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

洲地区的国家、民族、

宗教和社会变化,认

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

的特点。

1.搜集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

角度理解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2.结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扩张的地图,从“时空观

念”角度认识奥斯曼土耳其崛起的历程及影响。

3.结合德里苏丹国家疆域图,从“时空观念”角度

认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扩张及文明特点。

4.搜集相应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大化

改新的内容及意义,运用“唯物史观”论,理解大

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幕府政治的原因。

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

(2)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逐步扩大。到其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阿拉伯雏形国家诞生

2.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1)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

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2)鼎盛穆罕默德的继任者

①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

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

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事务。

②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各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③文化灿烂: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数字

3.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地位: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阿拉伯的商人和旅行家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

(1)征服小亚细亚: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原为西突厥的一支

(2)向欧洲进军:14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2.强盛的奥斯曼帝国

(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发展(2)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①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

担各种苛捐杂税。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经济: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

(1)笈多帝国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①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

③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兴起: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

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③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东亚

(1)日本

①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开始瓦解,出现庄园②幕府统治: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2)朝鲜

①新罗统一: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

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

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③朝鲜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④抗击侵略:16世纪末,面对日本侵略,明朝派军赴朝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先后牺牲。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23“学思之窗”:结合上面的地图和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提示: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商贸发达,形成了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世界贸易圈,大大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阅读教材P23“思考点”: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其商贸的发展,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其文化汲取其他文明成果,文化得以繁荣。

3.阅读教材P24“史料阅读”:“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提示:苏丹穆罕默德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是最高统治者。

4.阅读教材P25“历史纵横”:思考古代中国和越南多处于什么关系?

提示:古代中国和越南之间是宗藩关系,这种宗藩关系下有朝贡、册封、实施过程中的战争和古代越南对中国的借鉴。

5.史料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依据史料,理解“田柴科”这一历史概念。

提示:田柴科是朝鲜王氏高丽朝的封建土地税收制度。政府将国家支配的耕地(“田”)和山林(“柴”)按官吏等级(“科”)授予文武百官兼及地方土豪(闲人)和军人(府兵)进行收税。

发掘教材·读一读

阅读“日本武士”图片及文字(见教材P25)

信息解读:九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探究一伊斯兰教

史论史识

1.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

(1)严重的社会危机:伊斯兰教诞生之前,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社会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同时,外来侵略加剧了社会危机与社会矛盾。

(2)人民反抗没有出路:各阶层人民不断起义但都失败了,人们通过反抗获得解放的希望破灭后,普遍陷入绝望,为此人们需要宗教来找寻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反对多神教,希望安宁、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要求统一和平,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成为半岛各阶级各部落的共同的迫切愿望,“信主独一”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2.伊斯兰教兴起的影响:伊斯兰教的产生结束了阿拉伯半岛分裂割据局面,而且还以宗教为纽带,将分散的阿拉伯诸部落统一成为强大的穆斯林国家,从而使默默无闻的阿拉伯人走向世界,伊斯兰教亦由阿拉伯半岛的民族宗教发展为今天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命题探究

探究伊斯兰教的兴起

史料穆罕默德创立了严格信仰一神的伊斯兰教①,就是要通过消灭偶像崇拜的传统习惯,引导阿拉伯各部落在信仰宇宙唯一之神的基础上,突破氏族部落的樊篱,为建立统一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②。

——郭永胜《试论伊斯兰教的产生与

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关系》读史:

设问:依据史料指出伊斯兰教信仰有何要求?有何意义?

提示:要求:严格信仰一神。意义:有利于阿拉伯走向统一。

探究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史论史识

阿拉伯文明的成就及影响

1.成就: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2.影响: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

播到东方。

命题探究

探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史料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①。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②。

——黄运发《略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

成因成就和世界影响》读史:

设问: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提示: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对西方影响尤为突出,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建立。

探究三(核心素养)日本大化改新

素养解读

1.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唐文化影响下的大化改新

(1)政治制度:建立起以唐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模仿唐朝建立天皇制政体,制定国名和纪年。

(2)经济制度:建立起以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蓝本的田制和税制。

(3)军事制度:建立起以唐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

(4)法律制度:建立起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

(5)生活习俗:广泛地吸收和仿效大唐国的礼仪、服饰等项以至影响到日本的某些民族风俗的形成,除此之外,诸如围棋、相扑、汉方医学、茶道、日本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等等,无不从各个侧面展示着日本文化在“大化改新”至平安时期全盘唐化的倾向。

2.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幕府统治的形成

(1)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大化改新后的土地国有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独立生产成为可能,743年政府颁布的“垦田永世私财法”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庄园制的形成:随着土地私有制在全国发展起来,贵族、豪门、寺院等势力大量购买、兼并土地,8世纪末建立庄园,庄园制发展起来。

(3)武士集团形成:随着大庄园制的发展,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命题探究

探究1全盘唐化的“大化改新”

史料唐朝三百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来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①,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滞,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融化,终于在平安朝中期以后,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摆脱了唐风,产生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②。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读史:

设问: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文化和唐文化的关系。

提示:唐代中日交流推动了“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具有全盘唐化的倾向,唐文化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探究2日本幕府统治的形成

史料这种土地所有制(封建等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封建领主上下级之间有很强的家族制控制和依附关系①;以家族制方式筑起来的幕府政治的基础——武士集团,形成独特的武士道德观念②。

——王顺利《论日本封建庄园领主制的特点》读史:

设问:试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论,分析日本庄园制和幕府政治形成的关系。

提示:随着庄园制的形成,武士阶层崛起,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幕府,日本进入了以幕府为中心的政治时代。

【典例1】《阿拉伯文学史》: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达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不是材料的主旨位置很重要

C.国家重视

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

材料没有反映阿拉伯继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明立意以阿拉伯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桥梁作用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抓关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

排干扰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对征服地区文明的吸收和糅合,不是单一的继承。

B

【典例2】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

材料一

二月间,天皇下诏,天下百姓衣服一律仿唐模样,改为右襟。

——李春凌《日本史书中关于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的记载》材料二由于革新政权的建立,革新派才能以唐制为榜样一步一步实施改革,贯彻革新纲领,把国家改造成为封建集权国家,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因此可以说,大化革新运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变革运动,它的发动标志着日本奴隶制时代的终结与封建制时代的开始。

——张玉祥等《论日本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日本这次改革的内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第二步读材料·提信息

第三步列要点·组答案

基础过关

1.中世纪时,“重大的宗教改革是一种新宗教的产生,该宗教产生后不久,便冲出阿拉伯半岛,影响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广大地区”。这一“新宗教”是指()

A.佛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解析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处于游牧时代,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在伊斯兰教诞生前,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7世纪初,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故答案为D。

答案 D

2.花剌子米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

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解析材料中“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这说明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做出

了重要贡献。

答案 B

3.公元1000年时,英国人爱尔费里克在《对话集》中这样写道:“我到海外去,去买紫色布帛和丝绸,宝石和黄金,彩色衣服和染料,酒类和油类,象牙和黄铜,硫磺和玻璃,以及其他类似的货品。”这些采购品到达西欧的路线最有可能是()

A.阿拉伯——中亚——欧洲

B.印度——非洲——西欧

C.中国——阿拉伯——欧洲

D.中国——俄国——欧洲

解析阿拉伯人是连接中国和欧洲商贸的桥梁。

答案 C

4.决战的时刻到了,穆罕默德在隆隆的炮声中检阅了准备参加最后进攻的精锐部队。他亮开嗓门喊道:“我给你们一座建筑宏伟、人口众多的城市……世界的中心。你们可以任意劫掠!现在,你们勇敢地冲进城去吧!你们将成为世界上的富翁!”这一情景发生的时间、地点是()

A.公元476年、罗马

B.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

C.公元1258年、巴格达

D.公元1860年、北京

解析由“穆罕默德”这一称呼可知该部队信奉伊斯兰教,再由“世界的中心”“任意劫掠”可知是奥斯曼土耳其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答案 B

5.下图斜线部分为古代某帝国的疆域图,它是()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蒙古帝国

D.奥斯曼帝国

解析结合图中的斜线部分,排除C项;罗马帝国要包含巴尔干半岛,阿拉伯帝国包含阿拉伯半岛,此疆域是奥斯曼帝国的疆域。

答案 D

6.历史上最后一个控制丝绸之路西段要冲(包括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巴格达、麦加和开罗),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帝国是()

A.法兰克王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解析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答案 D

7.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此国家是()

A.孔雀王朝

B.奥斯曼帝国

C.笈多帝国

D.德里苏丹

解析材料中“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笈多帝国。

答案 C

8.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此段材料反映的是()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

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六世纪时,日本社会矛盾尖锐,贵族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646年孝德天皇发布改革令,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结合材料中的“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信息,可知这是大化改新的内容,因此,答案为B。

答案 B

9.幕府统治在日本延续了近700年,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的标志是()

A.孝德天皇即位

B.武士集团形成

C.庄园形成

D.镰仓幕府设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2世纪末,源氏首领源赖朝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故镰仓幕府设立是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的标志。故选D。

答案 D

10.朝鲜采用儒教思想治理国家,忠、孝被认为是最大的美德,这说明朝鲜()

A.民族、民本意识出现

B.缺乏创新

C.文化受中国影响很大

D.忠孝治国

解析A项材料反映不出来,B、D两项不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朝鲜受中国文化影响大。

答案 C

能力提升

11.美国科学家迈克尔·哈特著有《人类史上最有影响的百位人物排名》一书,穆罕默德排名居百位人物之首。你认为他能位居榜首的主要原因是()

A.他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

B.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

C.他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D.他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

解析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公元622年(公元7世纪初期),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伊斯兰教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因而穆罕默德能位居榜首的主要原因是他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故选D。

答案 D

12.如图为1964年,在河北省涿州市一座唐墓中出土的一枚金币,其正面中间的文字为:“别无他神,唯有真主,真主举世无双。”该金币应源自()

A.大食

B.天竺

C.日本

D.新罗

解析“别无他神,唯有真主,真主举世无双”表明该金币应源自大食,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A

13.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 A.兼收并蓄 B.独创特点

C.全盘西化

D.沟通桥梁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兼收并蓄。

答案 A

14.16世纪上半叶,当法王常常以“这是朕的意志”作为颁布诏令的结束语时,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强大军事封建帝国,也常常令他不寒而栗。这个帝国应是()

A.马其顿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

解析时间是“16世纪上半叶”,疆域是“地跨亚非欧三洲”,还有重要的信息“强大军事封建帝国”,应该是奥斯曼帝国。

答案 C

15.大化改新后,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豪强建立军事集团,形成了特殊的阶层。这个特殊的阶层是()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商人

D.武士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大化改新后一二百年,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和统治,豪强把自己的家族和仆人武装并蓄养起来,组成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仆关系为纽带的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故选D。

答案 D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的历史虽然已有三四百万年,但人类的文明史却仅有五六千年。人类从野蛮步入文明是一个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一步,……文明首先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的亚非大河流域产生。这就是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古代东方文明,随后在地中海区域又出现了一种带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古代西方文明,这就是希腊、罗马文明。

——川教版历史教科书《世界古代史内容标准解读》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材料三……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朱寰《世界中古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文明分别诞生于怎样的自然环境中。

最新-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同其他亚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关系 掌握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怀,能够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得自身更加繁盛,才会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巨大吸引力 教学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伊斯兰教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24页“导入框”图文,设问: 1、日本这场刺杀大贵族权臣的宫廷政变发生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朝代? 2、发动这场政变的主要人物是哪两位?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1、教师演示课件,指出:我国从汉朝开始便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商路四通八达,交往密切而友好。到了唐朝更是空前繁荣,还出现了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在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历史进步起了重大作用。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它的自然特点:由许多岛屿组成,国土有限,资源匮乏。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后来,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2、教师设问: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继续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自主学习: 大化改新: 背景:六七世纪时—————————————————————————————----------时间-----------人物----------内容--------------------------------------------------------------------------------------------------------------------------------------------------------------------------------------------------------------- 意义————————————————————————————————————————————————————————————————————————。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背景————————————————————————————————————————————----------------------------------———。 建立:622年,----------离开麦加,在-----------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年,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对“大化改新”的看法。进行小组讨论:日本效仿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对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2、思考: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精讲点拨: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如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2.通过对以下问题的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会产生伊斯兰教?初步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最终建立起来。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一是教材对日本大化改新作了重点介绍,而为什么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可能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二是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归纳穆罕默德的活动,认识伊斯兰教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 三、教法及学法:自主互助探究网络搜索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日本和服图片,百度搜索“和服照片” https://www.doczj.com/doc/7213010629.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8 %D5%B1%BE%BA%CD%B7%FE%D5%D5%C6%AC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和服是哪个国家的民族服装吗?生回答出日本后,师展示课题: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新课讲授 自主学习 一大化改新 1.出示“亚洲封建时代”的地图请学生关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2.“大和统一日本”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不必补充过多的史料,只要让学生记住以下三点:(1)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2)后来,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 (3)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3.“大化改新”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用问题“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导入这一内容。教学时可按下列四个步骤: (1)教师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大化改新”的背景:百度搜索“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https://www.doczj.com/doc/7213010629.html,/question/197142922.html通过搜索的知识再联系课本,从课本上找出大化改新的背景,国内,国外。 “大化改新”的开始,教师可事先指导部分学生阅读导入框“宫廷政变”的小故事,自编一个历史短剧在课上表演,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2)学生自主学习“大化改新”的内容。师进行总结归纳 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教师总结“大化改新”的作用。注意补充大化改新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2019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下列可印证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历史的是() A.遣唐使B.玄奘西行C.鉴真东渡D.唐招提寺 2.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郑和下西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是()①日本②新罗③天竺④雅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 4.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东征传绘》”、“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 C.郑成功收复台湾D.戚继光抗倭 5.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 6.“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的史实可用来直接研究唐朝的() A.民族交往B.对外交往C.经济繁荣D.文化昌盛

8.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正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说到唐朝外交,我们不自觉地就会跳出一个词:开放。对于开放,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文化的输入,可是对唐代而言就是凭着开放,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唐文化圈。下列与唐文化圈形成无关的是() A.册封少数民族首领B.玄奘西行 C.遣唐使、鉴真东渡D.新罗留学生涌往长安 9.玄奘携带佛经自天竺归来后,根据他的口述,由他弟子记录整理而成的作品是()A.《西游记》B.《西厢记》 C.《天竺记》D.《大唐西域记》 10.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只有一个年号叫贞观。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贞观年间的有()A.文成公主入吐蕃 B.广用贤才,形成“房谋杜断” C.发展生产减轻赋税 D.鉴真东渡日本 1.(2018?福建)下列可印证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历史的是() A.遣唐使B.玄奘西行C.鉴真东渡D.唐招提寺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分析】本题以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的历史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唐太宗时),他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有关内容。 2.(2018?滨州)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练习试题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均出自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故事集属于哪一文明成果 A.古埃及文明B.古印度文明C.古希腊文明D.阿拉伯文明2.布罗代尔《文明史纲》中说:当时,阿拉伯地区因敌对部落和联盟的纷争而陷入分裂状态,大门洞开,对列来影响不加任何防备,像波斯、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和拜占庭帝国所属的埃及对其进行殖民活动。这表明当时阿拉伯地区最迫切的任务是( ) A.创立宗教B.建立国家政权C.发展社会经济D.实现统一3.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其意当为:两者是 A.同时产生的 B.同一个事实 C.同一创始人 D.密不可分的 4.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每个国家走向统一的道路各不相同。其中阿拉伯半岛走向统一主要依靠的是 A.战争B.改革C.伊斯兰教D.外族征服5.《阿拉伯文学史》: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达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C.国家重视 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 6.花剌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

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7.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基督教②佛教③伊斯兰教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③②① 8.伊斯兰教禁止活埋女婴,主张妇女有财产继承权,提倡赈济贫民,向孤儿、乞丐和过路人施舍;主张停止部族之间的血亲复仇;限制高利贷,善待和释放奴隶。这些主张( ) A.形成了氏族部落统一的民族力量B.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繁荣安定 C.结束了教派仇杀并实现信仰统一D.超越了伊斯兰教诞生的时代 9.678年,唐高宗一度想再次起兵讨伐新罗,但侍中张文认为:“今吐蕃为寇,方发兵西讨;新罗虽云不顺,未尝犯边,若又东征,臣恐公私不堪其弊。”高宗只好作罢。由此可见( ) A.唐朝因吐蕃而断绝了与新罗的关系B.唐政府注重轻重缓急处理外交事务C.客观上为新罗内政建设提供了条件D.双方关系经历了冷淡到缓和的过程10.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 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1.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古代学习隋唐文化的“汉化”改革和近代学习西方的“欧化”改革。其中“汉化”改革是指 A.北魏孝文帝改革B.奴隶制民主政治C.大化改新D.明治维新12.《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

主题一 古代世界、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

主题一古代世界、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 (时间:15分钟,分值:29分) 选择题(共16小题,共29分) 1.(2019福建,20,2分)《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典。它诞生于古代( ) A.埃及 B.巴比伦 C.印度 D.希腊 2.(2019山东青岛,31,1分)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 A.体现自由平等 B.体现“君权神授”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3.(2019湖南衡阳,11,2分)探寻文明足迹,感受历史辉煌。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进行过一次“千禧之旅”,寻访西方文明之源。“西方文明之源”应是( ) A.古代埃及B.古代希腊 C.古代罗马 D.古巴比伦 4.(2019浙江杭州,17,2分)某同学要编写一份“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手抄报。下列素材属于古希腊文明的是( ) ①恺撒与元老院②米隆与《掷铁饼者》 ③屋大维与罗马法④阿基米德与浮力定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9北京,21,1.5分)下侧漫画反映出古代雅典( ) A.通过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 B.重视教育并鼓励学术研究 C.所有居民都有参政的权利 D.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6.(2019湖南长沙,18,3分)“欧洲中世纪最重要人物之一,其功绩包括……确立了采邑制,巩固与发扬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材料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伯利克里B.亚历山大大帝 C.凯撒大帝 D.查理·马特 7.(2019安徽,8,2分)“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 A.古代印度河流域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社会的日本 D.古代两河流域 8.(2019北京,22,1.5分)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9.(2019湖北黄冈,20,2分)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夺取了王位。丕平继位后,帮助教皇打败了他的敌人,并将意大利半岛中部包括罗马

岳麓初中历史九上《第4课 中古亚欧文明》word教案 (5)

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第4课中古亚欧文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查理?马特改革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丕平献土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城市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拜占廷帝国的衰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①通过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内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理解内因、外因与历史事件的关系,提高客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②通过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绘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提高运用不同方式表述历史现象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通过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提高通过多种途经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日本大化改新”一目,采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补充讲解,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方法。 ②学习“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一目,在学生自主阅读、讨论问题的基础上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并绘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 ③学习“西欧城市的兴起”一目,通过自主阅读和网上搜集信息,了解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对比西欧封建城市与唐宋时期的中国城市,归纳其不同之处。 ④学习“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目,除自主阅读课本外,还应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或有关历史背景书籍搜集信息,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 ①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从而理解改革开放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②在了解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的基础上,对比西欧封建城市与唐宋时期的中国城市的不同,增强民族自豪感。 ③探讨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理解城市的兴起对削弱封建领主力量,发展商品经济,推进政治改革和文化进步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意义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难点: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师生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 介绍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实例,展示相关图片,教师强调: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就是在中国文化影响下转变的。 第4课中古亚欧文明(板书) 一、日本大化改新(板书) 首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该目四段文字几卡通问答,归纳这一目所讲述的内容,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大化改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意义。 1.大和国统一日本(板书) 时间:5世纪时

九年级历史上册2.1亚洲封建国家教案中图版

第1课亚洲封建国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如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 时代的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 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最终建立起来。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本课的难点一是教材对日本大化改新作了重点介绍,而为什么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可能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二是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前些日子日本扣留中国渔船事件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日本的自然特点:它是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 二、讲授新课: .1、“大和统一日本”: (1)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2)后来,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 (3)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2?“大化改新”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用问题“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导入这一内容。教学时可按下列四个步骤: (1)教师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大化改新”的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国际上,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 (2 )学生看书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教师总结“大化改新”的作用。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 的改革。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 )学生谈谈自己对“大化改新”的看法。进行小组讨论:日本效仿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 对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由教师小结: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3?“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回顾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还可以增加一个问题:现在日本的生活中还保留了中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世界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文登市界石中学宋晓晨高文芳于昌霞 【课程标准】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世界历史》九年级上P24——27,介绍了亚洲两个典型的封建国家日本和阿拉伯。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阿拉伯各部迅速统一,并且扩张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维技巧。但我校地处较偏远农村,家长对孩子学习大多不够重视,学生知识面窄,世界近代历史已有的知识储备不足,因此,教学中既要注意语言的专业性又要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符合现实教学以“以学生为本”的要求. 我们借助多媒体,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创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知识;以教学目标为主导,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掌握日本奴隶制封建国家出现和统一的时间,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2.通过中日对比,史料等,分析大化改新使日本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

第4课自读感知学案答案

八年级_ 语文__科 自读感知 学案 主备:李文卿 时间:2012年08月30日 学习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教学设计 检测:赏析句子。 1、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的世 界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从修辞和关键词语上去评点) 这句话用了比喻,突出了圆明园在亚洲文明上的地位,“令人惊骇”贬词褒 用,以突出圆明园的那种美得令人惊骇的程度。 3、我们是欧洲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的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我们欧洲人自诩为文明人,称中国人为野蛮人,可我们却对中国人进行野 蛮的劫掠,我们才是野蛮人。“文明,野蛮 ”是反语,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4、“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园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句中的“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该如何理解?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怒之下,用“漂亮、丰功 伟绩、收获巨大”等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讽刺强盗的心理。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三、拓展延伸(提升自己!) 1、评价雨果,你认为他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 明确:作为法国人,雨果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头脑清醒,立场公正,不顾个人的安危。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学习目标:感知内容并理清思路;品评生动睿智的语言;体味非凡 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难点:品评生动睿智的语言;体味非凡的人格魅力。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 (一)、自学指导。大声朗读课文两次,要求: 1、勾画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了解作者,并积累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 3、这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划分为几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二)、自学检测。(你一定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瞥.(pi ē)见 劫.(jié)掠 晨曦.(x ī ) 给.(j ? )予 箱箧.(qiè ) 偷qiè(窃 ) z āng ( 赃 )物 赞yù( 誉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效仿标准的人或事物。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都没有了。 3、常识填空。 ⑴本文的作者是雨果,法 国作家。加西莫多时他的作品 《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代表作品还有《悲惨世界》 、《九三年》。 ⑵一般书信都有 信封 和信两部分。信一般由六个部分组成: 称呼、问候、正文、结尾、 署名 、日期。 4、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写了 两 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赞美圆明园 和 讽刺 侵略者 。划分的依据是 过渡段 ,它的作用 承上启下 。 二、合作学习。(有你,课堂才会更精彩) 自学指导:速读课文,画出赞美园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读一读。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5世纪时,有人游历西欧。他可能看到 A.政治统一,社会安定 B.庄园盛行,经济自足 C.城市繁荣,环境整洁 D.王权趋强,贵族没落 2.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元首制 B.等级君主制 C.君主专制 D.君主立宪制 3.一幅图画描述人类求知过程的“知识山”,一路逐级而上,分别是语法、数学、逻辑、音乐、天文、几何、修辞,在顶峰则是神学。这种概念最可能出现在 A.前5世纪希腊 B.3世纪罗马 C.13世纪西欧 D.19世纪英国 4.奈良时代日本的“文物礼乐,悉遵唐制”,但例外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 B.以儒学为官学 C.以科举选拔官员 D.孔庙与祭孔典礼5.13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等级代表会议的与会者不包括 A.教会贵族 B.世俗贵族 C.城市市民 D.自由农民 6.“新教徒”“Protestant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Protestari”, 意指“抗议”和“宣称”,其抗议的主要对象是 A.罗马教皇B.世俗君主C.封建领主D.天主教徒7.在古老的连接“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上,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起桥梁的是A.罗马人 B.阿拉伯人 C.波斯人 D.马其顿人 8.古典时期的希腊城邦与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虽然兴起的时空不同,其发展却有不少雷同之处。下列选项中,两者“雷同之处”的是 A.都因商业需要而兴起 B.公民都以商人为主体 C.都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D.都实施直接民主政治 9.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的诞生地,位于如图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中世纪后期,德意志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话中的“自由”是指: A.空气清新 B.自给自足 C.自治地位 D.自产自销 11.“贵族在其居住的领地中为其家臣建立次级采邑。封建领主同天子的情感纽带是宗教性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减弱”。文中描述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欧的封建制 C.罗马的奴隶制 D.印度的种姓制12.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被当成魔鬼作品焚毁,祭司遭到屠杀。这段材料反映了,殖民入侵给玛雅文明造成的后果是( ) A.经济衰退B.文化浩劫 C.国家分裂D.民族灭亡 13.穆罕默德起初在麦加传教,后来带领信徒移居麦地那,继续传教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奠定了后来阿拉伯国家结构的基础。他宣传的宗教是 A.印度教B.佛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14.英国“没有代表,不纳税”的政治传统源于 A.8世纪前期的“采邑改革” B.13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 C.17世纪中期的“长期议会” D.17世纪末期的《权利法案》 15.15世纪中期,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消灭了,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这一文化的中心位于 A.巴尔干半岛 B.君士坦丁堡 C.阿拉伯半岛 D.希腊半岛 16.16世纪左右,欧洲“绅士”(gentry)阶层大多住在乡间宅第,喜爱田猎,坐享田租。他们拥有政治、法律的特权,并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些“绅士” 获取其身份主要依靠下列哪一途径? A.经营工商,累积财富B.应征从军,建有军功 C.拥有封地,身份世袭D.通过考试,获得资质 17.默罕默德宣布在攻城战中除了城市本身,城中的一切财产,包括居民和金银财宝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第2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对接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封建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 多元面貌。时空 观念 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这一 时期的欧洲,封建庄园经济发展;在亚洲,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兴起;非洲、美洲文明灿烂辉煌。 史料 实证 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经济发展,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在 亚洲,阿拉伯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美洲印第安文明对 人类的贡献。 历史 解释 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封建国家、西非、美洲文明的发展。唯物 史观 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家国 情怀 中古时期的世界,很多民族和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为世界 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 1.封建庄园的政治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2)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 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封建庄园的经济特征 (1)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①领主的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③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2)庄园秩序的维护 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图解历史] 封君封臣制度 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的王权 (1)西欧王权的衰落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②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西欧主要王权国家 ①英国: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国:法国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中古西欧的城市 (1)城市的兴起 ①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城市争取自治权 ①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②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中古西欧的教会 (1)教会的经济特权 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教会的等级制度 ①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②教会控制着西欧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亚洲这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面貌 学习重点:了解中古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学习难点:认识亚洲这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文明面貌。 【自主学习课前案】 预习教材,完成学案内容的整理(注意不要照抄教材,语言要简洁,内容要概括), 并在教材标划重点内容及关键词。 一、中古时期的西亚 二、中古时期的东亚 (一)日本: 中央集权体制:背景: 根据预习情况整理本课知识结构(采用大括号形式) 【课堂探究课中案】 一: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文化发展 材料: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1、结合课文P24《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和上面的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举例说明阿拉伯商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做出的贡献? 二、中国制度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材料一: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材料二:“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 ——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制度文化对高丽国的影响。(6分) ⑵在中古时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辉耀东西。试结合本课所学,举出唐宋时期中华“文化出超”影响周边国家的主要史实。(8分)【达标训练课后案】 1、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可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 A. 中国人 B. 阿拉伯人 C. 法兰克人 D. 罗马人 2、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②都信仰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哪个国家政权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关 A. 阿拉伯帝国 B. 奥斯曼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俄罗斯帝国 4、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与朝鲜先后立国,两国共同的表现有() A. 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 实行大化改新,推动社会发展 C. 建立幕府统治 D. 实行锁国体制,保护国家安全 5、 12世纪的日本,建立了幕府统治,下列有关幕府表述正确的有() ①幕府体制下天皇只是国家名义上的象征②武士听命于将军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④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中古时期,南亚印度地区先后建立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4世纪初期笈多帝国统一恒河流域 B. 笈多帝国实行政教合一体制 C. 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D. 德里苏丹国家以印度教为国教 7.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穆罕默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凝聚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政体的纽带是() A.政治号召 B.宗教信仰 C.个人魅力 D.经济实力 8.小明代表学习小组发言时说:“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民族”指的是() A.古代罗马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阿拉伯 9.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对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C) A.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B.推动了字母文字的向东传播 C.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D.促进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东传 10.宗教在中古时期的国家统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南亚的德里苏丹国家都确立了自己的国教,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它们的共同国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2021年高中历史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精品教案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和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根据对课标及课本内容的整合,本节课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两方面的学习任务: 1.地图资料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相关内容,通过提供相关地区的地图资料,学生提取相关信息,初步了解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地发展演变过程。 2.文明是相互影响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的地区受到不同文明的影响(伊斯兰文明对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印度的影响,中华文明对日本、朝鲜的影响),认识文明的多样性。 【学生情况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阿拉伯帝国的相关内容,对伊斯兰教以及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需要运用相关的地图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认识,并且补充阿拉伯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成就。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古代日本的相关内容,对日本的大化改新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印象,并且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武士和幕府的形成及其在日本社会的地位。 此外,奥斯曼土耳其、印度、朝鲜等内容学生初中并没有涉及,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充,主要是通过地图学生感受其历史上的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各个地区的地图,初步了解中古时期亚洲5个地区发展状况、理解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伊斯兰文明影响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印度,中华文明影响日本和朝鲜。 2.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地历史时间和空间发生的,通过分析《阿拉伯帝国形势图》、《阿拉伯帝国的扩张》等,学生掌握阅读地图的相关方法,并且不断提升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中古时期的五个国家和地区,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各个不同的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 【教学重难点】 1.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古代日本的基本状况,通过分析地图,分析史料突破。 2.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各个不同的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3.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通过教学渗透和课后总结突破。 【教学过程】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达标 A级基础训练(小试牛刀)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世纪,统一日本的是 A.倭奴国B.大和C.日本D.高丽2.颁布大化改新诏书的天皇是 A.中臣B.孝德C.明仁D.德川3.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是 A .一世纪前后,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B.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 C .七世纪中期,大化改新 D .十九世纪中期,明治维新 4.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 A.穆罕默德B.哈里发C.苏丹D.释迦牟尼5.伊斯兰教元年是 A.622年B.630年C.632年D.640年6.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是在 A.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以后。 B.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以后。C.穆罕默德征服麦加以后 D.穆罕默德病逝后不久,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时7.穆罕默德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在 A.麦加B.麦地那C.巴格达D.大马士革8.下列事件在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过程中起了加速作用的是 A.出走麦地那B.确定伊斯兰教历C.征服麦加D.穆罕默德病逝 B级能力检测(登高望远)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四分五裂,人们渴望统一 B.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的阻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C.改革派积极提倡D.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2.7世纪中期,在日本发动宫廷政变取得成功的改革派代表的是 A.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地主阶级的利益C.农民阶级的利益D.资产阶级的利益3.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①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②穆罕默德病逝 ③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 ④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A.④③①②B.④③②①C.③①④②D.①②③④4.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B.把部民转为平民 C.废除了世袭制,以才选官 D.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5.伊斯兰教历元年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相关?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 B.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 D.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6.根据史料探究历史的真谛是学习历史的目标之一。对右图(9世纪日本人的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中国的书法艺术受到日本人的喜爱B.日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 C.中日文化交流较为密切 D.作者可能是谴唐使之一 二.列举题 7.列举所学的中外史上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 三.简答题 8 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四识图题 9 观察下列两幅图,回答相关问题 回答: (1)图一中的日本钱币和图二中的唐朝钱币有何相同之处? (2)你还能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例子吗?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史纲要下册:(二)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含两套,解析版)

(二)中古时期的世界(含两套) A卷——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做晚祷;享用一日三餐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这一田园风光常见于() A.雅典城邦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D.中世纪西欧 解析:选D通过材料“去教堂做弥撒”“领主”“农奴”可知这是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现象,故D项正确;雅典时期并没有教堂出现,排除A项;罗马帝国时期领主不会为农奴提供晚宴,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信奉伊斯兰教,不存在教堂,排除C项。 2.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表明庄园法庭() A.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特权 C.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 D.主要是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 解析:选C由材料“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表明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故选C项。 3.西欧城市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市民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封建王权则赐给市民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市民与封建王权的这一关系最明显体现在双方曾() A.共同镇压无产阶级B.合作复兴古典文化 C.互相支持反对教会D.共同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选C材料信息表明双方互相支持反对教会,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故C 项正确。 4.“昔日无关紧要的城镇如巴黎、伦敦和科隆等在1100至1200年间规模大致增加了一倍,1200至1300年间又增加了一倍。”这表明当时() A.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已改变 B.欧洲城镇数量迅速发展壮大 C.欧洲一些城镇规模持续增大 D.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 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世纪晚期欧洲一些城镇规模持续增大,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规模增大,并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