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理论第3章教案

民族理论第3章教案

民族理论第3章教案
民族理论第3章教案

性阶级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摩擦、不满、纠纷和矛盾非对抗性不平衡与共同繁荣问题

三、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

一、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民族问题与阶级

问题,都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阶级社会里,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1、在阶级对立的条件下,民族是以阶级来划分的;

2、民族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

阶级问题;

3、民族压迫实质是阶级压迫,这是私有制社会里民族问

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阶级压迫与阶级剥削造成的,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在民族间的特殊形式和反映;

4、民族问题的解决依赖于阶级问题的解决,即消灭民族

压迫,实现民族解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消灭剥削阶级,实现社会主义。

虽然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不是相同事物,二者之间存在着重大区别:

1、民族与阶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此产生的民族问题

和阶级问题也就不同;

2、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产生除了阶级的原因,还

有民族差别、民族特点等造成的民族问题;

3、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

4、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久。

四、民族问题的特点:

1、民族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长期性

民族问题同民族一样,将长期存在,直到民族消亡为止。

○1、民族和民族差别是长期存在的;

○2、消除各民族问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

○3、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4、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在民族问题上来。

2、民族问题的普遍性。

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4 4、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5、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节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总问题

一、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的理论渊源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一部分,必然随着社会总问题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民族问题反作用于社会总问题,对社会总问题的发展变化产生直接影响。

1、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后者作用于民族问题);举例论证启发、讨论

讲述为主举例

举例论证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民族政策常识教学设计 第一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我国各民族的概况: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增强热爱个民族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概况 三、教学难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第二课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知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梳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内涵→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领会党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团结,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 二、教学重点:党的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怎样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撰教学思路,编写问题。

教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七章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目的及要求:认识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视与关心;了解中国的民族干部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和政策; 2、中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和发展。 教学安排:2—4 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 教学主要内容及设计 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和主张,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及帮助少数民族进步、发展和繁荣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一、中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优点 1、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之中,同本民族群众有密切联系,了解和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和特点,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 2、少数民族干部对本民族的解放、对改变本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强烈的要求和愿望,并担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感,善于理解并愿意积极反映本民族人民中的问题、意愿和要求。 60

(二)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 1、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2、少数民族干部是组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骨干,是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带头人; 3、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起着桥梁作用、保证作用、骨干作用、带头作用,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力量和核心力量。 (三)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1、坚强党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胜利的关键; 2、做好民族工作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中心环节; 3、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现代化的可靠保证; 4、是将来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重要条件。 二、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培养了水族的邓恩铭,回族的马骏、郭隆真(女)、刘清杨(女),白族的张伯简,蒙古族的李裕智、多松年,侗族的龙大道,壮族的韦拔群、陈洪淘等;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了大批藏族、彝族、苗族和羌族的少数民族干部; 3、抗日战争时期,培养了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满族、蒙古族的关向应、陈翰章、乌兰夫、嘠达梅林等;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的罗炳辉、张冲、果 基小叶丹、周保中、格达活佛等;中南地区壮族、黎族中的黄治峰、谢扶民、王国兴等;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回族中的阿合买提江·哈斯林、马本 斋等。 61 4、建国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干部。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 全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 教学任务:本册教材共完成四个单元的教学,第一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单元“多彩的中华家园”,第三单元“灿烂的民族文化”,第四单元“知我民族,爱我中华”。分十二课完成。 教学要求及重点: 1、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及各民族的名称。 2、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3、了解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4、了解我国56个民族,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5、了解各民族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6、了解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7、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8、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9、了解各少数民族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 10、懂得在开发祖国疆土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11、了解勤劳勇敢的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的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民族的英杰。

12、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二、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试着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2、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收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怀。 3、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少数 民族,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少数民族,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3、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陌生,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兴趣、接受能力来组织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灵活展现,在活动内容上,注重可操作性。 4、适时灵活渗透安全、环保等教育。如在进行多彩的中华家园这一单元中,向学生结合“创卫”进行家乡环保教育,在进行知我中华,爱我中华这一单元中,向学生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五年级上册民族常识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民族团结教案

民族团结 [知识目标] 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2.掌握各民族共同发展。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 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的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教学重点] 1.民族政策 2.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学难点] 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 [教学方法] 1.多角度导入法。本课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示例法。通过举典型例子来证明课本上的观点。 3.比较法。通过解放前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变化,来论证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3-5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教师放磁带)“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同学们,这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同学们,《团结颂》是国家民委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迎接民族工作会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而特别举办的。它气势恢弘、创意新颖,以“难忘新生”“时代风采”和“团结奋进”三个部分,展现了中国各民族人民奋发图强奔向新世纪的精神风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师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这句话的含义?大家可以讨论一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2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授课教师:李鹏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什么。它们都有哪些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懂得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维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非常符合我国国情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热爱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通过自己家乡的巨变,从而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教学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 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8、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9、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导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 (一)展示学习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二)、学生自学 (三)达标测评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国家的关系 (2)设立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的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3)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1)、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3)、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4)、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5)、保持或者改革并民族风俗习惯。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1)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2)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于促进各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名称: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2.学时学分:40学时 3.开课对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4.课程类别: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少数民族预科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三、课程各章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总体要求】 本课程教学,总体上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的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民族政策的教育;进行全面的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进行良好的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观察和分析以及解决实际民族问题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各章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 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四、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要了解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新中国历代领 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民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中国的民族识别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概念的定义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六个特征的理论;掌握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深 入领会中央提出的“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的论

4.1 民族团结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3.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4. 标签 政治课也可以用,党课也可以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份小礼物,保证你们看了会喜欢。看!这是什么?(老师拿出一张人民币)你们带了吗?如果带了就和老师一起看人民币背面的文字。除了汉语拼音外,你知道它们是哪些民族的文字吗?(依次是:蒙、藏、维,壮)想一想,为什么要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民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不仅方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促进民族团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老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学设计 第一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我国各民族的概况: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增强热爱个民族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概况 三、教学难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第二课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知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梳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内涵→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领会党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团结,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 二、教学重点:党的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怎样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撰教学思路,编写问题。

民族理论常识

识记部分 1.民族的含义: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识别的含义: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3.民族形成的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 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7.民族问题的含义: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 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1 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 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1 2."中华民族的内涵: 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理解部分: 1.民族的基本特征: ①共同历史渊源: 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我国各民族的概况: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增强热爱个民族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概况 三、教学难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课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第1~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知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梳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 谐的局面。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内涵→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领会党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团结,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 二、教学重点:党的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怎样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撰教学思路,编写问题。

民族理论常识

高中民族理论常识知识点 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基本特征?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什么是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意愿、民族源流、相近和就近认同。 3.民族形成的条件和一般规律是什么?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这是民族形成的经济条件。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4.民族的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在我国,你认为目前各民族最重要的是发展哪一方面?为什么? 民族的发展包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 (1)民族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其他方面发展的前提、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根本性标志。 (2)同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更需大力发展生产力。 5.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以后才能实现。 6.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涉及哪些方面?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民族问题涉及四个方面: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结合实际阐述民族问题产生根源 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 (1)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生活环境、语言、不同的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各民族在接触和交往中,这些各不相同的特点和差异,便是造成民族问题的自然原因。 (2)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以及人的行为都会导致民族问题,而这些属于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8.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抓住历史机遇,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9.民族问题有哪些特点? 民族问题有5个方面的基本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10.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社会的进与退,个人的福与祸。 1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和表现有哪些? 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联系越来越多,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的交往、了解、亲近和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共同生活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些都使民族间的共同因素逐渐增多。 表现在:第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第三,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12.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仍将长期存在。请你说说为什么?

(完整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采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像、IP、PAD、手机终端等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资源,录像教材、IP 课件、PAD资源、手机资源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资源,向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便利。 1.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分立式”,由基本教材、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基本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的辅助工具。文字教材的内容以教学大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方法: 1.提问探究法。 2.材料归纳法。 3.小组活动法。 4.讲述法、讲解法。 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是大杂居。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举班级的例子。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班级里哪位是少数民族同学?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 这种分布特点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往来,相互吸引,互相依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5

第五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2、能力目标:结合课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观点对民族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的能力及关心国家大事、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牢记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民族团结观念,并为各民族地区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教学重点: 1、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2、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3、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三、教学难点: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提问法、举例法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党和国家不但确定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且还根据我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

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落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积极为少数民族地区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方针政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讲授新课: 1、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的背景 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制定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生答后师归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科、教、文、卫等事业还相对落后,与东部差距较大。因此,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改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先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方面。 2、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引导过渡: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呢? 指导学生看课本,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并作出回答。 (1)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 如果没有国家的帮助,要消除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差距,一时难以办到,同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民族经济自身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 (2)组织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方针 主要采取人才支持、援建项目、合资经营、联合生产、联合开发、补偿贸易等方法。(3)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的政策 要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早到因地制宜,区别情况,扬长避短,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宣传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团结教育知识宣传 1、什么叫民族?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予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2、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我区、我市民族基本情况怎样?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为10449万多,占全国总人口的8.41%,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所以习惯上把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宁夏常住人口为6301350人。其中汉族人口为4,069,412人,占64.5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231,938人,占35.42%,其中回族人口为2,190,979人,占34.77%。中卫常住人口113.35万,境内分布汉、回、满、蒙古等21个民族,回族人口占34.6%,属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区。 3、民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民族平等的权利有哪些? 民族平等的含义是:(1)各民族一律平等;(2)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3)努力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民族平等的权利有:(1)政治权利:①平等权;②参政权;

③民族区域自治权;(2)经济、社会、文化权利:①管理经济建设自主权;②享受国家帮助发展经济权;③保持、改革和发展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自由权;④宗教信仰自由权;⑤受教育权;⑥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权。 4、民族团结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5、国家对民族平等团结有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1)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图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民族平等政策教案

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并懂得民族平等政策 2、知道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3、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 能力目标:明白并掌握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 发展的重要保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利用所学的民族平等政策知识去辨识日 常生活中的现象,努力去维护民族的平等。教学重点: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不断发展,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也得到实现并不完善,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 新课: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一:请学生阅读全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民族平等?我国的民族平等有什么特征?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核心内容是什么? 3、为什么说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并总结) 教师(总结):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要目标,而民族平等又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所以我国一直在努力做

好民族平等,维护好各民族的权益,尤其是少数民族的。 学生活动二:探究与体验 想一想:1、你属于哪个民族?你知道哪些本民族的人大代表? 2、在我国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均有人大代表,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教师(总结):这正说明了我国民族平等政策落到实处,保证每个民族的正当权益,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权益。 学生活动三:考一考 思考:国家为什么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这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哪个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并总结,因为这是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要求,这属于经济社会发展地位上的平等性,从而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学生活动四:请学生举例说明,我国《宪法》中所规定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权利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接受教育,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等等;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义务。) 学生活动五:学生思考,国家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来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权利平等?(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并归纳) 教师归纳: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国内民族关系的状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民族平等又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所以要实现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当然也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课堂小结: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我国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民族平等政策,知道了它的含义、核心内容、特征,以及它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意义。学完了这一课,更多的希望大家将它们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为国家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尽一份力。 作业设置:课本P3思考题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考试辅导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考试辅导 第一单元民族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S 2、民族的基本特征L (1)共同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 ①族体渊源即共同族源,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共同族源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地域渊源也可称为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 (2)共同生活方式 ①含义:民族的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②地位: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 (3)共同语言 ①含义: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 ②地位: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 (4)共同文化 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 ②地位: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 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 ②地位: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6)共同心理认可 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②地位: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的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3、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我国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4、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渊流、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要求:能够根据材料判断属于哪种识别)S 5、民族形成的条件S (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 (3)经济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6、民族形成S (1)民族形成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2)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可称

高中政治必修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 政策》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掌握宗教政策,弘扬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政策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面对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我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和宗教政策呢?这一堂课,我们就来解决你心中的疑惑。 二、复习预习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①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党领导的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3,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法执政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化法制化规范化。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6,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多党合作制度要长期存在下去。 “互相监督”实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责任。 7,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