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

姓名:郭文丽

班级:工业设计1103

学号:201112020313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双重影响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状况,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功能,弃其消极功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水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生态”,这种“生态环境”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特征,产生了绚烂多彩的文化特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型文化。其主要内容包括包容和谐、互助友爱、刻苦耐劳、公平正直、修德强能、经世致用等诸多方面。

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其逻辑上的必要性。第一,在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的背景下,提高全民的素质愈来愈重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从传统文化和人格中寻求精神源泉,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道德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二,热爱祖国、谦虚礼貌、严己宽人等传统美德已超越其时代范围,发挥出永恒的魅力;注重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和自我省察等中国传统道德,对于高校德育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第三,高校德育的进步、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发展有重要的交互作用。现代社会各种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新生事物越来越多,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忽视,文化出现断裂的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净化必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然会遇到三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要正确解决这三大矛盾,必须正确区分认真处理这三大矛盾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1月24日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根本上为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指明了方向,指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

文化”,“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硬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为我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原则:

第一,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与糟粕,弃糟取精,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即有至今仍有生命力、有积极意义的优秀遗产,也有已被时代所淘汰、过时陈旧的历史沉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其做阶级的、历史的分析,弃粗取精,批判继承。这里的问题在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由于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和是非观念,极需教育者加以引导和帮助。要通过课上和课下的工作,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和今后的日常工作中善于运用。

第二,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古为今用,发展创新。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把中国古代和近代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把古代文化传统与近代文化传统、现代文化传统紧密结合。还要认真及时总结中华民族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所形成的即将融会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新的精神。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既不能放弃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更不能忽视现实国情教育。传统教育是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就在于学古明志、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发展创新。

第三,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洋为今用,兼收并蓄。今日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闭门搞经济建设、搞文化建设是不行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但决不是固步自封,孤芳自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需要学习、借鉴、利用、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适用于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如果说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是为了把中国的文化更好地汇入世界文明中去,那么,学习、借鉴、利用、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则是为了更丰富的充实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这同样会对人类文明特别是东方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文化的内容和样式,其主流是儒、道、释三家文化,主体是学说及其思想。儒家文化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和生活样式等等。而儒家的“内圣外王”的价值观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更是历代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当今大学生由于其思想和品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都应该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不应当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生活,更不应该追求安逸享乐,坐享其成。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文化,离不开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学习和领会古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许多知识和礼节,在细微之处提高

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修养。如《论语·学而》中云:“礼之用,和为贵。”一语道出了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精义,即“以和为贵”的思想。儒家也特别重视人性修养,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就是讲做人应当时刻反省自我,对人要有诚意,同时也应该恪守信用。儒家思想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这些哲理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启发和作用。一个人的精神气质、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等往往与其传统文化修养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大学生,如果对祖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那不仅是莫大的遗憾,还可能被人看作是浅薄的表现。因此,仅从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来说,也应该注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四、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记忆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我们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会通”之学,就是表现其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以丰富和发展自己。《易传》中“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说的就是会通之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还要扩大视野,力求文理皆通,学贯中西。学习越多,历史底蕴就会越深厚,犯错误特别是重犯错误的概率也就越小,解决问题的智慧、办法也就越多,面对挑战时也会更沉着,更有信心。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百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学生应对各种复杂的事情,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理性。失去这些环节,也将会丧失解决现实生存困境的智慧、能力和方法。

五、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强调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以及修己安人的思想等,形成了一整套教人如何做人的观念和规范。它尤其强调个人的“内省”和“慎独”,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因此,中国古代贤哲即使是对自然界的新颖见解,结果也总是要导向对人心的启迪,落脚以告诉人们某种社会与人生的哲理。而儒家的中则更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按照儒家文化,个人是道德的,由道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也是道德的;不仅个人要服从道德,国家也要服从道德。所以,儒家处事的根本原则就是道德考虑高于并优先于功利考虑。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成理想人格。儒家修身理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时它也是历史的产物,其道德伦理观念、为人处世哲学等虽带有封建色彩,但以儒家为主体所形成的所有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