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手术期镇痛规范化方案

围手术期镇痛规范化方案

围手术期镇痛规范化方案
围手术期镇痛规范化方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

围手术期镇痛规范化方案

入院

对疼痛进行正确宣教 术前

0.9%NS+非甾体类抗炎药 术前冲击

术中

肋间阻滞镇痛;留置PCIA

术后返回监护室

术后1~3天

进行疼痛评估

(数字等级评定量表+

语言等级评定量表) NS+非甾体类抗炎药 + NS250+曲马多300mg 缓慢静点 NS+非甾体类抗炎药 曲马多100mg im. + NS+非甾体类抗炎药 + NS500+曲马多500mg 缓慢静点 + Or 肌注鸦片类药物 (视觉模拟评分+数字等级评定+语言等级评定+Wong Baker 面部表情量表)

术后2h 、8h 、12h 、24h 、48h 、72h 进行疼痛评分

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轻度疼痛中重度疼痛

修订依据:

1.Guidelin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enhanced recovery protocols - December 2009

2.Five key components of a successful ERPs.Surgery. 2011;149:830-40.

3.What is the Role of NSAIDs in Pre-emptive Analgesia?Drugs. 2003;63(24):2709-23

4.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2012)

5.中国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09)

6.研究探索NSAIDs类药物术后镇痛疗效:氟比洛芬酯显著减轻普外科ERAS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研究. 2013; 27(11): 3765-3766

7.中国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8.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9.胸外科手术患者疼痛处理对策.杨志广,林星宇,邵国光等.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8,,(34):4206-4207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为中心,从确定手术治疗之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手术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的负责人是本 科室实施围手术期管理规定的第一责任人。 ①术前管理标准和措施: 关键环节包括:术前诊断、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术风 险评估、手术耐受力评估与分级、术式选择、术前准备、术前 讨论、手术审批、术前麻醉会诊、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安全 核查等。 1)术前评估:手术医师术前应根据手术患者的病史、体格 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做好风险评估和手术耐受力评估, 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及时纠正患者的相关脏器功能不全情况,使患者能在可耐受的状态下安全度过术中和术后的治疗过程。 2)术前必要的检查:一般手术及有创操作必查项目:血 常规、血型(正反定型,必要时查RH血型)、凝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套、传染病八项常规检查、心电图。特殊手术必查 项目:60岁以上患者心脏彩超;卧床时间长的患者或具有高凝 倾向的患者:双下肢深静脉彩超、D2聚体测定;使用抗凝剂的 患者:手术前一天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常规;预测手术有出血倾 向的患者必须做好术前备血准备。 3)明确手术指征和方式:对拟施手术治疗的患者有明确的 手术或手术探查适应证。在存在多种手术方式的情况下,主刀 医师应根据病情、患者的意愿及相关科室的会诊意见,选择相 对先进、损害小、预后好的术式。医护人员应从关怀、鼓励出发,就病情、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可供选择手术方案及优缺点、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后恢 复过程和预后等方面,以恰当的言语对患方进行解释,协助做 好患者的心理准备工作,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4)告知签字:择期手术手术前一天、急症手术术前由主刀 医师或第一助手同患方进行谈话(谈话内容包括手术指征、术式、手术风险、利弊、抗生素应用、其它可供选择的方法), 但危重患者、毁损性、探查性以及新开展的手术需由主刀医师 同患方谈话。外院专家来院主刀手术,应由第一助手(限本院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为切实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加强手术管理,根据《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卫生部、湖北省卫生厅有关医疗规章制度,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术前管理: 1. 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各级医生应严格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准备输血的病人必须检查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乙肝五项、HCV、H1V、梅毒抗体)。 2. 手术前质术者及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包括:病人病情、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签字。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在病历详细记录。 3. 主管医师应做好术前小结记录。中等以上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重大手术、特殊病员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单上,并上报医务处备案。 4. 手术医师确定应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重大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必要时须上报医务处备案。 5. 手术时间安排提前通知手术室,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

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6. 手术前患者应固定好识别用的腕带,所标的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完成手术部位的标记。 (二)手术当日管理: 1. 医护人员要在接诊时及手术开始前要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房间等。病人进手术室前须摘除假牙,贵 重物品由家属保管。 2. 当日参加手术团队成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台上与巡回护士、其它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由手术者讲述重要步骤、可能的意外的对策、严格按照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安全核对的要求执行。 3. 手术过程中术者对病人负有完全责任,助手须按照术者要求协助手术。手术中发现疑难问题,必要时须请示上级医师。 4.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始终监护病人,不得擅自离岗。 5. 手术中如确需更改原订手术方案、术者或决定术前未确定的脏器切除,使用贵重耗材等情况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务处或主管院长报告;并须再次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实施。 6. 核查术中植入的假体材料、器材标示上的信息及效期,条形码应贴在麻醉记录单的背面。 7. 术中切除的病理标本须向患者或家属展示并在病案中记录。手术中切取的标本及时按要求处理,在标本容器上注明科别、姓名、住院号,由手术医师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手术中需做冰冻切片时,切除的标本由手术室专人及时送病理科,专人取回病理报告。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稿件【推荐】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稿件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精神,积极推动围术期疼痛治疗,加强手术室外镇痛,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不断满足患者对于舒适化诊疗的新需求。在第九届国际麻醉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论坛暨中华麻醉学会麻醉生理与生命科学学组学术论坛召开的同时,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主办,江苏新晨医药有限公司承办的“联合对抗,医路无痛”第一届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西部半决赛于7月28日在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的西宁拉开帷幕。 本次大赛主席由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董海龙教授担任。大赛专家评审团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贾慧群教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陈仲海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冷玉芳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容俊芳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晓斌教授、四川省第二人民医院赵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郑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朱涛教授担任。大赛主持由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黄三医生担任。 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来自川滇、晋冀、陕甘宁青三大赛区。历时近半年的海选及赛区初赛,共有6组选手晋级到西部半决赛。参赛选手通过麻醉医生+专科医生组合,以病例演讲方式共同阐述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方案,分享实际临床经验,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最新理念,实现麻醉和多学科团队医疗的发展,达到1+1>2的效果。 6组选手分别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四川省第二人民医院、山西

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会议伊始,大赛主持黄三老师为现场观众介绍与会专家、赛制及会议日程。其后,由大赛主席董海龙教授致辞。首先,董教授祝贺各位选手进入到西部半决赛,希望参赛选手们能够展现出最精彩的一面。董教授指出,21号文件对麻醉学发展的方向及重点着力的领域做了明确的说明,围术期镇痛管理是麻醉学科的重要课题,做好患者全程无痛管理是麻醉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董教授也提出目前围术期镇痛管理仍有很多问题与不足,如何做好围术期镇痛管理,仍需麻醉医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董教授希望通过此次大赛促进青年麻醉医师与专科医师提升合理用药的观念,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无痛体验,加速患者在围术期的康复,推行围术期医学理念和eras发展。最后,董教授预祝每位选手取得好成绩,并预祝大赛圆满成功。 之后,6组选手围绕“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管理”主题,分别带来了泌尿外科、胃肠外科科、胸外科、普外科等精彩病例,从患者诊断信息、病程、手术、镇痛方案以及如何做好麻醉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协作等方面对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管理方案进行了详细且精彩的阐述。 经过近3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杜伟医生、刘洋医生所演讲的《eras理念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围术期管理1例》获得一等奖!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杨珮宁医生、曹雄医生所演讲的《右肺上叶癌根治性扩大切除术一例》获得二等奖。

医院围手术期管理系统培训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标准文档 围手术期管理培训试题 科室 __ 姓名成绩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围手术期管理制度》规定:术前术者及实施麻醉的医师必须亲自查看患者,向患者及家属或患者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包括:()、()、()、 ()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患者或患者授权代理人签订协议书。 2、主管医师应当做好术前小结记录。()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及()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单上,并上报()备案。 3、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不能()手术。 4、手术前患者应当固定好识别用的(),所标的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完成手术部位的()。 5、()切口手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选择预防性抗菌药物,于术前()小时使用,原则上应在手术后()小时停止使用。 6、手术时间超过()小时以及术中出血量大于()

毫升时,预防性抗菌药物应当加用一次。 7、手术记录应当由()或()负责在术后实用大全. 标准文档 ()小时内完成书写,详细记述()、术中病理大体所见、()、病理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等情况;术后首次病程记录应当由()或()负责在术后()完成书写,除记述手术的重点内容外,还应当记录 ()、()等项内容。 8、手术前后医嘱必须由()或由术者授权委托的医师开具。 9、非计划再次手术是指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需进行的计划外再次手术,原因分为(),即手术或特殊诊治操作造成疗效不佳必须施行再次手术;以及 (),即由于患者病情发展或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而需要进行再次手术。 10、各科室均需建立专门的非计划再次手术专项管理登记表,登记表记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患者姓名、住院号、入院时间、入院诊断、()、()、再次手术名称及原因分析、()。 11、出现非计划再次手术时,科室必须在手术前填写 ()交医务处备案,科室保留一份;对于紧急非计划再次手术可以()上报医务处,术后再以

骨科围手术期镇痛进展

骨科围手术期镇痛进展 作者:王锋,翁文杰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08 关键词:骨科,阵痛 骨科手术后病人的镇痛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一般来说,麻醉医生负责术中的镇痛,而术前、术后的镇痛则主要由骨科医生来完成。积极的围手术期镇痛可以降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肺不张、肺部感染,以及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促进功能锻炼,加快康复。 1 疼痛机制 各种化学、机械、或者热刺激能激活外周的伤害感受器,激活形成的冲动通过神经纤维传到脊髓背根神经节,然后由脊髓背角传向丘脑,经丘脑皮质束到达中央后回感觉区,产生疼痛感觉。因此,要达到镇痛目的,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a)减少周围致敏;b)阻滞伤害感受传入;c)降低中枢兴奋性。 2 围手术期镇痛常用药物 2.1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 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NSAIDs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物酶(cyclooxygenase,COX),减少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转化,从而减少周围致敏而达到镇痛作用。COX有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同时抑制COX1和COX2,而COX1主要分布在胃肠道,故易引起消化道副反应;目前选择性COX2抑制剂效果较好,副反应少,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常用选择。Beck等[1]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在治疗创伤后和术后水肿中有着优秀的镇痛效果和抗炎效果,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能抑制异位骨的形成,但是动物试验已经表明NSAIDs 会引起骨折延迟愈合。Hofmann等发现运用COX2抑制剂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控制较好,且对骨组织的血运及骨组织与假体的整合没有抑制[2]。 2.2 局部麻醉药局麻药主要通过阻断伤害性感受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从而防止中枢致敏而发挥其镇痛作用。用于围手术期镇痛的局麻药主要包括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其中罗哌卡因在产生有效镇痛时的药物浓度对运动神经无阻滞作用,可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且毒副作用小,是用于镇痛的最佳局麻药。动物实验证明在伤害性感受传入前予以局麻药阻滞能减轻动物异常行为反应及背角神经元致敏。马平等[3]将拟行骨科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术前用0.375%的布比卡因在切口处行皮下阻滞,而对照组术后予静脉病人自控镇痛,发现两组镇痛效果相似,证明了局麻药在超前镇痛中的作用。研究认为[4]运用导管技术持续地局部浸润麻醉可以提供不间断的术后镇痛,而将局麻和全麻联合运用能减少麻醉剂的消耗,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物治疗的副反应。Vendittoli等[5]将42个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分成两组,发现局部注射麻醉药组吗啡需求量比对照组低,且恶心等副反应少。对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局部麻醉给药能提供优秀的手术环境并延长术后镇痛,而且避免了许多全麻、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副反应[6]。 2.3 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有镇痛效果好、作用时间长的优点,常用的主要有吗啡、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等,其中吗啡虽然是最古老的镇痛药,但由于其价格低廉,且剂量与时间效应成正相关关系,仍是临床医生的常用选择。口服阿片类药物对中到重度疼痛也有效果,曲马多效果与吗啡相似,但是严重的副作用少,用于控制骨科术后中到重度疼痛是不错的选择[7]。新型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是吗啡的1 000倍,能迅速进入脑髓和其他组织,且在组织中无明显蓄积现象,在脂肪和肌肉组织易清除,它的镇痛强度为芬太尼的7~10倍,非常适用于围手术期镇痛。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2021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2021新版)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2021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术前期可能数分钟至数周不等术后期的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术式而有所不同。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病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及术后康复措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术前管理 1、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 2、经治医生必须请科主任或上级医生查房,共同讨论决定病人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总住院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 3、所有择期手术及部分病情严重的急诊手术均应经科主任审批,四类手术需填手术审批表,疑难重症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科备案,致残手术、科研手

围手术期镇痛规范化方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 围手术期镇痛规范化方案 入院 对疼痛进行正确宣教 术前 0.9%NS+非甾体类抗炎药 术前冲击 术中 肋间阻滞镇痛;留置PCIA 术后返回监护室 术后1~3天 进行疼痛评估 (数字等级评定量表+ 语言等级评定量表) NS+非甾体类抗炎药 + NS250+曲马多300mg 缓慢静点 NS+非甾体类抗炎药 曲马多100mg im. + NS+非甾体类抗炎药 + NS500+曲马多500mg 缓慢静点 + Or 肌注鸦片类药物 (视觉模拟评分+数字等级评定+语言等级评定+Wong Baker 面部表情量表) 术后2h 、8h 、12h 、24h 、48h 、72h 进行疼痛评分

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轻度疼痛中重度疼痛 修订依据: 1.Guidelin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enhanced recovery protocols - December 2009 2.Five key components of a successful ERPs.Surgery. 2011;149:830-40. 3.What is the Role of NSAIDs in Pre-emptive Analgesia?Drugs. 2003;63(24):2709-23 4.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2012) 5.中国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09) 6.研究探索NSAIDs类药物术后镇痛疗效:氟比洛芬酯显著减轻普外科ERAS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研究. 2013; 27(11): 3765-3766 7.中国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8.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9.胸外科手术患者疼痛处理对策.杨志广,林星宇,邵国光等.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8,,(34):4206-4207

围术期常用药物

第四章围术期常用药物 要点: 1.全身麻醉药可分为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主要用于消除患者围术期的不良情绪反应及术中记忆,通常与镇痛药及肌肉松驰药联合应用,以获得满意麻醉效果。 2.镇静安定药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按效能强弱,可分为弱安定药和强安定药。弱安定药主要用于消除焦虑症状,又称抗焦虑药;强安定药又称神经松弛药、抗精神病药。 3.应用中枢性镇痛药可明显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情绪反应,但剂量过大时可产生明显呼吸抑制。 4.吗啡应用过量时可造成全身急性毒性反应,表现为昏迷、严重呼吸抑制和瞳孔针尖样缩小,应及时行气管插管,维持循环稳定。 5.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兼有消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 6.根据作用时效不同,可将肌肉松驰药分为超短时效、短时效、中时效和长时效4类;根据不同作用机制,可分为去极化和非去极化肌松药,后者按空间结构尚可分为甾类和苄异喹啉类。 7.局部麻醉药包括酯类局麻药及酰胺类局麻药两大类,根据作用时效长短又可分为短效、中效及长效局麻药。 8.围术期常用全身麻醉药拮抗剂为氟马西尼;阿片受体拮抗剂为纳洛酮、纳曲酮及纳美芬;肌松药拮抗剂包括抗胆碱酯酶药、钾通道阻滞药及新型拮抗药Org25969三大类。 9.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正性肌力药、血管收缩药、血管扩张药及抗心律失常药四大类。 10.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或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由于药物间相互影响所呈现的效应,包括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敏感化作用及拮抗作用四类。 第一节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general

anesthetics)简称全麻药,是一类能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感觉和反射丧失,从而可实施外科手术的药物。根据给药途径,全麻药可分为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临床应用的全麻药应具有麻醉诱导期短、镇痛完全、一定的骨骼肌松弛作用、麻醉深度易于调控、麻醉后恢复快、无严重不良反应和安全范围大等特点。但目前尚无一种全麻药可完全满足上述要求,为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临床常加用辅助药,如阿片类镇痛药、肌松药、镇静催眠药,或吸入麻醉药(inhalation anesthetics)与静脉麻醉药(intravenous anesthetics)等联合应用。 一、吸入麻醉药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使病人暂时意识丧失而不感到疼痛,称为吸入麻醉(inhalation anesthe sia)。吸入麻醉药可分为气体麻醉药及挥发性液体麻醉药,前者通常加压成液态贮存于耐高压筒内,后者在室温时易挥发。 (一)体内过程 吸入麻醉药脂溶性高,易通过生物膜。药物经肺吸收入血后转运到脑组织发挥麻醉作用,脑组织的药物浓度越高,麻醉越深。当麻醉深度达到稳定状态时,脑内和肺泡内的麻醉药浓度相等,故可用50%病人无伤害刺激性体动反应的最小肺泡药物浓度(minimalalveolarconcentration,MAC)表示该药的效价强度。每种吸入麻醉药均有其特定的MAC数值,数值越小,效价强度越强,反之,则越弱。 (二)作用机制 全麻药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较重要的理论有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和脂质学说。前者认为,吸入全麻药可抑制兴奋性突触和增强抑制性突触的传递,干扰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的功能,易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突触传递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脂质学说认为,吸入全麻药易溶入类脂质丰富的神经细胞膜脂质层内,引起细胞膜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干扰膜蛋白受体和Na+、K+等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整个细胞的功能改变,进而抑制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递,引起全身麻醉。 (三)药理作用 1.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使病人的意识、痛觉等暂时消失,达到镇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稿件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 稿件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精神,积极推动围术期疼痛治疗,加强手术室外镇痛,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不断满足患者对于舒适化诊疗的新需求。在第九届国际麻醉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论坛暨中华麻醉学会麻醉生理与生命科学学组学术论坛召开的同时,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主办,江苏新晨医药有限公司承办的“联合对抗,医路无痛”第一届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西部半决赛于7月28日在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的西宁拉开帷幕。 本次大赛主席由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董海龙教授担任。大赛专家评审团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贾慧群教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陈仲海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冷玉芳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容俊芳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晓斌教授、四川省第二人民医院赵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郑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朱涛教授担任。大赛主持由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黄三医生担任。 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来自川滇、晋冀、陕甘宁青三大赛区。历时近半年的海选及赛区初赛,共有6组选手晋级到西部半决赛。参

赛选手通过麻醉医生+专科医生组合,以病例演讲方式共同阐述患 者围术期疼痛管理方案,分享实际临床经验,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最新理念,实现麻醉和多学科团队医疗的发展,达到1+12的效果。 6组选手分别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四川省第二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会议伊始,大赛主持黄三老师为现场观众介绍与会专家、赛制及会议日程。 其后,由大赛主席董海龙教授致辞。首先,董教授祝贺各位选手进入到西部半决赛,希望参赛选手们能够展现出最精彩的一面。董教授指出,21号文件对麻醉学发展的方向及重点着力的领域做 了明确的说明,围术期镇痛管理是麻醉学科的重要课题,做好患者全程无痛管理是麻醉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董教授也提出目前围术期镇痛管理仍有很多问题与不足,如何做好围术期镇痛管理,仍需麻醉医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董教授希望通过此次大赛促进青年麻醉医师与专科医师提升合理用药的观念,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无痛体验,加速患者在围术期的康复,推行围术期医学理念和eras发展。最后,董教授预祝每位选手取得好成绩,并预祝大赛 圆满成功。 之后,6组选手围绕“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管理”主题,分别带来了泌尿外科、胃肠外科科、胸外科、普外科等精彩病例,从患者

围手术期管理

(模板)围手术期管理 (项目:5.3.5) 目录 1、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2、围手术期护理技术规范 3、围手术期工作流程 4、围手术期护理应急预案 5、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评估护理制度 6、围手术期护理应急预案 7、大手术患者术前评估及处置流程 8、大手术患者术中评估及处置流程 9、大手术患者术后评估及处置流程 10、围手术期护理记录单 11、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单 12、手术护理记录单 13、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监测指标和报告制度

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一)手术前护理: 1.协助医生准确及时的做好患者的全面检查,如手术前需要做血、尿、大小便常规、出凝血时间及心、肺、肝、肾功能的检查。 2.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减轻术前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增加患者参与治疗和护理的意识,利于机体的恢复。 3.皮肤准备:术前一日,患者应剪指甲、洗澡,手术区域按常规备皮,防止切口感染。 4.胃肠道手术:术前一日服用泻药或灌肠,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 5.配血及药物过敏试验。 6.保证休息及良好的睡眠。 7.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病情变化。 8.术晨准备:患者应取下义齿及首饰,按要求放置胃管、尿管,术前半小时给予麻醉前用药。 9.手术后用物准备:备好麻醉床及术后用物,如:全麻护理盘、氧气、负压吸引器、引流袋、监护仪等。 (二)手术后护理 1.搬运患者。 2.保持正确体位:全麻术后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腰麻术后平卧6小时;颈、胸、腹部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改为半卧位,抬高床头30-40度;头部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改为半卧位,抬高床头15-30度,脊柱手术后患者需卧硬板床;四肢手术后患者应抬高患肢。 3.病情观察: (1)监测生命体征,根据麻醉方式测量血压,呼吸,脉搏,直至平稳。(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3)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4)根据需要记录出入量。 (5)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标识清楚,防止脱落、扭曲,保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 4.营养支持:术后应维持患者的营养需求,禁食期间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保证水、电解质平衡。 5.疼痛评估及护理:做好围术期疼痛评估,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及可能持续的时间,做好心理护理,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并观察止痛效果等。 6.并发症护理: (1)出血: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伤口引流情况,及早发现出血征象。(2)切口感染:注意保持床铺及衣物整洁,如有污染及时更换,如术后3-5天患者仍有激烈疼痛,应观察切口有无感染迹象。 (3)吻合口漏:表现为术后一周左右突然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或持续性胀痛,发热,腹膜刺激征(+),应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护好引流管周围皮肤,遵医嘱用药,争取最佳疗效。

围手术期管理规定完整版

围手术期管理规定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术前期可能数分钟至数周不等术后期的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术式而有所不同。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病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及术后康复措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术前管理 1、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 2、经治医生必须请科主任或上级医生查房,共同讨论决定病人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总住院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 3、所有择期手术及部分病情严重的急诊手术均应经科主任审批,四类手术需填手术审批表,疑难重症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科备案,致残手术、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由科主任报医务科,由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 4、主刀医师亲自与病人或家属术前谈话,谈话内容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并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5、手术通知单应由总住院或科主任统一填写,各项目(包括参观人员)均需详细、准确填写到位,如手术室要求接台,科室需配合手术室,自行将接台顺序排好。

6、择期手术,手术通知单需10∶30前送至手术室,急诊需术前30分钟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并标明“急”字。 7、麻醉医生须于手术前日亲临病房查看二、三、四类手术病人,了解病情:患者身体状况、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再决定麻醉方式,同时了解术前准备情况,如准备不充分有权暂停手术并在病历中写出麻醉评估意见。 8、手术当日病人作好术前准备后,由手术室7∶30带病历将病人接往手术室,手术室护士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手术安排表后方可推入手术间。 9、患者入手术间前,手术室护士应在准备间为患者脱去自身衣服,换上手术服。 二、术中管理 1、手术医师须9∶00前进入手术室,进手术室后必须遵循手术室管理规章制度并协同麻醉医师再次确认手术病人姓名、手术部位。 2、麻醉医生及手术间内所有医护人员应注意语言交流严肃性不得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时刻注意尊重病人。 3、术中遇到困难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能解决的,应暂停手术,拟请上级医生或医务科进行术中会诊。术中如需调整手术方式或扩大手术范围需由主刀医师与病人家属谈话,征得家属签字同意后方可施行。 4、术中急需用血,巡回护士负责催促各环节争分夺妙在最短时间内将血送到手术间,化验室必须配合以最快速度合血。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 一、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 (一)术前安全管理 1、手术医生必须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时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除急诊手术可当天送手术通知单或电话通知手术室外,择期手术应提前1-3天与手术室电脑预约。 2、病房护士按医嘱作好术前准备,如:备皮、导尿、灌肠、术前用药等,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情况,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并做好记录。 3、术前访视:除急诊急救手术外,手术室麻醉师及护士应按手术通知单提前到病区作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和参加手术的人员、进行麻醉风险及安全告知等,并认真填写麻醉术前访视记录和手术室护理访视记录(在患者的护理记录单上进行记录)。特殊情况须及时与主管医生或手术科室主任或护士长联系,并及时向麻醉科主任或手术室护士长汇报。 4、术前物品准备:麻醉科、手术室须根据日常手术开展的种类,准备手术用物、设备、药品等,并保证其随时处于安全适用状态。特殊手术,应按手术通知单提前作好准备。 5、人员准备:手术科室主任、麻醉科主任及手术室护士长须严格执行依法执业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依据手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合理安排参加手术人员。 6、手术间的安排:手术室护士须按照手术切口种类安排手术间,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手术时间顺序。根据季节、环境温度,调节手术间温湿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防止患者着凉。 7、麻醉科、手术室工作人员须严格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认真落实手术病人身份核查措施,认真填写《病区与手术室病人交接登记本》,严格杜绝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的执行情况。 (二)术中安全管理 1、参加手术人员须认真实施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程序,认真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准确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手术安全核查表》和《手术清点单》。

骨科围手术期镇痛方案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骨二科镇痛方案 镇痛方案适应症— 1、标准疼痛控制方案—年龄超过18岁,AS AⅠ~Ⅲ级,无磺胺药物过敏史、溃疡史、慢性 疼痛病史,术前2周未曾服用阿片类药物或NSAIDs的患者进入该方案。 2、个体化疼痛控制方案—未能进入方案的患者,如儿童、高龄、多种慢性病患者等根据疼 痛评分给予个体化疼痛控制方案。 标准疼痛镇痛方案 术前(原则:超前镇痛): 心理疏导、健康宣教; 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200mg 口服bid 或者术前1天内塞来昔布胶囊400mg 口服;术中:术区周围注射“鸡尾酒”(膝关节置换术) 鸡尾酒配方:0.25%布比卡因400mg 注射部位: 吗啡5mg 膝关节后侧、内侧、关节囊内外侧 复方倍他米松7.5mg 副韧带起止点、伸肌装置、 生理盐水50ml 髌韧带脂肪和皮下组织 术后(原则:多模式联合镇痛、个体化镇痛):按疼痛评分给予方案 塞来昔布胶囊200mg 口服bid 3-6天;不用镇痛泵; 方案一、(不使用镇痛泵)帕瑞昔布钠针剂(特耐)40mg bid (术后即使用首剂),必要时临时加一种弱阿片类(可待因、曲马多、强痛定)止痛,如曲马多10mg 肌注,连续3天;改为塞来昔布胶囊200mg 口服bid 直至微痛或不痛(一般1-2周),必要时合用一种弱阿片类止痛, 如曲马多10mg 口服qd; 方案二、(使用镇痛泵)静脉PCA泵2-3天;帕瑞昔布钠针剂40mg bid(术后即使用首剂),连续3天;后改为塞来昔布胶囊200mg 口服bid 直至微痛或不痛(一般1-2周),必要时合用一种弱阿片类止痛,如曲马多10mg口服qd; 方案一、(不使用镇痛泵)—帕瑞昔布钠针剂40mg bid (术后即使用首剂),连续3天,必要时临时加用强阿片类(吗啡、芬太尼、哌替啶)止痛剂,如哌替啶75mg 肌注;后改为塞来昔布胶囊200mg 口服bid 直至微痛或不痛(一般2-4周),必要时合用一种弱阿片类止痛剂,如曲马多10mg 口服qd; 方案二、(使用镇痛泵)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泵)48小时;帕瑞昔布钠针剂40mg bid连续3天(术后即使用首剂);必要时临时加用强阿片类(吗啡、芬太尼、哌替啶)止痛剂,如哌替啶75mg 肌注;后改为塞来昔布胶囊200mg 口服bid 直至微痛或不痛(一般2-4周),必要时合用一种弱阿片类止痛剂,如曲马多10mg 口服qd; 其他止痛方式 1、物理治疗,如术后患部冰敷,每半小时10分钟,连续6-8小时; 2、其他辅助药物:包括镇静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或肌松药等。

骨科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治疗的进展_杨朝晖

骨科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治疗的进展 杨朝晖1,熊剑2 1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443002);2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目前,骨科围手术期镇痛的方法比较多,如阿片类、非甾体类药物,硬膜外麻醉,局部麻醉,外周神经阻滞等,但是其使用及效果各有局限性。对于骨科患者来说,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是极其必要的,但是术后疼痛极大地阻碍了患者功能锻炼及康复。国内外许多专家主张将术后疼痛作为与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同起来的“第五生命体征”,应予及时正确的处理。良好的术后镇痛在骨科围手术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围手术期的镇痛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并且让患者及早进行功能锻炼,这一点对于骨科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目前的镇痛方法有很多,而多模式镇痛已经得到公认。本文就多模式镇痛治疗在骨科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多模式镇痛的原理 围手术期的疼痛是几个痛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手术伤口的刺激、损伤引起的炎症刺激、周围躯体和内脏的痛觉刺激、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元疼痛的刺激等,因此,术后疼痛的治疗应该结合不同的手术方式,针对不同的疼痛机制,以达到提高患者疼痛阈值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为目的[1]。 多模式镇痛是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或镇痛方法,由于作用机制不同而互补,镇痛的作用相加或者协同,同时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小,不良反应相应降低,从而达到最大的效应/不良反应比。 2多模式镇痛在骨科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2.1四肢骨折手术翁文杰等[2]研究表明,骨科围手术期中应用多模式镇痛能明显有效地控制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且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翁文杰[3]将470例手术患者以严重疼痛、重度疼痛、中度疼痛及轻度疼痛的标准划分为A、B、C、D4组,各组在围手术期使用不同的镇痛方式,在术后不同时间段(2、24、48h及4、8、12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发现评分普遍低,从而得出结论:围手术期采用个体化多模式镇痛能够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功能的康复。也有学者[4]认为,曲马多和他喷他多盐酸盐的联合应用,与单纯使用阿片受体激动剂相比,对呼吸抑制的风险系数更小,依赖性更小。REUBEN等[5]的研究显示,术前使用塞来昔布能明显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术后患者疼痛也明显减轻,术前和术后使用塞来昔布对于手术后出血的发生率没有影响。有研究[6]报道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围手术期中,使用多模式联合的肩膀注射镇痛比静脉患者自控镇痛能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 2.2髋关节置换术曾有学者[7]提出一种思路:用影像学来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他们认为,在术后,在病理学无法通过常规的方法进行检测和区别的时候,MRI能够对髋关节假体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提供有效的影像依据,而临床医生则能根据影像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来诊断髋关节疼痛的程度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已经有学者[8-9]证明:全髋置换术后,外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镇痛相比,能够提供相同的镇痛效果,而且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较低,但外周神经阻滞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执行起来受到专业和技术的限制。有学者[10]通过进行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发现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连续股神经阻滞是一种可以接受的镇痛选择,它可以避免恶心呕吐等一些口服药的并发症,但是不同的穿刺部位(股骨与后路腰丛)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有没有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JOPPICH等[11]通过40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观察研究,发现静脉注射吗啡和羟考酮的结合能够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然而,作为一个探索性的试验研究,还需要更多的病例。 也有学者[12]认为,在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中,关节止痛注射液的“鸡尾酒”式镇痛方法可能会降低术后全身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并提供更好的疼痛控制和早期康复。李军等[13]认为,在全髋置换术中通过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和方法,能在不同层面上阻断疼痛的传导路径及其神经递质,得到良好的临床镇痛效果。 2.3全膝关节置换手术PAGNOTTO等[14]的研究证明,使用股骨和坐骨神经阻滞的多模式联合疼痛管理技术可以大大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与并发症。同时有学者[15]提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5d的远红外线热疗法可以降低患者的痛苦,并减少患者的不适感。MEFTAH等[16]将90例单侧全膝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关节周围注射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两组镇痛效果相似,作者认为关节周围注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龙成等[17]通过对60例全膝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认为,塞来昔布联合“鸡尾酒”的多模式镇痛方法效果确切。 全膝置换手术是否成功取决于手术技术及术后功能锻炼,而术后功能锻炼则取决于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在过去的10年中,对于全膝置换术患者的镇痛方法主要包括:24h 和48h的静脉患者自控镇痛、股神经阻滞、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但是,所有这些技术都有不足之处:疼痛控制不理想及其不良反应。而目前一部分学者[18]强调膝关节周围注射镇痛。他们认为能提供更好的疼痛控制,降低整体麻醉消耗,减少住院时间,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改善功能锻炼。但是他们使用的关节注射液的配液却不相同[18-20]:方案1,罗哌卡因300mg、甲基强的松龙40mg、吗啡5mg、肾上腺素(1?1000)0.5mL,加入生理盐水至100mL;方案2,酮咯酸30mg、吗啡5mg、肾上腺素0.3mg、罗哌卡因150mg,加入生理盐水至100mL;方案3,罗哌卡因375mg、氟比洛芬酯50 mg、吗啡5mg、肾上腺素5mg、地塞米松5mg,加入生理盐水至100mL;方案4,罗哌卡因20mL(10g/L)、复方倍他米松 · 323 · 广东医学2013年1月第34卷第2期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Jan.2013,Vol.34,No.2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一、手术分级及审批: 各手术科室应根据我院《手术分级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手术权限审批,安排相应级别医师手术。 二、术前医师准备工作: (一)主管医师应熟悉并评估患者病情,完善术前必需检查,完成相关医疗文书书写,手术者术前应亲自查看患者。 (二)重大、疑难及新开展的手术,均应进行术前讨论。急症手术如时间不允许进行术前讨论,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重大手术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含副主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 (三)术前了解患者及家属社会、心理状况;应请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查房,共同商讨患者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应积极完成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及某些特殊检查,尽可能在术前得出正确诊断。 (四)手术者应亲自与患者及家属术前谈话,介绍拟进行手术的风险和预期的治疗效果,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替代治疗方案等,取得患方同意,并与患方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五)麻醉医师应于手术前一日亲自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及术前准备状况,再决定麻醉方式,如发现手术准备不充分有权暂停手术并在病历中写出麻醉评估意见。麻醉医师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麻醉方法、麻醉风险、注意事项等,在保证患者及家属能正确理解的前提下,完成签署《麻醉同意书》。 (六)估计需要输血的患者应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必要时并备一定数量的红细胞、血浆或全血等。采取措施纠正患者全身情况欠佳状况,以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对术中拟用药品有需要作过敏试验的,术前均应按要求做好过敏试验。 (七)择期手术,手术通知单需于手术前1天发送至手术室,急症手术需提前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并标明“急”字。特殊感染患者递交手术通知单时应特别注明,以便手术室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术前护理准备工作: (一)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等情况,向患者作入院宣教,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二)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皮肤及胃肠道准备、合血及交叉配血、药物过敏试验、手术前和手术当日的准备等。 (三)患者入手术间前,病房护士应为患者脱去自身衣服,换上病员服,不得将患者衣物、石膏、牵引器等污染物带入手术间。 四、手术部位标示,见《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 五、手术患者交接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58558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术前期可能数分钟至数周不等术后期的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术式而有所不同。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病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及术后康复措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术前管理 1 、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 2 、经治医生必须请科主任或上级医生查房,共同讨论决定病人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总住院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 3 、所有择期手术及部分病情严重的急诊手术均应经科主任审批,四类手术需填手术审批表,疑难重症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科备案,致残手术、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由科主任报医务科,由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 4 、主刀医师亲自与病人或家属术前谈话,谈话内容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并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5、手术通知单应由总住院或科主任统一填写,各项目(包括参观人员)均需详细、准确填写到位,如手术室要求接台,科室需配合手术室,自行将接台顺序排好。 6、择期手术,手术通知单需10∶30前送至手术室,急诊需术前30分钟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并标明“急”字。 7、麻醉医生须于手术前日亲临病房查看二、三、四类手术病人,了解病情:患者身体状况、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再决定麻醉方式,同时了解术前准备情况,如准备不充分有权暂停手术并在病历中写出麻醉评估意见。 8、手术当日病人作好术前准备后,由手术室7∶30带病历将病人接往手术室,手术室护士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手术安排表后方可推入手术间。 9、患者入手术间前,手术室护士应在准备间为患者脱去自身衣服,换上手术服。 二、术中管理 1、手术医师须9∶00前进入手术室,进手术室后必须遵循手术室管理规章制度并协同麻醉医师再次确认手术病人姓名、手术部位。 2 、麻醉医生及手术间内所有医护人员应注意语言交流严肃性不得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时刻注意尊重病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