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何建坤讲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及我国对策

何建坤讲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及我国对策

何建坤讲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及我国对策
何建坤讲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及我国对策

何建坤讲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及我国对策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哥本哈根会议及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我国的对策。

哥本哈根会议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被国际社会所关注。联合国在1988年成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它的英文缩写是IPCC,大家在报刊上会经常看到这个机构的名称。IPCC组织了全世界数千名科学家就气候变化本身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的事实、形成的原因、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成本和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发布了四次评估报告。这四次评估报告的基本结论代表了当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普遍的共识和主流的意见,也是国际谈判当中作为科学依据的重要基础,它的结论主要有这么四点。

第一,气候变化本身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大量的观测和统计,上世纪百年期间,全球地表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4度,我们国家对自己的评估显示,中国平均温度升高了1.1度。

第二,气候变化形成的原因。IPCC评估报告当中第三次评估报告认为人为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概率是66%,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发布,这个概率已经提高到了90%,从而基本认

定气候变化的原因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人为活动主要的是化石能源(也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过程当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及森林的砍伐、土地利用的变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还有工业生产过程当中一些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含氟气体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为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引起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工业革命以前是280ppm,到目前已经是384ppm(ppm是一个浓度的概念,是百万分之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气候的变暖。因此人为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基本上是一个认定的结论。

第三,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水的膨胀,海平面上升,从上世纪以来,海平面已经上升了17cm,预计到本世纪末还会再上升20cm—60cm。同时,气候变暖还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也会引起降雨量分布的不均,很可能使南方洪涝地区降水量更加增多,而干旱地区降水量和水资源更为紧缺;还会引起农作物的减产,据我国科学家的评估,到2080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的产量有可能会减产5%—10%,但这没有考虑科技进步还有进一步增产的因素。所以总体来看,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会带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第四,人类社会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气候变化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风险。迟缓的行动会使负面影响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增加,而且未来应对的成本和代价也会越高。所以基于上述这些结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

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后,尽管国际舆论或者媒体不断地有人对气候变化本身以及气候变化形成的原因提出一些质疑。对IPCC报告也提出一些批评的意见,但是这些意见都不足以影响IPCC 报告的主要结论和它的权威性以及公信力,更不会影响气候变化谈判的进程以及谈判中共同引证的科学依据。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仍然是最为迫切的一项国际事务。

为了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在1992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基本的原则。目标就是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把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防止粮食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它的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个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报纸上经常会看到。这个原则强调的是发达国家历史上高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当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发达国家应该率先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第二个原则叫做可持续发展原则,它主要强调的是,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当前优先和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

变化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进行。根据公约提出的目标和这两条基本原则,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2008到2012年5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即2008到2012年这5年内每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至少降低5%,并且把目标分解到了每一个发达国家。《京都议定书》没有给发展中国家规定公约之外的更进一步的义务,主要是给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的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也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行动阶段。到2007在印尼巴厘岛召开了第13次公约缔约方大会上,面临2008到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的到期,通过了《巴厘路线图》,启动了一个新的谈判进程,也就是说要对2012年之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如何进一步开展行动要进行谈判。一个方面就是要对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第一个承诺期到期之后,如何进一步承担量化的减排指标。第二个是在公约下进行谈判,就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在2012年后开展实质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同时因为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所以《京都议定书》美国不受约束,但是要在公约下面(因为美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讨论美国如何和《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承担可比的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所以在公约下的谈判和在《京都议定书》下的谈判我们俗称为“双轨谈判”。这两项谈判都要求在2009年底丹麦哥本哈根第15次缔约大会上最终达成协议,所以这也是哥本哈根大会受到全球瞩目的重要原因。因为哥本哈根大会要最终决定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后,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的目标以及发展中国家实质性的减缓排放的行动。所以哥本哈根大会国际社会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会议也非常受到瞩目。192个缔约方的国家都派了代表团,其中包含119位国家的元首和政府的首脑。哥本哈根大会有3万多人出席会议,在高潮的时候有的NGO的组织为了注册在外面排队,排了八个小时都没有进到会场。而且整个会上也非常的活跃,除去正式谈判以外,很多NGO也自行组织了会议,会场的外边还有展览、论坛以及游行示威,都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期待。整个会议可以说斗争还是非常的激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背景错综复杂,交锋惊心动魄,进程跌宕起伏,成果来之不易。哥本哈根大会经过激烈的辩论和各种磋商,最终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但由于部分拉美国家的反对,没有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因为气候变化公约下的谈判,它的机制叫做广泛参与,平等协商的原则。也就是说任何决议必须是所有的缔约方协商一致,这样才能最终可以成为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部分国家反对,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协议。

哥本哈根大会当中,各方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期待,所以最终要想达成协议,一个方面每个国家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都不会在原则问题上进行让步;第二个方面大家都得要体现一定

的灵活性,如果说所有的谈判方都不进行一点让步的话,那么协议也不可能完全达成。在这样的情况,最终经过一些国家的协商,提交到哥本哈根大会的协议内容,每一个缔约方可能都有它满意的一面和不满意的一面。总体来讲,《哥本哈根协议》没有达到整个国际社会的预期。但哥本哈根协议也凝聚了大家的共识,成为下一个阶段谈判新的起点,其共识将做为在《公约》和《议定书》下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谈判基础。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哥本哈根协议》的主要内容。第一点,从总体来讲《哥本哈根协议》还是凝聚了各方的共识,是在当时复杂谈判情况下能够取得的一个比较好的结果。这个协议当中,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基本上得到了反映。一个方面由于《哥本哈根协议》没有作为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哥本哈根会议以后还要继续谈判,所以《哥本哈根协议》不是谈判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哥本哈根会议又通过了决议,就是延长了《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刚才我已经谈到,《巴厘路线图》授权是两年时间,也就是从07底到09

年底要讨论第一承诺期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承诺或者行动。这个授权应该在哥本哈根会后结束,但是由于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哥本哈根会议授权延长《巴厘路线图》,两个谈判工作组的谈判工作继续进行,也就是说在议定书下的谈判和在公约下的谈判两个谈判工作组的谈判工作还要在今年和明年进行,直到达到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为止。所以在这样一个决议之下,也就保障了“双轨谈判”的进程。

第二点,哥本哈根协议对2012年以后发达国家如何进一步采取减排行动和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的问题应该说还是有所进展的。哥本哈根协议要求缔约方自己报告2012年后自主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这里边也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这也经历了一个很激烈的斗争。发达国家主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申报表格用一张表格,中国等发展中的大国坚决反对,要用两张不同格式和内容的表格。发达国家应该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的承诺,要受到国际社会的监督。而发展中国家是自愿采取的行动,不应受到国际社会的监督,而是一个自愿的行动。所以用两张表格,而且申报的形式和内容都要有所差别。最后的哥本哈根协议当中同意了发展中国家这样的诉求。

第三点,关于技术和资金问题也有了一些进展。因为发达国家是气候变化的责任者,而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滞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承担,所以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这一点,1992年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上都有所阐述,但是没有定量化,发达国家也迟迟没有动作。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发展中国家提出发达国家每年应该拿出他们

GDP的1%用来支援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大体上是每年3000亿到4000亿美元量级的资金。非洲国家的非洲联盟进一步提出1%不够,他们要求发达国家每年拿出GDP的5%来支援发展中国家。在哥本哈根协议当中,发达国家集体承诺,2010年到2012年三年内拿出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和非洲最贫穷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而且,资金量要逐年增加,到2020年达到每年1000亿美金的规模。尽管仍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还有所差距,但是在国际社会的文件当中也是第一次有了一个量化的资金数量的承诺。当然,对资金的来源、管理和使用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希望这些资金应该是额外的,有别于当前发达国家的对外援助资金,应该是主要来自于公共财政的资金,但是发达国家主张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有来自政府的公共财政的资金,也有私人的资金,也有一些替代的资金。当然公共财政的资金主要是无偿的支援,私人的资金还会要求回报。

第四点,是关于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也取得了新的共识。在哥本哈根协议当中,对于全球未来温升不超过两度这一点取得了共识。也就是说,要把未来全球地表温升控制在两度的范围之内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长期目标。当然,对这一点,欧盟曾经进一步提出,要实现两度的这样一个目标,就要把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的范围内,相应的排放的路径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减少一半,其中发达国家可以减少80%这样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发达国家率先减排,而且占据保护全球气候这样的道义制高点。但是分析一下,欧盟这个目标实质上也是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了长期量化的减排义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减排责任。这和《公约》及《议定书》是不相容的。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大体相当,但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20%,发展中国家要占到80%,但是两大集团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大体相当的。如果说到2050年,发达国家减少80%的话,全球实现减少50%的目标,发展中国家这一半也要减少20%,所以这就通过全球减排目标的形式,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了量化的减排义务。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还是一个上升的趋势,发达国家要进行绝对的减排,上升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的需求。根据IPCC的评估报告,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体上要是当前的3到4倍的需求。欧盟提出的这样的一个减排方案,发展中国家未来的排放量不仅不能满足3到4倍的需求,而且还要减少20%,这样就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所以如果为了维护全球利益,保护全球气候,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首要的是发达国家当前中近期内必须大幅度地减排,如果未来温室气体浓度要稳定在450ppm的情况下,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要比1990年减排25%到40%,所以发展中国家要求

发达国家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要比1990年减排40%,以便为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腾出必要的排放空间,但是发达国家从他们自身的承诺来看,到2020年,总体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只比1990年减少15%左右。发达国家在《公约》、《议定书》下面的义务,自己不愿意承担或者拖延。而对发展中国家却强加一个长期量化的减排的义务,这显然不公平。哥本哈根会议上,这是一个斗争非常尖锐的问题,最终是在控制温升2℃问题上达成共识,欧盟提出的2050年全球减半,发达国家减排80%,这样的一个减排的路径,没有被列入哥本哈根协议当中。

最后一点,在《哥本哈根协议》当中,对于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的透明度问题,双方也达成了一个谅解。根据巴厘路线图的要求,2012年后,发展中国家也要采取可报告、可测量和可核实的减缓行动。但是,这种减缓的行动要在发达国家可报告、可测量和可核实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之下来进行,发展中国家的行动和发达国家技术、资金的支持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发展中国家的行动在得到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的情况之下,所采取的行动应该在国际上进行报告和核查,像现在我们开展的一些CDM的合作项目,也要接受国际的一些核查和评价。但是,发展中国家自主自愿采取了很多的减缓行动,比如说我们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GDP 的CO2排放量减少40%-45%这样一个目标,就是我们中国自己提出来的自主的减缓行动。这种行动没有得到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不是对国际社会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也不是公约规定的义务,所以应该由发展中国家自主来完成,不接受国际的“三可”,即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在这一点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一直在压发展中国家,力图把发展中国家自主的减缓行动与发达国家的承诺同等对待,特别是美国要把中国和他们捆在一起,把中国纳入到国际核查的机制,让发展中大国进一步更多地承担义务。经过艰苦的谈判之后,最终双方互相之间都做了一些妥协和让步,大家都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所以《哥本哈根协议》当中是这样来描述的:发展中国家自主的减缓行动要在国内建立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体系;在国际只接受磋商和分析,并且要确保国家主权得到尊重。当然,磋商和分析是一种比较软化的或者对等的讨论,如果说国际的核查,那就是有一点强制性的义务。在这个方面,我国既坚持了原则,也体现了灵活,为促进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亲自出席会议,发表讲话,受到广泛的好评。而且开展了很多多边和双边的磋商,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了中印巴南基础四国的作用。基础四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流砥柱,在大会协议的形成,以及促进大会的成功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会前,基础四国就准备了一个提案,这个提案拿到哥本哈根以后,在“77国加中国”的协调会上讨论和

征求意见,最后提交给大会的秘书处。所以,在谈判当中,工作组主席案文以及哥本哈根协议当中很多方面都采纳了基础四国案文的内容。

在哥本哈根会议的前后,主要国家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的目标和行动的计划,刚才我提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用不同的表格来上报到公约的秘书处。所以尽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有尖锐的斗争,同时大家也都有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承诺基本上都是到2020年比1990年(个别的国家取2005年)绝对量减排的目标。比如说欧盟2020

年要比1990年减排20%,如果要是美国和中国都有效减排,他们把指标提到30%,美国和加拿大提出的是比2005年减排17%,实际上美国2005年已经比1990年增加了15%-16%,所以实际上美国的目标只比1990年减排4%,《京都议定书》规定美国到2008-2012年应该减排7%。美国的承诺到2020年才减排4%。这样的减排目标应该说没有什么力度,这也是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的。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减排目标基本上都是相对的减排目标。一个是中国和印度提出的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下降的目标,未来随经济的增长,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还是要增长,但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会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所以说GDP的CO2强度是下降的,这是一个相对量下降的目标。其他的发展中大国例如巴西、南非、印尼、韩国等,提出的相对减排目标是相对于没有采取减缓气候变化行动之前,它在正常的发展,它的排放是个什么样的轨迹,排放量是多少;现在采取了减排措施之后,那么排放量应该比原来低,也就是比原来的基准情景降低百分之多少,大体都在30%左右。这也是一个相对量的下降目标,总量是增加的,但相对于不采取措施是减少的。所以与发达国家的绝对量减排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减排也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同时大多数国家都带有附加的条件,发达国家的附加条件就是发展中大国特别是中国必须有效地参与减排。发展中国家的附加条件基本是发达国家必须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如果没有这样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我可能完不成。对于中国来讲,我们自己提出的自主减排目标,正像温总理说的,我们不附带任何条件,不与其他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不论国际社会达成什么样的协议,我们都会坚定不移地完成我国自主减排目标,而且争取做得更好。

我们国家提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经过很大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标。因为我国当前正在处在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规律来看,GDP能源强度或者说GDP二氧化碳强度基本上是上升的趋势。比如说日本在1960年到1974年这个阶段,它的GDP的能源强度上升了23%;韩国1971年1997年上升了45%,我们在相同发展阶段不上升,反而要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这么大,是

有很大难度的。据专家们的研究来看,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在资金和技术上要有很大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实现GDP能源强度下降20%左右的目标,额外的投资要一万多亿,对十二五、十三五额外的投资可能要超过十一五这样的规模,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高标准的目标。

在哥本哈根会议后新的谈判当中,矛盾的格局应该说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哥本哈根大会主要的矛盾是两大阵营的矛盾,一个是发展中国家的阵营,一个是发达国家的阵营。发展中国家有一个叫“七十七国加中国”的协调机制,七十七国集团是在贸易领域当中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集团,现在也不止七十七个国家了,有一百多个国家,但还叫七十七国集团。中国不是七十七国集团成员,但在气候变化领域,来参与这个集团立场的协调和合作。发达国家内部,美国和欧盟在深层次的矛盾还是比较大。一个方面,欧盟在极力争夺气候变化的领导权,并力图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领域发挥他们的优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美国展开技术竞争。而美国当前减排还有一定的困难,国内的立法程序的进展也比较缓慢,所以欧美的矛盾仍然还是存在的。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减排压力,特别是向中国这样的大国施加减排压力,他们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尽管在大的问题上还是比较统一用一个声音说话,基础四国在这里边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内部各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利益取向也有差异,所以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协调也越来越困难。比如说小岛屿国家和非洲最贫穷国家,他们最关心的是发达国家给他们提供资金和提供技术,帮助他们能够摆脱贫困。而发展中的大国,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大国,更关心的是我们要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争取必要的碳排放空间,维护未来的公平发展的权益,争取未来发展过程当中尽量要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所以在发展中国家内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团结,照顾到这些小岛屿国家和最贫穷国家的利益诉求。

在今年11月份,要在墨西哥坎昆召开公约的第16次缔约方大会。对于今年的大会,能不能以《哥本哈根协议》的共识为基础,在《公约》和《议定书》的框架下,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应该说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个方面,在于美国国内参议院能否通过美国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案,如果参议院不能通过,那么美国政府对外的承诺也不具备国内的法律约束力,这样就会延缓国际社会的谈判进程。如果其他国家都承诺,只有美国自己不承诺,那么其他国家也会不平衡。另外,现在很多矛盾依然存在,进一步的协调是不是能够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国际社会一般都在期待至少要在明年南非召开的第17次缔约方大会上一定要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到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就要到期,应该使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不至于停顿。在今明两年的谈判当中,仍然还会存在

着很多的矛盾。当前关键的问题在于,就是要以《哥本哈根协议》的共识作为一个基础,把《哥本哈根协议》的共识反映到在《公约》和《议定书》框架下的谈判当中。当前,主要的斗争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于未来谈判的基本框架的争议,发展中国家坚持《公约》和《议定书》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则,坚持双轨谈判的进程,就是把《哥本哈根协议》大家取得的共识的部分反映到《公约》和《议定书》下的谈判当中,这样区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发达国家却力图抛开《京都议定书》,双轨变单轨,统一谈判,这样就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一个框架内来规定义务,所以这是发展中国家所反对的。因此,将来的谈判是不是还维持当前双轨谈判的进程是一个焦点问题。《哥本哈根协议》也不能够作为一个谈判的轨道,不能成为所谓的第三轨,而是要把它的共识反映到双轨中来,这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要求。第二,美国等发达国家觉得像哥本哈根这样的谈判是一个协商一致的原则,国家太多,效率不高,就想搞一个大国机制,就是由大国小范围的谈判的机制。当然发展中国家也是坚决反对,应该把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都要有充分的反映。大国开展磋商是可以和必要的,但最后协议必须要经过整个公约缔约方的大会来进行通过。其他的一些像长期减排目标、透明度问题以及资金和技术问题,刚才我已经谈到,就不再谈了。

全球未来的长期减排目标会严重地制约我国未来的排放空间,涉及到我国的根本利益,这是在未来谈判当中最为关注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如果按欧盟讲的,到2050年全球排放减半,届时全球是90亿到100亿人,199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210亿吨,如果减半,到2050年的时候,也只有100亿吨多一点,那么人均也就1吨多。我国届时约15亿人,如果按人均计算的话,到2050年,也只能排放约20亿吨,但从需要来看,我国现在的CO2排放已经是60多亿吨,到2020年的时候,要超过90亿吨,而2030年要过100亿吨,2050年即使有所降低的话,也不会降低太多,所以说未来的长期目标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制约,这是由我国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我国不可能再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能源消费和高CO2排放为支撑的现代化道路,必须要探索新型的低碳发展之路。

另外一个问题,发达国家除去谈判以外,也不断地采取一些单边的贸易措施,比如说法国和美国在酝酿征收碳关税,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减排的压力,这也将对我国的出口带来一定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一个发展的问题,是一个争夺发展空间和维护发展权益的问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要对外争取合理的排放空间,同时要应对新的国际经济贸易和技术的竞争格局;对内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努力向低碳发展来转型,打造低碳竞争优势。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广泛的潮流。发展低碳经济,或者说我国比较多地讲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碳发展,这是我国统筹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和战略的选择。我们走低碳发展的道路,一个方面是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另外从国内来看,我们现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受到国内能源、资源的保障和区域环境的制约,也在面临着大气的质量、常规污染物的排放、饮水安全、垃圾处理等等环境问题。所以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的排放,和国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的国策是非常一致的。政策上也有很大的协同效应,我们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是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一个核心的内容。实现低碳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实现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新型产业,这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应对气候变化,将带来大量的低碳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机遇。UNEP有一个测算,如果实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半的目标,那么全球在低碳技术领域的投资将是没有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情景下的十倍,每年全球在低碳领域的投资要超过1.2亿美元。当前对于中国来讲,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既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我国的发展阶段决定我国碳的排放还会继续增加,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一个加强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夺取低碳竞争力优势的机遇。

当前我国要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战略与国内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和政策相结合,实现保护全球气候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共赢。所以要统筹国内和国际。从发达国家来看,他们当前国内的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的污染,城市空气的质量)已经基本解决,他们在谈到环境问题时,基本讲的是全球环境,保护全球气候,所以他们当前讲绿色经济复苏也好,绿色新政也好,包括哥本哈根资金机制——建立哥本哈跟绿色气候资金也好,他们讲绿色、讲低碳都是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主要的内容。但是对于我国来讲,当前还面临着很大的国内环境问题,水资源的保护,城市环境的治理,常规污染物的控制,垃圾的处理等,所以我们在谈到绿色经济到时候,首先指的是保护国内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突出低碳的概念。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的逐渐地解决,国际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全球要实现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从长远来看,全球都要实现减少排放,最终达到近零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低碳已经是未来发展模式的重要的特征。所以我们要把近期的可持续发展与长期的应对气候变化很好地统筹起来,走出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实现保护全球气候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谢谢大家!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2.4《全球气候变化》1

《全球气候变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大气的最后一节,是在前面三节的基础上强调应用和拓展。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人类如何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因为是把全球气候变化作为客观事实,因此没有专门分析其原因,而重点关注其影响,但是结合全球变暖的具体变化,在实际授课中,需要学生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2、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的读图分析,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2.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提高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树立学生的环境观、全球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候不断在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1.历史时期和近百年来气候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视频《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图片展示。 学生活动:观看资料图片,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身边的气象灾害导入,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激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1、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 冷暖或干湿变化阅读“近百年来全球平 均气温的变化图”,说出全球气温变化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一、引起全球变暖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周曙东周文魁朱红根王传星王艳 摘要: 阐述气候变化的特点, 分析农作物对温度、降水变化的敏感性, 昆虫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探讨了农业生产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干旱及洪涝灾害的脆弱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选择包括选育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技术; 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性政策措施: 调整耕作制度, 提高指数; 完善江河湖泊防洪工程和防洪减灾体系; 加强土地合理利用; 发展设施农业, 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制订减灾应急预案; 积极推广农业保险。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脆弱性 一、引言 气候变化被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 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开始成为学术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农业是对天气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因为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 到目前为止, 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 有待在2010年墨西哥城的第16 次缔约方会议上继续协商, 但气候变化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 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 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提前采取适应性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敏感性、脆弱性方面来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二、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气候变化是气候平均状态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10 年或更长时间)的变动, 具体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分析 对于目前的气候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说,我们的环保技术很先进,以后对气候环境造成最大威胁的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当为其买单,因此,他们对发展中国家横加指责。但气候问题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要细数气候问题的起因,不能不联系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凭借技术和武力,把魔爪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肆无忌惮的掠夺,毁坏自然资源,毫无顾忌的排放“三废”,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破坏。现在他们有了技术,也想追求健康的环境,一方面加大对一些污染行业的改造,另一方面把一些有污染而又赚钱的行业,推向发展中国家,现在他们要求发展中国家对气候环境担负更多的责任,道理何在? 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急需帮助的群体,且大多数是殖民地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一方面要维护国家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经济,解决吃饭问题。而发达国家不仅不伸出援助之手,反而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很令人气愤。 相反,中国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表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态度,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奉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十一五”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制定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今后五年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中国一直发挥着积极建设性作用,努力推动谈判议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使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与行动、取得积极成效以及“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部署及有关谈判立场,特发表本白皮书。 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在处理有关涉到人类的问题时要有责任意识和牺牲精神,要互相信任,携手合作,合作的前提是正视现实,从实际出发,在要求上不能“一刀切”,用中国的俗语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科技比较落后,资金比较短缺。而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较充裕的资金。因此,像胡锦涛主席所说的应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应率先垂范,做好自己的环保工作,同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环保工作创造条件和提供便利,尤其在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处处为发展中国家设置障碍,制造困难。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也是帮助自己,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应注意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只有人类携起手来,通过合作与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阅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基本准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坚持正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在会未来几十年内存在。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上的重大问题之一。那么是什么造成的,如何应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世界人口在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急剧地增长,人类在日益强大的大规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模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大量开垦耕地、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掠夺与毁坏森林资源,大量地燃烧化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工原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致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使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了全球气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候日趋变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个全球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高的

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上升。 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米。祁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的雪线正以年均米的速度上升。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 破坏的主要因素。 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 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为应对全球变暖为应对全球变暖,科学家们想了许多方法,在此向大家介绍十种最疯狂的解决方案: 1、为地球建造太阳镜 一些科学家提议可以为地球建造太阳镜以应对全球变暖:在赤道附近放置一圈散射太阳光的微粒,以减少太阳对地球的辐射,抵消温室效应产生的热量。这一疯狂想法可能需要花费数万亿美元。 2、在海洋中投入大量铁 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食物,随着这些生物的死亡,二氧化碳也沉入海底。铁元素能够刺激浮游生物的生长,有人建议在海中投入大量铁以刺激大量浮游生物的成长,从而吸收过量二氧化碳。 3、延长飞机航程,降低飞行高度 飞机产生的飞行云隔离了地球热量的蒸发。一些科学家建议飞机降低飞行高度,这样就不可能形成飞行云。飞行高度降低意味着飞行距离增加,但科学家认为飞行云减少产生的效应将抵消燃油增加带来的损害。 4、在海洋表面种植水藻 环境保护者詹姆斯提出利用抽水管道将海洋深处富氧化水引到海洋表面,养殖大量海藻用于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二氧化碳会随着海藻死后沉入海底。 5、种植假树 科学家提议种植10万棵假树用于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些假树可以通过过滤器吸收二氧化碳并储存起来。这种假树的模型可能和集装箱一样大,但吸收的二氧化碳将是真正树木能力的数千倍。 6、在空气中注入气雾剂 空中悬浮的某些气雾对大气有降温效果,这些小分子可以拦截一部分太阳辐射,并反射到太空。科学家提议可以模拟火山喷发,向大气中注入大量气雾来应对全球变暖。 7、禁止使用塑料袋和灯泡 为了应对白色污染,利用可回收纸袋或循环使用的环保布袋。更加节能的荧光灯取代白炽灯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家庭用电。

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简介

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简介 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作者:丁仲礼傅伯杰韩兴国葛全胜 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的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由3个主要环节组成:(1)大气CO2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升至450—550ppmv后,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上升2℃—3℃;(2)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以上,将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突出地表现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热带传染病北上、全球粮食短缺、水资源供应不足,地区冲突增加等;(3)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须立即采取各种行动,减缓全球变暖,使2050年CO2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排放水平的50%,且越早采取行动损失越小[1,2]。显然,这个理论的核心基础是气温对大气CO2浓度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地球表层系统在适应气温变化时的极度脆弱性,其最终目的是减少或控制化石能源的使用量。积20余年之努力,这个理论已经走出学术界,被社会公众广泛接受和传播,同时也成为一部分政治家在国际政治、外交博弈中使用的工具。 但是,学术界对这个理论质疑的声音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大气CO2浓度增加1倍后,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3℃,这只是一个模拟值,它由不同的数值模式计算后平均得出,且不同模式输出的增温值可差5℃之多(从1℃左右到6℃以上)。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数值模式是否已成熟到能够准确评价全球平均气温与大气CO2浓度的关系?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已增加约0.74℃,大气CO2当量浓度已增加60%左右,那么,从过去100多年的记录中,我们是否可以准确评价气温对CO2的敏感性?如果这个评价同数值模拟不一致,则哪种方法更可靠?气候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人类对它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与机制是否已有足够充分的了解?比如,在一些要素的“驱动”下,气候系统也会产生负反馈作用,目前的文献谈了很多正反馈过程,那么科学界对其负反馈过程了解充分吗?围绕南极冰芯所发表的大量文章表明CO2浓度滞后于气温的变化[3-5],这说明,CO2“驱动”气温升高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减少CO2排放必须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而根据一些专业机构的预测,人类在今后20—30年间,还将以化石能源为主,这就面临一个如何在扶贫、发展和保护气候中达到平衡的问题,简言之,如果气温对CO2浓度没有那么敏感,人类值得去为之牺牲发展速度吗? 同样,对增温的影响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地质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地球几十亿年的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比目前温暖得多,比如距今5 000万年左右的始新世,气温至少比目前高10℃;在新生代,全球气温整体变化趋势是降温,如在3 600万年前后,东南极首次出现冰盖;到1 400万年前后,西南极出现冰盖,东南极冰盖扩张;在260万年前后,格陵兰出现冰盖,自此之后,地球反复地经历冰期-间冰期气候振荡,其温度变化幅度可达6℃—8℃[5-7]。也就是说,过去的气候变化无论在幅度还是在速率上,均比过去100年“温室效应期”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可能会经历的“增暖期”要大得多。那么,为何在有人类活动以后,地球气候系统、生态系统等会变得如此脆弱了呢?又比如,地质学的常识告诉我们,由于温度对全球水循环的控制作用,地球历史上的暖期往往是湿润期,其生物多样性、生物总产率均显著高于寒冷期。那么,为何在今后的增温期会导致粮食减产、水资源不足呢?同样,温暖期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地球从赤道到极地的温度梯度减小,整个大气环流趋向稳定,为何未来的增温反而会导致极端天气频率增加呢?地球的温度一直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那么,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3、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事情(文件,措施,实际目标) 4、以前、现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5、存在分歧的地方 6、最新的研究数据的来源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 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 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在人类活动和自然两个作用力的驱动下产生的,气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大气内部的状态和行为,而且还取决于与大气有明显相互作用的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类活 动不仅对局部地区的区域式气候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全球气候。这正是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因素是矿物质的燃烧和森林 的毁坏。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占全球很小的一部分, 可能这一小部分的变化可能就会引起CO2和CH4的巨大变化。 从科学的角度看,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涉及5大科学问题,即: 气候变化的基本科学事实与证据,气候变化的原因过程与机理,气候变化的

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简言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应基于对事实、机理、影响、预测和策略 这五大科学问题的清楚认识。其中,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与观测证据 包括气候系统主要要素(如气温、降水量、海平面、雪盖和冰盖的变 化等) 的变化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等;气候变化的机理(原因) 包括自然和人为驱动因子的变化及其所引发正负反馈过 程与相互作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 对资源与业(农、林、牧、渔、水) 的影响,发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重大工程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等;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包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系 统和社会系统影响的预测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包括减缓气候 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2个主要方面。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生效。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0日正式生效。 2002年第八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德里宣言》。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 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稳

高中地理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读全球气温变化图,回答1—2题。 根据陆地和海洋观测资料绘制的全球地面气温距平演变趋势 1.下列词语中形容图中气温变化最恰当的是 A.保温作用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D.全球气候变暖 2.下列做法中对缓解图示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 A.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B.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 答案 【答案】1.D 2.D 【解析】1.图中反映的是全球地面气温距平演变趋势,图中气温距平总的趋势是波动上升,说明气温变化的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故本题选D。 解题必备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有技术措施、管理措施,还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对温室气体的吸收能力和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对策具体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1)多使用清洁能源 (2)提高能源利用率 (3)避免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加强对温室气体的吸收能力 (1)植树种草 (2)采用固碳技术 (3)防止森林火灾 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1)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3)沿海地区建设海岸堤坝 学霸推荐 读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迁移示意图,完成1—2题。 1.导致该“环境迁移”的原因可能是 A.地震B.滑坡 C.全球变暖D.台风 2.以下措施对该环境问题防治有明显效果的是 A.对建筑物进行加固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C.将人口全部迁出D.退耕还湖还湿 答案 【答案】1.C 2.B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2012年第9 期 教辅集锦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林春路/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 (224600)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 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年。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地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大气冷却。 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等。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 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 )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 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 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900平方千米)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等原因,导致全球海平面将呈上升趋势,并且对沿海地带造成严重影响。 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温升高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此外, 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自然灾害从未间断:1991年的特大洪水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仅1994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受灾面积就达0.5亿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1700亿元。新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2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持续干旱近五个月,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3.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加大,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数量上将有所增加,空间范围也将扩大。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威胁人类,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国家低收入人口的健康。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如蚊子)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有其有利的一面, 但更多的、令人担忧的却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并寻求适应或延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一道崭新的课题。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反过来又影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复杂过程。气候异常与环境问题无国界,世界各国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才能够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变暖的形势,目前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在技术上最切实可行的是广泛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用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21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所关注的问题了,那么如何应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气候变暖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

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世界各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50年来,气温上升的脚步在加快。 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博士介绍,过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升高,本世纪变暖幅度还会增大。最新观测表明,1906—XX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发表的研究报告说,XX年是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九个最热的年份,估计下一个厄尔尼诺现象今年或明年开始形成,全球地表气温可能将在今后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和特征。 通过学生阅读课本资料来了解科学家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方法。 通过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古代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图表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开阔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跟气候有密切关系。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确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分析、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组织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段有关楼兰的材料。录音及图片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弄清楼兰消失的确切原因,但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与气候变化有关。那全球气候怎样变化呢? 同学们阅课本91页第一段回答: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哪几种? 地质时期的气候、历史时期的气候、近代气候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全球气候一直是在变化中的 承转:那么科学家是怎样推测古代气候变化的呢? 阅读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 尝试用树木年轮分析法分析图4-2-2 该树生长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设问:由以上内容气候变化影响了树木生长的快慢,那么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有没有影响呢? [板书]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看图4-2-3分析图的含义: 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右纵坐标表示中国年平均气温左纵坐标表示挪威雪线高度知识与技能何为雪线??? 图中蓝虚线为挪威1万年来的雪线升降图 红实线为中国近500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观察二者变化趋势有什么关系?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近年来,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在本国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的达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2014年底中美两国签署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到今年中国向联合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并先后与印度、巴西、欧盟、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就气候变化发表联合声明,中国通过一系列郑重承诺,接连向世界传递出强有力的政治信号,表明其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获得广泛赞誉。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日前在一次记者会上回答“哪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可称榜样”的问题时指出,中国采取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具有榜样意义。她说,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确定,在2030年前后使其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这些都表明,中国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非常非常认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各类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法国作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主办国,期待中国为大会的成功提供支持。 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中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法国总统环境问题特别顾问尼古拉·于洛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高度肯定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毋庸置疑的示范作用”。他说:“中国有能力在提出目标后将其实现,甚至以更快速度实现目标。” 中国支持定期盘点包括减排在内的相关长期目标的实施进展,也表明其有能力与自信进行气候变化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尽的义务,也符合中国当前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在气候治理问题上,中国在加速本国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向广大经济、资源、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在今年9月发表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少国家和国际机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士对此非常赞赏,认为中国这一举措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展现了其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履行国际义务的大国风范,给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做出了榜样。 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威胁,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切实利益。中国支持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一份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主张协议应以《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为基础。日前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说,中方愿意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与各方一道积极建设性推动谈判进程,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张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图1:1970—1979年全球气温变化图

全球气候变暖及应对措施

2.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同时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试从C循环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及应对措施?(20分) 解答: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多种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大气中适量的温室气体可以维持地球温度不至于太低;然而过量的温室气体则会使地球吸收的热量无法散失,以至于使地球温度逐渐升高,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碳循环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物地化循环,它支配着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深刻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动态及其反馈效应密切相关。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因此,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我们有以下措施: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 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3、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 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行动

清华网络学堂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行动 China's Position and Action to Address Global Climate Change Tsinghua University He Jiankun October 29, 2015

1.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中国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进程 Climate change is the biggest threat facing humanity; China actively promotes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on climate change ?中国分别与美国、欧盟、巴西、印度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促进巴黎气候大会成功凝聚共识。 Respectively,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an Union, Brazil, and India issued a joint declaration on climate change, in order to promote a successful COP21 climate conference in Paris. ?公布2020年后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确立积极的、有雄心的CO2减排目标和峰值目标。內促发展,外树形象。 Release post-2020 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INDC), and establish positive, ambitious CO2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and peaking goals. Promote domestic development and set up a positive international imag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