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国考申论热点梳理(考公利器)

2014年国考申论热点梳理(考公利器)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纲领性论述: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公报体现出三个重点,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推进各领域改革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

1

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维度的宏观热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第一,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三,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第四,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决定性基础,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顺应党心民意,符合时代潮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胜利前进。

2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五个历史转变

在当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指要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看,要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就必须实现五个历史转变。

一是必须实现从注重增长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适度、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历史转变。

二是必须实现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发展到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的历史转变。

三是必须实现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到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的历史转变。

四是必须实现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到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历史转变。

五是必须实现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型经济的历史转变。

经济维度的中观热点:

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胡锦涛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

包容性增长的实质是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的公平正义,强调增长的普惠性。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关键是收入分配的改革。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一,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第二,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关键是增加收入(有钱花)和完善保障(敢花钱),具体措施:

第一,调整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要确立均衡共享的模式。第二,政府要加大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之需,加大社保的投入。第三,优化创业环境。特别是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让更多的就业者变成创业者,特别是要通过扩大就业,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第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更多的高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群体。第五,把城镇化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第六,培育新型的消费文化,完善消费的引导机制。

4

政绩观

(一)评价政绩的标准

在当前条件下,科学发展观是评价和衡量政绩的基本尺度。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追求政绩的动机是什么,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是否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全面发展,是否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推进。而不是将GDP增长视为追求政绩的唯一指标,导致有增长无发展,这样的政绩只能是片面的、错误的;

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协调发展,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是否布局合理、动态平衡,是否做到了五个统筹;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政绩的取得是否以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

(二)政绩观的问题

(三)错误政绩观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即某些领导干部对政绩观认识的偏差。

2、客观原因,就是当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存在问题:一是指标设计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内容。二是考核内容比较随意。三是包含项目过于繁杂。

5

(四)如何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1. 解决好“政绩为谁创”的问题,做到执政为民创佳绩,把群众意见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尺度。

2. 解决好“创什么样政绩”的问题,做到科学发展求真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来创造政绩。

3. 解决好“靠什么创政绩”的问题,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切实做到转变作风务实绩。

4. 解决好“如何考核政绩”的问题,做到科学考评量政绩。在考核班子和干部上,既重视“硬件”,更重视“软件”;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在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要既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重视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数字,又不能惟数字,坚决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

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是关键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有限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目标。“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行为准则。“顾客导向”是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模式。“违法必究”是服务型政府的问责机制。

服务型政府的六个特征:民主责任、法治信用、有限开放、协调精干、公正透明、高效廉洁。

素材一:问责制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9年5月22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会议认为,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健全党内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形成用制度规

6

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是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二)问责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行政问责制的实践尚处于摸索和试点阶段,健全行政问责制从根本上防止权力滥用和行政不作为,切实提升政府执行力、公信力,仍是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1.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问题,使得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过程中责任主体难以明确。在不少地方,推诿扯皮这一行政过程中的痼疾,正在从事前的行政行为实施环节,延伸到事后的行政问责环节。这就需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刚刚起步的“大部制”改革有望对这一问题作出全面回应。

2.问责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凸显“六重六轻”现象:重行政问责,轻法律问责;重内部问责,轻外部问责;重执行问责,轻决策问责;重事故问责,轻日常问责;重应对问责,轻预防问责;重形式问责,轻结果问责。

3.行政问责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尚不完善,制约了行政问责制度的推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问责主体不能充分有效地了解行政行为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公众不能及时、准确了解行政问责程序。问责制度作为现代行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和行政公开、依法行政等相关制度共同发展,互相推进。

(三)推进问责制对策

第一,合理配置和划分权力、明确职责。当前我国党政之间、行政机关之间、正副职之间的职责划分不规范,职能重叠现象严重。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多头监管模式”是造成监管不力的重要原因,农业、工商、卫生、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五大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有权有利的争之,执法和问责的双“真空”。因此,必

7

须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改革,明确机构的职能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否则,责任人难以确定,最终有可能使问责制归之无效或不公平,导致责任虚置或责任追究不到位。

第二,加强信息公开和健全监督。官员问责是一种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而让问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社会各界包括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不可缺位。真正的问责制不应当是强化官僚制,而是要强化官员对人民的服务质量与责任。只有政府透明、政务公开,才能把政府及官员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负责任的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公开,方便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才能使问责不成为“内部解决问题”的姑息行为。

第三,建立自下而上、由公民到政府的真正有效的问责制度,并贯穿到日常的行政管理中去。要使问责制度常态化,并成为悬在每个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让官员提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民本意识,切实依法行政,心有忌惮,减少乱作为、不作为。同时也要防止大量被问责官员风头过后移地为官的制度化安排,让问责制在构建官员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有效机制中发挥作用。

素材二:信息公开

(一)公开存在的问题

1.公开信息不真实

2.公开信息不及时

3.公开错位。

4.公开内容简单、流于形式。

8

5.政务公开手段落后。

(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对策

1.提高政府领导干部“阳光意识”。政府官员要树立“阳光意识”,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信息公开的目的是促进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完善信息公开实施细则等基本制度。以国务院《关于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为依据,加快制定各级政府和部门信息公开实施细则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

3.把握“公开”与“保密”的尺度。加强信息公开,同时,强化保密管理,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为信息公开与保密提供保障,切实提高发现和查处泄密隐患、泄密事件的能力。

4.完善信息公开管理机制。建立一整套的信息筛选和发布机制,建立相应的归类查询制度。在政府网站上,以专栏的形式,将群众急需的信息及时地向外发布。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调研,到基层群众中了解群众最想知道的信息,建立与群众的经常沟通机制。同时,在信息提供中应该强化服务意识,把它当成一种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向群众提供信息。

5.完善政府行政行为过程公开。目前,政府信息公开主要集中于结果公开、程序公开,而对过程公开基本上没有涉及。社会公众所期望的信息公开涉及面更宽,如官员财产情况,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处置过程等。应加大对于重大公共决策,过程的公开比结果的公开,及时公布“正在调查、讨论、审议、处理过程中的信息”。如举办新闻发布会、在各种会议提供市民旁听席、开展意见征求会等。

9

6.进一步强调公民参与。各级行政机关必须按法定的重点范围主动公开为公民、法人等政府信息申请提供便宜服务。如果政府部门不依法履行信息公开的义务,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举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予以监督和追究。

推进科学决策对策

1.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一是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弥补在复杂性条件下决策时政府的局限和不足;二是建立审议会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开听证制度;四是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性。

2.建立决策审计制度。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要尽快在审计部门内部设立效益审计部门,对各级政府开展重大项目进行效益审计,审计结果应向人大提交报告,并予以公示。

3.建立决策评估制度。加强决策执行的效果评估制度建设,以明确、规范的制度来保证决策评估的科学和公正。

4.建立决策问责制度。只有建立了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才能使决策者认真负责地行使决策权,认真负责地组织好决策的执行,才能防止一些部门和个人只看重上级、看重表面过程,而不把精力放在科学决策及其执行上的不良倾向。

5.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激励机制。激励是问责的对立面。只有让决策科学的先进集体尝到甜头,得到利益,有可持续下去的动力和信心,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10

素材四:群体性事件

(一)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

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我们必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没有稳定这个前提条件,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更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群体性事件的变化规律

起因很小——基层反应迟钝——升级为群体性事件——局面失控——震惊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三)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

探讨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原因,对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源性因素: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分化、组合。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经济性因素: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是由于公众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或漠视,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或是由于当地政府的公共政策失误或基层干部的不良工作作风所致。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文化性因素:群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弱、法制观念较淡薄。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政治性因素:政府的决策偏差、干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体制性因素: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11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启动性因素: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

(四)处置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把着力点放在准确判断事件的性质、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切实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上来,靠法律、靠政策、靠政治优势解决问题。其次,领导干部要到一线指挥,面对面地与群众对话,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第三,要高举维护群众利益、维护法制尊严、维护社会稳定的旗帜,把握先机,争取主动,依法果断处置,防止事态扩大。第四,要始终贯彻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文明处置、依法处置、防止矛盾激化。第五,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第六,信息透明非常重要。要在第一时间把真实、准确的信息全面地让媒体知道,并借助媒体力量披露事件真相和细节。”

五:学习型政府

如何建设学习型政府?

第一,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并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社会不断发展、学习无止境的理念,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把工作的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把学习与工作一样要求,使学习成为政府组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政府履行职能的创新动力。

第二,建立完善的政府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协调、平稳、高效的学习机制树立共同理想和目标,来增强组织和工作人员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习型组织充满活力;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使各种教育培训设施、文化设施、基层组织的学习场所和各级各类学习指导组织日趋完善并充分发挥作;建立完善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构,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积极引导和促使政府工作人员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建立学习载体机制,

12

在充分利用和完善已有的有效学习载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设计灵活多样的新载体。使学习生动活泼、不断深入。

第三,完善政府终身学习体系。营造处处是学习之处的工作学习环境、构筑终身学习体系,要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学习资源供给,要大力实施学习工作日常化,充分挖掘、整合和发挥各种学习资源的作用,实现政府工作人员学习环境的拓宽,学习阶段的延长。

第四,学习型政府的建设要和政府职能的履行结合起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用科学发展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鼓励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把握和运用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服务的水平;突出以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需要和工作特点为核心的理论学习,把建设学习型政府的普遍规律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习的成果实现向政府工作能力、工作成果和工作效率的转化,使建设学习型政府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民生问题

1、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2、为什么要重视民生问题

13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扩大内需。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第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第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4、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六个方面: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4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切入点一:分配关系

1、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对收入分配改革的表述: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收入分配关系的难点

一是利益格局已经形成,既得利益者或特殊利益集团不可能自动放弃在财富分配格局中的优势地位。

二是路径依赖本身也是阻力,很多政策已经实行几十年了,一下把它矫正过来很难。

三是政策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构成了无形的阻力,实践中产生的摩擦而带来的抵消作用不容忽略。

3、如何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第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消除行政性垄断。对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国有企业,逐渐减少国家持股比例。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促进行业竞争,最终消除垄断利润。

第二,强化劳动法令执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扭转单个劳动者相对于资本的弱势地位,形成劳资双方共创、共享企业财富的新模式。还包括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15

第三,政府应出台鼓励政策,创造更多的机会实现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为职工劳动报酬的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第四,政府在二次分配领域通过发挥财税政策的收入转移作用,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和满足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有关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加大二次分配领域的调控力度,将公共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更好地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

切入点二、就业

促就业的万能公式:增量+ 存量+ 保障+ 培训

切入点三:社会保障

1、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支付压力大、部分社会群体社会保障待遇不合理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人口老龄化。

二是就业形势多样化。

三是城市化。

四是经济全球化。

16

2、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将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纳入养老保障范围,努力实现新农保三年全覆盖目标。

二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养老金与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等因素相挂钩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均衡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缩小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待遇水平差距。

三是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提升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建立健全社保基金预决算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切入点四:公共交通

1、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交通需求严重失衡

二是混行交通状况加剧交通拥挤

三是公交企业普遍亏损,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

四是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

五是结构不合理

六是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

17

七是交通管理手段落后

2、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对策

一是优化公共交通线路

二是采用先进的公交智能调度技术

三是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体系

四是建立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开展响应需求服务

五是财政补偿

切入点五:公共安全

1、当前我国公共安全产生的原因:

第一,体制转型期内产生的社会震荡。

第二,收入差距拉大产生的变态利益需求取向。

第三,大规模社会人口流动产生的附带性社会治安问题。

第四,政府职能转换期内产生的社会调控能力弱化。

第五,国际犯罪活动对国内产生的冲击。

2、应对公共安全对策:

第一,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公共安全事故防范意识。

18

第二,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将安全责任分配细化、安全责任主体具体化。第三,完善公共安全法制保障,力推“安全法治”。

第四,加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安全系统。

切入点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慈善事业

1、成绩:

一是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

二是慈善组织快速发展。

三是配套制度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四是组织全国性的社会捐助活动,建立了跨省(区、市)对口支援制度。

2、问题: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措施不配套。

二是慈善事业发展体制、服务机制尚不完善。

三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活动能力总体上较弱。

四是社会募捐管理缺位。

五是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未能全面落实。

六是义工(志愿者)活动缺乏制度安排。

19

七是慈善活动的统计体系没有全面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不完善。

3、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完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建设。

第二,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

第三,企事业应增强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

第五,加强人才的培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热点二:社会管理体制

1、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方向

(1)管理主体多元化。

(2)服务对象普适化。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参与方式多样化。

2、对策

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着力改革和完善有关体制机制。这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