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论赛:“弟子规”的对与错

辩论赛:“弟子规”的对与错

“我在国旗下”主题活动〃舞台小品〃辩论赛

“弟子规”的对与错

时间:2015年10月的一天

地点:学校操场小舞台

人物:

? 文翁:辩论赛主席,简称“翁”

? 辩手:8人,分为两组,简称“正1/正2/正3/正4、反1/反2/反3/反4”

? 其他同学:30人左右,双方啦啦队员,并负责关键台词展示,简称“众”

服装:文翁著古装,其余同学穿校服(辩手可穿上次的演出服)

道具:课桌一张,椅子40张;《弟子规》展示用泡沫板若干(具体要求见后) 舞台布置示意图:

【辩手、啦啦队员依上图位置坐定,齐声朗诵《弟子规》原文】

众:【一些人认认真真,一些人心不在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声音渐弱,众人埋头,做沉思状】

旁:【画外音】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的大汉王朝,四川太守文仲翁创建了华夏大地的

第一所公立官学“文翁石室”。文翁百年之后,人们传说,他已经羽化登仙,被玉皇大帝安排分管天庭的文化教育工作。

? 时间来到2015年,玉皇大帝命众位仙官降临人间,看看我炎黄子孙现在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

? 只听一声霹雳,雷公电婆敲锣打鼓送众仙下凡【电闪雷鸣声】——

众:【惊醒,四处观望】

翁:【从幕后侧端登场】哈哈哈哈,2000多年了,我终于又看到乡亲们了……

众:【议论纷纷】这是谁啊?这不是文翁吗?

翁:对,是我啊。

众:【雀跃欢呼】文翁爷爷好!文翁爷爷好!

翁:孩子们好!孩子们,我这是到了哪里啊?

正1:文翁爷爷,我们这里是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

翁:石室锦城?就是当年老夫办的那个石室官学?

正1:是的是的,只不过,我们这里是石室总部的锦城分校。

翁:哦,都开了分校了?好好好,越办越大了,好得很哪!——欸,你刚才还说什么“外国语”,就是学那些洋人说话吗?

反1:Yes, Sir!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掌声欢迎文翁爷爷!

众:【有节奏地鼓掌欢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Welcomewelcome very welcome!

翁:好好好,谢谢大家!孩子们,你们刚才在干什么呀?

正1:我们在背《弟子规》。

翁:噢,你们觉得《弟子规》好不好啊?

众:【七嘴八舌,意见不一】好,很好,比较押韵,很有意义……不好,很不好,不好玩,没有用,什么年代了,还学这个……

翁:好,我大概听明白了!这样好不好,今天哪,我们就以《弟子规》是否适合作为当今青少年的文明礼仪规范为题,来一场辩论比赛,大家说好不好啊?

众:【齐声高呼】好!

翁:你们这边就是正方了,正方的观点是“适合”,请四位辩手和你们身后的啦啦队员们向大家打个招呼:

?【辩手温和地挥手示意;啦啦队员高呼“适合!适合!适合!”】

?同时,我们再做一个民意调查,请全场同意正方观点的同学们举起手来,我们看

一看有多少?——哇,好多好多呀!

?反方的观点当然就是“不适合”,现在,我们有请反方的四位辩手和他们的啦啦队

也给大家展示一下:

?【辩手狠狠地挥拳示意;啦啦队高呼“不适合!不适合!不适合!”】

?我们也请全场的同意反方观点的同学们举起手来——哇,也是好多好多呀!

?谢谢大家。现在,我们的辩论比赛就正式开始了,请大家就坐。

?首先,我们请正方一辩的同学发言,有请!

正1:【起立,致意,下同】文翁,您好,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弟子规》适合作为当今青少年的文明礼仪规范”,理由就两条:

第一,很有必要;第二,比较实用。

?首先,我来谈第一条,很有必要。

?我们都知道,2100多年前,文翁他老人家在咱们四川当太守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

省长省委书记的时候,看见蜀地民风野蛮落后,就通过各种方式加以诱导教化,还专门修建了一所“学官”文翁石室——让我们用最最热烈的掌声,向文翁他老人家表示我们最最诚挚的敬意!

?【文翁起立,挥手致意】

?历史的车轮运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不缺吃不缺穿,除了读书学习,感受不到竞争,没有抗压能力,日常生活中,容易表现出“不懂规矩、没有分寸”的不良印象。

?人们常说,科学文化素质不合格,最多就是“次品”;身体心理素质不合格,可以

叫做“废品”;而思想道德素质不合格,那就是一个“危险品”。

?《弟子规》有云:“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啦啦队举牌展示】

?一个青少年,一旦沾染上不良习气,不仅本人要遭白眼,还会听到“养不教,父

之过”的评价,甚至还有更不好听的说法:有人生,没人教!——这可就太有伤脸面了。

?所以,国家主席习近平习大大明确指出,要努力传承咱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所以,我们学校要倡导“当儒雅教师做文雅学生建高雅校园”的“三雅文化”;

?所以,如果你要问我,怎样看待把《弟子规》作为当今青少年的文明礼仪规范,

我会很响亮地回答你四个字——很有必要!

?【本方啦啦队高呼“有必要!有必要!有必要!”】

?谢谢!【鞠躬,落座】

翁:好的,正方一辩的同学旗开得胜,讲得很好,不过呢,与辩论会主席套近乎的这种路数现在已经不吃香了,我提醒后面发言的同学,此计不可二用,否则,红牌罚下。好,接下来,我们有请反方一辩发言!

反1:谢谢文翁的提醒。不过您请放心,我方绝对不会给您戴高帽子的,因为我们知道,像您这么德高望重廉洁自律的人,是断然不会接受高帽子的!

翁:哈哈哈哈,好小子,话音未落,你就又送我一顶,开口不打笑脸人,暂且饶过你这一回,继续说正事儿吧!

反1:【诡笑一下】谢谢文翁爷爷饶我不死。对于“《弟子规》是否适合作为当今青少年的文明礼仪规范”,我方的态度比对方辩友更加鲜明,那也是四个字——绝不适合!

?要问这是为什么,我也回答你四个字——(因为它)“不是经典”。

?当然,对方辩友说讲文明守礼仪“很有必要”没有错,习大大的主张更是绝对没

错,我们需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问题是——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弟子规》就是国学经典?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此,我同样回答你四个字——绝对不是!

?首先,《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叫李毓秀的秀才写的。李毓秀,字子潜,

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有人说他活了六十岁,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就充分说明,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特别关注过他,他绝对不是一个大人物,他只是一个相当于现在初中水平的秀才而已。

?当然,我们不是说一个秀才就写不出国学经典,关键问题是,《弟子规》的确是错

漏百出,大部分句子文理不通、生涩难懂。

?别的先不说,请看这几句【啦啦队展示“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认得全吗?你们说得清吗?把这样的内容作为当今青少年的文明礼仪规范,你们说合适吗?【本方啦啦队高呼“不合适!不合适!不合适!”】

正2:【抢先站起,准备发言;文翁同时站起,准备履行主持职责,被正2以“拱手礼”

谢绝,文翁只得摇头苦笑,无奈坐下】谢谢对方辩友提供的这么一个难题。的确,这几句话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认识和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说实话,其中的好几个生僻字,我还真不认识。

反1:谢谢对方辩友的坦率,不过,作为分管教学的徐校长徐妈亲自教授语文的嫡传弟子,您这么说,也不怕丢了徐妈的面子吗?

正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过纵观《弟子规》,全文360句,好像也就这4句不太好认不太好懂,4/360,1/90,1.1%,对方辩友却说“大部分”句子文理不通、生涩难懂,不知道您这是要丢徐妈的面子呢,还是要丢咱们学校的数学王牌咱们亲爱的班主任陶老师的面子呢?

反1:【起立,欲言又止,尴尬地笑笑,忿忿然落座】

正2:面子事小,道理事大。请再展示一下【啦啦队展示“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也尴尬地笑笑】的确不认识……虽然这几个字不太好认,但它的内容我们还是

知道的,说的是我们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边说边演边示范】站立的时候,不要把脚踩在门槛上,不要身体斜靠着一只脚颠簸着,像个二流子一样;

坐的时候,不可以叉开两腿,不可以抖动两腿,这样,也很不雅观。

?《弟子规》中,还有这样的语句:“步从容,立端正,躬深圆,拜恭敬”,都是对

个人的行为举止提出的具体规定。【展示】

?除此之外,无论衣食住行,还是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弟子规》都娓娓道来一一

说明,比如:

?早上该起床了——朝起早,夜眠迟,晨必盥(guàn),兼漱口;【展示,下同】

?起床以后吃饭——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穿好衣服出门——冠必正,纽必结,出必告,返必面;

?见到老师和长者——称尊长,勿呼名,长者立,幼勿坐;

?回答老师的提问——问起对,视勿移,尊长前,声要低……

正3:二辩辛苦了,让我接着来:

?怎样进老师办公室——将入门,问孰存,入虚室,如有人——先敲门问询后,才

可以进门,进来以后,不能东张西望,不能擅自翻动屋里的东西;

?怎样整理自己的内务——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

读看毕,还原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小事井井有条,才能大事不慌不忙;

?怎样对待好人好事——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jī);

?怎样对待批评意见——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假如我们一听到批

评就发怒,就郁闷,就“整个人都不好了”,只有听到夸奖和表扬才高兴,那么不好的朋友都来接近你了,好的朋友都躲着你了——因为,只有真心对你好的朋友,才会给你提意见,只有闻过则喜,才能不断进步;

?还比如,怎样对待宇宙万物——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万事万物、芸芸众生,都值得我们用心去爱!

?所以,尽管《弟子规》可能没有《三字经》那么家喻户晓,也没有“唐诗宋词”

那么字字珠玑,更没有“经史子集”那么厚重深刻,但是,它毕竟文字简练、押韵顺口、经济适用、循循善诱,我们把它作为当今青少年的文明礼仪规范的一个重要参考版本,总还是有益无害的吧?!

反2:【抢先站起】好!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看见文翁也已站起】对不起,文翁,您老人家失业了【文翁再次苦笑,落座】

?对方辩友说,有益无害,那我告诉你,《弟子规》可以说是害处大大的!——口说

无凭,举例为证:

?第一个例子:“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展示,存疑语句以红色标注,

下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就是典型的明哲保身、胆小怕事。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如果人人都这样只顾自己,那我们的国家还有希望吗?我们的社会还能进步吗?!

翁:【见正方蠢蠢欲动,便也先发制人】

?正方的同学,请稍候——你们还是让我履行一下我的职责吧!

?这一轮,反方的观点还是很有些道理的哟,请问你们如何作答呀?

正2:文翁,对不起,刚才两轮,我们双方辩友抢您话头、让您“失业”,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在此,我谨代表双方辩友,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对不起,请您原谅(鞠躬)!

翁:哈哈哈哈,同学们多虑了,我不会介意的,辩论嘛,适当的激动和冲动,也是有朝气有灵气的表现。来,你继续!

正2:谢谢文翁的宽容和鼓励!

?针对对方辩友刚才的例子,我方认为,讲得很有道理,不过,稍显片面,如果我

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不关己,莫闲管”,的确有明哲保身的嫌疑。不过,《弟子规》针对的对象主要

是学生、儿童、青少年,基本上都属于未成年,面对坏人坏事,我们不反对见义勇为,但是,如果见义勇为可能带来生命安全威胁的时候,我们更提倡——见义智为!

反2:好一个“见义智为”!

?咱们再来看第二例:【展示】“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xiàn)能”——

前半句,没问题,后半句,大问题——“勿见能”,就是不要展现自己的才能,就是要禁锢青少年的思想、限制青少年的行动、扼杀青少年活泼/自由/烂漫的天性,这样,只能培养出没有个性、没有主见、不会思考、缺乏创造能力的一群庸才!

正3:让我来接这一招——

?“对尊长,勿见能”,我方认为,作者的原意也许不是反对孩子展示自己的才能,

而是不要在长辈面前过多地夸耀、炫耀自己的才能。

?什么叫炫耀?关键是你以什么心态、什么语气来说。

?比如,你对隔壁老奶奶说:“奶奶,您歇会儿吧,这袋米,我帮您扛到楼上去吧。

我年轻,有劲儿”——年轻,有劲儿,这不能叫炫耀。

?同样,如果你这么说:“奶奶,你太老了,怎么扛得动这么一大袋米呢?让个我来

吧,我呀,年轻,有劲儿,一头猪我都扛得动!”——这不仅叫炫耀,而且还像那头猪一样的不懂事儿!

反3:我方二辩,你也休息一下,让我来:

?再看第三例:【展示】“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喜欢的,孩子就

去做,父母厌恶的,孩子就不要做!一切要以父母的爱憎为标准,难道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了吗?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只能成长为一群事事仰人鼻息、唯唯诺诺、温顺听话、谨小

慎微的“奴才”,而绝不可能成为具有民主、独立、自由和科学精神的、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接班人!【见正方欲反驳,伸手制止】

?对方辩友,请别着急,这一个例子不劳你方反驳。请把宝贵的精力放在下一句吧:

?《弟子规》说,“居有常,业无变”,可是现代社会,人才流动已成常态,听那些

刚参加工作的哥哥姐姐们说,工资又不高,几十年也买不起房,只能租别人的住,搬家是常有的事,你却要求他们居住的地方不能变,工作单位也不能变,这也太不合时宜了嘛!

正3:对方辩友说得很有道理。不过,我们又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的父母为什么希望我们能有相对固定的职业和住处呢?还不是怕我们吃苦受累嘛。

?所以,我们在跳槽的时候,应该慎重一些,不能草率地、三天两头地换工作;而

且,每次搬家以后,我们都应该记得把自己的新地址告诉父母——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爸爸妈妈时刻都在关注着我们呀!

反3:谢谢对方辩友承认我们说得有道理。

?咱们再来看这一句:“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无论是吃饭,还是走

路,你都不能赶在长辈的前面——天哪,我们每天有那么多作业要做,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干,你却要求我们象蜗牛一样,跟在长者的后面爬行,这叫我们如何是好呀?

正4:你们说这么热闹,让我也说几句吧——

?所谓“长者先,幼者后”,当今时代,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在非常正式的社交场合,女士优先、长者先行的谦让礼仪还是应该遵循的;

?二、在日常生活中,的确没有必要这样做。我们在陪同年纪较大的老年人上自动

扶梯、过自动转门时,反而应该是小辈在前,同时回过身来,照顾一下长辈。

反4:对方辩友的分析,恰恰说明了过去那些陈规陋习应该改一改了。

?还有这几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

肉绝”——家人生病,你要亲自尝药,你要全天陪护;长辈去世了,你三年也不准吃肉——这还是人过的日子吗?!

正4:呵呵呵呵,没那么严重。

?“药先尝,酒肉绝”,这是根据汉朝的汉文帝的真实故事提炼出来的,一个皇帝都

能做到这样,而我们的年轻人,也别说“药先尝,酒肉绝”,至少,经常问候一下关心一下父母亲人的身体健康,总还是有必要,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吧!

反4:这倒是完全应该的。

?最后还有一句,那可真是叫人笑掉大牙哪——“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

余”。且不说现在没有人骑马,就算你坐公交、坐地铁,半道上遇见了你外婆了,你能要求公交车停下来让你打招呼吗?就算你有钱开了私家车,你也不能在路上看见一个长辈就靠边停车,向爷爷奶奶鞠躬敬礼呀,要真是这样的话,那你每个月的工资,基本上也就够交警察开的罚单的了!

?这还不算,“过犹待,百步余”,你要等长辈慢慢地走远,离你百步开外,你还得

站在那里望着长辈的背影——爷爷,您老慢走啊,慢慢地走啊……

正4:谢谢对方辩友精彩、夸张的喜剧表演,我们知道,你这也是在开玩笑哪。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咱们把这一句改成“骑下车,乘招手;过犹待,目远送”,

是不是就更合理了呢?

反4:看来对方辩友是越来越同意我方的观点了。

?咱们这里还有一个重磅炸弹,请看【展示“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教,须敬听”没有问题,“父母责,须顺承”,这就有些问题了,父母的批

评和指责不可能每次都是正确的,万一误解了孩子,难道我们也要顺从地接受吗?

难道我们不可以辩解吗?

?这还不算什么,最没有道理的是后面这一句,当孩子向父母提建议时,父母可以

不听,等他们高兴了,我们再去提建议,他们还不听,我们就哭着闹着继续提,如果把他们惹火了,他们就可以随便打,而我们还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必须逆来顺受——凭什么呀?为什么呀?这可是犯法的呀!

正4:这个话题比较复杂:

?首先,“谏不入,悦复谏”,谏,就是承认家长也可能犯错误,儿女们也有权利、

有义务向家长指出他的错误。

?但同时,也提醒儿女们应该注意场合,注意态度,注意言语,要尽量维护家长的

地位和威信,你要“怡吾色,柔吾声”,笑嘻嘻地、轻轻松松地、婉转地向长辈进谏。而不能板着脸,上去就是一通指责:“爸,怎么回事儿啊你?都这把年纪了,连这个道理都还不懂啊?”——这可就不太像话了!

反4:【打断】正方辩友,我们可没说要像你这样没心没肺目无尊长啊!关键是,“号泣随,挞无怨”,挨了打,还不能有怨言,这,没有道理啊!

正4:好的,谢谢你的提醒,请容我慢慢道来。

?关于挨打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历史上,无论古今中外,父母、长辈、老师,都是可以对孩子实行体罚的。

?第二,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西方人权、平等意识的逐步影响,现在,我们强

调长辈对小辈、老师对学生不能实行体罚。

?第三,万事不能绝对,就说外国的法律:

?2006年,英国通过一项决议,允许教师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包括“身体接

触”在内的方式强制学生遵守纪律——换句话说,不排除可以动手。

?再来看亚洲的发达国家新加坡,如果我们今天去参观新加坡的中小学学校,仍然

可以看到教室的后墙上都挂着一把戒尺。当然,轻易不会使用。如果需要开戒,

必须要有两个老师同时在场,而且只许打孩子的手心,不能打头。

?第四,再说我们自己,事实上,现在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们,像大熊猫一样,饱

受各方面的关心、爱护甚至是溺爱,请问,有几个是真挨过打的?

?第五,万一真挨打了,你悄悄地抱怨几句,谁又会把你怎么样呢;再说,你要真

是细皮嫩肉不经打,你完全可以撒腿就跑嘛!

翁:好的好的,谢谢正反双方同学激烈而精彩的辩论。按道理,辩论会的主持人是不可以参与讨论的。不过呢,鉴于刚才你们“无情地剥夺”了我两轮说话的机会,我想申请给大家讲两个关于挨打的小故事,大家说可以吗?【全场鼓掌高呼:可以可以完全可以,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好,谢谢大家。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子的父亲,是个暴脾气,经常有事儿没

事儿就会把曾子揍一顿。而曾子呢,一直接受孔子的“忠义仁孝”的教育,认为孝顺的孩子,就应该任劳任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更不能像刚才正方四辩说的那样撒腿就跑。结果呢,有一天,老人家打顺手了,把曾子打得鼻青脸肿,头上冒起了好多的包。

?第二天,曾子顶着满脑袋的包,去见孔子,满以为老师会表扬他很孝顺。没想到,

孔子也没给他好脸色:“小曾啊小曾,你真是脑袋长包啊!你以为你这样就是孝顺啊?你爸爸当时火气那么大,出手那么狠,你却不知道跑,万一老人家不知轻重把你打傻了,怎么办?万一一失手,把你打死了,又怎么办呢?这不是让你的父亲担上杀人的罪名了吗?——你这才是最大的不孝啊!”

?听到这里,曾子说:“哦,老师,我明白了,以后父亲再打我的时候,我一定转身

就跑!”

?孔子这下更生气了:“小曾啊小曾,你真是孺子不可教也,难道你就不知道辩证地

看这个问题吗?如果你爸爸下手很重,你当然要赶紧跑掉;如果只是轻轻地打你几下,你就熬一熬,让长辈消消气儿嘛。”——你看,这就是所谓的“小杖受,大杖走”,这就是儒家的辩证法。

?当然,我讲这个故事,语气上有所夸张,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万事不能绝对,

要懂得权衡与变通。——不知道我有没有把这个故事讲清楚,听明白了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谢谢大家的配合!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讲李毓秀李夫子写的这个“号泣随,挞无怨”,其实不是随手

乱写的,是有真实的历史原型的。

?在汉代的梁州,有一个人叫韩伯俞,他非常孝顺他的妈妈,妈妈也很疼爱这个儿

子,希望他能早日成才,所以对他要求很严厉,只要小韩做错事情,妈妈就用拐杖揍他。每当这个时候,小韩都是低着头、躬着身,乖乖地挨打,不申辩,也不哭,直到母亲打完了,气消了,他才“怡吾色,柔吾声”地向母亲解释,比如不一定是儿子做错了,可能是你老人家误解了等等,最终让妈妈转怒为喜。

?后来,小韩变成了老韩,妈妈也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有一次,又因为一件事情,韩伯俞惹老太太不高兴了,老太太还是拎起拐杖就打,

但是刚打了两下,韩伯俞突然哇哇大哭。老太太很震惊:“儿子,这么多年来,打过你很多次,你从来都不哭,怎么今天突然就哭了?是不是妈妈把你打疼了?”

?哪知韩伯俞边哭边说:“妈妈,其实,您以前每次打我,都是很疼的,但是,我知

道,那表明您身体健康,有力气;可今天您打我,我却感觉不到有多疼,我知道,这是您年纪大了,身体也没有过去那么好了,所以我才哭啊”……

?——孩子们,你们听懂了吗?

正1:文翁爷爷,我们听懂了。所谓的孝顺,不是说晚辈要对长辈绝对顺从;所谓的礼仪,也不是鞠躬和敬礼这么简单的形体要求。而是说,孝顺和礼仪,都应该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来源于我们对父母、对亲人、对老师、对同学、对自己、对身边的万事万物,都应该充满了真诚、无私的爱!

反1:对方辩友说得真好。通过今天的辩论,我们也知道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想对一个事物有比较客观、全面、公正的认识,需要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尽管《弟子规》也有个别不合时宜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和拒绝,应该批判地接收,继承和发扬那些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合理的部分。

翁:好,你们说得都很好。孩子们,最后,让我们全场一起来,来朗诵这段改良后礼仪版的《弟子规》吧!

众:【二人一组,每组展示四句(三字一句共80句),齐声朗诵】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朝起早,夜眠适,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对饮食,勿拣择;步从容,立端正,躬深圆,拜恭敬

?将入门,问孰存,入虚室,如有人;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朝霞艳,国旗升,凝目立,添豪情;乘长风,冲天起,兴中华,齐努力

翁:敬礼!【全体行少先队礼,谢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