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2012年物理高考一轮复习全套教案教案

高三2012年物理高考一轮复习全套教案教案

高三2012年物理高考一轮复习全套教案教案
高三2012年物理高考一轮复习全套教案教案

高三一轮复习全套教案第一部分力学

§1. 力

一、力重力和弹力

二、摩擦力

三、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物体的受力分析

五、物体的平衡

六、解答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数学方法

七、利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平衡问题

八、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2. 物体的运动

一、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三、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运动

四、直线运动的图象

五、追及与相遇问题

§3. 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二、牛顿第二定律

三、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已知受力求运动)

四、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已知运动求力)

五、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超重和失重问题)§4.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一、曲线运动

二、平抛运动

三、平抛运动实验与应用

四、匀速圆周运动

五、圆周运动动力学

六、万有引力定律

§5. 动量

一、冲量和动量

二、动量定理

三、动量守恒定律

四、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6. 机械能

一、功和功率

二、动能定理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

四、功能关系

五、综合复习(2课时)

§7.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一、简谐运动

二、典型的简谐运动

三、受迫振动与共振

四、机械波

五、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声波

第二部分热学

§1. 分子动理论热和功

一、分子动理论

二、物体的内能热和功

§2.气体、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一、气体的体积、压强、温度间的关系

二、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第三部分电磁学

§1. 电场

一、库仑定律

二、电场的性质

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四、电容器

§2. 恒定电流

一、基本概念

二、串、并联与混联电路

三、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3.磁场

一、基本概念

二、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三、洛伦兹力

四、带电粒子在混合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二、楞次定律(2课时)

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课时)§5.交变电流电磁场和电磁波

一、正弦交变电流(2课时)

二、电磁场和电磁波

第四部分光学

§1.几何光学

一、光的直线传播

二、反射平面镜成像

三、折射与全反射

§2.光的本性

一、光的波动性

二、光的粒子性

三、光的波粒二象性

第五部分原子物理学§1.原子和原子核

一、原子模型

二、天然放射现象

三、核反应

四、核能

第一部分力学

§1. 力

一、力重力和弹力

目的要求:

理解力的概念、弄清重力、弹力,会利用胡克定律进行计算

知识要点: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3)力的分类:根据产生力的原因即根据力的性质命名有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即效果力如拉力、压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2、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可用弹簧秤测量。(3)方向:竖直向下,(4)重心:重力作用点,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5)重心的测量方向: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薄片物体重心用悬挂法;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并使之发生形变的另一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两物体接触;有弹性形变。(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情况有:轻绳的弹力方向是沿着绳收缩的方向;支持力或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撑或被压的物体;弹簧弹力方向与弹簧形变方向相反。

注意:弹力的方向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确定。

(4)大小:弹簧弹力大小F=kx(其它弹力由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

例题分析:

例1、画出图1-1中各物体静止时所受到的弹力(各接触面光滑)

点评:1、弹力有无的判定:假设法

2、弹力的方向判定1),根据形变的方向。2)根据弹力和接触面或摩擦力的方向判定:弹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也与摩擦力方向垂直。3)根据物体运动方向来判定。同时要注意:一是点与面、面与面爱弹力方向总垂直于面;二是要区分绳、杆和轻弹簧

例2、有一劲度因数为K2的轻弹簧竖直固定在桌面上,上面连一质量为m的物块,另一劲度系数为k1的轻弹簧竖直固定在物块上,开始时弹簧K1处于原长(如图1-2所示)现将弹簧k1的上端A缓慢地竖直向上提高,当提到K2的弹力大小为2mg/3时,求A点上升的高度为多少?

例3、一个量程为1000N 的弹簧秤,原有弹簧锈坏,

另换一根新弹簧。当不挂重物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10N,当挂1000N的重物时,弹簧秤的读数为810N,

则这个新弹簧秤的量程为多少N?

答案:

例1略;例2、mg(1/k1+1/k2)/3或5mg(1/k1+1/k2)/3

例3、1237.5牛

二、摩擦力

目的要求: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会对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判定与大小运算

知识要点:

1、摩擦力:相互接触的粗糙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摩擦力种类: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

(2)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

(3)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一定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反、可能相同、还可能成其它任意夹角)

(4)方向的判定:由静摩擦力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来判定;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来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由动力学规律来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3、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2)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3)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一定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可能相反;也可能成其它任意夹角)

(4)大小:f=μN(μ是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与接触面积无关)

例题分析:

例1、下面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

B、滑动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C、静摩擦力的方向不可能与运动方向垂直;

D、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总是与接触面平行。

例2、如图所示,物体受水平力F作用,物体和放在水平面上的斜面都处于静止,若水平力F增大一些,整个装置仍处于静止,则:

A、斜面对物体的弹力一定增大;

B、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力一定增大;

C、水平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不一定增大;

D 、水平面对斜面的弹力一定增大;

例3、用一个水平推力F=Kt (K 为恒量,t 为时间)把一重为G 的物体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墙上,如图所示,从t=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 随时间t 变化关系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

答案:例1、D ;例2、A ;例3、B ;

三、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目的要求:

明解力的矢量性,熟练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

知识要点:

1、合力与分力: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3、共点力: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4、共点力合成计算:

(1)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同方向时F=F1+F2;反方向F=F1-F2 (2)互成角度两力合成: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1 F2的合力,可以把F1F2的线段作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合力的取值范围是:|F1-F2|≦F≦F1+F2

(3)多力合成:既可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也可用三角形法则——F1F2F3……Fn的合力,可以把F1 F2 F3……Fn首尾相接画出来,把F1Fn的另外两端连接起来,则此连线就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5、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1)已知一条确定的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故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有无数解;(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只有一解;(3)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时可能有一组解、两组解或无解。

6、求解方法:(1)平行四边形法;(2)正弦定理法、相似三解形法、正交分解法**

例题分析:

例1、有五个力作用于一点O,这五个力构成一个正六边形的两邻边和三条对角线,如图3-1所示。设F3=10N,则这五个力的合力大小为多少?

例2、将一个20N的力进行分解,其中一个分力的方向与这个力成300角,试讨论

(1)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不会小于多少?

(2)若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是20/√3N,则已知方向的分力的

大小是多少?

例3、如图3-2所示长为5m的细绳的两端分别系于竖直立在地面上相距为4m的两杆的顶端A、B。绳上挂一个光滑的轻质挂钩,其下连着一个重12N的物体,稳定时,绳的张力为多少?

答案:例1:30N;例2:(1)10N(2)40/√3N与20/√3N;例3:10N

四、物体的受力分析

目的要求:

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知识要点:

正确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前提和关键之一。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步骤是:

1、选择研究对象:把要研究的物体从相互作用的物体群中隔离出来。

2、进行受力分析:

(1)把已知力图示出来;

(2)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

(3)分析接触力(先考虑是否有弹力然后分析是否有摩擦力)

注意事项:

(1)物体所受的力都有其施力物体,否则该力不存在;

(2)受力分析时,只考虑根据性质命名的力;

(3)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不能同时考虑;

(4)对于摩擦力应充分考虑物体与接触面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5)合理隔离研究对象,整体法、隔离法合理选用,可使问题变得简单。

例题分析:

例1、如图4-1所示,AB相对静止,A受拉力F作用沿斜面匀速上升,试分别画出A、B受力图示。

例2、如图4-2所示,重8N的木块静止在倾角为300的斜面上,若用平行于斜面沿水平方向大小等于3N的力F推木块,木块仍静止,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方向怎样?

例3、如图4-3所示,斜向上的力F将一木块压在墙上,F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70,木块重力G=20N,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那么当F=30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1为多少?当F=50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2为多少?(sin370=0.6)

五、物体的平衡

目的要求:

会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

知识要点:

1、平衡状态、平衡力

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这几个力互相叫做平衡力(或其中一个力叫其余几个力的平衡力)说明: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1)平衡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

(2)平衡力中的某个力发生变化或消失时,其他的力不一定变化或消失,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变化或消失;

(3)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4)平衡力的效果使物体平衡,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则分别产生各自效果。

2、哪些情况可作平衡来处理

(1)静止:υ=0,a=0;

(2)匀速直线运动:υ=恒量,a=0;

(3)匀速转动:ω=恒量;

3、平衡条件

(1)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即:∑F=0 或∑F x=0 ∑F y=0

(2)有固定转动轴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合力矩为零,即:∑F=0 ∑M=0

(3)平衡条件的推论:①当物体处于平衡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它受到的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可转化为二力平衡**;②物体在几个共面非平行的力作用下处于平衡时,则这几个力必定共点**。

例题分析:

例1、如图5-1所示,一物体受到1N、2N、3N、4N四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沿3N力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现保持1N、3N、4N三个力的方向和大小不变,而将2N的力绕O点旋转600,此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大小为:()

A、2N,

B、2√2N,

C、3N,

D、3√3N

(利用平衡条件推论:化多力平衡为二力平衡求解,

可以很快得到答案)

例2、如图5-2所示,AB两球用轻绳相连静止在光滑半圆柱面上,若A的质量为m,则B的质量为多少?(sin370=0.6)(球面上平衡问题要等效斜面上问题求解)

例3、一个底面粗糙,质量为m的劈放在水平面上,劈的斜面光滑且倾角为300,如图5-3所示。现用一端固定的轻绳系一质量也为m的小球。绳与斜面夹角为300,求:(1)当劈静止时绳子拉力为多大?(2)若地面对劈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地面对劈的支持力的K倍,为使整个系统静止,K 值心须满足什么条件?(第②问使用整体法较简单)Array答案:

例1:A 例2:m B=3m/4 例3:T=√3mg/3 K≧√3/9

六、解答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数学方法

目的要求:

进一步学会利用平衡条件求解物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知识要点:

根据平衡条件解答平衡问题,往往要进行一定的数学运算才能求得结果,在选择数学方法可针对如下几种情况进行:

1、物体受三力作用而平衡,且三力成一定的夹角,一般将三力平衡化为二力平衡,对应数学方法:

(1)正弦定理:如图6-1所示,则有F1/sinα=F2/sinβ=F3/sinγ

(2)三角形相似:这种方法应用广泛,具体应用时先画出力的三角形,再寻找与力的三角形相似的空间三角形,(即具有物理意义的三角形和具有几何意义的三角形相似)由相似三角形建立比例关系求解。

2

、多力合成时为了便于计算,往往把这些力先正交分解,根据:

∑F X=0

∑F Y=0 求解。

3、动态平衡问题:所谓动态平衡问题是指通过控制某些变量,使物体发生缓慢的变化,而这个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通常有两种方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解析法和图象法。

解析法:对研究对象形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一般函数关系,然后根据自变量变化情况而确定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图象法:对研究对象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若干状态进行受力分析,依据某一参量的变化,在同一图中作出若干状态下的平衡图,再由边角变化关系确定某些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情况。(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它)**

解答物理问题,往往要进行一定的数学运算才能求得结果,有时数学方法选择合适与否对快速解答出物理问题显得相当重要。研究物理平衡问题

中,遇上物体受三力作用而平衡,且三力成一定的夹角时,一般可以化三力平衡为二力平衡,其中涉及到力的三角形。如果能找出一个几何意义的三角形与这个具有物理意义的三角形相似时,可以快速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规律建立比例关系式。可以避免采用正交分解法解平衡问题时对角度(力的方向)的要求.

例题分析

例1,如图1所示,小圆环重G ,固定的竖直大环的半径为R 。轻弹簧原长为L (L<2R )其倔强系数为K ,接触面光滑,求小环静止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

解析:选取小球为研究对象并对它进行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时要注意讨论弹簧 对小球的弹力方向(弹簧是 被拉长还是被压缩了)和大 环对小环的弹力方向(指向 圆心还是背离圆心)的可能 性。受力图示如图2所示。

△ACD (力)∽△ACO (几何)

G/R=T/2Rcos θ

T=K (2Rcos θ-L )解得θ=arcos[KL/2(KR-G )]

例2、如图3所示,一轻杆两端固结两个小球A 、B ,mA=4mB ,跨过定滑轮连接A 、B 的轻绳长为L ,求平衡时OA 、OB 分别为多长? 解析:采用隔离法分别以小球A 、B 为研究对象并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 (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如果用正交 分解法列方程求解时要已知各力的方 向,求解麻烦。此时采用相似三角形 法就相当简单。

解析:△AOE (力)∽△AOC (几何)T 是绳子对小球的拉力

4mg/T=x/L1——(1)

△BPQ (力)∽△OCB (几何) mg/T=X/L2——(2)

由(

1)(2)解得:L1=L/5;L2=4L/5 例3、如图5所示,轻绳长为 L ,A 端固定在天花板上,B 端系一 个重量为G 的小球,小球静止在固 定的半径为R 的光滑球面上,小球 的悬点在球心正上方距离球面最小 距离为h ,则轻绳对小球的拉力和

半球体对小球的支持力分别是多大?

解析:由图6可知:

△BCD∽△AOB

G/(R+h)=N/R=T/L

N=GR/(R+h)

T=GL/(R+h)

可见:解答平衡问题时除了用到正交分解法外,有时巧用“相似三角形”法,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七、利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平衡问题

目的要求

复习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平衡问题。

知识要点:

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物理问题中,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案是多样的。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不同会影响求解的繁简程度。对于连结体问题,如果能够运用整体法,我们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不计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或物体系内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一般首先考虑整体法,对于大多数动力学问题,单纯采用整体法并不一定能解决,通常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

隔离法:物体之间总是相互作用的,为了使研究的问题得到简化,常将研究对象从相互作用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而其它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影响一律以力来表示的研究方法叫隔离法。

整体法:在研究连接体一类的问题时,常把几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作为一个整体看成一个研究对象的方法叫整体法。

例题分析:

例1、如图7-1所示,两个完全相同重为G的球,两球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一根轻绳两端固结在两个球上,在绳的中点施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当绳被拉直后,两段绳间的夹角为θ。问当F至少多大时,两球将发生滑动?提示:结合整体法和隔离法列平衡方程可很快求解

例2、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

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Q ,两环质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计、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7-2所示)现将P 环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 杆对P 环的支持力N 和细绳上的拉力T 的变化情况是:( )提示:利用隔离法分别分析Q 和P 列平衡方程求解。

A 、N 不变;T 变大

B 、N 不变;T 变小

C 、N 变大;T 变大

D 、N 变大,T 变小

例3、如图7-3所示,光滑的金属球B 放在纵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物体A 与竖直墙壁之间,恰好匀速下滑,已知物体A 的重力是B 的重力的6倍,不计球跟斜面和墙壁之间摩擦,问:物体A 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是多少?

提示:结合整体法(AB )和隔离法(B )列平衡方程求解。

答案:例1、

2、B 例

3、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一节什么是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 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 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 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 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 点不远处取一B 点,求AB 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 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 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 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导学案

2014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七章、恒定电流(1) 【课题】电流、电阻、电功及电功率 【目标】 1、理解电流、电阻概念,掌握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 2、了解电功及电功率的概念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导入】 一.电流、电阻、电阻定律 1、电流形成原因: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强度:通过导体横截面的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的的比值叫电流强度.I= 。由此可推出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即I=__________________。 3、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电阻的定义式:__________________。 4、电阻定律: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电阻定律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导疑】电阻率,由导体的导电性决定,电阻率与温度有关,纯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称为半导体。 二.欧姆定律 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

它的电阻成反比.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部分欧姆定律适用范围:电阻和电解液(纯电阻电路).非纯电阻电路不适用。 三、电功及电功率 1、电功:电路中电场力对定向移动的电荷所做的功,简称电功;W=qU=IUt。这就是电路中电场力做功即电功的表达式。(适用于任何电路) 2、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表达式:P=W/t=UI(对任何电路都适用) 3、焦耳定律: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强度的平方、导体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表达式:Q=I2Rt 【说明】(1)对纯电阻电路(只含白炽灯、电炉等电热器的电路)中电流做功完全用于产生热,电能转化为内能,故电功W等于电热Q;这时W= Q=UIt=I2Rt 4、热功率:单位时间内的发热量。即P=Q/t=I2R ④ 【注意】②和④都是电流的功率的表达式,但物理意义不同。②对所有的电路都适用,而④式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对非纯电阻电路(含有电动机、电解槽的电路)不适用。 关于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电能除了转化为内能外,还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等。这时W》Q。即W=Q+E其它或P =P热+ P其 它、UI = I2R + P其它 【导研】 [例1]一根粗线均匀的金属导线,两端加上恒定电压U时,通过金属导线的电流强度为I,金属导线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为v,若将金属导线均匀拉长,使其长度变为原来的2倍,仍给它两端加上恒定电压U,则此时() A、通过金属导线的电流为I/2 B、通过金属导线的电流为I/4 C、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为v/2 D、自由电子定向移动

高三物理的教学计划

高三物理的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高中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年级将进入全面的 总复习阶段,为了配合高三的总复习,学校统一订购了由光明出版社编写的《三维设计》 作为高三复习教材,该书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2021年普通高 考考试说明为依据编写,作为本学年参考用,本学期拟定完成本书的第一至第十三章的第 一轮复习。 二学情分析: 1、课堂情况: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 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2、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高三279,275为理科基础班,虽然相对来说物理基础较差, 但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前段时间的观察和摸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 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3、解题技能: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的能力很差,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还 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任务 加强和利用知识点的复习,尽快帮助学生把各章分立的知识点建立成为网状的状态, 掌握物理思想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具 体地说: 1、知识方面,应达到熟练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即看到一个题目以后,题中包 含了哪些知识点要一清二楚,不能模模糊糊,并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清楚, 2、技能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到常规思维、 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 解题速度。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在物 理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方法与措施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

物理选修3-5教案 第十六章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目的要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最简单的关系开始寻找,利用身边的资源及已学过的原理,来完成该实验的探究过程。 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如何真正实现探究的过程。 二、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来自行设计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方案。 新课教学 一、新课引入 碰撞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比如,两节火车车厢之间的挂钩靠碰撞相连,台球由于两球的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两个迎面而来的人相撞后会相仰而倒,或者各自后退。在微观粒子之间,更是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能量,甚至由于撞击而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二、新课教学 由很多例子可知,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都会发生变化,物体的质量不同时速度变化也不一样。那么,碰撞前后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这节课主要介绍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 (一)实验的基本思路 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思考一下,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与物体有关的物理量有哪些? (学生答:质量m ,速度v ) 为什么与质量m 有关? (学生答:相互作用力下,质量越大的物体速度改变越慢) 设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 1、m 2,碰撞前速度分别为v 1、v 2,碰撞后速度分别为1v '、2 v '。速度为矢量,因而需规定正方向。 问题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在碰撞前后有什么不变的关系? 质量必定是不变的,但质量只是惯性的量度,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而速度却是在碰撞前后改变的,那么,可否有一个物理量为质量与速度的某种关系,却又恰好能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呢? 可能关系: ①2222112 2 22112 1212121v m v m v m v m '+'=+ →这个关系不可能。碰撞前后能量必有损失,只是多少的问题。而我们要寻找的物 理量是在任何一种碰撞中都不变的量。 ②221 12211v m v m v m v m '+'=+

高三物理教案全集(共250页)

力学 一、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高中学习的各种力的概念; (2)掌握高中学习的各种力的公式、单位及矢量性; (3)掌握高中学习的各种力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做到恰当选择研究对象,增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会把运动物体抽象为正确的物理模型; (3)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物理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注重理性思维的科学态度; (2)用科学家的言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对高一、高二学习的各种力进一步加深理解,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 2.引导学生正确选取研究对象,掌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 3.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而受力分析又是解决物理问题最关键的步骤,熟练进行受力分析既是本节复习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复习的几点建议 1.提倡“三多、三少”.“三多”即多做小题,多做小综合题,多做变式型的常见题;“三少”即少做大题,少做大综合题,少做难题. [例1] 如图1-1-1所示,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置于斜劈B上静止,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方法一:分别选A、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方法二:选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迅速得出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可见,一道简单的题目,可以做得较复杂,也可以做得相当简单.此题关键在于研究对象选取是否巧妙.此外,若采用方法一,必须很明白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这两种方法,学生都应该熟练掌握. 此题变式型为: [例2]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斜劈B上沿斜面匀速下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利用上述方法一,受力情况完全相同,所以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例3]倾角为θ的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沿斜面向上F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匀速上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分别选A、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Fcos . [例4]倾角为θ的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沿斜面向上F力的作用下沿斜面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分别选A、 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Fcos θ-macosθ. 由此可见,多做小题、变式型题可以帮助你掌握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帮助你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只有基础知识巩固,才能在做难题时能力得到发挥. 2.自我诊断:错题改正,定期复习,做好标记. 在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回顾,考察自己在哪个知识点容易出错.只有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自我诊断,才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弱点,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千万别盲从,不要看见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抓不住自己的重点.总做一些对自己提高成绩帮助并不太大的事,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要经常进行错题改正,建立错题档案本.错题不能只抄在本上,就完事了.必须要做定期复习,并且做上标记.一道错题,若第一次复习时做对了,可以做上标记,时间过得长一些再复习,若复习三次做对了,可以做上标记暂时不用管了,以后放寒假、暑假或一模、二模前再复习.这样,虽然你抄的错题越来越多,但通过每次的定期复习,不会做的,再做错的题目应该越来越少. 关于做错题本的建议: (1)分类别抄错题; (2)抄错题本身就是一次复习.用明显的颜色总结、归纳错误原因,以及得出的小结; (3)将题目抄在正页,在反面抄录答案,每一页在页边上开辟空白行,专供写错误原因、得出的小结以及复习的标记(日期、第几次)等用. 3.平时要经常准备“备忘录”.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们而言影响十分的大,那么高中物理的教学设计到底应该怎么开展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篇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关于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 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四两拨千斤” (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选修3-3全套学案

第1课时 分子动理论 内能 导学目标 1.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并能应用分析有关问题.2.理解温度与温标概念,会换算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3.理解内能概念,掌握影响内能的因素. 一、分子动理论

1.请你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来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 2.请描述: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由小于r0逐渐增大,直至远大于r0时,分子间的引力如何变化?分子间的斥力如何变化?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合力又如何变化? [知识梳理] 1.物体是由____________组成的 (1)多数分子大小的数量级为________ m. (2)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为________ kg.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______,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__________的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 动.布朗运动反映了________的无规则运动.颗粒越______,运动越明显;温度越______,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________和________,实际表现的分子力是它们的________. (2)引力和斥力都随着距离的增大而________,但斥力比引力变化得______. 思考:为什么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二、温度和温标 [基础导引] 天气预报某地某日的最高气温是27°C,它是多少开尔文?进行低温物理的研究时,热力学温度是2.5 K,它是多少摄氏度? [知识梳理] 1.温度 温度在宏观上表示物体的________程度;在微观上是分子热运动的____________的标志. 2.两种温标 (1)比较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两种温标温度的零点不同,同一温度两种温标表示的数 值________,但它们表示的温度间隔是________的,即每一度的大小相同,Δt=ΔT. (2)关系:T=____________. 三、物体的内能 [基础导引] 1.有甲、乙两个分子,甲分子固定不动,乙分子由无穷远处逐渐向甲靠近,直到不再靠近为止,在这整个过程中,分子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A.不断增大B.不断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2.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温度都相同,在不计分子势能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内能较大B.氢气的内能较大 C.两者的内能相等D.氢气分子的平均速率较大

高三物理教学计划

高三物理教学计划 高三物理教学计划范本 【范文一:高三物理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高中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年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配合高三的总复习,学校统一订购了由光明出版社编写的《三维设计》作为高三复习教材,该书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2012年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编写,作为本学年参考用,本学期拟定完成本书的第一至第十三章的第一轮复习。 (二)学情分析: 1、课堂情况: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2、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高三279,275为理科基础班,虽然相对来说物理基础较差,但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前段时间的观察和摸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3、解题技能: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的能力很差,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任务

加强和利用知识点的复习,尽快帮助学生把各章分立的知识点建立成为网状的状态,掌握物理思想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具体地说: 1、知识方面,应达到熟练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即看到一个题目以后,题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要一清二楚,不能模模糊糊,并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清楚, 2、技能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到常规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在物理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方法与措施 1、面向全体,分类指导。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层次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位学生在高三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2、抓好基础,培养能力。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与高考大纲,研究高考理综能力测试中物理部分的试题难度和特点,使自复习教学更具有计对性,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解。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形成物理情景或建立物理模型,独立分析物理过程、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研究教法、改进教学、教学相长。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方案,要特别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把学生应该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精心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四、教学时间安排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5.2 平抛运动 首先由小组长检查预习情况,然后汇总到黑板的表格中,师生根据表格的内容,总结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引出课题:平抛运动(老师板书)。 一、分析平抛运动的方法 问题情景一:如何处理平抛运动? 由学生口述: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分析曲线运动常用分解的方法,故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进行研究。 二、平抛运动的规律 问题情景一:平抛运动的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有什么特点? 1.实验论证.(以教材上的实验为例) (1)介绍实验装置: (2)介绍实验做法 因弹簧片C 受到小锤D 的打ft,C 向前推动小钢A 球具有水平初速度,使A 做平抛运动,同时(强调)松开小钢球B,使B 从孔中自由落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一:第一次用力ft打C,注意听小球B 和C 落地的声音是否是同一声? 实验二:用不同的力度ft打C,并注意听每一次实验两小球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同一声? 师生归纳:两小球同时落地,落地声为一声。说明平 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运动效果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是一样 的。 (设计意图: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验 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让学 生对所学习的问题形象、具体化,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这样 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参与 教学活动的意识。) 问题情景二:平抛运动的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有什么特点?

结合上节课课堂演示实验的结果以及数据,分析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运动特点。 问题1 :图片显示的三段运动时间有什么特点? 问题2:三段运动过程的水平位移相同说明平抛运动水平方向分运动有什么特点? 师生归纳:平抛运动的水平方向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与引导,让学生知道平抛运动的一些基本情况,为后面对平抛运动的分解做铺垫。) 问题情景三: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分析为什么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运动效果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是一样的,水平方向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归纳:1.由于惯性,初速度水平。2.物体仅受重力。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与引导,让学生知道平抛运动的一些基本情况,并且让学生知道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一样都遵循牛顿运动定律,为后面对平抛运动的分析和分解做铺垫。) 三、平抛运动的速度和位移 1.复习动力学研究的两大问题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问题1:平抛运动的合速度如何表示?方向如何? 问题2:平抛运动的合位移如何表示?方向如何?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将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化,激发学生想继续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顺利成章地引入分析的物理量。) 师生归纳:平抛运动的速度规律(老师板书) 。 四、反馈小结、巩固新知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动量守恒定律及“三类模型”问题

第2讲动量守恒定律及“三类模型”问题 一、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 (1)p=p′,系统相互作用前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p′. (2)m1v1+m2v2=m1v1′+m2v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用前的动量和等于作用后的动量和. (3)Δp1=-Δp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大反向. (4)Δp=0,系统总动量的增量为零. 3.适用条件 (1)理想守恒: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2)近似守恒:系统内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远大于它所受到的外力. (3)某一方向守恒:如果系统在某一方向上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则系统在这一方向上动量守恒.

自测 1关于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系统内存在摩擦力,系统动量就不可能守恒 B.只要系统中有一个物体具有加速度,系统动量就不守恒 C.只要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系统动量就守恒 D.系统中所有物体的加速度为零时,系统的总动量不一定守恒 答案 C 二、碰撞、反冲、爆炸 1.碰撞 (1)定义:相对运动的物体相遇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它们的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这个过程就可称为碰撞. (2)特点:作用时间极短,内力(相互碰撞力)远大于外力,总动量守恒. (3)碰撞分类

①弹性碰撞: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没有损失. ②非弹性碰撞: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有损失. ③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合为一体,机械能损失最大. 2.反冲 (1)定义:当物体的一部分以一定的速度离开物体时,剩余部分将获得一个反向冲量,这种现象叫反冲运动. (2)特点: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内力远大于系统受到的外力.实例:发射炮弹、爆竹爆炸、发射火箭等. (3)规律:遵从动量守恒定律. 3.爆炸问题 爆炸与碰撞类似,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很大,且远大于系统所受的外力,所以系统动量守恒. 自测

人教版高三年级物理教案

人教版高三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力的合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定位 为了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一、重点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二、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 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主体性。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如下。这样设计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本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重要手段。 本堂课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思维。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采用六环节教学法,教学过程共有六个步骤。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安排两个同学共提一桶水,再请全班力气的同学来提这一桶水,游戏虽简单,但能迅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然后用图片引导学生通过作用效果相同得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由此引出——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展示合力与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强调等效替代法。举例说明等效替代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年月日 课题§3.5 力的分解课型新授课(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2.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都是矢量运算法则. 3.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物理思维. 2.通过组织探究实验,训练学生明辨是非、格物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探讨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交流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2.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物理学的和谐美和统一美.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教学难点 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教 学 方 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 学手段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台秤、钩码、砝码、细绳、薄板钢条.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 用一根细线提起一个重物和用两根细线同时提起这个重物,在实验演示之前先展 示问题. 师:是一根细线容易断还是两根细线容易断? 生:(非常肯定地回答)当然是一根细线容易断. 实际演示,当两根细线之间的夹角较大时,两根细线中的一根先断 通过实际实验,和学生的认识形成较大的反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进 一步的思考. 师:我们学习完这一节课“力的分解”之后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什么叫力的合成? 2.如何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 3.求下列两个力的合力: (1)F1=30 N,F2=40 N,且方向互相垂直. (2)F1=50 N,F2=50 N,且互成120‘角. [学生活动]解答思考题. [教师抽取部分学生用作图法和解析法的求解过程,并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过渡引言] 在力的合成中,我们知道:当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某个力相同时,这几个力 就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么反过来,也可用那几个力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这 就是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 一、力的分解 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力的合成,现在我们学习力的分解,大家根据力的合成 的定义方法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力的分解. 生: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和方法叫做力的分解. 师:求合力的方法是什么? 生:(一起回答)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那么求分力的方法是什么?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 学生探究讨论力的分解的方法 生:(小声、不敢肯定,有些犹豫)可能也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你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生:从逻辑角度讲,这两个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所以力的分解 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也应该遵循 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微笑鼓励)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像这种方法,我们并没有通过实验 来验证结论,而是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探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理论探究.根 据这个结论,要分解一个力,我们应该把这个力当成什么? 生:我们要把这个力当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师:当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合力时,那么分力应该怎样表示? 生:分力应该是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动能定理导学案

2012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导学案 六、机械能(3) 动能定理 【导学目标】 1、正确理解动能的概念。 2、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与简单应用。 【知识要点】 一、动能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表达式:E k =_____________。 2、动能是______量,且恒为正值,在国际单位制中,能的单位是________。 3、动能是状态量,公式中的v 一般是指________速度。 二、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于物体____________,即w=_________________,动能定理反映了力对空间的积累效应。 2、注意:①动能定理可以由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导出。②可以证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无论是什么性质,即无论是变力还是恒力,无论物体作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动能定理都适用。 3、动能定理最佳应用范围:动能定理主要用于解决变力做功、曲线运动、多过程动力学问题,对于未知加速度a 和时间t ,或不必求加速度a 和时间t 的动力学问题,一般用动能定理求解为最佳方案。 【典型剖析】 [例1] 在竖直平面内,一根光滑金属杆弯成如图所示形状,相应的曲线方程为y=2.5cos (kx+ 3 2 π)(单位: m),式中k=1 m -1 .将一光滑小环套在该金属杆上,并从x=0处以v 0=5 m/s 的初 速度沿杆向下运动,取重力加速度g=10 m/s 2 .则当小环运动到x= 3 m 时的速度大小v= m/s;该小环在x 轴方向最远能运动到x= m 处. [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用长为L 的轻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小球静止在平衡位置.现用一水平恒力F 向右拉小球,已知F=0.75mg ,问: (1)在恒定拉力F 作用下,细线拉过多大角度时小球速度最大?(2)小球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例3]总质量为M 的列车,沿平直轨道作匀速直线运动,其末节质量为m 的车厢中途脱钩,待司机发觉时,机车已行驶了L 的距离,于是立即关闭油门撤去牵引力.设运动过程中阻力始终与质量成正比,机车的牵引力是恒定的.当列车的两部分都停止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高三物理教学心得3篇

高三物理教学心得3篇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高三物理教学过程、课堂信息量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将产生较大影响,在物理实验教学和辅助课堂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高三物理教学心得体会,欢迎欣赏阅读。 高三物理教学心得一: 转眼间,短暂的一学期时光又即将过去。本学期我执教高三1班物理课和高三4个班的物理综合课,本人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试卷、讲评试卷,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以后能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 转眼间,短暂的一学期时光又即将过去。本学期我执教高三1班物理课和高三4个班的物理综合课,本人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试卷、讲评试卷,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以后能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北京第九十四中学高一物理组李兆锋执笔 2008年 3月 【课题】教科版《物理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8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课标》研读】 1.《课标》原文 (一)运动的描述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课标》研读 知识性行为动词2个;技能性行为动词1个;体验性行为动词3个。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讨论交流,即:活动1“飞机跑道的设计”;活动2“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设计”两个字反映出编者意在把学生放在自主学习的位置,活动中要求学生“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 3.算出你的结果”。也适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果在加上“ 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就多了一个探究要素。因此,这节课不应该是一节普通的习题课,而应该是一节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课。 考虑到活动1和活动2本身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中将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等内容作为后续课程,旨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容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给出的实例比较典型,但是略显平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选择了当年震惊世界的“协和飞机失事”事件为线索,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使学生在对设计结果的分析、论证和交流中,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真实的、富有震撼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协和飞机失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抛体运动导学案

高三物理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题 抛体运动 编号 课型 复习课 使用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教学目标:1.理解平抛运动的概念和处理方法 2.掌握平抛运动规律,会应用平抛运动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理解平抛运动概念和平抛运动规律 【基础知识梳理】 1.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只受 ,初速度不为零且沿水平方向。 2.特点: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 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3.研究方法: 通常把平抛运动看作为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一个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直线运动。 从理论上讲,正交分解的两个分运动方向是任意的,处理问题时要灵活掌握。 4.平抛运动的规律 合速度的方向0tan y x v g t v v β== 合位移的方向0 tan 2y g t x v α== 【典型例题】 1、平抛运动的特点及基本规律 【例1】物体在平抛运动的过程中,在相等的时间内,下列物理量相等的是 ( ) A .速度的增量 B .加速度 C .位移 D .平均速度 变式训练1、一架飞机水平匀加速飞行,从飞机上每隔一秒释放一个铁球,先后共释放4个,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人从飞机上看四个球 ( ) A .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排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B .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排成竖直的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C .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在飞机的下方排成倾斜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D .在空中排成的队列形状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例2如图,实线为某质点平抛运动轨迹的一部分,测得AB 、BC 间的水平距离△s 1=△s 2=0.4m ,高度差△h 1=0.25m ,△h 2=0.35m .求: (1)质点抛出时初速度v 0为多大? 图5-1-3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静电场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整理静电场的规律、概念,建立静电扬的知识结构。利用场的思想、场叠加的思想认识和解决电场问题,加深对静电场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静电场部分的内容概念性强,规律内容含义深刻,是有关知识应用的基础。但由于概念和规律较抽象,对掌握这些概念和规律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恰当地建立有关的知识结构,处理好概念之间、规律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复习困难的有效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一、对规律和概念的回顾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复习静电场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原来学过的规律和概念都有哪些?(将学生分组,进行回顾和整理) 学生活动 学生按组,回忆已学的有关知识,相互提醒,相互启发。 在教师的安排下,每组学生选择一名代表,将他们整理的知识内容写在黑板上。(安排3个,由于内容基本相同,其它组再做一些补充。) 学生代表上台。 建立知识结构: 从同学们整理出来的知识内容上看,基本上能够把静电场的有关内容列举出来,但一般来说,每个同学在整理知识时,方式方法又有所区别。为了使知识在我们头脑中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建立一个适合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网络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下面,我们来共同构造这个静电场部分的知识结构网络。 (带领学生整理和建立静电场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图表见附图) 二、静电场概念的几个问题讨论 1.场概念的巩固 [问题1]带电小球A、C相距30cm,均带正电。当一个带有负电的小球B放在A、C 间连线的直线上,且B、C相距20cm时,可使C恰受电场力平衡。A、B、C均可看成点电

荷。①A 、B 所带电量应满足什么关系?②如果要求A 、B 、C 三球所受电场力同时平衡, 它们的电量应满足什么关系? 学生读题、思考,找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通过对此题的分析和求解,可以加深对场强概念和场强叠加的理解。学生一般从受力平 衡的角度进行分析,利用库仑定律求解。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做以下分析。 分析与解:①C 处于平衡状态,实际上是要求C 处在A 、B 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强度为 零的地方。 既然C 所在处的合场强为零,那么,C 所带电量的正或负、电量的多或少均对其平衡无 影响。 ②再以A 或B 带电小球为研究对象,利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和解决。 答案:①q A ∶q B =9∶4,②q A ∶q B ∶q C =9∶4∶36。 [问题2]如图3-1-1所示,在方框区域内有匀强电场,已知U A =2V ,U B =-6V ,U C = -2V 。试用作图法画出电场中电场线的方向。 学生读题、思考。找学生在黑板上作图。 通过此题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对匀强电场的理解更深刻。 分析和解:据题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8V ,A 、C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4V 。所以,先 将A 、B 两点用直线连接,则A 、B 两点间的中点的电势为4V ,与C 点的电势相同。将这 两点连起来,就是电势为-2V 的等势线,电场线应与该直线垂直,且由高电势点指向低电 势点。(如图3-1-1所示) [问题3]我们知道,公式2r Q k E =表示点电荷Q 的场中的某一点的电场强度,得到的单位为N/C ;公式d U E =表示匀强电场中的场强。大小,其单位为V/m 。那么,单位N/C 能否用在匀强电场中?如果能,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单位V/m 能否用在点电荷的电场中,如 果能,其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