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志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的现状及展望(2014)

李志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的现状及展望(20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2014年)

李志强*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0144

摘要:2014年北京市的学者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开展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态度的相关研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相关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系的相关研究,历史发展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以及其他层面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可以梳理出日后相关研究可能出现的增长点。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

2014年学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的相关研究在已有研究视角、理论观点、对策建议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北京市学者在这个领域也作出应有的成绩。现将其研究现状及其展望梳理如下。

一、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态度的相关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学者们由此重点关注了新形势下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认为,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首先,要实事求是地把握文化的本质和特性,明确文化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其次,要自觉地把握文化的主体性尺度。具体地说,要积极培育健全的主体意识,坚定地站在中华民族主体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正视自己的文化传统,理解并珍视自己的历史和现实,自觉地担当起中国人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权利与责任。最后,要以重振中华民族精神为根本,着重处理好“古今”、“中外”等方面的关系,把握好文化建设的主体尺度,并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将其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构筑起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家园。

杨瑞森教授针对这个话题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他指出,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的重要意义,乃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深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要深入研究和批判“普世价值论”思潮,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同时也要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定位。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大问题域之中是一个老话题,但是老话题也可以常谈常新,对此学者们提出了一些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新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王易教授指出,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华传统美德*李志强,博士,教授。

1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是中国古代优良道德和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道德的辩证统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处理好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现代结合,与大众贴近,与世界接轨,与未来对话,并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探求中华传统美德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中国政法大学的郭继承博士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质、渠道、主体和路径的问题。他认为,中华文化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对于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的培养,对于维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文化归根结底源自人的创造,其最终目的也在于教化和塑造人,因此,文化传承的实质就是将文化形态中的积极内容(正能量),在塑造和教化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不断赋予文化以新的生命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相关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相关研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相关研究中的新增长点,也构成本领域研究的年度焦点话题。

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指出,我们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非常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要建立在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对过去哪一个先哲原话的照搬或者经典著作的照搬,而是要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目前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和抓手。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肖海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思想精华,是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给人们提供了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根植于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思想精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因而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系的相关研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学者们本年度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二者关系也展开了相关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刘学申谈到,当前高校存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中国梦”的提出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中国梦”作为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而,要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要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发挥责任教育的功能;要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史福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吸收、融合的过程。在西方学者已把目标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应对其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方面的重重危机时,我们更应该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历史发展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学者们就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视域1习近平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下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相关成果主要集中于以某个历史阶段或某个历史人物所进行的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进行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考察。他认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历程中尤其是在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从革命思维和行为下的激烈否定、基本否定,到执政思维和行为下的理性看待,再到新世纪的高度评价,既反映了时代主题的变换,也反映了中共思想认识的与时俱进。

北京大学程美东教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刘少奇同志思想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为例,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淫和新式文化的熏陶共同作用,为刘少奇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本质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责任意识,直接体现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学风的复兴;刘少奇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所形成的个性特征与工作作风,使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具有理性取向与务实风格。

北京大学博士生周东娜则从更宽广的历史视角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始终。春秋时期儒学的创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独尊儒术旗号下的兼综众家,以及魏晋时期的会通儒道,是这种包容性发展的早期典型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不仅体现在本土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取鉴与吸纳上,还体现为对域外的异质文化的取鉴和吸纳。汉魏以降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渐次广泛传播和得到接受、吸纳,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与包容发展的可贵品格。

六、其他相关研究

本年度其他相关研究,主要观点有:

其一,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与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融合的问题。北京联合大学李彩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理念和价值观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育人工作的载体,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从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中得到价值观的教育和思想境界的升华,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活力,并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价值。

其二,习近平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中央党校王杰教授讨论了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思想,指出习近平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初步总结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发挥的作用;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强盛,通过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起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的评价,指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方向。

七、日后相关研究的增长点

首先,在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主题下,如何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之一,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者们的共识。具体地,就是我们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培育和践行的全过程。因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增长点。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近两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论述非常多,他有关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要深刻、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还要有机、协调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关联性;并要积极、努力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最后还要大胆、坚定地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等方面都需要深入探讨。

再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重点环节都方面都将被更多的学者所关注,例如,在教育内容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在教育途径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多样、灵活和生动;在教育重点环节上,以培养关爱意识为基础的情感培育,以养成公共理性为重点的理性培育,以能够知荣知耻为宗旨的荣辱观培育,以学习道德榜样为核心的示范培育……都开始得到学者们的共识,但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

最后,某些具体的理论点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限的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等一系列问题。以最后一个问题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就会涉及到很多要点,诸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大众化问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大众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书斋,走向民间,走向群众。具体的办法可能有,对经典古籍进行新的解读并赋以新的时代内容;在国民教育的各种课程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并加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立课程;在社会建设中,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等等。通过这些具体问题的关注将以点带面地推动整个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德顺:怎样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求是,2014(22).

[2]杨瑞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3]王易,白洁:试论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思想理论教育,2014(5).

[4]郭继承:中华文化传承的实质、渠道、主体和路径,北京教育(高教)2014(11).

[5]吴潜涛:弘扬传统文化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学习月刊,2014(7).

[6]肖海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探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5).

[7]刘学申,王培敏: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

[8]史福伟: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新疆社会科学,2014(2).

[9]杨凤城: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考察,教学与研究,2014(9).

[10]程美东:中国传统文化与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党的文献,2014(3).

[11]周东娜: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理论学刊,2014(12).

[12]李彩:以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园,2012(35).

[13]王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人民论坛,2014(2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