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十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美国“一枝独秀”到美国、欧盟、日本“三足鼎立”

1.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繁荣

表现: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尤其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原因: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重要原因);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原因);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根本原因)

(2)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2.西欧经济的发展:

欧盟: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①欧盟成立时间:1993年;使用单一货币:欧元;②欧盟内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见知识点第24页;②作用: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③对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的影响:政治上,有力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和美苏的两极格局,美国的霸主地位衰落;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变为欧盟、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日本的崛起

(1)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①特点: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美国之后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②原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时期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繁荣;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教育和科技。

(2)80年代,日本实施“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

【知识拓展】

★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都有美国的扶持;都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都采取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抢抓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2)影响:略见知识点第25页

(3)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①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国加入WTO的时间:2001年11月),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顺应潮流积极加入;②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③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超链接】★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评价:

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

★与南京有关的主要史实:

①六朝古都(吴国、东晋、宋、齐、梁、陈)

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

③太平天国运动都城

④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⑤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⑥1937年,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三十万人

⑦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五、重要城市的历史

1.北京:主要史实:①隋朝大运河(涿郡)、元朝大运河和海运及都城(大都)、

②明成祖迁都北京。

③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五四运动前期中心。

⑤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的开始)。

⑥解放战争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的首都(北平改为北京)成为政治中心。

2. 上海:主要史实:①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之一。

②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和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

③新文化运动兴起(在上海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④五四运动中心转移(6月初,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成为主力。)

⑤“一大”(中共诞生)、“二大”在上海召开。

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失败。

⑦抗日战争中,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

⑧改革开放后,成为开放城市,浦东开发区成为国际化的经济、金融中心,2001年承办APEC会议。

3. 武汉:主要史实:①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武汉汉阳铁厂)。

②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③北伐战争时期武昌战役,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④一五计划期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4.南京:主要史实:①六朝古都(吴国、东晋、宋、齐、梁、陈)

②明朝时丝织业后来居上、明朝全国性商贸城市

③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

④太平天国运动都城

⑤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⑥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⑦1937年,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三十万人

⑧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5.长征路线:

瑞金(红色首都)——遵义(会议)——赤水河(打乱追剿计划)——金沙江(跳出包围圈)——大渡河(泸定桥)——吴起镇(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会宁(三大主力会师)6.中共中央所在地

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京(北平)

7.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上海(中共诞生)、南昌(起义)、井冈山、遵义、延安(抗日总后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河北苏建华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结构与态势。不同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由于各经济大国之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世界市场占有情况的变化而形成的。世界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地中海中心时代 1. 表现:14、15世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这一地区是欧洲和亚洲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最早开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 2. 丧失: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开展,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时代。 二、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 地位的确立及原因:(1)17世纪,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2)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3)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4)英国海军实力最强,有效地保障了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 2. 19世纪末期以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1)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2)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3)科技成就少,垄断组织垄断程度低。(4)同时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5)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 三、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1. 确立过程:(1)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2)一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3)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 发展原因:(1)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被削弱。(2)美国具有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客观环境,如市场广阔、政局稳定、远离大战战场等。(3)美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强,使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如罗斯福新政的实行等。(4)抓住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契机。 3.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削弱及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趋缓,而欧共体、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各种区域性组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要点整合 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 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法国大革命时期,一年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一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3.一战后:美日矛盾。一战后《九国公约》,确立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4.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目的。在30年底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法西斯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5.二战后:美苏矛盾。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6.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目的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义矛盾的变化时由大国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2)形象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3)主要内容:《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5)评价: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目的,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它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直接的目的,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2.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1)形成背景:①西欧各国遭战争破坏;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等社会主要国家不断强大,苏联成为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2)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的召开,(注: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结束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主要内容:①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立战欧亚

1 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复习提纲一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知识整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战胜的协约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组成:(1)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九国公约》等,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维系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控) 4、性质:这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体系。 5、评价:这一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世界秩序,但是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发展过程:(1)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主,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安排了战后国际新秩序。(2)二战结束后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3)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积极与美国争霸,组建华约,两极格局形成。(4)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2、维系工具:联合国 3、重要事件:(1)雅尔塔会议(2)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3)日本崛起、欧洲走向联合(4)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 4、实质:美国、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5、影响:(1)美苏争霸,世界局势长期动荡;(2)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了新的大战爆发;(3)苏联经济负担加重,逐渐走向衰亡;(4)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负债国。 三、“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 2、表现:“一超多强”。 3、主流:和平与发展 4、趋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5、主要事件:(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科索沃战争 6、影响:(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纠纷时有发生,美国霸权主义利用这些矛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2)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知识清单】 1、巴黎和会 年,巴黎和会召开,会议被、、三国操纵,会议上签订了《》,极大地削弱了德国力量,条约中的一条规定 充分体现了这次会议的性质是。这次会议形成了,会议的作用是。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国际关系及世界格局的演变 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近现代史上世界格局的演变及我国外交 一.专题解读 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等。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及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等。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会更加激烈,但和平、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是整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通过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我国的外交对策。 二.点击考点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两极格局的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三.思路导引 1.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70年代外交事业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 1.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的局面 (1)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3)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美苏冷战局面最终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演变 一、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会议);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变动原因 1、第一次原因: 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 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三、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四、前两次国际格局的结束: 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 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 第一次: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 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

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冲突 江阴市第二中学庄巧岚 [知识结构]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基本特点: 2、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①、俄罗斯 ②、美国 ③、日本 ④、欧洲 ⑤、中国 一超: 3、主要力量中心:①、局面多强: 近期: ②、趋势长远: 二.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1、霸权主义:美国 ①、原因: 2、地区冲突:②、范围: ③、典型冲突 三、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 ①1996年 1、国际裁军的进展: ②近年来 2、地区缓和:朝鲜半岛 [重点难点分析] 1、冷战后国际形势呈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及表现。 答:原因:①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日本提出以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③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在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④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将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表现:①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②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 2、二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是如何结束的?结束后,关于建立世界新格局的主张有哪些?你同意哪一种?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主张:①美国企图建立由他主宰的单极世界;②日本提出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③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同意:第③种。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六)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docx

2019-2020 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六)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 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建立:1919 年 1 月,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1919 年 6 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1919 ─ 1920 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 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 1922 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 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作用: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 内部矛盾。对殖民地进行瓜分,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绝,并将德 国在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华盛顿会议上被迫接受了《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 ) 1.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 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 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 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杜鲁门主义:1947 年 3 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华盛顿

专题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考点连接 1、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4、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重组 一、什么叫世界经济格局? 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充当主角的国家应具备的条件:⒈具有强大的经济力、科技力和资源力:⒉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⒊具有影响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时期: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 2.条件(原因):①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1870年,英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的总和;②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③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3.确立: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特征:近代工业 5.丧失原因:(具体因素:垄断程度、工业资本、新技术新设备应用);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英国凭借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原料和劳力,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垄断组织的垄断程度低等因素,使英国经济发展缓慢。 ②而同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 6.丧失: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以沉重打击,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二)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1.时期:一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2.条件(原因): ①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飞速发展,1894年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六单元、第八单元)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 (1)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必修二第七单元)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八单元)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4)影响 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关贸总协定

世界经济中心演变历程之我见

世界经济中心演变历程之我见 在过去的数百年间,世界上的经济不曾止住向前迈进的步伐,或急或缓。而世界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不断迁移,不同的只是它在每座城市停驻时间的长短。但在它不断迁移的过程中,似乎有什么是没有改变的。 早在13世纪,威尼斯凭借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上国际 贸易,独霸了“世界经济”的往来的关口。随后,佛罗伦萨等北意大利城市和“低地地区”的经济也迅速发展。但此时,由于美洲还未被“发现”,所以我认为当时的威尼斯只能称得上是区域经济的中心, 是后来世界经济中心的前身。 到了15世纪末,葡萄牙的船队绕过非洲抵达了亚洲,打破了威 尼斯对东方贸易的垄断。随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拓宽了欧洲各国的贸易窗口。同时,由于奥斯曼帝国征服了拜占庭,在地中海获得了军事优势,意大利的传统贸易优势渐渐消失。如此,另一个经济中心开始崛起——荷兰。 荷兰在意大利发明的国债基础上,将国债在市场上进行推销,这使得荷兰的国债市场越来越国际化。此外,1609年荷兰在阿姆斯特 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上市公司,东印度公司。而股票的诞生更成为荷兰在海上贸易的强大助力,因而荷兰也有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荷兰经济的强大,甚至到了没有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就打不起仗的地步。然而,这个曾经辉煌无比的世界经济中心,却因为它发放的贷款逐渐没落下去。

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向阿姆斯特丹金融界借贷,密渡英吉利海峡,掀起了“光荣革命”,一跃成为了后来英格兰的君王。他随即说服英 格兰议会采用荷兰的金融体制,又从荷兰带来一批金融专家,把伦敦建设成足以取代甚至超过阿姆斯特丹的金融中心。而当时又由于荷兰爆发了“郁金香狂热”,荷兰的经济更是一落千丈。自此,世界开始 以伦敦为经济中心运行。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不断开拓世界市场,殖民足迹遍布全球,成为了真正的“日不落帝国”。19世纪,英国凭借其经济与军事上的优势,创建了国际金本位体系。伦敦成立国际金融中心,英镑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 然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二战爆发,英国作为主要参战国, 其经济受到了重创,与此同时,美国却因此出口了大量的武器,经济上得到了巨大了飞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等的实施,使得美元取代了英镑,确定了美国金融中心的地位。随后,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举行的货币会议上,建立了以美元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从真正意义上确立了美国的金融霸权。 至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中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并逐渐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态势。日本东京迅速崛起,中国经济也以很快的速度发展了起来。 在世界经济中心不断流转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经济形势的稳定和金融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前进的必要条件。英美两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通过不断的创新,稳固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国际格局〔体系)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块内容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这三次国际格局从形成到崩溃的演变过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分割世界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中等九个国家在以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上,签定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的《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瓦解:由于该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基础上的,因而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展陆军并进驻莱茵河非武装区和1931年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突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而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大则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 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在战后不久,美苏两国的合作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相继成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瓦解:50年代后期,苏联采取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30年的争霸,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二战后建立的新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了。 三、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把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世界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紧密相连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国际经济交往,但只是偶然的、个别的、局部的现象,不能形成真正的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形成发轫于18世纪中叶。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法、美德等欧洲国家相继发生并完成了以蒸汽机的改进和推广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和机器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大幅增长,而且引起铁路、轮船等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从而扩大了国际商品流通,社会分工也日益超越了一国的范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胜利。生产力的懵懂和世界市场的扩大,把各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范围,这就是初步了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工业从农业中彻底分离出来,工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新的生产部门不断出现。大规模专门化生产要求社会分工超越民族经济的狭窄范围,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原料和市场的需要。于是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过去一国范围内的城乡分离和对立状况,开始在更大规模和世界内再现出来,形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生产的中心,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则成为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各车商品交换关系和世界市场随之出现。此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国际分工伯懵懂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倾向也随之出现。它是国际商品流通广泛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世界货币的出现又大大地使得了国际商品流通,扩大了国际贸易规模,密切了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和电动机代替了蒸汽机,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更大发展,一系列重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等迅速成长,使工业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比重急剧增加。与此同时,生产更加集中,股份公司和联合企业不断涌现,出现了垄断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组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并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现象。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在工业垄断和银行垄断融合基础上形成了金融资本实现了对各个经济部门的控制。金融资本不仅扩大了商品输出,而且开始大量输出资本。各国的垄断集团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但从经济上分割世界,而且从领土上将世界瓜分完毕,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意味着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 11100923 申定科11100928 谢春仪 摘要:世界经济作为特定的经济领域,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多次的演变,先是英国取代荷兰和西班牙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后来美国取代英国确立其领先地位;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日本、东亚经济合作加强;如今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关键词:世界经济形成世界经济格局演变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形成条件: (一)、国际分工 社会分工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社会分工超越了国界, 便具有国际分工的性质。 工业革命发生后,由于广泛采用机器技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工业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工业部门内部进一步分工, 社会生产全面专业化。与此同时,社会分工还向国际领域发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多或少地吸引国际分工中来,马克思说:“由于有了机器, 现在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工人却住在东印度。”在机器发明以前,一个国家的工业主要是用本地原料来加工。 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于是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形成了,新的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工业中心。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落后国家则变成它们的原料和食品的供应基地。新的国际分工的形成,表明各国的生产力都专门化了,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互相依赖着。 (二)、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国际分工直接相联系的,资产阶级社会真正的任务是创造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取得胜利的必要前提,又是资本主义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历史结果。在十四、十五世纪, 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北部诸城, 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成为了欧洲的贸易中心。到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理上的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开拓,欧洲的贸易中心又从地中海区域扩展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尔、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英国的伦敦等,成为繁盛的国际贸易港埠。它们的贸易范围远及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 世界市场对于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资本主义生产进人工场手工业时期后, 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互相消长。西班牙和葡萄牙,由于国内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工场手工业发展缓慢, 一从十六世纪后半叶起, 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的 地位逐渐降低。荷兰和英国, 由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因而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不断增强。十七世纪后半叶, 荷兰几乎垄断了西班牙同北方各国的贸易, 取得了世界市场的霸权。但是从十七世纪末叶起, 荷兰的工业发展越来越落后于英国, 于是荷兰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又被英国取代。马克思说: “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

2020届二轮:1-3-15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卷)

限时训练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9·甘青宁高三5月联考)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冷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共同结果,故选B;1947年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强调冷战的原因而非表现,也非影响,排除C、D两项。2.(2019·广西桂林一模)下图是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画中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箱子上写着“核战争”),这反映出() A.美苏在核威胁下的理性外交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C.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形成 D.美苏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意图给“核战争”“加把锁”,说明两国在核威胁下意图防范核武战争的发生,故选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冷战结束后,不符合材料中的“冷战时期”,排除B项;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的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不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执政的20世纪60年代,排除C 项;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执政的20世纪60年代,美苏依然存在强烈的意识形态对立,排除D项。 3.(2019·湖南永州三模)1948年1月,苏联以技术故障、技术困难为由,开始封锁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6月,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8月,公路、水路交通被彻底封锁,只留有空中走廊。上述措施() A.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得到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C.削弱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力 D.客观上推动了军事集团北约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危机的出现导致北约军事集团的成立,故选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导致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排除A项;材料强调苏联这一措施对于西欧国家的影响,与社会主义国家无关,排除B项;苏联对联邦德国的制裁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影响力,排除C项。 4.(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四次联合质量测评)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A. 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10个联合国安理会所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亚洲非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 1原因: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2表现: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

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影响: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 1原因: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还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本国经济。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危机结束以后,又进入“滞涨”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2表现: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七)·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格局。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对20世纪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第一次重大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削弱,但仍企图支配世界;美国和日本崛起,也要分享世界霸权。因此,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①时间:1919年1月-1922年;②构成: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由《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构成 2、建立过程 (1)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美、英、法三大国操纵了会议,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 ①列强参加会议的各自目的 国别主要目的 美国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英国英国希望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竭力主张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要求德国支付战争赔款;为了防止法国势力过分膨胀,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实际是“势力均衡”政策) 法国法国力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要求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意大利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 日本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②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列强各自的目的不同,因此,在相关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斗争。巴黎和会主要讨论的是欧洲和世界霸权问题,所以,矛盾斗争主要发生在英法美三国之间。其矛盾斗争如下:美国试图夺取世界霸权,遭到英法的反对;法国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遭到英美的反对 ③巴黎和会的结果: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了凡尔赛体系 对德和约是巴黎和会讨论德中心问题,经过列强之间的斗争,1919年6月28日,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和惩罚德国,其主要内容如下: 重新划分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和会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让给日本。 限制德国军 备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只能保留一些轻型水面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 赔款问题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但对于赔款总额,巴黎和会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仅规定成立赔款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以前确定赔款总额,在这以前,德国应交付相当于200亿金马克的 实物或现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