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案1.1.1地球与地球仪.doc

学案1.1.1地球与地球仪.doc

学案1.1.1地球与地球仪.doc
学案1.1.1地球与地球仪.doc

1. 1地球与地球仪

【使用说明及指导】

1.口头展示小组预习成果,由课代表校对答案。(109

2.合作讨论解决疑问,准备展示。(7,)

3.分组展示,老师追问引导。(15,)

4.查漏补缺(3,)

5.课堂测验(宁)

【学习目标】

1.认识了解地球的大小与形状,简单了解地球仪。

2.理解地球上的经线、纬线的定义,理解经纬的划分。

3.通过合作探究,知道经线、纬线的特点。

【学习重点】

经线、纬线的划分及其特点。

【学校难点】

经线、纬线的划分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10'

1.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读图1.1说说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1 2 3 4 问:通过以上认识,人们最终证实地球的形状是一个:

2.读1.2图,说说地球到底有多大?

ffl L2地球的大小

3.读1.7图,说说什么是经线、纬线、地轴、南极、北极?

条纬 问:依据经线、纬线的定义,我们可以在地球上画出 条经线,

4. 读图1.10> 1.11说明什么是东经、西经、北纬、南纬及各自的字母代码?

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东经、西经的分界线是,北纬、南纬的分界线是.

二合作探究22,

(一)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总结出以下题目的含理解答,准备展示r

再次读图1.10、1.11回答:

1. 经线成什么形状、纬线成什么形状?

2.

比较经线、纬线的长短,说说不同经线、不同纬线的长短各有什么变化?

图地球仪上的纬线

图1.7筒化地球仪I ?.的点和线

3.说说经线、纬线各指向什么方向?

4.在图中找出本初了午线、赤道,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并说说经线和纬线的度数变化各有什么规律?

(二)小组展示、点评、质疑15,

三查漏补缺3,

对照合作探究环节,思考自己不全面的地方,做到查漏补缺、进行总结。四当堂检测

1.人类的家园是指()

A.每个人的家庭

B.自己的家乡

C.我们的祖国

D.地球

2.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棋盘似的正方体

B.倒扣的盘子

C.球体

D.圆形

3.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 6378千米

B. 6371千米

C. 6357千米

D. 4万千米

4.地球的表|Hi积是()

A. 5. 1亿平方千米

B. 5. 1亿千米

C. 5. 1亿立方千米

D. 5. 1平方千米

5.关于地球仪正确的叙述是()

A.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B.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C.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

D.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而貌

6.关于北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B.地轴北段与地球的交点

C.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D.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7.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经线总共有360条

B.纬线总共有180条

C.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D.经线和纬线都是斜交的

8.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的经线都是相互平行的

B.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C.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

D.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任何一条经线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9.关于纬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纬度越高,纬线越短

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纬线是与经线垂直相交的整圆

D.任何一条纬线圈,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10.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这样在南北极点各有()

A. 一个方向

B.两个方向

C.三个方向

D.四个方向

11.关于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正确说法是()

A.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愈来愈大

B.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

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180。

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90。

12.表示东经的代号是()

A. E

B. W

C. N

D. S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必修一地球和地球仪第 1讲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理复习

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球仪 双基回归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 371千米,赤道半径6 378千米,极半径6 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二、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1.经线与纬线 2.经度:国际上统一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0 °经线算起,向东属于东经(E),越向东,经度值越大;以西属于西经(W),越向西,经度值越大。以西经20°和东经160 °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 3.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北半球向北极纬度增加,南半球向南极纬度增加。以赤道、30°、60°和极点划分低、中、高纬度。 三、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1.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经纬网在不同的投影图上,其形态各不

相同:⑴侧视图上,经线往往是弧线,纬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弧线;⑵极视图上,纬线往往是一个正圆,而经线往往是以极点为中心的放射线;⑶展开图上,经线和纬线都表现为直线。利用经纬网除可以确定地理位置外,还可以确定方向、比较比例尺大小、进行时间计算、测算两点之间的距离等。 2.经纬网地图上方向的判断:在经纬网地图上判断方向可以分两种情况:⑴两点位于同一幅经纬网图时,可以利用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选择两点间小于180°的劣弧)进行判断。如果两点不在同一条经线或纬线上时,需要借助经过两点的经纬线的交点(第三点)进行判断。⑵两点位于两幅不同的经纬网图上时,应该先判读出两点的经纬度,然后转绘到同一幅经纬网图上进行判断。 3.经纬网的应用:⑴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具体位置,即进行地理空间定位。⑵利用经线网进行距离的估算:经线上纬度相差1°,实际球面距离约为111KM;赤道上经度相差1°,实际球面距离约为111KM,在其它纬线上经度相差1°,实际球面距离约为111?COSΦKM。⑶利用经纬网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地图上面积相等的单位方格网表示的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单位方格网表示的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⑷利用经纬网推算时间:在已知两地的经度和其中某一地的地方时或区时时,可以推算出另一地的地方时或区时。 细说例话 例1:下列四个地点中,属于下图中阴影所示范围的有 地点①(北纬5°,东经10°)地点②(南纬5°,西经5°) 地点③(北纬15°,东经10°)地点④(南纬15°,西经10°) A.1个B.2个C.3个D.4个 解析:本题组的突破口在于确定东西经和南北纬,里面的经度分别为东经15°和西经15°,纬度分别为北纬10°和南纬20°。 答案:C 例2:一架飞机从甲地(40°N,116°E)出发,以111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北方向绕经线圈飞行,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9小时后到达乙地,则乙地为 A.40°N,64°W B.50°N,64°W C.40°N,64°E D.50°N,116°E 解析:利用每度111千米(111km/1°)确定某地的纬度或经度。并不是任意两点之间经度或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 千米,而只有在赤道或同一条经线(圈)上度数相差1°,距离相差111 千米(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故4万km/360°≈111km/1°)。从甲地到乙地是沿同一条经线圈飞行了9小时,飞行的距离为9 小时×1110 千米/小时=9990 千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但是仅限于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E、W),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

2018年中考地理专题复习 地球和地球仪讲义 湘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 中考地理复习说明 一、教材版本的问题 二、同学们的担忧 基础薄弱,没信心怎么办? 总是记不住怎么办? 三、给同学的学习建议 主科学累了,学学地理。 做笔记、看地图、做几道对应的练习题。 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地球仪

题一:2013年06月20日同学们观看了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讲课,下面是同学的讨论,正确的是() A. 宇航员从太空可以看见地球上布满了经纬网 B. 宇航员用肉眼可以看出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 C. 在宇航员之前,是哥伦布首次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D. 从太空看地球,把地球称为“水球”更符合实际 2. 纬线与经线

题二:下列纬线中,最长的是() A. 66.5°S B. 北纬10° C. 南纬7° D. 23.5°N 题三:纬度40°,经度119°的点在地球上共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题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假如一架飞机从上海出发,沿着纬线一直向正东飞行,最终能回到原地 B.如果在南极点建一座房子,它的四面都是面向北 C.本初子午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D.一架飞机从北京出发,沿着经线一直向北飞行,最终会绕地球一圈回到原地 3. 经纬网定位

诀窍:先找出0°纬线和经线,再判读是南纬或北纬,是东经或西经。 题五: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图判断,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 A.38.2°S,120.6°W B.30.1°S,142.6°W C.45.2°N,138.6°E D.38.1°N,142.6°E 题六:读下图完成1~2题。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 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 四、纬线和经线(板书) (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111地球与地球仪

1.1(1)地球与地球仪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能够判断出卫星照片是证明地球是个球 体的最科学证据; 1、 2、 3、学生能够从 3 个方面描述出地球的大小; 4、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地理学家勇敢 无畏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 地球的 平均半径和 最大周长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计算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3 分钟 ] 师: 生(鞠躬):老师好! 师(鞠躬回礼):同学们好! 课!

课之前,老师先问一些同学一个问题,小师: 芳,你家住哪儿?生:我家住在XX 小区 师:小亮,你家住哪儿呢?生:我家住在XX 路X 小区师:小明,你家又住哪儿呢?生:我家住在。师:通过刚刚的问题,我们知道我们的一些同学家住哪里。 其实,这些具体的位置都分布在一个大家园里,这个家园是哪儿?生:我们都是淮安人;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地球人…… 师:恩,很好,我们都是地球人,地球这个词脱口而出,可见大家是耳熟能详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 【地球的形状】:[15 分钟] 师:从名字可以看出,地球 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啊? 生:球形的师:恩,很好。 (PPT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并定格在照片上,解释其来源和意义。)师:大家一起看这张照片,它拍摄于2002 年 3 月13 日,已经12 岁多了,比大家小一点点。 师:地球是个球形,但拍摄照片,大家一看,就是

个圆。 那我们如果直接说地球是圆的,这个说法对不对呢?生:不对,照片拍出来只是在纸上的一个面,而实际上地球是个球,就像篮球、足球一样,是立体的,而不是一面。所以准确地说,地 球是球体。师:恩,很好。(举例说明平面与立体的不同概念,并副板书解释)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自主学习)师:地球是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可是在古代,“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却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 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四:先学过程: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

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持其方向不变,那么,他们能回到原出发点吗? 3.说一说:请说出下列经纬线的地理意义。0°经线、180°经线、赤道、23°26′N、23°26′S、66°34′N、66°34′S、30°N、30°S、60°N、60°S。 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 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大约是km,两地纬度相差N度,其距离为 若两地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两者经度差为N度,则两地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2.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确定的方法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3.对趾点坐标的确定方法 互为对趾点的两点的坐标,二者纬度数是的,但所在南北半球,二者经度数是的,但东西经相反。 七.当堂训练(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第6页基础过关) (1)图中B城市位于C城市的( ) A.东北方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2)A城市到D城市的直线距离约为( ) A.4 200千米B.5 900千米 C.7 200千米D.8 200千米 八.课后作业:(课时冲关) (平行班完成必做,快班完成选做,尖子班可适度选做高考题) 必做:1-7 选做:10.11.12 九.教学反思: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整理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整理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⑴麦哲伦环球航行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 ⑷地球卫星照片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纬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 平行 相交 5.经度和纬度(见P6-P7) 经度 纬度

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极)90°S(南极)] 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半球划分 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西半球(20°W-180°-160°E)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经纬度与距离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两地距离相差约111KM,越向两极,相邻两经线间距离越短纬度相差1°,两地之间距离相差约111KM 低、中、高、纬的划分:0°——30°为低纬地区,30°——60°为中纬地区,60°——90°为高纬地区。 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案

1.1.1:地球和地球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能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表示地球的大小 3、通过自作的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能用它来表示地球的自转,并理解地轴和极点的含义 二、重点与难点 简易地球仪的制作,并通过自制的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理解地轴和两极的含义。 三、预习 1、用一个词来概括地球的形状,这个词是_______ 2、你可以用哪些数据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最大周长大约是4万km,我们的操场跑道的长度是400m,地球的最大周长大约是我们跑道周长的______倍?如果我们沿跑道走一圈的时间是5分钟,那么我们以相同的速度绕地球一周需要________(长时间,不考虑地表的差异) 4、地球的表面积大约为5.1亿km2,我校操场的面积约为7000m2,地球的表面相当于我们多少个操场的大小? 5、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地轴吗? 6、怎么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它们有什么特殊性? 四、活动:制作小小地球仪,并用你所制作的小小地球仪:(过程要求见书本P5页) 1、演示地球的自转 2、指出地轴与两极 五、反馈练习 1、麦哲伦船队航行的成功能说明以下哪一地理事实()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 B、大陆漂移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世界发展不均衡 2.关于地球仪错误的叙述是() A.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B.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C.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D.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3、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7千米 B、6378千米 C、6371千米 D、4万千米 4、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A、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大西洋 6.关于地轴错误的叙述是() A.地球自转轴B.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 C.地球上就有地轴D.地球仪上才有地轴 7.关于北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B.地轴北段与地球的交点 C.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D.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_____ ___,穿过地球内部地心的假想的轴是________。 六、总结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七、作业:填充图册P2页,1、2题

地球与地球仪优秀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1课时) 邱海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在古代时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星际的研究,日月星辰,各有其妙。好,今天让我们进行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⑵、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哪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4)、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推测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

地球与地球仪经典试题

地球与地球仪经典试题 (经典题)读经纬网圆柱投影图(局部),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处在北寒带B.b点位于西半球 C.c点位于大西洋D.d点位于c点东南方向 解析:a点位于60°N纬线上,属于北温带;b点位于45°E经线上,属于东半球;c 点位于135°E,不位于大西洋;d点的坐标为(0°,135°W),c点的坐标为(60°N,135°E),所以d点位于c点的东南方向。 答案: D 2.关于L1、L2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较,正确的是() A.L1=2L2B.L1=1.5L2 C.L1=L2D.L1=0.87L2 解析:L1位于60°N,a、b两点的经度差为180°,L1表示的实际距离为cos60°×180×111 km=90×111 km。a、d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纬度差为60°,所以L2表示的实际距离为60×111 km。 答案: B (2017·河南六校联考)甲、乙两地的夜晚北极星的仰角同为60°,甲、乙两地经度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3~4题。 3.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方B.西方 C.西北方向D.东南方向 4.甲、乙两地的距离大约是() A.20 000 千米B.15 000 千米 C.10 000 千米D.5 000 千米 解析:第3题,北半球某地的地理纬度等于该地北极星的仰角,因为两地的仰角相同,所以两地纬度相同,故必然是东西方向。东西方向是以劣弧方向为准,所以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第4题,任意纬线上相差一个经度的距离为111千米×cos θ(θ为纬度),然后乘以两地的劣弧经度差。

(2017·安徽皖南八校三模)下图为阿拉斯加输油管道位置图,读图完成下题。 5.该石油管道的长度最接近() A.800 千米B.1 200 千米 C.1 600 千米D.2 200 千米 解析:G1与G2相隔约10个纬度,两点大致位于同一经线上,计算可得管道长度最接近1 200 千米。 答案: B (2017·泰安模拟)读下图,完成6~7题。 6.图中①②③区域面积相比() A.①>②B.②>③ C.①=③D.无法比较 7.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③区域海面距地心距离比①稍长 B.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 C.③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D.东北航向是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 解析:第6题,①②③区域经度差、纬度差相同。①②区域南北半球相反;纬度相同,面积相等;②区域纬度低于③区域,因此面积较③区域大。第7题,地球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故纬度更高的③区域平均海平面距地心距离稍短;相对方向要用劣弧定向法,经度相隔不能超过180°,故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故③区域位于西半球;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应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旺中学陈少伟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理解地球的形状;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 ③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利用图或地球卫星照片与地球仪作比较,说明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特点。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在生活的事物中总结出地球的形状。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日常生活中很多事例可以反映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学生可自带小型地球仪)、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引用李白的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面的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板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这四句诗所包含的意境(学生:朋友乘着的船越来越远,慢慢只剩下一个影子,后来变成水天相接的一线,从而映进诗人眼中的只有滚滚西去的长江之水,而友船消失在李白的眼中。) 针对这诗的意境,假设两个条件(一,地球是方的;二,地球是圆的),让学生在这两种条件下进行讨论,看哪种假设最能符合李白诗中的意境。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第一种假设,地球是方的,地平面就和人的视线平行,所无论船走多远,都会出现“远影”的景象(人的视力是无限的),不会出现“碧空尽和天际流”的情景;而第二种假设,地球是圆的,在一个球面上,球面和人的视线是有一定的夹角,随着船的距离拉远,船在人的视野中过程,先是船,再是帆,最后是“碧空尽”,船消失在人的视野中,只有滚滚的长江水在流。(边讲,边简单课件动画演示或黑板示意图演示)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假设一的示意图: 假设二的示意图: 二、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李白这诗句里面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老师再次演示示意图,并加以引导学生思考) 板书:地球和地球仪 讲述:不错,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侧面反映地球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但地球是不是一个正圆体呢?看课本第二页“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找出答案! 板书: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直觉认知)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臆想感知) 地球是一个球体(真实认知) 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讲述:我们通过阅读“阅读材料”P3,可以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经过了无数人的艰辛努力,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认知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一个科学的信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科学技术是实践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中间略大、两端稍小的不规则椭球体。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

第1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1.知道地球形状、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以及经纬度划分的方法。理解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实质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2.合作探究,学会运用图表、数据熟练判读经纬度及东、西、南、北半球;运用经纬网确定方向、计算距离。 一、地球 1.形状:①。 2.大小:平均半径②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倾斜方向不变)。 2.两极:地轴穿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纬线 (1)概念: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 指示方向:③方向。 形状:圆圈。 长度:不相等,④最长,向两极递减,两极点最小,为一点。 相互关系:相互平行。 (3)几条重要的纬线 赤道:南北半球的界线,即南北纬度界线。 南北回归线:⑤带与⑥带的界线,即太阳直射范围的界线。 南北极圈:⑦带与⑧带的界线,即极昼、极夜范围的界线。 (4)纬度 概念:某地纬度,就是该地的地球半径(该地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划分 以赤道为起点,向南、北各作90°,赤道以北为⑨,以南为⑩。 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4.经线 (1)概念: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 指示方向:方向。 形状:。 长度:相等。 相互关系: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3)几条重要的经线

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经度界线。 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东西经分界线。 20° W和160° E:半球的界线。 5.经纬网 (1)概念: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 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确定地球表面两点之间的方向;计算地球表面两点之间的距离。 1.用哪些数字能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根据下图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东半球和西半球的经度范围。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 [互动探究] 1.如何判别经纬线、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请说出图中A点的经纬度。 2.如何根据一个点的位置判断其所处的半球? 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师进修学校郑建红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学生1 蓝色的。学生2 美丽的。学生3 圆形的。学生4 球形的。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 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 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臆想证实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课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课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 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 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 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

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

《区域地理》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球仪 导学案(第一课时)

《区域地理》第一单元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第一课时) 【预习案】 经线、纬线的几何意义;经度、纬度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图1-1-1)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扁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分析地球这一形状产生的原因是:。 结合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再找出一些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极半径); 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 赤道周长、经线圈、晨昏圈等地球表面大圆≈4万千米(了解其几何意义,有些地理计算题会用到),因此,地球表面大圆圆弧1°的长度约为 3.纬线(图1-1-2) 定义:与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纬线都是圆,可称为圈;②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 ③所有的纬线圈平面互相 作用:纬线指示方向。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向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 一点,也没有最西的一点,只有两点进行比较时,才有东西之分。 特殊纬线: 赤道:0 o;南、北回归线:23o26′N;23o26′S;南、北极圈:66o34′N;66o34′S; 低纬、中纬和高纬:低纬(0o~30o)、中纬(30o~60o)、高纬(60 o~90o) 4.纬度 定义:给纬线标定不同的度数,就是纬度。 纬度的确定:是地球仪上的0°纬线。以北的纬度为北 纬,以南为南纬。 纬度的几何含义(图1-1-3):地球表面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 与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之间。 R为地球半径,纬线m的度数为α。 南北半球的划分: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5.经线(图1-1-4) 定义: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线上的半圆弧。 特点:①所有经线都是圆;②任两根经线的长度, 相交于。③任一条经线都能与另一条经线组成一 个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 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所有的经线圈都是地球表面的 圆。 特殊经线:180o;0o;20oW、60oE 作用:经线指示方向。按经线确定南北方向是绝对的,是地球上最北的地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方,南极则相反,它是地球上最的地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北方。 6.经度 经度的确定:首先确定0o经线,即本初子午线,然后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和向西各180 o。 由西向东经度递增为经度,相反,由西向东经度递减为经度。 经度的几何含义:(图1-1-5),R为地球半径,经线m的度数为本初子午线所在平面和m所 在平面的二面角为α。 东西半球的划分: 习惯上用 W和 E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由20oW 向东到160oE为东半球,由20oW向西到160oE为西半球。 7.经纬网及作用 经纬网: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是经纬网。 作用:①是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人教版地理七上《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人教版地理七上《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知识结构: 内容要点: 1.地球的大小 如左图所示,明确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等方面的有关数据 和形状。 2.地球仪 由于地球太大,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 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我们称为地球仪。它可以 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 事物的分布。 观察简化地球仪(如左图),明确 地轴、两极(北极和南极)、纬 线、经线等概念。 注意:地球上并不是真的有地轴, 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3.经线和纬线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总结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方法: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西排列,东经是向东度数增加或向西度数减小;西经是向西度数增加或向东度数减小。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排列,北纬的度数向北加大,南纬的度数向南加大。 5.东西半球的划分。 从上图可以看出,东经度、西经度是根据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东半球、西半球是根据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因此,0°经线以及0°~20°W之间的经线位于东半球;180°经线以及160°E~180°之间的经线位于西半球。 6.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由于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弧线,将它转给在地图上的投影方法不同,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经纬网。一般情况下,同样经度和纬度的地方有四个,赤道上有两个,但在南北两极点,只有纬度,没有经度。 达标测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一条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B.经纬网是由地球上自然形成的经线和纬线构成的 C.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D.所有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都不

《地球和地球仪》授课教案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授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通过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会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四、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1)经线和纬线特点、纬度和经度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会利用经纬网定位。 难点:(1)东西半球划分。 (2)经纬网定位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 图文结合法;师生互动法;投影教学法;

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地球的大小和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第三课时:经线)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地球的形状来进入到课程的学习,并询问学生是从哪一种渠道来知道地球的形状来引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地球认识过程:通过学生来看书自己总结,再由老师讲解来完成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这一知识点。第一阶段天圆地方;第二阶段通过对太阳和月亮形状的猜测来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第三阶段是通过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第四阶段是通过地球卫星照片来观察地球的形状。 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提供现象1 ------海边看船: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 提供现象2-----月偏食: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 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 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 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 (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 (事例 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 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 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 6357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 4 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 6357 千米,赤道半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