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详细汇总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详细汇总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 & 使用价值。

①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货币的产生。

从原始社会时期出现了物物交换,但“商品—商品”的交换比较复杂而不方便,于是人们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就出现了,一般等价物用于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了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4.早期的一般等价物有牲畜、布帛、贝壳等。

5.贵金属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

6.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7.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8.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发行量过多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持续性上涨;发行量过少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物价持续性下跌。

9.货币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0.经济收支往来中常用的结算方式有:现金支付 & 转账支付。

11.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信用卡、支票。

12.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持卡人可以在发卡银行指定的场所消费,或指定的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账。

13.信用卡的优点: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14.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票据。

15.在我国,支票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16.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17.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要懂得判断国汇率上升或下降)

19.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和意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供求影响价格: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当商品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出现“物以稀为贵”现象,此时是卖方市场,价格上涨。当商品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出现“货多不值钱”现象,此时是买方市场,价格下跌。

②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其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2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的意义:每个商品者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该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生产率。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24.价格的影响

(1)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①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影响较大,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

③价格变化对相关商品需求有影响。当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时,需求减少,人们会增加其替代商品的购买,而减少其互补商品的购买。(升减替代增,升减互补减)(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当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反之则获利减少,压缩生产规模。

②调节生产要素投入。为了降低成本,哪种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生产者会增加该生产要素的使用量。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25.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根本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的收入越多,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总量就越大。

②居民消费也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会加大。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26.消费的类型

(1)按照消费方式的不同:

①钱货两清的消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旦交易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即买主自己享有。

②贷款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当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一些买主的支付能力,这些买主可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的消费。适合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人。

③租赁消费。对于一些消费者无力购买或使用次数有限不想购买的商品,可通过短期租赁,不变更该商品的所有权,而获得该商品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

(2)按照消费目的的不同:

①享受资料消费。满足较低层次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消费。

②发展资料消费。比如:上学,教育培训等消费。

③享受资料消费。

27.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②加强社会保障,激发预期消费。切实解决居民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缓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增加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8.常见的消费心理有哪些: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人们跟风随大流的心理往往能引发对某类商品或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趋势。消费是否应从众,要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消费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要考虑社会认可,要考虑代价,过分的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的。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④求是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考虑价格、质量、服务、功能、操作等,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这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9.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为了撑面子不惜举债消费而不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的行为是缺乏理智的。过于紧缩消费会使人们的需求的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倡消费要适度。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随大流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是不理智的。要避免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略精神消费的倾向。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人们将绿色消费概括成“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斗精神,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1)价格P与需求量Q的关系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②与高

档耐用品①不同程度的影响

(3)设某商品甲的互补品为乙,替代品为丙。则甲价格变动对乙和丙需求量的影

响如上图

3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有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③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生产积极性

32.社会再生产的过程

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3.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未来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

34.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④全面深化改革

35.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36.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7.公有制的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8.国有经济:社会全体劳动者共有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9.国有经济的地位和意义: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

40.集体经济:由部分劳动者共有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广泛存在于城乡工业和服务业中。它包括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1.集体经济的作用: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42.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②必须退静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4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有些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4.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军工、印钞;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矿产资源:电力、电网、电信、煤炭、铁路运输;公共产品和服务:大型水利设施,环保、城市公交;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装备制造,航天,大钢铁石化,汽车集团,国家实验室等)

45.非公有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

46.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

47.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优点: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8.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

49.完善发展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0.如何坚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见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要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51.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52.企业的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53.企业的类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54.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55.公司: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56.公司的含义:依法设立,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企业法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57.两种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1)相同点:①“有限”:指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的清偿责任。

②“合股”:拥有股份的人叫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58. 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监督机构(监事会)

59.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60.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公司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

④企业的兼并与联合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61.企业兼并与破产的意义:

①兼并: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济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62.劳动的含义和意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

63.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光荣属于劳动者。

63.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就业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取得报酬,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③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4.解决就业的措施:

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自身文化、技术素质;适应市场需要,发扬创业精神,自主创业。

65.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念: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

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66.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

67.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③休息、休假的权利;

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⑥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68.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①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者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互为前提;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

②重要保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具体途径: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

69.储蓄存款:是指居民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凭证,个人依据凭证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70.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农业,交通,建设)

71.我国居民储蓄的目的:教育,购房,买车,养老,资金安全,获得利息。

72.存款利息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73.我国的储蓄存款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74.活期储蓄是储户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不规定存期,存取的金额和次数不受限制的储蓄方式。

75.定期储蓄是事先约定期限,存入后不到期一般不得提前支取的储蓄方式。存期越短,利息率越低,存期越长,利息率越高。

77.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业务:

①存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②贷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主要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

③结算业务:经济活动中发生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收取的一定费用。

④中间业务: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结算业务。

78.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79.股东的权利:出席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权利。

80.股票投资的收入:

①股息或红利收入

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81.股票的特点:高风险,高收益

①股东参股投资取得股票后,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

②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公司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

③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

82.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83.一般来说,债券主要由期限、面值、利率和偿还方式等要素组成。

86.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87.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

88.订立保险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89.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90.经济制度决定分配方式: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91.按劳分配的含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9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93.按劳分配的意义: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是对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荣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94.公有制自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96.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社会意义:

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有利于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98.对收入公平的正确理解

①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②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收入差距不能过大,保证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和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

③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99.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和理由去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调节的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100.效率的含义:指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10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102.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②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③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

103.财政:国家的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104.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105.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106.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有些地区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和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和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在经济滞缓时,政府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发展。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经济建设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107.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108.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税利债费)109.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110.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的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②国家应该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有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国家财富过于集中,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国家财富集中过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111.财政支出: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112.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113.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

①财政赤字: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②财政盈余: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③收支平衡:完全平衡几乎不存在,略有盈余或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114.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15.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116.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三个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117.税收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①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国家必须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强制性地无偿征税。

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的利益。

118.我国税收的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119.增值税:以生产经营中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增值税=增值额×17%

120.征收增值税的意义:

①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②防止前一生产环节偷税漏税行为。

121.个人所得税: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应税项目:稿酬,工资薪金,财产转让,偶然所得,劳务报酬,财产租赁,利息、股息、红利等)

122.个人所得税征税方式:超额累进税率,比例税率

超额累计税率计算公式:

(工资收入金额—各项社会保险费—起征点)×税率—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款

124.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127.资源配置的必要性:人的需要做种多样,永无止境,但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资源。

128.合理配置资源的手段:计划和市场。

129.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130.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涨落、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竞争来实现调节的。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社会的配置。

131.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的反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132.市场的局限性:市场不是万能的。

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②枪支、危险品、麻醉品等物品的生产和流通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否则会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民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

133.市场固有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134.仅由市场调节配置社会资源的后果:

①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135.建立市场规则的必要性: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136.如何维护市场秩序:

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②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④市场参与者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同时,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13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138.宏观调控的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139.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40.宏观调控的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①财政政策:(财政部,人大,财政收支、税收、国债、补贴)

②货币政策:(利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

③价格政策:(价格变化,调整供求关系)

法律手段:①经济立法:(人大立法,出台相关法律文件)

②经济司法:(检察院、法院判决,违法处罚等)

行政手段:XX局、XX部等政府机构颁布的强制性的指令、命令、指示等。141.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①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目标。宏观上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微观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②实现总体小康水平的意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③我国当前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需要艰苦奋斗。

14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①经济发展: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生活: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③政治文明:人民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社会建设:各方面制度更完善、社会更有活力,安定又团结。

国际作用:对外更开放,更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14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

翻一番。科技进步,进入创新新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质量明显,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证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证体系基本形成。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4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原因,意义,作用?

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45.围绕主题: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①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②核心立场: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保证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146.抓住主线: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②主攻方向: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③根本途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④基本国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47.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14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生产全球化:指随着科技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许多商品虽品牌是某国的,其实是许多国家共同协作完成的。

②贸易全球化: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之中,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从一般商品到各类服务都进入了交易范围。

③资本全球化: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投资者只要在计算机上敲几个键,大量资金就可以短时间内从全球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

149.经济全球化载体:跨国公司

150.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或本地区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151.跨国公司的作用: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15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优点: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缺点:

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过年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不断加剧。

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③态度: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153.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54.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155.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买一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156.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意义: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国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新的冲击和挑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实践证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157.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的格局:对外开放现已经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59.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加转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③必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走出去”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求越来越迫切。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160.走出去的含义:通过带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