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海洋经济战略视角下的宁波城市发展

国家海洋经济战略视角下的宁波城市发展

6

2011.7

三江论坛

[摘要][关键词]随着国家海洋经济战略全面启动,沿海城市在新一轮的发展过程中将重新洗牌,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核心的宁波,将面临激烈竞争的区域环境,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重点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宁波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更趋严峻。本文通过历史上重大事件对宁波城市发展影响的分析,提出未来宁波城市需要从找准发展坐标、寻求区域合作、重塑城乡空间、维育城市特色四个方面进行突破。

海洋经济战略宁波城市发展

作者张能恭,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浙江宁波315040)

张能恭

国家海洋经济战略视角下的宁波城市发展

一、引言

二、历史重大事件与宁波城市的发展

国家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给宁波带来了重大机遇,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一方面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另一方面作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组成部分将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由此实现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性转变。与此同时,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重点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之后的国家第四个新区,将成为国家政策倾斜的战略高地。

国家“十二五”规划在推进沿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途径上,河北、山东、江苏、福建都是跨市的区域发展,唯独对浙江提出了单一的舟山群岛新区的概念,把舟山的发展与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及山东半岛经济区并列,体现了国家对舟山明

显不同的发展思路,设想以舟山群岛新区为增长极,带

动浙江省乃至整个长三角海洋经济的发展。宁波在新一轮国家战略格局中的相对地位将由此发生一些变化,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是要创新发展理念,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寻求加快发展的“良方”。

宁波城市有近1200年的造城历史,唐代中叶形成,宋元趋于繁荣,明清有进一步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宁波城市迅速发展,但同时随着上海的崛起,宁波城市地位逐渐下降。之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战略上的海防城市,宁波城市发展受到制约,改革开放以后才重新崛起。宁波城市发展有起有落,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受政策因素或重大事件的影响。可以说,宁波城市的历史是由各个时期中的重要事件构成的,也是一部港口与对

外贸易的发展史。如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至三江口,

7

SANJIANG FORUM

2011.71844年宁波开埠,1979年宁波港对外开放,1984年作为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梅山保税港区和杭州湾大桥建成通车,等等,这些事件在宁波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提升了城市的区域地位,完成了城市阶段性的转型。(见表1)

宁波城市在近现代发展史上有二次发展机遇。第一次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宁波与广州、厦门、福州、上海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在江北地区设置码头,建造库场,伴着新港的兴起,城市跨过奉化江和余姚江向江东和江北发展,但随着上海港的兴起,宁波逐渐衰落。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宁波港对外开放,1984年宁波作为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城市由内河向河口再向滨海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临江、滨海发展的空间格局。

两次机遇,宁波城市得到了发展。特别是第二次机遇,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区位优势日显突出。但是与大连、青岛、杭州、苏州等兄弟城市相比,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能量集聚程度不够,城市发展相对较慢,以港兴市的战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港口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港口对城市发展贡献有限,城市地位、规模与港口不相匹配。以下简单的几个数据可以为证: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自2008年之后超

越上海港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第一大港,年集装箱吞吐量从2000年世界排名第67位到2010年跃居全国第3位、世界前6位,而城市竞争力的排名自2006年以后则持续下滑,从2005年第6位到2010年下滑到第17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作为海洋经济示范区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给宁波城市的发展带来第三次机遇,宁波将再次面临历史性的抉择。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市场的先发优势和民营经济的灵活机制,宁波在改革开放前30多年里赢得了先手,但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宁波所拥有的优势正在日益弱化,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更趋严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需要结合国家战略的调整和区域环境的变化对自身重新进行审视,关注和解决大港口与小城市、强区县与弱市区、重经济与轻文化三大矛盾,并作出前瞻性的安排。

(一)找准发展坐标

改革开放以后,宁波的城市定位经历了行政区(省域)中心城市到经济区(长三角)中心城市两个阶段,1986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宁波城市性质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口岸、浙江省经济中心”,1999版和2006版的城市性质调整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口岸到港口城市,从浙江省经济中心到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显现了宁波城市地位的提升和阶段性战略目标的调整。最近在《宁波2030城市发展战略》中把宁波的区域地位和城市功能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宜居城市”,并提出“亚太国际门户、山海宜居城市”两大核心目标。如何实现从小城、大港向大市、强港发展,须从以下三方面明确转型提升的视野与方向。

首先,跳出宁波看宁波,建立向先进城市叫板的区域或国家新坐标,在全球、全国、长三角三个层面准确寻找自身的定位。全球环境在全球化、国际化两个方面影响城市竞争,把城市竞争力放在全球视野里才会有充分扩张的空间;国家环境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是城市发展政策,包括经济、人口、土地、交通、住宅等政策,它直接影响城市发展方向、建设行为、规模效应和

三、新发展背景下的宁波城市发展对策表1重大事件对宁波城市发展的影响

重大事件影响

821年明州州治迁至三江口1979年宁波港对外开放,

1984年作为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94年市第八次党代会确立“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2002年为促进港城联动,城

市行政中心在东部选址

200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鄞县,设立鄞州区2003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通车)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城市跳出三江口向河口、

滨海发展,形成三江、镇

海、北仑三片滨江、滨海组团式结构

城市定位从浙江省经济中心转向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东部新城开发建设南部鄞州新区及南部商务区建设

余慈地区发展,杭州湾新区设立

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及北仑滨海新城建设提出

1844年宁波开埠

城市在三江口西南形成雏形

城市跨江向余姚江北、奉化江东发展,形成海曙、

江东、江北三片跨江组团式结构

8

2011.7

三江论坛

城市的综合素质。区域环境与城市竞争力关联度最大,区域经济状况、人口素质、资源禀赋、文化底蕴等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竞争的基础和竞争力成长的态势。因此要放大视野,从内向型的竞争和腹地扩张到国际化扩张,利用港口资源和区位环境优势,全力打造全球城市区域(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国际性二级城市,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港口物流、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产业有机组合,成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

其次,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关键是处理好与上海、杭州这两个长三角重要城市的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同为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核心的舟山群岛新区的关系。宁波与上海渊源极深,宁波曾经是我国著名的商贸和港口城市,而上海就是“宁波帮”经商的舞台,两市是一种经济关系,港口地位之争由来已久,宁波在上海大小洋山的开发上有颇多的想法,宁波在处理与上海的关系上应该向苏州学习,从观念到实践突破港口的束缚。宁波与杭州属于同区位竞争的两个城市,更多的是一种行政关系,中心地位之争激烈,宁波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但实际上其经济地位一直充当着长三角南翼或浙江省老二的角色,近几年杭州在“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指导下,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城市建设质量远超过宁波。宁波在处理与杭州关系上应该向深圳、青岛、大连学习,在竞争中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宁波与舟山的密切关系犹如手足与唇齿,历史上舟山曾称“甬东”,一度属宁波管辖,地理上两市一水之隔,经济生活上舟山对宁波的依存度大,人文上文化习俗与语言相近。过去,宁波没有放下架子主动与舟山联络,因此两市港口资源的整合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合作,而今舟山战略地位提升,两市的关系进入了一种新的格局,但从长远来看,两市甚至包括上海,通过核心资源竞合,优势互补,前景远大。

第三,选择恰当的标杆城市。宁波城市要承担区域甚至国家的责任,其参照物不应只是国内沿海城市,要有一定的高度。一方面标杆城市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基本特点要与宁波具有一定的相近性,都属于著名的国际化港口城市和区域核心城市。另一方面标杆城市的创新转型、城市管理、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值得宁波学习借鉴。建设国际化城市要求宁波具

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更加主动、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在更高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

(二)寻求区域合作

近年来,国家从发展战略要求出发重构了国家沿海经济版图,新一轮沿海再开发格局已全面拉开。宁波位于长三角地区南翼,南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临太平洋,西连长江流域和内陆中部地区,区域内外海陆空交通发达,又紧邻国际航运战略通道,具有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加快开发开放的有利条件。但是必须看到,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不仅影响的腹地非常有限,而且受到周边城市的强烈挤压,在与沪杭之间的产业竞争中,宁波明显处于下风,正如有专家所说“宁波发展是孤独的”。

面对杭州在长三角南翼争夺区域空间的竞争态势和宁波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区域空间的自身要求,宁波需要寻找自己的区域联盟和作为中心城市的影响区域,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与合作,加快发展形成宁波都市经济圈。一方面要加强与温(州)台(州)的合作。甬台温沿海都市带是长三角经济区与海西经济区之间重要的经济板块,其共同的特点是海洋资源丰富与民营经济发达,随着区域性交通设施的改善及特色工业的形成,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宁波要积极发挥区域发展中的中心作用和集聚效应,创新合作模式,在港口物流、临港产业、滨海旅游、海洋科研、商贸等与温台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加强与台州在三门湾地区的联合开发,该地区作为甬台温都市带上的成长性区域,联合开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三方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要实现最佳配置,在接轨上海的同时,发挥辐射浙南甚至海西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舟山的竞合,在甬舟港口整合的基础上,加快甬舟一体化进程,在海洋经济示范区核心功能上优势互补,实现港口、临港产业、旅游等共建共享。通过区域深度合作,拓宽经济腹地范围,强化宁波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构筑新型的浙江沿海城市体系,建立“资源共享、产业互动、错位增长、一体发展”的合作共赢新格局。

(三)重塑城乡空间

宁波现状城乡空间具有四个特点:一是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总体上呈现中北部城镇密集连绵、南部稀疏点状格局;二是受土地政策的制约,各县(市)区转向滨海滩涂地区发展,滨海地区成为新的空间增长点;三是区域整体发展要求与各县

9

SANJIANG FORUM

2011.7(市)区局部发展的矛盾突出,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进一步凸显;四是市域中北部形成中心城西部、余慈地区两大城镇连绵带。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是至关重要的,要研究制定产业空间适度集聚、城乡空间统筹发展、市域南北协调发展、主城职能空间疏解的策略,空间上破解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行政分割和梯度差异两大问题。

1、市域城乡空间结构

空间发展模式由城市型向都市区型转变。以区域共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突破点状城市的发展局限,在杭州湾南岸、象山港及三门湾北岸寻找城市发展新的空间资源,改变小城、大港局面,实现城市功能从“港口城市”到“亚太国际门户”和“国际性二级城市”、城市空间从三江口到三海湾的嬗变。设想将全市划分为三个片区,每个片区由若干组团组成,即都市核心区(三江片、北仑片、镇海片、奉化中心城区、若干新城新市镇)、杭州湾片区(余姚中心城区、慈溪中心城区、杭州湾新区、若干新城新市镇)、象山港三门湾片区(象山中心城区、宁海中心城区、三门湾新区、若干新城新市镇),三片区之间通过快速干道和快速轨道交通连接,形成一体化的大都市格局。

空间结构由传统的城镇体系点轴型向网络型转变。城乡空间结构与土地、产业、生态等资源整合及与快速交通网络相结合,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形成一核两翼、两横两纵、多中心走廊式空间结构:一核为都市核心区(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奉化中心城区);两翼以杭州湾片区(余姚中心城区、慈溪中心城区、杭州湾新区)为北翼,象山港三门湾片区(象山中心城区、宁海中心城区、三门湾新区)为南翼;两横城市走廊一为杭州湾新区、观海卫、龙山、镇海、北仑,二为泗门、姚周、慈溪中心城区、余姚中心城区、丈亭、慈城、三江片;两纵城市走廊一为宁波中心城、奉化中心城区、西店、宁海中心城区、岔路,二为北仑滨海新城、象山中心城区、石浦等。

都市核心区重点是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拓展核心区空间,优化核心区空间结构;杭州湾片区作为都市区副中心,整合余姚中心城区、慈溪中心城区、杭州湾新区、姚周新区四大板块,提升该区整体竞争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象山三门湾片区做强滨海休闲旅游与绿色海洋产业,处理好滨海地带及海岛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都市核心区(中心城)空间结构

都市核心区空间具有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发展方向呈现向四周不均衡蔓延,二是滨海地带发展(北仑滨海、鄞州滨海等)弥补城市发展空间政策资源(土地指标)不足,三是近郊城镇向中心城市连绵发展。

调整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向东是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向,目的是为支持港口的发展,东部新城就是在这样思路下启动开发,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东部新城尚未完全形成,其战略局限性已逐步显露,空间局促、对城市及区域带动力不足。海洋经济战略的重点不仅是中心城东部滨海地区,还包括北部杭州湾地区和南部滨海地区。为实现全域都市化和一体化,特别是促进市域南部地区的发展,都市核心区应实施“北进南下、东优西扩、组团发展”空间发展战略。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条件、现状格局、交通条件和生态格局,鉴于此,第一,要强化组团式发展结构,利用自然山水和人工绿楔设立生态隔离带,防止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第二,要实现从单中心组团式结构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转变。第三,要跳出三江口的地理限制,选择战略性的发展空间。形成一核三片五组团江海相拥的空间结构,一核为三江片,三片为镇海片、北仑片、奉化片,五组团为北仑滨海新城、东钱湖新城、九龙湖新城、溪口—雪窦山、莼湖—阳光海湾。城市中心为一主三副,其中主中心适当南移,促进南部滨海地区发展,同时加强对温台的辐射。

(四)维育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既是支撑整个城市生存、竞争、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又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魅力所在。宁波地处宁绍平原,枕山面海,河网纵横,兼具山海和江南水乡独特的地理特征。同时宁波历史悠久,历史遗存丰厚,是河姆渡文化和浙东文化的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和著名商埠。从宁波的地理环境和城市成长过程来看,构成城市空间特色的基本要素有三:一是枕山面海、河网纵横的自然环境;二是浙东传统文化与港口贸易文化融合的历史环境;三是城、山、田分隔的组团式布局结构的人工物质环境。

宁波的城市空间特色问题主要是滨水空间的利用,随着城市陆路交通发展,水路运输量大大降低,滨水空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遭受冷落,到了21世纪初才开始关注与重视。宁波水空间的利用经历了亲水、(下转第5页)

5

SANJIANG FORUM

2011.7重点突破,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强省,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3.着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专利申报、品牌打造,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营销网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带动全省外贸出口平稳较快增长。积极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以及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符合节能减排方向的企业解决资金困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直接融资。电力、土地等要素也要向这些企业倾斜。

4.积极推进体制改革。要抓紧部署启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争在实现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取得突破。继续大力推进“1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国家物流建设试点省、湖州和丽水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等工作,努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地方金融创新发展,努力缓解要素制约。

5.进一步做好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做好就业、收入、社保、教育、医疗卫生等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以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来促进消费平稳较快增长。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紧研究制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政策举措,全面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前期研究,明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目标原则、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还要结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整顿、文化市场管理等工作,研究制定一批专项行动计划,确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上接第9页)背水、面水三个阶段,从城市特色本质来看,更多地体现在江南水乡与港口文化的结合,灵秀而开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营造新型的城市亲水生活空间模式,打造时代的、自然与人文的“江南、海滨”城市特色。

营造宁波城市特色要把握四个原则:第一,多样与适宜相结合原则。有意识地把商业、文化、办公、居住等功能组织在一起,实现多种不同用途的有机混合,增强滨水地区的吸引力,同时要考虑滨水地区功能与周边功能、滨水地区内部功能之间的协调。第二,生活与空间相融合原则。在满足土地使用的合理性基础上,注重大众的物质、精神、心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需求,把人的尺度作为空间量度的标准,适应现代生活模式、地域属性和城市文化背景,塑造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可接受的、融合程度高的空间。第三,本土与现代相结合原则。具有现代特色的本土,本土才有其生命力,而富含本土特色的现代,现代才有其个性。因此,一方面要坚持本土的现代化,整体保护与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历史建筑通过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对其功能进行置换与再利用;另一方面要坚持现代的本土化,在地域性基础上进行新特色创造。把握和选择不同的本土文化主题,通过城市绿化、城市雕塑、传统工艺再现等不同手段进行显现,实现本土资源的现代转换。第四,自然与人工相结合原则。在“生态性”理念指导下,以人

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作为宗旨,充分利用滨水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营造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环境相辅相成的气氛,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一个生态人文空间。

国家海洋经济战略背景下,宁波城市发展有竞争,同时也有机遇,为此一是要明确区域定位,打造国际性二级城市,参与国际分工;二是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确立中心城市的影响区域和区域联盟;三是要改变传统的城镇体系结构,形成一体化的都市区空间格局;四是要营造新型的城市亲水生活空间模式,打造时代的、自然与人文的“江南、海滨”城市特色。要破解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行政分割和梯度差异,紧紧抓住第三次发展机遇,实现从小城、大港向大市、强港发展。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2030城市发展战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