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所中国名校的历史底蕴,校史里有故事

7所中国名校的历史底蕴,校史里有故事

7所中国名校的历史底蕴,校史里有故事
7所中国名校的历史底蕴,校史里有故事

说起中国名校,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清华、北大、浙大、复旦、人大……

这些名校都有着悠久浓厚的历史底蕴,也不乏堪比段子的趣闻轶事。趣闻和功勋历史一样,代代流传在学生之中,学生在向他人介绍自己母校时也常常提及。看惯了平时各所名校高高在上的样子,那就818那些高校的有趣之处吧~

上海交通大学——史上最牛护校运动

这个故事就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交大学生开火车去南京请愿的故事,在当时轰动一时,甚至写进了校史。

当时的上海交大,名字还是国立交通大学,1947年,解放战争正进入关键时期,南京国民党政府因为经费紧张,下决心停办交大的航海、轮机两个系,取消一个学院,甚至要把交大的校名改成“南洋工学院”。航海、轮机两系是当年“全国高级航海人才造就的最高学府”,停办这两个科系,既是对交大的肢解,也是对中国航运事业的损害;至于更改校名,好端端的国立交大,偏偏要改成一个工学院,搁谁心里都难受,再者校名在校友心中的情怀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的,怎么能说改就改呢?

在时任校长吴保丰和学生代表周盼吾多次赴南京请愿无果后。1947年5月13日清晨,占全校总学生数95%的2800名同学坐上了57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开向上海火车北站。

南京政府为了阻止学生赴京,让上海停开前往南京的火车,同学们到达北站之后,北站的负责人答复说,奉上级命令,不卖票,不能提供车辆,也无权答复同学乘车的问题。你以为这就完了,想阻止交大同学搞事情,不可能的。学生们见车站里没有火车,就分头寻找,在铁路工人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车头和若干车皮,但司机还是没有,于是机械系的同学自己动手,给火车头挂车皮,再给火车加水添煤,当晚六点半,这列写着“交大万岁”的列车朝着南京方向进发。

国民党政府见状不妙,于是赶紧拆掉了途中一段铁轨,可这根本难不到机智的交大学子,土木系的同学们带着工具把火车后面的铁轨拆了,补到了前面缺失的一段。后来国民党调来军队架枪抢路,学生们毫不退缩,与军队对峙到凌晨。后来教育部长朱家骅赶到现场,并给出了他亲笔签署的书面承诺;

1、交大校名不更改;

2、轮机、航海两科不停办;

3、学校经费依照实际需要增加,与其他大学平等;

4、员工名额按班级人数照章增加;

5、如有未尽事宜,师生及校友可派代表晋京面商。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次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拿出4.5亿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其中,美国分得3200多万两,折合成美元

2400多万元。这时,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做出一种姿态,称“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一面向美国当局申请核减,一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为文教办学之用。经驻美公使梁诚等人的努力,退款要求终于得到了美国国会和罗斯福总统的应允,退款办学得以从1909年开始实施。

1909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和学部共同管辖,负责选派直接留美学生。同年8月,游美学务处招考了第一批学生,在630名考生中仅录取了47人。这批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金邦正。当时新式学堂才刚刚兴起,从中考选合格的直接留美生难以满足每年100人的招考计划。鉴于此,游美学务处决定设置正规的留美预备学校——肄业馆,对选取的学生,先在国内进行培训,再择优送往美国。

清华大学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本意是培养一批“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学校地址偏又选在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学生整天面对断壁残垣,民族耻辱时时袭上心头。吴宓曾有“热肠频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之叹。

大连理工大学——民族屈辱的过去

一般的大学都喜欢把校史尽量往长里写,但大连理工大学恰恰相反,当然这并不是大工非要另辟蹊径,而是因为大连理工的前身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中央试验所”(1907)和“南满洲工业专门学校”(1911),和日伪政府牵连过多,代表了那段中华民族被压迫的过去。

其次49年老“大连大学”(不是今日的大连大学)时期绝大部分组成的师生人员。还是当时倾向我党的知识分子甚至烈士子女(例如彭士禄院士),他们通过坐船、绕路等各种方式去到大连,只是利用旧有的校舍和少量的研究教学人员建校。

最后还有大连化物所基本继承了会社的中央试验所这条道路,对于大连理工的影响实在稀少,所以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还是将建校定在了1949年比较科学。

东华大学——最后悔改名的大学

1999年9月1日,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并入中国纺织大学。合并后的中国纺织大学改名为东华大学,新校名的揭牌仪式也同时举行。中纺大更名为“东华大学”后,将保持专业优势,走多学科发展的道路,把学校建设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国际同类院校中著名的综合性大学。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据小道消息说,中国纺织大学曾经想改名为“华东大学”,被教育部否定了。于是当时的校领导们把“华东”两字颠倒过来……“东华”报了上去,于是中国著名的211工程重点“野鸡”大学东华大学诞生了。国字头换“野鸡”,中国仅此一家。

也有人说,改名跟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跟风有关了,当时纺织业发展处于低潮,一些纺织工人下岗,纺织厂倒闭,服装业发展也不太好,一些学校都改名了,学校此举只是为了更好地招生,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

湖南大学——千年学府

千年学府特指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创办于唐末五代,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宋、元、明、清各代,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沧桑千年,弦歌不绝。岳麓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办,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迨及晚清(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历史已逾千年。由古老的书院到湖南大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被当世学者誉为罕见的“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是古代传统书院建筑,属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风景区岳麓山东面山下。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湖南大学一直都被称为“千年学府,百年名校”。

中国石油大学——四六级起源高校

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起源——华东石油学院-外语水平考试,话说早在1984年之前,华东石油学院(当时还是这个名字)校内广泛流行着一种英语水平考试,叫做English proficiency test(同时还有俄语考试),不论学生,老师,几乎都在参加,因为这是一种可以检验自身英语水平的能力测试,是对个人英语能力的肯定,当时考试的范围仅局限在校内。

1984年,教育部组织了一次英语教学研讨会,地点设在石油大学,当时正赶上石大内部举办外语水平考试,然后主管英语教育研究的一位副司长就被这个考试吸引了,然后就组织大家先参观考试,然后大会讨论是不是可以推广到全国,然后当时90多所高校响应,于是第一次大学英语46级于1986年正式举行,经过这次试验,效果非常明显,于是与1987年正式改为1年2次。

于是就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发展到现在这个形式。大一新生,听到这个消息可能觉得还挺自豪,在各种场合向所有亲戚朋友同学炫耀,但你仔细回想一下,能活到现在简直就是个奇迹。应该感谢各路大佬不杀之恩。

中山大学——最奇葩英文校名

中山大学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大学,把原来的广州大学改名而成的。中山大学被很多北方人误以为是中山市的大学,和深圳大学、汕头大学一样。

可惜中山大学在珠海、深圳、广州都有校区,唯独不在中山,所以就有了中山大学不在中山的说法,而中山大学的英文名是“Sun Yat-sen University”,翻译过来就是孙逸仙大学,听起来就更像是野鸡大学了。很多北方的学生都表示没听说过这个大学。

这个英文名在《惊心动魄17天》被神奇地音译为“双鸭山大学”。

为此,还引起了一波师生们的自黑潮,首当其冲的是学校校徽。

两只鸭子名翠绿↓

连当年中山大学校徽的设计师姚友毅副教授也来官方卖萌↓

国内各大高校的趣闻轶事,真要说起来,三天三夜都讲不完,这些有趣的往事,在深沉的校史中添上了轻松幽默的一刻,也让整座校园看起来似乎更充满着活力。

中国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 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 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 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丰厚校园人文底蕴

传承民族文化精髓丰厚校园人文底蕴 ——成家川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 (2018年——2019年第一学) 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生命之光,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存之基。特色办学,品质立校,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是成就学生幸福人生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以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与义不容辞的使命感来探索农村小学特色化发展之路,以开拓的精神,务实的作风,严谨的态度,深邃的视野,来描绘学校特色化发展的美好蓝图。 我校提出的“传承民族文化精髓丰厚校园人文底蕴”的特色学校创建主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关系到每个孩子一生的幸福。从小学起,就应该给孩子终身受用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就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2.从培养目标来看,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启蒙教育是培养公民品德的“雏形”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否受到正确道德观的教育,对奠定社会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质基础极为重要。所以,学校必须适性、适

量、适时地给孩子超功利的人文思想的启迪。 一.整体构思: 我校特色发展的整体构思:用责任锻造团队,用制度规范管理,用理念引领行动,用文化经营学校。“责任、制度、理念、文化”在我校特色化发展中具有特定的内容。 我校特色创建的整体构思主要基于以下认识: 1.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创特色。 2.让特色创建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3.以特色创建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 4.形成学校自身传统,构建特色办学的模式。 二.创建的主要内容 (一)以“经典诵读”为切入点,通过读、写,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传统美德、文明礼仪、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让孩子学习、生活、成长在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读的计划: 低年级: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主要是识字教学、养成教育方面) 中年级:千字文、朱子家训、国学经典 高年级:孝经(节选)、论语(节选)(主要是文学、传统思想教育方面) 写的计划: 每天20分钟的写字,练习硬笔、软笔书法。

孙双金语文核心素养

谈语文“核心素养” 一、对几个概念的理解 要谈“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厘清几个概念。 什么叫“素养”?素,可以理解为本色、本质;养,可以理解为修养、教养、培养。素,侧重先天的内在遗传基因,个性特征,性格倾向;养,侧重后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历练。“素养”,就是指个体在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能力和修养。 什么叫“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我认为所谓“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 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 人文修养包含三个维度: 其一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欢语文,对语文有没有兴趣。有了兴趣,有了爱好,他(她)就会乐此不疲,其乐无穷。钱理群先生说过:“兴趣使人优秀,任务只能让人合格。”冰心先生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有了爱,就有了动力,就有了乐趣,就有了时间,就有了积淀,就有了底蕴,就有了生长,就有了成就…… 价值观为能力导航。所谓价值观,通俗地讲就是是非好坏的判断与选择。国家现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原先没有价值判断或混乱价值观教育的纠正。有一阵子,教育界提倡多元价值,甚至是没有价值取向,结果导致学生是非不分,好坏不分。譬如老人倒在马路上,年轻人不敢去扶起;以为赚到钱的就是成功人士等等,这些错误价值导向对青少年贻害无穷。中国几千年语文教育强调“文以载道”,这里的“道”就是价值观。我们可千万别把老祖宗优秀的传统丢弃了啊! 其二为,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包含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么是美,却见仁见智。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让学生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能以怪为美、以奇为美、以俗为美,更不能以丑为美。那什么是美呢?我以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实、真诚、真理,美就没有了基础。一切假的东西都不是美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今社会假货泛滥,假唱为荣,以假充真,假话连篇,怎么得了?真是底线,是美的保证。善也是美。一切善举皆为美行!善良是美德,培养一个善良的公民,胜过一百个高分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要为学生点滴的善行点赞,同情弱者,公平正义,见义勇为,怀有恻隐之心,不献媚,有风骨的好人都是美好之人。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培养孩子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如果人人具有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美的双手,那我们的世界将是多么美好! 其三为,文化底蕴。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作为一名语文人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

高考作文经典人文底蕴作文素材

孔子——落拓的布道者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非常重视,《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 ☆君子固穷: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孔子望着滚滚而去的河水,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茔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一向被尊称为“圣人”。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钦佩。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导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导写及4篇范文点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李岚清)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要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人文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4.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丢掉了人文精神,就会失去未来。(《中国社会科学报》) 5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报》) 6.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巴斯德)。 当代中国学生需要何等素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材料简析】本次作文属于组合材料作文,其中1、6两句是名人名言。2、3句来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5句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名言警句。第1句是李岚清的讲话,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第2句明确了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素养,这两句谈教育的本质: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发展核心素养,都要培养国民应具备的品格;第3句谈“人文底蕴”包括的基本要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第4句用假设复句强调“人文精神”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的作用,这两句谈人文素养,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第5句揭示科学精神的内涵,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第6句用巴斯德的名言讲科学的重要作用,这两句主要强调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意义。材料提供的六句话从不同侧面都强调当代中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实际上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要求,也是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具体体现。这六句话具体谈到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大素养,这就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应该双向并举,齐头共进,二者不可偏废。 其中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弄清这些基本内容,写作的方向就清楚了。 同学在具体作文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指向“当代中国学生需要何等素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等要求,如果你选2、3、5句,就可谈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底蕴,科学和人文一个都不能少;如果你选2、3、4句,就可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文素养是中学生素养的底色,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若选2、5、6句,就谈科学精神的重要作用,科学精神又是学生探索未来、飞向未来的翅膀,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无论如何选择,人文和科学都可谈论,但一定要选好立足点,要扣住材料,不能脱离“中学生需要何等素养”这个中心。 【例文点评】 人有素养国威壮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素质拓展教育系列讲座之一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 报告人:陈功文(2011-10) 我们学校不仅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而且校园内处处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的踪迹。我们一进学校的新大门,路南的碑石上赫然刻有《老子》第六十四章之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看到此,我们不仅仅感受到的是它的教育意义,更多的是我们不经意间又经历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实,漫步在我们的校园内,大家处处能感受到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校内桥梁与每条道路的命名,校园迎新的宣传标语,还有我们的校训、学风等等,处处闪现着学校领导者的匠心独运与他们的人文素养。领导者的人文素养来自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与积淀,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它给人以熏陶,给人以享受,给人一种精神力量。 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教育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传统社会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那么,这个阶段的文化统指传统文化。在广义的层面上,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在狭义的层面上,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它常常又被称为“小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这样定义: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等。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是一个包含着诸多类分的综合概念。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当代的大学,我们是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四书》的第一本《大学》开头的第一句

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底蕴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26362025.html, 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底蕴核心素养 作者:王蕾 来源:《教育》2017年第30期 2016年9月,历时3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它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部分包含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对于小学生“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如何根据小学低年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趣味十足的识字教学?如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人文底蕴核心素养概述 笔者认为,在对学生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低年段的识字教学,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且不说课标其他要求,单就识字方面的要求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生活的儿童来说,真可谓是“步履沉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甚至是“难于上青天”!对于教学低年段的语文教师来说,识字教学的高效性也是“小语届”亘古不变的话题与难题。 笔者认为,识字教学中,只有依据低年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创设“趣味横生”的教学过程,教学中能以“趣”导学、以“趣”促学,学生才能凭“趣”想学、以“趣”自学,“趣味性”是提高小学低年段语文识字教学高效性之王道。哪些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学变得有趣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课前激趣之“预习趣味卡” 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如何提升预习“趣味性”,让学生能“爱”上预习,主动预习?“趣味预习卡”也许能为您揭开这层面纱。 低年级学生爱玩,喜爱新鲜、有创意的东西。据此,我们备课组设计出趣味十足的预习卡,让学生在课前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认识,在第二天的学习中,新知识就“自动” 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课中促趣之“字理识字法”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让每个生字植根于班级学生的脑海可谓是语文课追求的“终极目标”。有无一些“便捷工具”,可让儿童在语文课堂上尽快通往识字彼岸,是语文教师在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一)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一) 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于一体,有着丰富多样的形态,映射出中华民族心灵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生命、以和为美的民族。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相对于哲学的理性思辨与伦理的实践,审美活动通过“吟咏情性”,使人的生命冲动在美的王国中得到升华,精神获取自由,意义得到形而上的超越。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表现得最为明显。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然而人们并没有放弃对于黑暗的抗争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当时,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著名哲学史家汤用彤先生对之有过精辟的论述:“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妙。”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当时的美学著述辉煌灿烂,泽溉后世,正是这种文

化精神的结晶。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不管这里面有多少消极的成份,但是这种文化心理却使得中国人在遭遇危厄与痛苦时,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解脱。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西方的哲学或者是以认知为特点,或者是以超验的宗教世界为指归,这两种境界都是以主客体的分裂为特征;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则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近代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也是深鉴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而倡言的。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来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周易》认为,刚柔交错、文质兼备是自然现象,而人类的文明却要止以其分,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 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 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 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素心素养二: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具有问题意识; 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 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核心素养三: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 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 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 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 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核心素养四: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 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 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 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 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 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 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 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核心素养五: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 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 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 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 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 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2、国家认同 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 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 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 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核心素养六: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 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 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2、问题解决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 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 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 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 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 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 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二)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性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

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 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 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 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 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 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 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 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 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 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 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 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 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 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容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 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 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

高考作文经典人文底蕴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经典人文底蕴作文素材 孔子——落拓的布道者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 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非常重视,《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 乐尽善尽美. ☆君子固穷: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望着滚滚而去的河水,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茔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 ,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一向被尊称为“圣人”.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 钦佩.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

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提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其中社会责任排在第一,可见其重要地位。 我个人愚见,社会责任就是培养责任心。 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借口:“我可以早到的,如果不是下雨。” “我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事做完,是因为— “我没学过。” “我本来会的,可没有足够的时间”。 “如果不是粗心,我一定可以……” “是别人先讲话的……” 通道上有垃圾,你也说不是你扔的,我也说不是我扔的,从来听不到说是我扔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呢? 1.学科渗透法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想像,引导学生在感知、感受、感动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借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情绪体验,对学生来说课程的渗透与延伸是对责任心的培养最好途径。 2.活动熏陶法 开展少先队活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做好自己的事”大讨论、“做好每一件

小事,争当优秀中队”、“争当责任心小明星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会、辩论会、故事会和主题队会,让学生讨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人为集体争光,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责任感。 3.情绪感染法 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心,首先必须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热爱自己的集体,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与学生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同时,以同样的感受去爱别人,我们用爱心发掘学生的隐匿心理,诱导潜在情绪,深化自我责任心。 最后,跟大家玩一个小测验。有一个小男孩用力将球扔了出去,你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A.皮球撞到墙壁后又弹回来。 B.皮球自然掉落了,什么意外的事情也没发生。 C.皮球打到了一户人家的窗户,玻璃立刻应声而碎。 选择A的人:你是一个比较有责任心的人,总会坚持自己的意见,有时候别人和你有不同的看法,你肯定会为此争论到底,以证明你的说法或者做法是正确的。当然你可能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才这样的,但是你想过没有,其实每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你应该放开心胸多接纳不同的声音,才能让自己的责任感表现得更加完美。 选择B的人:很不幸,你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生性自由,不喜欢受拘束,同时也还害怕失败。因此一看到不易解决的事,就会立刻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是典型的缺乏责任感的表现。生活中的你唯有鼓起勇气面对现实,才能开创美好的前途。

传承人文底蕴--建设竹韵校园-最新文档

传承人文底蕴建设竹韵校园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社会的文化高地,传承和创造着人类文明。现代的学校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培养娴熟的技能,还要传承和发扬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这就需要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提炼和培养学校精神,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莫干山中心学校地处举世闻名的避暑胜地莫干山北麓,茂竹修林,绿树成荫。学校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竹文化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进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有“七德”,即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和担当。可见,竹文化蕴涵着厚实的民族精神。在竹文化的熏陶中,莫干山中心学校的学生感受和理解着竹蕴涵的情感、思想和品行,学习和体会着竹之精神的表现手法,丰富了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了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全面协调发展。 一、一则校训,蕴育学校“竹文化”之根 莫干山中心学校历史源远流长,1932年6月1日(民国二

十一年六月一日),私立莫干小学建校,12月教学楼落成。黄郛先生创立学校时提出了“勤、俭、忠、慎”的校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得到较好的结合。 学校与时俱进,赋予校训新的内涵,倡导“勤奋”“节 俭”“忠诚”“慎行”。同时依托地处“竹海之乡”的独特乡土资源,积极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内涵,提出了“亮节向上”的精神文化理念,号召莘莘学子以简朴的生活磨炼自己,宽容厚重,慎思笃行。激励广大师生像翠竹一样,高风亮节、坚忍不拔,奋发向上,让“亮节向上”的精神文化理念深深扎根于师生的心灵,并茁壮成长。 二、两个元素,构建学校“竹文化”之干 莫干山特有的自然环境为学校搭建了一个天然的舞台。学校依托地处“竹海之乡”得天独厚的地域乡土资源,充分挖掘竹所具有的外形及内涵之元素特点,美化、亮化和诗化学校环境,扎实地推进竹文化建设。 1. 竹形元素,扮靓校园 为了能让每位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我校围绕竹文化特色精心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处处体现竹子的特色和精神。走进莫干山中心学校,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自然清新的竹文化气息:竹文化大厅,体现出“亮节向上”的校园精神追求;古朴典雅的莫干山文化长廊,行走其中,既能领略莫干山的风采,

涵养人文底蕴 提升核心素养

涵养人文底蕴提升核心素养 摘要:核心素养对完善人格,塑造品格,促进人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提高学生 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也是中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利用人文课程, 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成长。 关键词:人文底蕴,核心素养,语言教育,方法 引言 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经济增长,职业需求,教育质量提高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对核心素养的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总趋势。教科文组织,欧洲联盟,经合组织等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并应对未来的时代和社会。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它提出并倡导“核心素养教育”。 核心素养是指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培养生活个体,促进个体身心的持续和谐发展。通过知识,情感,意义和行为整合的精神元素和成长基因。核心素养教育提供了思想的地图和生命增长的精神密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为中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建立了六个核心素养(人文科学,科学精神,学习,健康生活,责任,实践和创新)。核心素养是解码个人生活的增长,核心素养教育是“看待生活,通过生活,促进生活,提升生活”的教育。本文阐述了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实施。 一、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人文底蕴,主要是学习者在学习,理解和运用人文知识和技能方面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它包含人文积累,人文情怀和审美趣味。它具有丰富性和及时性,与语言学科密切相关。人文底蕴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培养人文底蕴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2]。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文底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要了解人文底蕴,有必要将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特定的文化特征相结合,以区分传统人文底蕴和当代人文底蕴。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有必要去其糟粕,并不断改进;对于当代文化而言,要不断创造当代人文底蕴。人文底蕴的基础应包括三个方面:生活理解,人文意识和文化素养。人文底蕴的内涵是每个时代对科学的追求,对仁慈和正义的尊重以及对美的渴望。人文底蕴的核心是人文价值。在当今时代,要把握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内涵,必须把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相结合,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二、人文底蕴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1、语文教育的学科特征符合人文底蕴的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知识。除了培养实用语言和写作技能的基础外,汉语学科还应进一步贯彻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和情感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与高考作文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与高考作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因此也被誉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 “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而这其中的六大素养甚至可以看作是2017年高考作文必考的六大“母题”。 一、人文底蕴 什么是人文底蕴?一般来说,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人文景观、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而底蕴则包含着三层含义:文明的积累、蕴涵的才识、深刻的含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1.人文积淀 重点: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指向很明确,有意识地去做就可以了。 “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中的“认识”是指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践”是指用实际行动改造世界和社会。这两点需要我们拿出自己

的智慧,并做到长期坚持训练自己。 2.人文情怀 重点: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情怀是指充满着某种感情的心境,而感情是指对人或对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我们培养起了对人文领域的一切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拥有人文情怀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3.审美情趣 重点: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审美是体味品评人、事物或艺术品的美;情趣,则是指人的性情和志趣、情调和趣味。当我们知道这里的艺术领域主要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后,有意识地坚持用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等方法去体味品评,即可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 真题解析 1.201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试题 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