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中的意象与美育

电影中的意象与美育

电影中的意象与美育
电影中的意象与美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216444692.html,

电影中的意象与美育

作者:平凡

来源:《教育》2015年第13期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但切不要拘泥,只随人意兴所到适情便可……大家看看文学书,唱唱诗歌,也可以悦性怡情……人是感情的动物,感情要好好涵养之,使活泼而得生趣”。由此可以看出,美育的工具主要是艺术,却并不拘泥于形式。文学、音乐、电影都可以陶冶情操。感受艺术作品,人们常常接触“意象”这个词,也会听闻“讲究意象”“求解意象”等概念,告诉人们艺术创作者常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阐释诉求。艺术作品寄托创作者一定的情感,唤起受众的共鸣,激发情感升级。因

浅析顾城诗歌的审美意象

浅析顾城诗歌的审美意象 顾城 ,被称为“童话 诗人”,在他用诗歌 营造的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中,总是有许多外表美丽、纯净,又充满灵性和 蕴藉的审美意象。 一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给许许多 多经历过文革伤痛的人以莫大的精神鼓舞, 也让顾城一下子站到了中国当代诗坛 的中心。诗人凭借着他的聪慧,独到的心灵感悟,创作了许多让人感动、给人慰 藉的诗歌, 他的诗歌是一片“花与梦”的海洋, 这其中有着许多独特 的审美意象。 一独特的审美意象 一、审美意象的选取视角 朦胧诗人舒婷曾为顾城写了一首《童话诗人》:“你相信了你编写的 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在顾城营造的艺术世界里,有着独 特的审美意象。 顾城曾深受法国的法布尔和丹麦的安徒生的影响,法布尔的《昆虫记》向童 年的顾城打开了活泼生动富有诗意的昆虫世界, 以至于他时常如痴如醉地翻阅那 本《昆虫记》,甚至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小小的昆虫。 顾城是一个唯美主义者, 唯“灵”者, 他认为要达到对本质的认 识就应该剔除所有外在物质的假相与诱惑, 唯有至真才能达到至美, 而美的极致 就是“自然”, 顾城很欣赏“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也很崇尚“文章本天成, 妙笔偶得之”, 最好的诗应该是来自自然的, 自然会赋予你灵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善于捕捉。他说“人可生如蚁而美 如神”,这里的“神”应该是指“精神、灵性、纯粹、信 仰”。精神与物质相对,当人逐渐剥离了物质性,脱离了物质而存在,就 会变得如玻璃般剔透,成为没有杂质,不受污染的一种灵性,一种绝对的纯粹。 二、审美意象的内在寓意

谈谈我对美的看法(900字作文)

谈谈我对美的看法_900字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优雅的宫廷音乐随处可见,可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那么,在现实社会里,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美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美要自然。古人总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的确,天生丽质的女孩总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纵使在昂贵、再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而二十左右时的青春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自然然的一颦一笑,都时刻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人们心灵美其实是最重要的,应该说在某种情况下,它是超脱于外表美的一种真正的美。人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却不可以没有美丽的心灵,因为外表终究是表面的东西,而人的内心却是人的根本、本质,是最深层的。我想,有很多人读过《白雪公主》的故事,故事中的新王后和白雪公主都是美丽的,而王后因为嫉妒、虚荣、最终落了个终身丑陋的下场,而善良的公主却因为美丽的心灵而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死亡的魔爪。我想,这并非只是来自于安徒生主观思想的臆造,而是它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弃恶扬善的观点和愿望。 如果白雪公主是因为其容貌美和心灵美打动了读者的话,那《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该是纯粹的心灵美了吧!他曾被人们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们的耻笑。但他面对女主人公遭到危难时,却毅然伸出了自己丑陋却温暖的双手卡西摩斗的丑陋的,但同时也是美丽的、可爱的,只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充满着温暖与爱的心灵,同时拥有美貌与美好的心灵纵然可贵,但相貌平常却拥有火热心灵的人同样会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赞扬。 总之,在我看了,美丽总是一种虚妄的东西,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我们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由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是一个缓慢发展渐进的过程,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先把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总结如下: (一)旧好莱坞的戏剧电影美学特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2.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

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4.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二)关于旧好莱坞的类型片 20世纪30—40 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在好莱坞影片创作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则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实质上它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这种规范的电影的实质就是运用一切能够抓住观众视觉和心理的电影表现程式,它常常要比个人构思的有意识追求艺术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观众的兴趣和道德标准。类型片是好莱

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曾经指出 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能成为它所成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关于黑色幽默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黑色幽默以荒诞消解了传统喜剧的滑稽,以沉痛的无可奈何的苦笑替代了传统喜剧轻松开怀的笑。;黑色幽默以荒诞性消解了传统悲剧的严肃性;黑色幽默以绝望的惨笑替代了悲剧的痛感,大悲转化为大笑;黑色幽默中,人物的悲剧抗争精神转化为无可奈何地顺应 对于悲剧主体,尼采说过 答:当不可能骄傲的活着时,就骄傲的死去;自由赴死和死于自由,当肯定自己已经不合时宜了时,就做一个神圣的否定者,这说明,他已经理解了生与死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麦克白》、《理查三世》中的主人公 答:都是以"恶"的面目出现;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表现他们特别的意志和力量;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有其独特的悲剧审美价值 伟大人物的悲剧性具有高出一般人的 答: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电影《天使之城》中,赛斯和玛姬的爱情悲剧 答:从现象看,这是主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出现了差异,主体意志对自身行为出现了失控而产生预期之外的结果;从认识论看,这是主体的欲望意识超过了自身能力与自身现实条件允许,从而发生逆料的结果;赛斯对变成人类有明确的动机和强烈的欲望,同时付诸行动,毫无顾忌其他的因素。以至于自己的积极行为直接促成了、或参与合成了自己和玛姬之间的悲剧;是悲剧主体动物动机与结果悖反的悲剧现象 以下属于英国美学家斯马特对于悲剧看法的是 答: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的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己;悲剧在于对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拼命的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奔逃,即使他的努力不成功,但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 在电影《月亮河Water》中,"寡妇之家"里唯一留着长发的女人不是 答:莎肯塔拉;楚娅;杜马提 影片《爱有来生》中,陷入"两难"境地中的是 答:阿明;阿九

我对美的看法

我对美的看法 散石 云卷云舒看到的是亭前落雪,我独立湖心感受着这天地间玄奥的召唤,手触湖水心也凉快了许多,放下了纷争和悔恨,许多人和事都如指缝间的清水般没有轻重的流过我的心湖。安静地享受着这一个纯净的世界,石头、白雾、扁舟、深色的湖水。在这个寂静的世界里我也只有安静地等待,也许是等一阵风,又或许是等一阵雨,总之我是在等待,等待一个打破寂静的契机好让我更静,静到看到我的肮脏的所有,直到看透另一个我。当下一阵风拨动湖面涟漪的时候,当下一阵微雨摇落冰冷的时候,当我出现在山前的时候,当我没有了妄想我的时候,我或许会放下所有不甘和惧怕直面我的本心。追求美,却看到了美的幻灭本是由人来随人去,并不真实并不如美本身那般启发人的心智。看自己,却看到一个负面狭隘的内心,并没有丝毫心灵福至时的澄清。所以我还要在寂静中寻遇一个契机,一个可以使我忘记自己的契机。再说美本身是什么,我自然是不明白的,对美的理解也只是我的一己私念,体现出来的是我的本心,本心是不会被任何事物左右的。美,其实存在每个人的心里面,这样的美才是真的美。这样的美也有可能是被世人认为是丑的,被世人厌恶甚至想要毁灭它,出现这种情绪的原因是在于人的私欲和狭隘心理,这也是人世百态的出发点,是不可遏止的。美,是人的内心的映像。有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是否存在,因为我的存在的确无所谓有无,有我的自然和没我的自然一样是自然。没有我的自然也许会变得不完整,但是这是从我的立场作出发点考虑的,如果换成以自然的立场为出发点那么这样的不完整是无所谓不完整的,也就是所说的不完整和原先的完整是一样的。当你也觉得自己无所谓有无时,那我就要恭喜你了。因为你至少会在这一刻无所畏惧,为了心中深藏的美而作出行动。然而又有谁可以忘记自己的存在而把所有精力放在一个空洞不切实际的美上面。这个美可以是你的梦想、可以是你心仪的对象,它之所以不切实际是由于它始终存在你内心深处且得不到释放。看自己,看到的却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像,这叫我怎么去追寻心中所想,美也必将荡然无存。所幸眼下还有美的雾、美的湖、美的水、美的扁舟、美的石头,所幸我还不能领会到美的真谛。

20191206 浅析电影《好好说话》中的美学风格

好好说话以理服人 ——浅析电影《好好说话》中的美学风格 影片《有话好好说》不同于张艺谋导演早期艺术性浓厚的文艺片,也不同于后期成熟的商 业片,是一部另类的黑色幽默式实验作品。讲述的是在焦虑、繁杂的当下社会里,无赖书 商赵小帅和情敌刘德龙的冲突,在偶然的情况下将知识分子张秋生拉入战局,引发了一系 列失控的都市悲情式喜剧故事。张艺谋导演回归传统的叙事手法,以反常规的拍摄手法聚 焦都市生活,令影片在喜剧外壳的包裹下形成一种沉重感,引人深思。 1.回归传统的叙事手法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多时空多视点的复杂叙述上电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话好好说》反其道而行,回归电影最基础的叙事方式,遵循故事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结构 来安排情节。开端是书商赵小帅对都市摩登女郎安红穷追不舍;接着,安红男友刘德龙率 人殴打赵小帅,赵小帅抢过路人张秋生的电脑,争斗中电脑毁坏,张秋生像赵小帅讨要赔偿;影片在张秋生竭力阻止赵小帅行凶报复、而自己却成了举着菜刀四处追杀的情节中达 成高潮;故事尾声,张秋生出狱,并通过读信与赵小帅一同完成理性的回归。 影片简化一切闪回、平切等复杂化叙事的叙事手法,让故事线索单一化,叙事简洁却环环 相扣,高潮迭起。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着力塑造着人物间的冲突,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人与法律的冲突,并将所有的冲突都导向一个简单的道理:好好说话,以理服人。 2.反常规的摄影手法 影片《好好说话》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镜头跟着人物在动,构图、景别、焦距、机位等摄 影手法成为与故事内容相符合的互相存在,使影片呈现出的状态是松弛的、随意的、效果 显著的。《好好说话》里才用了多处长镜头,不规则的构图方法,手持式的摄影技法,使 画面常常处于运动、晃动状态中,在跟随脚步凌乱快速的人物移动时,镜头自然出现了各 种上下晃动、摇摆不稳的动感,给观众一种充满焦虑和冲动的感觉。当刘德龙率众殴打赵 小帅,张秋生在餐厅仓库被逼疯,导演以动荡的长镜头带给观众一种紧张感,以及从中感 受到的无助和绝望。这种时远时近、时静时动的拍摄手法,为影片带来了都市的动荡和心 灵的浮躁感。 影片还运用了广角镜头拍摄,将人物的表情动作更显夸张、荒诞,也更加凸显出都市的荒 谬和浮躁。如影片开头用广角镜头拍摄赵小帅追逐安红的场景,广角镜头使得两人的面部特写变形,晃动的镜头、移动的背景都表现出了都市发展的快节奏和多变化。张艺谋导演把 摄影机当作表意的手段,直接参与到故事的叙述中,这样反常规的摄影手法,再现了故事 的变形与荒诞。 3.聚焦琐碎的都市故事 张艺谋导演在1997年之前的大多数影片,在叙事手法和美学风格上虽各不同,但镜头聚焦封闭、落后的旧中国山村的题材上是一以贯之的。风格倾向于压抑沉闷,并在这种故事题 材中营造着中国民俗文化气韵的罪与罚。《有话好好说》则洗尽浪漫传奇情调,聚烦扰喧 嚣的现代都市市井,着力构建一个令人目眩神迷、鱼龙混杂的现代大都市生活。 现代的都市,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好好说话》从一件小事映射了一个社会的不同人群 不同的生活态度,贴近生活本身,反映生活本身。人与人之间因为城市与乡村的交流频繁 而贴近,却也因为社会发展、流动而拉远,交流成了当下人们的奢侈品。只有“好好说话,以理服人”成了暂时解决冲突或深层矛盾的方法。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美的定义,美的释意有几方面: ⑴指味、色、声、态的好。如:美味;美观;良辰美景。《史记·吴太伯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⑵指才德或品质的好。如:美德;价廉物美。《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 ⑶善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⑷赞美;称美。《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⑸喜欢;称心。《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满座之人见王勃年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 以上总结为一句,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从事这个设计这个专业,需要掌握基本的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时,觉得玩具是美的。有自己的兴趣时,觉得画笔是美的。拿着画笔,觉得自己所画的是美的。上学时,觉得有朋友一起玩耍是美的。劳累时,觉得放假是美的。小时候,觉得长大后的未来是美的。长大后,期待更久后自己创造出的美好生活。从小学美术的我,需要整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美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时候,画着儿童画,自己有无数的想法在头脑中,得过许多奖,也许那时候大人们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很美。高中时,画了许多素描,色彩,速写,觉得能把它们都画得好,就是真正造出了美。写意的画法和写生的画法都能创造出美,所以让自己觉得美并不是绝对的。到了大学,看到许多新奇的作品和事物,自己在茫然中的时候,感到自己对这些如此陌生,感到自己的创新少之又少。时刻去告诫自己不能去依赖某些东西。应该需要怎么去进步呢要在大学中去积累,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涌现出更多好的想法。 也出去旅游过,看见过一些奇山妙水,在国家森林公园中呼吸大自然的空气,那种惬意让人不自然的感觉到大自然的美,站在高山上远眺,在船中漂流,感受奇观》自然所创造出的事物,体会其中的特点与形态,也许这就是美吧。 也品尝过许多美味,人类用自己的头脑创造着更多美味让自己享受,从味觉升华到人的心理愉悦舒畅,这也是一种美。 在枯燥烦躁时听听音乐,改善自己的心情。每个人有自己对美的评价标准,美妙的音乐能理清自己的思绪。从音调或歌词中体会到意境或体现出自己的切身实际,这是一种独特的美。美好的形态,受大家欣赏的建筑、物品、图案、产品、食物、颜色……。从眼中所见到呈现在头脑中,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增长人们的见识,扩大人的眼界。 情感之间体现出的美,自己也难免体会过一些,对异性的欣赏。这些感性的事物也属于自己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一)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第六代个人化都市边缘人小人物影像 论文摘要]以张元、娄烨、王小帅、贾樟柯等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导演群体,以个人化的叙事策略和对都市场景与边缘人、小人物生活的展示以及强烈的影像塑造意识,体现出他们共同的“代”的意识与审美特质。以张元、娄烨、王小帅、贾樟柯等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导演群体是在80年代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在中国电影面对一个新的环境中开始拍摄的。与“第五代”相比,他们有着诸多不足以自成一派的因素,甚至其中很多导演也拒绝这种代际划分。但就笔者个人的看法,随着“第六代”作品的不断问世,他们在电影审美追求上的共同之处也渐次清晰。因此,对他们电影的整体特征进行描述,也许是可行的。 一、个人化的叙事策略 “个人化”这一概念,滥觞于日本的“私小说”创作,它是一种无视社会意义、专写私生活、敢于自我暴露的写作。是在现代主义哲学思想活跃,“反传统情绪、个人主义思想,为之弥漫。一般人由关心国家变为关注自我,由国家主义转为‘沉潜的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下,某些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极端失望的作家的产物。笔者之所以借用“个人化”这一概念,是因为“第六代”的叙述艺术,与小说界的“个人化”写作很类似。 “个人化”叙述的特征首先是,放弃“社会代言人”的角色,回归个人的叙事状态,远离公共话语和宏大叙述,而面向个人的狭小生活。“第六代”的作品从《头发乱了》,到《北京杂种》、《小武》、《长大成人》、《苏州河》、《月蚀》、《阳光灿烂的日子》、《非常假日》、《蔓延》……无不如此。青春的困惑、成长的烦恼等存在主义意义上的精神状态,成为影片中作为主人公的个人化叙述的中心话语,虽然在这些作品中有社会因素存在,但那不过是作为故事的背景而已。在他们的作品中,尽管有很多对社会阴暗现象的揭示,但叙述者并不以“代言人”的口气,而只是一种“平民当事人”的个人化讲述与宣泄。其次,是叙述中总有纪实与自传的叙述框架。影片主人公多是在焦虑和失落中茫然而行的少年或青年,他们的故事在大众心目中几乎无足轻重,但由于导演与作品的主人公在年龄、经历、命运方面往往具有相关性——如姜文,在《日光灿烂的日子》中,干脆找一个酷似自己的“小姜文”,以示与自己经历的相关——人物形象便不仅是解读影片的显形符码,还成为解读导演的隐形符码,因此有理由认为“第六代”电影具有纪实与自传的叙述性质。再次,是“第六代”多不采用“第五代”所擅长的影像象征、暗示等寓言模式。而善于采用直截了当的内心独白方式,表现某种敢于抗争的、玩世不恭和任性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在这个意义上,“个人化”叙述成了第六代表达个人情绪的一种策略。 第六代导演的以个人化叙事传达自我情绪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即兴创作”。电影不仅丢掉了戏剧的“拐杖”,而且完全不使用剧本,演员在导演情绪感觉的指挥下直接表演,整个电影的建构全部在剪辑室里完成,使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摆脱了文学的范畴。影片《北京杂种》就是导演张元即兴创作的作品,并使导演体验了这种即兴创作中随意自由的快感:“《北京杂种》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真正的自由的创作。我们那帮人,崔健、杜可风、还有舒琪,那次拍摄经历是我最大的幸运。我也不知道第二天要拍什么,常常是凭着即兴和随意的想法去做。完全是把自己身边的几个人物放在一起,很自由的一个空间。”当然,这种即兴创作显然是第六代导演叙事叛逆性的一种极端表现,旨在表明与传统的叙事风格的对立。同时,影片中插入了许多摇滚乐队演出的场面,以此来打破故事的完整性。导演借助现代摇滚乐的叛逆性,在影片叙事中表达自我感受,使这部影片的叙事呈现出个人化、情绪化的特征。 第六代导演所选择的这种个人化乃至情绪化的叙事策略,使他们放弃了“社会代言人”的角色,远离公共话语和宏大叙事,回归到个人的叙事状态。受西方艺术电影的影响,他们追求的是自我方式的“纯艺术”。而并不完全把电影当作“大众的艺术”。因此在电影叙事中采用直截了

武侠电影中的美学

武侠电影中的美学 摘要 武侠电影中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元素,如张彻的暴力美学,胡金铨的人文意境,李小龙的武学之道,徐克的天马行空……艺术才华超群的电影人,凭借他们人格力量强健以及对美学元素的巧妙运用,使得中国的武侠电影一步步提高了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独臂刀》的刚烈血性,《大醉侠》轻灵雅致,《龙争虎斗》以武入哲,《东方不败》飞扬磅礴,《黄飞鸿》浩然正气。武侠电影的美学意境 关键词:武侠电影美学悲剧生活丑艺术美动作美武与舞 悲剧:以《笑傲江湖》与《东邪西毒》为例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观电影《东邪西毒》时这种感觉愈演愈烈。此剧更像是关于芸芸众生的浮世绘,剧中人物都赋予了一种悲悯的味道——有人历经努力而成功,也有妄自努力而终于失败:欧阳锋一出场第一句话“很多年以后,我有个绰号叫西毒”,《百年孤独》中这句话是如此符合他性格中的虚无,符合他因虚无而幻灭的人生,他虽然玩世不恭,然而我们却能看到他内心的挣扎与苦闷;独孤求败是一个因情而放逐了自我的人,因为一生不再涉足爱恨,因为内心在不起波澜,才可以倾心于剑,而终于成为一代难求一败的剑客,然而,当看到他对着自己的影子练剑时,似乎也再现了庄子笔下那种凌波而行的出尘之美,但其内在的隐喻却毫不美好,这样的画面象征着自恋、拒绝,象征着除自己之外不再通融于任何人的心灵世界,捡起激起的滔天白浪,正是他内心压抑的情感譬喻;梁朝伟的盲武士,是那样的极度哀伤和无奈,这个角色有着很强烈的、中国武侠电影中少有的悲剧色彩,即英勇的战斗了,却因敌不过命运而终于失败得悲剧。 悲剧往往是英雄人物或美好的事物被毁灭,充满悲感,正如《笑傲江湖》,此剧是部悲剧,因为其中有很多人是痛苦的,同一个江湖,令狐冲苦于退不出,岳不群却是苦于进不去,很类似于黑泽明的《影子武士》——你不想做影武者时,别人逼你做,而你想做的时候,别人又不许你做,一直痛苦矛盾着。 悲剧的人物给予人无尽的思考。《黄飞鸿》系列中纳兰元术是个悲剧,在剧中是一个令人心折的配角,他视野开阔,武功超绝,可以说离英雄只有一步之遥,但他却始终却摆脱不了对清廷的愚忠,看到西方人对革命党人的支持,便转而帮助白莲教,最终死于黄飞鸿之手。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满足身份造就了他的悲剧。剧中有一幕纳兰元术到英国使馆抓捕革命党,门口是一个个的白莲教徒,他们的脸上不乏忠义,话语也不乏慷慨正直,可是,他们却是无知的,是一个愚昧时代的牺牲品。的确,在乱世中,不成为悲剧的人又有多少呢?正如王小波所说,无知是最大的罪恶。在面对这个角色思考完后,我们发现,我们崇高而来许多,真实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生活丑化为艺术美:以《黄飞鸿》为例 在武侠电影中大量使用了生活丑转化成艺术美的手法,或用丑的方式去描绘美的事物,或用美的方式去描绘丑的事物。令观众在美丑强烈的对比中得到震撼,能够思考,例如《黄飞鸿》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手法来描写民族劣根性。 《黄飞鸿》民族劣根性,最具特色为严振东,同时,他也是个“混杂着高贵与屈辱、骄傲与自卑,交替着正义与反派”的悲剧式人物。影片着力表现的,是严振东一步步屈于命运的摆布,最后人格尽毁的过程,这个操一口山东话的落魄武师,带着弟子梁宽,流落岭南,空有一身武功,却连顿饭都吃不上。他决心挑战黄飞鸿,“在佛山打出名堂”,之后又寄身于

从《萧萧》看沈从文对人性美的追求

诗性的环境美丽的人物 ——从《萧萧》看沈从文对人性美的追求沈从文先生的众多小说、散文都构筑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这个世界中,弥漫着一种未经“文明世界”浸染的古朴自由的氛围,这里的田园风光恬淡朴实,民风淳朴,人物纯洁美好,即使是有些恶人,也都是站在淡淡的面纱后面,是一缕叫人恨不起来的轻烟。本文谨就沈从文先生的短篇小说《萧萧》来分析远离尘嚣的湘西那充满人情味的世界,以及其所蕴含的生命和人性的美。 小说以轻松而又略带忧伤的笔调,不加藻饰的叙述了萧萧的一生。十三岁就被铜锁锁在花轿里,糊里糊涂的作为人家的童养媳而出嫁了,丈夫却不到三岁,刚刚断奶。她相当于做了小丈夫的保姆,带他玩,哄他睡觉,喂他吃饭等等。日子一天天过去,萧萧长大了,衍生出对于爱的追求和渴望,遇到了工人花狗,“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变成了妇人”并有了身孕。乡下人对萧萧失身的反应是小说的高潮,人们预备将其发卖,等待处分时,反而释然了。又由于她生下了一个“团头大眼,声响洪壮”的儿子,丈夫的家人完全接纳了她,把母子二人照顾得好好的。儿子十岁时,萧萧和丈夫正式拜堂圆房,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这篇小说不同于一般小说,它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复杂曲折的线索,甚至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只是由一幅幅清新秀丽的图画构成,通过淡淡的气氛酝酿呵呵一个个场景的描绘,让读者体会其中的温情和美。 一、诗意的田园风光 人性的美好不仅是由天性决定,更是由于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与熏陶,而人物性格,也必须与环境相互协调。在沈从文的小说中,美好

的人物总是生活在湘西的乡下农村,乡间田园风光的美丽与静谧,才有可能生长出人类的本真自我,才能衍发出诗性与美。 淡淡的笔触,柔柔的美图。夏夜如做梦,饭后在院中歇凉,挥摇蒲扇,看天上的星同屋角的萤,听南瓜棚上纺织娘子咯咯咯拖长声音纺车,远近声音繁密如落雨,禾花风悠悠吹。或是挑野菜、捡狗屎,嫁人后摘南瓜花和狗尾巴草逗小丈夫玩,用大红大黄木叶为小丈夫编小笠帽。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描绘当地的自然风光如何如何,但主人公的生活却与大自然完美的糅合在了一起,从她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窥见一派景物优美,生活舒适、自然、安逸的田园风光的景象。正是这种生活环境,才滋养了人物的淳朴与厚道。作者所追求的人性美,才有了生发的可能。 二、人性的真诚与温情 小说的主人公萧萧,是作者所追求的爱与美的化身。她幼稚而单纯,出嫁时不懂得和其他人一样哭,嫁到夫家后,也是在快乐地生活。她用各种法子逗小丈夫玩耍,和其他乡下人一样劳作,并“从劳作中攒点本分私房钱”,甚至像亲孙女似的对小丈夫的祖父撒娇。她是在不自觉地生存着,又是在自然地享受着生活。比如她会“在夜里,常常做着这种年龄的人所做的梦,自己变成鱼在水中溜或一时飞到众星”。 在被花狗引诱失身后,她并无多大负罪感,只觉得自己作了一点不大好的糊涂事。对于怀孕的事实,她虽然彷徨、着急,但这也仅仅是因为她不喜欢自己肚子里有东西而已。被关了紧闭后,倒是想到喝药、投水什么的,但由于留恋人世的美好,终究舍不得去死。与失贞、丢脸相比,美好的生命生活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从萧萧身上,我们虽然看到了湘西农村那落后愚昧的生活,但更多的,却感动于那从未被人类所谓现代文明破环的原始的人性美。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风格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CHANG COLL EGE OF EDUCAT I ON 第23卷第4期Vo.l23No.42008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风格 贾晓春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中国 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思想成长、基本艺术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形成,是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撞击、转向,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分裂转变的80年代。他们以完全迥异于前几代的个性化艺术表现手法,和自己独特的成长经验来关注和讲述 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 美学风格 客观真实 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67(2008)04-0011-03 第六代导演是指上世纪80年代后在北京电影学院或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就读毕业后,并在90年代开始电影创作的电影人,如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胡雪杨、管虎、李欣、张扬、施润玖、贾樟柯、何建军、王安全等。他们大多出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时期!!!大量新鲜事物的出现也使人们显得焦躁不安,无所适从,处于茫然的境地。正因为这种特殊经历,使他们更愿意以表现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和普通人的心态,客观地反映现实人群的现实生活状态,呈现出异于前几代的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六代是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效果的。 一、边缘人群的边缘处境 第六代导演以自由、随性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边缘人群的边缘处境。由于不同于前几代表现历史英雄式的人物,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别样的美学魅力。在他们的电影里,传统观念中认为是 丑角的边缘人物成为第六代导演着力表现的主人公:流浪歌手、智障儿童、吸毒演员、小偷、暗娼等地位低下的边缘人成为第六代电影的绝对主角。而孤独、失落、迷茫、绝望、混乱则是第六电影代反复表现的影像。 纵观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不论是贾樟柯?小武#?站台#中对底层小人物挣扎命运的描述,还是路学长?卡拉是条狗#、安战军?看车人的七月#等对城市底层小人物狗一样的卑微生活的描绘,或是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中对城市民工渴望新生活的梦想和努力的刻画,还是?流浪北京#中那些漂泊的追梦人、?春冬的日子里#里精神分裂的艺术家等,这些边缘小人物在他们曲折艰辛的日常生活里徒劳地挣扎反抗,对人生充满了迷茫和无奈。而王超的?安阳婴儿#,更是让观众在极其复杂的情感中透不过气来:同情?可怜?悲悯?气愤?无奈?等等,这似乎都说不清楚。 法国著名史学家丹纳曾经指出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电影是一门极具魅力的艺术,但它又不仅是一门艺术,在中国甚至整个东方,它都与整个社会、时代交错纠缠。[1]第六代导演这种从边缘出发,展示着边缘人的个体命状态,是对第五代导演实施 文化突围。[2]自身经验使他们对这些社会转型时期的失败者或者牺牲品构成了和主流社会相对应的弱势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非常了解。所以,他们变换着任何可能的视角试图以最自然、最 收稿日期:2008-09-25 作者简介:贾晓春(1983-),男,陕西宝鸡人,西北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姓名:周晓鸣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学 指导教师:朱寿兴 20070401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 研究生:周晓鸣导师:朱寿兴教授专业:美学 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年级:2004级 中文摘要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无论是从电影理论的讨论,还是从电影生存现状来看,学术界对电影的本体和电影的艺术形态问题,还没有达到本质性的认识,电影艺术的创作实践则在“作者论”艺术电影与“大众化”商业电影之间不断修正,不同的电影观促成了不同的实践和结果,任何的偏离都可能造成了电影与观众关系的错位,造成了电影对大众的无意疏离。因而我们必须对电影审美特征进行再认识,促使电影艺术本体的突显,既保持其艺术品性,又保留其具有娱乐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现代文化价值。 本文立足于电影本体,探析电影媒介的艺术特征。作为电影媒介的影像,具有“实录现实”和“审美现实”的双重特征,是对现实物象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二维平面的影像具有空间转换和时间交替的暗示功能,形成二维平面的三维效果,并转化为四维时间中延续的视觉幻像,形成一种既具有空间性又具有时间性的时空幻觉;影像作为艺术符号,其表意特征在指义的直观、具象性和表义方式的肖似性与抽象性统一、直述义与含蓄意并存。 并将电影与其他艺术样式进行比较以寻求电影艺术之特质。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电影的主要艺术特征表现为银幕时空的复合性和银幕空间的外向性,影像包孕现实的实录性及虚幻的在场性。“以实写虚”表现手法、本真性的表演,具象性、直观性的形象呈现也是电影艺术所具有的特性。电影以其所独具的具像性、直观性、多元素复合性,以及由多级表意生成系统构成的复合审美空间,与影像审美信息的单向性传递,共同决定了电影艺术审美接受活动的被动性、当下性、综合性和流动性的特征。 电影是依靠物质机械、受技术机制影响最深的现代艺术样式,技术因素在电影的美感生成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特写与剪辑技术具有重要的表意功能,能够把事物从日常生活的背景中以特殊的方式突现出来,将物自体变成现象,使世界现象化,产生丰富审美意味的具象。场面调度通过对摄影机机位和拍摄角度的调控,意化现实,使画面具有象征意义和审美内涵;场面调度还可以通过单纯化、特殊化等超常规方式创造出表现性的造型,突出空间的象征意义,丰富画面的内在神韵。在电影作品中,光影技术不仅是叙述工具,还是感觉、气氛的营造者,光线以其特有的象征和表意功能,使影像表现出某些寓意和意韵,使画面哲理化,形成画外之意、韵外之致;声音技巧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通过同期音和非同期音与画面形成对比、对位的关系,表现画面所没有的深层意蕴,产生隐喻、象征艺术效果。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替代了镜头前的表演者,生成

《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

《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 陈静云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荷塘月色》教学中,让学生发现朱自清文章的美,固然简单。然而,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受文中的审美意象;如何激起他们心中对美的追求,主动与文本、作者对话,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显然是更需解决的问题。 一、立足文本,发现意象 散文教学不应局限于使学生掌握

“形散神不散”等结构特征,而应挖掘不同作者在不同文章中呈现出的闪光点。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出现的大量意象,由明到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分析,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章的审美意象,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精神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最终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 朱自清的散文理解起来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是直白、纯真而质朴的。但是从审美上来说,又太美,美得不含杂质,美得轻盈、优雅而充满梦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善于使用大量修辞细腻地描绘景物,更重要的是,他对文中独特的女性化意象,处处饱含深情,处处“怜香惜玉”,这让读者也不禁放慢了脚步,温柔了眼神,生怕自己误读了文章,虚度了良辰,玷污了美景。 所谓意象,是指那些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物象。文章一开始,便交代

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又苦于无人倾诉,因为“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在这样的心境下,作者“带上门出去”,从而发现了月光下的荷塘,在一路的欣赏与联想中,与眼中的荷塘、心中的荷花进行心灵对话,逐渐达到心灵的平静,最终回到了现实的生活,“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在这一路上,学生不难发现两个主体意象,即“荷”与“月色”,袅娜羞涩的荷花与如梦似幻的月色合筑起一个空灵静谧的审美世界。 二、归纳意象,探求审美 朱自清是一位女性崇拜者,在散文《女人》中,他直言不讳“我是个喜欢女人的人”,认为“女人是比男人更其艺术的”。因此,《荷塘月色》中的意象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隐晦地体现出了女性化阴柔的特点。文风质朴、清新幽美、纤巧细腻。

美术鉴赏——对美的认识

美术鉴赏——对美的认识 在姹紫嫣红的春日,去领略繁花似锦的美景;在苍翠葱郁的夏日,去游览如画般的山水;在硕果丰收的秋日,去捕捉丰收的喜悦,去拾得满地金黄;在银装素裹的冬日,去感受大自然的静谧,领悟不尽的神奇……这都是人们对美的认识的表现。美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复杂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美的认识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进行的感受、体验、鉴别、领悟、评判和再创造的过程中,得到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享受。而高雅健康的审美享受又总是和道理情操等方面的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 美的本质问题提出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传统美学主要回答了“美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美本质命题,对传统美学进行了总结。然而这一命题方式本身的缺陷使传统美学面临危机。当代分析美学应运而生,对传统美学进行消解,彻底否定了美本质。分析美学一方面解决了传统美学的危机,另一方面又否定了美学,使美学有走向灭亡的危险。美学研究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美学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同时吸纳各美学流派的积极方法和研究成果,才能使美本质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传统美学美本质研究滥觞于柏拉图,只是把美本质抽象地、机械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扬弃,批判地继承并发展、改造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创造了科学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就建立在这一哲学思想之上。马克思主义美学从人类的物质实践中把握意识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从人、人的本质中把握美和美的本质,从人的类本质、类命运中看待美和美的本质,为全面深刻地把握美的本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使美本质研究视野进一步开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 传统美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哲学观念所界定的先验的美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因此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面临着其自身形态无法解决的契机。以维特根斯坦为首的分析美学从其分析哲学出发,认为当代西方美学所面临的危机,用现存的美学方法和观念根本无法解决,只有跳出传统美学的思维定势,打破传统美

影视化妆造型的审美特性

影视化妆造型的审美特性 影视化妆造型是综合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剧中人物形象性格化特征的主要因素。 化妆师是影视剧中人物外貌的创作者。依据影视综合审美艺术的特性,化妆师的创作活动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首先要以文学家所提供的剧本为依据,深入研究剧本的主题思想以及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阶层、种族、年龄、性别、嗜好,健康状况等形象特征的描绘,有助于化妆艺术家设想未来荧屏上可视的人物形象构思。然而鉴于影视化妆艺术的审美特性,化妆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又不能局限于文学形象的描写中。文学家是借助于生动的语言描绘来塑造各类不同的人物形象的,有时为了能使读者在自己的脑际中产生鲜明的内心视象,文学家往往会在刻划人物性格化特征时,采用一定程度的夸张的文学描写,如“眉如卧蚕”、“鼻如悬胆”、“血盆大口”等等。适当夸张的文学描绘,可以刺激读者的内心视象,从而可以达到文学形象的特征描绘,但却往往是不适于影视化妆造型艺术所具有视觉形象的直观性和真实性的审美特性。化妆师对剧本的研究、理解和剖析,是有别于一般读者和文学家的,化妆师依据影视化装造型艺术的审美特性,把文学对人物描写的内心视象,翻译成直观的可视形象,是化妆师所应具备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影视化妆师对剧本的理解和所设想的人物造型构思,必须和导演的创作意图相吻合。 影视导演是一部作品的艺术结构,色彩基调、造型风格、音响构成等等的总设计师。他好似乐队指挥,每件乐器发出的音质高低快慢都必须在他的指挥下完成。 影视剧中的化妆造型犹如乐队中的某件乐器,必须按照乐队指挥的意图发音,否则演奏者不按指挥意图行事,自己随意奏出杂音势必会使整个演奏不和谐而受到破坏。可见影视造型艺术是有局限性的。 影视化妆造型,题材是文学剧本决定的,为化妆师提供的主要创作材料(演员的面容)是导演决定了的,然而演员的外貌提供化妆师的可塑性往往是极有限的。完全有别于可以独立完成自己作品的肖像画家和雕塑家。他们所从事的创作活动和艺术构思是不受任何局限的,依据作品要表现的内容需要和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他们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材料,如:青铜、大理石、石膏、各类绘画颜料,甚至麻布、泥土等等,以他认为最富于表现力的创作技法去完成他的作品。影视化妆造型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就不能有肖像画家或雕塑家那种创作的随意性。 导演选定演员时,除了选著名演员来保戏外,应考虑演员自身形象的或塑性和局限性,尊重化妆师的意见是十分必要的。否则有时即使化妆师施展出全身解数,用纱带把一付老脸皮绷平,拍一张造型照或许会获得一定的效果,然而当演员临场拍戏就大不相同了,首先演员必须要控制自己老年形态的体形,走路做事必须像年青人一样的灵活、随剧情发展、面部表情也必须要表现青年人的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演员在戏中愤怒时又不敢过于激动,否则稍不慎,其部位牵引的纱带就会绷开穿帮。即使化妆师和演员、摄影师、灯光师们已做出巨大努力,其结果必然使观众大失所望。如:由康泰主演的《第二次握手》、王丹凤主演的《玉色蝴蝶》以及由王晓棠主演的《翔》均存在以上所谈到的问题。为此,当时一些报刊杂志曾有些观众向影视界呼吁:“老演小何时了……。”我们都应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这是非常必要的,是合乎影视化妆造型艺术审美特性的。 导演是一部影视作品风格样式及整体构思设计的创作者,如何实现他的构思,单凭个人的智能是无法办到的,必须依靠全体创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构成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 化妆师不同于化装匠,化妆造型创作是和导演总的创作意图联系在一起的,化妆师在执行自己的职责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不应机械地理解文学剧本或导演对人物造型提示性的阐述,要吃透导演的创作意图,大胆设想,从多方面发掘人物性格化的造型特征。有时化妆师所设计的造型会超越了导演的设想,不但可以补充导演的形象构思,如北影厂由黄建中执导的控索片《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是一部现代题材的探索性荒诞故事片。原文学剧本及舞台演出中,由一位鹤发童颜老仙翁,贯穿全剧神奇虚幻的击鼓者。在导演镜头时,考虑到艺术的感染力,设想把他改成一个妇女的形象,具体是一个什么样好女人大家又说得不具体。生怕弄不好会出现不伦不类的形象,化妆师也有担心,为此化妆师研究了许多资料,特意采访了西安《半坡村》遗址,从骨制、石制的妇女装饰物中得到了启迪,请教博馆的专家。他们讲:油画中的原始人群像也都是从发掘出的某些饰物中推理想象出来的作品,谁出难定啥样算正宗!化妆师综合分析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