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丁肇中

丁肇中

丁肇中
丁肇中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故事

——丁肇中

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人物简介

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他的父母本想让他出生在中国,不过当他父母在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提前出生了,所以,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

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中国。由于中国那时是在战乱时期,丁肇中童年没有接受到传统的教育,直到他12岁,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里教育他。

丁肇中12岁到了台湾,经过不足一年的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北市成功中学。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读书。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6年,

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聘任仪式

由于其中一个科目被当,心有不满的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

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2000年受聘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2005年6月18日,受聘为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

2005年6月18日,蜚声中外的物理学大师丁肇中携妻将子回到故乡山东日照寻根祭祖。

2011年12月21日,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丁肇中

2012年12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咨询委员会主席。

2013年3月9日受聘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特别顾问。

丁肇中的思维与交流方式极其独特,初次与其交流会让人觉得他思维混乱。但仔细听来就会了解到,他的思维并非混乱,而是他想说的事情过于复杂以至于无法用语言合理表示出来。这点是想必听过他讲座的人都深有体会。

2013年4月3日,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及其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团队宣布的成果,让人类在认识暗物质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丁肇中团队借助阿尔法磁谱仪已发现68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可能来自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家庭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后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

丁肇中是家中长子,有一弟一妹,分别取名为丁肇华及丁肇民。丁肇中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在被问到如果有第四个兄弟姊妹,是否取名为“族”时,他爽快说:“不,叫丁肇国,因为没有这个国,所以就到台湾去了!”取名“中华民国”是要纪念为中华民国起义而殉国的外祖父。

丁肇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凯伊·库尼(Kay Kuhne)于1960年结婚,并有二个女儿:珍妮(Jeanne)和艾美(Amy)。1985年他与苏珊·卡洛·马克思(Susan Carol Marks)博士结婚,1986年生下儿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

基本获奖情况

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

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是曲阜师范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校长。

197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

1988年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质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最新成果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3日公布了其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AMS)首批研究成果。他当天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尽管这一成果具有突破性,但仍应保持冷静。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最大的谜团之一,它们是为了解决宇

宙学观测与理论上的矛盾而提出来的。AMS项目的首要目的就是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及其起源。

丁肇中3日晚间在位于瑞、法边境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办公室告诉记者,AMS收集到40万个正电子,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此前包括美国费米望远镜等项目都曾观察到过量正电子现象,但数据误差很大,而AMS的误差只有1%,“相当于肉眼和精密显微镜的区别。”

刊登在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的研究成果显示,在5亿至100亿电子伏特区间内,正电子占正电子和电子总和的比例随能量的增加而减小;在100亿到2500亿电子伏特的区间内,比例递增;到2500亿电子伏特之后,比例曲线基本变平。正电子比例能谱没有随时间改变,同时高能正电子不是来自空间某个特定的方向。

丁肇中解释说,这些成果表明了:正电子比例随着能量增加继续上升;比例上升是很平衡的,没有出现峰值;正电子来源没有特定方向,“这三点都支持正电子来源于暗物质,可是没有完全的证据。”

他指出,要确认正电子是由暗物质粒子碰撞、湮灭产生的,还需观测到正电子比例上升到峰值后是否有骤降。如果观察到骤降,说明来自暗物质对撞;如缓慢下降,则可能来自脉冲星。丁

肇中说,作为AMS这样一个大型物理实验项目的负责人,必须保持冷静,因此对正电子的来源持开放态度,“最重要的是把数据准确地拿出来,不要有误差,”他说,“千万不能有偏见。

丁肇中说,可能还要花一段时间才能最终确定这些正电子“到底是怎么来的”。他说,收集到的数据是AMS预期收集数据的10%左右,这个项目还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未知等待科学家们去探测。

主要贡献

到目前为止,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

(1)反氘核的发现;

(2)25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表明电子、μ子和τ子是半径小于10-16厘米的点粒子;

(3)精确研究矢量介子的实验;

(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证实了光子与矢量介子的相似性;

(5)J粒子的发现;

(6)μ子对产生的研究;

(7)胶子喷注的发现;

(8)胶子物理的系统研究;

(9)μ子电荷不对称性的精确测量,首次表明标准电弱模型的正确性;

(10)在标准模型框架内,证实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对我们的启发

丁教授是一位非常珍惜时间的人。以前,由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汉堡、瑞士日内瓦都有实验室,而家在美国,他几乎每两星期就要飞越一次大西洋。为了便于适应时差,他每天清晨5点多钟便起床,深夜才就寝。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满。正因为如此,他的孩子们抱怨老是见不到爸爸。近年来他转移到日内瓦附近工作。为了不与家人太疏远,已举家搬到瑞士。但这已太迟了。因为小孩都已长大,有自己的事业和学业。爸爸想见他们反而又见不着了。

他对工作历来一丝不苟,从不马马虎虎。他非常讨厌懒散拖拉的作风。在他身边工作,稍有松懈,就会遭到他严肃的批评。有些人开始对此不大习惯,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绝大多数人都为此而高兴,因为这种战斗作风是科学工作者取得成绩的基本条件之一,更何况他对自己也是同样严格要求的。他常常因工作忙而不能回家。他多少次想去访问祖籍山东省日照市,可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一推再推,迄今未能如愿。

丁教授知识渊博而又精力充沛。他每天要埋头在实验室里十几个小时,但精细而又枯燥的实验并没有弄皱他的面庞,染白他的头发。他说:“我完全靠工作来激发充沛的精力,工作就是我的兴趣,兴趣使我不会疲倦。”他成为著名科学家,仍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十分难得的。

他对生活非常热爱。有一次,当记者问他时,他笑嘻嘻地说:“我不是没有嗜好,我最爱吃中国的美食。在欧美常有中国食品,但我从没有吃过像香港和国内那么好的。”

在瑞士日内瓦高能物理加速器那庞大的装置中,丁肇中要模拟地天初开时的一刹那:宇宙爆炸、星际间布满炽热星尘,他要研究此刻的地质结构变化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实验的费用由13个国家联合负担。光在这个研究小组里,就有400多位优秀的高能物理学家,还有1000多位工程技术人员。丁肇中要在理想的环境中,将约十亿伏特的电子输入粒子加速器,再和同样高压的反电子对撞。电光石火在一亿分之一秒内撞击,足以产生惊天动地的变化,发出的高温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几百亿倍,完全是宇宙开始的条件。预料这一实验结果公布后,将是粒子物理学上的又一惊人发现。

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一、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简要概括,侧重体现成果、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 申请人主要从事新型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功能研究。曾参与1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成功申请。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学者博士后资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一流化学和材料类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被引用99次。 其中,以仿生方法制备三维有序大孔方解石单晶的研究成果在Angew. Chem. Int. Ed.上作为“非常重要(VIP)” 文章和插图封面刊出。该成果在国际引起高度关注,陆续被Science、Chem. Rev.等权威学术杂志多次引用;国际著名专家在Angew. Chem. Int. Ed.以Highlight给予本工作专题评述,称该研究是生物矿化机理在材料合成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实现“自下而上”的多孔有序单晶的构筑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另外,申请人发展了一系列基于胶体晶体模板构筑新型图案化纳米结构的材料制备方法,并制备了半导体氧化锌一维纳米结构阵列、半导体硫化物、贵金属和碳酸钙的有序大孔薄膜等。发展了一种气液界面胶体晶体模板制备大面积半导体有序大孔薄膜的方法,申请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一项。 二、候选人领导或参与过的项目: (请注明本人在项目中的角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胶体晶体模板的新型纳米结构的溶液相合成”(20873002)(参与人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形貌与构造可控的无机微纳结构的低温溶液合成”(20673007)(参与人员)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准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结构调控与组装”(2007CB936201)(参与人员) 三、候选人代表性论文(著): (请注明影响因子) 1. C. Li and L. Qi. Colloidal crystal-assisted patterning of crystallin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2010, 22, 1494-1497. (Frontispiece, IF=10.86) 2. C. Li and L. Qi. Bioinspired fabrication of 3D ordered macroporous single crystals of calcite from a transient amorphous phase.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2008, 47, 2388-2394. (IF=10.879,VIP paper, frontispiece, highlighted in Angew. Chem. Int. Ed.) 3. C. Li, G. Hong and L. Qi. Nanosphere lithography at the gas/liquid interface: a general approach towards free-standing high-quality nanonets. Chemistry of Materials2010, 22, 476-481. (IF=6.397) 4. C. Li, G. Hong, H. Yu and L. Qi. Facile fabrication of honeycomb-patterned thin films of amorphous calcium carbonate and mosaic calcit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0, 22, 3206-3211. (IF=6.397) 5. C. Li, G. Hong, P. Wang, D. Yu and L. Qi. Wet chemical approaches to patterned arrays of well-aligned ZnO nanopillars assisted by monolayer colloidal crystals. Chemistry of Materials2009, 21, 891-897. (IF=5.368) 6.G. Hong, C. Li and L. Qi. Facile fabrication of two-dimensionally ordered macroporous silver thin fil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molecular sensing.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0, 20, 3774-3783. (IF=8.49) 7. C. Li, G. Hong, J. Cai and L. Qi. Ordered semiconductor nanoarrays: from self-arrangement to patterned evolution. Chapter in Encyclopedia of

八年级语文下册丁肇中简介(部编本)

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1.27日-),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一、生平经历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在台湾长大,荣获197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 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娜堡,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土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土学位,1962 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份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 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 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土。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土学位。1976 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ψ粒子获诺贝尔物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197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丁肇中说他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国。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当然,那时使我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正规教育。”在他12岁时,才进中学读书,因而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高中时,他特别喜欢理化,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他的一个同学曾在毕业纪念册上给他这样的赠言:你的理科

丁肇中讲述的五个故事

丁肇中讲述的五个故事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邀请新上任的外交学院院长 吴建民(原驻法大使)到他家里做客,吴院长向丁教授提了一个要求,请丁教授到外交学院讲课。丁教授欣然同意了。 外交学院为什么要请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讲课呢?吴院长说:“道理很简单,优秀的外交官是通才,而不是专才,是杂家,懂的世界很广,特别是对科学的理念要有一定的认识。”丁教授所要讲的是对过去30年物理研究的回顾。他现在正在国际太空站搞一个实验,就是AMS(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阿尔法磁谱仪),研究有没有反物质。吴院长曾问过他一个问题:“你怎么想起这个点子的──反物质?”他说:“我是在家里散步的时候想出来的。”他家里有个小树林,他经常在那里散步。演讲前,吴院长问教授,“你怎么把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话给大家讲清楚?”教授回答说:“真理总是很简单的。” 我非常高兴到这里来介绍我做什么:我是花钱最多、经济效益最少的人。我说的事情就是“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结

构”。 在中国的古代对物质基本结构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最基本的结构是粒子,粒子是可以数得出来的;另外一种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结构是连续性的。粒子的观念起源就是阳和阴。连续性观念是公元前600年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的。他认为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摸索不清的。在过去的两千年里,西方国家对基本粒子也有不同的看法。在两千年以前,西方认为土、气、水、火是最基本的东西。16世纪,认为最基本的东西除了土、气、水、火以外,还有水银、硫磺和盐,变成了七种。在一百年以前,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我们已经知道宇宙中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化学元素,制定了所谓周期表。上世纪60年代,我们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东西是原子核,也有一百多个。到了60年代末期,我们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东西不是原子核,而是好几百个基本粒子。现在我们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东西是六种夸克和三个轻子。所以,第一个观念是:物理上的真理是随着时间而变的。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所经历的实验物理和我的体会。我向大家说五个故事。

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入选成果一览表

附件: 首届“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入选成果一览表 一、自然入选成果 序号单位成果名称获奖种类及级别负责人 1 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 入增长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 温涛 2 教育学部走向优质均衡的职业教 育统筹发展研究——基 于京津沪渝均衡测度的 调研分析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 朱德全 3 教育学部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转 变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 靳玉乐 4 数学与统计学院教育对重庆经济发展贡 献的研究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 宋乃庆 5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机 理与新品种选育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加纳 6 柑桔研究所柑桔良种无病毒三级繁 育体系构建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周常勇 7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蚕学与系统生物研究所 家蚕基因组的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夏庆友 8 生技技术中心高产优质转基因棉花取 得重大突破 中国高等学校 十大科技进展 裴炎

二、评审入选成果 序号单位成果名称负责人 1 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 工作研究 黄蓉生 2 心理学部《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Psychological Suzhi》(英文版)《学 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中文版) 张大均 3 心理学部探究人格奥秘、探究心理时间黄希庭 4 文学院民族国家文学研究李永东 5 文学院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研究系列成果何宗美 6 新闻传媒学院中国电影“观念-美学”研究论文系列虞吉 7 美术学院《而立之年》彭伟 8 历史文化学院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蓝勇 9 历史文化学院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潘洵 10 数学与统计学院Hamilton系统与椭圆方程的可解性研究唐春雷 11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智慧自适应传动的科学研究、工程化和产业化薛荣生 12 化学化工学院重要肿瘤标志物蛋白电化学免疫生物传感器研究袁若 13 材料学部高功率密度细菌生物燃料电池基础理论发展与应 用 李长明 14 资源环境学院水田自然免耕的理论研究谢德体 15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国际标准IEC/TR 62795 FDT/DTM和EDDL设备集成 技术互操作规范 刘枫 16 生物技术学院超高产人工三倍体嘉陵20号选育推广余茂德 17 生物技术学院西南地区高抗氟性家蚕新品种选育研究与推广朱勇 18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与应用何光华 19 动物科技学院大足黑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张家骅

怀念 丁肇中

怀念 丁肇中 父亲去世了。 父亲突然而又安详地去了。 去年8月我第一次感到不祥的兆头。我在新加坡到汉城的旅途中,飞机中途停在台北机场,我给父亲打了个电话,得悉他已经不能说话了。去年年底,他的情况已很严重了,医生对他的病已经做了结论。四星期前,我去看望了他,推着轮椅陪他在台湾大学医院做最后一次放射性治疗,他的行动已经很困难了,然而他依然很平静和安详,庄严地等待着即将发生的事件。 他为我们的小儿子取了一个中国名字,还请我的继母为我小儿子特地刻了一颗名章。他非常艰难地亲自为我的妻子、他的孙儿女,以及他在北京的姐妹们写了信。1月19日当我向他告别时,他为我写了一首中文诗,鼓励我不要满足于已经做过的一切,而要继续地不断前进。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他一点也不为他自己担忧但是我十分悲伤,我觉得我要永远地失去他了。 父亲的一生,即使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总是能泰然地处置他个人的事情,并且能始终清晰地理解和理智地分析一切事物。 对父亲的回忆,最早可追溯到我5岁的时候。那是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发生的日子。那时我们全家都在重庆,当时,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实在防空洞中度过的。那天父亲告诉我,以后日本的轰炸会越来越少了,我们的日子也会慢慢地好过些了。 我7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去参观了重庆的一个工业展览会。展览会上的那些新机器和工具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那时父亲是重庆大学的教授,母亲是四川师范大学的教授。这一年我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家里,父亲常常向我讲述上个世纪以及本世纪的一些伟大科学家,如法拉第、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希尔伯特和冯·卡门的故事。他们的成就以及父亲谈起他们时的神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能正是童年的这些印象,使我立志要成为一个科学家。 从父亲那儿,我开始知道了原子这个名词。那是在1945年8月轰炸广岛以后,他向我讲解了什么叫原子,以及它的应用在世界历史事件中的含义。

六至九重点课文主要内容简介

初四语文现代文复习 六上——1《祖父、后园和我》作者萧红,选自长篇小说《呼兰和传》。文章以第一人称写的,以“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为线索,回忆了“我”与祖父在后园的种种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童年生活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人情美及自由和天性的向往。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非常生动,体现了萧红散文诗化的特点。 2《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皇帝的新装》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作品。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态。文章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六下——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本文包括两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文中的先生是寿镜吴先生。 5《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著名作家。小说反映的是普法战争期间,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文章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表现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6《失根的兰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巧妙的借“郑思肖画兰”的历史故事,以“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作者本人,以“失根的兰花”比喻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作者陈之藩,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散文有《蔚蓝的天》《旅美小简》《时空之海》等。 七上——7《社戏》中“社”原指土地神和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本文体裁是小说。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作者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本文选自《鲁迅全集》。 8《安腮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文章。文章用排比修辞,一个排比接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排比、反复: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本文简单记叙了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幸以身殉职的感人事迹,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文章夹叙夹议、以议为主。运用对比,增强说理性;语言鲜明有力,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10《向沙漠进军》(竺可桢)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政治 主词条: 元祐更化 宣仁太后是前此宫廷中反对变法的后台,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 司马光立姿石刻像[3] 守派到政府中,各种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如差役法,知开封府蔡京依司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内全部恢复,对社会的危害较熙宁以前还要严重。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 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章惇曾对司马光恢复差役法的主张一一进行批驳,反变法派动员全部台谏力量,对章惇屡加击逐,直至被迫赋闲。列为王安石等人亲党的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其中蔡确写《车盖亭诗》,以为皆涉讥讪,贬死于新州。变法派人人怀自危,惶惶不安,吕惠卿在谪籍不敢喝口冷水,唯恐因此得病,而被反对派抓住把柄。 对西夏,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以偷安一时。这些倒行逆施,激起社会上广泛不满。头脑较为清醒的人们曾劝告司马光,要为年幼的宋哲宗设身处地,异日若有人教以“父子义”,唆使哲宗反对今天的“以母改子”,后果不堪设想。 司马光说:“天若祚宗社,必无此事!”司马光及其后继者,无视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宋哲宗的不满。哲宗亲政后说,他在垂帘听政期间“只见臀背”,

斥责反对派全不懂君臣之义。宣仁太后一死,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4] 文化 学术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5]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 司马光彩像 ,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

《丁肇中访谈录》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丁肇中访谈录》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丁肇中访谈录(有删节) 主持人:有一位科学家曾经作过一个比喻,他说人类就像是一些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深水鱼,从来没有到海边去过,意识不到自己生活在水里,只有当海水溅起水泡的时候,才会引起某些有智慧的鱼对水的注意:原来我们是生活在水里!您或者其他科学家是不是就像这些有智慧的鱼? 丁肇中:可能是吧,但我认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动力还是好奇心。每一个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动因,但我只能说我自己,我最主要的动因是好奇心。 主持人:是好奇心促使您把最微小的粒子以至最广大的宇宙,都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 丁肇中:对,这样研究才能不断地深入下去。你不去做实验,永远不会知道谜底和真相。你可以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们对物理、对世界的认识和现在完全是两回事情。一百年以前,我们认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几十年后人们发现,原子核是最基本的东西;再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基本粒子才是最基本的东西。所谓的基本粒子,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夸克,可是没有人能够知道一百年以后,又将会是什么样子。 主持人:作为一个终生从事研究的物理学家,如果永远不知道自己所研究的“谜底”是什么,会不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和茫然感? 丁肇中:我所怀疑过的,只是实验技术本身有没有错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做过方向错误的实验。 主持人:您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您经常说,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如果别人不认可,那是别人的事,绝对不要因为他们不认可,而改变你自己;但同时也要不断地怀疑自己。这听上去有点矛盾。 丁肇中:自信,同时也要能自疑,这不矛盾。 主持人:怎么把握这种自信和怀疑之间的度? 丁肇中:自信你的实验好好去做是会成功的,但是在做具体每一步的时候,一定要非常非常小心,要花很多时间去检查它,因为实验中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导致你最后的错误。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怀疑的是手段、是过程,但绝对不会怀疑目的。 丁肇中:不能轻易怀疑你的最终目的,那是很不好的。 主持人:其实在很年轻的时候,您的一些天赋就表现出来了,中学同学因为您聪明管您叫“丁大头”,美国的大学同学管您叫“怪人”,那个时候您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跟大家不一样、有没有觉得自己怪呢? 丁肇中:总而言之只能这么说,我个性比较孤独,就是说朋友不是特别多。比方说,我念中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喜欢看武侠小说,我是从来不看;同学喜欢出去打弹子球,我也从来不去;我喜欢的是看看历史或者物理、数学方面的书。 主持人:可是今天您领导着几百个科学家,实际上是一个宠大组织的领导,现在您还会觉得孤独吗? 丁肇中:与物理学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我的同事们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从来不参与。跟我工作的人,绝大多数人跟我工作了很多年;我从来和他们没有什么朋友似的来往,只是业务的来往。我很少、几乎没有到任何科学家家

九年级语文上下作者简介

九年级上下文学常识 2少 第1课沁园春雪 选自《毛泽东诗集》沁园春,词牌名;雪,写作对象。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第2课雨说 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Ⅰ》——20世纪70年代末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台湾诗人。重要诗集《梦土上》《衣钵》《郑愁予诗选集Ⅰ》《郑愁予诗选集》等14部,《郑愁予诗选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三十本书”之一 第3课星星变奏曲 选自《上海文学》——1980年——朦胧诗 江河,1949年生,北京人,原名于友泽。 第4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田园诗 《蝈蝈与蛐蛐》选自《世界流派诗选》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夜》选自《世界流派诗选》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洛维奇·叶赛宁(1985—1925)俄罗斯诗人 第5课敬业与乐业 选自《饮冰室合集》第十四册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选自《雨果文集》第十一卷 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启蒙思想家。作品《哲学通讯》 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 选自《傅雷家书》——书信集 傅雷(1908—1966)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几乎翻译法国全部重要作家作品。 第8课致女儿的信 选自《关于爱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作《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9课故乡 选自《呐喊》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第10课孤独之旅 选自《草房子》——长篇小说 曹文轩(1954—?)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江苏盐城人。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 选自《羊脂球》——短篇小说 莫泊桑(1850—189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项链》《一生》 与俄契诃夫、美欧·亨利合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第12课心声 选自《儿童时代》 黄蓓佳(1955)江苏如皋人。作品《小船,小船》《夜夜狂欢》

2013作文最新素材:丁肇中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

https://www.doczj.com/doc/726518661.html,/p/%E7%BE%BD%E5%B0%8F%E6%B3%A3?from=wenku 丁肇中: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 丁肇中先生是华裔著名物理学家,他早在197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奖得主,那年他40岁。 很多人认为丁肇中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丁肇中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丁肇中访问故乡的山东大学时,有学生问他:“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是不是因为您天赋很好,是个天才?” 丁肇中微微一笑道:“我倒没有感到我的天赋比别人好,我只是对工作比较专注而已。我自己除了工作以外,和任何人没有来往。”“我的学生,我学生的学生,从来不到我家里来吃饭。”“我100%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只做实验。跟我一起工作的有600多位教授,我的唯一要求是只谈论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其他事情我都不了解……” 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只专注于做实验,什么也不问”,这也许就是丁肇中成为天才的原因吧。(选自《检察日报》) 【感悟】 罗曼·罗兰曾说: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挖一口深井。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五花八门的诱惑,我们要安下心来,认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专心致志而不懈地努力进取,相信总有一天成功会属于你。请从丁肇中“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的人生智慧中好好汲取营养吧! 【适用文题】 专心致志、成功源于执著、用心做好一件事、成功策略…… . https://www.doczj.com/doc/726518661.html,/p/%E7%BE%BD%E5%B0%8F%E6%B3%A3?from=wenku

南开大学简介

南开大学--学校简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南开大学占地1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校园网络设施先进,图书馆藏书327万册。除主校区外,还建有迎水道校区(天津市内)、泰达学院(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金融工程学院(深圳市)、云南研究院(昆明),以及在马里兰大学成立的设在美国的第一个孔子学院,形成了一校多区、合理配置、协调互动、全面发展的格局。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22个专业学院(系),设有研究生院、中国APEC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滨海学院(独立学院)。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全部12个门类,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一所可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研究型大学。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现拥有73个本科专业,214个硕士点,118个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9 大门类的4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8个省市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8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丁肇中的故事

丁肇中的故事 “在雨季的时候,一个像波士顿的城市,在一秒钟之内也许要落下千千万万的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出那一滴雨。”丁肇中就是凭着这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惊人毅力,发现构成物质的第四种基本粒子──J粒子,因而在1976年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在父母访美期间,出生于美国密西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那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也展开了侵华的计划,他就在兵荒马乱的中国境内度过了四出逃难的童年生活。当时他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革命志士,两人忙于工作,祗好将他交给外祖母照顾。她那刚毅果断的性格,对丁肇中长大以后要求严格的处事作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2岁那年,丁肇中跟随父母到台湾定居,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那时刚好是日本结束对台50年的统治,留下了严格和有效率的教育制度。中学时代,丁肇中不但勤奋好学,

而且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凡事查根究底,直到融会贯通为止。他这认真的学习态度,使他考上了台北最好的高中。为了满足追求真理的欲望,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化学和物理,而且在这两门学科上奠定了比其它同学更稳固的基础。 1956年他独自远赴美国,在密执安大学工学院读书。由于英语不好,刚开始美国的同学都不愿与他交往。语言不通甚至使他连生活也成了问题。幸好他并没有气馁,反而刻苦学习。到了第二学期,他不但掌握好英语,而且各门功课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使他获得奖学金,以维持生活,继续读书。经过一年的学习,他发现自己对数学和物理有浓厚的兴趣,于是转到理学院继续升学,并在短短的六年内取得两个学士学位和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立志要从事研究工作,于是选择了在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一份薪金较低的工作。一年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担任讲师,67年起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教授。他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electrodynamics)、电弱统一理论(Electroweaktheory)、量子色动力学

一生只做一件事 简介

内容简介 《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才能成功》适合所有职场人士阅读,尤其适合作为职场新人职场生涯的指导用书。很多工作本身并不难做,也不是人们不会做,但许多人就是做不好,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不够专注。只有专注才能专业,只有专注才能造就成功。 《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才能成功》从专注的重要性人手,重点介绍了作为一名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职场人士应该专注的7个方面,即专注小事、专注难事、专注过程、专注结果、专注领域、专注市场、专注服务,同时介绍了实现专注的4个步骤,即目标、计划、行动、坚持。 编辑推荐 《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才能成功》:专注——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拥有了专注,你就拥有了成功的钥匙、支撑事业的力量;它是成功者必备的品质;能否专注做事,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专注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 媒体推荐 成功与运气无关,所谓成功的密码其实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专注。 ——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 我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一旦认定方向就不会改变,直到把它做好;专注才能更好地生存。 ——百度公司总裁李彦宏 我和99%的中国青年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喜欢玩游戏并不纯粹是件坏事,关键是要玩得“精”。我就是玩游戏玩出创业灵感的。大学生创业完全可以从身边找到灵感,找到机遇。但无论做什么,都要专注。 ——盛大网络公刮CEO 陈天桥 两个以上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 ——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口号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纪晓岚 每个人整天都在做事。其中大多数人每天要做很多事情,而我却只做一件事情。假如你们把这些时间用在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上,那么,你们同样会取得成功。 ——爱迪生 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不参与。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 作者简介 成毅,毕业于江苏大学,10年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经验。先后任美的集团厨具有限公司生产部生产现场管理与技术支持专员、LG泰州电子冷机有限公司采购主管、冰箱制造室Team长、冰箱资材Group长等职,工作经验丰富,擅长组织管理,团队建设。 目录 上篇专注造就成功 1.专注是灵,执著是魂/3 成功的秘诀在于专注/3 专注:成功者最可贵的品质/7 见异思迁会使你一无所获/10

攀登物理高峰——寻找J粒子的丁肇中 阅读答案

攀登物理高峰——寻找J粒子的丁肇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攀登物理高峰——寻找J粒子的丁肇中 20世纪50年代,丁肇中就对探索新的基本粒子发生了兴趣。前辈科学家们的著作和思想,对丁肇中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本粒子的新世界。但是,正在这时,诽议和疾病向他袭来。1966年至1970年的粒子研究是他科学道路上最为艰苦的5年。他和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制定攻克新粒子的实验计划,忙着设计制造仪器设备,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但所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始终找不到使人欣慰的新粒子。丁肇中陷入困境之中,然而科学研究的责任心鞭策着他不能停步。他和同事们不断地修改实验方案,反复进行实验,经常日夜奋战在仪器旁,实验室成了他们的卧室。就这样,他们艰苦奋战5个春秋,科学实验数据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正当他们的实验处于困境的时刻,学术界对他们发出了种种议论。有的说,丁肇中所设想的寻找新粒子的实验是异想天开,已走到了死胡同啦! 1966年至1970年,丁肇中为了在高能物理最厚的地方钻孔,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弄得精疲力尽,全身无力,他虚脱了,不得不去医院治疗。医生在他的病历表上写着:“因经常劳累患神经衰弱症。”医生看看病历表,按一按他的脉搏,又看看丁肇中无力支撑自己身子的样子,耐心地说:“我劝你最好休息一年。”医生的话晴空霹雳似的向他击来,他顿时感到束手无策。丁肇中叹了一口气,用祈求的口吻说:“大夫,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吗?”医生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唯一的办法!” 医生的决断,无疑对丁肇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5年的汗水将毁于旦夕,他只好在医院中痛苦地回忆过去,思索着未来。5年来,他领导美国和西德两个实验研究小组,夜以继日地埋头在实验室之中,希望能揭开高能物理的新天地。在这5年里,他受到不少同行的指责,他抛开家庭的天伦之乐,难道这条路走错了吗?他依然有一个信念:“在某一个能量阶层内,一定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 丁肇中回顾了5年来的物理实验工作,更加坚定地认为,5年的道路方向是正确的,在这条道路上,还需要扫除许多障碍。他下定决心,进一步总结过去5年来的得失,着手修改实验计划。一年来的休假,经过医生的治疗,妻子细心的照顾,丁肇中的体质逐渐恢复过来了。经过冬去春来的考验,他现在精力更加充沛。随着春天的到来,他对未来的事业充满了信心,比以往更加坚定不移,像一颗永恒的星在宇宙中闪光。他说:“我要寻找到宇宙的真相!” 丁肇中的研究是从揭示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开始的。尽管在这以前,科学界曾对基本粒子结构提出种种设想,他们都坚持基本粒子是由3个更基本的粒子所组成的。但丁肇中并没有邯郸学步,而是另辟蹊径。他这样提出问题:难道基本粒子只有3个更基本的粒子组成吗?它为什么不会有更多的基本粒子组成呢? 研究小组经过长期的观测,1974年8月把能量控制在30-40亿电子伏特时,计数器开始显示出结果了。丁肇中的研究小组对所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一个重大的事实:那就是,在31亿电子伏特附近反应数目急剧增加而形成了一个极端显著的尖锋。丁肇中对这一奇迹般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定在这个尖锋处有一个新粒子存在。为了慎重起见,丁肇中迟迟不向外公开他们的实验结果,而丁肇中的研究小组的同事一直坚持要尽快地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研究组的陈先生曾对丁肇中博士说:“有一只鸟在手中总比在森林中的两只鸟好。”在种种压力下,丁肇中终于同意发表他们发现J粒子的结果。 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小组终于在物理学这个皇冠上添加了一颗珍

2019-2020-丁肇中:为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优秀word范文 (1页)

2019-2020-丁肇中:为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丁肇中:为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丁肇中教授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1992年7月被授予南京大学名誉教授, 丁肇(zhao)中幼年时代居住在南京许府巷,十一岁时在南京读过两年书。丁 肇中为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这既是他对祖国改革开放现状的切身感受,又是 他不懈奋斗的伟大的希望工程。丁肇中一直认为:实验证明了的东西,理论推 翻不了。理论研究的东西,不被实验证明就成立不了。要对国家作出贡献,千 万不要忽视实验的重要性。 1976年12月,丁肇中悦耳的汉语声音,从瑞典皇家科学院庄严的诺贝尔 奖颁奖台上发出,这声音穿越苍穹,穿越国门,使不同肤色的人们再一次对中 国人聪明才智刮目相看,使炎黄子孙因之而骄傲。“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 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想在发展中国家的 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这是丁肇中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答辞,他是 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是第一位坚持用母语 ──汉语致答辞的龙的传人。丁肇中获此殊荣的成果,是在质心能量为31亿 电子伏的能区发现了一种不能为原有理论解释的新粒子──J粒子。这一重大 发现尤如一次强震,是人类对一直在探索的三大基本问题之一──组成物质的 最基本单元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有了突破性飞跃;使高能物理教科书, 不得不重新改写。 颁奖现场的所有镜头都对准了刚到不惑之年的丁肇中教授,使这一瞬间变成了 永恒。然而,在丁肇中的心海里,却涌动着几丝酸楚。当初,丁肇中的父母为 改写当时因是中国人而遭到歧视,蒙受耻辱的境遇,飞越重洋,加入了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寻求富国富民之路者的行列。1936年1月,丁肇中出生于美 国密西根州安阿伯城。尽管他两个月时,父母就带着他回到了抗日战争即将爆 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日本法西斯飞机的追赶下,丁肇中先后在南京、重庆 和台湾时断时续地完成了小、中学阶段的学业,可按照美国的法规,丁肇中从 出生的那天起,就成了美籍华人。根据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规定,丁肇中应该 用英语致答辞。 尽管美国是丁肇中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因为自1956年丁肇中从台湾重返 其出生地,入密西根大学求学到获诺贝尔奖之时,已有整整二十个年头;尽管 那时丁肇中用英语讲话比用汉语更为得心应手,但是在诺贝尔奖授予仪式上, 丁肇中就是坚持要求用自己的母语汉语致答辞。因为他为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9) 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起,至2006年为止,全世界有476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有162人。在这476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四位曾两次获奖。 其中,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即居礼夫人)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与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约翰?巴丁)获得1956年与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三对夫妻共同得奖。 法国物理学家Pierre Curie(皮耶?居礼)和Marie Sklodowska Curie (玛丽?居礼)夫妇获得1903年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包含有5对父子。共同得到1915年物理奖的是William Henry Bragg & William Lawrence Bragg(布拉格父子);分别得到1906年物理奖和1937年物理奖的是Joseph John Thomoson & George Paget Thomson(汤姆逊父子);分别得到1922年物理奖和1975年物理奖的是Niels Bohr & Aage Niles Bohr(波尔父子);分别得到1924年物理奖和1981年物理奖的是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 & Kai Manne Borje Siegbahn(赛格巴恩父子)。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10位女性科学家。其中得到物理奖的是1903年得奖的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与1963年得奖的

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如内容较多,本栏目填不下时,可另纸接续(以下各栏目均如此)。

一、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是磁性材料与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电子结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工作是对准一维材料Sr2RhO4的研究。这个工作解释了角分辨光电子谱与密度泛函理论的矛盾,揭示了自旋轨道耦合与电子关联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顺磁性材料的莫特绝缘转变指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该工作发表在权威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 本人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紧束缚方法在磁性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研究铁缺陷问题和磁性半导体的掺杂问题,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物理杂志Physical Review B 上。 二、候选人领导或参与过的项目: 三、候选人代表性论文(著): Yaresko A., Guo-Qiang Liu, V.N. Antonov, O.K. Andersen Interplay between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Fermi surface nesting in iron pnictides Phys. Rev. B 79 (2009), 144421 (IF=3.772) Guo-Qiang Liu., V.N. Antonov, O. Jepsen, O.K. Andersen Coulomb-Enhanced Spin-orbit Splitting: The Missing Piece in the Sr2RhO4 Puzzle Phys. Rev. Lett. 101 (2008), 026408 (IF=7.621) Guoqiang Liu and Bang-Gui Liu " Tight-Binding study of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n-doped Ge" Phys. Rev. B 73, 045209 (2006). (IF=3.772) Guoqiang Liu, D. Nguyen-Manh, Bang-Gui Liu and D. G. Pettifo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point defects in iron within Tight-Binding Stoner model" Phys. Rev. B 71, 174115 (2005). (IF=3.772) 影响因子数据来自Wikipedia 2010年数据 四、候选人专利列表: (请注明授权国家、专利所有者以及本人的排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