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说明

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说明

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说明
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说明

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说明

一、基本情况

肥城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肥城桃生产基地。2016年,农业总产值85亿元,其中,种植业48亿元,林果2.5亿元,畜牧业23.83亿元,渔业0.3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49.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16元。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市、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县、农民增收先进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市、生猪科技入户工程示范县等荣誉称号。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说明二、发展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鸡种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各地迥异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形成了我国地方鸡种许多独特的外貌特征和其它遗传特性。我国特色的优质肉鸡产业是将地方鸡种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逐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近20年来,我国黄鸡生产,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据初步统计,全国家禽年增长速度在10%,而黄鸡的年增长速度大约在15%。黄羽肉鸡占禽肉总量比重逐年增加,1980年全国饲养数仅2.4亿只,到2000年已增长到20亿只左右,黄鸡占禽肉的比重也由20%提高到50%,预计到2020年提高到75%。中国家禽业

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祖代黄羽肉鸡的平均存栏量为138.2万套,年出栏黄羽肉鸡43.3亿只,年产鸡肉的数量超过400万吨,占中国禽肉总产量的近25%。毋庸置疑,我国是世界当之无愧的黄羽肉鸡养殖大国。

立华作为全国第二大优质肉鸡生产单位,其产品涉及雪山草鸡、雪山麻鸡、优麻鸡、乌骨鸡以及青脚麻鸡等十余个地方优势品种,主导品种为雪山系列优质鸡。2016年仅泰安地区优质鸡的上市量就达到2000万羽,销售收入4.5亿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4000余万元。雪山系列优质鸡是立华公司按市场需求,以藏鸡、茶花鸡、隐性白鸡为主要素材,采用现代育种技术,经过多年杂交选育而成的当代优质型肉鸡新品种(配套系)。雪山鸡保留了我国地方良种鸡藏鸡、茶花鸡外观秀丽(青脚、麻羽)、体型适中、肉质优良、风味独特、抗逆性强等诸多优点,满足了消费者对鸡肉优质、风味、营养等方面的需求,适合于国人的消费需求。三、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

泰安市立华畜禽有限公司位于景色秀丽的山东省肥城市,这里土地广阔,水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肥城是著名的“两菜一粮”(玉米、白菜、土豆)种植基地,周围有种植面积2000余亩,需要大量的有机肥,立华养殖模式适用于种养结合模式的推广。一直以来山东就是肉鸡的养殖大省,同时由于人口众多也成为鸡产品的消费大省,尤其在活禽的市场消费上。立华的销售模式主

要以活禽销售为主,同时,优质鸡以其红灿的被毛、红而直立的冠头,漂亮的外观优势而深受消费者青睐。

(二)产业优势

泰安市立华畜禽有限公司是集种鸡饲养、种蛋孵化、配合饲料生产、技术服务、优质成鸡回收销售于一体的新型农牧企业。公司产业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解除合作户的一切后顾之忧。优质鸡区别于普通白羽鸡,它生长周期较长、抗病力较强、外观更漂亮、体型小肉质鲜美。优质鸡的饲养模式多为半放牧式饲养,棚舍外建有运动场地,活动场内水料分布,供鸡只活动。每批鸡养成后,上市前一周必做药残抽检,经检测合格后方能上市。(三)科技支撑

立华公司自主培育的优良品种“雪山鸡”,2009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畜禽新品种(配套系)中的一员,是畜牧业优良推广品种,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泰安立华自成立以来,一直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研究院、江苏省优质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展开合作,积极探索优势化养殖新技术。公司2015年被授予“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称号,公司专业从事研发与技术服务团队30余人,年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近年来,公司承担了市级科研课题3余项,申报专利2件,其中发明专利1项。

(四)体制机制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诚信、合作、创新、规范”的

经营理念,倡导“精诚合作、共同富裕”的企业精神,带动广大农民致富。为保证产品质量,公司创新了经营模式,组织养鸡户成立了“肥城市立华养鸡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全新合作模式,实行封闭式运营,即公司给合作社下达年度生产计划,合作社与农户签订饲养合同,农户向公司只交少部分的保证金,公司即向农户无偿提供鸡苗、饲料和药品,并收回成鸡,保证农户的合理利润。

泰安市立华畜禽有限公司作为泰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6年上市优质成鸡2000万羽,销售收入4.5亿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4000余万元。肥城市立华养鸡专业合作社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015年社员增加到400人,带动周边近2000余岗位。

(五)资源保护

公司现有养殖棚舍600余个,均采用发酵床式饲养模式,棚舍内铺垫5cm后砻糠,在养殖过程中,鸡粪与砻糠充分混合发酵,待成鸡售出后,发酵后的混合物直接作为有机肥装袋销售,市场供不应求。且在公司种鸡场内安装自动化传送带式清粪系统,鸡粪堆积于输送带末端,有机肥厂车辆经过,鸡粪可直接传送至车内。目前公司已于多家有机肥厂家展开合作,积极探索种养结合模式,保护土地肥力。

(六)市场流通

雪山系列优质鸡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市场逐步开拓,现已

成为优质禽类市场上独树一帜的拼牌,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先后建立分子公司,仅2016年一年,雪山系列优质鸡上市量就达到1.97亿只,产销率100%。同时立华积极开展优质鸡冰鲜品研发,冷链仓储建设,充分发挥优质肉鸡口感优势,逐步探索走电商道路,现已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展开电销。

(七)品牌发展

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承“诚信、合作、创新、规范”的经营理念,加强防疫和动物保健的投入,进一步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和品质保证的稳定性,巩固公司在国内肉鸡品质方面的领先地位;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发挥一体化自养自宰肉鸡经营模式的优越性,使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优质肉鸡供应商,实现“一流的优质、安全食品供应商”的企业愿景。具体如下:

(1)品牌战略

充分利用品牌的市场凝聚效应,以品牌形成公司的无形资产作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品牌宣传战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雪山"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扩大市场知名度,使"雪山"品牌不仅成为国内禽肉知名品牌,而且逐步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2)科技兴企和标准化生产战略

本公司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国际标准的肉鸡生产工艺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形成了一套具有立华特色的集饲料加工、种鸡养殖、种蛋孵化、肉鸡饲养、肉鸡屠宰加工一体化自养自宰的标准化生

产经营模式。本公司将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生产各环节品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进一步完善该等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的目的。

(八)扶持政策

农业部发布《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中明确指出“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发展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完善布局、突破制约、升级产业”为主线,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在产前和产后环节引入各类社会资本,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快培育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专业村、专业乡镇,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拓展国内外市场,做精做强特色农产品产业。”项目实施有利于雪山鸡良种产业化开发;有助于提高雪山鸡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符合《农业部等九部委关于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通知》(农市发[2017]3号)的要求。

四、创建措施和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由种鸡场厂长、集团基建管理员、主要岗位技术员组成的课题组,实行分工负责制,将项目任务、本职工作有机结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接受泰安市畜牧局监督与指导,统筹安排,将任务、考核指标分解细化,落实到每位课题组成员。定期检查进度,保证项目按时完成。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农工业工程项目建

设管理的标准化规范,项目建设实行法人制,工程建设实行公开招标制和监理制,建设管理实行合同制。二是出台协调机制。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制订下发特优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特优区项目实施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职责分工和保障措施等,层层落实,分工到位,形成了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2)推进品牌建设。一是开展三品认证。每年发放三品知识宣传手册,组织企业或家庭农场内检员培训,积极引导示范企业、规模化养殖基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品、产地和绿色食品认证,统一提高养殖技术,严格按标生产,规范产品包装,推行二维码标识。二是加强品牌培育。通过产品推介、展示展销、品牌奖励等方式组织市场营销,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畜禽产品知名品牌。

(3)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层层出台监管制度。结合省、市文件要求,政府、乡镇,以及特优区企业内部均要出台关键点控制制度和措施,建有监管员队伍,各级均由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制度内容涉及饲料、兽药、免疫、交易、运输等产业链养殖全过程,并分别与兽药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养殖农户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下发了畜禽养殖质量安全告知书等,全面提升畜禽产业产品质量监管能力和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二是大力开展执法监督。深入贯彻实施新《食品安全法》,通过生产记录台账查阅、药物残留专项检测、“瘦肉精”抽样检测、动

物疫病检疫等措施,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加强开展日常执法监督,督促特优区示范基地规范使用投入品,严格按标生产,从源头上保证了畜禽特优区建设的质量。

四、创建工作方案

1、建立健全标准综合体系。根据现代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不断完善标准综合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品种、技术、工作、管理和操作全产业链标准。二是逐步淘汰小散养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扩大核心区域,增加辐射效应。

2、加强关键点控制监管。完善关键点控制监管制度,健产品去向、贮运等环节监管,兼顾可操作性强,人员自律性高,并有专人负责跟踪实施和信息反馈,记录完整清晰,争取建立真实可靠的数据库系统。

3、加快发展生态养殖模式。调整布局,鼓励养殖户采取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有机肥加工、沼液资源化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模式,发展养殖、环保、旅游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型畜牧业。

4、提升行业队伍人才素质。进一步与科研院校对接,聘请专家或高素质人才,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重点培养一批专兼职标准化从业人员,提升标准化服务和履职能力。

5、加大探索信息技术应用。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现有信息管理平台,围绕新技术、新科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探索信息与农业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畜牧生产、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监管等全产业链信息可追溯系统,实现我区畜禽产业的稳

定、持续、健康发展。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促进主导产业长足发展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促进主导产业长足发展 临夏州以工代赈办公室杨映伟 产业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主体。面向“十一五”今后一个时期,充分认识我州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于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现我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推动全州建设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州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和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我们本着对州情再认识、再分析、再研究,实实在在寻找出我州适时适势发展,具有经济支柱能力的主导产业,并就其成因和发展对策建议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分析。 一、全州产业发展现状 我州八县(市)中除临夏市外,其余七个县都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历经各届州委、政府的努力,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基本培育和建立起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框架体系,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趋于合理。2007年全州完成农业总产值30亿元,比上年增加5.8%;农业增加值19.4亿元,占GDP 26.6 %;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完成产值17.05亿元,比上年增长4.24%,畜牧业完成产值10.68亿元,增长7.15 %。粮食生产形势稳定,农作物区域布局、品种品质结构取得新进展,区域优势产业更加集中,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日趋明显,马铃薯、双低杂交油菜、玉米、设施蔬菜、豆类、百合、中药材7个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一批“农”字牌龙头企业竞相发展,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企业活力增强。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工业化是我州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十五”以来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工业的发展,不断营造工业发展的环境,加大对工业发展的力度,提出了工业强州战略,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我州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年第二产业20.83亿元,占GDP28.6%,其中电力生产及供应业实现增加值6.95亿元,增长5.69%;基本上形成了以兰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哲觉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

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以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以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摘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柳州赶超东部发达地区的立足点之一。发展柳州民族文化产业能够把人们对文化本身的认同感转化为消费的欲望,引发并不断强化人们自觉的消费行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信息、旅游、餐饮、娱乐、交通和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柳州;文化资源;经济;文化产业 一、柳州文化产业的特点 柳州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一直以来是广西工业发展的领头羊,然而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周边省市,柳州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整理、利用和转化为文化产业开发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打造柳州文化产业,形成文化支柱产业,要从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考虑,柳州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产业,可以从各个角度扩展和提升生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文化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加快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步伐。 二、发展柳州民族文化产业的研究思路 文化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低直接标志着国家或地域的文明发达程度。在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综合实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实力的竞争。柳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利用,可以缓解地方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可

以改变社会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环境之间达到协调发展。以“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为目标建设民族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以民族区域自治县、乡为重点,努力发展一批民族文化产业重点地区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做精做深民族民间工艺品业。 柳州民间工艺品业有着丰富而又独特的资源储备、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一定的人才潜力,如三江县同乐乡的刺绣、剪纸等都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柳州民间工艺业由于主要是家庭型、手工作坊型,不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精细型、规模经营型,须开发出了一批较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2.做大做强民族文艺演出业 柳州各族人民能歌善舞,民族文艺演出业具有非常广泛的基础,而且颇具特色。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推动,民族文艺演出业显示出惊人的潜力,但在时代潮流冲击下优秀的民族文艺开始失传,如《侗族大歌》、《侗戏》、《高沙锣鼓》等。 3.发展新兴体育文化产业 柳州民族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十分充裕,并且具有内涵丰富、独具特色、观赏性和娱乐性较强等,如赛马、斗牛、抢花炮、打陀螺、赛龙舟等,如三江县内的斗牛场已形成规模。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是柳州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种宝贵的地域性文化资源。 4.深度开发民族饮食业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重点分析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重点分析 2005年10月12日 目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除了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外,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在"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西部地区还必须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依托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一些产业已经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是能源建设。通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大型煤炭基地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初步形成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等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水电基地,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等煤电基地。 2004年西部地区主要能源产量及在全国所占比重 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 煤炭51866万吨32.7 原油4071万吨23.3 发电量5099亿千瓦时23.9 其次是原材料工业。甘肃、云南的铅锌、四川的钒钛、内蒙古的稀土等得到较快发展。青海100万吨钾肥工程建成投产,成为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贵州和云南磷肥企业通过改造,使我国高浓度磷肥自给率提高到50%以上。 第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新疆的优质棉和果蔬、内蒙古的乳业和羊绒制品、云

南的烟草、广西的制糖等已逐步成为优势产业。 第四是旅游业。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各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和探险旅游,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香格里拉、青藏雪域高原等跨区域旅游线路已经形成。九寨沟、喀纳斯、黄果树、兵马俑、桂林山水、草原风光等一批旅游景点已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 此外,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也渐成气候。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金祥分析,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四大有利条件:一是资源优势明显。二是基础设施的改善。三是巨大的市场潜力(全国对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四是毗连众多国家的区位优势显现。 虽然成绩不小,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如下四个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产业结构不够协调仍是西部地区的首要突出问题。其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三是产业链条短。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齐同生介绍,宁夏目前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为1:2.1,显著低于全国1:1的水平。当前煤转电效益可增加5倍,煤转化工效益可增加10倍,煤转油效益可增加20倍。但从内蒙目前情况看,主要以输出原煤为主,加工转化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第四是在个别地区和个别领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西部地区近五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五年前现在 内蒙25:39.7:35.318.7:49.1:32.2 陕西18.43:1.38:38.913.7:49.1:37.2 青海14.6:43.3:42.110.6:51:38.4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丽江市农业概况 丽江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丽江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

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初探

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 展初探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初探现代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演进通常是通过不同时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更替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浪潮的不断推进,产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地选择好主导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盐城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盐城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个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盐城市产业经济前所未有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品牌响、质量好、市场份额大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一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形成的区域生产集中度高的特色加工体系,一批依托人力、技能、智力优势形成的特色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形成了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支撑着盐城市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为盐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农村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 截至2003年底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7个,进入超市的农产品已达到648个,其中部分优质农产品已进入家乐福等国际知名的大超市。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17个。经市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已达60个。全年新办投资额500万元以上外向型农副产品加工项目43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两家。科技兴农成效明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二)工业产业呈现聚集发展新趋势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漯河市特色优势产业 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我市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市制定优惠政策,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成为全国食品加工基地的基础上,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造纸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盐化工基地。目前盐化工、造纸等优势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经济效益优势突显。 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 1、食品工业。我市食品工业起步较早,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9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7.4%,资产总计达217亿元,从业人员8.1万人;实现增加值115.2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2%,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38.6%;实现销售收入626.2亿元,同比增长33.6%,出口交货值达7.9亿元;实现利润67.1亿元,同比增长48.9%;实现利税89.4亿元,同比增长42.3%;目前,我市已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元的企业1家,超4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8家。主要产品近20种,年产小麦粉350.7万吨,鲜冷藏冻肉41.4万吨,畜肉制品88.6万吨,配混合饲料82.3万吨,饼干28.5万吨,速冻米面食品35.4万吨,方便面35.5万吨,乳制品10.6万吨,饮料酒4亿升,软饮料114.4万吨。全市已形成肉食品加工、粮食加工、饮料生产、绿色无公害果蔬加工四大产业链,年屠宰生猪1400万头,是全市生猪饲养量的4倍;年转化粮食300

万吨,是全市粮食年产量的2.5倍;鲜冻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先后获得“河南省食品工业基地市”、“河南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2、盐化工业。漯河盐矿总面积77平方公里,赋存盐层36层,累计厚度225.43米,储量400亿吨,是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的大型盐矿。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盐矿资源优势,以建设河南重要盐化工基地为目标,通过招商引资、战略重组等多种措施,成功招引了金大地、永银等一批盐化工项目。2007年,全市盐化工业实现增加值4.9亿元,同比增长83.9%;实现销售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80.1%;实现利税3.8亿元,同比增长116.7%;实现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112.4%;年产原盐11.5万吨,纯碱38.5万吨。盐化工业将成为漯河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支柱。 3、造纸及纸制品业。2007年,全市造纸及纸制品业共完成增加值19.3亿元,同比增长6.5%;实现销售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利润7.7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利税9.7亿元,同比增长10.4%;目前我市机制纸及纸板产量达74.5万吨,纸制品10.6万吨,纸浆13.5万吨。造纸龙头企业银鸽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9.8亿元,增长19.3%;实现利润2.1亿元,增长23.9%;实现利税3.3亿元,增长25.0%。银鸽集团5万吨特种纸项目,目前已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5000万元;年产15万吨高强瓦楞纸项目总投资20607万元,已完成投资9150万元。2008年银鸽集团产品产量可以达到100万吨。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育特色主导产业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腾达镇新农村建设发展之路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是新农村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发展特色农业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利益联结不断完善,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了产业支撑。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在做大、做强、做活、做优、做实现代农业上下功夫,见实效,以此为契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 一、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做大现代农业 腾达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以粮食种植为主导,底子相对薄弱,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相对较多,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指导下,腾达镇坚持以打造“农业特色产业”为抓手,因地制宜,适地适种,进一步完善区域性、特色性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走廊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壮大果、茶、花卉、蚕桑等产业。 一是发展水果产业。腾达镇结合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以立特色求发展,创品牌促发展”为目标,加大对水果种植的投入力度,大量引入资金和技术,提高农民种植水果积极性,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在春

风村以特色李子产业发展为试点,带动乡村生态旅游等农业附加产业发展,全村现已建成集中连片李子园1000亩,实现了规模种植,李子收入180万元,旅游收入120万元,李子给春风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村民致富的一条好路子。在春风村李子产业发展的带动下,腾达镇各村都对本村水果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到目前为止全镇水果面积已达到7000余亩。 二是发展茶叶产业。腾达镇大部分地区都适宜茶叶生产,而且部分农民有比较丰富的种茶经验,在各村村支两委的组织下,对低产老化茶园进行技改,购买优质良繁茶苗在适宜的地区进行栽种,春风村优质无公害良繁茶园已达到1200亩,冒水村新造良繁茶种植面积已接近2000亩,并带动官井村、利坪村茶叶产业的发展。 三是发展花卉产业。2006年,腾达镇通过招商引资,在市、县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春风村成立了“筠连县佛来仙居花卉园林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农民用土地入股分红,公司统一组织,进行花卉苗木栽培种植,为城市绿化、公路绿化培育花卉苗木,全村现已发展苗圃基地980亩。 四是发展蚕桑产业。腾达镇新合村经济发展以蚕桑业为特色产业,是全县第一大的蚕桑生产专业村,经多次实地调研论证后,新发展蚕桑2000亩,并带动官井、王合、小溪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特色产业提升情况汇报

特色产业提升情况汇报 三都农业产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县政协、县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省、州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布局越来越合理,农村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农村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早熟蔬菜、水晶葡萄、柳源香鸡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凸显,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现将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蔬菜播种面积达13万亩,其中商品蔬菜播种面积104万亩。全县水果种植总面积达15万亩,其中葡萄种植面积达23万亩。全年大牲畜存栏10.9万头、出栏8万头,生猪存栏105万头、出栏105万头,柳源香鸡存栏805万羽、出栏150万羽。“185工程”顺利推进,完成实施“185工程”106亩,“185田”36万亩、“185山”3万亩、“185工程”畜禽及水4万亩。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2个,完成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个,州级龙头企业2个,县级龙头企业3个,县级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完成“山野水晶葡萄”品牌国家注册,农业总产值达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78元。

(二)特色产业主要成效 1、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以来,我县在政策和项目上,得到国家、省和深圳对口扶持,种植业得到快速发展,在结构调整上狠抓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确定并推进主导产业—-茄果类早熟蔬菜、野山水晶葡萄、九阡李、脐橙等种植上规模。在农业产业布局上已初具雏形北面乡镇合江、大河、丰乐、三合、交梨、普安成为早熟蔬菜生产区;南部的水龙、周覃、廷牌、三洞、中和、九阡等乡镇为冷凉蔬菜生产区;东部都江、打鱼、拉揽和西部的大河、丰乐、合江为柑桔生产区;交梨、普安、三合为葡萄生产区;九阡、扬拱、周覃为九阡李生产区;恒丰、塘州、廷牌为辣椒生产区。 2、果蔬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果蔬收入占到种植业收入1147元的61%,达到758元。2011年蔬菜播种面积130万亩,其中冬春蔬菜75万亩;夏秋蔬菜55万亩。商品蔬菜104万亩,产量215万吨,产值9亿元,纯收入6亿元;其中冬春商品蔬菜播种面积20万亩,产量162万吨,产值9亿元,纯收入24亿元;夏秋商品蔬菜播种面积84万亩,产量153万吨,产值2亿元,纯收入36亿元。水果种植总面积15万亩,总产量为41万吨,总产值65亿元。种类主要有葡萄、九

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科技创新专项计划实施方案 根据《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若干意见》(宁党发…2012?9号)和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纪要(…2012?1号)精神,自治区将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着力解决特色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为切实加强我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科技支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以产业急需的技术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中长期科研方向,确立不同层次的创新重点,实施农业重大科技专项,加强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解决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带动基地建设、队伍建设和技术积累,着力增强我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着力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提升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支撑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显

著提高。 ——培育一批农林植物新品种(系),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数量大幅增加,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培育一批畜牧、水产新品种(系),牛羊、水产饲料转化率提高5%以上,现代养殖水平显著提升; ——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创制新型肥药、农机装备、安全食品等10项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资源高效利用取得新突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8,化肥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和畜禽死亡率显著下降,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三、工作原则 ——长短结合、不断积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产业急需、区外没有的技术为重点,明确中长期科研方向,确立不同层次的创新重点,带动基地建设、队伍建设和技术积累。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公共科技资源,突出抓好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工作,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 ——全面开放、深化合作。积极开展与科技大省市、国家大院大所及阿拉伯国家的科技合作,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向我区聚集,以科技大开放促进我区农业、农村科技大发展。 ——支撑发展、惠及民生。在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

发展特色农产业情况汇报

发展特色农产业情况汇报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乡为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特色农业之乡。现已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2100亩,优质超级稻500亩,食用菌大棚150个,草本药材1000亩,花卉苗木育苗1000亩,花椒种植300亩,优质烤烟200亩,甜玉米200亩,已规划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示范项目160个,已形成“一村多品”、特色各异、亮点纷呈的良好发展势头。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注重特色,调大规模,强调品牌。一是注重特色,形成了××以黄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巴西菇、白蘑菇为主,××的优质超级稻、黄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生态示范项目为主,各具特色的产业项目。二是调大规模,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由去年1000亩,发展到XX亩,计划冬季种植XX亩,食用菌大棚由110个到160个,力求达到260个;生态示范项目力求发展150个;三是我们打造好的青扁豆、美国红菜为主的绿色蔬菜品牌,有“黄金之药”称号的黄姜品牌,有山珍之称的巴西菇和白蘑菇的食用菌品牌,着力以组织生产向商品流通的转向。

二、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我们用好用足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信用部门积极行动,核定项目,发放信贷资金130多万元,产业老板也投入了资金70余万元,充分激活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三、推行好“大户”带动运作模式。我们实行了干部联系产业大户的制度,充分发挥“大户带动”示范作用。×××××年计划出栏200头以上,现存栏50多头,各出栏30多头,建好沼气池2个;××××发展食用菌大棚6个,年纯收入可达3万多元。这一批典型的事例,起到鲜明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促使我乡规模养殖和食用菌项目得以逢勃发展。 四、以市场运作为主,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政府必须做好积极地引导工作,但也必须按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运作,发展订单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切实降低农业产业化风险的有力保障。我们有1700亩蔬菜生产实行订单农业,由×××公司和××蔬菜公司进行销售;有由××鹏老板组织生产销售的食用菌产业;有隆平高科分公司、县药材开发办组织销售的优质超级稻、黄姜等产业。 五、实行菜稻连种,提高土地的覆种指数。我们积极支持已有的科研成果的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提高农业产品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水泉镇是我区唯一一个黄河流经的镇,该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已形成了一些科技含量高、有规模、有市场、效益好的优势特色产业。 一、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以陡城、下村、双岔村为主的日光温室科技示范园区,日光温室达到1200座,面积达到1000亩,以西甜瓜、反季节蔬菜种植为主。 2、以中村、陡城、玉碗泉村为主的玉米制种基地,2005年玉米制种面积约6000亩,产值达800万元。 3、以小黄湾、下村、野麻村为主的双膜小弓棚和冷棚早熟西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500亩,产值达百万元。 4、以贾庄、杨岭、旱坪川村为主的肉猪养殖基地,猪存栏达1.57万头,年出栏达3万头,其中益丰养殖场为龙头的规模养殖户54户,养殖规模均在百头以上;水泉镇肉猪屠宰场正在建设之中。 5、以牙沟水、陡城、杨岭村为主的养鸡业发展迅速,鸡存栏达26万只,年产蛋700万公斤,千只以上的养殖户84户。 6、以黄湾小康专业养殖场、月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养牛业发展迅速,全镇肉牛存栏达600头,建成了白

银博康食品有限公司(肉牛屠宰场)。 二、特色产业发展思路 1、主导产业: (1)以制种为主的种子产业。种子公司已与四川、湖北等省种子公司、科研单位建成合作关系,每年制种面积10000-12000亩,已形成了典型的订单农业。今后应创造条件,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科研单位加强合作,逐年扩大制种面积,使种子产业做大做强。 (2)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主要抓好日光温室西甜瓜生产,大力发展小拱棚、塑料大棚及大田西甜瓜,使园区内西甜瓜面积达到10000亩,其中核心区内稳定在1000亩,辅射带动全区西甜瓜面积达到15000亩,其中标准化无公害面积达到2000亩。 (3)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陡城核心示范园600亩日光温室,其中300亩就是辣椒,而且产量高,品质优,今后继续壮大辣子产业,并辐射带动小拱棚蔬菜、大田蔬菜的发展,面积达到3000亩。 2、核心技术: (1)大力提高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全面推广白银二代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并逐步推广日光温室三代技术。 (2)全面推广日光温室滴灌技术。目前有40%的日光温室未配备滴灌设备,今后2—3年内要将已建成的日光温室

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0年1-6月份 一、交通装备产业 截止2020年6月底,交通装备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47家,总资产376.5亿元,从业人员达17652人,主要产品有重卡、邮政车、特种车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飞机维修工程和摩托车配件等,2020年1-6月份实现工业总产值166.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6.1亿元,利税10.98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1.29%、25.09%。 今年因重汽切块比例进步,实现销售收入成为我市第一大产业,利润和利税总额 第一大产业还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机械制造,交通装备位居第二。 财产龙头重汽团体,不仅带动了我市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生长,如:百惠特汽车零部件公司,企业在短短3-4年的时间里,销售收入已过亿元;腾龙排气管公司,预计今年销售收入过2亿元,比重汽未在**落户时翻了四番,而且也带动了我市引办企业的生长,如:中森机车、重弹长力等。 二、精细化工产业

截止2020年6月底,精细化工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4家,总资产115.9亿元,从业人员达17908人,重要产物有唐和唐、呋喃树脂、酚醛树脂、尿素、苯胺、氟产品、农药等,2020年1-6月份实现工业总产值80.1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0.56亿元,利税6.5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17.25%、16.12%。 财产龙头圣泉团体、****煤**化工集团到十二五末销售收入过百亿。 三、机械制造产业 截止2020年6月底,机械制造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01家,总资产108.5亿元,从业人员达30776人,重要产物有家电电机、鼓风机、炊具、铸锻件等,2020年1-6月份实现工业总产值139.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1亿元,利税15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8.04%、34.3%。 产业龙头海尔电机力争在十二五末建成全国最大的家电电机生产基地,普通电机产能达到5000万台/年、空调压缩机电机产能400万台/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章鼓风机现正积极运作上市,借助资源市场加快生长,力争两年内实现上市融资。投资2亿元,新上离心风机、离心压缩机项目,十二五末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四、食品饮料产业

公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公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在省市二级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
欠发达地区立足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大产业开发力度,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4 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9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4。 其中第一产业 1795 亿元, 增长 486; 第二产业 5402 亿元, 增长 1225; 第三产业 3013 亿元,增长 1196。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 1112、5465 和 3423,调整为 2004 年的 1085、547 和 3445,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 022 个百分点。 同时 2004 年第三产业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086,高于九五期间平均 贡献率 3871,第三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加大,我县长期以 来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为主带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已逐渐改变,以第二、三产 业为主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从三次产业的发展来看一产通过全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 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基本形成了以传统优质杂粮,特色干鲜果、高山蔬菜、绿色畜禽为主 导的八大龙头、八大基地。 2004 年, 全县农业经济总收入达 2596157 亿元, 比去年 2331902 亿元 增长 113,农业总产值 179646 亿元,比上年 175718 亿元增长 22。

农民人均收入 4030 元, 比上年 3794 元增长 62, 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 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相继涌出了全省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四季柚之 乡,蘑菇之乡,席草之乡。 二产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突出抓好扶优扶强、产业升级等重 点,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2004 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为 218 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去年增 长 105。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 48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98 亿元。 纵观工业经济全年运行情况,表现为增长速度前高后低,全年保持适 度增长,并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企业竞争力强、经营稳定、管理规范等优 势突出,2004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势较强,增幅比整体工业高出近 15 个百 分点,其占全县工业比重也由上年的 244 提高到 263。 二是强镇区域经济特色明显,在工业园区建设的带动下,强镇区域特 色经济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进一步明显。 在规模以上企业中,五大强镇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比重达 993。 三是主导行业优势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中,全县塑编、印刷、纺织、 机械仪表、 食品五大主导行业分别比上年增长 161、 164、 328、 173 和 133, 五大主导行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比重达到 828。 对外贸易发展较快, 全社会外贸供货值 112 亿元, 自营出 4500 美元, 比上年分别增长 10 和 8979。 第三产业通过创新体系,强化服务、改善环境,信息、中介、房 地产和技术服务、社会服务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做法和成效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做法和成效近年来,我镇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发展制种玉米、设施产业、奶肉牛产业等一批特色产业。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按照“生态、绿色、循环、高效”的发展理念,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设施农业在促农增收中的份额。把扩大日光温室、大拱棚果蔬生产规模作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大龙头”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大品牌”来抓,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强化营销为重点,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强化技术指导,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全镇日光温室达到1440亩,钢架大拱棚472座。 二、创新体制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特色。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断探索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集约经营”新路子,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创新流转模式,引导农村土地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化项目集中。全镇共流转土地1.2万亩,其中三二村整村流转5300亩。奥瑞金种子公司在三二村整体流转土地4400亩建设玉米机械化种子繁育基地,示范应用玉米制种“三系”配套、机械化制种、测土配方施肥、高效节水技术。贾家墩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40亩,继续扩大三二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建设规模,投资100万元建成1500平方米的工厂化育苗中心,每年可为我镇及周边乡镇繁育200万株优质蔬菜种苗。示范园区新建大拱棚30座,日光温室蔬菜新品种展示棚3座,引进新品种17个,推广新技术2项,新品种试验示范田20亩,节水灌溉示范区500亩,种植高原夏菜900亩,年产蔬菜3640吨。种植大户陈军流转土地200亩,种植优质拱棚、露地西瓜,注册成立了西瓜专业合作社,引领带动合作社员拱棚建造规模和西瓜种植面积,即加快了全镇土地流转步伐,又促进了产业发展。 三、坚持市场导向,促进奶肉牛产业提质增效。 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关键,坚持奶牛与肉牛发展相结合,加快良种扩繁,提高品质和效益。全镇奶牛饲养量达到1352头,日产鲜奶6.4吨,全年达到2600吨以上。充分依托全省肉牛产业大县的政策优势,全镇共建成肉牛养殖小区2个,奶牛养殖小区2,全镇肉牛饲养量达到1.2万头,种植优质饲草1000亩,使奶肉牛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 四、抓好市场流通,促进特色产业园区化发展、品牌化经营。 依托贾家墩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平绿源果蔬专业合作社以及杨虎等流通大户,发展“农超对接”等新型流通方式,减少中间环节。重点扩大三二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三三村荒漠区高效林果示范园区规模,引导农户进入示范园区发展,三二村荒漠区设施农业示范园生态有机质栽培温室达到100座;三三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