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010年5月

第12卷第2期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李富荣

(河南新乡学院政法系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立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性,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的有序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只要做到了这三点,我国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会走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科学技术生态文明作用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0.02.26

文章编号:1009-6922(2010)02-84-03

一、科学技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人类社会数以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在自然界中生活,存在于自然界中,在自然界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古代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揭示了人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道”应该遵循“天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后来从自然中分化出来,而自然自身保持一个协调有序的发展规律。因此,人类的发展要与自然发展相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应该主动与自然相适应并通过努力去改造自然界,让自然界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又能具备改造自然为自身服务的能力。“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力量,在历史上曾把人从受制于自然的被动地位提升到与自然平等对话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它在促进人类文明进程中日益显示出的巨大力量,使人们对它寄予无限希望。”因此,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其实就表现为在人类以科技为手段进行改造自然的同时,能够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沟通。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否则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20世纪下半叶高科技的出现,同时也就意味着‘人文文化’批判的兴起。信息化和知识化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文化产业将凸现出来,成为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技术如果没有与人文文化接轨,就不会为社会接受和认同。21世纪的高技术必须充满人文青春活力,以人本主义的面貌、处处考虑人的需要,才能被社会高扬,才能充分发挥其工具理性和科学理

性,而不仅仅成为一种社会工具。”因而科学技术作为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不仅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工具,也应是保证生态和谐的重要手段。“科学有用,科学为大众造福,知识就是力量,这些思想自17世纪以来就成为西方国家的文化旋律,19世纪以后,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改造自然环境上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找到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机制,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合理模式,这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绿色科技”已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思想。“科技事业毕竟是一项理性事业,它的方法、它的哲学基础和它的精神气质,从一开始就把它与人类精神的其他产物明显区别开来。”尤其是自20世纪中期以来,高新技术空前发展,通过这些技术自身的价值与功能作用于人类社会,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显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表明科技正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价值愈来愈受到重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出发点也是农业发展的归宿点。把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者不仅能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同时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循环经济作为与生态农业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措施。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经济发

[收稿日期]2010-04-16

[作者简介]李富荣(1981—),女,河南原阳人,法学学士,新乡学院政法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

84

Ma y.201

0 V ol.12.No.2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LESHAN MUNICIPAL COMMTTEE OF C.P.C

新农村建设

展体系,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生产效益最大化,资源废弃最小化。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科技发展方式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合理发展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掌握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对客观世界的合理改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之,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杠杆。人们应该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实质,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有益成果,努力促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技术促进人与社会有序发展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意思就是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人构成了整个社会,并成为社会的主体存在。人的一切行为必然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与社会在现实中是互为基础和前提而存在。因此,人的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核心理念,也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因此,促进人与社会的有序发展构成了中国发展的新战略。现阶段,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方针,努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保障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序。

科学技术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促进农村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体现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上,因此,人要合理利用科技手段来改造和适应自然。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同时他还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培根认为“科学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科学形象,就是力量型的科学,科学技术必须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一方面能够极大提高改造生产力要素的能力,当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劳动者运用现代科技制造出来的先进工具,以此来作用于劳动对象时,就会形成更新的社会生产力,促进生态农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促使生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由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新产业不断涌现,如新的能源工业、新的生产材料工业,生物工业以及电子工业等,而且一些传统农业也在高新技术的引领下得到更新和改造,新产业和传统农业都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和科学化也随之提高。要促进新农村建设中人与社会的有序发展,就要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保障农业安全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另外还要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出发,突破农村社会环境的原有制约,改善与提高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项事业,提倡发展掌握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促进农业社会生产发展。

总之,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的过程,也是推动人与社会有序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以新的科技来武装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促进人与人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就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终目标。从根本上讲,科技的进步则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首要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能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能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及提高劳动技能。最重要的是,随着科技运用的不断深入,劳动已不再是人的第一谋生手段,而成了一种生活需要,自由的时间有很大的增加。社会主义建设始终都强调关注人的发展,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发挥人的最大潜能,建立合理的社会机制,使“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前提条件就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以人为本,注意提高人自身的素质,使人能更好地利用科技,使科技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有“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这是人类利用科技带来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使时空差距变得越来越小,人类也正是利用了科技手段创造出无数的财富,但农业生产开始大量使用药物,转基因产品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克隆动物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与之伴随,也出现了科技运用不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些都在提醒人们必须以正确的手段

85

2010年5月

第12卷第2期

对待科学技术,而手段的实施者则在于人自身如何正确对待它,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注重培养个人的科技素养以及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的素养。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生产的根本地位,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重视高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有力的时期,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科学技术革命的有益性已经彰显,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激发创造和创新精神的源泉,现代科技革命已经惠及农村物质文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使农业生产力快速提高,使新农村建设步入知识化时代。科学技术是人所创造的,农业生产中只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使科技具有人性化的发展方向,人就会始终处在能动的主体地位。我们必须不断发展和提高处于主体地位的人的素质和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因此,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农业生产人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培养保护农业生态的责任感。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自由,也提高了人在社会中的自由,人们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运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但这一切人们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自我约束性以及担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三农”问题,如何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如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怎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关键点就在于如何把科学技术贯穿其中,只有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具备扎实的农业科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地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农业生产人员的科技素质状况是实现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科技发展将大量武装农业生产,并应用于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对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就难以顺利驾驭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最终适应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阻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现。在此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促进人与人的协调发展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

总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过程中,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且促进人与自然有序发展,促进人与人协调发展。我国要努力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其在更大的程度上造福人类,使我国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刘国春

城市发展,和谐共融是目标。没有群众的受益,就没有群众的支持;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和谐的城市发展道路。为了让更多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突出和谐新城建设。一是制定和谐拆迁政策。创新举措,制定以组为单位的“统一征收、统一拆迁、统一补偿、统建安置”的和谐拆迁政策,最大限度维护拆迁群众的利益,保证了新区拆迁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已完成城南“绿岛新城”片区1000亩、工业集中区4000亩土地的征用,由政府投资9600万元统一修建的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正紧锣密鼓加快建设。二是合理划分城市居住区。在妥善安置拆迁群众的基础上,我们以人工景观河和国道213线为纵轴,合理划分三条呈带状发展的城市居住区,将“绿岛新城”规划建成高品位居住区,将城南新区213线以东片区建成现代居住区,213线以西片区建成安居区,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购房需求。三是配套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配合“三带”发展格局,重点抓好绕城线、连接线和城南新区人工景观河Ⅰ号桥、Ⅱ号桥至国道213线两条40米城市主干道以及片区范围内道路骨架网络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启动犍为一中、犍为职中整体搬迁,新建新城学校、文体中心、妇幼保健院和社会福利院,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科学规划选点,新建日供水3万吨的第二水厂,满足城市发展需要;高度重视社区配套服务,在新城区新建社区4个。四是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执行《犍为县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确保城市发展的成果由市民共享,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秦利民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4

[2]吴彤,蒋劲松,王巍.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7

[3]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哈罗德·多恩.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28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64

[7]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1

(上接第73页)科学技术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86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

探求2013年第3期(新151期·总214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度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历程及经验启示》(编号:GD11CDS01)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3—18 作者简介:黄克亮(1965—),男,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政治学;罗丽云(1969—),女,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新型城市化研究·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黄克亮1 罗丽云2 (1、广州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70; 2、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650) 发展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郑重地提出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要使中国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先进的 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求找到建设广州美丽乡村的最佳路径。[关键词] 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美丽乡村;广州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3)03—0005—08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代。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 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 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 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植根于自然界之中,根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中。从性质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文化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形态。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目标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如果生态系统不能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精)

探求2013年第3期(新151期·总214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度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历程及经验启示》(编号:GD11CDS01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3—18 作者简介:黄克亮(1965—,男,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政治学;罗丽云(1969—,女,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新型城市化研究·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黄克亮1 罗丽云2 (1、广州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70; 2、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650 发展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郑重地提出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要使中国

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先进的 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求找到建设广州美丽乡村的最佳路径。[关键词] 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美丽乡村;广州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303—0005—08 2013年第3期 一、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 “生态”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房屋或环境,19世纪中叶以来被更多地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意指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在当代,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和文明的结合体,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式,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建设,进一步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哲学层面上,生态文明不同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民族、阶级、国家的人类社会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产业、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建设等。[2]简言之,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通常被人们归纳为三大问题: 人口增长、技术影响、消费方式。这些影响因素虽然重要, 却往往被误解或夸大, 从而掩盖了其根本性问题。快速增长的人口通常被列为环境破坏的头号原因。而人口爆炸多出现于发展中国家, 可是多数的环境破坏, 尤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后果的环境破坏, 却是由人口已相当稳定的工业国一手造成。人口增长同环境破坏只不过是同一根本疾患的不同表征而已。 科学技术。无可否认, 对于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现状, 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 世纪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在短短100 年里人们就创造了过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进入20 世纪中叶,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可是, 生态环境已经在在科技的穷追猛打下千疮百孔。因此,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 在为人类带来充分舒适的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炸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速度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度上升,这就使我国本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 姓名:高旭阳 学号:1601637 工商管理学院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生态文明的建设显得越发刻不容缓。我国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策性的报告,是在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 工业文明的发展,虽然在许多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想要迅速发展本国的经济,必须要以破坏本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英国、美国、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破坏生态环境不仅威胁人们的生活,还需要后期的治理,后期投入治理的费用也是相当巨大。我国也正是吸取了这种教训,在环境破坏还没有相当严重的时候,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让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 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困境: 1.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淡薄。虽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口号 很早就提出,但是公民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够深刻。政府、企 业,决策的理论依据是GDP,是经济效益,忽略的环境效益。 家庭、个人由于受到生态文明的教育不足,不注意自身的行为 规范,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在不断积累中,导致对 环境的巨大破坏。 2.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虽然,我国近些年 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对空气、水、

土地等都形成了一定的保护,但是,许多企业打法律的“擦边 球”,抓住法律的空隙,依然破坏生态环境。 3.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机制不完善。我国近期对企业造成的环境 污染,大多是事后进行处罚,而且处罚的力度不大。而且,监 管部门的行政执行力度不够,政府部门的不作为以及公民检举 制度的不健全,都导致生态文明建设脚步的放缓。 针对以上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困境,解决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加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 1.通过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在人们的 生活中,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给人们带来的切身利益,提升 道德规范。通过媒体宣传、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提升生 态文明意识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走进企业进行生态文明的科 普,让企业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及环境污染对子孙后代的 严重影响。 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相关法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 目的是“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协调个体行 为,以实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为此,不仅要从源头上通过 科学规划实现资源环境的保护,也要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通过 具体制度调节企业及个人的行为,实现生态价值的补偿,这对 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系统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法律是强制个 人行为的方式,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做好法律细节,就能在 根本上限制企业及个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2008年第6期理论观察N o .6,2008 (总第54期) T heo retic O b servati on Serial N o .54 [收稿日期]2008-11-16 [作者简介]谭卫国(1985—),男,湖北恩施人。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方政府管理和服务型政府研究。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谭卫国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不仅是农村 经济要得到新的发展,农民生活要实现真正的富裕,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体制得到完善,生态意识得到提高。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生态意识薄弱、生态制度缺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生态问题。为此,必须从转变生产方式、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增加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投入以及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和监督等方面进行解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 2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6-0075-0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在以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中往往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新农村建设中的诸多生态问题。因此,研究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一)农民的生态意识薄弱,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农民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却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想观念。“以粮为纲”的传统格局,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以及“种粮为糊口,养鸡换油盐,养猪备过年”的传统思想在农村仍然存在。二是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广大农村仍滞留有近1 3的富余劳动力,这就造成了农村土地对农民实际承载量严重不足。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近年来畸形消费愈演愈烈,对物质的过度追求,物质攀比而造成功利、浮 躁的心态,广大农民不堪重负。〔1〕 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坟墓, 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也占用了大 量耕地,造成了严重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这种落后的观念和意识使当地的林业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二)广大农村地区生态制度缺失。首先,我国已颁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现下制定出来的,其中有不少条文和规定已不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另外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法律空白。其次,政府监督机制缺乏。各基层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面,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关注较少。各县区直属部门及乡镇没有明确分管环境保护的专门领导,少数乡镇一级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但他们多数是兼职,对于农业生态保护、监督涉及较少。 (三)农民过分依赖资源、化肥和农药等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方面,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在广大农村地区以破坏环境、消耗资源来换取粮食产量的做法仍然存在,农民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其结果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超载放牧极其严重。另一方面,农民过分依赖化肥、农药。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每年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广大农村地区,化肥、农药的使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 — 57—

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因和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因和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审视的整体性、调控的综合性、物质的循环性和发展的知识性。 审视的整体性。传统的工业文明所关注的重点,是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致命的弱点是,不顾地球生态圈大循环的整体、全局。而现代生态文明,则既保持了工业文明的优点、长处,又克服了它的弱点、短处。生态文明理念所强调的是,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全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调控的综合性。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和自然科学,尽管都蓬勃发展,但其最大的弱点在于,相互独立分割,切断了相互间固有的内在有机联系。而现代生态文明科学的显著特点,就是集各个学科之大成,成为一门多学科相互联结的大跨度、复合型、融为一体的边缘学科。 物质的循环性。实践证明,循环型生态经济既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从根本上节能降耗减排,做到“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损害最低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发展的知识性。传统工业化的完成,主要靠高投入(资金、资源、环境、民生),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难以为继。而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发展,则主要靠智力开发、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上述四大特征说明,生态文明是源于工业文明又高于工业文明的文明,其优势和优越性远非工业文明所能比拟。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 意义:①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的战略选择。②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③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新时期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30卷(2010年)第3期第6-8页 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Vol.30(2010)No.3P 6-P 8 新时期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文丰安 作者简介:文丰安(1973-),男,重庆酉阳人,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并将其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方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它关乎民族兴衰和人民福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而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神圣职责,应该充分发挥优势,科学整合资源,勇敢承担起在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历史使命。 一、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 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1〕 。建设生态文明,就 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遵循社会发展和自然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浓郁的生态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 和谐、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高校是培养社会英才的基地,是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孵化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应充分 发挥其特有的辐射功能和示范作用,努力当好“领头羊”〔2〕 。 大学生是掌握新知识、新科技的主要群体,他们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是新事物的接受者,是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优秀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和强烈的生态责任感、 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进而引领全社会成员从自然生态的立场出发,用和谐的自然观指导生产活动,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与持续繁荣。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基于生态危机、 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长期以来,人类在开发和运用自然的过程中并没有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在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同时,纷至沓来的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迫使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急切呼唤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古代生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3〕 ,而且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也有着丰富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强本节用”等生态思想。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 摘 要:新时期高校担负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使命,这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履行 自身职责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高校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拓宽内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培养专业人才,普及绿色教育,创建绿色高校,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作出应有的贡献。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0)03-0006-0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张趋势

毛概走访实践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法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污染治理,单位GDP能耗,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及农药使用强度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周末回家,我在家乡进行了走访调查,很多曾经污染严重的地方被彻底的清理整顿,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不同的地方虽然效果不同,但是在整体上有了很好的改观。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我家乡的春陵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挖沙经常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春陵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春陵河下游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体会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后上天对人们的报复。由于人们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震,海啸,雾霾等这些仅仅是上天对我们小小的惩罚。如果我们不从中吸取教训,那么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只会更加的变本加厉。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一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综合运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效、增加绿色碳汇等多种手段;二是人类正面临一次绿色经济的巨大变革,绿色经济和生态产业正在对发展和创新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根据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要义:第一,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生态绿色技术改造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

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消费与生产、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协调的社会文明。为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第三,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深入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还是提升国家绿色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大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 生态文明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生态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方面所包括的有森林保护、土地利用、改善农耕、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能源、物种保护、大气保护和人口控制等八个方面基本内容。林业在协调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至关重大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1、能够深刻的了解昭苏生态系统主要有哪几大块组成,生长现状及其面临问。 2、今后怎样保护和发展昭苏生态系统。 【教学材料】 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它是生物圈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结构最复杂、类型最丰富的一种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森林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是最丰富的生物群落。森

林具有多层结构,一般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活地被物层以及层外植物,从而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成为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二是森林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和显著的生态效益。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以上,森林生态系统是具有最大生物量的生态系统。三是森林是一个国家、地区富足和民族繁荣的标志之一,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森林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贮碳库、能源库。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态因子,一片森林同时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点,能够从根本上或一定程度上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某些方面的问题,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维护生态运行,从而使得以森林为经营管理对象的林业成为联系生态和经济的纽带和关键。 昭苏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三大版块概况 天山圆柏概况:昭苏县是伊犁河谷乃至新疆天山圆柏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面积约30.56万亩,主要分布在特克斯河及其支流两岸以及浅山地带。 昭苏县天山圆柏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9年10月,位于昭苏县夏塔乡的国家重点公益林35、36、37、39林班,是伊犁河谷新疆园柏天然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总面积约10万余亩,核心管护区分布密集,面积约4万亩。目前,管理站在依法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管护的同时,科研工作也正逐步推进,扦插试验、苗木移栽试验、圆柏种子异地试植及种质资源采集等各项工作正在进行。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 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一、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 中国“农村”不但仅是简单的地域坐标,更包含了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既反映了具有一定产业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也表征着占国家三分之二人口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国家的统计标准,农村一般是指县(除县辖建制镇)以下,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人们聚居生活的广大地区,而根据普遍认识,农村是除了城市以外的其它地域范围。没有农村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就没有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于什么是农村生态文明、并如何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界定。从国内外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来看,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和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综合性成果。正如人们对广义上的生态文明的理解,农村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主动、积极地改进农村内部自身发展和优化农村与自然、城市关系,使之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二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重点突破的过程。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应对当前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的问题、处

理好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改进周边的生态环境,合理统筹生态环境改进与农村经济发展,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生态良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健康”。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作为“综合性成果”还是“重点突破的过程”,其最终目的都将回归到生态文明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上,即解决好发展方式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可简要概括为,是建立在农村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人们在其聚居地和生产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自身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有益成果的总和。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格局依然明显,农村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单元,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应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目标:(1)以农村生态系统为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农村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半人工系统,自然节律性和社会属性并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根据其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围绕系统要素,进行空间、产业和组织整合。 (2)以农民的生态化发展为目标。农民是农村的社会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基于农民视角提出更加具体的行动纲领。(3)以农村社会整体性转型为动力源,即有赖于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布局的综合规划和系统变革。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与为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3、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主流意识: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结果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此,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念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全文)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 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 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 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市县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学划定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