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冲刺必刷】高三历史复习:高考主观题:原因背景类

【冲刺必刷】高三历史复习:高考主观题:原因背景类

【冲刺必刷】高三历史复习:高考主观题:原因背景类
【冲刺必刷】高三历史复习:高考主观题:原因背景类

主观题专项训练

一原因、背景、条件类

[解题思路]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

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政治根

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

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背景的范围最广,

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

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真题感悟

1.(2017 全国II卷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 分)

2.(2017 全国III 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 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 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 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 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 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

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

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 分)

3.(2015 年新 2 卷.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 两,正七品知县 45 两,正九品官员33 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 分)

4.(2017全国 II卷.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结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 分)

参考答案1.

【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②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

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

【答案】(1)背景: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②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

③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3.

【答案】

(1)原因:①官员薪俸偏低;

②地方办公经费不足;

③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

④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

⑤政府力图整顿吏治。(8分)

4.【答案】

(1)原因:

①西方的影响;②政出多门,互相推诿;③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

④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