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专项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罕见病为切入点,构建百万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大数据分析和临床应用技术,建立大规模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形成重大疾病的精准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疗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设置了生命组学技术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精准医学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等5个主要任务。2016年,专项首批立项项目涉及“生命组学研究”、“大型队列建设”、“精准医学大数据”和“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这4个重点任务,共立项61项。

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以及2016年立项情况,2017年将一方面重点支持为本专项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支撑、需长期持续开展的大平台、大队列和大数据等建设任务;另一方面,优先启动

平台类项目中急需的前瞻性技术研发,并在部分优势领域继续开展“从大数据获取到临床诊疗应用”的精准医学全过程研究,为中国精准医学计划长远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2017年拟启动31个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1.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的研发

1. 1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用测序设备及配套试剂

的研发

1. 1. 1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用测序设备及配套试剂的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能用于临床的基因组DNA序列分析技术及临床用测序仪。研制第二代与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及与测序技术配套的相关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

考核指标: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临床应用的第二代测序仪样机1-2种,具备可批量化生产的能力,研制配套的国产化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在序列读长、测序通量和数据质量等方面具有与进口设备竞争的实力。搭建第三代测序仪实验室原理机1种并完成测试,达到生产样机的设计指标。研制出配套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申请发明专利10-20件,软件著作权10-20个。本项目研发的成果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进行技术推广。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与企业合作,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

2016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拟立项项目

附件1 2016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第二批拟立项资助项目序号项目类型项目名称申报单位申报人 1 青年项目北京市大规模蟑螂控制导致蟑螂适应性微进化的研 究 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周小洁 2 重点攻关脑动静脉畸形微创治疗的综合研究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李佑祥 3 青年项目基于MLPA分型技术的气单胞菌种间分型及分子流 行病学分析 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周妍妍 4 重点攻关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对母儿预后的影响及临床防 治策略的探讨 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蔺莉 5 自主创新手指磁共振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白荣杰 6 青年项目REPLI-PCR方法在儿童结核病早期快速诊断中的应 用研究 北京市儿科研究所鲁洁 7 自主创新儿童急性呼吸道新型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 研究 北京市儿科研究所谢正德 8 自主创新针刺“王氏夹脊穴”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肢体痉 挛的临床研究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李焕芹 9 重点攻关心肌瘢痕与室性早搏关系的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 院 刘兴鹏 10 重点攻关人工耳蜗植入后及助听器佩戴后声源定位能力康复 训练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 院 王宁宇 11 重点攻关麻醉深度对颅脑幕上肿瘤手术患者临床转归影响的 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 院 韩如泉

12 重点攻关三甲医院与多中心社区联合管理糖尿病减少十年终 点事件效果与卫生经济学评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 院 袁明霞 13 自主创新核磁共振成像对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诊 断价值的相关研究 北京积水潭医院陈山林 14 自主创新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执行功能的临床研究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陈倩 15 青年项目改良Rex手术治疗小儿肝外门脉高压的应用研究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张金山 16 重点攻关躯体形式障碍早期自我识别问卷的编制及干预效果 评价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 院 李占江 17 青年项目银杏叶对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认知损伤的疗效研究北京回龙观医院吕梦涵 18 重点攻关针刺和改良中医情绪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残留症状康 复的规范化研究 北京回龙观医院王绍礼 19 自主创新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联合BRAF基因检测在甲状腺 乳头状癌的应用研究 北京肿瘤医院严昆 20 重点攻关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预测及HBsAg 清除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 院 陈新月 21 重点攻关老年中期照护服务流程和标准规范建立的研究北京老年医院陈峥 22 青年项目GFP标记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在消毒效果评价中的 应用研究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礼 23 重点攻关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优化诊治策略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彭斌 24 重点攻关冠心病患者脂蛋白颗粒大小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研究及他汀干预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 医院 李建军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20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聚焦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16年、2017年及2018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共启动了109个三级指南方向。 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要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疑难高发恶性肿瘤治疗专项重点攻关”和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研究,推进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的任务要求,2020年本专项拟在恶性肿瘤筛查方 —1—

案优化与评价方向设置项目,拟支持项目1~2个,实施周期为2020年—2021年。 本专项2020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鼻咽癌筛查新技术评价及方案优化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EB病毒高危亚型、遗传易感及环境暴露史进行高危人群的个体化发病风险预警;开展血浆EB病毒DNA检测的标准化研究,鼻咽癌早诊标志物的筛选与验证研究,研发高危人群检测试剂盒;优化基于以EB病毒相关抗体谱、EB病毒DNA (游离血浆、鼻咽拭子)为初筛手段,电子鼻咽内镜和/或头颈部磁共振为精筛手段的联合筛查新方案,寻找精准度高、卫生经济的鼻咽癌筛查方案;在鼻咽癌高发区新增不少于5个筛查点,覆盖20万以上高危人群;建立10万人以上的大型人群筛查队列;开展大规模筛查试验,评价新筛查方案的效果,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建立长期随访的大规模筛查队列,构建全国鼻咽癌筛查大数据平台。 考核指标:鼻咽癌发病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超过75%;发现、识别和鉴定可用于鼻咽癌早诊的生物标志物不少于3个;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卫生经济学原则、可推广的筛查方案1~3项,新筛查方案在示范区早期鼻咽癌检出率达到60%,在高危人群中的阳性预测值达到35%;完成覆盖地区人群队列筛查,覆盖地区早诊率达到50%,有效降低死亡率。 支持年限:2020年—2021年。 —2—

“中国精准医疗”计划靠谱吗.doc

“中国精准医疗”计划靠谱吗- “中国精准医疗”计划目前还处于务虚阶段。 “600亿‘中国精准医疗’计划消息不实。”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向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生物医药处张兆丰处长求证得知。 根据学界观点,所谓“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精确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最终实现个性化精准诊疗的目的。 消息虽不实,但我国未来是否会制定适合国情的“精准医疗”计划还有待观望。 “国家层面正在讨论我国的精准医疗该怎么开展,但还处于务虚的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程京告诉记者,目前需要弄清楚美国推出这一重大计划却只投入区区2.15亿美元的动因,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盲目跟从。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近日发布的2015年统计年报显示,过去十年,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分钟就有6.4个癌症病例出现,其中超过60%-80%的患者在发现时已是中晚期。 4月10日,国家卫计委公布首批肿瘤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表明政府推动精准医疗发展的决心。 据了解,目前国内对于精准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建立在大数据和全面医学基础上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例如,建立健康人体和疾病群体的数据库,通过大数据的集成分析,

得出致病因素。第二是关于物理学、信息科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用技术的研究。 “产学研一体化对于疾病防控意义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表示。 程京也认为,现在国家推行围绕“精准医疗”的一系列计划,发展相关产业至关重要。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就催生了巨大的工业。如果将来我们的“精准医疗”就是简单地购买国外仪器和试剂来照做,那么当人家的工业再上一个台阶时,我们将一无所获。 从工业角度来说,制造测序仪就很务实。程京介绍,作为首批肿瘤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已经装就四台解决样品制备的全自动设备,年内将正式发布。 对此,政府层面也在谋划。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在4月21日的“精准医学论坛”上指出,中国特色的“精准医疗”研究和计划,目标和任务是要解决中国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同时要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国不会也不能缺席影响全人类的重大医学变革。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度申报指南

附件1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 2016年度申报指南 精准医学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实践的交汇融合应用,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系统加强精准医学研究布局,对于加快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突破、占据未来医学及相关产业发展主导权、打造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驱动力至关重要。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和《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部际联席会议审议,“精准医学研究”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罕见病为切入点,实施精准医学研究的全创新链协同攻关,构建百万人以上的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和安全稳定可操作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临床应用技术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创新性的大规模研发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 1 / 35

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形成重大疾病的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早期筛查、分型分类、个体化治疗、疗效和安全性预测及监控等精准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形成可用于精准医学应用全过程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参考咨询、分析判断、快速计算和精准决策的系列分类应用技术平台,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学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推动一批精准治疗药物和分子检测技术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使精准医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部署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精准医学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等5个主要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2016-2020年。 1. 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的研发 1.1 面向未来精准医学应用的其他组学技术研发 1.1.1 临床用单细胞组学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全面发展和完善单细胞基因组、转录组、表观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方法;建立单细胞的快速分离、捕获、提取、培养与精准表征系统;深入推进单细胞技术在癌症血液检测、肿瘤干细胞、肿瘤特定区域、特定功能细胞研究中的应用;深入推进单细胞技术在胚胎植入前诊断和筛查、生殖细胞研究中的 2 / 35

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机遇前景分析

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机遇前景分析 我国精准医疗尚处于入门阶段。精准医疗是个系统工程,大数据是基础,基因测序是工具之一,只有软硬件有机结合,才可能实现技术上的精准医疗。 分子诊断产业的发展瓶颈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政策。不同发展阶段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随着NGS成本的下降,商业模式的丰富,传统的分子诊断方法将受到挑战。政策对创新产品的鼓励将加速整体产业的发展。 基因测序产业的竞争要素是技术、服务和渠道,门槛是数据库,落脚点在教育。1)上游测序技术上,Illumina的X10已接近于顶峰,而仪器设备的未来是赠送模式,服务将产生最大附加值,门槛在数据库,这就要依赖于渠道,而教育将是一个爆发的节点。2)中游测序服务:本身壁垒较低,未来会出现超大规模的第三方检测工厂,实现规模效应。科技服务仅约10亿元的外包市场,企业未来转型的出口是健康、医院、独检。临床测序的两个主体中第三方医学检验所市场化程度高,未来发展空间较大。3)中游数据解读:中国企业的优势所在,但门槛在数据库。未来市场格局将分为自行解读和外包解读两大阵营,因此外包解读将催化产业不断涌现出各种创新服务模式。至于数据库的建设,更看好通过市场化的竞争,由企业投资整合资源来积累数据的途径。解读服务发展的催化剂在需求,落脚点在教育,只有医生和患者认识的基因越多,了解疾病机理的欲望就越强,数据挖掘的需求就越大。4)下游临床应用:人人基因组与疾病筛查是必然趋势。NIPT的进入壁垒在于测序成本和客户体验、产科医院渠道;肿瘤诊断作为第二大应用,个性化用药和早诊是必然发展方向,循环肿瘤细胞(CTC)和血液循环肿瘤细胞DNA(ctDNA)进行肿瘤的早筛,检出率低、假阴性高,技术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他已经应用的领域主要包括:耳聋基因的筛查、罕见病筛查、地中海贫血、靶向药物伴随诊断。而2C端的应用,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市场教育和科普过程,并且受限于伦理和法律。 精准医疗产业调研方案设计 精准医疗,广义而言是通过先进的检测手段,进行精准诊断,同时研究疾病形成机理,进而开发相应药物,实现精准施药,以最小资源投入获取最大健康保障,从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所以,精准医疗贯穿于诊断、治疗、用药等医疗的整个流程,涉及基因测序技术、3D打印技术、造影技术、器官移植技术等各种高新医疗技术,此次调研将聚焦以精准诊断为出发点和主线,浅析精准医疗的现状,设计调研模块如下,主要包括疾病筛查与诊断、数据解读、个性化治疗与用药三个环节。 核心问题: 在上一期基因测序调研报告中我们针对基因测序产业上中下游的现状和机遇设计了核心问题,此次调研在原有问题上做了补充和延伸:1)我国精准医疗产业发展现状及机会;2)分子诊断及基因测序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3)基因测序产业中下游,测序服务、数据解读、临床应用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精准医疗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建议

一、中国精准医疗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精准医学,2006年首先提出了精准外科的概念,得到了国内、国际的医学界认可后被引用到肿瘤放疗、妇科等医学领域。其目标是通过合理资源调配、全流程的成本调控,获得效益与耗费之比的最大化。精准医疗相比传统经验医学有了长足进步,可以通过将精密仪器、生命科学等先进的现代技术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经验整合在一起,大大减小临床实践的不确定性,从而在手术中实现“该切的片甲不留,该留的毫厘无损”,在保证精准的同时尽可能将损伤控制到最低。 图表精准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二、中国精准医疗发展现状分析 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芯片诊断、免疫细胞治疗等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2015年取消。在此之前,国家卫计委、科技部等多次出台政策,并组织生物医药等领域专家对精准医疗、基因测序等开展研究。在政策利好推动下,精准医疗有希望进入发展快轨。 多项政策支持 政府高层相当重视精准医学,批示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组织专家论证,精准医学也迎来了多项政策支持。 2015年3月,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发布。同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计划在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付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

2015年4月15日,卫计委和科技部组织生物医药等领域专家,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研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 2015年5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其中指出,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芯片诊断、免疫细胞治疗等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 国家政策的支持将对基因测序、细胞治疗、干细胞等精准医疗相关领域构成利好。预计2015-2020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增速达15%,是医药行业增速的3-4倍;2013年基因测序市场规模约45亿美元,2013年-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21.2%,而中国和印度市场2012-2017年复合增长率为20%-25%。 肿瘤检测市场先行 短期来看,个性化医疗相关技术和产品对相关公司的收入贡献有限,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未来将对相关公司带来可观的增量。 目前国家卫计委允许怀12周以上的高危产妇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无创产前筛查。以这一项检查为例,我国每年新生儿数量约1600万,按10%的市场渗透率,3500元/人次计算,市场空间约56亿元/年。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继续下行将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假设成本下行至1500元/人次,渗透率至50%,则市场空间有望上行至120亿元/年。 考虑到每年三四百万的癌症发病人数,基因测序的应用空间巨大。中国癌症发病率正“大幅”上升,2014年中国约有220万人死于癌症,但很多病例本是可预防的。对这类恶性疾病的治疗,一方面是加大治疗药物的研发突破,另一方面应从精准治疗角度进行治疗技术的突破。当前的肿瘤治疗正逐渐从宏观层面对“症”用药向更微观的对基因用药转变,实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精准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趋势。 三、实现精准医疗面临的挑战 2015年,“精准医疗”随着奥巴马的宣言一跃成为年度热词。那么,精准医疗的实现目前还面临哪些关键环节的挑战呢? 临床及生物信息整合 精准医学的基本思想应是将临床信息、患者表型与基因蛋白谱进行整合,从而为患者量身制定精准诊断、预后及治疗策略。基于大规模组学数据和临床医学信息的整合需求,临床信息和信息学是精准医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 申报指南 本专项聚焦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16 年、2017年及2018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共启动了109个三级指南方向。 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要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疑难高发恶性肿瘤治疗专项重点攻关”和在《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研究,推进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的任务要求,2019 年本专项将结合前期的部署情况,以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为研究对象,聚焦恶性肿瘤筛查早诊早治研究和突破性诊疗新技术的研发,拟在液体活检技术研发、恶性肿瘤筛查方案优化与评价研究及恶性肿瘤新型免疫治疗技术研发三个方面,重点部署5个三级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8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2亿元,实施周期为2019年—2021 年。 1. 恶性肿瘤筛查早诊技术开发与评价研究 1.1 恶性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及评价研究 1.1.1 恶性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常见高发恶性肿瘤(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等)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现状,研发提高单个循环肿瘤细胞识别和捕获准确性的关键技术,优化微量核酸(外泌体核酸、ctDNA、miRNA等)的提取技术,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特定肿瘤的液体活检特异性检测靶点;研发特定标志物的靶向性PCR 扩增及测序、海量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处理技术,筛选出10~20个差异最为

精准医疗行业研究报告:相关政策解读

精准医疗行业研究报告:相关政策解读 2016年3月8日,科技部官网公布了《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简称《国家指南》),从此精准医学(不单单是基因组)有了地图可循,无论从应用方向,商业规划,还是技术开发。 图表精准医疗国家指南涉及的八大目标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精准医疗国家指南”开启精准医疗重大专项2016年启动序幕,八大目标之下,精准用药及基因测序大规模产业化瓶颈或被打破,这其中: 一、在基因测序子领域:“中国版百万基因组计划”百万级自然人群队列给出2020年明确时间点,直接打开基因测序放量空间。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这其中,百万级自然人群队列计划明确了,在2020年前,要完成20万自然人群,京津冀、华中各10万人群,以及心脑血管、呼吸系统、乳腺癌等疾病共计30万人以及5万罕见病人的测序量,堪称中国版“百万基因组计划”,预计将在未来五年内直接打开精准医疗子领域基因测序仪器和试剂的放量空间。 图表精准医疗国家指南——百万级自然人群队列研究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图表精准医疗国家指南——30万级重大疾病专项研究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在精准用药子领域:建立200余种个体化药物基因检测及国人药物基因检测推荐目录和精准用药方案,精准用药或将在十三五成为标准化治疗一部分。 在“精准医疗国家指南”中重大疾病的传统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精准用药研究的部分,一方面,明确给出了中央财政经费的比例,另一方面,明确强调了:第一,建立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权威药物管理机构推荐的200余种个体化药物(特别是已在我国上市的114种药物)的相关基因检测技术;第二,建立国人药物基因检测推荐目录和精准用药方案;第三,确定临床个性化用药的依据和标准化规范化体系1-2个。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认为,这

中国版精准医疗计划将启动 为医学发展带来一场变革

中国版精准医疗计划将启动为医学发展带来一场变革 12 月1 日据国家卫计委消息,目前我国正在制定精准医疗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或将被纳入到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专家表示,精准医疗将改变现有 的诊断、治疗模式,为医学发展带来一场变革。 自美国提出精准医疗计划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外纷纷将目光投向 了精准医疗。精准医疗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 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 的预防、治疗方案。 目前,中国版的精准医疗计划将启动。该计划显示,国内将研发一批国 产新型防治药物和医疗器械,形成一批国内定制、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 临床路径和干预措施,显著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 病、糖尿病、罕见病分别制定8 种至10 种精准治疗方案,并在全国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高层相当重视精准医学发展,批示国家卫计委和科 技部组织专家论证,精准医学也迎来了多项政策支持。2015 年3 月份,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发布。同月,科技 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计划在2030 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付200 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 亿元。5 月10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其中指出,取 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芯片诊断、 免疫细胞治疗等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 近期,精准医疗概念股表现也较为出色,其中作为精准医疗基础和重要 实现途径的基因测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遇,11 月份以来,相关概

基因工程名和精准医疗简介

基因工程 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 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优点 基因工程最突出的优点是打破了常规育种难以突破的物种之问的界限,可以使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甚至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遗传信息进行重组和转移。人的基因可以转移到大肠杆菌中表达,细菌的基因可以转移到植物中表达。 应用 基因工程——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一门新兴技术。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已进入定向控制遗传性状的新时代。它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物种间的界限,可以使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之问,动物与植物之间,人与其它生物之间的遗传信息进行重组和转移。

自它问世以来,已显示出巨大的活力,解决了农业、工业,医药,环保等领域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展望21世纪,基因工程的前景将更加灿烂辉煌,它的研究将全方面的、卓有成效把人类生活品质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市场 中国基因工程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包括以下各项:1、DNA测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DNA测序供货商通过使用成千上万个不同生物体的样本(可代表各种研究领域及行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应用。随着新应用的开发,DNA测序的客户基础及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2、基因组单价更加实惠随着新技术(如纳米孔,电子或微流体)的引进,每个DNA序列或基因组的兆碱基的价格更加优惠。DNA测序技术一直用于多项应用之中,从而产生更多的高通量测序数据。自该数据累积的知识及技术进一步改善基因组信息的临床应用。3、DNA测序项目规模不断扩大随着DNA测序技术的成熟及成本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客户在研究中使用高通量测序数据。彼等会进一步恊动大规模项目,为DNA测序供货商带来更多收益。

精准医学的现状和发展 (2)

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是一个生物医学医疗保健战略,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诊断,医疗决策,药物,治疗及预后,从而改善生活质量。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在1月20日的国情咨文中,2015年宣布启动一个新的精准医学倡议,“我发起一项新的精准医学计划使我们更接近治愈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给我们所有人获得个性化的信息,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人更加健康。”精准医学,又称为“个性化医疗”,是一种医疗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是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患者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种定制医疗模式。该模式从对“症”下药改变为对“人”下药,贯穿于疾病预防、分析、诊断、治疗的各个阶段。 最早的个性化医疗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归功于医学领域的基因组学的突破。1999年12月初,英国的《Nature》杂志刊登了Dunham等216位科学家联合署名的人22号染色体DNA序列的学术论文。它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在DNA大规模测序上的一项突破性进展,是最终完成人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此,关于结合个体的基因信息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成功案例逐渐增多。1997年,《Nature Biotechnology》载文称,基因组学的进展为“新一代个性化医疗”打下基础。自此,“个性化医疗”成为人类畅想医疗模式

从“对症下药”进入根据个体差异“量身定做”预测、诊断和治疗的方式。这个转变主要得力于基因组学、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对用户进行的医疗服务和产品营销。 2001年召开的上海国际生物技术和医药研讨会上,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王升启教授描述了医学发展的美妙前景:每个患者都有一张“基因卡”,医生刷卡识别信息,对人对症。基因卡的核心技术就是生物基因芯片 美国医学界在2011年首次提出了“精准医学”的概念。美国财政预算计划在2016年拨付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国家医疗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ONC)等机构共2.15亿美元用于资助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奥巴马“精准医疗”计划的第一步是希望招募100万名志愿者进行基因组测序。 说到精准医疗就必须提到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个耗时长达10年之久、花费10亿美元、由来自全世界16个国家科学家共同完成的庞大科学项目,起因是为了攻克癌症,而其最伟大的成果在于开启了测序技术研究的序幕。虽然耗时10年、耗资逾30亿美元,但奥巴马认为高投入是值得的,“在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中,我们每投入一美元,都获得了140美元的回报。”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肿瘤基因组计划等多个大型基因组研究计划,再到这次的精准医疗计划,美国在按照既定目标一步一步向“精准医疗”迈进。基因组学的发展为现代医学走向精准医疗之路提供了基础。“对于传统医疗、现代医疗而言,以基因组学为特征的精准医疗可以被称作医疗的一次革命,是医疗的3.0版。” 奥巴马此次提出“精准医学计划”的背景,主要有政治、经济、科技三方面的驱动因素。近几年来,美国医疗费用急剧增长,医疗资源浪费和过度医疗的现象严重,使美国医改陷入困境,奥巴马亟需采取措施扭转“医改失败”对公共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精准医学计划”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台的。这一计划将造就新的经济生长点,该计划的实施很大程度上

2019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近1400亿元

2019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预计 2024年市场规模将近1400亿元 1、中国精准医疗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医疗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2016年3月,科技部发布“精准医疗研究”重点研究专项指南,要求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肿瘤等疾病为切入点,实施精准医疗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使精准医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精准医疗已被纳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现阶段,随着人们癌症等疾病患病率的提升及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医疗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2016年3月,科技部发布“精准医疗研究”重点研究专项指南,提出实施精准医疗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使精准医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精准医疗已被纳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精准医疗的市场规模已达475亿人民币,增速较前两年有所放缓,行业进入发展的相对稳定期。2018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52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16.2%。 2013-2018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精准治疗是精准医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国精准医疗市场结构上来看,由于我们在精准诊断发展较早,该领域发展较为成熟,在整个精准医疗市场中大概占领29.3%份额,远高于全球的17%,其中基因测序在精准诊断产业中占据了最大份额,所占比例达52%。而精准治疗市场份额则达到70.7%。 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结构分析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而医疗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由价值医疗医疗驱动(即医疗服务质量与医疗成本的双赢),其潜在价值空间巨大,且产生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医疗大数据的服务对象可为居民、医疗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商保公司、公共健康管理部门等。 虽然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起步较晚,但以微医为代表的医疗健康科技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发力,加上政府、市场、资本的加码,使得医疗大数据市场不断朝利好方向推进。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为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规划出蓝图和路线图,推动了产业市场的快速发展。 从国家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来看,在过去几年,中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专项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罕见病为切入点,构建百万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大数据分析和临床应用技术,建立大规模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形成重大疾病的精准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疗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设置了生命组学技术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精准医学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等5个主要任务。2016年,专项首批立项项目涉及“生命组学研究”、“大型队列建设”、“精准医学大数据”和“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这4个重点任务,共立项61项。 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以及2016年立项情况,2017年将一方面重点支持为本专项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支撑、需长期持续开展的大平台、大队列和大数据等建设任务;另一方面,优先启动

平台类项目中急需的前瞻性技术研发,并在部分优势领域继续开展“从大数据获取到临床诊疗应用”的精准医学全过程研究,为中国精准医学计划长远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2017年拟启动31个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1.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的研发 1. 1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用测序设备及配套试剂 的研发 1. 1. 1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用测序设备及配套试剂的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能用于临床的基因组DNA序列分析技术及临床用测序仪。研制第二代与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及与测序技术配套的相关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 考核指标: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临床应用的第二代测序仪样机1-2种,具备可批量化生产的能力,研制配套的国产化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在序列读长、测序通量和数据质量等方面具有与进口设备竞争的实力。搭建第三代测序仪实验室原理机1种并完成测试,达到生产样机的设计指标。研制出配套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申请发明专利10-20件,软件著作权10-20个。本项目研发的成果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进行技术推广。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与企业合作,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

精准医学大数据汇交与共享政策研究

精准医学大数据汇交与共享政策研究 精准医学作为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为加快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突破、占据未来医学及相关产业发展主导权、打造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驱动力,我国积极加强精准医学研究布局,将其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精准医学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之一。伴随我国精准医学计划的实施,将产生海量多源异构的精准医学大数据。这些数据既是各精准医学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产出,也是日后开展医学研究工作宝贵的知识来源,如不能及时汇交并且合理共享,将难以发挥其 最大价值,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但精准医学大数据汇交与共享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不能单靠技术的进步而实现,还需要运 用政策的强制手段进行保障和规范。我国至今尚未发布针对精准医学大数据的政策性文件,势必影响数据的管理与成果转化。而国外在精准医学大数据管理方面已出台相关政策,可以为我国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基于此,本研究将在广泛调研和分析国内外典型精准医学相关数据政策的基础上,以目前我国资助的精准医学研究中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为例,分析其数据汇交与共享要求、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以及主要利益相关方的政策建议。通过对现存政策和我国实际需求的分析,尝试提出适用于我国实际情况的精准医学大数据汇交与共享政策建议。本研究就最终完成的工作包括:(1)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不同层面科学数据政策的 相关研究,借鉴其研究思路及政策内容分析框架,总结现有研究的局

限性,包括:①对精准医学细分领域数据政策的探索不足;②重共享、轻汇交,对汇交部分政策内容研究不足;③政策建议趋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对具体内容的建议有待加强;(2)调研了国内外科研资助机构典型科学数据汇交与共享的相关政策,并从基本特征以及具体内容两方面对政策进行了分析,借鉴有益经验,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3)立足我国实际,以目前我国资助的精准医学研究中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为例,总结其数据汇交与共享要求、可能涉及到的数据汇交、管理和使用主体,并对其中部分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和政策建议进行分析和调研,为精准医学大数据汇交与共享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4)结合政策调研和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精准医学大数据汇交与共享政策制定的建议,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建议包括:①加强国家统筹,健全政策制度体系;②注重权益保护,优化利益权衡机制;③建立监管部门,完善监督管理体制;④强化质量建设,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微观层面对数据汇交与共享的具体环节进行了细化,重点对数据汇交、数据保存与管理、数据共享、数据汇交与共享计划、利益相关方职责、权益保护以及监督与奖惩机制7个方面的政策内容进行详细界定。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

附件14 “精准医学研究” 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罕见病为切入点,构建百万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大数据分析和临床应用技术,建立大规模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形成重大疾病的精准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疗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设置了生命组学技术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精准医学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等5个主要任务。 2018年启动的项目主要部署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研 —1—

发,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3个主要任务,拟启动5个重点方向,拟支持项目6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3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2020年。 1. 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的研发 1.1生命组学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与标准的研发 1.1.1生命组学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用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物组学等生命组学数据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包括生命组学数据的产生、数据存储、数据质量评估、数据分析等,形成标准化的方法与质量控制工具;制定生命组学数据质量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与指导原则,保证项目内统一标准,并促进后续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研发用于生命组学数据质量控制的生物计量技术,实现生命组学数据的跨技术平台、跨实验室的可比性;建立基于中国人群遗传结构特征的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物组的参比物质与参比数据集,并开发通过参比物质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的自动化工具。 考核指标:研制生命组学数据测量技术与质量控制技术,形成可推广应用的生命组学参比物质和参比数据集3~4套;形成生命组学数据的产生、数据存储、数据质量评估、数据分析等标准化方法并开发相应的质量控制工具6~8个;形成生命组学数据质—2—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本专项旨在抢抓健康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以早期诊断、精确诊断、微创治疗、精准治疗为方向,以多模态分子成像、大型放疗设备等十个重大战略性产品为重点,系统加强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一批引领性前沿技术,协同推进检测技术提升、标准体系建设、应用解决方案、示范应用评价研究等工作,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整合,促进我国数字诊疗装备整体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设置了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重大装备研发、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4项任务,2016年已启动项目数70个,2017年预计启动67个。 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以及2016年和2017年立项情况,2018年启动任务如下:任务1.1前沿技术创新中先进治疗和诊疗一体化技术,任务1.2共性技术创新中相关工程化技术和生物学效应评估,任务2重大装备研发中新型专科超声成像系统研发,任务3应用解决方案研究中新服务模式解决方案,任务4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中创新诊疗装备区域应用示范。同时根据前期部署情况,对未部署完成的医学影像设备可靠性与工程化技术、医用电子仪器评价等方向补充部署,加强对新的成像前沿技术、人工智能新型服务模式解决方案等方向部署。 1.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 1.1 先进医学成像技术 1.1.1 先进显微内窥镜成像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先进前沿原创性新型多模态显微内窥医学成像

技术,实现消化道疾病内窥镜成像的重大突破,解决明光显微与常规等多模态内窥镜同时成像的难点问题。 考核指标:多模态成像分辨率覆盖1-100μm,成像深度2mm,实现消化道疾病大范围筛查与小视野定点的同时融合精准成像,与现有影像模态相比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提交证明该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测试报告、查新报告、在具体产品应用的验证报告和科技成果鉴定报告;申请/获得不少于2项核心发明专利,形成原创专利池。 实施年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2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医检联合申报,鼓励创新团队参与申报或与海外团队合作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1.2 先进颅脑超声成像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先进前沿原创性新型模态颅脑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实现颅脑的超声成像的从无到有的突破,解决超声血流脑功能和脑梗成像技术中的重大难点问题。 考核指标:实现超声穿颅B形或断层成像和多普勒血流成像,空间分辨力达到1mm和血流分辨力达到30-36cm/s,与现有影像模态相比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提交证明该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测试报告、查新报告、在具体产品应用的验证报告和科技成果鉴定报告;申请/获得不少于2项核心发明专利,形成原创专利池。 实施年限:2018-2020年。

精准医学知识库的构建

刘 雷,王 星.精准医学知识库的构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8,27(6):1-9. DOI:10.3969/j.issn.1671-3982.2018.06.001四专题四专家简介  刘 雷(1966-),男,北京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三现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二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医学信息与医学影像智能诊断研究所所长二十三五国家精准医学重点发计划 疾病研究精准医学知识库构建”项目首席科学家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数据与样本资源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常务委员三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大数据二精准医学以及医学人工智能,发表SCI 论文百余篇三E-mail :liulei@https://www.doczj.com/doc/72699057.html, 精准医学知识库的构建 刘 雷,王 星 [摘要]根据 精准医学本体和语义表示标准”,构建了 精准医学知识库”及 精准医学知识库管理与共享平台”三该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具有标准规范二信息全面二开放共享二用户友好以及动态更新等特点,将全面支撑精准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填补了国内精准医学知识库领域的空白三 [关键词]精准医学;知识库;精准医学本体;知识识别;知识推理;知识模型;知识图谱;文本挖掘 [中图分类号]R-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3982(2018)06-0001-09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base for precision medicine LIU Lei ,WANG Xing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Abstract ]A knowledge base for precision medicine was developed,its management and sharing platform wa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precision medicine ontology and semantic presentation standards,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nor?malized standards,all-inclusive information,open sharing,user friendly and dynamic update.The knowledge base for precision medicine we developed can be used in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precision medicine and has thus filled the gap in domestic knowledge base of precision medicine. [Key words ]Precision medicine;Knowledge base;Precision medicine ontology;Knowledge identification;Know-ledge reasoning;Knowledge model;Knowledge mapping;Text mining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 疾病研究精准医学知识库构建”项目(2016YFC09011900)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 2000321 精准医学的发展精准医学是生物技术二信息技术和多种前沿技术在医学临床实践的交汇融合应用,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实施精准医学已经成为推动全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三2011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提出 精准医学”概念,随着相关技术发展以及对该 理念的重视,2015年美国将 精准医学计划”提升为 国家战略之一三精准医学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提高 国民健康和医疗水平,也可以更好地优化国家医疗 资源分配,同时推动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及 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产生巨大市场空间三因此,精 准医学研究已经成为各国的科技战略制高点三2015 年,我国科技部召开了 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四1四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8年6月第27卷第6期 Chin J Med Libr Inf Sci,Vol.27No.6 June,20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