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框架梁钢筋构造

框架梁钢筋构造

框架节点钢筋锚固

≥5d

≥0.4l

aE

A

≥5d

≥0.4l

aE

A

A

框架梁柱节点梁上部非通长钢筋放样图示

梁筋弯锚,弯弧直径4d,直线长度12d L N

L N /3

钢筋配料单

工程结构中几种梁的解释

【转】工程结构中几种梁的解释 一、连梁和框架梁的区别是什么 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 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一般说来连梁的跨高比较小(小于5),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在构造上作了一些与框架梁不同的规定,一是要求连梁的箍筋是全长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二是对连梁的腰筋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且将其纳入了强条的规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满足“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

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且不是强条的规定。 在施工图审查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人常犯的错误有:一是把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编成了框架梁,而且箍筋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或把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编成了连梁;二是在连梁的配筋表中不区分连梁的高度和跨高比而笼统的在说明中交待一句“连梁腰筋同剪力墙的水平钢筋”,这时如果连梁中有梁高大于700mm或跨高比不大于而剪力墙墙身配筋率小于%或水平分布筋的直径不大于8mm时,容易违反“高规”第条的规定,而且该条还是强条,这应引起设计人的注意。 二、框架梁和次梁有什么不同 一般情况下,次梁是指两端搭在框架梁上的梁。这类梁是没有抗震要求的,因此在构造上它与框架梁有以下不同,现以国标图集”03G101-1”为例加以说明: (1)次梁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受拉锚固长度la,而框架梁的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 (2)次梁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一般情况下为12d,而框架梁的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 (3)次梁的箍筋没有最小直径的要求、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只需满足计算要求即可。而框架梁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对箍筋的直径和间距有不同的要求,不但要满足计算要求,还要满足构造要求。 (4)在平面表示法中,框架梁的编号为KL,次梁的编号为L。 在实际的施工图中,设计人员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在次梁的平法表示中,对箍筋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来表示,如φ8#100/200等。二是当次梁为单跨简

混凝土梁构造

【截面】 《抗》6.3.1 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值不宜小于4。 《抗》6.3.2 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式中:b c为柱截面宽度,圆形截面取柱直径的0.8倍。 b b、h b分别为梁截面宽度和高度。 d为柱纵筋直径。 扁梁不宜用于一级框架。 【纵筋】 1.直径: 《砼》9.2.1 梁的纵向受力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梁高不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抗》6.3.4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二、三级框架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 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2.纵筋净距: 《砼》9.2.1 梁的纵向受力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1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3.比值: 《抗》6.3.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砼》9.2.6 梁的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收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 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 【箍筋】 1.设置范围: 《砼》9.2.9 梁中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300mm时,可仅在构件端部l0/4范围设置构造箍筋,l0为跨度。但当在构件中部l0/2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时,可不设置箍筋。 2.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 《抗》6.3.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注:b 2.箍筋直径大于12mm、数量不少于4肢且肢距不大于150mm时,一、二级的最大间距应允许适 当放宽,但不得大于150mm。 《砼》9.2.9 梁中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截面高度大于800mm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 的梁,不宜小于6mm。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 应小于d/4,d为受压钢筋最大直径。 2.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 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3.加密区肢距: 《抗》6.3.4 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 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配筋率ρ】 1.最小值: 《砼》11.3.6 框架梁的钢筋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 2.最大值: 《抗》6.3.4 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3.受扭纵筋配筋率: 《砼》9.2.5 梁内受扭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tl,min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T/(Vb)>2.0时取T/(Vb)=2.0。 式中:ρtl,min为受扭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A stl/(bh)。 b为受剪的截面宽度。 A stl沿截面周边布置的受扭纵向钢筋总截面面积。 【面积配箍率】 《砼》9.2.9 当V>0.7f t bh0+0.05N p0时,箍筋的配筋率ρsv[ρsv=A sv/(bs)]尚不应小于

梁的配筋图画法

一、梁的配筋图画法 梁平面整体配筋图是在各结构层梁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平面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 1、平面注写方式 平面注写方式是在梁的平面布置图上,将不同编号的梁各选一根,在其上直接注明梁代号、断面尺寸B×H(宽×高)和配筋数值。当某跨断面尺寸或箍筋与基本值不同时,则将其特殊值从所在跨中引出另注平面注写采用集中注写与原位注写相结合的方式标注: 原位注写表达梁的特殊数值。将梁上、下部受力筋逐跨注写在梁上、下位置,如受力筋多于一排时 ,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如下图表达了在轴线上梁的情况,引出线部分为集中标注。KL2(2A)300×650为2号框架梁,有两跨,一端有悬挑、梁断面300×650;φ8-100/200(2)2φ25表明此梁箍筋是φ8间距200,加密区间距100,2φ25表示在梁上部

贯通直径为25mm的钢筋2根;(-0.100)表示梁顶相对于楼层标高24.950低 0.100m,在轴与①~②轴之间梁下部中间段6φ252/4为该跨梁下部配筋,上一排纵筋为2φ25,下一排纵筋为4φ25全部伸入支座。在①轴处梁上部注写的 2φ25+2φ22,表示梁支座上部有四根纵筋,2φ25放在角部,2φ22放在中部。当梁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一边标注配筋值,另一边省略不注,如②轴梁上端所示。当集中注写的数值中某一项(或几项)数值不适用于某跨或某悬挑部分时,则按其不同数值原位注写在该跨或该悬挑部分处,施工时,按原位标注的数值优先选用。如③轴右侧悬挑梁部分,下部标注φ8-100,表示悬挑部分的箍筋通长都为φ8间距100的两肢箍。 梁支座上部纵筋的长度根据梁的不同编号类型,按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2.截面注写方式 是将断面号直接画在平面梁配筋图上,断面详图画在本图或其它图上。截面注写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平面注写方式结合使用,如在梁密集区,采用截面注写方式可使图面清晰。 下图为平面注写和截面注写结合使用的图例。图中吊筋直接画在平面图中的主梁上,用引线注明总配筋值,如L3中吊筋2φ18。

梁内钢筋分类及作用

钢筋的相关分类及用途受力筋:指布置在梁或板的下部. 分布筋: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上部,与受力钢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并将板上的荷载分散到受力钢筋上,同时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原因,在垂直于受力钢筋方向产生的裂缝.属于构造钢筋。 架立筋:用以固定梁内钢箍的位置,构成梁内的钢筋骨架 构造筋:钢筋混凝土构件内考虑各种难以计量的因素而设置的钢筋。分为:1分布钢筋2嵌入在墙内板的附加钢筋3周边支撑在钢筋混凝土梁上,墙上,板边的构造钢筋4与梁垂直的构造钢筋 附加箍筋【箍筋】,附加吊筋【吊筋】:次梁与主梁的相交处,由于次梁的集中荷载作用,有可能使主梁的下部断裂,因此在主梁与次梁的交界处应设置附加的横向钢筋,以承担次梁的集中荷载,防止局部破坏。附加横向钢筋有附加箍筋及附加吊筋两种。箍筋:箍筋:用来满足斜截面抗剪强度,并联结受拉主钢筋和受压区混凝土使其共同工作,此外,用来固定主钢筋的位置而使梁内各种钢筋构成钢筋骨架的钢筋。是梁和柱抵抗剪力配置的环形(当然有圆形的和矩形的)钢筋,是口字形的,将上部和下部的钢筋固定起来,同时抵抗剪力。形状为:吊筋:吊筋是将作用于混凝土梁式构件底部的集中力传递至顶部,是提高梁承受集中荷载抗剪能力的一种钢筋,形状如元宝,又称为元宝筋。形状为: ̄╲__╱ ̄

贯通筋: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 拉结筋:在无法同时施工的两个或多个构件之间预留的起拉结作用的钢筋就是拉结筋。是加强框架填充墙与柱连结的受力钢筋,提高了填充墙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腰筋:腹筋,他的得名是因为他的位置一般位于梁两侧中间部位而得来的,是梁中部构造钢筋,主要是因为有的梁太高,需要在箍筋中部加条连接筋(梁侧的纵向构造钢筋实际中又称为腰筋),分为箍筋和弯起钢筋。 通长筋(表示受力钢筋的状态),元宝筋(弯起或受纽),加强筋(一般在梁支座位置)也可以叫支座负筋(抵抗负弯距)。 和板有关的,受力筋,分布筋。就钢筋的状态布置还有放射筋(转角筋),上部筋,下部筋,支座负筋,马镫(双层钢筋撑脚)。

梁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

梁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加密是对于抗震结构来说的。根据抗震等级的不同,加密的规定也不同。一般来说,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梁的端部和每层柱子的两端都要进行加密。梁端的加密区长度一般取1.5倍的梁高。柱子加密区长度一般区1/6每层柱子的高度。但最底层(一层)柱子的根部应取1/3的高度。对于特别情况下的柱子还应全部加密。详细的可以参看《抗震设计规》。 简支梁两端,1.5倍梁高处,悬挑梁全段加密 03G101-1平法梁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梁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是梁的侧面纵向钢筋,钢筋工把它们称为“腰筋”。所以,就其在梁上的来说,是相同的。其构造上的规定,正如 03G101-1图集第62-65页中所规定的,在梁的侧面进行“等间距”的布置,对于“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来说是相同的。

“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要用到“拉筋”,并且关于“拉筋”的规格和间距的规定,也是相同的。即: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上述的“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只是给出一个计算拉筋间距的算法。例如,梁箍筋的标注为φ8100/200(2) ,可以看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为200mm,则拉筋间距为200*2=400mm 。但是,有些人却提出“拉筋在加密区按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在非加密区按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这是错误的理解。 不过,在前面的叙述中可以明确一点,那就是“拉筋的规格和间距”是施工图纸上不给出的,需要施工人员自己来计算。 2、然而,“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更多的是它们的不同点。 (1) “构造钢筋”纯粹是按构造设置,即不必进行力学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10.2.16条指出:当

梁钢筋平法识图及算量入门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⑴ 3Φ22,3Φ20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 2Φ20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5Φ25,通长布置。 五、标注示例: KL7(3)300×700 Y500×250 φ10@100/200(2) 2Φ25 N4Φ18 () 4Φ256Φ25 4/26Φ25 4/26Φ25 4/2 4Φ25 □———————————□———————□———————————□4Φ252Φ254Φ25 300×700 N4φ10 KL7(3) 300×700表示框架梁7,有三跨,断面宽300,高700。 Y500×250表示梁下加腋,宽500,高250。

钢筋混凝土梁板的配筋构造

钢筋混凝土梁板的配筋构造 3.1 受弯构件的构造要求 (1)梁的一般构造 钢筋混凝土梁的常用截面有矩形、T形、工形和花篮形等形式,如图 图3.25梁的截面形式 受弯构件在外荷载作用下,截面上将同时承受弯矩M和剪力y的作用。在弯矩较大的区段可能发生沿横截面的(称为正截面)受弯破坏,在剪力较大的区段可能发生沿斜截面的受剪破坏,当受力钢筋过早切断、弯起或锚固不满足要求时,还可能发生沿斜截面的受弯破坏。 一、梁和板的一般构造规定 (一)梁的配筋构造 1)梁的截面尺寸 梁的截面高度h与梁的跨度l及所受荷载大小有关。一般情况下,独立简支梁,其截面高度h与其跨度l的比值(称为高跨比) h/l=1/12—1/8 ;独立的悬臂梁h/l为1/6左右;多跨连续梁h/l=1/18—1/12 。 梁的截面宽度b与截面高度h的比值b/h,对于矩形截面一般为1/2.5~1/2;对于T形截面一般为1/3~1/2.5 。 为了统一模板尺寸便于施工,梁的常用宽度一般为180mm、200mm、220mm、250mm,250mm以上以50mm为模数;而梁的高度h一般为250mm、300 mm、…、1000mm等尺寸,当h≤800mm时以50mm为模数,当h>800mm时以1OOmm为模数。 2)梁的配筋 梁中一般配置下列几种钢筋(图3.26): ①纵向受力筋。如①号筋,它是用来承受弯矩的钢筋。纵向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为10-28mm,根数不得少于2根。梁内受力纵筋的直径应尽可能相同;当采用不同的直径时,它们之间相差至少应为2mm以上,便于施工中容易用肉眼识别,但相差也不宜超过6mm。 ②弯起钢筋。如②、③号钢筋,它是由纵向受力钢筋弯起而成。它的作用是:中间段同纵向受力钢筋一样,可以承受跨中正弯矩;弯起段可以承受剪力;弯起后的水平段有时还可以用来承受支座处的负弯矩。 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般是:当梁高h ≤800mm时为45°;当梁高h>800mm 时为60°

基础梁钢筋构造和框梁的区别

基础梁钢筋构造和框梁的区别 基础梁钢筋构造和框梁的是不是一样的?有什么区别,或许这得说看图纸,但是,在实际工程中,2者在软件操作上有什么区别呢? 图纸和软件里面是一样的,基础梁的配筋和框架梁的配筋是相反的,应该他们在 受力上是相反的,所以,你在给基础梁进行原位标注时,它的标注和框架梁是反 着的。 不一样,受力方式刚好相反。框架梁先输上部筋,基础梁先输下部筋。支座筋布置也刚好相反。框架梁的布筋方式可看03G101-1,基础梁的布筋方式可看04G101-3,我在这给你看一下框梁及基础梁输入方式截图。首先框架梁输入:在框梁定义界面下定义。画入,点击原位标注,出现如截图。从第一跨的支座筋开始标注,只要有原位标注的地方你都要输入。在绘图区域输入不了的(如箍筋、梁截面)在下面的表格中输入。第二讲一下基础梁的输入:首先在基础的基础梁定义界面进行定义,图纸中有B、T的字样,B表示下部筋,T表上部筋。你按表格中的提示输入钢筋信息,画入,用原位标注进行标注。如截图。从两个截图应该可以看出,支座筋刚好是相反的。你在两者的界面下再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完全可以理解如何进行输入计算了。

1、从结构上区分,基础梁是基础,制图规则和节点构造详04G101-3《筏形基础》和06G101-6《条形基础》图集。框架梁是上部结构,框架梁与框架柱组成【框架结构】。 2、从支座关系上区分,框架柱是框架梁的支座,基础梁是框架柱的支座; 3、从受力关系上区分,框架梁是受弯构件,压力来自梁的上方,基础梁可以认为压力来自梁的下方(倒楼盖理论并不严谨)。因此,二者的原位标注(上下)也是相反的,框架梁支座负筋标注在梁上方,基础梁支座负筋标注在梁下方。

纯悬挑梁钢筋构造

11G101-1第89页悬挑存在问题分析 及解决问题之建议 1 图集的给出的构造做法 第一排钢筋之角筋伸到自由端端部-30mm(砼保护层)后90度下弯12d; 第一排钢筋之非角筋当梁长l<4hb时,不伸到自由端端部-30mm后90度下弯12d,而就是在适当位置45°斜向弯到梁底钢筋位置,沿梁底钢筋方向前行至自由端 端部-30mm处收头。 第二排钢筋在0.75l处45°斜向弯到梁底钢筋位置,沿梁底钢筋方向前行10d处收头。 2 存在问题 我们以11G101-1第34页4轴KL4(3A)250×700为例,来瞧瞧这样存在什么问题。外伸端净长=2400-150=2250mm,其0.75l=0、75×2250=1887.5mm。 外伸端净长=2400-150=2250mm<4hb=4×700=2800mm。 第一排钢筋之角筋伸到自由端端部-30mm后90度下弯12d,毫无问题; 第一排钢筋之非角筋当梁长l<4hb时,不伸到自由端端部-30mm后90度下弯12d,而就是在适当位置45°斜向弯到梁底钢筋位置,沿梁底钢筋方向前行至自由端 端部-30mm处收头。问题出来了,请瞧:自自由端反演,下弯点到自由端的长度:L2宽度250(封口梁宽度)+50=300mm,推进一个45度之投影长度=700-50=650mm,就就是上部的起弯点,此点距自由端尺寸就是650+300=950mm,距固定端尺寸 =2250-950=1300mm。 第一排的起弯点1300<第二排的起弯点0.75l=0、75×2250=1887.5mm。这就是第一个问题。 再瞧第二排钢筋,在1887、5处下弯+650+10d=1887、5+650+220=2557.5mm; 2557.5mm-2250mm=307.5mm——超过梁净长307.5mm这就是第二个问题。 还有,自由端进来50mm开始,必须设置箍筋,图上没提及,这就是第三个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