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新闻史-黄色新闻的泛滥

世界新闻史-黄色新闻的泛滥

世界新闻史-黄色新闻的泛滥
世界新闻史-黄色新闻的泛滥

“黄色新闻”在中国都市报中的泛滥

摘要

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思潮。黄色新闻记者在标榜关心‘人民’的同时,却用骇人听闻、华而不实、刺激人心和满不在乎的那种新闻阻塞普通人所依赖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它是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观刺激的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使严肃新闻的比例减少,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在新闻标题、字体字号颜色撒谎能够制造卖点,吸引读者眼球,画面低俗煽情,富于故事性、情节化。我国最近发生的杭州扑克牌女尸案和海南小学校长带6名女生开房案都是我国都市报中黄色新闻的代表。

关键词:黄色新闻负面影响扑克牌女尸小学校长

一、黄色新闻定义及发端

(一)黄色新闻的由来

黄色新闻起源于美国,来源于纽约的两大报纸———约瑟夫·普利策的《世界报》与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之间的竞争。赫斯特为了战胜普利策,不仅以创纪录的高薪挖走了《世界报》星期刊的全班人马,而且把该报赖以成名的滑稽连环画《霍根小巷》中的主人公“黄孩子”换到了自己的报纸上。普利策一面以侵犯版权为由把赫斯特告上了法庭,一面请人另为《世界报》星期刊画连环画。一时间,两份报纸上都出现了那个东游西逛、面带微笑的“黄孩子”,从商店的橱窗到戏剧的舞台,“黄孩子”泛滥于纽约。人们一看到“黄孩子”,就想到了《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想到了那种流行的耸人听闻的新闻,“黄色新闻”一词从此流传开来。

(二)黄色新闻的定义

黄色新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史上。埃默里父子在《美国新闻史》中就写道:“从最坏处说,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思潮。黄色新闻记者在标榜关心‘人民’的同时,却用骇人听闻、华而不实、刺激人心和满不在乎

的那种新闻阻塞普通人所依赖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把新闻变成适合报童大声叫卖的东西。”这是从一般性质意义上给黄色新闻下的较为准确的定义。

我国学着给黄色新闻的定义为,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观刺激的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这一论点准确描述了黄色新闻的显著特征,很直观地为读者展现出了黄色新闻的轮廓。

二、黄色新闻负面影响

1、作为人类新闻史上的一个必然经历的阶段,“黄色新闻”有其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其运作手法上。为了扩大报纸的销量,“黄色新闻”十分注重强烈刺激感官的渲染手法,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战争、犯罪和天灾人祸等新闻。同时,运用 19 世纪问世的摄影术和图片制版技术条件,滥用新闻图片,且大量采用未经授权或真实性可疑的图片,用以造成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因此,很多传媒学者认为,“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闻思潮,多半与沾色带暴的低俗化和媚俗化联系在一起,地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了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2、软新闻的流行。即严肃新闻的比例减少,将名人轶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为追求轰动效应,一些媒体有意无意夸大其词,演绎情节,表现出追逐低级趣味的倾向。“热情”报道各种带有色情、暴力内容案件的情况是不少的。结果使得色情、暴力的东西成了看点。

3、标题猎奇猎艳。一些媒体主观上将部分受众的低层次需求放大为绝大多数受众的需求,将受众想象成一群充满七情六欲而急待宣泄的人。为此不断制造卖点,纷纷抛出“杀手锏”,在新闻标题上较量“攻客”、“留客”的看家本领,企图在受众扫描式和跳跃式的阅读中抓住受众眼光。除了运用线条、色彩、字号使标题抢眼醒目外,不少媒体更频频使用和暴力色情挂钩的字眼,如“性”、“血”、“奸”、“杀”、“暴毙”、“猝死”、“美女”、“畸恋”等等,以此强化标题的感官刺激,满足受众的原始兴趣。媒体在报道类似消息的同时,总不忘配发上血淋淋的案发场面或是赤条条的裸体图片。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媒体在猎奇、猎艳心

理下,新闻标题不仅渲染暴力情欲,显现粗俗化倾向,而且还不时流露出对人文关怀的漠视和对苦难的调侃。

4、图片(画面)低俗煽情。对于报纸来说,不仅大量的图片正在挤占文字,宣告“读图时代”的到来,而且为了提高视觉冲击力,一些诸如灾难现场的血淋淋的照片也被刊登。目前我国许多网站以煽情性的标题示人,对很普通的新闻也加以渲染、夸张,导致题文不符,甚至出现滥用图片、伪造新闻的现象。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刺激受众感官,从而带来所谓的注意力经济。⑹

5、行文情节化、故事化。即强调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细节化和情节性,并运用悬念、夸张、渲染、煽情的文学手法娓娓道来,力显媒体的感人魅力,让受众在媒体所精心编排的曲折情节中获得媒体期待的心理效应。目前,这种“娱乐化”写作风格在法制新闻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媒体透过“大特写”、“大扫描”,将一个个严肃的法律案件包装演绎成一场场惊心动魄、耸人听闻的“碎尸案”、“离奇死亡案”、“桃色风流案”,并对案件犯罪情节细节极尽渲染铺陈,而对案件所带来的警示作用却往往惜墨如金,极少深入剖析。

三、中国黄色新闻的报道及分析

(一)杭州扑克牌杀人案

在2013年3月15日余杭警方在余杭区世纪大道良熟村路段路边绿化带发现一具女尸,尸体身边还有3张扑克牌:黑桃5、方块J、黑桃K。死者为女性,年龄25岁左右,长卷发(焗黄),身高158厘米,鼻左侧穿孔,上身穿粉色呢质小西装,下身穿黑色裤袜,右手食指戴银白色戒指,左手虎口有纹身。而当时发现的神秘女尸身旁的三张扑克牌不仅引发了街头巷议的热潮,更在网络上持续成为全国的焦点。⑷

后刑警大队决定上网公布案情,请广大群众帮忙破案。百度贴吧纹身吧,纹身发烧友们对死者身上的两个纹身进行了“会诊”,认为“该纹身为路边摊产物,不是大师级作品,图案没有特定含义。”新浪网友@时尚的大老虎积极动员身边的朋友,利用行业资源,对死者的衣物品牌进行了全面的搜索,查到了死者身上外套的服饰加工信息。神通广大的网友甚至查到了淘宝网上的销售记录:“这背心,淘宝上只有两家店在卖,一家在江苏,一家在湖州。你们可以查查看。”而关于现场那扑朔迷离的三张扑克牌,5、K、J,被许多网友诠释为“快救我

(KJ5)”的谐音。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天意?这是死者留给世间的最后一份讯息吗?网上有10万网游对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甚至还有人说是死者的二叔杀害的她,大家将一个刑事案件炒成了一道数理难题,而最终凶手小何说:“我也看到了相关的报道,我都不知道现场为什么会有扑克牌?”“我只记得我的抽屉里原来就有扑克牌。当时,我很紧张。我用抽屉砸她,可能就是那时撒落的,或者她无意抓落的……”

所以那三张扑克牌是毫无意义的,却在案情很紧急的时候被当成了重要的线索,一直到案发后的4月23日刑警才证明女子的身份,抓捕到了凶手,这四十多天中到底浪费了多久我们不知道,但是我觉得那些流言夸大了事实,甚至是歪曲或者引导事实,将本身的刑事案件新闻硬生生的扭曲成了黄色边缘化的猜谜新闻,如果凶手在网上听到了这些风声,害怕的跑掉了,那不是更加大了破案的难度吗?

(二)海南小学校长带6名女学生开房案件

2013年5月13日,有媒体报道海南万宁第二小学校长陈某鹏与该市房管局工作人员冯某松,于8日晚间带6名小学女生开房,女生下体遭到伤害,疑似遭遇性侵。两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猥亵未成年少女,已被警方刑事拘留。经法医鉴定,犯罪嫌疑人并未与六名女生发生性行为。14日,该事件的监控画面曝光。从警方提供的监控录像可以看到,陈姓校长先拿两张房卡上来,随后这四名女生也坐电梯上楼,其中一人可能不舒服蹲在地上,等到达楼层后被另外一人扶着去了房间。录像还显示,这名陈姓校长进入其中一个房间,警方称当晚两名女生和校长同住,其中一人和他熟识。⑸

在这次反反复复的案件中,包括中国青年网、人民网、凤凰网等知名媒体都对事件进行了内容详实的报道,受害者的所在学校班级、父母甚至是地址都被大家知道的清清楚楚,我记得我国宪法有规定对未成年犯罪是有保护的,那么,未成年受害者就不被保护了吗?各种新闻报道以及各方反反复复、变来变去的口径,受伤害最大的是那些孩子,现在这条新闻炒得这么火热,不知道大家对那几个孩子的未来考虑过了吗?我觉得把孩子的情况都公布出来了,至少她们不会在那个学校上学了,转学后还要担心被人知道,长大后也会有心理阴影,记者虽说报道的目的是指责犯罪嫌疑人,但是从客观上来说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而且

不能修复和弥补了。

近年来,类似于边缘化的黄色新闻出现了不少,还有各种大学生跳楼事件、员工跳楼事件、什么杀妻事件、家庭暴力事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每当一件例如跳楼事件发生并报道出来后,各种跳楼事件都被报道出来,甚至是以前发生的也都被翻出来,看到一个报纸报道类似事件成功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各种媒体也都开始争相报道,结果就是大家对现在的社会越来越不满,越来越恐慌,甚至是引导了一些心智不坚定的人并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逃避手段,造成的悲剧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更不要提纷繁复杂的娱乐圈的什么门事件了,那更是纯粹的黄色新闻,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同样是很大的。而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亮黄色新闻现象在我国互联网沉渣泛起,其危害更是不容小觑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莹.张树楠.浅议网络黄色新闻之危害.[J].商品与质量.2012(5):108

[2]张晔.雷淑霞.浅析黄色新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4):40-41

[3]赵玉岗.浅析如何正确评价“黄色新闻”.[J].绥化学院学报.2011(12):74-76

[4]陈雷.柏建斌.内地网游帮助破获杭州扑克牌案.[N].钱江晚报.2013-04-25. https://www.doczj.com/doc/772012590.html,/society/1/detail_2013_04/25/24621627_0.shtml

[5]杨雪.海南小学校长带6名女学生开房.[N].中国青年网.2013-5-14. https://www.doczj.com/doc/772012590.html,/gn/201305/t20130514_3227566.htm

[6]潘钧.我国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黄色新闻”.[J].东南传播.2009:81-82

英国史-新闻史考试重点

英国史 第六章英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早期的报业与封建压制 1. 威廉.卡克斯顿:1476 英国第一家印刷所英国印刷术的先驱 英国广告的创始人翻译家和出版家,1481年出版了第一本图解的英文百科全书《世界镜鉴》。 2. 巴特:1605年,出版不定期新闻书《约克郡谋杀案》 《每周新闻续编》,连续出版23期以上,标志着英国报业的又一进步。 《国会新闻》的编辑工作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位报人。 3.《每周新闻》: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这也是news 作为“新闻”之意,第一次用于刊名,从此流行开来。 4. 皇家特许制度:英控制印刷出版的措施。1528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须经过特许,才可出版。1557年,玛丽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公司的会员,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 5. 星法院: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独立为皇家出版法庭 ,即"星法院",以加强封建统治。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也就是著名的“星法院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如一切印刷品均须送皇家出版公司登记等。该法令一直维持到1640年,在54年间成为英国出版自由最大的桎梏。 第二节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报刊 一. 革命爆发初期(1640-1649) 1.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类相互对立的报刊,国会派报刊和保皇派报刊。而其中国会派报刊占大多说。典型代表: 《国会纪闻》主办人塞缪尔.派克被称为英国第一大记者。 《信使报》时代:保皇派这一时期出版的反击国会派的报刊都是以此为名。 3. 约翰.利尔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平均派领袖,也是杰出的出版自由战士。平均派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村中下层农民利益的代表 他坚信天赋人权,其著作从人权的观念出发,提出取消国王和上议院 ,呼吁自由,民主.实现信仰自由等要求。他被称为“生而自由的约翰”。 二. 克伦威尔独裁时期(1649-1658) 这一时期是报业的发展低潮。皇家特许公司恢复特权。 在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下,只允许出版两种官方报纸:《政治信使报》和《公众情报者》。这两种周报的主编同为奈德海姆。他在伦敦创办英国第一家以刊登广告为主的《公共广告》周刊,被认为是广告报的始祖。 三.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 1. 这一时期保皇派的两份报纸被指定为官方刊物,《国会情报员》和《大众信使》。 2. 1662年,又颁布“特许制法令”,严厉管制报纸,并发行新的官报——《牛津公报》。 3. 《牛津公报》:1665年创刊,是英国历史上第一张报纸。他改变 了过去新闻书的形式,为单页两面印刷。逢周一周四出版。第 二十四期起迁回伦敦,改名《伦敦公报》。后又改为每周四次

美国现代报业竞争与黄色新闻浪潮

?问题探讨?新闻知识(2003.8—9)美国现代报业竞争 与黄色新闻浪潮 王蕾岛zl移 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导致廉价报刊在19世纪30年代的应运而生。l9世纪中叶,随着资产阶级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美国报刊大众化趋势增强,报纸种类大量增加,报业呈现出新的繁荣局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报刊经营全面转上商业化轨道,商业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美国报业的主体。 日益加剧的报业竞争以及报业初期垄断现象的出现,使发展于煽情主义新闻基础上的“黄色新闻”迅速演变成美国现代报业的一种主流新闻样式。美国新闻史上曾出现两次典型的黄色新闻时期。 一、19世纪末一20世纪初美国报业竞争 l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城市的兴起,通讯工具的大发展以及大企业巨头的出现等等。美国由此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整体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兴起、经济的发展、移民的大量涌入及教育的普及,使美国报业拥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由近代报业演进为以商业报纸为主体的现代报业。 1、报业发展的特点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阶段,是美国报业发展中的重要转变时期。报纸的种数越来越多,其发行量成百倍增加,报纸的普及率空前扩张。报纸主要由社会力量创办,其经营纯粹商业化,主要依赖广告费和发行费。 从1870年至1900年,全美报纸数目增加了3倍,每天的销售量增加近6倍,报纸订户从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0%上升到26%,周刊数目增加了2倍。①据统计,1880年全美报纸有7000家,到90年代增至12000家。@与此同时,报纸销量也在飞速上升。所有日报总销量从1870年的260万份上升到1900年的1500万份。③由此美国报业形成一条“90年代的分水岭”,它标志着美国资本主义新闻事业进入现代化的时代的进程已经完成。 在激烈的竞争中,许多报纸逐步兼并集中,出现了拥有多家报纸的报业集团,报业的初期垄断开始发展。因此,报业的商业化、社会化和垄断趋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现代报业的主要特点。 2、报业竞争的后果 这一时期的美国报纸生机盎然,新闻报道活动声势浩大,报纸编辑风格鲜明。由于受自由竞争的经济原则和市场机制因素影响,美国社会商品化现象严重,任何东西都能成为商品,新闻理所当然未能幸免。然而市场需求是有限的,最能满足大多数人需求的商品才能带来高额利润。于是,美国这些大众化的报纸传播功能发挥的重心移向娱乐性题材的提供上,无可避免地出现了新闻传播转向大众品味的问题。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许多报纸为了争夺读者、提高发行量及在竞争中取胜并谋取良好收益,不惜以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报道犯罪、色情、丑闻和社会猎奇之类题材的刺激性新闻,对之进行夸张渲染。在版面设计上,这些报纸追求视觉效果,编制故作惊人的通栏加黑大标题,标题内容也极尽煽情之能事。采用大幅图片和色彩。以此引起轰动效应,刺激社会神经,吸引读者关注。这类新闻被人们称为“黄色新闻”,这一时期被称为美国新闻事业的“黄色新闻时期”。 黄色新闻的确曾为一些报纸拓宽了销路,赢得了利润,但也损害了社会风气,助长了许多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此,美国社会在这一阶段虽然文明程度提升了,文化水平却反见降落,对此,大众化的报纸难辞其咎。 二、黄色新闻的定义与特征 1、黄色新闻的定义 美国新闻学教授埃默里父子曾在合著的《美国新闻史》一书中从一般性质意义上给黄色新闻下了较为准确的定义:黄色新闻从最坏情况来说,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黄色新闻记者在标榜关心“人民”的同时,却用骇人听闻的、华而不实的、刺激人心和满不在乎的那种新闻塞满了普通人赖以获得消息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把新闻变成最适合报童大声叫卖的东西。最糟的是,他们不仅不起社会领袖的作用,反而为犯罪和暴行开脱。④ ?38? 万方数据

外国新闻史资料

三社四边协定:从19世纪50年代起,欧洲三大通讯社即哈瓦斯社、路透社和沃尔夫社,就有够一些交换股票行情的双边协定,1859年达成协议,相互交换新闻,并大致规定各以本国为发行新闻的范围,互不侵犯。可是后来它们的业务日益越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来年的激烈争夺,把世界新闻市场基本分割完毕。为了确认既成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他们签订了“连环同盟”协定。该协定以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被称为“三社四边协定”。 每日纪闻:古罗马时期,执政官尤列乌斯?凯撒下令将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并将其张贴在公共场所,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 马克思办报思想:①深刻地阐发了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重视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中的地位②提出“人民报刊”的思想,指出人民报刊代表人民意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表达者,人民精神的英勇的喉舌和无所不在的耳目。 《新莱茵报》办报思想和特色:①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把宣传革命纲领作为首要任务②联系群众,代表人民,积极指导运动③强烈的革命爱憎,鲜明的战斗风格

普利策的《世界报》的业务活动的特点:①注重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和报道,揭露时弊,反映民情,提倡改革②大量刊登社会新闻、警事新闻、人情味新闻,并采用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吸引读者 普利策办报特点:①以国内外重大重大新闻骨干,辅以轻松或有刺激性的新闻以吸引读者②发起社会运动,推动改革,扩大影响③重视社论,以支持新闻报道④篇幅多、报价低⑤广泛运用新闻图片⑥重视报纸发行,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 列宁办报思想:①关于党报的宣传组织作用,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②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明确坚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③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列宁十分重视新闻出版自由对无产阶级的重要性,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阶级性质,批判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虚伪性④关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列宁提出了“报纸刊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新方针。⑤关于群众办报和舆论监督,重视发动群众办报,强调把群众办报同群众监督联系起来。 黄孩子(黄色新闻):《世界报》星期日版有个著名的连环漫画《霍根小巷》,主人公是个穿着肥大的黄色衣服的孩子,作者借“黄孩子”东游西逛的行踪,讽喻世俗人情,滑稽有趣,很受读者的喜爱。赫斯特将作者挖走后,《世界报》另请画家作画,预售两家星期日版都有“黄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总统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其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2、现实威慑战略 1969—1980年,美国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奉行的军事战略。其基本主张是,美国“不放弃领导世界的责任”,但要“以最低的生命和物质代价”来实现军事战略的目标;在保持和威慑的同时,仍以常规力量为“剑”,与苏联进行争夺;适当收缩亚洲兵力,着重加强欧洲战略重点;一旦进行战争,由同盟国打头阵,本国置于二线,必要时以海军、空军力量进行支援。 3、星球大战计划 战略防御倡议,亦称星球大战计划,简称SDI。是美国在1980年代研议的一个军事战略计划,该计划源自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冷战后期的一次著名演说。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的武器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 4、中美苏战略三角 三角关系是在冷战时期三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构状态,是形成于两级对抗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在这一结构中,美苏两国起着主导性作用,而中国作为平衡美苏实力对比的重要一环。 5、《反导条约》 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不研制、试验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间为基础的,以及陆基机动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组成部分。这两项条约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球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对方的核威慑,用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 6、《美苏贸易协定》 美苏于1972年签订的协定,美国为了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以退为进的缓和政策。《协定》把双方间的粮食贸易问题同中东、柏林等政治问题上相联系,这一贸易协定有利于美苏两国政治关系的缓和,也兼顾了双方的社会经济利益。 二、简答题 1、试述美国70年代初期战略收缩的表现 在尼克松的指导下美国对其军事战略做出修改,提出了“现实威慑战略”,并调整了外交战略,积极推行多级军事外交,同时结束了越南战争。有四项原则:①遇到战略和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2、试述70年代初期东西方缓和的背景和表现 背景:美国内外处于困境,需对其战略进行调整 表现:①尼克松对苏联的缓和政策;②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提出“和平纲领”; ③美苏首脑进行的四次会谈;④《美苏贸易协定》的签署;⑤美苏进行关于限制战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绪论 第一节 1.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新闻理论)、历史(新闻史)、应用(新闻业务、媒介管理与经营)三部分。 2.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和代表性着作: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1922、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9三本着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第一章新闻活动 1.关于新闻活动的两个观点: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分析:观点1: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报纸广播电视)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交谈、短信、报告……)来相互传递新闻。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因此,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去求得发展。如:政党、企业、军事、科学、个人。

观点2:1.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其他: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各个阶级、阶层、整个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增加。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社会变得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大。) 2.结论:变动产生新闻(环境)关系决定需要(社会) 3.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信号)(定向) 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缺点: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二、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媒介)(无定向) 特点: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缺点:反馈很慢,互动性差

外国新闻史详细重点

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的新闻传播活动。换言之,新闻事业是人类传播交流活动中的特定项目,是社会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产物。作为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至今大约五百年的历史。但是新闻事业所附着的人类传播活动,是同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一样古老的。 新闻活动: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政党报刊 1、随着议会民主 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不同党派纷纷创办或控制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宣传政见,争取舆论,甚至党同伐异,激烈论战。2、经济上因报价贵,发行量少,没有广告收入,只好依赖执政的或在野的政党。 1、政治上有明显的倾向性 2、内容上侧重于时政新闻和言论 3、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层人士。从政党报刊的特点看,他们是政论报刊的发展。 廉价报纸:是指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出现的原因:1.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2.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3.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是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4.高速轮状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的更快更多。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的主要来源,报纸廉 价销售成为可能。特点是:1.政治上标榜 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2.经济上,自 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3.读者 对象为贫民大众,也称大众化报纸,这是 一种新型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4.内容上, 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 性、趣味性的软新闻。5.形式上,文字通 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6.经营上完全商业 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 行,进而赢得更多的广告。 无产阶级报刊:工人报刊首先出现在英国 ) 工人报刊的童年时期。英法美德各国工人 运动肇始,工人报刊出现。最著名的是英 国的《贫民导报》和《北极星报》2)19 世纪40年代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无产阶 级政治报刊。马克思主义诞生并逐步同工 人运动结合,工人运动逐步由经济斗争发 展为政治斗争。工人报刊也随着无产阶级 政治运动的发展演变为无产阶级政治报 刊。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创刊于科伦的 《新莱茵报》是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 被誉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3) 俄国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发展。19世纪末俄 国工人运动兴起,工人报刊出现。这一时 期的重要报刊有:1900年列宁创办和领导 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全俄政治报纸《火星 报》 。 )它的办报宗旨 在于为了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的利益,宣传本组织的纲领。2)内容主 要是批判旧世界,同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 作战,也要同工人运动内部种种错误思潮 和资产阶级影响作斗争。3)他同劳动群 众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依靠群众办报 4)他是党和工会的宣传机构,党和工会 的领导人往往是报纸的负责人或主编 ?黄色新闻: 黄色报纸:19世纪90年 代到20世纪20年代期间,大量刊载用 耸人听闻的手法处理色情、凶杀、犯罪等 新闻种类,以扩大销售的报纸。 黄色新闻——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 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 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 扩大报纸销量的目的的新闻. 煽动性大标题的使用,特大字号; 渲染或夸大并不重要的新闻; 滥用新闻图片; 捏造新闻,冒充科学,制造新闻事件. 虚伪地同情弱势群体; 出版星期日增刊,登载彩色滑稽连环画和 肤浅刺激的文字. 对黄色新闻的评价 ◎煽情主义手法的滥用大大降低了新闻 事业的水准,践踏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煽情报道、犯罪新闻、耸人听闻的宣传 毒害了人民的心灵 ◎黄色报人一味追求利润和发行目标而 将社会使命和社会公德置之度外,背离近 代报业传统 ◎哗众取宠的报道转移了普通民众对切 身政治利益和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人 民对剥削阶级的斗争意识 故事化的报道手法---报纸的娱乐功能; 受众定位非常明确---服务大众; 制造媒介事件---扩大自我效应的手段. 新闻通讯社:新闻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 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传播机构。 所谓新闻通讯事业主要是指新闻通讯社。

西方新闻传播史讲义

西方新闻传播史讲义贺新颖 目录 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诞生与发展…………………………………… P02 第二章新闻事业的“创世纪”…………………………………… P07 第二章 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 P13 第四章 19世纪(上):大众化报刊的勃兴…………………… P23 第五章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P32 第六章19世纪(下):黄色新闻的泛滥……………………………… P39 第七章 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 P44第八章 20世纪(中): 电子媒介之电视篇……………………… P51

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诞生与发展 Chapter On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第一节人类社会与新闻传播 第二节新闻传播的早期历史 第三节文字传播时代 第四节印刷传播 第一节人类社会与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是怎么产生的? ★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新闻传播是怎么产生的? 一、新闻定义 西方 “It is not news when a dog bites a man, but absolutely news when you find a man bites a dog.” “ Oh!My god!” 中国 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传播定义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 commonness or oneness of thought between a sender and a receiver ——Wilbur Schramm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n Communication 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 人类的思想、观念、情况等社会信息的交流。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 三、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一)生存的需要——报道消息、提供意见 第一个发现熊的人,侥幸未被熊吃掉,不论是为了警告趋避,或是为了纠合除凶,一定要去报告其他的人类。没有语言之前,便用手势报告——我们的文化,也就由此产生。 萨空了《科学的新闻学概论》 (二)生产的需要——相互交流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终极笔记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第十章现代新闻通讯业 一、“二战”之前的现代新闻通讯业 1、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闻通讯业 ⑴美国的新闻通讯业 ①美联社的壮大:1900年美联社改组后将总部迁到纽约。一方面美联社与欧洲各大通讯社订立合同,交换电讯,传媒基础日益巩固。另一方面,美联社不断突破“三社四边协定”,蚕食其他通讯社的势力范围。 ②两社的创办: 1907年,美国合众社创立,创立者为美国的斯克里普斯报团。欢迎所有的新闻媒介成为自己的订户。合众社允许记者在自己的新闻报道上署名,并鼓励记者发展自己的新闻业务专长,形成自己的新闻报道风格。 1909年美国国际新闻社创立,创办者为赫斯特报团。 ⑵路透社的调整: 1899年路透去世,路透儿子赫伯特在1915年因妻病故而自设,赫伯特儿子休伯特死于战场。1916年路透社由独资公司改为股份有限公司。1941年彻底改制,成立信托公司管理委员会;信托委员会由来自伦敦、英国地方报纸的代表;由报联社与伦敦报纸发行人协会两家共有路透社,并订立了各方均要遵守的信托管理合同:①路透社不是一个盈利机构,永远不得为任何个人、集团、党派所有;②永远保持公正、自由、独立精神;③依靠契约向用户提供服务,供给的消息确实可靠,不偏不倚;④发展业务,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⑶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社的衰亡 ①哈瓦斯通讯社: 20C后哈瓦斯通讯社仍在发展,1921年兼并了法国通用广告社,成为法国广告业最大的控制着。但是20C20’之后,哈瓦斯通讯社财政日趋恶化,越来越依赖于政府的补助,播发的稿子官方意志日益明显,被人视为半官方的通讯社。二战期间希特勒军队占领巴黎,哈瓦斯通讯社为德军接管,成为德国的宣传工具,1940年维希政权将其一分为三,哈瓦斯社灭亡。 ②沃尔夫通讯社: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将沃尔夫通讯社与胡根贝格报团下属的联合通讯社合二为一,组建为德国新闻社,历史悠久的沃尔夫社随之灭亡。 ⑷一战前后,世界新闻通讯业的原有格局已被打破。一方面是新入席者势力强大,根本不守旧规;另一方面,原来新闻通讯社游戏规则的订立者没有发言实力。三社四边协定实际上已被打破,名存实亡。直到1934年11月,世界各主要通讯社齐集拉脱维亚首府里加,一致决定废除三社四边协定,恢复新闻通讯业的自由竞争局面。 2、塔斯社与其他新闻通讯社 ⑴塔斯社 1925年成立,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是苏联的中央新闻机构。主要职责是向全苏联和国外发布一切有关苏联和外国的政经贸易及引起共同注意的消息。受苏联人民委员会领导,主要领导成员由其任命,实行社长负责制。20C30’~40’成长为世界性通讯社,在卫国战争和宣传苏联成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1年被提升为政府部一级机构,

最新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波兰-萨克森问题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后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经过激烈的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条约》。主要内容: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 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是指拿破论为了在经济上击垮英国而建立的一个战略体系。它由两次“柏林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组成。这一体系在最初有效地打击了英国,但随着英国拓展海外贸易,并实行反封锁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受到了动摇,后来在欧洲大陆矛盾的斗争中,大陆封锁体系土崩瓦解了。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法王路易十四以王后为腓力四世长女的名义,西班牙索要西属尼德兰作为菲利普四世的遗产。这一要求被西班牙拒绝。法国于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史称“遗产战争”。1668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战争结束。 普法战争指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是普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后法德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规定(1)法国赔款50亿法郎(2)法国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给德国(3)赔款付清前部分德军留驻巴黎。普法战争加深了法德的矛盾,为一战埋下祸根。 《航海条例》是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近代国际关系史简答题 简述19世纪后期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外扩张政策:1.英国在亚非扩张的重点是阿富汗、伊朗、中国、缅甸、埃及和南非,在非洲企图实现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控制自北到南的非洲大陆。2.法国扩张重点也是在亚洲和非洲,它们主要要是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越南和中国。3.德国在非洲强占了多哥等地,还企图把德属东非和西南非洲连成一片,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德属殖民帝国,德国在亚洲将中国视为扩张的主要目标。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结果:1)1898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签订《巴黎和约》2)1899英布战争结果英国外交作出重大调整,由光辉孤立转向结盟3)1904日俄战争1905年9,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主要内容: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越权利”;东三省的行政权归还中国;俄国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权移交日本;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 试评述俾斯麦的外交:1.现实主义外交:俾斯麦对外国政府的态度取决于该政策可能对普鲁士带来的损害或益处。在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从本国实力出发,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以谋取利益最大化,在军事行动中也充分考虑到外交的因素,比如联奥攻丹,利用地理上的关系吞并了石勒苏伊格与赫尔斯

世界新闻史考试资料

世界新闻史 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国际互联网传播 新闻信 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据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年,古罗马就有新闻信,直至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新闻信绵延不绝。因为这个国家幅员广阔、环绕地中海、地跨欧亚非,首都罗马和各省份、属地之间,无论是官方还是私人,都要靠新闻信保持联系。 官方的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 私人的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罗马共和国跑末期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西塞罗,一生就写过很多新闻信,记录了罗马的生活、外省行政、乡村情况,以及民间习俗、竞技游乐等。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批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诞生,“新闻信”也成为世界上第一批新闻商品。 大众化报刊 兴起: 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的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由小报逐渐发展起来的报纸开始走上商业化的道路。 产生的条件:1、政治民主化的完成2、城市规模的扩张3、工商经济的发展4、交通电讯技术等的革命性变化 特点: ①几乎所有的大众化报纸,都没有例外地标榜自己是超党派独立报纸。②大众化报刊都维持了经济上的独立。③与政党报刊相比,大众化报纸大大地拓展了报道领域,尤其是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新闻。④由于是面向中下层读者,大众化报刊都显得通俗易恪、平易近人、生动活泼。⑤大众化报刊的定价远比政党报刊低廉。这正是大众化报刊得以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三社四边协定 法国哈瓦斯社、英国路透社和德国沃尔夫社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它们的业务日益越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这样划分后,四大通讯社又陆续把各自势力范围内的其他通讯社纳入,垄断了世界的新闻市场,迫使众多新闻机构只能从它们的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一战结束。1907年美国合众社诞生,这家新兴的通讯社自创立起便努力向拉丁美洲、远东及欧洲发展。因此美联社1914年退出“联环同盟”,开始向南美及远东地区争夺市场。此外1909年,赫斯特创办国际社,该社发展至1930年也成为世界通讯社。因此,1934年各大通迅扯在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开会,宣布废除过去一切协定,完全遵循新闻自由的原则,由各通讯社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力发展业务。这样,通讯领域也和报纸一样,回复到了自由竞争的时代。 (哈瓦斯社: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与路透共享)、中美洲、南美洲 路透社:大英帝国、埃及(与哈瓦斯共享)、土耳其、远东 沃尔夫社:德国、奥地利、荷兰、堪萨的纳维亚、俄国和巴尔干各国 纽约联合新闻社:采集的新闻经由伦敦供给欧洲三社,欧洲三社发给美国的消息也只供给该社。) 《金融时报》 创办于1888年,主要报道金融、财政、工商业消息和与经济有关的国内外政治动向,使一张全国性经济金融报纸。政治上倾向保守,是伦敦金融界的喉舌,该报还报道世界上一些银行和公司企业的业务状况,经常通过企业家的活动情况来研究世界形势,注重国际新闻报道,评论风格严肃。经常附加特刊,专门介绍世界各国政治情况和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在国内外金融经济界具有一定权威。在订户方面“重质不重量”,销数不多,但几乎全世界大企业都订这家报纸。

外国新闻传播史要点整理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和轨迹 一、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及其意义: (一)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应付大自然的威胁能力增强和共同劳动 2、人类思维能力加强 3、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 (二)文字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1、标志人类传播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到来。 2、突破口头传播受时空限制的束缚 3、促进人类的社会化进程 (三)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使得大量而迅速的复制信息成为可能,进而可以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这就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新的思想、新的信息随着印刷时代的到来变成了统治者无法遏止的潮流。 二、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 ?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 ?公元前59年,尤里乌斯?凯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制木板上。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创设目的:争取舆论的支持,扩大政治影响。 ?意义:沟通了统治机构的内部联系,发挥了维护帝国统治的作用。 三、新闻信 ?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 ?官方的新闻信——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私人的新闻信——记述重大事件和人物、生活、民俗等。 四、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P6) 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3、“商业报刊时期”(又称自由报刊时期)

英国新闻传播史 一、《牛津公报》 ?1665年11月16日创刊,是英国第一家真正的报纸。 ?第一种单页纸式的,刊载新闻的,定期出版的印刷品。 ?意义:为世界报纸奠定了标准的出版模式,也给当时的读者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 二、《每日新闻》 ?是英国第一家日报,于1702年由马利特在伦敦创办。 ?意义:新闻的连续发布,编辑部的组织和工作效率也都必须发生较大变化。?第一个提出客观报道 三、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P22) ?核心主张: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猛烈抨击了出版检查制度的弊端,强调人民的言论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三个要点:1、对出版物实行检查是违反理性的,充满着悖论 2、强调革命者决不能因集团利益而自食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出版的政策。 3、第一次明确提出,言论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解读:他这些主张,实际上以三点为前提: 其一,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凭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真伪正误,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思想和观点。 其二,自由地持有主张和抒发意见,乃是人生与生俱来的权利。 其三,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并且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他意见而存在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从此论点出发,西方形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和“真理自我修正过程”的观念,这是关于自由报刊理论的基础,是西方新闻自由理论的基石。 四、知识税制度的建立和废除(P24) ?1712年5月16日,英国国会通过印花税法案。印花税法案还规定征收广告税和纸张税。印花税、广告税和纸张税被统称为“知识税”。 ?英国国会于1853年取消广告税,1855年取消印花税,1861年取消纸张税。?“知识税”的废除,使英国报业卸下了承负了一个多世纪的沉重的经济包袱,因而活力倍增。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1、论述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新闻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表现:生存的需要;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第二,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1、物质条件的制约:载体、传播工具; 2、精神条件的制约: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 3、社会制度的制约。 第三,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两个极端倾向: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给新闻传播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社会作用:1、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组织、社会监督——政治工具。 2、实用主义新闻观:环境监测、联系社会、传承社会精神遗产、娱乐——信息传播。 2.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各国经济飞跃发展,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之密切,人们对他们的信息需求大增。 (2)工业革命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从而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化的加快,社会的信息需求进一步提高。 (3)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急需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于是国民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形成了新的读者群。 (4)由于邮电通信,印刷出版、交通运输的新进步,电报、电话、轮转印刷机、火车、轮船等新事物的出现,使得新闻的采集和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报纸也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从而直接推动近代报业的成熟。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报纸不仅能在经济上自立,而且还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再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 (6)从政治上看,工业革命后阶级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逐步成长的工业无产阶级也在为自身的民主权利而斗争。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新闻出版的自由度有所提高,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3、试论述大众化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 1.1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前的欧洲形势(P4)君主专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南特赦令:亨利四世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赦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亨利四世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 黎塞留:1624——1642年,红衣主教黎塞留任路易十三的宰相,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将国王与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条约》签订后,新教与天主教势均力敌。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实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同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教皇、皇帝、西班牙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荷兰、英国支持新教同盟。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开疆拓土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利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秩序。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1612-1619)对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1618年5月23日,“掷出窗外事件”,捷克人民起义——导火线。 ·战争进程: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5;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 ·谈判:1643年起就开始了和谈。在奥斯那布吕克参叫谈判的是皇帝、瑞典,德意志新教诸侯和城市的代表。在闵斯特谈判的是皇帝、法国、西班牙和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的代表。和约1648年10月24日才签订,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内容 特劳特曼斯道夫:皇帝的首席代表,在和会中极端不利的形势下,为哈布斯堡王朝得到了最佳的处理,把一个较为完整的奥地利保存下来,就是保持了其在中欧的地位。 1.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英国革命未引起欧陆国家的充分重视,他们忙于相互间的冲突,对英国革命基本采取静观其变的政策。 ·共和国和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1649-1658) 内战期间,议会的对外政策目标是保持与欧洲国家的良好关系,组织大陆国家对国王的支持,避免它们干涉英国内部事务,也避免卷入欧陆的战争。革命后,英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是海外扩张,争取殖民地,针对西、荷两国,加强海军建设。 克伦威尔(Cromwell):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参加反封建王权斗争,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1649年镇压平等派运动之后,就开始历时三年的侵略爱尔兰的战争。任护国主后,其海洋政策是建立世界殖民霸权,大陆政策是组成英国为首的新教同盟。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克伦威尔1650年制定《航海条例》并于1651年颁布。规定:(P11)。英荷间未经宣战,便开始了军事行动。英国海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荷兰

浅析郝思特的黄色新闻

浅析郝斯特的“黄色新闻” 关键词:郝斯特黄色新闻外国新闻史 翻开任何一部外国新闻史的著作,在“黄色新闻”的章节,必定会有这样一个名字跃入眼帘: 威廉·拉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他靠着“黄色新闻”在强手如林的纽约新闻界所向披靡,与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难分伯仲,并成为报业大亨之一。 何为“黄色新闻” 谈起“黄色新闻”这一专业术语,便不得不提19 世纪晚期美国的两张报纸,即普利策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纽约日报》。在两家报纸竞争中,赫斯特不仅高薪挖走了《纽约世界报》星期刊的全部人马,而且还把《纽约世界报》星期刊赖以成功的滑稽连环画《霍根小巷》的主人公“黄衣少年”(The Yellow Kid)也放到了《纽约日报》的晚刊上。随后,普利策针锋相对。他控告了赫斯特侵犯《纽约世界报》的版权,并另请高手为《纽约世界报》星期刊再画“黄衣少年”。随后,“黄衣少年”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样式在整个纽约流行起来:戏院开始上演“黄衣少年”的剧目,商店也推出了“黄衣少年”的广告。 1897 年2 月,时任New York Press 编辑的欧文·沃德曼(Ervin Wardman)在该报中针对这一现象,首次使用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1当时,沃德曼仅仅以一种戏谑的态度提出了Yellow Journalism 的说法,并没有对其明确界定。但在此后,这一说法在纽约范得到了众多报刊的转载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黄色新闻”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出现于1900 年美国学者德洛斯·维尔克斯( Delos Wilcox)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维尔克斯认为,“黄色新闻”是指这样的一种新闻报道: 以犯罪和色情为主要内容,大量使用插图和软广告,从而使报道和报纸本身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2。 综合各种资料对“黄色新闻”的理解,“黄色新闻”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煽情的形式 这包括使用大字号标题,大量采用图片、照片,来制作引人注目的版面。如1887年4月3日蒙特堡大火报道,赫斯特亲自拟标题为《饥饿而发疯的火焰》(Hungry,frantic flames)。同时,报纸热衷于刊登以“英雄—恶棍模式”的犯罪新闻。在这种新闻中,公众是受害者,警察与官员恶棍,记者则是揭穿阴谋英雄。如1896年,对纽约河浮尸案的报道,郝斯特重金悬赏派出3 名记者侦破采写此案,查明了这起凶杀案是一起第三者插足凶杀案。原本简单明了且无多大意义的桃色新闻,经记者们的大肆渲染竭力夸张后, 竟成为全美上下无人不知的第一奇案。 2.背离真实性原则的内容 1887年,初进报社的赫斯特宣布,他将创办一份令公众“吃惊、惊叹、惊呆”(Startling ,Amazing ,Stupefying)的报纸。“Startling”、“Amazing”、“Stupefying”均有令人吃惊之意,也正是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报社的记者们肆意夸大事实真相,不惜使用伪造的新闻照片。3.娱乐至上 1896年11月8日,赫斯特在报纸社论中曾说:“《纽约新闻报》的政策是,在获得新闻的111W?Joseph Campbell,Yellow Journalism: Puncturing the Myths,Defining the Legacie,Westport,2001,p.2W?Joseph Campbell,Yellow Journalism: Puncturing the Myths,Defining the Legacie,Westport,2001,p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