为由不断扩大和巩固统治。商代在夏代“天命观”的基础上,又将祖先与天神合一为祖先神。周代又进一步制度化,且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和仪式,后世的祭祀制度虽根有所演变,但基本上以周礼为根本。可见,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在起源上具有一致性。在民间信仰普遍施行,具有了一定的规范功能后,官方赋予其政治伦理,使其上升为官方信仰。 同时,民间祭俗与官方祭礼也有相融。如腊祭,民间斋馔扫涤,遍祭神祖,腊日“腊先祖五祀”,次日向祖神献祭,第三日蒸祭,又三日墓祭;官方则“岁终大祭”。伏日,民间“荐麦瓜于祖祢”,祈求祖先的庇佑;官方为辟除“伏日万鬼行”的禁忌,“尽日闭,不干它事”。体现出官民双方在信仰层面上的一致性,有利于官民阶层的沟通互动和地方统治的长期稳定。 二、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冲突性 民间和官方在祭祀信仰上有相当的一致性和相融性,但因民间信仰本质上是以草根性为基本特征,同时又有着内在体系性和自身运作逻辑的一种信仰形态,民间信仰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与官方信仰两相悖离,多有冲突。 冲突有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冲突两种。形式上的冲突主要指信仰的名称、对象、经典和教义及仪式的不同,这些冲突对官方信仰及其维护的政权不构成威胁。冲突体现了民间对权威的“畏”和“怨”以及渴望权威赐予幸福与安宁的“盼”。 实质上的冲突主要是指民间信仰对官方信仰及其维护的统治秩序构成威胁。有的民间信仰势力范围日益扩大后,形成了固定的传教团体和仪式,开始有意识有组织地为本信仰团体的利益而奋斗,并不断积蓄政治能量。其中,世俗性的宗教信仰,树立救世主的观念,借助于佛教、道教、基督教的有关概念和教义,以唤起普通民众的向往之心,但又立足于平均分配、太平安康等生存意识,以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这种试图以新的君主专制取代旧的君主专制的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冲突剧烈,虽然它曾经被起义农民成功地加以实施,但是无法逃脱统治者用各种手段加以剿杀的命运。 三、官方引导、控制民间信仰 正确进行礼仪活动,能达到警戒的作用,使民众慑于官府与正统的权威而不敢造次。政府还禁止非官方人员的祭礼活动,以垄断合法的符号暴力,从而确保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为了确保官方信仰的合法性,就必须引导、控制民间信仰。显然,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将民间信仰纳入国家信仰体系中来,将体制外因素转化为体制内因素。 很多民间神一步步地被纳入国家祀典,成为官方信仰的组成部分。当然,需要进行官方

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源泉及其功能

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源泉及其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虽然对自然力量的认知与控制水平不断在增强,但是就人类社会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对神秘力量的信仰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本文拟通过对三家台蒙古族村的田野调查来阐述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通过实例揭示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同时,我们也客观的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推崇以科技知识改变人们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今天,传统的民间宗教文化有其自身不可否认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在展望民间宗教文化发展前景的同时,希望结合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农村社会变革的现实,探寻发展民间宗教文化的可行之策。研究过程中以湖北省鹤峰县三家台蒙古族村为田野调查点,该村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要民族的多民族村,也是湖北省惟一的蒙古族自治村。由于长期脱离其主体民族,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他们较好地保持着对传统宗教文化的信仰,呈现出与周边其他民族有着较大差异的特点[1]。因此,我们认为对这样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有着较强的代表性。 一、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源泉 民间宗教文化盛兴不衰,对各种神灵的敬仰在代际间不断传承,究其原因,是因为民间宗教文化在民间社会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其信

众的日常生活为民间宗教文化的生存提供了富饶的土壤。主要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科技水平低下———对未知外力的畏惧 关于人类对神灵信仰的起源学界已多有讨论,无论是泰勒的“万物有灵论”、马雷特的“泛生论”、卢伯克的宗教阶段论,还是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一书中所论证的宗教思想来源于集体生活,其实都包含了一点,那就是人类对未知外力有一种迷茫和畏惧,无论这种未知外力来源于自然力还是人类社会本身对人的限制与约束。部氏族人①在其生存和发展的历程中,同样也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的整体影响。以同样的方式劳作,农作物的收成却丰欠有别,以同样的方式生活,却总有意外产生。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时期,对自然界的变化,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偶然事件的发生,他们是无法获知确切的原因。在他们的思想观点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变幻无常的事物,对日常规律性的生活总是会产生干扰,平静安宁而富足的生活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而这些事物又远非自身力量所能控制,只能借助于神灵的保佑,祈祷冥冥之中驾驭这些力量的神灵赐于人们平静的生活。正如村中83岁的老人BXH所说:现在来讲嘛,我们那个时候的人都迷信,好多事都搞不清楚。就比方说一年到头种点东西,该做事我们也晓得做,还不是有时收得多,有时收得少。都认为是菩萨在管。有的屋里喂的猪突然一下就死哒,或者是大人小孩好好的也就突然病了,也不晓得是么原因,别个就说是得罪菩萨了。反正这样

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 1、简介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世俗神主要有自然神、职业神和人神。下面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2、自然神 所谓自然神,指的是自然现象被人格化之后升格为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许多自然神,我们这里主要介绍在中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几个自然神。 (1)天崇拜与王母娘娘、玉皇大帝 在中国,天是被当作一个实在的天体加以崇拜的,因而才有仰望青空,向"苍天"拜祭的仪礼的源远流长。至今在民间还尊称"天公"、"天老爷"。 玉皇大帝的崇拜也是民间信仰中具有普遍性的俗神信仰。在民间玉皇大帝为万神之主至高的大帝,民间简称玉皇、玉帝。道教对玉帝的全称是"吴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道教的最高神本来是元始天尊,但在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的地位远超过了元始天尊,成为统辖天下众神的至上神,以致使原有的道教最高天神逐渐都退居玉皇大帝臣下。 王母娘娘神的崇拜也是中国最为广泛的世俗神崇拜。王母娘娘又俗称西王母,瑶池金母。民间的祀奉又众多西王母传说的影响。比如,传说王母娘娘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夫人,有一年七月七日,她把四颗蟠桃送给汉武帝,汉武帝吃了之后,觉得很好,想把核拿去种。王母娘娘说,这种蟠桃三千年结一次果,人间是无法种活的。又有传说讲,后羿曾向西王母求得蟠桃,那是长生不死之药,被嫦娥偷吃了,升上月宫。这种种传说使得民间更加信仰王母娘娘,认为她能够赐福添寿。 (2)雷公、电母 中国民间信仰最直接祟拜的天象,首先是雷。它那巨大的震响声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从远古便引起了人们的畏敬。人们还把雷和天结合起来,认为雷声是上天发怒的标志。以后发展成上天用雷惩罚人间,对雷击人与物,认为是天罚。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善恶报应中的恶报,大多是由雷公来执行的。凡被雷击中的住地、居所和牲畜,家人应避走、搬迁,同时举行仪式祭雷。由于中国人对雷公的这种信仰,因此民间经常举行雷神会、雷王祭等祭雷习俗,在汉族中较普遍地举行雷

发挥江南水乡民间信仰文化的社会正能量

发挥江南水乡民间信仰文化的社会正能量 在我国除了政府正式注册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团体之外,还存在着数以亿计的民间信仰者。何为民间信仰,本小组通过暑期走访调查发现它大抵是一种在民间流行的对某种精神观念、某种有形物体信奉敬仰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包括民间普遍的风俗,以至一般的迷信、巫术。民间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仰文化,它与宗教关系密切,其本质都是有神信仰,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台湾有学者认为民间信仰其实是正统宗教在民间的扩散和蔓延。然而,民间信仰又不同于宗教,它不像宗教信仰有明确的传人、严格的教义、严密的组织等,它是民间村民几千年自发形成的一种共同文化习性。 一、湖州民间河神、蚕神信仰的概况 湖州民间河神、蚕神信仰非常普遍,特别是菱湖、千金、善琏等地异常兴盛,根据我们小组通过暑期的调查统计,目前,菱湖、千金、善琏三地的村间寺庙大大小小约50余座,依法登记注册的就有20座,可见整个信众的群体数量大,辐射面广。但这些寺庙大都是民间百姓自发筹资形成的,有些还充当着老年活动中心,由村老年协会负责管理。这类村间寺庙中,供奉着大大小小角色各异的各类神主,其中最多的是潮王和马面王,这两位神就是湖州百姓最为崇拜的河神与蚕神。但是很多时候如观音、关公、财神也都被赋予了河神与蚕神的功能,担负起河神与蚕神的职责,在湖州百姓心中也有很高的地位。这样的民间信仰历时几千年,在湖州百姓中代代相传,早已根深蒂固,逐渐成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 二、湖州民间河神、蚕神信仰兴盛的历史地理因素 湖州地处太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称。湖州又是世界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悠久的蚕丝织物之一,有4700多年的历史。湖州丝绸不仅早已“冠绝海内”,而且经丝绸之路获得“湖丝衣天下”的美誉。湖州各地河网湖荡密布,京杭大运河源于天目山麓的东、西苕溪纵穿横贯湖州全境。苕溪东经由页塘(申湖航道,称“中国莱茵河”),流于黄浦江,北经56条溇港注入烟波浩渺的太湖。境内水系密如蛛网,交织一起,形成江南水乡。这样的历史地理现状,使得湖州地区普遍信仰河神与蚕神,特别是湖州的菱湖、千金、善琏一带是典型的水乡渔都和最早的种桑养蚕之地,当地百姓通过对河神、蚕神的信仰,以保渔业兴旺和蚕茧丰收。 三、民间河神、蚕神信仰文化发挥的正能量 本小组在实地调查走访的基础上,了解当地百姓的真实看法,并对相关政府机构的主管人员进行了访谈,从中获取和发现了很多关于这种民间信仰在当前和谐社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发挥出的正能量。 1、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尤其是渴望平安的心理需求。 民间信仰本质上属于宗教范畴,宗教性的功能是其首要功能。同样,湖州民间河神、蚕神信仰的主要功能是能够为水乡人民提供心理慰藉和精神寄托。面对波涛汹涌、变幻无常的江河和年成,水乡渔民、蚕民只能向神佛借力,寻求一丝心灵安慰。拜祭过各路神灵的渔民和蚕民能够勇敢地面对前方未知的祸福。常去寺庙里进香祈祷的渔村妇女,也不用再一天到晚地为自己丈夫在外河养鱼而担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 论文摘要: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新的研究走向,拟从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和生活的关系,从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 活切入,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民间信仰;生活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 民间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因此,对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

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吉林化工学院2015-2016第二学期暑期 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实践内容(题目):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学期: 2015-2016第二学期 班级代码: 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朱以敏 学号:1410113209 指导教师: 成绩:

摘要:本文是关于当前中国宗教发展起因及民间宗教信仰调查报告加以探索、研究。关键词:宗教信仰发展起因调查问卷结论分析 当前,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是人民思想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能更深入地探究广大人民思想体系中的信仰部分,我们需要用宗教发展起因和调查问卷来进行交叉研究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 一、三大宗教对人民的影响 (一)三大宗教的历史 当前在中国的信仰人数最多的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我将会从三个不同体系的发展情况及思想核心进行辩证分析。 1.佛教的起源及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是王子悉达多所创。 (1)佛教的大乘小乘之辩。 大乘是指世间有无数佛,人人可成佛,小乘是指世间有唯一的佛——释迦摩尼佛。从现在的社会佛教发展情况来看,无疑是大乘佛学占据了当下的主流地位。 (2)中国的佛教史 中国佛教出现的萌芽是在秦朝,中原人们对佛教是一种什么东西还不太清楚,只是听西方来的人说佛教是可以渡人进极乐世界,获得永生的仙法。(现代人也是希望通过学佛,进入极乐世界获得永生不灭,从这点上来看,佛教正因此原因才在中国扎根驻足两千余年)佛教从魏晋南北朝时代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另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也来到中国,如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就是这个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入中原讲法,开始的那些年佛教并不被广泛接受,直到传到六祖慧能的时候,禅宗分为了两派,慧能开创南派顿悟流,神秀开创北派渐悟流。自此佛教大盛,佛教徒遍及皇室及全国百姓。慧能属于在原有经书上苛求佛学真义,而与慧能同时代的玄奘则反其道而行,向佛学发源地探求佛学真义。至此,佛教不论是经书典籍还是修行法门,都已经完善。回眸现代社会,民间佛教徒追求的“今生受苦以求来世超脱”就来源于《无量寿经》。 2、基督教的起源及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