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干部生存状态忧思录

乡村干部生存状态忧思录

乡村干部生存状态忧思录
乡村干部生存状态忧思录

乡村干部生存状态忧思录

● 核心提示●

作者针对我国取消农业税费后遗留下几百万名离职村干部长期被“晾晒”所积压的社会不满情绪,以及进入后农业税时代出现“乡镇空巢化、村官行政化”现象等社会政治问题,强烈呼吁党和国家尽快解决离职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建议中央高层决策部门抓紧弥补“政策漏洞”,以防止乡镇政府、村级组织与农民群众之间利益链条断裂后彼此失去互相牵制、互相约束、自动调节的均衡机制而出现“基层社会权力悬浮”。著名政治社会学家、清华大学景跃进教授为该文撰写了专家点评,认为“当下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利益冲突、越来越频繁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正在严峻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本领。作为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的乡村基层干部,他们的作为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中央政府和全社会应高度关注和改善他们目前所处的生存境况。张新光的这篇文章在这个方面可谓功德有量了。”该文在《中国社会报》2010年1月18日第三版以整版发表后,《乡镇论坛》2010年第2期和第3期又作了跟踪报道和深度讨论。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年仅45岁的省财政厅下派干部沈浩积劳成疾猝死,引起了上至中央总书记,下至普通黎民百姓的关注。但笔者更多关注和思考的是大别山深处一个不知名的小镇——河南省新县沙窝镇最近两年接连发生的4起青年村支书离奇死亡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20世纪90年代,笔者曾经在沙窝镇连续担任10年党委书记,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割舍不下的留恋之情。但在笔者离开8年之后,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个噩耗:先是笔者的继任者于2008年2月27日凌晨因饮酒过度,猝死在县政府办公大楼一墙之隔的“金鑫娱乐城”,被媒体曝光后引发广大网民热议,炒得沸沸扬扬。紧接着,沙窝街道居委会和吴湾村两位40岁出头的青年村支书突发疾病不治身亡。2008年底,王山村党支部书记在镇里参加年终工作总结会聚餐饮酒后,当晚返回家的途中遭遇车祸死亡。2009年10月24日下午,沙坪村党支部书记在本村调解一起民事纠纷时,被街道上赶来滋事和行凶的5个青年农民持刀群殴导致重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此外,该镇还有一位离职村支书外出打工时遭遇车祸,落下一身残疾,至今仍卧床不起,需要家人全天伺候。

初次与这5位村支书相识时,他们的年龄与笔者一样,都是20多岁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我们在一起合作共事10年,共同度过了农村基层工作任务最繁重、社会矛盾最多、精神压力最大的艰难岁月,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但如今,他们正值如日中天的黄金年龄怎么会“说没就没,说残废就残废”了呢?2009年11月初,笔者怀着极度悲伤的沉重心情逐一走访和看望了这5个遭遇不幸残缺不全的家庭,其中一位村支书的女儿因遭受打击过重而落下精神分裂症,至今尚未痊愈。

乡村基层干部是一个呼唤理解、需要关怀、渴望获得社会公正评价的弱势群体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农村基层工作环境可谓“艰难困苦”。那时,城市规模扩张占用了农村大片的良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批外流,特别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的21%,而财政供养人员却占到了全国的71%,以至于造成大多数乡镇基本处于一种“有政无财”的尴尬境地。当时,全国几百万名乡村基层干部长年累月的中心工作就是向农民群众伸手“要钱”(征收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屠宰税)、“要粮”(收取“三项提留”、“五项统筹”)、“要命”(抓

计划生育、刮宫流产)、“要人”(组织农民群众义务投工修公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此外还要应付上级名目繁多的“升级达标”评比活动等等,他们从年头忙碌到年尾所付出的一切辛劳和汗水都属于“出力不讨好”和“得罪人”的活儿。然而,即使在那样一个“大环境适应不良症”的特殊时期,人们也很少听到全国有哪个地方的乡村干部被农民群众在光天化日之下殴打致死的奇闻。倒是现在,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工作环境逐渐变得比从前宽松多了、平稳多了、容易多了,相反却在一些地方接连发生农民暴力抗争的群体性事件,以至于让不少乡村基层干部患上了“自杀性传染病”。这种违反常理的恶性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秘密和行为逻辑呢?

反复思考的结果是悟出了一个道理:当年乡村基层干部向农民群众伸手“要钱”的时候,通常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代理人”,又是全体村民的“当家人”。他们作为“代理人”往往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而作为“当家人”行事时,他们又必须妥善处理“索取”与“回报”的关系,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使双方达成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支持、互相包容、最终和解的效果,从而实现“社会风险最小化”。这是长期从事农村实际工作的基层干部的一种领导艺术。否则,一旦当乡镇、村与农民之间的利益链条发生断裂,乡镇机关干部、“七所八站”职工、中小学教师、离退休人员等等几百号人就会出现“断粮断炊”的现象,更不要说维持乡村基层政权正常的运转了。所以,那个时期的乡村基层干部白天黑夜都泡在农户家里做思想疏通工作,对各家各户的经济收支状况、生产生活困难、邻里矛盾纠纷和家庭内部情况等等都了如指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乡村基层干部就好像懂得全科医术24小时值班的大夫——“白天上门诊,晚上出急诊,深夜再会诊”,一天到晚基本没有一点儿偷闲工夫,从年头忙到年尾也顾不上照料自己一家老小和几亩责任田。他们经常以默默奉献、忍辱负重的扎实工作,舍小家、顾大家,共同支撑起党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执政根基,与共和国一起度过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极度短缺的特殊时期。从这个意义说,全国几百万名乡村基层干部是一个富有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和战斗力的乡土精英群体,是一个同样呼唤理解和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也是一个亟待“去妖魔化”、渴望获得社会公正评价的庞大群体。

2002年笔者离开沙窝镇时,对那个时期的乡村基层工作留下两点深刻记忆:一是村干部平时只记得“农历”而不知道“公历”,乡镇干部平时只记得“阳历”而不知道“周末”和“星期天”,只有在县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二是乡村农村基层干部常年从事百分之百的苦活儿、累活儿,却只能得到10%的回报;而在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平时习惯于“一杯清茶、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悠闲工作环境,却可以得到高工资、高津贴、高福利。比如,从1992年6月-2001年12月,笔者在沙窝镇担任党委书记期间的月工资由102元(基本工资89元+工龄工资7元+下乡补助6元)提高到536元,将近10年时间才增加434元(由镇财政支付)。而当笔者2001年12月调任信阳市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后,月工资从536元猛涨到1200元(由市财政支付),2002年1月正式转入信阳师范学院工作后,月工资标准又从1200元翻倍增加到2400多元(由省财政支付)。为何同样一个国家公务员,“屁股挪一挪窝儿”待遇竟然发生天壤之别。

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漏洞”

从1999-2005年,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进程是由“减轻、规范、稳定”的过渡性目标转向最终取消农业税。在这一时期,中央和省级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是保障乡镇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师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兑现,而没有考虑如何解决离退职村干部、农民无职老党员和村民小组长的待遇

问题。这样就使原本已经享受村集体经济补贴的人在资金筹集渠道上出现了“断流”和“空挡”的现象。因为,这部分人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前享受经济补贴的筹资渠道是“乡镇企业补一点、村级集体经济出一点、地方财政拨一点。”但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过程中,农民除缴纳7%的农业税和1.4%的农业税附加外,不再承担其他任何名目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乡村基层干部对辛辛苦苦征收上来8.4%的农业税费自然会采取“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先支配权,而只得把离退职村干部、农民无职老党员和村民小组长“搁置不议”。特别是在农业税取消后,在职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和办公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解决,而离退职村干部、农民无职老党员和村民小组长却变成了“没娘管的弃儿”。于是,我国农村基层工作中长期形成的“统一战线”开始出现了裂痕和对立。比如,沙窝镇党委于1993年3月制定出台《关于离退职村干部享受经济补贴的若干规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土改”、“四清”、“农业学大寨”、“大包干”等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参加农村集体工作、且长期坚守在基层工作第一线的离任村干部,根据他们任职时间长短和贡献大小,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或享受不同比例的定额补贴。这充分体现了上级党组织对离退职村干部的关怀和爱护,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在职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维护了基层干部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当时沙窝镇身体尚好且有一定影响力的离退职村干部都主动出来在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凡是在职村干部在群众工作中解决不了的难题,一般都是依靠老支书、老村长出面“说和、解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一些重大节日,经常组织慰问活动,认真听取离退职村干部、农民无职老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一种尊重和关爱老干部、老党员的良好风尚。可以说,那个时期的在职村干部真正把离退职村干部和农民无职老党员当做“宝贝疙瘩”看待,老支书、老村长、老党员利用过去的“余威”和在群众中留下的影响力而成为在职村干部工作上的“靠山”,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交往十分频繁,个人感情和私交也相当融洽。然而,现在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干部与离退职村干部和农民无职老党员几乎失去了一切联系和沟通,有的老支书、老村长、老党员甚至因为结伴越级集体上访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就连他们过去亲手培养成长起来的“接班人”也把自己当做“仇人”看待,平时在村子里碰头时也不搭腔说话,双方长期“内耗互斗”的最终结果是两败俱伤。

当下,沙窝镇不少农民一提起某个村支书的名字,随口就会说:“村支书算个!”(当地老百姓骂人的话)。在沙窝镇最典型的人物是陈高山村党支部原书记陈登峰,该同志在1950年搞“土改”时参加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生产大队会计、副大队长、大队长等职。自1973年起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直到1998年冬季突发脑溢血病倒在农田水利的建设工地,在农村基层工作第一线默默奉献了将近半个世纪。他任陈高山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在全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中享有“一呼百应”的崇高威望,是新县198个村党支部书记中的“一面旗帜”,曾经连续当选河南省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1990年3月,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侯宗宾在大别山区视察工作时,专程到陈高山村旁听和体验陈登峰给农民党员上党课的场景。就是这样一位经历资深、颇具威望、身份特殊的村支书,在1999年春季退休后,对照沙窝镇党委制定的《关于离退职村干部享受经济补贴的若干规定》的条件和标准,也只享受到相当于在职村干部全年报酬60%的经济补贴,每年大约为1800元左右。2002年河南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后,他仅仅享受了3年离职生活补贴。如今,陈登峰一年至少要花去医疗费5000元以上,加上他和老伴两人正常的生活费用开支,

平均每年起码需要上万元的经济来源。这对于一位年近80岁且半身不遂的退休老人来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2006年开春后,他只好“变卖祖屋”作为本钱,和老伴一起搬进县城与小儿子一家人共同生活。目前,在沙窝镇14个村,类似陈登峰这样的离退职村干部还有20多位,有的做小贩沿街叫卖,有的在山上放牛,有的打零工,有的捡破烂,有的投亲靠子女生活……这些长期辛勤操劳在农村基层工作第一线的离退职村干部体弱多病,生活困顿,晚景凄凉,处境艰难,“走在村里抬不起头,站在人前没面子,回到家里尽受气,想找组织没人搭理”,他们往日留在农民群众中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威信已经荡然无存。总之,农业税取消后把上百万离任村干部和农民无职老党员长期“晾晒”起来,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哀和无奈,更是对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培植的农村基层社会“政治代言人”和“政府代理人”形象的极大讽刺和精神损害。

取消农业税后,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的利益链条中断,新的体制还在寻找之中

从2006年1月1日起至今,我国正式进入了所谓“后农业税时代”。最近几年,我国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政府,使其由过去的“管治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全国大多数省份主要基于减轻地方财政压力的考虑,热衷于“撤乡并镇”、“合并村组”和“减人、减事、减支”,而对如何保证乡镇机构改革后“高效运转”却迟迟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不少地方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政治风暴”中采取“无情改革、不得拖延、不留过渡期”的强硬措施,对乡镇临时借调和临时聘用人员实行“一律清退,不予补偿”的政策,对乡镇分流人员分别给予3000-5000元不等的一次性补助,对“集中处理掉”的村干部不予补偿;而对于乡镇、村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办公经费则由县级财政全额供给。这样就使“被排挤出局的人”与“挤进编制内的人”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差。特别是这次被清退掉的村干部过去承担税费征收任务重,付出劳动和汗水多,遭受责难和屈辱大,得到理解和回报少,但在离任后却背负一身的“三角债”(农户拖欠税费不交,村干部自己垫资完成乡镇任务,村集体再给离任村干部打白条),他们自然就成了在职村干部的新的“对立面”。比如,河南省在2005年下半年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撤并乡镇236个,合并各类事业站所3117个,精简乡镇领导职数接近1/3,清退乡镇临时人员20551人,分流乡镇超编人员170022人,仅此一项平均每年可为省级地方财政支出减少20亿元左右(当年的农业税取消后,乡村基层组织缺口资金29亿元,除中央财政转移支付18个亿外,尚需省级地方财政自身消化10.8亿元)。同时,全省统一规定:较大的村的干部职数由原来的7-9人减为5人,较小的村由5-7人减为3人。改革中虽然也强调“要把乡镇工作从过去直接办企业、抓生产经营、催收催种、收费罚款等烦琐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向典型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来”,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激励约束机制,现在的乡村干部竟然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升到国家宏观层面来考虑,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由过去主要依靠农民自身解决转向以国家投入为主,全国约有1.5亿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8.15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534万农村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党中央和国务院之所以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调整国家与农民

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一方面让9亿多农民“休养生息”,一方面试图缓解农村基层党群干群“高度紧张”的关系。然而,当前农村一些地方面临的严峻现实是“农村原有的基层组织体系网络破坏了,乡村基层干部队伍解散了,离退职村干部和农民无职党员灰心丧气了”,乡镇政府变成“守摊型政府”,村干部退化成“跑腿型干部”,乡村基层政权演变成了“一座孤岛”。因为,所谓的“乡土经济精英”,即那些在改革初期先富裕起来并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人物,目前早已离开故土走向城市发展和居住,与乡亲们失去了联系;所谓的“乡土社会精英”,即一些农村文化人和宗族领袖人物,曾充当过民间交流的中介人角色,如今要么体弱多病,要么不受乡村基层组织重视,再也不热衷于村庄内部的琐事了;所谓的“乡土政治精英”即乡镇机关干部、七所八站职工和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村民小组长等成员,在农村基层社区管理和群众生活中发挥领导、决策、组织、协调、整合的功能和作用的人也所剩无几。如目前河南省乡镇一级这样的人只剩下几十号人,村一级只剩下三五个人,单靠这些人去治理好中国庞大的农村社会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在取消农业税后,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村级集体组织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利益链条中断了,彼此互相牵制、互相约束、自动调节的均衡机制失灵了,新的机制、体制是什么呢?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

——原载《中国社会报》2010年1月18日第3版整版和《乡镇论坛》2010年第2期

【专家点评】

改善乡村干部窘境考验党和政府执政能力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景跃进

读了张新光的文章,颇有些感慨。在一个官本位传统相当浓烈、在现代转型中又得到不断强化的社会中,人们一般将官员(包括基层干部)视为强势者,因而更易于看到低层民众的不辛与苦难。张新光的叙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同样真实的另类画面。他的故事也使我联想起了上个月乘出租车,与司机的一番对话。那天与妻子办事完毕,打的回家,开车的司机来自北京延庆。他在部队当兵时曾荣立三等功,入了党,复员回乡后先在村里干,后来进城找活,最后干上了出租。去年下半年村里党支部换届选举,乡镇领导找到他,建议他参加村党支部选举,担任支书。他想了一想,认为这活不好干,完成镇里和上面的任务,难免要得罪乡亲,而维持与乡亲的良好关系,又担心完不成镇里的工作,最后回绝了镇领导的请求,还是开自己的出租车自在。当时,曾感觉奇怪,北京郊区的村支书可不是一个闲差。现在看来,似乎可以理解。

人的生存状态,不管是民众,还是干部,是上级官员,还是基层差员,在当下中国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理解,大致是八九不离十(还有一二应当是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费税改革之后,资源分配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从资源的汲取,转变为资源的回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因此曾经为媒体热载的农民负担和干群关系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资源稀缺以及如何合理配置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费税改革切断了乡村干部向农民索取的管道,乡镇本身的财政问题却显凸出来。这几年尽管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日益增加,但相对于基层的庞大需求,则犹如下毛毛雨,在不发达地区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人民论坛》去年2月份曾发表一篇调查报告,在回收的710有效问卷中,占72.82% 的乡镇党委书记表示,最担忧的方面在于乡镇财政周转困难。真可谓按下葫芦浮起瓢。

在这个意义上,资源分配中的稀缺问题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转移了——从国家与社会(农民)

关系转变为(或内化为)中央与地方关系。人们普遍认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时,也铸成了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若用透视镜头观之,则可发现,在地方政府内部,类似的资源分配关系按照不同的层级得以复制,贯穿其中的逻辑是一致的,即在资源分配中上级政府得大头,在责任和任务链条中,压力被转移给下层。在这场事权-责任和资源-权利失衡的游戏中,基层干部无疑承受了最大的张力,因为他们处于官僚等级制的末梢。村干部虽然没有国家干部的身份,但是他们承担了执行国家政策的行政功能,费税改革后,他们的报酬一般也由乡镇政府来承担。在中国政治中,村干部的特殊角色也许可以从下面的主流语言表达中来加以理解: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性组织,也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乡村干部生存境况的改善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当年,有不少学者指出,减轻农民负担的关键在于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所谓问题在农村,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农村之外。同样道理,乡村干部的窘境虽然发生在基层,但问题的症结却在宏观结构。改善乡村干部的生存境况,首先是要使这一现象“问题化”,亦即成为公众和政府关注的问题,然后将其转化为公共政策的议题,最终通过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进一步改革,来逐渐加以缓解和解决。当下,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正在加剧的利益冲突,越来越频繁的突发性事件,正在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本领。作为直接与百姓打交道的乡村干部,他们的作为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他们的生存境况值得中央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张新光的这篇文章若能在这个方面发挥一点影响,可谓功德有量了。

——原载《中国社会报》2010年1月18日第3版和《乡镇论坛》2010年第2期

谁来纾解乡村基层干部之痛

本刊第3期发表信阳师范学院张新光教授的《乡村干部生存状态忧思录》一文,引起读者共鸣与关注。河北省清河县王官庄镇政府干部王学岭,阅读了张教授的文章之后,表达了对乡村干部处境的切身感受——

为什么乡村干部总是很受伤?

一直以来,媒体舆论对乡村干部评价不佳,乡村干部总是一种乱行政、乱作为、乱收费,无法无天、胆大妄为的“妖魔化”形象。上级和百姓对这一群体,多执此偏见。

《乡村干部生存状态忧思录》一文作者以自己多年的基层工作体会和深入实际的调查,揭示了乡村干部作为上级政府和百姓之间的夹层,承受了太多的重压,忍受了太多的误解,并没有被公正对待的事实。乡村基层干部群体其实“是一个呼唤理解、需要关怀、渴望获得社会公正评价的弱势群体”。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了“分税制”,县域内城镇化、工业化程度较低,基层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农村。而那一时期各种政策性达标任务很多,“村村通”、绿化造林、农田水利、“普九”、计划生育,等等;这些都要求基层政府来完成,基层财政入不敷出,只好陷入“养人收费,收费养人办事”的怪圈。那一时期,各类性质的人员通过分配、借调、临时雇佣等不同途径进入乡村干部队伍。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为了支持本级组织运转,乡村干部做了一些不愿做、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因为他们是“夹层人”,不得不扮演着双重角色。

他们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代理人”,却是廉价的,灌输给他们的崇高化、理想化教育使他们不能讲个人条件,所有的工作任务最终都压到他们身上来落实。上级政府领导出于政绩追求,还会提

出更苛刻的要求,级级追加任务量,严重脱离了农村基层实际,也给乡村干部带来了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乡镇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待遇低,升职无望,干部队伍庞大,而且很不稳定,临时人员进出频繁。有很多乡镇干部因不堪重负、生活困难离职而去。坚持留下来的,奉献了青春和才华,错过了致富的机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怀和补偿。每次机构改革,受冲击最大的也是他们。离了职,却离不了乡村,没有政策关怀,没有乡邻同情,没有保障,没有补偿,下场几多凄凉。

现在的乡村干部仍然是职级最低,待遇难提高,进步无望,前路迷茫的一群人。这一现象似乎跟本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关联不大,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地方,乡村干部仍然很受伤,与上级政府工作人员的待遇有相当大的差距。

近年来,国家政策发生了大变化,对农村由“索取”变成了“补给”。获得了补偿的农民把感恩给了党和国家,却把以前的怨恨更多地加在了乡村干部个人身上,认为他们扭曲了国家政策,并对他们产生不信任。乡村干部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群情激愤。过去,他们辛勤工作不被认同,现在仍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这是对他们最大的不公。(王学岭)

曾经有十多年乡村工作经历的周文智,在读了张新光教授《乡村干部生存状态忧思录》一文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也为乡村干部的生存状态而担忧,他呼吁——

全社会都来关心乡村干部

乡村干部的生存状态,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也曾在乡村工作过十五六年,并担任过七年的乡镇长,对乡村干部有着深厚的感情。乡村干部处在基层,他们每天面对的是农民,服务的是“三农”,干的尽是些“出力不讨好和得罪人” 的差事。为了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政策任务的贯彻落实,他们没有节假日,“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他们为了工作,“人跑生了,狗跑熟了”。由于压力大,很多乡镇干部身体处于亚健康,精神高度紧张,中年夭折、突然猝死多有发生,实在让人痛心惋惜。

如何让这些党在农村的“代言人”,政府的“代理人”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状态?笔者认为,应该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乡村干部的氛围,要多些正面宣传,少些负面报道;多些理解支持,少些埋怨指责;多些关怀和爱护,少些贬损与伤害。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怀,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招录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时,要有一定比例定向招录村干部。让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并在年龄和学历上适当放宽,让广大村干部有盼头、有奔头、有前途、有希望。在工资补贴上提高待遇,并形成规章,如因公致残要为他们评残,如因公死亡要给予一次性的补助。总之,要对他们负责,要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离职村干部,要出台政策,采取措施,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要让他们在村民面前有面子,在家里有位子;要让这些昔日的功臣,昨天的乡村精英,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重新成为现任村干部的“高参”、化解矛盾的“和事佬”。(周文智)

湖南省衡阳县委宣传部主任科员刘放生,在《乡镇论坛》编辑部博客上看到张教授文章将要发表的预告,即刻以学术研究的水准做了一系列严谨的资料调查工作。他认为,张教授揭示的乡村基层干部生存现状,皆因“压力型”体制而引发,所以要纾解基层干部之痛,根本的对策是推进体制改革——加快改革,减少行政“压力”

干部是乡村组织的重要载体。张新光教授在《乡村干部生存状态忧思录》一文中提出的是当前农

村尤其是欠发达的中部地区乡村组织中不为人所注意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在中部欠发达的一些乡村组织和干部,正在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个危机时期。第一次危机是“大跃进”时期,第二次危机是“文革”十年,第三次危机是上世纪90年代末直至目前,尤以此次为甚,一直处于高层和民众的双重压力之下,且与前两次有很大的不同。现实的状况是,办公室一次网聊,接待工作中的一句话,开会一次睡意,都可能面临个人的生存危机。

“压力型”的干部管理体制严重地扭曲了基层干部的利益心态和言行。乡村行政工作处于“压力型”,不是今日始,而是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行政组织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的压力之中,极少有过缓解,即便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如此。以评比达标而论,尽管有消息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清理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70350项,经过初步审核,建议撤销68000余项,拟保留2000余项,这2000余项中,有多少不用基层努力呢?而且,改革开放之前的压力都有高层的上方宝剑,即便过火一点,也有高层负责,出了事,无非是方法问题,有关人员检讨一下也就可以了。现实中,行政运行的路线已由“中央—地方各级直至基层—民众”变为“中央—民众—地方各级直至基层”,这种行政运行路线往往出现基层被“甩出”、被“抛弃”的情况,且工作的压力犹存,动不动就有“丢饭碗”的危险,甚至一句话就把饭碗丢了。可以说,农村基层工作中的一切非正常现象中,都有“压力型”的种种影子。因此,形成良好的乡村干部的生存状态,改善基层工作,首先要改变“压力型”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基层干部从极度的“高压”状态中解放出来,造就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环境。

更进一步讲,长期存在的“压力型”行政管理体制,在于上层建筑的改革严重滞后。大量的事实表明,目前县乡的行政体制已严重不适应生产力,即便提出过一些改革,也因为种种原因,或“试”而无果,或成为改革的“烂尾楼”。因此,从根本上讲,改变乡村干部生存状态,必须加快地方基层的行政体制改革,使之与迅速发展的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刘放生)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的李正华,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乡村干部生存之痛的根源,那就是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村民自治的基层治理框架,因此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于——

努力实现真正的村民自治

乡村干部处于尴尬境地,又面临复杂棘手的“三农”问题,造成了身份迷失、工作倦怠和身心困顿,再加上吃喝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就导致张教授所讲的过度饮酒猝死、车祸致死等问题。这些极端状态绝不是乡村干部存在的常态。

但是,笔者在媒体和身边看到或听到的,则多是广大村干部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借助家族势力、城市化、工业化等条件,在选举过程中使用暴力、贿赂等违法手段,在执政过程中维护个人、家族不正当利益,损害村民和集体的正当权益,甚至动用暴力,造成人员伤亡。

笔者认为,乡村干部群体绝不是单纯地处于强势或是处于弱势地位,而无论是弱势,还是强势,都不是正常的状态,也不是发展“三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所真正需要的状态。他们正常的状态应该是带领村民,实现基层群众自治的状态。

只有把农村基层干部从高压下解脱出来,从容地带领农民群众开展村民自治活动,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他们才能进入一种正常的生存状态。所以,纾解农村基层干部生存之痛,

必须采用以实现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组合拳:首先,有关部门要依法规范选举程序,加强对乡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约束,坚决打击暴力、贿赂选举,同时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执行自治政策不走样;其次,采取必要举措建立乡村干部待遇管理机制,既确保集体、群众利益不受损害,也要维护好乡村干部的正当权益;第三,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村民自治和发展“三农”的“多予少取放活”等方针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尊重村民自治权益,少折腾“三农”,多做引导服务工作。总之,真正实现村民自治就是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最大爱护。(李正华)

也有读者联系到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认为打破基层干部待遇的城乡二元体制也许是纾解农村基层干部之痛的良方。来自重庆荣昌的媒体工作者朱芸锋就是这样的看法——

“城乡三同”或解乡村干部之痛

读了张新光教授《乡村干部生存状态忧思录》,笔者心里也增添了若干忧思——张教授笔下的这些乡村干部的工作、生活状态,的确成为了农村基层的社会发展中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

乡村干部的尴尬,应被看成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之痛。而要医治此痛,着眼点或许就不能只盯着乡村干部这个群体。既要将尴尬的“乡村干部之痛”纳入城乡统筹的视野中加以审视,又要为“乡村干部之痛”量体裁衣般设计解药、破除难题。实施“城乡三同”,或许是值得尝试的办法。

第一,乡村干部与城市机关干部核定相同标准的职级。有了相同的职级,乡村干部也就不会再灰头土脸;有了职级,乡村干部也就有了逐步晋升的希望和机会,而不至于“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一辈子仍是老样子”。

第二,乡村干部与城市机关干部,相同的职级享受相同的待遇。在乡村财力脆弱的地方,建议将乡村干部的工资、福利、保险等纳入上级财政预算范围。只有当工资等待遇有了保障,乡村干部才能尽心尽职不辱使命,才能硬起腰板做好基层工作的“守土有责”。

第三,将乡村干部与机关干部纳入相同的考核范围;尝试让农村干部与城市机关干部进行双向互动交流使用。如此交流互动,可以让乡村基层成为机关干部锻炼的“大课堂”,又可以让脱颖而出的乡村干部进城、进机关甚至得到破格使用,从而带动走活城市与乡村干部使用的“城乡统筹一盘棋”!

如此“三同”或许能成为解决乡村干部之痛的一道良药。(朱芸锋)

张教授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也遭到读者质疑。华中科技大学的何绍辉认为,对乡村基层干部的真实处境还需要更客观一些,将基层干部“弱势化”的做法或许与将其“妖魔化”的做法一样有碍于我们对乡村基层干部群体的正确认知与理解——

切莫“弱势化”乡村基层干部

在税费时代,乡村基层干部作为“三要”(要粮、要钱、要命)的执行者,直面普通百姓,难免产生各种矛盾与纠纷。尤其是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乡村基层干部充当了“恶”的代言人。此外,在税费征收、提取收取、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中,乡村干部也往往因为要直面普通百姓,“恶”的形象也有所体现。因此,基层干部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有些人“妖魔化”,认为其是农民的最大敌人。这不仅否决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成绩,也给其精神带来了极大的刺激,这确实需要理解。

但是,笔者对张教授“乡村基层干部是一个弱势群体”的说法有不同认识:

其一,乡村基层干部是一个群体,但不“弱”。全国有4万个乡镇、70万个建制村,以每个乡

镇平均50名工作人员、每个建制村5名村干部计算,全国基层干部总数至少有500余万,如此庞大规模的乡村基层干部当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群体(当然,这还不包括村党支部成员、村民小组长等等乡土精英)。但这一群体其实并不弱,因为他们至少还占有“体制”的资源、拥有“体制”的身份,即使这种资源和身份不能在经济上给他们带来明显的“好处”,但也足以使其体面地生活。

其二,乡村基层干部是一个弱势群体,但并非“绝对”。或许,相比市县干部而言,乡村基层干部确实“很弱”,他们经常要接受上面分压下来的任务和压力,自己却再也无法转移出去。同时,相比乡村社会的某些“刁民”而言,乡村基层干部可能也显得弱,受规则约束的他们在蛮横的“刁民”、混混、地痞和无赖面前显得手足无措、任人宰割。但是,乡村基层干部相比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言,他们却并不弱。

总之,乡村基层干部确实需要给以理解,给予关怀,但也不可将其简单“弱势化”。将基层干部“弱势化”的做法或许与将其“妖魔化”的做法一样有碍于我们对乡村基层干部群体的正确认知与理解。(何绍辉)

赞同也好,质疑也罢,一系列很现实的问题毕竟已然摆在我们面前:究竟该怎样认识乡村基层干部的重要作用?怎样认识乡村基层干部的尴尬处境?他们已经奉献了昨日的青春年华,正在面对今天的酸甜苦辣,他们能看到一个令人欣慰的明天吗?要回答这些问题,恐怕还需要更多的调研、更多的思考、更冷静客观的判断。

——原载《乡镇论坛》2010年第3期

我心目中的乡村干部

卫文武

阅罢张新光先生发表在《乡镇论坛》2010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乡村干部生存状态忧思录》,我的心头不由得为之一震,几乎要为乡村干部掬一把同情泪。应该承认,张先生言之确凿,知情达理,无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但冲动过后,我还是要和张先生唱唱反调,而且尽量以事实说话。

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民,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江南西道某农村,四十多年来一直没有跳出过所谓的“农门”,期间耳闻目睹的乡村干部事迹自然也很不少。事实上,我的父亲、大叔和大哥先后都担任过乡村干部,其结局果然都很不妙,但性质跟张先生所言截然不同。听说当年我父亲筹建初级社,几天工夫就搞掂,曾经轰动一时。但正因他处事果断、性格耿直,不幸遭到小人嫉妒、陷害,最终被贬敵回老家种地。而村里一个跟他同时参加工作、能力远不及他的同龄人,却官至公社书记,成了官c上的“不倒翁”。那年月搞兴无灭资、斗私批修,政治运动色彩浓、风声紧,但四平八稳、乖巧之人,无论哪朝哪代、什么世道,照样都能左右逢源、官运亨通。

大集体时代,农民的出路非常有限,没有一定的背景,不出点血,纵你有飞天本事,也休想脱颖而出。据我所知,历届基层干部鲜有不为个人、家族谋私利的,一个小小的生产队长就可以半脱产,手握一、二百号人的工分评定和物资分配大权,颐指气使,威风八面;大队、公社干部更是犹如“土皇帝”,一人在职,七亲八戚沾光,招工、招干、入伍、上大学,肥水不流外人田,别看他们平时道貌岸然,利益面前一点不含糊。

后来实行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再后来撤社设乡,改队为村,乡村基层干部的权力确实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众多“仁人志士”竞相追逐的肥差美缺。我大哥这个老实人进入村委领导班子纯属戏剧,听

说他某日晚归,路遇乡武装部部长醉卧冰天雪地,急忙出手相救,部长出于报恩,就把他提拔为民兵连长。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部长调离,每逢村里又人事变动,大哥必定首当其冲。奇怪的是,那些排挤、取代他的家伙总是暴亡的暴亡、法办的法办,大哥因而总是很快就能官复原位,并居然代理了一年村支书。

一年代理期满,风云突变,这时乡里来了个贪财好色的书记,谁送礼就给谁职位,送的礼越厚就给的职位也越高,几乎把官c上那套讳莫如深的潜规则半公开化了。大哥缩头缩脑送了一只大公鸡,显然敌不过人家送的“小母鸡”,可怜他做村官将近二十年,疏懒了骨头吃馋了嘴,到头来落得个背井离乡,至今还在广东某建筑工地做小工。伺后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村霸、恶棍、二百五轮番亮相,真是一代不一代。大伙心知肚明,知道乡村干部都是些什么货色,威信自然大打折扣。

张先生只知自己离开基层八年之后,当年的同事、部下相继倒下,殊不知,这漫长的八年时间,足以完成一个人的心理或生理从量到质的异变;更何况他的继任者和王山村村支书的死,均跟酗酒有关,一个死于某娱乐场所,一个死于交通事故,显然未得其所。而另外两位青年村支书的死和一位村支书的残,跟乡村干部沦为弱势群体并无必然的联系,勤苦不辛苦,比比农民种稻谷;危险不危险,比比矿工挖煤炭,他们的伤亡实在太平常了。相对来说,沙坪村村支书的死最为悲壮,因为他是在调解民事纠纷的过程中遇害的,算得上是因公牺牲,但行凶者敢冒杀人偿命的风险,铁了心要跟他同归于尽,难道就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吗?

长期以来,乡村干部作为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代言人和当家人,并没有忠实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中央制定再好的政策,到基层往往成了一纸空文;政府给予再多的补助,到农民手里也等于零,严重离间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制造了尖锐的社会矛盾。正如张先生坦言,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的工作环境逐渐变得比以前宽松多了、容易多了、平稳多了,但暴力抗争、越级上访事件不为所减,反有所增,说明农民对基层干部已经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表现出极端憎恨和不信任。张先生谈到,老支书、老村长、老党员跟亲手培养成长起来的“接班人”长期内耗互斗,农村基层工作中长期形成的“统一战线”开始出现裂痕和对立,我不明白,他们团结起来、形成“统一战线”到底要对付谁?

张先生还谈到乡村基层干部成年累月向农民伸手“要钱”、“要粮”、“要命”、“要人”,很以为功,恰恰这“四要”正是油水最大的所在,也是最能激发他们干劲的所在。我有个同学之在乡政府当了二年驻片片长,竟在圫场上黄金地段盖起了一幢三层四间店面的楼房,开工前夕我亲耳听过他跟姐姐通电话,姐姐问他钱够不够?要不要借一点?他直截了当回答不要,差不多。——天晓得在我们那个穷乡僻壤,一般人穷其毕生精力尚且无法实现的目标,他凭什么短短二年时间就轻而一举地实现了?此无它,借“四要”之名中饱私囊也。如今他虽然被辞退闲赋在家,但靠出租店面的租金就可保一家人衣食之忧。

很明显,张先生是在登高望远,只拿县级以上干部作对比,而对平头百姓视若不见。同样是国家公务员,屁股挪一挪一窝儿,待遇就是二重天;同样是国家公民,只因分工不同,命运更是千差万别。张先生所谓的“乡村政治精英”们,他们的整体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一般农民,乡村干部比上固然不足,但比下绝对绰绰有余……

干部管理制度

干部管理制度 (修订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团队,规范集团公司管理干部选拔、考察、聘任、问责,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集团公司管理层、集团公司部门中层、二级企业管理层、二级企业部门中层管理人员。 二级企业部门中层管理人员的人事变动要及时提交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第三条管理干部的层级划分 第四条管理干部选拔、组织考察和聘任原则: (一)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二)恪尽职守、开拓进取原则; (三)务实创新、民主集中原则;

(四)权责对等、效益优先原则; (五)综合评价、群众公认原则; (六)公平竞争、择优选拔原则。 第五条管理干部晋升原则 (一)必须和岗位的要求结合起来。晋升必须严格考评,有业绩支持,有能力评估,并根据公司发展计划,按岗位编制配备。 (二)职位空缺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公司内部员工;能积极培养人、有继任/储备人才的管理干部优先考虑晋升。 (三)一般不跳跃提升,只有特别有能力的管理干部方可破格提拔。到集团公司总部工作的管理人员,有五年以上一线工作经验者优先。 第二章选拔方式 第六条管理干部选拔方式: 管理干部选拔原则上推行竞聘上岗,并经组织考察、讨论决定等程序。 第七条竞聘上岗的基本程序 (一)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管理干部空缺或任职期满等情况,编制管理干部竞聘方案,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二)竞聘者报名; (三)对竞聘者资格审查; (四)符合条件竞聘者参加公开竞聘演讲; (五)竞聘演讲后进行民主测评;

(六)依据民主测评及年度综合评价考核结果,初步拟定聘任侯选人。 第三章组织考察 第八条考察管理干部,要按照选拔聘用条件和不同职位要求,全面考察德、能、勤、绩、廉,尤其要注重考察工作实绩。 第九条考察管理干部,应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全面、准确了解考察对象的表现。 第十条考察管理干部的基本程序 (一)由集团公司党委(或二级企业党总支委)和人力资源部(或综合办公室)组织考察组,对候选人考察。 (二)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式,广泛了解情况。 (三)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主要领导交换意见。 (四)考察组根据考察情况,提出聘用建议,向公司报告。 第十一条对选拔任用的管理干部,考察后必须形成书面考察材料,并归入个人档案。考察材料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内容包括: (一)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主要特长。 (二)主要缺点和不足。 (三)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 第四章研究决定

基层干部要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基层干部要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基层干部要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也愈发清晰。乡村振兴战略也必将成为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主旋律。 笔者认为,奏响乡村振兴主旋律还需基层干部要做“领头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基层党员干部情系相邻当好服务群众的“排头兵”。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直接关系着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着亿万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党员干部作为第一线的工作者,要积极宣传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主动去争取群众,关心群众,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的需要,倾听群众的心声,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当好服务群众的头兵,充分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创造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基层党员干部扎根农村当好产业

发展的“领路人”。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干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走到前头,干在前头。只有党员干部先干起来,先富起来,农民群众才会愿意干,跟着干。党员干部要主动挑起农村产业发的大梁,把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紧密融合,不断提高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既要拿起锄头带领群众通沟、修路,还要与群众共同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富农产业,帮助贫困村摘掉贫困帽,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当好环境改善的“践行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是物质宽裕所带来的满足感,更是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农村发展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党员干部要充分意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带领村民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打响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彻底改变农村污水乱倒乱流、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等现象。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没有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就谈不上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如今,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擂起,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担重任,争当“领头雁”,与广大基层农民握指成拳,凝聚农村发展合力,齐心协力奏响“乡村振兴”的铿锵乐章。

河北省精准脱贫驻村干部管理办法冀办发印发稿

河北省精准脱贫驻村干部选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精准脱贫驻村干部的选派管理,强化驻村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以夙兴夜寐、奋发作为的精神状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精准脱贫驻村干部是指省市县三级选派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以下简称贫困村)的驻村干部,包括贫困村第一书记和精准脱贫驻村工作组(以下简称驻村工作组)成员。 第三条省委组织部负责全省驻村干部的宏观管理,重点抓省直,督促指导市县。市县两级组织部门负责具体指导和管理。 第二章选派 第四条每个贫困村选派1个驻村工作组和1名第一书记。每个工作组由3人组成,1名组长,2名成员。第一书记与驻村工作组由同一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兼任工作组组长;由不同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不兼任工作组组长,组长由工作组中的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至少连续任职两年以上,脱贫任务重的村要连续任职三年,工作组成员可以一年一轮换。第一书记由所驻县党委组织部门统一任命。 第五条驻村干部主要从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及中直驻冀、在冀单位在编在职干部中选派,不得以乡镇干部代替。重点选派发展潜力大的后备干部、中长期培养对象人选和优秀年轻干部。省、市直机关中基层工作经历少于两年和近两年没有选派到基层锻炼的干部,一般应纳入选派范围。 第六条省直选派的第一书记,主要派往6个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县、22个燕山—太行山地区特殊困难县和34个山区贫困县。第一书记要到贫困发生率高、班子弱的村任职,不能安排在县城周边和条件相对较好的村。 第七条驻村干部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政治素质好,对党忠诚,对事业负责,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 (二)能力较强,善于谋划,善于协调,善于跑办项目和抓发展; (三)群众感情深,能够和群众打成一片,心贴心、面对面开展群众工作; (四)精神状态好,能够夙兴夜寐、激情工作,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作上; (五)身体健康。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推荐为驻村干部: (一)非在编在职干部(退居二线或退休的除外); (二)党性观念较弱,工作没有激情、责任心差; (三)纪律观念淡漠,廉洁自律意识欠缺; (四)近两年考核被评定为基本称职及以下等次。 第九条因工作需要和到期返回原工作岗位的,由派出单位按照条件和程序,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组到村接任。 第三章职责 第十条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省委、省政府负总责,统筹抓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各市党委、政府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把精力集中在贫困县如期脱贫上;县级党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县委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全力做好精准识别、项目落地、资金使用、队员管理、推进实施等工作。 第十一条派出单位按照“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一把手’负总责”的要求,定点联系帮扶村,一定5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早脱贫早脱钩。帮扶村贫困发生率低于4%的可脱贫出列,经过考核评估确认后,派出单位再帮扶巩固一年即可脱钩,撤回驻村工作

关于加强镇村干部管理的决定

关于加强镇村干部管理的决定 各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全体镇村干部: 今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库区扶贫开发工作收尾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夯实基础设施,搞好产业战略,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和谐和社会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守成扶贫攻坚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完成组织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就必须建设一支工作责任心强、乐于奉献、敢于吃苦、纪律严明、锐意进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2008年对镇村两级干部管理作出明文规定,必须遵照执行。 一、成立干部管理考核领导小组 为加强干部考核管理,逗硬奖惩,调动工作积极性,决定成立干部考核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组织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镇长为副组长,其余党委委员为成员,具体组织和履行有关干部考核工作。 二、建立责任机制 对镇村干部履行工作职责提出要求,建立制度,促进镇村干部尽职尽责,爱岗敬业。 1、定岗位,定职责,定奖惩。对领导和一般干部作出明确分工,对重点工作分块负责,

签订目标责任书。镇党委对镇干部逐日考勤,对镇村干部开会、学习逐次考勤,对阶段工作实行量化评分并排出名次。建立驻村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将考核结果定期和不定期公示于板报上。并实行一岗双责(本职工作和安全工作)。考核结果与评优、晋级、晋职、资金、补助挂钩。事业干部的考核平时由所在部门进行,开会学习班和临时性工作安排由党委政府考核,宣传文体中心干部完全由党委政府考核。村干部职数确定为三位:书记、主任、文书,其余群团干部和社长的职数由村支部、村委据实确定,村主要干部可兼群团干部职务或社长,非职数工资自酬解决。 2、岗位考勤制。党政办公室制定《镇干部逐日考勤签到簿或表格》,并认真执行签到。签到必须本人,特殊情况须向主要领导请示,主要领导安排办公室代签。签到的时间为每天上午8:30前,8:30后由党政办负责人将签到簿或表格盖章停签,月满统计。无正当理由不签到者视为缺勤。如因开会、公事出差,必须有会议通知和领导安排方能记为出勤。病(事)假条和领导批示的视为出勤。当月公示,半年累计,按缺勤一次扣补助工资20元惩罚,并按照《公务员法》对连续旷工15天或一年累计旷工30天的予以辞退的规定上报组织部门执行,有事外出原则上必须向党委书记请假,向镇长通报情况,镇长再通报值班领导,镇党政办公室必须做到24小时有人值班,不能断档。 3、工作周报制。镇干部隔周星期一开例会,汇报总结上周工作,制定本周工作计划,提出工作建议,接受监督。每月第一周星期二组织专题学习一次,每半年过一次民主生活。 4、镇行政干部除特殊岗位外,一般全部安排驻村,驻村干部对所驻村各项工作包干负责,并联系24个科技示范户和贫困户,做到每季度对联系村的所有农户走访一次,召开一

《中国企业家》30年31位年度企业家

标题:《中国企业家》:30年31位年度企业家 1978 袁庚 1978年10月12日,袁庚起草、交通部党组上报的《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得到国务院批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块试验田蛇口处在孕育中。 袁庚在蛇口所推行的诸多观念至今仍然让人惊异。比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比如,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意见的权利。完全可以把袁庚看作思想启蒙者,这不仅在当时党的资深干部中罕见,即便在今天,也不能说中华民族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的启蒙。 在对蛇口记忆深刻的那些人们看来,蛇口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做出的尝试较之它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更值得珍视。在最初的10年中,蛇口工业区干部由群众直选,干部终身制、任命制被彻底打破,《蛇口通讯报》被着意培植为独立的监督力量,蛇口的空气中洋溢着真实、轻松、积极的因子。“我以为,”在蛇口工业区建立10周年的一次演讲中,袁庚说,“要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设备等等,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而要创造一个适应这个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则要困难得多。进步的社会、进步的人,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起飞的大前提。有人问:‘蛇口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回答:‘是从人的观念转变和社会改革开始的。’” 蛇口被随后兴起的各类工业区淹没是它光荣的宿命,而中途夭折的政治体制改革试验则成为袁庚革命生涯中的一道伤口。 鲁冠球的工厂已有400号人,年产值300余万元,到这一年的秋天,厂门口已有“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宁围失蜡铸钢厂”、“宁围万向节厂”五块牌子;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悄悄恢复基本工资加奖金的制度,有的还开始尝试计件制。 1979 荣毅仁 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与荣毅仁、古耕虞(猪鬃大王)、胡子昂(钢铁大王)等“工商界五老”座谈。邓小平向“五老”阐述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并就如何发挥工商业者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征询大家的意见。 63岁的荣毅仁在那一刻究竟作何感想不得而知。1954年,父亲荣德生去世两年,荣毅仁将荣氏各地的企业悉数申请公私合营。周恩来谈到此事时曾说:他是全国第一号资本家,

中层干部管理办法

中层干部管理办法 (2014年8月15日修订) 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的干部管理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任用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管理岗位人员的事 业心和责任感,现就公司中层干部的选拔、推荐、职务聘免及考核 管理规定如下: 一、中层干部的选拔、推荐、聘用的原则和要求。 选拔、推荐、聘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做到严格考核、择优聘任。真正把懂经营、善管理、有知识、组织 领导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成绩突出、有群众威信的职工选拔到 管理岗位上来。 二、中层干部聘用的程序和方式。 (一)、由公司领导提出人选,分管领导负责考核,综合办公室 负责组织实施,然后提交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二)、根据工作需要和中层干部任职条件、管理岗位职数,经 总经理提议,领导班子研究同意,可通过民主推荐、公开竞聘、自 我推荐的方式竞聘中层干部岗位。 (三)、党组织、工会干部的选拔、推荐、职务任免,按有关规 定的程序、权限执行。 三、中层干部的考核 (一)、考核的内容。 1、部门责任人的考核内容主要是,组织领导能力、责任意识、

执行能力和团队建设。经营业务部门,主要考核经营收入、利润额 和安全生产、职工队伍精神面貌; 2、部门副职的考核内容主要是,敬业精神、执行能力、工作实效、协作配合和群众威信等。重点考核敬业精神和工作实效。 (二)、考核组织和方法。 1、由主要领导负责,成立考核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组织实施。考核工作坚持自下而上和群众公认的原则。 2、日常绩效考核,半年考核、年终考核或任期届满考核相结合;中层干部本人述职,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评价、中层干部和职工代 表评议相结合。 (三)、考核程序和形式。 1、日常绩效的考核。采取定量指标考核和定性指标考核相结合、关键指标考核和辅助指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措施按照公 司《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规定执行; 2、半年考核、年终考核或任期届满的考核。 (1)进行半年、年终或任期届满工作总结。部门正职、副职首先要在本部门述职;年终时根据公司统一安排,分别在公司职工大 会上(或在全体领导成员、全体中层干部和各部门选派的职工代表 参加的会议上)作工作总结报告。 (2)民主测评。 ①通过中层干部述职,现场即时进行民主测评。 ②参加民主测评的人员为全体领导成员、全体中层干部及各部门

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学习“勇于担当”心得体会

学习“勇于担当”心得体会 今年结合勇于担当教育实践活动,严格落实区农村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转变工作方式方法,结合本镇实际,大胆创新,制定全镇三农工作实施意见:突出果品生产优势,强化品牌意识,以科技为先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农村稳定、农业提质、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具体完成情况如下: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注入动力。 1、平谷区沟域一三产融合型经济带建设项目(桃花谷梯子峪村),桃花溪休闲农庄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改造现有池塘:新建3座景观性垂钓池,新建桃花溪景观溪流;建设游览步道;修建标牌指引牌,种植遮阴树等,目前工程总量基本完成。 2、北京市平谷区2016年大华山镇李家峪村农业综合开发山地果园基础设施及小流域治理综合建设项目属农发项目,该项目区综合治理面积为x亩,其工程建设内容为:新建道路63条,道路总面积为xm2;新建节灌管道x米,泄水井31座,节灌总面积x亩,总投资x万元。目前工程总量全部完成。 3、平谷区2017年大华山镇大华山村、砖瓦窑村生态治理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西峪村、西长峪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均属农发项目)现已完成招投标并进入开工建设,11月底前预计全部完成。 4、林下经济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利用枝条粉碎物加工

制作食用菌菌棒达到30万棒,共计栽植21.5亩,主要品种有栗树蘑、灵芝、木耳等,在果树地树里行间栽植食用菌,可增加土壤复种指数,培肥地力,依据一斤料可产0.8斤食用菌的理论推算,预计总产量将达到40万斤,产值将达到400余万元,效益有望突破60万元,经济效益凸显,同时为全镇林下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农民增收进一步拓宽渠道。 5、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嫁接新技术。今年初,在区农委大力扶持下,我镇李家峪村投资近50万元引进三红梨栽植项目,目前已栽植50亩,成活率达90%以上,预计3年后可结果;全镇嫁接日本甜柿子x亩,有效解决摘果难、效益低的实际难题。 6、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区新农办的相关要求,我镇今年计划完成工作抗震节能房屋x余户,现已进入施工阶段;完成劣质煤回收x吨,查处取缔镇域内劣质煤经营地两处;完成麻子峪村、陈庄子村等7个村的街坊路硬化工作现已进入审批评审阶段;西牛峪村已被批准为市级传统村落现正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苏子峪村、瓦官头村已完成美丽乡村验收工作。 二、强化技术服务,为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1、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工作,全镇20名农技员全员上岗,对所辖村域的果农提供技术指导,为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结合区果品办、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各村培训80多场次,培训x多人次,为达到果品提质果农增收奠定基础。 2、全镇新建高效密植园x亩,并对果农进行了技术培训。

【基层干部管理创新类案例】加强村组干部管理的主要做法和启示

湖南汝城:加强村组干部管理的主要做法和启示 一、背景 湖南省汝城县现有行政村309个,村民小组2779个。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村一级在经过了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后,村庄布局与规划发生较大变化,村级组织所管理的范围大大扩大,许多原有的村民小组结构发生了改变。长期以来,在推进基层组织民主政治建设中,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抓好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却忽视了庞大的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导致了村民小组长的法律地位不清、权利职责不明、工作报酬不高、作用发挥不力,村民小组组织逐渐弱化。为此,我县坚持打破常规,大胆先行先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强化村组干部管理,着力推动“最后一公里”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 二、做法 1.严格标准选人才、用能人,调优配强村组“领头雁”。坚持把村组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事关全县发展和谐稳定大局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以村支“两委”换届为契机,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一是定标准,选好群众主心骨。村支书、村主任是一个村的主心骨,选得好不好、准不准,关系一个村的兴衰。汝城县按照“内选一批、回请一批、下派一批”的思路,把一批政治素质高、文化水平高、群众威信高和发展能力强、

协调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三高三强”型人员调整到村支书、村主任岗位。全县309个村,调整党支部书记90人,村主任93人,调整比例达31%。通过调整,一批能人走上村主干的岗位,全县村支书中,有处级干部1名(退休),科级干部5名(在职聘请),经济能人452名,其中年经营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达到38人,有的向村民承诺不领一分工资,用真心干事赢得了民心,有的跑项目争资金,用实绩得到了认可,有得带领群众创产业,用增收致富获得了拥护。二是拓渠道,用好百姓代言人。村民小组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落实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最后“执行人”,更是向上级反映群众意见、需求的“代言人”,两者相辅相成,只有真正成为群众心中的“代言人”,才能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按照“政治可靠、遵纪守法、长期在家、威信较高、服从大局、办事公道、责任心强”的标准,严把村民小组长的“入口”关。注重从致富能手、回乡大中专及本科毕业生、退伍军人、优秀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等群体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民小组长。全县2779名村民小组长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44人,退伍军人663人,优秀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294人,致富能手1173人,在致富能人中有75人年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实行村民小组长与党小组长、村民代表、治安(计生)信息员等一人兼任的做法,村民小组长队伍结构进一步整合优化。三是强根基,建好基层党小组。汝城县把加强村党小组建设作为新形势下扩大党的影响力、渗透力,打造战斗堡垒来抓。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三基”工程的实施意见》文件,在党员3人以上、条件成熟的村民小组建立健全党小组,对党员人数不足的村

当代企业家生存状态

谁在“谋杀”? ——当代企业家生存状态之忧思 老总半夜寻死掀开高端人群心理危机 和往常一样,下了夜班的南京亚东汽车修理公司的修理工李林骑着他的金城摩托回浦口的家。长江大桥上很畅通,猛加几把油门就到了桥心。突然一幕令他吃惊的情景出现在他的视野中:大桥桥栏边,一个略显肥胖的男子,正努力地攀越桥栏,其势头是要跳江寻短见。李林一个猛踩刹车,摩托车戛然而止。随后他以最敏捷的动作跃到桥栏边,一把搂住对方的腰,死命地向后拽……这是本月15日夜晚发生在南京长江大桥惊险的救人一幕。 让李林意外的是,被救的寻短者竟然是他认识的江北一位知名企业的老总。这一点,他确认无疑,因为此前,这位知名老总在当地新闻栏目中频频露脸。汽车修理工的李林甚至有幸为他的爱人保养过车,老总当时还递给他一支“中华牌”香烟。 这样身份的人怎么会深更半夜里出现在长江大桥上并准备投江自尽呢!?对李林而言,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是啊,这位平日内风光无限的老总怎么会想走绝路呢?带着这样的疑惑,记者试着在网络搜索GOOGLE里输入“企业家自杀”的字样,随后蹦出的数字更是令人吃惊不浅! 信息显示,自1980年以来,仅有记录的,中国便有1200多位企业家自杀。这其中有:上海大众老总方宏。他是一位清廉的国企老总,企业营运状况良好,但他不幸患上精神抑郁症,在1993年3月9日跳楼。其实再等一年他就退休了,可惜没能熬过去。 贵州习酒老总陈星国,他在1982年出任习酒厂厂长,15年间把一个年产值只有300多万的县办企业,逐步扩展为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的大型企业。为此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后来企业营运出现问题,1997年7月28日在习酒厂被茅台酒厂兼并前夕举枪自杀。 广州港澳中心李副总,因烂尾楼问题在2003年跳楼自杀。令人叹息的是,仅仅一个多月后,那栋烂尾楼就卖出去了。 茂名永丰面粉厂老板冯永明,1993年在家中用水果刀割腕自杀,年仅29岁。遗书中写下:“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到另一个世界寻找我的安宁和幸福。” 北京金锐千翔通讯公司董事长祝凤生,自从他的妻子和女儿被入室行窃的歹徒杀害后,他陷入极度沉默中,和周围人几乎不作任何交流。2001年10月15日,他从办公楼上跳楼自杀。经及时抢救命虽然保住了,但两条腿残废了。 这种非正常死亡形式令人们扼腕叹息,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另一种逝去的形式,同样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就在今年4月10日,全球著名的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JanMalm),在没有任何征兆情况,突然死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跑步时,连日超负荷的工作让他的心脏已不能承受如此剧烈的运动,倒了下去,终年54岁。 就在杨迈离去的第9天,麦当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坎塔卢波因心脏病发作与世辞别,这一天,离他60岁的生日恰好还有100天…… 尽管南京李林从南京长江大桥上救下的这位老总寻死的原因,已不得而知。然而却掀开了成功人士,特别是企业家的心理危机的一角。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只有9.5%.企业家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更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在对长三角企业家的追踪调查中,可以发现:一些人正在面临精神崩溃的危险。而比这更危险的是,人们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什么在吞噬总裁们的精神和健康周正猷是南京都市心理中心主任。每天来他的中心寻找“心药”的患者络绎不绝。尽管根据“行规”,来这里接受“一对一”的心理调整的患者都不会轻易留下

干部管理条例

干部管理条例 1 总则 1.1目的 为切实加强公司干部工作纪律及作风建设,规范日常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能,促进干部的培养发展和自我提高,特制订本条例。 1.2适用范围 本条例参照集团公司《中层干部管理办法》制订,适用于公司在任中层以上领导干部。 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是指:公司现行组织机构中,一级组织架构所对应部门的(副)部长、(副)主任以上级别的领导干部。 2 工作纪律作风建设 2.1基本要求 2.1.1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2.1.2发扬团结协作、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识大体、顾大局,不利团结的话不说,不利团结的事不做。 2.1.3坚持以身作则,正确行使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滥用职权、以权谋私。 2.1.4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积极宣传、推行和不断实践企业文化,努力构建学习型干部队伍。 2.1.5遵守国家、公司各项规定及党风廉政各项制度,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正确对待群众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员工反映的问题有权向组织部门说明和申辩。但不得刁难、打击报复反映意见的员工,否则,一经发现除批评教育外,视情节给予必要的处理乃至移交上级机关处理。 2.2遵守考勤与休假制度 2.2.1自觉参与考勤,严格按照作息规定按时上下班。

2.2.2按时参加公司组织召开的各类学习或会议,不迟到早退,不无故缺席。 2.2.3因公外出或出差前,必须到人事行政部填写《因公外出登记表》或《出差登记表》,按以下层级履行报告程序: a.公司总经理因公出差或离开本市区,出行前需向集团公司主管领导报告,并征得其同意后方可出行,回司后应及时向集团公司主管领导报告。总经理外出,应指定一名副总经理临时主持工作。 b.公司副总经理因公外出在本市区内的,出行前需征得总经理同意;因公外出离开本市区的,出行前需征得总经理同意,并由总经理报告集团公司主管领导。回司后均应及时向总经理报告。 c.公司中层干部因公外出,本市区且1天以内的,出行前和回司后必须向主管领导报告,外出1天以上(含1天)或离开本市区内的,须向总经理报告。 违反上述报告程序者,后果由其本人承担,若对公司造成损失,将追究其本人相应责任。 2.2.4公司所有领导干部因公外出期间,行程安排变化或差旅地点发生移动时,应报告主管领导,说明原因,由主管领导报经总经理批准后方可移动。否则,由此产生的差旅费用或给公司造成的损失,由其本人承担。2.2.5领导干部个人请假,需按公司有关规定到人事行政部办理请假手续。领导干部节、假日及休假期间,离开本市区的,需报告主管领导和总经理,并在人事行政部登记去向。没有履行登记手续的,一经查实,在月度经济责任制考核时扣罚当事人2-5分。 3 工作考核与评价 3.1工作总结与汇报 3.1.1各部门负责人每周一9:00前须将本部门上周工作总结及本周工作计划发送人事行政部,并抄送主管领导。由人事行政部汇总后,呈报总经理。

农村干部管理制度参考

农村干部管理制度参考 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按照"政治坚定、忠于祖国、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务实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正"的要求,规范干部的行为,保证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对干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纳入干部目标考核,现将有关制度通知如下: 一、学习制度 1、自觉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经考核不合格的扣减工作目标分1分。 2、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自学4 - 8课时,无故少参加学习1次扣目标1分,累次累记。 3、做好读书笔记,全年不少于3000字,半年镇党委组织检查一次,年终经检查未完成读书笔记或笔记少于3000字的,扣减工作目标分1分。 4、每周召开例会,学习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分析总结上周工作,安排部署本周工作,实行会议点名制,旷会一次,按旷工处理。 二、工作制度 1、机关上班实行双休日工作制,压滤机滤布上班时间为上午9点- 12点、下午2 - 6点,下班时间有群众办事必须保证随叫随到;全体干部职工必须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不准迟到、早退,不准擅自离岗,若有违反者每次扣目标分1 - 2分。

2、各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每个干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妥善处理日常事务和包村工作任务,搞好工作上的上传下达,确保信息畅通。未按时到岗的,视其情节轻重分别参照迟到、早退、旷工予以考勤。 3、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三制"管理。即一是去向报告制,党政领导外出办事或下村,应给党政办告知去向,包村干部外出办事或下村,应向联系村领导报告。外出又不告之去向的,按旷工论处。二是领导查岗制,由党政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机关工作人员在岗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时由办公室做好查岗记录,查岗不在扣1分。三是考勤公示制。考勤实行一周一汇总,全体机关干部的考勤情况与年终目标奖挂钩。 4、全体干部职工必须自觉遵守纪律,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干部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目标,未按期完成工作任务扣目标分1分。因未完成工作目标影响全镇目标考核或受到上级部门通报批评,扣相应责任人目标分2分。凡不服从领导(包括包村组长)安排,不完成任务者扣目标分2分。 5、计生工作严格按照县计生办目标完成,未完成任务扣责任人目标分2分。 6、维稳和信访工作,联系领导和包村干部实行一岗双责,在每月20日前进行上报及提出处理意见,如未定期上报或对基本情况不了解的扣目标分1分,并按县维稳和信访工作条例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村干部工作管理办法

村干部工作管理办法 选拔任用村干部。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原则,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注重能力、群众公认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办事原则。村级干部一般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最大年龄一般在45岁左右,身体健康。注重从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党员中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型干部。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年龄在60岁以下)中的党员回原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积极探索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采用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的办法建立联合党组织,从中择优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认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贫困村、工作薄弱村任职。 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县或县以上的集中培训。其他村干部每2年接受一次轮训。培训内容突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实用技术以及民主管理、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方式分为任职培训、定期轮训、学历教育、外出学习考察、实践锻炼等。培训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也可拿出一部分留用党费,作为培训经费的补充。 村级干部报酬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村干部工作业绩等因素。绩效报酬由乡镇党委、政府根据村干部年度业绩考核情况和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评议结果确定。有条件的县区探索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医疗、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离职补贴等制度,实行基本报酬、绩效报酬等结构工资制。基本报酬以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确定。每两年由乡镇统一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一次体检。对生活困难的还可一次性发放一定数额的困难补助。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

对于一位当代成功企业家通常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对于一位当代成功企业家通常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家的各种挑战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企业家有较强的心理素质。通常,成功的企业家一般具备以下心理素质。 控制及行动的欲望:执意于自己的决策,不习惯只听命于人。>如果你在公司里是一个唯唯诺诺、不吭一声的人,或只是一个“虽不喜欢公司的环境,但又没有勇气辞职自创前途的人,要想成为创业者还有一段距离。 自信:普遍有很强的自信心,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九头牛就拉不回。有时有咄咄逼人的感觉。 急迫感:创业家通常急切想见到成果,因此会给别人带来许多的压力。他们信任“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不喜欢也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琐碎无聊的事情上。 脚踏实地:做事实在,不会为了使自己舒服一点而马虎从事。做事有板有眼,一步一个脚印。 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个人理想,他们不会计较虚名。他们生活简单朴实,

必要时常常身兼数职。 情绪稳定:通常不喜形于色,也很少在人前抱怨、发牢骚。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坚韧不拔地去突破困境。 喜欢迎接挑战:喜欢承担风险,但并不是盲目地冒险。他们乐于接受挑战。并从克服困难中获得无穷乐趣。 健康的身体:创业家通常必须在“不寻常的时间”料理事物,如果你有某种宿疾,那么你的创业之路必定布满荆棘、困难重重。 广泛的知识:几乎大事小事无所不知。他们既能掌握事物全盘的来龙去脉,又能明察秋毫。 超人的能力:他们能够从杂乱无章的事物中,整理出一套逻辑的构架。有时候他作决策时会全凭直觉。 客观的人际关系态度:为了事业他们往往是“冷酷无情”、“不顾情面”了,给人以“大公无私”、“就事论事”的感觉。 摘自:《中国企业报》

公司干部选拔任命管理办法

XX公司 公司干部选拔任命管理办法 第一条总则 为了规范公司干部任用管理,加强干部梯队建设以保证公司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公司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目的 1、配合公司的发展目标,提升人力绩效,开发内部管理人才;提高管理者素质;加强管理者团队建设。 2、增强管理者对本职工作的认知与能力以及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并有计划地充实其知识技能,发挥其潜在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发扬本公司的企业精神。 3、作为各级管理人员培训实施与晋升管理的依据。 第三条适用范围 1、凡本公司管理岗位的晋升建议与职位任命、考评以及各项培训计划等,均须依本方案办理。 2、适用于公司管理岗位员工的内部选拔。 第四条原则 1、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原则 2、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3、民主集中原则 4、依法办事原则

第五条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1、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人正直诚恳; 2、具有公司承认的大专(含)以上学历; 3、在公司工作中无重大失误,在一个考核年度内,未受过处分; 4、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本岗位工作经验; 5、熟悉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第六条管理岗位人员任命管理 一、按公司需要,管理岗位人员因晋升、调离、解聘岗位出现空缺或因公司结构调整新管理岗位产生,按本方案选拔并予以任命。 1、视公司情况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干部选拔会议,各级管理人员储备由公司各部门呈报,人力资源部审核确定人选,领导小组评审,作为干部人员储备 2、干部选拔(梯队建设)会议由下列人员参加:(1)领导小组成员;(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各部门总监)(2)各部门总监及其他相关人员; 3、当公司管理岗位出现空缺,或出现新的管理岗位时,由人力资源部调取个人档案进行人员初步选定提出候选人名单,拟订人员接替方案上报总经理。 6、由人力资源部对候选人员实施考核(任前考察)并记录在案,客观汇报结果。 7、人力资源部向总经理汇报相关情况,总经理办公会议综合评审通过后,由公司统一发文进行任命。自公司发文任命之日起任命生效,

申论范文:基层干部是乡村发展的“药方”

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我国距离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承诺也即将兑现。为此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村短板。号令一出,诸多省份纷纷响应不断探索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金点子”,取得明显进展。但在实际发展中也出现路子跑偏之嫌,违背中央初衷之念。深入分析与当地关键少数创新意识不强、做事畏首畏尾密切相关。因此,要想顺利实施乡村振兴就需开好基层干部这一“药方”,在干部思想上对症下药,鼓励干部积极创新勇于担当。 第一段:开篇点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少数干部创新意识不强、做事畏首畏尾,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开好基层干部这一“药方”。 基层干部创新担当需要树立敢为人先的意识不墨守成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农村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习总书记的话意在表明基层干部对于农民振兴发展的重要作用。当前在我国很多的省份基层干部正在发挥头羊的先进作用积极为实施当地的乡村振兴战略奔波劳累,如河南南庄村干部积极创新发展理念,走在世界前沿,积极引进先进农业科技,改变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模式,实现现代化种田,使当地的农民这一职业成为幸福人人羡慕的职业。这样的好成绩与干部积极创新,思想进步密切相关。因此,基层干部要敢于创新,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的思想意识。 第二段:基层干部创新担当需要树立敢为人先的意识不墨守成规。基层干部对于农民振兴发展发挥“头羊”的作用,农村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带。 基层干部创新担当需要树立久久为功的意识不急功近利。当下全国各地的乡村和基层都

在贯彻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并很多已作出些许业绩和成就。这就使得其它部分地区尤其深度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产生了急于发展的思想,为了做出成绩,出现变道而驰等现象。干部为了当地发展的经济考虑本没有错,但也要注意符合当地实情和遵循党的指挥,贸然发展不但不会振兴乡村,反而会背上更多的债务的问题,因此,基层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因地制宜、不要好高骛远,遵循脚踏实地谋发展的发展思路。 第三段:基层干部创新担当需要树立久久为功的意识不急功近利。虽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在已经取得了些许业绩和成就,但不能为了做出成绩,出现变道而驰等现象,发展要因地制宜,不能好高骛远。 基层干部创新担当需要加强学习掌握新知识不少知而迷。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强调,广大的基层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要出现时代在变化,思想却永不变的问题,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的探索和学习新的事物,要敢于向前走、向前看,学习的脚步不能停,只有干部在发展,农村才能得以更好的向前,对于文化素质基础薄弱的农村来说,干部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就更为关键。因此,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加大自身学习,多接触新鲜事物用新知识武装头脑。 第四段:基层干部创新担当需要加强学习掌握新知识不少知而迷。广大的基层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文化素质基础薄弱的农村来说,干部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就更为关键。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攻坚期,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的部署,能够大大弥补农村这一薄弱短板,更大程度

村干部队伍规范化管理办法

**乡村干部队伍规范化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设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根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省、市、县有关规定,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村值班干部。 第三条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奖惩、使用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第二章任职条件 第四条村干部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 2、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热心为村民服务; 3、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4、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新任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 第五条村党组织书记在具备上述基本条件的同时,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发展能力强。懂经营、善管理,掌握一门以上致富技能,具有带头致管事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 2、组织领导能力强。善于团结凝聚人心,善于协调、调动各方面力量,善于集思广益、科学决策;

3、公道正派理念强。坚持原则,清正廉洁,作风民主,办事公平公正。 第六条村民委员会成员在具备村干部基本条件的同时,村民会议可以根据本村情况在选举办法中作出其他规定。 第三章职责任务 第七条村党组织书记主持党组织的全面工作,主要职责是: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执行党员大会的决定。 2、定期主持召开党组织委员会会议和党员大会,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研究部署本村党建和经济社会等各项工作。 3、负责加强村班子建设,协调村“两委”关系,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负责对村、组干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管理人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和监督,支持和督促他们完成工作任务。 4、抓好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建设,支持和保障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行使职权。 5、认真抓好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落实日常学习、民主评议党员和民主生活会等制度。组织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职、流动党员“双向带动”、党员承诺制、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四议两公开等六大载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镇村干部管理的决定

关于加强镇村干部管理的决定范文 导语: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关于加强镇村干部管理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交流。 **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镇村干部管理的决定 各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全体镇村干部: 今年是贯彻落实xx大精神、库区扶贫开发工作收尾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夯实基础设施,搞好产业战略,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和谐和社会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守成扶贫攻坚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完成组织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就必须建设一支工作责任心强、乐于奉献、敢于吃苦、纪律严明、锐意进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xx年对镇村两级干部管理作出明文,必须遵照执行。 一、成立干部管理考核领导小组 为加强干部考核管理,逗硬奖惩,调动工作积极性,决定成立干部考核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组织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镇长为副组长,其余党委委员为成员,具体组织和履行有关干部考核工作。 二、建立责任机制 对镇村干部履行工作职责提出要求,建立,促进镇村干部尽职尽责,爱岗敬业。 1、定岗位,定职责,定奖惩。对领导和一般干部作出明确分工,对重点工作分块负责,签订目标责任书。镇党委对镇干部逐日考勤,对镇村干部开会、学习逐次考勤,对阶段工作实行量化评分并排出名次。建立驻村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将考核结果定期和不定期公示于板报上。并实行一岗双责(本职工作和安全工作)。考核结果与评优、晋级、晋职、资金、补助挂钩。事业干部的考核平时由所在部门进行,开会学习班和临时性工作安排由党委政府考核,宣传文体中心干部完全由党委政府考核。村干部职数确定为三位:书记、主任、文书,其余群团干部和社长的职数由村支部、村委据实确定,村主要干部可兼群团干部职务或社长,非职数工资自酬解决。 2、岗位考勤制。党政办公室制定《镇干部逐日考勤签到簿或表格》,并认真执行签到。签到必须本人,特殊情况须向主要领导,主要领导安排办公室代签。签到的时间为每天上午8:30前,8:30后由党政办负责人将签到簿或表格盖章停签,月满统计。无正当理由不签到者视为缺勤。如因开会、公事出差,必须有和领导安排方能记为出勤。病(事)假条和领导批示的视为出勤。当月公示,半年累计,按缺勤一次扣补助工资20元惩罚,并按照《公务员法》对连续旷工15天或一年累计旷工30天的予以辞退的规定上报组织部门执行,有事外出原则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