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的音韵声律及诗词曲的对仗要求

古诗的音韵声律及诗词曲的对仗要求

古诗的音韵声律及诗词曲的对仗要求
古诗的音韵声律及诗词曲的对仗要求

古诗的音韵声律及诗词曲的对仗要求

一、古诗的音韵声律

古代诗词讲究音韵声律。我们在阅读鉴赏时,就需要懂得一点音韵声律的知识,从而体会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趣。古代诗词的音韵声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韵押韵是诗词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所谓韵,就是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而押韵,就是在某一诗句句末用一个韵母相同的字来收尾。因为押韵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所以一般都把押韵的地方叫韵脚。古代诗歌一般都是逢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而词则不同,有时两句押一次韵,有时三句押一次韵,也有少数逐句押韵的,押韵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押韵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

⑴双声叠韵。双声(两字声母相同)和叠韵(两字韵母相同)的字,不仅音韵和谐,而且对意思的表达也有积极作用。

⑵重言叠字。古诗中常见叠字,既双声又叠韵,深得声韵之妙。叠字在诗歌里有多种表达功能:①摹声,使声感更强;②状物,使物更加生动形象;③叙事,使事增加情致;④抒情,加重感情浓度。

⑶按词定韵。选择什么样的韵脚,对诗的情调作用很大。一般地说,韵字开口度越大则愈容易表现昂扬之情,相反音阻愈大则愈容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切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二)平仄。平仄是构成古典诗词错综音韵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代诗词十分注重平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讲诗词的格律,就是讲平仄的格式和规律。平,就是平声,指的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不升不降;仄,就是仄声,就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或升或降。平仄的形成和四声关系极为密切。四声,是汉字音律的具体表现,是汉字的不同声调应用于诗诗词格律中的名称。所谓四声,就是汉字的四种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五言诗的平仄有这样四个基本句型:

①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所谓平起、仄起,主要是看第二字,因为第二个字是节奏点(以下七言的句型,二、四、六字是节奏点),节奏点的平仄是不准更动的。七言诗在五言基础上加以变化(每句前再加两个与前两字相反的平或仄),也构成四个基本句型: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将上述八个基本句型交错使用,就可派生出所有的律诗和绝句的平仄

体诗,律诗,绝句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近体诗【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讲平仄,八句 绝句分为五言和七言绝句,四句 一、以格律分类: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以句数分类: 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以用韵分类: (一)古体诗: 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近体诗: 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邻韵:某些韵母的发音与另一个或另一些韵母相近。它们是「邻韵」。在填词押韵时,我们常常会借用一些邻韵的字。只要两个韵发音相近,就也算作押韵了。例如《蛛丝马迹》第二段:地上有面包糠伴两滴冷汗原来雪柜清仓查明谁来造案 这句歌词中,「糠」和「仓」都是ㄤ韵,而「汗」和「案」则是ㄢ韵。但由於两韵发音相近,所以这仍是押韵 5. 都用平声韵。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古典诗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古典诗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景立华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更以其深邃的意境之美深入读者的灵魂。新闻标题利用仿拟,巧妙融入诗词名句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目光,撼动读者的心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中国老一代著名报人邵飘萍曾说:“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他们所说的感动人心的宣传效果,不正是报纸编辑在制作新闻标题时所孜孜以求的吗?而把古典诗歌的意境融入标题更可达到语言简洁,画龙点睛,扣人心弦的效果。 请看195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标题: 车辚辚马萧萧凯歌贯云霄(引题) 最可爱的人回来了(主题) 读罢此题,一种豪情从心底油然而生!让人不得不佩服,人民日报编辑为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凯旋归国的新闻,制作了一个多么出色的标题!她引用了杜甫的名篇《兵车行》里的首句:“车辚辚,马萧萧……”短短的6个字就把中国人民志愿军威风凛凛胜利归来的情景烘托出来了,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染力强,让人读后击节赞叹! 比如: 知否,知否,绿消红瘦(主题) 连阴绵雨使杭州名花展上部分花卉受损(副题) (1999年3月11日《钱江晓报》) 该报道主标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仿用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样仿写既切合新闻的内容,又将娇花淋雨后的可怜之态现于笔端。这样一来,使得标题显得更加灵动,既契合文意,又颇具新意。这就是将仿拟这种修辞方法巧妙运用,仿写古诗词名句佳句,利用古典文学中的情景交融之法,为标题营造意境之美。 比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浊浪令人心忧 (2002年2月4日《楚天都市报》) 很明显,这是一则关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环保新闻。作者引用诗词,使读者眼前慢慢地拉出一幅有关长江的画面,壮阔、雄伟、无边无际,遗憾的是长江之水却已浊浪一片,浑黄无比,这就给读者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滚滚长江”,意境壮美;浊浪阵阵,心忧万千!再一个“东逝”,不免感慨古今变化之大,对比何其强烈,由此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心理共鸣。 比如: 垃圾山,垃圾山,害得居民苦不堪,不知几时搬? 臭水流,臭水流,流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 (2001年2月21日《长江日报》) 该标题是仿照白居易《长相思》的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仿拟的运用让读者形象地感知当地居民受垃圾无人治理危害之重,使得这则标题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反复与押韵的使用,使人读来琅琅上口,也为标题增添了活泼的气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钱塘活水来(主题) 今日西湖一天可得活水十万吨(副题) (1981年5月9日《光明日报》)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篇一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

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

中考古代诗词曲赏析 苏教版

译一译注意整体意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三译一译注意整体意思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三译一译注意整体意思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三译一译注意整体意思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使至塞上唐朝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⒈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⒉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3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黄鹤楼唐朝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2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归田园居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⒈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⒉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句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

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厌弃长征毛泽东侧重于背名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江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革命情怀生动形象的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⒈杜甫诗有诗史之称本诗折射出怎样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安史之乱表现了忧国思家感时伤怀之情⒉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末句不胜簪这一细节有怎样的作用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亲之情泊秦淮唐朝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3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朝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

诗词楹联常识

第二节诗词楹联常识 一、近体格律诗 近体诗,就是唐朝的诗。唐朝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全部称为“古体诗”。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诗规矩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一)近体诗固定的格式和规律 1.字数 句子格式有两种:每句五字称“五言”,每句七字称“七言。 2.句数 诗的句数有四句和八句两种。四句一首的叫“绝句”,八句一首的叫“律诗”。五言四句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四句的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八句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八句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平仄 近体格律诗中四个字的词组,一般都是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方式组合。这样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有韵律之美。 4.押韵 绝句、律诗一律押平声韵,不换韵。“押韵”也叫“叶韵”。 平起的诗首句起韵,仄起的诗第二句起韵,其下都是隔句押韵。 5.对句 对句又称“对偶”或“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配成对,字句平仄要相对,而且字义也要相对。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各自对仗。绝句只要求平仄相对,而不要求字义上相对。所谓对仗,具体说就是:平仄要相反;语法结构,甚至修辞方式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二)怎样分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中的重要因素。作格律诗必须学会调平仄,然后按规定的平仄格式去创作。平声字读音较为舒和、悠扬,上、去、入三个调类的字则比较曲折、急促。作诗的人,为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使音节显得有起伏,能生动,就把平声字与上、去、入三声字交错在诗句中使用。因为上、去、入三声字读起来险仄、急促,所以就以“仄”字来代替,这就是平仄音律的得名由来。 从六朝以来,即以平、上(shǎng)、去、入四个字来作四种声调的代名词。“平声”就是调值与“平”字相当的声调,上、去、入可依此类推。 明朝真空和尚曾在《玉钥匙歌诀》中提出四句口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代诗词曲赏析

古代诗词曲赏析 李志军 生查子张先 含羞整翠鬟①,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②, —一春莺语。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 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注释】 ①翠鬟:妇女环形发譬称鬟。翠鬟,泛称美发。②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这里均代指古筝。 【译文】 似娇还羞抿了抿秀发乌鬟,笑靥盈盈秋波流转频频顾盼。玉手纤指轻弹,筝声婉转欢快,琴弦飞荡回旋,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曲终人去,宛如飞云飘逸,只留下娇柔的身影。春梦已断不知何处寻觅。庭院深深,锁住的是寂寞和黄昏,还有那阵阵凄雨敲打芭蕉声。 【评析】 这首词写怀人之情。上片写佳人娇美,以琴传情,欢快娇艳;下片写曲终人去,梦断无处寻,空对黄昏芭蕉雨。强烈的对比,将怀人伤情的思绪,渲染得凄迷感人。 浣溪沙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①,等闲②离别易消魂③, 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 雨更伤春,不如怜④取眼前人。 【注释】 ①一向年光有限身:一向,一晌,片刻。有限身:意思是人生短暂。 ②等闲;平常,一般。③消魂:灵魂离开肉体。意思是极度悲伤、痛苦,或极度快乐。④

怜:珍惜,怜爱。取:语助词。 【译文】 年华易逝,人生是多么的短暂,一次平常的离别也会引起极度的悲伤和愁苦,还是及时行乐欢歌筵饮吧,不要嫌歌舞酒宴太多太频而推辞。登高望远,放眼辽阔的河山,便怀思远别的亲友;看到风雨摧落繁花,更是伤感春光易逝。空念远亲和落花伤春都是徒劳无益,还不如去怜爱眼前这轻歌曼舞的美人吧。 【评析】 这是作者的一首代表作,上片三句一气呵成而又笔意曲折,表现了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主题。下片紧随承上,“满目”句承“离别”,“落花”句承“一向年光”,使全词统一完整,更突出了主题。词作取景大,笔力重,格调遒上,抒写伤春念远的情怀高健明快而不显凄厉哀伤,又有一种富贵温婉气,使得颇为颓靡的主题表现得旷达、爽朗,又表现出作者面对人生襟怀豁达的一面。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 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 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 花间留晚照②。 【注释】 ①毅(hu)皱:本指绉纱一类纺织品,这里形容水的波纹像绉纱一样 细。②晚照:落日的余辉。 【译文】; 漫步来到城东郊外,春光风景越来越好,春风和煦,清澈的江水如同纱觳细皱,漾漾溶溶、粼粼闪光,迎送着来来往往的游春画船。岸边的杨柳,鹅黄浅碧摇曳浮动,朦胧间如轻烟薄雾般笼罩枝梢;远处山涧飘来的白云虚幻飘渺,似乎传来轻轻的晓寒。啊!看那杏树林,枝头上红杏盛开,如火如茶,蜂蝶争喧,游人伫足指点,好一派春意盎然。常说是人生虚幻苦短、世事维艰,总恨那欢娱太少,怎能够吝惜金钱而轻视这欢快的一笑?让我端起酒杯劝斜阳,喝下这杯美酒吧,且莫要急急下山,还是留 晚照于花间,延欢娱于一晌,让人间多一些欢笑!

2016高三高考诗歌对联选择题(针对性训练)

高考诗歌对联选择题训练题 1为2005年春节晚会上出现的一副对联的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 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 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 2.(2012年湖南省卷)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D.寒气偏归我一家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4、下面是南京“莫愁湖·胜棋楼”的一副对联。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烟雨湖山六朝梦,__________,__________,仔细思量,__________。 英雄儿女一枰棋,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结局,__________。 ①胜固欣然②我始欲愁③败亦可喜④人言为信⑤风吹皱一池春水⑥浪淘尽千古英雄 A.④②⑤/①③⑥B.①④⑥/②③⑤C.③②⑤/①④⑥D.④①⑥/③②⑤ 5. “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与这一上联对仗最工整的下联是( )(2分) A.绿叶红花映山前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D.风吹萤火到满园 7.(2012·唐山一中模拟)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对联。(只填序号即可) ①池馆重新接草堂②宦游西蜀③烟尘誓扫还金阙④志复中原⑤诗继少陵⑥派开南宋⑦更入清风明月⑧高吟铁马铜驼 答: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2·临汾模拟)根据提示内容,补出《夏日题老将林亭》这首律诗的三、四、五句,注意律诗颔联和颈联结构对仗、音韵和谐。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9.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A.春鸟衔残花外榆B.远树应怜北地春 C.衡阳归雁几封书D.湓浦归家一封书 10、还原下面一首唐代律诗,加序号的诗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 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如: 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犹言 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3、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古代必备诗词曲名句选(一)

古代必备诗词曲名句选(一) 古代必备诗词曲名句选(一)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____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____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____钱福《明日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____杜甫《旅夜书怀》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____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____寇准《咏华山》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____晏几道《少年游·离

多最是》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____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____李白《独坐敬亭山》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____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____杜牧《泊秦淮》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____李白《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____佚名《敕勒歌》古代必备诗词曲名句选(二)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____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于谦《石灰吟》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____陆游《病起书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___屈原《离骚》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____唐寅《把酒对月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李清照《夏日绝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纵被无情弃,不能羞。____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____郑燮《竹石》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

《诗基础知识》(对仗) 对仗,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特有的用词方法。这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是一字一音,非常适合组成相对的词和句。不仅我们写格律诗需要对仗,其实,诗、词、曲、赋这类的形式都需要对仗的存在,学习古典诗词,对仗是必须要学好,甚至要精通的。 今天,主要讲一下关于对仗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相关内容。我们先理请一下概念。 什么是对仗呢?文学大师王力说:“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我查了一下资料,上面说“对仗∶[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我个人认为,他的这样的定义并不很完整,也有点含糊。“对仗”,其实是属于诗歌类文学体裁的专用名词,对仗是具有很苛刻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还要求“平仄相对”,还要求“结构一致”,还要求“避免重复”,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称之为“对仗”。严格的讲还有“六相”一说(这我会在后面具体介绍)。 我们还知道一个词叫“对偶”,很多人很多书甚至一些词典都把“对偶”和“对仗”等同了起来,其实,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虽然它们很象。正确清晰地理顺二者的概念,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运用是有帮助的。 “对偶”是什么?对偶就是一种修辞方法,也称为一种修辞格。“对偶”的定义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采用的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的效果。对偶一般表现的是词或词组的形式,很短小。 对偶跟对仗,这二者,一个是修辞格,一个是写作手段,是运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的,在古代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到对偶的。格律诗本身的关于对偶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特殊,所以,在格律诗的语言中,不能说是“对偶”,而单独称之为“对仗”。 在前面介绍格律诗格律的时候,介绍过,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使用“对仗”的形式。律诗(七律、五律)的起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中间两联一般是要求必须要对仗的。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典雅、精练,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所以,律诗是离不开对仗的。全篇无对仗的(特例除外),我们就可以断定它不能算律诗。格律诗的基础就是对仗,不懂对仗的人,肯定谈不上懂的格律诗。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也是律句。不仅出句和对句的词性要相同及平仄要相对,而且其平仄分布的规律也是和格律诗所要求的一样。比如,对联就不允许三平尾,就不允许孤平的存在。还有,对联要求的也是古韵,也是以我们所说的以《平水韵》为主体,为默认韵。更重要的一点是,对联所能表达的境界极其有限,它可以表达一个片段,一个闪念,一个景致或情思,但是,终究是属于“片面”的,和诗比较而言,缺乏的是完整感和大局观。它属于一种“小巧”的工夫,做为一般游戏应和是可以的,也很适合即景而联。如果熟练了格律诗的谋篇布局以及造境界的手段和诗思,那么,吟联应对那是举手之劳,轻松的很。楹联具有独立性,也是一个专门的“学问”,但是它的基础还是格律诗的基础,如果不懂格律诗,说句实在的,你的楹联也玩不出高水平来。不精通格律诗的楹联写手,是称不上“高手”二字的。 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

对仗题练习教师版

对仗题专项练习 出题:王恩翔2017.3.31 1、(2014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 A. 水面风回聚落花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A第一步:审读句子,理清结构。“墙头雨细垂纤草”,其结构为“墙头/雨细/垂/纤草”,“墙头”是名词,“细雨”为主谓结构,“垂”为动词,“纤草”为偏正结构。 第二步:对照要求,比较排除。从词性角度分析,“水面”与楼上相对,排除B/D,再从平仄的角度分析,“墙头”平平,须对仄仄,只有“水面”符合。 第三步:联系语意,回读校验。“墙头雨细垂纤草”出自唐代诗人张蠙的七律《夏日题老将林亭》,“墙头雨细垂纤草”,“侯门”的围墙,经斜风细雨侵蚀,无人问津,年久失修,已是“纤草”丛生,斑驳陆离。“水面风回聚落花”写园内湖面上,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风自吹拂、花自飘零、湖面凄清、寂寞萧条的景象。上下句句意相承,确定选A。 2、(2016年连云港市高三模拟试卷)下列诗句与“胭脂洗出秋阶影”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环佩空归月夜魂 B.浅笔终留倩女魂 C.冰雪招来露彻魂 D.笛咽高亭断魂客 【答案】C(题干中诗句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37回。为薛宝钗《咏白海棠》。A句出自杜甫《咏怀古迹》。B句出自陈寅恪《甲午元旦题曾农髯丈所画齐眉绥福红梅图》。D句出自清代祖关《金山杂诗》) 3、(2016年盐城市高三模拟考试)下列可作对联上联“万象更新新世纪”的下联是() A.燕子翻飞一世春 B.五羊献瑞瑞门庭 C.五羊献瑞报佳音 D.百鸟鸣春春盈门 【答案】B上联中运用了对联中常用的顶针手法,A、C选项明显不符。上联中的“新世纪”明显是定中结构,D选项的“春盈门”则为主谓宾结构。 4、(2016年南师附中高三模拟考试)下列对联,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上联:飞阁排云入下联:垂杨夹道生 B.上联:山光扑面经宵雨下联:历尽艰难好做人 C.上联:几家深树碧藏楼下联:一壶清茶知真味 D.上联:花开阴影浓下联:花谢白玉落 【答案】A本题考查对仗的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联,搭配最恰当的一项”。B项,“山光扑面”是主谓结构,“历尽艰难”是动宾结构,不对称;“宵雨”是名词性,“做人”是动词性,不对称。C项,“碧藏楼”与“知真味”结构不一致;D项,两句中的“花”重复。 5、(2016年扬州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下面的八句诗句,可组成四幅题写园林景色的对联,选出上下联组合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水清石出鱼可数②桃花含露柳含烟③石含太古水云气④竹里登楼人不见 ⑤阑干摇红水摇绿⑥竹带半天风雨声⑦花间觅路鸟先知⑧竹密花深鸟自知 A.⑧①/②⑤/③⑥/④⑦B.①⑧/⑤②/⑥③/⑦④ C.①⑧/⑤②/③⑥/④⑦D.⑧①/②⑤/⑥③/⑦④ 【答案】.C(一看对仗关系,二看平仄关系,可以依据平仄先确定下联,因为对联要求仄起平收。故“①⑤③④”应是上联,“⑧②⑥⑦”是下联,然后再依据对仗的知识进行排列即可。“①水清石出鱼可数”与“⑧竹密花深鸟自知”,“⑤阑干摇红水摇绿”与“②桃花含露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 导读:二、“丝”和“思”谐音双关 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 《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

五、“匹”语义双关“布匹”和“匹偶”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诗歌中的“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着“匹偶”。这位女子本指望两情相悦,将会有个美满的结局,没料到男子负心,留给她的是一缕织不成匹的乱丝,表达了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南朝民歌《作蚕丝》:“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匹”同样蕴涵着两情相悦的寓意,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为连理的美好愿望。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诵读古代诗词曲

诵读古代诗词曲,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上着重提出的一项,也是近年来中考语文必要检测的一项。纵观中考题目的设置,无外乎两种题型: 一、积累、默写。 二、诗句的赏鉴。默写是检测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默写的题型也在不断尝试着变革,由最简单的上下句记忆性默写,过渡到理解式、迁移式、创造式默写。 如:(1),留醉与山翁。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咏雪名句,“,”。 (3)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句意境相反的是。 (4)写出诗词中带有“鸟”字的句子。 学生经过反复系统的训练后,往往对记忆性的默写题得心应手,而对于靠赏鉴才能掌握的后三种题型经常手足无措,可见鉴赏诗歌已被提到日程上来。 大家知道,在我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是最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唐诗宋词元曲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它们分别凝结了五千年文化精髓,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文字简洁、意象繁复、含义深刻等特征。因此,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不能只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必须学会领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就需要同学们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用心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真正做到和作者的心相契合。下面就鉴赏诗歌的方法及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做几点说明: 一、知识结构 1.诗歌分类 诗歌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从它的形成至今已演变为多种形式,学生在学习之时,首先必须理清诗歌分类。 (1)按体裁分类:如图所示(广义) 古体诗(古风)不太讲究压韵、格律,字数不拘,以五、 旧体诗七言较多。 诗一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词、曲)讲究格律,注重平 仄,诗有定章,章有定句,句有定字。 新体诗(自由诗)五四以后出现的用白话创作的现代诗。 就不同体裁的特点,作为文学常识,同学们必须牢记并能灵活运用。 例1:请同学们利用“绝句”的知识完成下列诗句的排序。 ①杨花愁杀渡江人ren ②君向潇湘我向秦qin ③扬子江头杨柳春chun ④数声风笛离亭晚wan 方法:一眼见出第4句是与其它三句不同的,因为它句末“晚”字不压韵。据此,一下子就可把它定位在第3句位置(绝句一般在第3句末尾字上不讲究压韵),再就平仄及先写景后叙事的诗文写法,最后确定为3142。 (2)按表达方式分类: 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说理诗) (3)按创作方式分类: 文人专业创作,民间集体创作 (4)按主题分类: 送别诗、望月诗、登高诗、伤春诗、临水诗、悲秋诗。 送别诗:古代的送别诗,大都写离愁别恨,由于交通不便,一但分离,就是相见无期,真正

古典诗词常用的18种艺术手法例析

古典诗词常用的18种艺术手法例析 一、对比 例1: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昔日繁荣今日凄凉形成鲜明对比,吊古之情,伤今之感,虽不着一字,却表现得十分深刻。 例2: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愁?字。上片的?愁?是附庸风雅、故作多情;下片的?愁?才是真正的?愁?,忧国忧时、报国无门之愁。表现了备受打击、饱受折磨之后的心情。 例3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二、衬托(烘托反衬) 例4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以气吞山河的笔力将赤壁写的惊涛澎湃,雄奇险峻,烘托出?一时多少豪杰?,又以之烘托出周瑜的形象,赞美他的英俊雄姿、儒将风度,以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英雄气概。 三、渲染 例5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例6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来马往,满城仕女珠翠簇动,笑语盈盈衬托出了?灯火阑珊处?那个耐得冷落,自甘寂寞的美人。寄托了作者不屑于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高洁品格。 ?过春风十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跏,如今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7 望海楼①: 云尖铁瓮②近青天,飘渺飞楼白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古代诗词曲四首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案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一、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 二、背诵这四首诗词曲。 三、进一步学一点诗的韵律。 教学设想 一、用比较法讲炼字炼句。 二、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诗词曲,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学习韵律。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在三课时内自行安排,二课时讲完,一课时综合训练。) 教学过程 古代诗词曲是我国文化和文学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

律,尤其是本单元所选几首更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特点是形象鲜明,语言含蓄凝炼。我们学习古代诗歌,要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仔细玩味。 杜少府之任蜀州 1 解题:“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杜少府到蜀州上任,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境。这首诗是送别之辞。诗人寻求新的审美情趣,意境恢宏,胸怀开阔,气象豪迈,音节铿锵,富有特色。 2 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各自诵读。 3 讲析内容。1、2句从送别地点落笔。诗人站在京城郊外,远望雄伟的长安古城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拱卫着;再向远处眺望,风烟迷漫处便是蜀州的“五津”。从实景看,长安哪能“望”到“蜀州”,这是诗人的想象而已。3、 4 句说我现在跟你离别并非只是你远游他乡,我也是“宦游人”啊。王勃是山西人来到长安做官,客中作客,越发彼此同感。5、6两句自然跟3、4句相连,成为千古绝唱,使对方得到很大的宽解和安慰,真是水乳交融。这样,7、8两句水到渠成,完全扫除了一般送别诗的“流泪”和“伤感”,而有着博大气势和感染力量。 4 分析艺术手法:从炼句看,开头两句写博大无比的意境很自然地引出送别者跟被送别者心情完全一致,又很自然地引出不作儿女之情,可算笔力千钧,浑然天成。

运用对偶手法的古诗

运用对偶手法的古诗 对偶是众多写诗手法的一种,在古代诗歌里哪一些诗歌是运用了对偶手法的呢?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运用对偶手法的古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运用对偶手法的古诗(一) 绝句 【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

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运用对偶手法的古诗(二)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

对联的对仗(一)

对联的对仗(一) 第六讲属对精华全对仗 撰联要旨必关联 ──对联的对仗 对仗是对联的首要特征,是对联这一文体区别于其他任何文体的主要标志。 (一)什么是对仗呢? 《辞海》的解释是:“指诗文词句的对偶。”什么是“对偶”呢?《辞海》的解释是:“修辞格上辞格之一。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倪宝元编写的《修辞》,给“对偶”下的定义是:“对偶就是把 一对结构相同或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等相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看了这样的解释,我们对“对偶”已有所了解,但总觉得“对仗”就是“对偶”,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呢,二者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却存在不同的地方。

首先,从本质上说,“对偶”是修辞格,而“对仗”是诗词、对联创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其次,从包涵的内容上说,“对偶”要求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应、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对仗”则要求诗词、对联在“对偶”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声调平仄相对,并且避免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比如,鲁迅《纪念 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两句话完全符合“对偶”的要求,应视为“对偶”。但由于声调的平仄不相对,在相应位置上又重复使用“使我”、“不忍”四个字,所以不能称为“对仗”。还是鲁讯的语句,在《自嘲》中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除满足了“对偶”的要求外,还满足了“对仗”的要求,没有重复使用字词,平仄也相对,应称其为“对仗”。 再次,从适用范围说,“对偶”可以适用于各种文体,古代诗歌、散文运用尤为频繁;“对仗”则应用于格律文学的诗、词、曲、对联和骈文。 (二)对仗的基本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