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肠癌诊断方法和标准

结肠癌诊断方法和标准

结肠癌诊断方法和标准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非常重要。结肠癌的诊断方法和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家族史、生活习惯、症状和病史等,

对于早期发现结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2. 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直肠指诊等,可发现结肠癌的直

接体征。

3.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有

助于发现结肠癌及其转移。

4. 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结

肠癌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及转移情况。

5. 病理学检查:通过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诊断结肠癌,并确定其

分期和分级。

结肠癌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理学检查:必须取得病理学证实的诊断。

2. 分期:根据TNM分期系统分期,确定结肠癌的分期,有助于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 分级:根据病理学分级,确定结肠癌的恶性程度,有助于预

后的判断。

4. 转移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查,确定结肠癌

有无转移。

综上所述,结肠癌的诊断方法和标准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理学检查、分期、分级和转移检查。早期发现和诊断结肠癌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提高预后非常重要。

结肠癌的诊断标准

结肠癌的诊断标准 结肠癌的诊断标准?结肠癌是一种发病部位在结肠部的恶性肿瘤疾病,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表现,临床不宜检查出来。那么结肠癌如何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有着很好的帮助。下面我们先看看结肠癌的一些诊断标准: 一、早期症状:最早期可有腹胀,不适,消化不良样症状,而后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后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脓性血便。 二、中毒症状:由于肿瘤溃烂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导致病人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浮肿等表现,其中尤以贫血,消瘦为著。 三、肠梗阻表现: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如腹胀,腹痛(胀痛或绞痛),便秘或便闭。体检可见腹隆,肠型,局部有压痛,并可闻及亢强的肠鸣音。 四、腹部包块:为瘤体或与网膜,周围组织侵润粘结的肿块,质硬,形体不规则,有的可随肠管有一定的活动度,晚期时肿瘤侵润较甚,肿块可固定。 五、晚期表现:有黄疸,腹水,浮肿等肝转移征象,以及恶病质,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肿瘤远处扩散转移的表现。 结肠癌的检查方法: 一、肛管指诊和直肠镜检:检查有无直肠息肉,直肠癌,内痔或其他病变,以资鉴别。 二、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虽长25cm,但75%的大肠癌位于乙状结肠镜所能窥视的范围内。镜检时不仅可以发现癌肿,还可观察其大小,位置以及局部浸润范围。通过乙状结肠镜可以采取组织作病理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可提供更高的诊断率,国内已广泛应用,操作熟练者可将纤维结肠镜插至盲肠和末端回肠,还可进行照相,确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 三、x线检查:1、腹部平片检查:适用于伴发急性肠梗阻的病例,可见梗阻部位上方的结肠有充气胀大现象。2、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癌肿部位的肠壁僵硬,扩张性差,蠕动至病灶处减弱或消失,结肠袋形态不规则或消失,肠腔狭窄,粘膜皱襞紊乱,破坏或消失,充盈缺损等。钡剂空气双重对比造影更有助于诊断结肠内带蒂的肿瘤。 四、癌胚抗原(cea)试验:对早期病例的诊断价值不大,但对推测预后和判断复发有一定的帮助。

结直肠癌诊治规范

结直肠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 试行) 一、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结直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直肠系膜:指的是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的直肠的、形成半圆1.5~2.0cm 厚的结缔组织,内含有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织,上自第 3 骶椎前方,下 达盆膈。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TME :(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全直肠系膜切除术CEA:( can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四、规范化诊断流程

五、结肠癌治疗流程

六、诊断依据 (一)高危人群。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群;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大肠腺瘤患者;有大肠癌病史者;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 病;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二)临床表现及体征。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右侧结肠癌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及贫血最为多见。左侧结肠癌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频最为多见。直肠癌依次以便血、便频及大便变形多见。 1.右侧结肠癌 临床上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消瘦、低热等早期偶有腹部隐痛不适,后期在60%~70%病人中右侧腹部可扪及一质硬肿块。 2.左侧结肠癌早期临床上可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可出现便频、便秘或便频与便秘交替。肿瘤生长致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阻塞,可引起肠梗阻表现,约10%的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肠梗阻或慢性肠梗阻症状。 3.直肠刺激症状便频、里急后重、肛门下坠、便不尽感,肛门痛等。大便表面带血和/ 或粘液,严重时有脓血便。 4.直肠指诊凡遇到患者有便血、直肠刺激症状、大便变

结肠癌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结肠癌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一、概述: 建议就诊于肛肠外科。 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部位的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占65%发病多在40岁以后,男女之比为2~3: 1、以40岁~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我国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低于胃癌,食管癌、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各地资料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各趋势。 二、临床表现: 早期结肠癌症状不明显,可无症状或仅隐约不适、腹胀、消化不良、隐血等。随着癌肿进展,症状逐渐明显,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腹块、肠梗阻以及发热、贫血和消瘦等全身毒性症状。因肿瘤浸润转移尚可引起相应器官的改变。结肠癌依其原发部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临床征象和体征。 1、右半结肠癌:突出症状为腹部肿块、腹痛、贫血。部分可出现粘液或粘液血便,便频、腹胀、肠梗阻等症,但远较左半结肠少见。癌肿溃疡继发感染可致局部压痛和全身毒血症等。 2、左半结肠癌:突出症状为大便习性改变、粘液血便或血便、肠梗阻等。 三、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大便潜血试验目前多用于作为大规模人群结肠癌普查的初筛手段。 2、直肠粘液T抗原试验该法对结肠癌的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将其用于普查。 3、血清CEA的检测大多数结肠癌患者血清CEA水平常升高,超过50μg/ml,但该试验的特异性并不强。 (二)内镜检查:对可疑病灶能定向镜取组织进行活检,因此是目前结肠癌诊断最有效的手段。在结肠癌普查中,常作为评价各种初筛检效果的“金标准”。 (三)X线检查:可发现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不能窥视的病损,对于纤维结肠镜难以送达回盲部的患者尤为首先,亦是诊断结肠癌的有效手段。 (四)活体组织检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于确定结肠癌尤其是早期癌和息肉癌变以及对病变鉴别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五)其他:如B型超声检查、CT断层摄影、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淋巴结99mTc同位素扫描等用于临床结肠癌诊断,效果评价不一。 四、治疗: (一)结肠癌的外科治疗:外科治疗原则: 1、切除全部恶性组织。 2、全部切除或大部切除患癌的器官。

标准与规范丨2020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标准与规范丨2020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 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和减轻人群的疾病负担,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非常关键的。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 结直肠癌是全球男性和女性中新发病例数排名第3位和第 2位的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数排名第4位和第3位。发达 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经成为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 2位(33.17/10万),死亡率排名第4位(15.98/10万),而 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排名第5位。结直肠癌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分别为33.88/10万和15.65/10万,中部地区为24.79/10万和12.54/10万,西部地区则为24.78/10万和12.21/10万。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美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已达到64%左右,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等的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也超过60%。近年来, 中国的结直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也有了很大提高,结肠癌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57.6%,直肠癌5年生存率为56.9%,但仍低 于欧洲和美国,也低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原因是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总体偏低。美国结直肠癌诊断病例中Ⅰ~Ⅱ期占39%,Ⅲ期和Ⅳ期分别占32%和24%。虽然我国37家三甲医 院的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患者Ⅰ期占13.9%,Ⅱ期占 26.7%,Ⅲ期和Ⅳ期分别占34.6%和23.7%。但由于各个地区 和医院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 20%~30%,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是中晚期。目前,Ⅰ/Ⅱ期患 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Ⅲ期患者71%,而Ⅳ患者则降 至14%。因此,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偏低,已经很大程 度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和生存。 二、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1.结直肠癌筛查的可选方法: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1000字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常常以肠道不适、腹痛、 便秘或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为表现。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 重要,因此国内外都相继发布了诊疗指南,以期提高结直肠癌的早 期发现率和诊治水平。以下是一份简要的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概述。 一、结直肠癌的分类 结直肠癌根据病理特征可分为腺瘤型、粘液型、浸润性型等。其中 最常见的为腺瘤型。 二、结直肠癌的诊断 早期结直肠癌常常无自觉症状,应该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常规筛查。 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肠镜检查、粪便DNA检查等。如发现可疑肿块,在结肠镜下进行活检可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也 是常规的辅助诊断手段,包括CT、MRI等。 三、结直肠癌的分期 结直肠癌的分期可通过鉴别病人的TNM分级进行。其中T表示原发 肿瘤,N表示淋巴结转移,M表示远处转移。分期基于肿瘤的大小、 深度侵犯、淋巴结受累情况等。 四、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仍被认为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 包括病变部位和T、N、M分期情况等,手术形式应视情况选择,包 括直肠癌前列腺囊手术、结肠癌手术、肝转移等。 五、辅助放化疗 手术后或手术前辅助放化疗被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包括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白蛋白结合替莫唑胺等药物。 六、随访 随访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在手术后、放化疗后应在规定的时间进行 复查,目的是观察是否肿瘤复发或转移,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七、个案分析 最后,不同患者,即使病情相同也存在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除了参阅诊疗指南之外,建议根据医生的诊断、病史、病情和临床判断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结直肠癌的诊疗指南可以辅助医生根据病情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但此类指南并不是绝对的,建议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结直肠癌的筛查技术与方法!

结直肠癌的筛查技术与方法!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位居第四位,在经济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结直肠癌属于筛查效果明确的恶性肿瘤,筛查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参考美国癌症学会、美国结直肠癌学会工作组和美国放射学会联合发布的《2008年无症状一般危险度人群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早期筛查指南》以及近期国内外有关结直肠癌的研究成果,制定了结直肠癌的筛查指标及方案。 早期筛查技术与方法 1.大便潜血试验 结直肠癌症早期检出试验,而非癌症预防试验。半数的结直肠癌和1/3的腺瘤均可在一定时间内出血,因此粪便的隐血检查可用于结直肠癌的筛查。 2.大便DNA检测 由于肿瘤的发生是多基因改变的结果,因此这一方法是对多基因位点的检测,主要包括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K-ras、APC和153基因中的21个点突变位点等,大便DNA检测的主要目的与大便潜血一样,都是以发现肿瘤和进展性息肉为主要目的。如发现阳性则应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 3.内镜 内镜不仅能观察肿瘤大小,形态、部位、活动度,而且能行息肉或早期微小癌灶切除,对可疑病灶能取组织进行活检,因此是诊断结直肠癌的有效手段,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由于内镜的检查比较痛苦,费用高,目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人们的依从性比较差。 4.钡灌肠 钡灌肠是检查结肠癌常规方法之一,特别是气钡双重造影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高,仅次于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特别是双重气钡结肠造影的优点是痛苦小,对儿童、老人和不能耐受肠镜检查的患者

诊断结肠癌的金标准(一)

诊断结肠癌的金标准(一) 诊断结肠癌的金标准 引言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 严重威胁。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医学界确定了一系列的 金标准。 金标准的定义 金标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被广泛接受并确定为最具可靠性、准 确性和有效性的诊断方法。对于结肠癌的诊断,金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结肠癌,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 方案。 结肠癌的金标准 1.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是结肠癌诊断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 过对活检样本或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癌组 织、肿瘤大小和侵袭深度等关键信息。 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CT扫描、MRI、PET-CT等,可以观 察到患者结肠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有无转移等情况,对于初步 诊断和病程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3.肿瘤标志物检测:结肠癌特异性标志物如CEA和CA19-9的检测, 可以辅助诊断结肠癌。然而,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通常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4.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直 接观察结肠黏膜的变化,并进行活检,提供高分辨率的组织学信 息。 5.腹部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结肠壁的厚度、结节的形 态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是一种无创、便捷、经济的诊断方法。 结论 结肠癌的诊断金标准包括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 检测、内镜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等多种手段。通过综合应用这些金标准,可以提高结肠癌的诊断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方案和预后评估。然而,在具体应用时,医生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病 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最佳的诊断结果。 希望本文对读者了解结肠癌的诊断有所帮助,同时也提醒大家重 视早期筛查和定期体检,以尽早发现和治疗结肠癌,保障自己的健康。

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

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生、发展相对缓慢的恶性肿瘤,由腺癌样息肉发展至浸润性、致死性的恶 性阶段需时达10年之久。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使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有报道称,早期病变 局限时接受治疗,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88%和80%,而病变非局限时治疗的5年生存 率仅为58%和47%。因此,重视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结直肠癌预后的改善是非常 重要的。 1 高危人群 15%~30%的结直肠癌可能由遗传因素造成,因此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者(一级亲属),尤其是 对于大肠癌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者的家族成员,应给予高度重视;腺瘤或息肉与结直肠癌 密切相关,其发病危险眭是一般人群2~5倍;家族性腺瘤息肉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是一种 癌前病变,虽发病率很低,但如不治疗,40岁前后100%癌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也与大肠 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据观察20年病史者的癌变率为正常人的20倍,30年病史者则为30倍;日本血吸虫病是我国的严重寄生虫病,研究发现血吸虫流行区也是大肠癌的高发区,这 可能是因为血吸虫卵在大肠黏膜上长期沉积,使黏膜反复溃疡、修复,出现慢性炎症、腺泡 性增生,继而癌变。另外,盆腔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大肠癌的发病率也高于常人,且40 岁以后逐年上升。 一般而言,如果40岁以上中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大便习惯改变或粪便异常,绝不应掉以轻心,必须做进一步检查,以免延误诊断。 2 早期发现的方法 美国癌症协会为正常危险度的个人推荐了三合一的早期发现法,即直肠指检、直肠乙状结肠 镜检及大便潜血试验。虽然此三合一检查技术的价值尚需进行研究,但这是出现症状前从临 床上发现结直肠癌的较灵敏的方法。 (1)潜血试验(FOB):是检查粪便有无微量血液存在的简便方法。自1967年Gregor首先将大便潜血(FOB)用作无症状人群大肠癌筛检,至今仍不失为一种实用的筛检手段。虽然严格来讲, 大便潜血阳性意味着黏膜存在破损,已不属于早期,但据国外前瞻性的研究资料,一年做一 次FOB,连续3年,多次FOB阳性患癌的预期值(prodictive value)最低为10%,最高可达37%;如对FOB阳性者,再做进一步检查,有助于发现尚未出现症状的早期病人。目前我国对某些 有条件的群体作年度体检时,已将FOB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2)直肠指检:是简便易行、无任何损伤而又极为重要的检查方法。我国大肠癌中低位者多见,直肠癌占60%~75%,而直肠癌中81%~98%距肛门7 cm以下,可指诊触及;如即使未能触 及肿块,而仅发现指套沾染血迹,也应高度怀疑近端直肠或更高部位的结肠有发生癌的可能。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对这一简单易行检查的忽视很易造成误诊、漏诊。 (3)纤维结肠镜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是大肠内病变诊断最有效、最安全、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其应用使大肠癌的早诊率得到大大提高。因此,凡有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经直肠指检无异 常发现者,应常规进行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对肿物或可疑病变,钳取活体做病理 检查。乙状结肠镜可检查距肛缘25 cm以内的全部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至少60%的大肠癌 可通过此方法检查发现。对于距肛缘25 cm以上的结肠癌,纤维结肠镜为最可靠的检查方法。现在,将超声技术和内镜检查相配合,不仅可以直观检查、活检,更重要的是其可显示肿瘤 所在的层次,及周围淋巴结的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分期。 (4)CT和CTVE:螺旋CT检查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观察腔内病变及肠壁外癌浸润深度、腹腔淋巴结及器官转移等情况,对近端结肠梗阻性病变的定位和患者的舒适程度超过目前最理想的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在显示高度狭窄的肠管近端病变优于结肠镜。 CTVE具有侵袭性小,安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引言: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诊疗水平的提高,结直肠癌的诊疗规范也得到了不断完善。本文旨在介绍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以便医务人员正确指导患者,提高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结直肠癌的分类与分期: 结直肠癌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腺癌、黏液腺癌、浆液腺癌等。而根据病理形态,结直肠癌可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分期是评估结直肠癌临床进展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主要依据肿瘤的大小(T),淋巴结转移(N)以及远处器官转移(M)进行分期。目前常用的分期系统为TNM分期系统。 二、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 早期诊断是结直肠癌治疗的关键。对于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潜在的结直肠癌或癌前病变。此外,粪便潜血试验和结肠镜、CT结肠造影的联合使用也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的效果。 三、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 1. 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患者的整体情况,可选择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或联合放化疗手段进行治疗。 2. 根治性手术可分为直肠癌根治术和结肠癌根治术。根据癌肿的位置和侵犯情况,手术方式可以选择根治性切除或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方法。对于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还需行术中淋巴结

清扫。 3. 姑息性手术主要用于晚期肿瘤或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旨在减轻肿瘤带来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对于某些高危患者,如年龄较大、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或肿瘤处于早期但手术难度较大者,可考虑行胶质微粒栓塞、射频消融等介入治疗手段。 四、结直肠癌的放疗和化疗: 1. 放射治疗主要用于直肠癌的治疗,可通过提高切除术后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 2. 化学药物治疗可通过靶向药物、化疗药物或免疫治疗等方式进行。化疗有助于消灭微转移灶,改善手术效果。 五、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 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是指通过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等多种手段综合应用,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对于中晚期的结直肠癌患者,综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治疗手段。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系统的指导,促进了我国结直肠癌的诊疗水平的提高。同时,建立健全的结直肠癌筛查体系和早期诊断体系,以及加强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希望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能够得到医务人员的广泛应用,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综合而言,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提供了系统的指导,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规范强调了早期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健全的筛查体系

2020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完整版)

2020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完整近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诊断;治疗;规范 1概述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8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病死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位、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通过筛查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根据广州、上海、天津、北京对全市>50岁及高危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结果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升高,通过筛查提高了早诊率,降低了病死率。主要方法包括根据年龄、家族史、粪便潜血检查等筛选出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内窥镜筛查。 结直肠癌诊断与治疗过程可能涉及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内窥镜等手段。研究表明: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 MDT)的模式可改善结直肠癌诊断与治疗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断与治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断与治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订本规范。 2诊断 2.1临床表现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

(1) 排便习惯改变。 (2) 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 (3) 腹痛或腹部不适。 (4) 腹部肿块。 (5) 肠梗阻相关症状。 (6) 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 2.2疾病史和家族史 2.2.1结直肠癌发病可能与以下疾病相关: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应详细询问患者相关病史。 2.2.2遗传性结直肠癌发病率约占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的6% ,应详细询问患者相关家族病史: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 FAP)等。 2.3体格检查 2.3.1 —般状况评价、全身浅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及锁骨上淋巴结的情况。 2.3.2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腹部叩诊及听诊检查了解有无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异常。 2.3.3直肠指检:对疑似结直肠癌者必须常规做直肠指检。了解直肠肿瘤大小、形状、质地、占肠壁周径的范围、基底部活动度、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肿瘤向肠外浸润状况、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无盆底种植等,同时观察有无指套血染。 2.3.4三合诊:对于女性直肠癌患者,怀疑肿瘤侵犯阴道壁者,推荐行三合诊,了解肿块与阴道后壁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