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分题型练习

《中国教育史》分题型练习

《中国教育史》分题型练习
《中国教育史》分题型练习

一、选择题

1.《新教育大纲》是哪位教育家纂写的?

A.杨贤江

B.陶行知

C.鲁迅

D.蔡元培

2. “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 ()

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

3.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4.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1842年,外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学校是( )。

A.宁波女塾

B.马礼逊学校

C.英华书院

D.格致书院

6.“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7.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什么时期颁布的?(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8.“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9.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著名的陆军军官学校是( )。

A.湖南自修大学

B.上海大学

C.黄埔军校

D.劳动学院

10.在我展现代著名教育家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 )。

A.徐特立

B.陶行知

C.陈鹤琴

D.亩沛鸿

11.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2.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期终结的?(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3.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4.“壬寅—癸卯学制”是在什么时期颁布的?( )

A.1912—1913年

B.1902—1903年

C.1922—1927年

D.1898—1899年

15.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谁?( )

A.林则徐

B.阮元

C.龚自珍

D.魏源

16.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17.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8.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 ()

A.国子学

B.宫邸学

C.四门学

D.鸿都门学

19.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20.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许多种关于人性的学说,其中“性善论”是由()提出的。

A.儒家的孟子

B.法家的韩非

C.道家的庄子

D.墨家的墨翟

2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22.“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23.“诂经精舍”是谁创办的? ()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24.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25.南京临时政府进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有()

A.维护“忠君”“尊孔读经”的封建信条

B.废除“忠君”“尊孔读经”的封建信条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 D.贯彻自由平等的民主共和精神

E.反对贯彻自由平等的民主共和精神 .

29.袁世凯复古主义教育宗旨的七条标准中最主要的两条是()

A.爱国

B.尚武

C.崇实

D.重自治

E.法孔孟

27.下列属于中国奴隶制国家——商代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B.“为政尚武”

C.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D.“明人伦”

28.有“北方贤圣人”之称的古代教育家.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孟子

29.“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下列哪位学者提出的主张()

A.商鞅

B.韩非子

C.荀子

D.孟子

30.分工思想是重要的经济思想,也是儒家教育理论中重要的思想基础,其倡导者是()

A.孔子

B.孟子

C.李斯

D.韩非子

31.壬戌学制对中学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A.改为四年一贯制

B.改为“三.三”两级制

C.升学与谋生二者兼顾

D.采用学分制

3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33.“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商代 B夏代 C西周D东周

34.“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35.《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

36.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37.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38.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

A.国子学

B.觉罗学

C.八旗官学

D.俄罗斯馆

39.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D《急就篇》

40.1880年,李鸿章奏设( ),成为近代最早的海军学校。

A.天津水师学堂

B.广东水陆师学堂

C.福州船政学堂

D.湖北自强学堂

41.下列书不属于康有为著的是( )。

A.《孔子改制考》

B.《新学伪经考》

C.《大同书》

D.《新民说》

42.蔡元培认为,新教育与旧教育的分歧焦点在于教育是否能够让人的 ( ) 得到自由发展。

A.智力

B.品德

C.共性

D.个性

43.“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隋代

B.宋代

C.唐代

D.汉代

4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45.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46.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47.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

A.杨贤江

B.陶行知

C.鲁迅

D.蔡元培

48.下列哪所学校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

A.湖南自修大学

B.鲁迅艺术学院

C.平民女学

D.农民运动讲习所

48.先秦法家教育观的主要内容有( )。

A.崇尚复古,坚持遵先王之教

B.主张废先王之教

C.反对礼乐教育

D.重视礼乐教育

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50.魏晋南北朝官学教育制度呈现的新变化有( )。

A.于太学之外创设了国子学

B.南朝出现了学馆这种新型教育机构

C.出现一批专科教育的教育机构

D.北魏正式确立了地方官学制度

E.北齐创立国子寺

51.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目的主要追求( )。

A.科举及第

B.自由研究学问

C.学作八股文

D.启蒙教育

E.讲求身心修养

52.洋务教育的性质是( )。

A.官僚性

B.封建性

C.腐朽性

D.买办性

E.保守性

53.从19世纪70年代起,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始筹办教会大学,下列不属于教会大学的有( )。

A.岭南大学

B.清华大学

C.协和大学

D.燕京大学

E.格致书院

54.陶行知为城乡普及教育而创办的两所著名的学校是( )。

A.爱国女校

B.晓庄师范学校

C.平民师范学校

D.山海工学团

E.中华职业师范学校

55.魏晋南北朝时的私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 )。

A.独尊儒术

B.多向发展

C.漫无目的

D.学风不正

56.推行九品中正制,有利于保证( )的政治持权。

A.平民

B.士族

C.小官员

D.国家

57.唐代科举考试中,采用论文形式,要求运用经书对现实问题提出看法的考试方法叫( )。

A.帖经

B.墨义

C.策问

D.诗赋

58.朱熹认为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的特征是( )。

A.存天理

B.灭人欲

C.穷其理

D.学其事

59.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60.“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6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62.“学在四夷”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63.《新教育大纲》是哪位教育家纂写的?

A.杨贤江

B.陶行知

C.鲁迅

D.蔡元培

64.1929年开始的河北“定县实验”是由下列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陈鹤琴

B.梁漱溟

C.晏阳初

D.黄炎培

65.20世纪20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黄炎培

B.晏阳初

C.梁漱溟

D.陈鹤琴

66.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点是实行了()和“积分法”。

A.分斋教学法

B.升斋等级法

C.升降斋法

D.三舍法

67.南宋书院的兴盛与发达,和教育家朱熹修复()书院有密切关系。

A.岳麓书院

B.白鹿洞书院

C.应天府书院

D.象山书院

68.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功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这位教育家是()。

A.明朝的王守仁

B.清朝的颜元

C.清朝的黄宗羲

D.清朝的王夫之

69.隋唐的科举制的特点是()。

A.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

B.只重视考试

C.荐举为主.考试为辅

D.以门策取人

70.宋朝的三次“兴学”将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中最早一次“兴学”是()。

A.王安石的熙宁兴学

B.蔡京的崇宁兴学

C.宋太宗的太平兴学

D.范仲淹的庆历兴学

71.分斋教学是宋代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成两斋,即()。

A.经斋和武斋

B.文斋和治事斋

C.经义斋和治事斋

D.文斋和经义斋

A.分斋教学法

B.升斋等级法

C.升降斋法

D.三舍法

72.清朝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撰写《劝学篇》,该书主要阐述了()思想。

A.西学渐进

B.中体西用

C.体用一致

D.排斥西学

73.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

A.中西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山西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74.提出“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的中国古代文献是《》()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中庸

75.在中国首先实行选科制的大学是()。

A.北京大学

B.河南大学

C.南洋公学

D.清华学堂

76.()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A.国子监

B.书院

C.稷下学宫

D.太学

7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的教育思想。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7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大总统孙中山先生任命的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是()

A章太炎 B.胡适 C.严复 D.蔡元培

79.从教育管理体制而言,中央专门成立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国子监。这是从()朝代开始的。

A.秦汉

B.魏晋

C.隋唐

D.宋元

80.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81.选出下列题干中错误的一项。

A.秦朝对文字所作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文字走向全国统一.规范化.定型化过程中的关键性一步。

B.秦朝时期的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C.“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属于西汉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D.“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同时,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82.西汉的儒学家董仲舒是儒学改造的关键性人物。他向汉武帝提出文化教育的建议被采纳,这就是肯定了汉朝“有为”政治的对贤良策,主要内容有()三方面。

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②人死神灭③兴太学以养士④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⑤废除“挟书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3.下列关于汉代教育家王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他认为不仅儒学学术有益于政治,诸子百家的学说同样是“治国肥家之家,刺世讥俗之言”同样需要学习。

B.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王充教育思想的一个特征。

C.王充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并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包括正性.随性.遭性。

D.在《论衡》中,他提出了一些与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相一致的论点。

84.下列句子中表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一项专门的社会活动

B.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表现着教育的原始性

C.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具有阶级性

D.原始社会的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85.法家的教育主张有()

A.以培养原始社会的教育“法术之士”为教育目的。

B.废先王之教

C.反对儒家的礼乐教育

D.以法为教

E.以吏为师

86.北宋熙宁.元丰兴学的主要措施有()

A.整顿地方官学

B.创立太学“三舍法”

C.改革科举制度

D.颁行《三经新义》

E.整顿和发展专科学校

87.宋代文教政策对宋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有()

A.促进了文化繁荣

B.进一步促进了儒.佛.道三教的融合

C.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D.导致军事实力严重削弱

E.驱使读书士子埋头读书,个个成文弱书生

88.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堂是()

A.同文馆或广方言馆

B.教会学校

C.武备.水师学堂

D.船政,机械.电讯学堂

E.新式学堂

89.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创办哪些学校()

A.红军大学

B.黄埔军校

C.苏维埃大学

D.抗日军政大学

E.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

二、判断题

1.1922年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是一部主要参考日本的学制。F

2.近代第一部由国家公布实施的学制是壬寅学制。F

3.明代的国子监学生物质待遇优厚,管束也较宽松。F

4.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T

5.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文教政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的倒退。F

6.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劳动经验、知识、技能的传授也就由学校教育来完成了。F

7. 孟子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善性”的过程。T

8. 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T

9. 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F

10. 1922年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是一部主要参考日本的学制。F

11.“积分法”作为一种学生学业考核方法,始于宋代,到元代趋于完善。T

12.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F

13. 秦朝实施“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加强了民众的法制意识,因此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进步。F

14. 讲求“真学.实学”,强调“习行”,是阮元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F

15. 中国最早创办的的新式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F

16.按时间先后,陶行知创办的主要学校有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山海工学团等。F

17.“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F

18.孟子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善性”的过程。T

19.墨家教育中所谓的“博乎道术”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教育。F

20.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文教政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的倒退。F

21.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T

22.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F

23.1922年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是一部主要参考日本的学制。F

24.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F

25.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T

26.“监生历事制度”是明代出现的一种教学实习制度。T

27.讲求“真学.实学”,强调“习行”,是阮元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F

28.“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是维新运动时期提出的。F

29.中国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F

30.维新变法失败后,所有新设学堂均被顽固派废除。F

31.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T

32.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T

33.1931年,梁漱溟到河北定县开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F

34.近代第一部由国家公布实施的学制是壬寅学制。F

35.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T

36.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F

37.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F

38.稷下学宫是战国初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F

39.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为汉高祖采纳,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教政策使儒学成为封建教育的主流。F

40.1922年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是一部主要参考日本的学制。F

41.“监生历事制度”是明代出现的一种教学实习制度。T

42.设置地方教育行政长官“提举学事司”是元代官学制度有别于宋代的特点之一。F

43.清代实学教育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批判传统宋明理学教育,而颜元则是这一思潮的重要代表。T

4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是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T

45.按时间先后,陶行知创办的主要学校有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山海工学团等。F

46.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F

47.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F

48.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F

49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T

50.“三纲五常”最初是由孔子提出的。F

51.遵守“师法”、“家法”是汉朝古文经学传授的特点之一。F

52.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T

53. 明国子监内设立有“绳愆厅”,俨然校内公堂和监狱,对学生进行审讯和惩罚。T

54.科举制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才废除的。F

55.明清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T

5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伟大变革时期,伴随着这一变革,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主要标志是官学的兴起。F私学兴起

57.东汉时期太学中的考试规定为一年一次。F两年一试

58.汉代选拔人才实行的是科举制。F察举制

59.明清国子监生员升入"率性"堂后,教学上采用百分制考核学习情况,一年内要求积满八分为及格。F积分法

60.古代科举实行八股取士是从元代开始的。F明代

61.鸦片故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物有林则徐、魏源和严复。F龚自珍

62.中体西用实质是为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而精心炮制的思想。F 维护

63.严复认为要拯救垂危的中国,一要"鼓民力",二要"开民智",三要"振民心"。F新民德

64.“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是胡适提出来的。F蔡元培

65.大力提倡并实行"大职业教育"思想的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F黄炎培

66.江南水师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F福州船政学堂

三、名词解释

1.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2.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3.黄埔军校

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创立于1924年5月,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岛上,习

惯上称之为“黄埔军校”。孙中山亲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叶剑英等一批共产党员担任了学校重要教学、管理工作。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学校共办5期,毕业生近7000人,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4.文翁兴学

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

5.性恶论

荀子提出的人性观:(一)性伪之分,性是人天生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伪是指一切通过认为而产生的改变,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二)性伪之合,表明了荀子在教育和人性发展方面的平等观,说明了教育的可能性;(三)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将人天生的恶性改为善性。

6.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古文经学

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的一个流派。是指在孔壁和民间发现的、并用古文字记载的古文经籍。

8.国子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与太学并立。教育对象乃属于统治者之子弟。

9.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试行大学院制,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并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长。大学院设大学委员会,下设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文化事业及若干委员会和直属国立学术机构。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但试验的结果并不理想,大学院制实施一年之后便不得不废止,大学区制则只在江苏、浙江两省一度试行,此后也不了了之。

10.分斋教学制度

胡瑗在太学任教7年,他以苏湖教法改革太学,把太学分成经义斋和治事斋,分斋教学。经义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经义斋的培养目标是为政府各部门,如政、法、刑、教等输送文职官员。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 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就是说,治事斋的学生,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学一个主科,同时还要兼习一个或几个副科,治事斋的培养目标是各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材。

11.北宋的“庆历兴学”

庆历兴学是在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由宰相范仲淹发起的。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规定应科举者必先受相当时间的学校教育;二是改革科举制度,规定科举考试的程序是先策、次论、次诗赋,罢帖经、墨义。三是改革太学。下诏取胡瑗的苏湖教法为太学改革的模式。

1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其要素有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它们分别显示了生活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13.私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14.黄老之学

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以道家“清净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在汉初实际上流行的是一种改造过的道家学说,称为“黄老之学”。

15.今古经文之争

今文经学与谶纬的结合改变了儒学的发展方向,必然遭到以恢复传统儒学精神自居的古文经学的反对,同时古文经学者为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博士席位,也不断与今文经学展开了争论,争论持续两汉300多年。

16.科举制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流行于宋元明清四代,有1300年历史的考试制度;主要内容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的方式选拔人才。

17.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由北宋理学家杨时所创,明朝形成的著名的私人书院。

明学者顾宪成及其弟顾允成讲学于此,并形成了有名的“东林书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密切联系、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

18.陕北公学

陕北公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组书记。陕北公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

19.程朱理学

程颐、程颢、朱熹等把古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后人称“程朱理学”

20.“西学东渐”

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过程,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不是中国社会从自身的文化教育发展出发的主动交流与引进,而是一种缺乏自觉的被动输入,其代表人物有西方的传教士利玛窦、中国的徐光启\颜元等。

21.1922年“新学制”

1922年11月,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此前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借鉴日本的教育制度),又成为六三三学制。该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该学制对辛亥革命以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该学制公布后,除进行个别调整外,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

22.稷下学宫

是战国时代一所著名的学府。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义作用的高等学府。特点:学术自由,容纳百家;待遇优厚。它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2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他在任北京大学校长广揽人才,容纳各种学术、思想,让其自由发展。同时尊重讲学自由和一切学术讨论的自由。从而把北大塑造成各种思想、各种声音都可以并存,是一个多元、开放、宽容、民主的大学。

24.京师大学堂

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由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同时附设师范斋。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人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25.抗大的教育方针

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在中共领导下,以人民战争的形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工作上的刻苦勤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掌握和运用游击战的方法,与侵略者展开人民战争的持久战。

26.中体西用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27.陶行知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28.北大的选科制

1917.10,教育部召开北京各高等学校代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课程。北大文科提出改年级制为选课制,即学分制。北大选课制规定每周一课时,学完一年为一个单位,本科应修满80个单位,一半必修,一半选修,修满即可毕业;预科应修满40个单位,必修占3/4,选修占1/4.选修科目可以跨系。蔡元培主张仿效美国,这体现其“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落实“沟通文理”思想的具体措施。

29.“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这句话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口号,出自魏源写的《海国图志》。就是学习制造和使用洋人先进的技术(武器)来打击制约洋人。

30.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等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31.王安石与三舍法

是王安石在北宋神宗年间举行“熙宁兴学”提出的。其中一项改革措施即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太学分为外、内、上舍。是在太学内部实行的开舍升降制度。有利于太学学生的平常学习,对后世影响深远。

32.八股文取试

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

33.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称为“理学三先生”。

34.庚款兴学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 年, 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 ." 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35.明人伦

是王守仁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之外无学。

36.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7.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等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38.朱子读书法

朱熹一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捉紧用力、居敬持志。

39.连中三元

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都夺得第一名,即为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衔。这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笼络读书人,忠于朝廷的一种文化手段。

40.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41.京师同文馆

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同时恭亲王奕?等人建议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同文馆。

42.乡举里选

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议,於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下令郡国举孝察廉,从此察举成为定制,「察举」又名「乡举里选」,汉代的察举及徵辟制以德行为主,才能为辅,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无形中鼓励士人重视气节,敦品励行。

43.选士制度

中国清代以前历代统治阶级按照一定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开始于西周,历经荐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几个阶段。

44.博士

秦代至汉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秦始皇时,有博士70人。汉代博士为太常属官,官秩为六百石,员额多至十人。汉代武帝采用公孙弘建议,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到了唐代,设置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另有律学博士、书写博士、算学博士,府学、州学、县学博士之称,均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学传授儒经学官的专称。

45.经学

汉代官学的经典内容,儒家的“五经”。

46.学政

又叫督学使者。清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

47.四书五经

宋代教育家朱熹整理出学校教育的经典书籍。有《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成为后世儒家教育的经典著作;汉代董仲舒制定的考试内容之一,诗、书、礼、乐、易。

48.监生历事

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49.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为“六经”,(“六经”中的“乐经”因在秦以后就已经散失,所以后世去掉“乐经”,使“六经”变成了“五经”),“六经”可以说是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上古文化的集萃和精华,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正宗思想,被后世儒家列为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也是道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根基和源头。按南怀谨先生的说法,“六经”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

50.学在官府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1.六学二馆

唐代中央官学的设置,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和书学,以及广文馆和弘文馆。

52.学田

学田制度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财政史上的一大创举. 学田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封建时代办学经费的困难, 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同时更有利于封建国家运用经济手段,从文化教育上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53.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54.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二月。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又借汉灵帝酷爱辞、赋、书、画的缘由,办了这所新型学校。

55.容闳

广东珠海人,1835年就读于香港马礼逊学校,后被选送到美国耶鲁大学,成为毕业于美国第一流大学的中国人,1872年,容闳积极倡导并组织了中国近代由政府首次官派的幼童留学生,其积极提倡学习西方文化。

56.苏湖教法

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主持两地州学期间,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的统治人才。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等科,主要培养各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这是中国教育史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制度。

57.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抓住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58."学而优则仕"

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59.“三、百、千”

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三字经》相传为宋人王应麟作,三字为句,易于成诵,内容非常全面。《千字文》是从王羲之遗书中选录1000个完全不同的字,按四言韵语编成,每一句都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百家姓》相传是北宋时编著的,集有单姓408,复姓30。《千家诗》题材广泛,文字浅显,很适合儿童朗读、背诵。这四种书是明清时社会上使用最广泛的蒙学教材。

60.农民运动讲习所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讲习所采取短训班的形式,从1924年到1926年共在广州举办了6届,后又在武汉举办了第七届,毛泽东同志主持了第6届、第7届。农

民运动讲习所总共培养了1600名毕业生,为中国农民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

61.大职业教育主义

1925年12月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该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个思想基础。

62.颜元的“实学”

颜元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他深刻地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竭力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他的实学是指真实的学问、踏实而有根底的学问、实用的学问。

63.独尊儒术

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64.《三字经》《千字文》

中国传统教育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南朝梁武帝时期(502 —549 年),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为《千字文》。《千字文》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用四字韵语写出,很适于儿童诵读,后来就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

65.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四心”是“善”的开端,由“四心”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也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所形成的。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四端,但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会向“善性”的方向发展,要真正拥有“善”还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扩展。

66.“抗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干部学校﹐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于1936年6月在陕北瓦窑堡(今子长县)成立,当时叫“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的学制,一般为六到八个月。1937年国共双方确立了二次合作的方针,抗日红军大学迁往延安并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67.西南联大

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的大学称为西南联大。

68. 1872年幼童留学美国

1854年容闳提出的“留学教育计划”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并在上海成立了“总理幼童出洋肄业局”,由容闳和陈兰彬等人负责此事。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第一批官派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根据洋务运动的切实需要,第一批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由于美国化严重,1881年,清政府将幼童们全部撤回。

69. 《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70.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来的。“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四、简答题

1. 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1、“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

2、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3、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2. 王守仁儿童教育观的基本主张。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首先,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其次,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第三,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第四,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3. 严复科学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严复提出要培养德、智、体兼备的国民,以实现救亡图存,进而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指摘八股考试,比较中西学风(提倡西学独立思考精神,采用观察、试验、实测、归纳等实证方法的近代科学精神,不要只注重知识积累);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倡导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要一体学习,对西方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

4.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内容的影响。

(1)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2)教育普及有所发展

(3)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a、学校教育中推行白话文和国语。

b、中等教育开始注意科学和实用。随着初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在小学中开展起来

(4)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北大的成功经验)

5.春秋战国时期科学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

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6.如何评价科举制度?

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7. 隋唐科举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

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8.宋代书院的产生及其教育特点。

①书院既是教学机关,也是学术研究机关。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是书院最显著的特点;

②书院建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互相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百家争鸣精神;

③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力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④书院师生朝夕相处,师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感情深厚。

9.分析晚清留美幼童的派遣及其历史意义。

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

是在容闳的倡导下进行的,为中国近代幼童留学开辟了新的篇章。

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10.东林书院的办学特点是什么?

(1)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

(2)推崇程朱理学,反对当时流行的王守仁“心学”。

(3)容纳各种实学。

(4)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11.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述评。

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

①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

②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③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

④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

⑤改进了教学方法。

12.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

(2)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3)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简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①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其基本思想,②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③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④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力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①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牟页引时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③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14."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②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③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④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⑤派人出国游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⑥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15.宋代书院的产生及其类型。

1、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的名称始于唐代,但只是校刊、收藏经籍的场所。书院作为一种教学机关,是从北宋开始的。由于北宋初期官学荒废。士子无求学场所,宋代理学的传扑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场所,加之佛教祥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作为教学组织的书院便应运而生。宋代书院有私办、官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初期组织比较简易,主持人亦是教学者,通常称为山长,亦有称洞主、院长、堂长。书院的讲学多力求通义理,而不是参加科举,因而在教学上形成与官学不同的显著特点:①书院既是教学机关,也是学术研究机关。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是书院最显著的特点;②书院建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互相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百家争鸣精神;(③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力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2分)④书院师生朝夕相处,师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感情深厚。

16.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八股文通称制艺或时文,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作文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者必须"依经按传"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不能作任何发挥。(2)明清八股文取士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读书人终

日沉溺于八股的套术之中,严重地败坏了学风。发展下去,侥幸奔竞之风盛行,严重妨碍学术的进步。

17.简述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18.唐代的学校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①唐代完备的学校教育主要由六学二官组成的中央官学体系,使社会各阶层重视学校教育,有利于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

②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意识,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地位;③学校教育面向中小阶层开放,有利于加大统治阶级的基础。

19.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

梁启超特别重视确定教育目的,曾与《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他首先认为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其次,他认为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最后,他认为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这种国民须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品质。克服中国人在专制社会中形成的品格缺陷。他认为只有造就出这样的新民,才能拯救国家的危亡,振兴中华民族。

20.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主要有:(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许多新的创造。

21.朱子读书法的内容是什么?

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己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

22.简述北洋军阀政府的封建复古主义教育措施。

恢复尊孔祀孔;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重新确定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要适当展开阐述)

23.列举秦朝的文教政策。

(1)书同文

(2)行同轮

(3)设三老以掌教化

(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4.列举汉代教育家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的“对贤良策”。

汉代“对贤良策”与选士的制度。董仲舒提出三条建议,后成为汉代的三大文教政策:(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二)兴太学以养士

由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25. 简评“五四”时期的平民运动。

平民教育思潮

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里反应和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1919年北京高师教职员和学生的平民教育社。目的是让老百姓享有教育的权利,获得文化,改变生存状况。

26.列举中国近代史有影响的现代学制。(时间.人物.名称.意义)

1902年,壬寅学制,近代最早的现代学制;

1904年,癸卯学制,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现代体系的学制

1912年—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的学制,蔡元培主持。

1922年,“新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我国近代史最完备的学制。

27.简述韩愈的“性三品”说及教育作用。

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他反对绝情禁欲,主张以道德规范来节制情欲。《原性》论述人性三品,借以说明教育的作用和规定教育权利。论述人性问题时把性与情并提,以性为情的前提。性和情的关系完全相应。

它成为其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表现在:A.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B.由人性规定教育的权利。人性等级不同,教育作用不同,教育的实施局限在一定范围。C.由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要发挥人内在的善性,以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本。

28.简述洋务学堂的名称及特点。

(一)外国语(方言)学堂

1、京师同文馆

2、上海广方言馆等。

(二)军事(武备)学堂

1、福建船政学堂

2、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等。

(三)技术实业学堂

1、福州电报学堂

2、天津电报学堂等。1、培养目标上,造就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缺陷:缺乏全国性的统一规划和学制系统;仍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原则。;学堂具有封建官僚习气。

29.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在教育上平等;要求在教育中尊重个人,以儿童为中心;不划一单调的模型塑造个人;学校教育尤忌“随便教育”。

B教育的平民化,以平民为教育对象,教育不限于学校范围

C教育的实用化,强调从社会生活和实际能力出发,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能力,提倡务实教育。

D教育的科学化,用科学精神分析中国教育现状。

30.三、百、千、千指哪四本蒙学教材?

"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三字经》相传为宋人王应麟作,三字为句,易于成诵,内容非常全面。《千字文》是从王羲之遗书中选录1000个完全不同的字,按四言韵语编成,每一句都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百家姓》相传是北宋时编著的,集有单姓408,复姓30。《千家诗》题材广泛,文字浅显,很适合儿童朗读、背诵。这四种书是明清时社会上使用最广泛的蒙学教材。

31. 根据韩愈论教师,指出现代人何以为师?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

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32.论述韩愈的师道观。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33.评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涵义。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搞好教改实践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各种教育思潮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

34.简评宋代三次兴学及其意义。

答: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③改革大学。北宋第二这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35.简述鸦片战争之后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1分)②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1分)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1分)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孙培青版)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庠和成均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X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 诗__》、《__书_》、《_礼_》、《乐》、《_ 易_》、《_春秋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C)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C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D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B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为一名教育新人,读一读我国五千年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肯定是十分必要的。国内最权威的教育史应当是华东师范大学孙培青教授所著的《中国教育史》。该书再版多次,全国发行数百万,是国内以及国外学者专家研究中国各阶段教育的重要资料,也是教育者从教的重要参考。这本书是笔者的一位教育学研究生朋友推荐的,由此可见,此书也是引领国内教育史研究的模范。 下面来谈一谈我对本书的具体把握。本书将我国的教育历史主要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原始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第二,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第三,封建社会末期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下又详述了各朝代的教育状况,下至村学社学,上至国学州学,描述全面且详略得当。在这三个阶段当中,第一阶段属远古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教育萌芽并对文明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进程却十分缓慢,也是各个阶段中时间最长,成效最小的一个阶段。第二阶段也就是从夏朝开始直到清朝被推翻前夕的四千多年,这一阶段,是华夏文化繁荣大发展的阶段,也是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朝代更替,随之而来的也是文化的不断替换与更新,有数之不尽的教育范例,例如赫赫有名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稷下学宫”等教育的直观反映,也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学术流派和教育大家,儒道释三家最为著名,然儒家最终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统领文化和教育达两千多年,创始人孔子也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师之表率。本阶段初期和中期,教育对于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是具有较大积极意义的,但到了后期,则完全沦为了禁锢人民思想的枷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以致最后被推翻,重塑。第三阶段是从清王朝覆灭前夕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清末洋务运动到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这九十年间教育的发展过程。这一阶段是个阶段中时间最短,但发展跨度最大的阶段,也是中国的教育向世界教育靠近的艰难过渡阶段。在这九十年当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历史巨变和社会革命。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下,教育的发展也是风雨飘摇,极不稳定。但正是伴随着社会巨变,教育也脱胎换骨,有了全新的发展。由落后的且严重阻碍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的古代封建教育逐步进步到与世界大方向接轨的近现代教育。在这一阶段中有几点不得不提。第一,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两大运动中,早期觉醒的民族资产阶级尝试以改革的方式保住政权和改革教育,虽然最后都被封建反动势力打压下去,但是这毕竟是从无到有的突破,新式学堂和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渗入了落后的东方教育。第二,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知名学者教育家在尊孔复古的思潮兴起时引导发起的,大范围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

习题集锦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六经) 二、单项选择题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第一章 (1) 第二章 (2) 第三章 (3) 第四章 (4) 第五章 (5) 第六章 (6) 第七章 (7) 第八章 (8) 附录: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10)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 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虚壹而静: 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三纲领八条目: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7、教学相长: 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 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及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一读起 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 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

想知道的。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 1换一种眼光看 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两次鸦片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然而,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其适合

小升初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六年级小升初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 cc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2 “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父亲那时的心里活动,组织好语言,写在下面:3.第二段中,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4.第三段中父亲所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如何怎样理解“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 《默读父亲》答案 1、父亲为生病在床的我买冰棍父亲躲在学校操场的大树下默默关注我的颁奖典礼父亲给我买收录机,并教育我不要和人攀比 2、略 3、为父亲爱子之行为而感动,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 4、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可以生存、长大,人活着要有志气。(意思对即可) 5、父亲对子女的爱和做人要有自尊、活出男人的伟岸,不与别人攀比的人生态度,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决心像父亲那样生活、做人。 二、阅读《母亲? 我? 狗》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1原始时期的教育 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 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趋于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向阶级社会的教育方向转变。 2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中国奴隶制社会开始于夏朝。社会的阶级分化,是造成教育发生分化的直接原因。原始社会那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由国家来组织和管理,少数贵族才有享受学校教育的特权,其目的是培养、训练居于奴隶之上的统治者。多数从事体力劳动的民众被排除在学校之外,只能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接受生活教育和统治者施行的教化。 奴隶社会的教育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兴衰过程。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的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到春秋时代就渐趋没落。商对夏的教育制度有所继承和发展,周对商的教育制度又有所继承和发展,西周教育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且具有特色的典型代表。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西周按行政管理系统,分设国学与乡学,不同等级学校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按贵族子弟不同年龄阶段,分设小学、大学,教育内容有习小艺与习大艺之别,而其要求是先后贯通的。西周贵族教育制度在当时是世界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范文 一读起 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 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

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 1换一种眼光看 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两次鸦片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然而,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其适合与否,总有社会这部不断前行

小升初最新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最新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1.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尤天晨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了针孔在那儿,可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朝夕相处: (2)畅通无阻: (3)行云流水: (4)文思泉涌: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3.这篇文章是按______顺序写的,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作者把母爱比作______,你把母爱比作______。 4.请从表达效果上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画线句。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成均”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夏商的教育 ①夏代的教育 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 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 ②商代的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 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二、西周的教育 ①西周的社会 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②西周的学校制度: 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强调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

333教育综合_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 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 答:形成于夏代。历史性变化: (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数 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 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 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 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而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更新需要私学的兴起。与官学相比,私学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工、农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私学在组织上政教分设,教育对象为平民,私学的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是专业化的脑力劳动者;教育思想上,私学思想自由,各派有自己的的教学思想、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上,私学教育突破了“六艺”教育,传授各派政治观点;教育场所上,私学无固定场所,以教师为中心,可自由流动;私学目标是培养多规格人才。 4.孔丘在教育史上有哪些贡献? 答:1.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大规模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 4.培养从政的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强调学思行相结合;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8.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 9.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10.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方向; 11.要求教师有良好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学而不厌; 12.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第三章 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战国时期是社会大转变时期,生产力大发展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战国还是一个思想科学文化大繁荣时期,战国时期各政治集团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竞相网罗招致士人、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拜师求学,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百家争鸣,各家各派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进行施教,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与兴盛(养士之风盛行与百家争鸣)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学问》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解国内外教育史、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流派,尤其那些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及其思想何其重要!当然,仅粗略读过《中国教育史》的我远未达到“明智”的境界,但知识具有力量,历史的确让人深受启发,我深刻认识到两点: 首先,教师应具备批判性思维。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清末新政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全盘否定孔教直至后来的全面推崇“西学”都是走极端的体现,倡导者虽出于改良社会现状目的,然而也不能不说矫枉过正了。或许如陶行知先生那样,一方面接受西方“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结合我国当时社会现状,在理清“教育”与“生活”关系之后,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符合我国实情的教育实践理论才是可取的。生活在被各种信息包围的时代,批判地看问题,批判地接受信息,批判地采纳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不盲从,不生搬硬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选择、有效地实践,这是多么重要。 其次,教师应有开阔的视野。近现代在教育上有所建

树的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梁漱溟、陈鹤琴、陶行知等无不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既有先进教育思想又关注国内社会现状、善学善思的才学满腹之人。身为教师,我们当向前辈学习,敞开心胸,不仅关注教育领域,更要了解人文社科各个方面;放眼古今中外,学习范围不局限于当前的方寸之地,开阔眼界,吸收并蓄。这不仅为提升个人素养,更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一丝精彩! 上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人士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接受教育并不只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一思想在世界产生深刻影响。我想教师基本是我一生的职业了,我这一生就做好一件事——把“书”教好,可是,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厚的积累作基础,教好书谈何容易!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 (一)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 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 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 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 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 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 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 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 瞬间--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把_________比喻为_________的宴席。把_______比喻为_____的快餐。

中国教育史论文

中国教育史期中作业 ——《试论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姓名:张海涛 专业:历史学 系别:人文学院历史系2011级“专升本”班

《试论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姓名:张海涛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创立,对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随着科举制的产生、发展与不断完善,相应的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制度、模式以及学校教育在各时期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改变。可以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而研究清楚他们的关系,对研究中国教育史的意义也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 科举制度;学校教育;乡贡;三舍法;国子监;价值取向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举制度本属于政治制度,或者说,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将政治和教育联系起来的桥梁。国家通过科举考试制度确立了一个“贤才”的标准,并以功名利禄加以隐忧,因而对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或者说,教育就据此标准进行培养、造就和输送。当然,教育中对“贤才”标准的多样化研究也会影响到衡量“大贤”之“量才尺”的确定。但总的来说,科举考试体现着社会对其成员资格的要求和认定,大规模社会考试还昭示出社会对所需“贤才”的标准和要求,进而成为人才选拔和推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选拔性教育,科举考试在其发展的全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哪一种制度像科举制那样长久深刻地影响当时的世道、人心和风俗。因而,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学校教育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一千余年影响深远。 在科举时代,科举不但决定应举者个人的前途和家族的兴衰,而且还左右了当时的教育,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士风和文化。甚至说1300年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的进步和落后,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科举及其所衍生的科举文化的影响,也不为过。科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或者说,科举由传统文化所孕育和当时社会政治需要所催生,诞生之后又对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的社会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因为科举在1300年间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有不少学者将隋唐至清的历史称为科举时代,将当时的社会称为科举社会,将当时的文化称为科举文化,将当时的教育称为科举教育。 “科举”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即从西汉以后分科目察举或制诏策试人才任予官职的制度;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即从隋代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和反思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和反思 摘要: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奠定了教育史学科的基本体系,第二次研究高潮是恢复性的,促进了教育史学理论的发展。在第二次研究高潮中,研究者只有提高理论素质,突破历史、教育学科界限,从历史学走向社会学,教育史学科才能真正取得长久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高潮;史学理论 从甲骨文对中华民族教育活动的记载开始,中国教育史学便开始漫长的孕育时期。由于中国教育一直依附于政治,未出现学科专业分化,教育史学一直未能成为一个专门学科。19世纪后半叶,随着近代西方学科分类方法的传入,尤其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新式学堂中有了专门的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育学科才呼之而出。在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过程中,为满足1904《癸卯学制》中“大学堂、进士馆、师范学堂课程中必需设教育史科”的需要,一大批传统学人,在新史学思潮启迪及日本学者对中国教育史研究热潮的带动下,开始第一次致力于 中国教育史的研究。1901年,史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杂志——《教育世界》,并陆续发表有关教育史、学术史的论文,开学人研究中国教育史之先河。1910年湖北学使黄冯箕提出设想、后由两江师范学堂课务柳诒徵着成的《中国教育史》则标志着中国教育史学科在学术界地位的最终确立。 从1904年至今,中国教育史研究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百年以来人们在对中国教育史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历史研究本身历史、即中国教育史学史的关注。中国教育史学史发展的近百年可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回顾近百年以来这一学科研究高潮的特点对于今天教育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民国时期教育史研究第一次高潮的出现及特点 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时期从1904《癸卯学制》颁布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在这段时间中,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启蒙、发展、兴盛到停滞的过程,并形成了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五四运动”后,王朝更迭的政治动荡开始折射于中国学术界。中国教育史研究除继续翻译日本着作外,开始学习美国,出现了以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研革史》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史专着。民国《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后,上海商务印书局、中华书局竞相出版师范学校教育史课本,教育史研究初次形成热点。这为1920年到1937年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第一次研究高潮打下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被梁启超称之为“全民族人格觉醒的新时期”。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界全面觉醒、社会革命风起云涌,形成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思想最为自由的时代”。得益于时代熏陶,中国教育史学科在这一时期也摆脱了简单模仿日本和欧美教育史研究的模式,开始在学理上走向成熟,其中不少研究成果时隔半个世纪依旧为教育史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