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吉思汗墓葬所在与蒙古早期历史地理

成吉思汗墓葬所在与蒙古早期历史地理

成吉思汗墓葬所在与蒙古早期历史地理
成吉思汗墓葬所在与蒙古早期历史地理

成吉思汗墓葬所在与蒙古早期历史地理

陈得芝

【作者简介】陈得芝,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关键词】成吉思汗“陵寝”/起辇谷/尼鲁温-乞颜蒙古

成吉思汗墓地所在是历史-考古学界长期探究的问题。依据可信的汉、蒙文和波斯文史料,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元诸帝)的葬地在不儿罕山(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上游北的“起辇谷”(即《元朝秘史》所记“古连勒古”),其地当在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曼达勒苏木境。1990年代以来,蒙古国和日本的考古学者追寻蒙古古代遗迹收获甚丰,特别是在阿兀拉嘎遗址(认定为成吉思汗大斡耳朵)的发掘中找到可能是“灵庙”的废墟和祭祀遗物,为寻找成吉思汗墓地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利用他们的新考古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资料,进一步探讨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和葬地,并追溯早期蒙古-成吉思汗先世在鄂嫩河流域的活动和势力逐步兴盛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地名方位。

前言:追寻蒙古史迹的考古新收获

几年前,有报社记者来访,出示某报报道蒙古-日本联合考古队发现了成吉思汗陵墓的消息,请我谈谈看法。记得给我看的只是转述外国报纸报道的摘要,因为我没有见到考古报告,不好发表评论,只是说:根据文献所载成吉思汗埋葬方式,要找到他的墓实非易事。从这条消息看,虽然报道的墓区方位与史料记载大体符合,但说此墓已被发现似乎为时尚早。据文献,蒙元朝皇帝的墓葬地当是范围较大的区域,且不建地面标志,仅找到某处有祭器和其它祭祀遗物,还不能

断定就是成吉思汗的墓。早在1925年,苏联著名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在乌兰巴托一带和肯特山地区进行民族学、语言学?{查时,就发现肯特山地区有元代祭场遗迹和祭器遗存。①记者报道我的话出入不大,但后来在网上被辗转传布得大大走样。本打算予以澄清,但我想网上炒作对学界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就没有置理。不过,这件事倒引起我进一步探究蒙元诸帝葬地及?蒙古早期若干历史地理问题的兴趣。最近,承友人帮助,读到了参与该项考古?{查和发掘的日本考古学家白石典之的相关论著,获益良多,从而更领悟了为学确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反思自己三四十年前编绘蒙古地区历史地图时,基本上依赖文献资料,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是多么局隘!

白石先生在其2001年出版的《成吉思汗之考古学》②“前言”和“结语”中说,从1990年起,他每年都有数月在蒙古国追寻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足迹;1997年4月起他留学蒙古两年,得以专注于此项研究,这部书就是这两年他在蒙古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此书分《成吉思汗的祖先》、《成吉思汗登台》、《蒙古帝国的建立》、《成吉思汗的结局》以及《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五章,结合唐代到元代的蒙古历史进程,介绍了从额尔古?{河到阿尔泰山(主要是克鲁伦河、鄂嫩河、土拉河“三河之源”地区和杭爱山地区)多达五十处各个时期的文化遗迹,利用考古年代学方法对遗迹和遗物的时代作出分析判断,并在地图上标出位置,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都很重要,可以说是通过遗迹勾?画出了清晰的早期蒙古历史轨迹。在2006年发表的《成吉思汗墓在何处?》③一文中,白石先生介绍了2001年他与蒙古学者共同在肯特省德勒格尔罕县阿兀拉嘎(<A'uruq奥鲁)遗迹进行发掘的情况,可能发现了祭祀成吉思汗的灵庙遗址,因而得到了寻找迄今不明之成吉思汗墓地的线索;后来记者发表此项成果,引起很大反响,其中有的误报为“发现了[成吉思汗]墓”,其实“灵庙和墓是不同的”。我这纔知道,原来并非蒙日考古队宣布发现成墓,而是某媒体的“误报”。这和我答记者问时说的话意思差不多,我对发现成吉思汗墓新闻的评论,被网络上辗

转传播走了样至此该可以澄清了。

非常感谢白石典之先生和其它蒙古、日本考古学者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有关早期蒙古部族历史活动的实地考察资料。请允许我借助这些重要的考古成果,结合文献资料,就以下几个问题略申管见,并借此机会订正《中国历史地图集》辽、金、元蒙古地区图幅中的若干疏误。

一成吉思汗墓地与大斡耳朵

成吉思汗去世(1227年)后仅数年(1233-1235年),出使蒙古的南宋使团随员彭大雅和徐霆就先后记载了有关成吉思汗墓葬的情况。④彭、徐分别编述其出使见闻,后二人遇于鄂州,各出所编以相参考,遂用彭编为定本,间有不同处,徐乃疏于其下,此即传世之《黑鞑事略》。关于成吉思汗墓,彭大雅记曰: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若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逻骑以为卫。

徐霆疏曰:

霆见忒没真之墓在泸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云: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此。未知果否。⑤

彭大雅没有说明他所记是否出于亲见,徐霆的“疏”中则多用“霆见”云云,但从其所记的某些内容看(如此前一条:“霆见其死于军中者,若奴婢能自驰[驰]其主尸首以归,则止给以畜产;他人致之,则全有其妻奴畜产。”⑥),不可能都是“亲见”。不过,彭、徐二人确实都到过窝阔台的大帐。据《元史?太宗纪》,这期间(1233-1236年),窝阔台驻地都在克鲁伦河上游以西至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一带。⑦彭大雅的行程路线,据所记“其地出居庸则渐高渐阔,出沙井则四望平旷”云云,⑧当是走天山(大青山)北沙井道,未必经过克鲁伦河上游,其所记有关蒙古葬制和成墓护卫事可能是得自“闻”而非“见”(如“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的大禁地,就不可能近距离观察得到),但所记蒙古墓葬制度,与元代的汉文、波斯文、拉丁文史料颇合。⑨徐霆记行程为“霆出居庸关,过野狐岭,

更千(?)余里入草地,曰界里泺”云云,⑩所行路线当与1247年张德辉奉忽必烈召前往蒙古所作《边堠纪行》的路线以及明金幼孜《后北征録》所记成祖进军路线略同,应经过克鲁伦河上游,不过他所谓“见”者,只是遥望其地山川形势,并非近距离看到成吉思汗墓;说成墓“在泸沟河之侧”只是记了大致方位,难以理解为墓地就在克鲁伦河旁近处。从下面引述的有关资料看,彭、徐二人都不可能就近观察被定为“大禁地”的成墓,他们的记载当得自亲闻,作为同时代的史料具有很高价值,但不能视为“目击记録”。

拉施都丁《史集》对成吉思汗葬地有较详细记载:

{K23U332.jpg}

这段材料除记载成吉思汗落葬方式外,还提供了有价值的地理数据:其选定的埋葬地不儿罕?合勒敦(山名),距离其诞生地有六天路程,是一块平坦地带。当时蒙古人视为圣山的不儿罕?合勒敦,应是指克鲁伦河、鄂嫩河、土拉河所谓“三河源头”(qurban mured-un teri’un)的肯特山地区,范围很大,故《史集》说的“六天路程”,当是指被选为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坟葬地的特定区域。

《史集》还有一处记载与这个“大禁地”有关。此书第二卷的《铁穆耳合罕(即元成宗)纪》中说,合罕命其长兄甘麻剌出镇成吉思汗故土及诸斡儿朵所在的哈剌和林之境,该地区的军队也都归他节制。境内直到吉利吉思边境的所有地方,“以及名为不儿罕?合勒敦的成吉思汗的大禁地,全由他掌管,并由他守卫着照旧在那里的成吉思汗的诸大斡儿朵。它们在那里有九个,四个大斡儿朵和五个另外的[斡儿朵]。谁也不许到那里,因为附近有禁地(har kas-rāānjāyikah[德黑兰刊本作ān jāyigah]rāh nabūd che buzurg*[德黑兰刊本作nazdīk]ghurūq ast)。他制成了[已故祖先们]的像;那里经常都在焚香[致祭]。甘麻剌也在那里为自己建了一座寺庙”。(12)这段记载显示,“大禁地”当邻近其四大斡耳朵。

甘麻剌是元世祖皇太子真金的长子,至元二十九年(1292)从云南移镇北方,由梁王改封为晋王,“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出席忽里台大

会推戴其弟铁穆耳(成宗)时,他表示“我镇抚北方,以卫社稷,久历边事,愿服厥职”,随即被遣归北藩。他谨守藩位,“然崇尚浮屠,命僧作佛事,岁耗财不可胜计”。(13)这和《史集》说他在驻地“为自己建造寺庙”的记载符合。甘麻剌的主要驻所为成吉思汗第一大斡耳朵,在克鲁伦河的阔迭额?阿剌勒地方。《史集》所言“附近有禁地”指的应是此第一大斡耳朵,所言“任何人都不许(rāh nab ūd,没有路)去”的“那地方(ān jāyigah)”,指的应是大禁地而不是大斡耳朵。至于说他绘制祖先画像焚香致祭事,当即《元史?祭祀志四》所载供奉和祭祀“祖宗御容”的“影堂”(后改称“神御殿”)制度。元世祖和以后的诸帝、后的影堂分别设于都城各皇家寺庙,常祭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节祭元日、清明、蕤宾(端午)、重阳、冬至、忌辰;太祖、太宗、睿宗“御容”则置翰林院,命院官春秋致祭。(14)这是朝廷上的制度,而据《史集》的记载,晋王甘麻剌也奉祭“祖宗御容”,可能是因为他驻守成吉思汗大斡耳朵以及“大禁地”之故。奉祭“祖宗御容”的影堂不一定靠近葬地,也许就设在他所建的寺庙内(如大都那样)。

成吉思汗大斡耳朵所在之阔迭额?阿剌勒(Kode'e-aral,kode'e 意为荒芜的,aral意为岛,或指两河合流形成的半岛),上世纪初期蒙元史研究前辈就已指出应为克鲁伦河和曾克尔河合流点西之半岛或河洲。《元朝秘史》末节(第282节)记下成书的年代和地点:“大忽里台聚会时,于鼠儿年七月,在客鲁涟[河]的阔迭额?阿剌勒的朵罗安?孛勒答黑处,失勒斤扯克两个间[的]斡耳朵思住时写毕了(Yeke qurilta quriju quluqana jil quran sara-da Keluren-nu

Kode'earal-un Dolo'an-boldaq-a Shilginchek qoyar ja'ura ordos ba’uju bukuitur bichiju da'usba)。”(15)此节记载的年代和地点是迄今仍存争议的问题。余大钧教授考证此鼠年为1252年,根据是1251年夏六月在此召开推戴蒙哥即位的大聚会,接着审理谋乱的反对派诸王大臣,延续进行到次年春,《秘史》一书就是此次大会后写成的。(16)有一条数据可以支持并补充此说,即程巨夫《信

都常忠懿王神道碑》所载“宪宗二年夏,会诸侯王于驴驹河之上,命宿张具。河忽大涨,列鼎横溃,太傅(常?{绵)身救获免,会无废礼”。(17)根据这段记载,确有1252年夏在驴驹河(客鲁涟河)上大会诸侯王事,可知推蒙哥即位的大聚会从1251年夏断断续续延至1252年之夏。(18)据此我赞成《秘史》成书于1252年的看法。本文注意的是《秘史》所载斡耳朵的?具体地点。罗依果教授在1985年发表的《元朝秘史》第282节英译注释中表示赞同田金波(Mostaert)之说,原文Shilginchek后当有一处脱漏的地名,认为斡耳朵当是设在朵罗安?孛勒答黑(Dolo’an Boldaq,七孤丘)中的失勒斤扯克和另一佚名山丘之间。在2006年出版的英文译注本中他对此说略作修改,说1997年他亲自考察了该地,次年发表报告称不再持脱落的那个地名是“七孤丘”中另一个丘的观点,“七孤丘”的地形排除了在其间建立一个大营盘的可能性,因而认为大聚会那年的营盘当是建立在Shilginchek和可能更东边的某地之间;最后又提出,《秘史》所载阔迭额?阿剌勒的斡耳朵思几乎一定是在Shilginchek也就是Dolo'an Boldaq之东。(19)据上引《秘史》之文,阔迭额?阿剌勒(又有“曲雕阿兰”等异译)是一处范围较大的地区,几乎可包括巴颜乌拉山、克鲁伦河和曾克尔河之间的整个草原,“七孤丘”在其中。蒙古考古学家丕尔烈《〈蒙古秘史〉地名考》称克鲁伦河-曾克尔河合流点西北地域内有一山名Doloot uula(约当东经109度/北纬47度),即《秘史》之Dolo'an boldaq,(20)当可信。

现在让我们转到对《元史》本纪所载蒙元诸帝墓地“起辇谷”的考察。据载,太祖成吉思汗以下蒙元诸帝均葬于此(其实太宗窝阔台和其子定宗贵由没有葬在这里)。(21)学界对这个地名曾有过多种说法。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是指克鲁伦河上游肯特山南坡的某处谷地,这是综合了《史集》和《黑鞑事略》的记载得出的,就大范围而言基本正确;或以“起辇谷”为克鲁伦(Keluren)的音译,推论的方位大抵与此同。还有学者以“起辇谷”为汉语,意为“乘辇起程的山谷”。亦邻真教授《起辇谷与古连勒古》(22)文中评论了前人的各种说法,提出新说:“起

辇谷”是音译名,就是《圣武亲征録》所载“曲邻居山”、《元朝秘史》(明初汉译本)作“古连勒古”(Gurelgu)的同名异译。其语言学、历史学的论证都十分精到,令人信服。《元朝秘史》多处记载到这个地名,使我们可以据以判断其方位。第89节载:(帖木真逃出泰赤兀人的囚禁后,溯斡难河上游支流乞沐儿合小河寻找母、弟)“在那里相会之后,便到不儿罕?合勒敦山阳的古连勒古之中桑沽儿小河的合剌只鲁干的阔阔?{兀儿,扎下营盘”(明初音写“古连勒古”、“合剌只鲁干”均旁注“山名”)。第94节、122节、129节、141节都记载有这两个地方,或注“山名”,或注“地名”。在这里,帖木真被追随他的蒙古各氏族头领推举为“汗”(qan),订下盟约,并指派?了佩弓箭、佩刀和管饮膳、马羣、负责哨探等人员,建立起蒙古乞颜部贵族联盟,据有克鲁伦河上游各地,包括萨里川(今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间地)。可以说,古连勒古是蒙古乞颜氏和成吉思汗的始兴福地,徐霆所谓“相传忒木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应该是“兴于此,故死葬于此”。蒙古考古学家丕尔烈认为这个地名应是指东经109度/北纬48度、曾克尔河上游流域一片相当大的地段;亦邻真参照其说定为曾克尔满达勒一带。(23)综观《秘史》各节记事,其地应在“不儿罕山前(南)”,是可以容?{众多牧民居住的水草丰富的原野,曾克尔满达勒一带位于肯特山南麓,原野宽广,符合“古连勒古”之地的条件。《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所标“曲邻居山”(古连勒古)方位大体不误,似略偏北。作为成吉思汗及蒙元诸帝葬地的“起辇谷”来说,?还要具备文献所载“平原”地形和能够挖掘较深墓穴的土层条件。总之,在曾克尔河中上游一带的肯特山南麓坡地寻找蒙元诸帝墓葬,方位应该是对的,只是范围大,寻找蒙元诸帝墓葬所在,仍需历史-考古学者的艰苦努力。

白石典之书中引述加藤晋平的考察研究,称阿兀拉嘎遗址就是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在他去世后成为祭祀和即位大典等重要活动神圣场所(举《元史?宪宗纪》“七年夏六月,谒太祖行宫,祭旗鼓,复会于怯鲁连之地”为证。(24)按“祭旗鼓”是出师前的仪式,不是祭陵,也不必在大斡耳朵或祖先陵墓附近举行。如宪

宗八年冬忽必烈奉命南征,“禡牙于开平东北”。(25)故此说根据不足),阿兀拉嘎遗迹西南的大型建筑遗址是甘麻剌所建寺庙。加藤晋平注意到《元史?祭祀志六》所载皇帝?{崩后的殓葬和祭祀制度,据以作为探寻葬地的线索。《祭祀志六》此段为:

凡宫车晏?{,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韈、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椀楪匙筯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然后返。(26) 加藤认为,若大斡耳朵为祭祀历代皇帝之灵的场所,则送葬官当居于此,陵墓当距此不远。根据这个假设,他在阿兀拉嘎遗址附近?{查,见其西北15公里伊赫海兰图岩山的东南斜坡上有很多石墓,延伸数公里,最大的直径10米(蒙元时代墓葬通常为直径3—4米);此墓羣周围立着相隔数米的石列,或即彭大雅所谓“忒木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的垣基。白石认为加藤的伊?赫海兰图之说根据不足,因为墓葬形制与史料不合,该处也不是“周围三十里”的场所。白石对阿兀拉嘎遗址的三组建筑作了分析:第一组居中为内外二重墙的大型建筑物,两边有约四十栋建筑,成弧形配置,西侧发现铁工房遗迹;第二组在其东面低地上,聚集着二十三栋建筑;第三组是西南低地上以7×4间房柱的大型建筑物为中心的四至五栋。据他分析,一、二组当是1235年以前的建筑,第三组时代在其后,虽不能断定为甘麻剌所建寺院,但大体可以支持加藤的假说。他以加藤说为基础进一步分析,阿兀拉嘎遗址的功能后来有些变化,“大斡耳朵”被用为类似辽代的“奉陵邑”。成吉思汗谋士中有耶律楚材等不少契丹人,当吸收了契丹的风俗文化,阿兀拉嘎遗址发现的契丹型陶器以及建筑物使用“唐尺”均可

确定,可能也吸取了契丹的奉陵邑制度。于是他以辽“奉陵邑”祖州、庆州与祖陵、庆陵的相对位置作为寻找成吉思汗墓地的参照,如果阿兀拉嘎遗址第二、三组建筑物是为拜祭陵墓而建,则墓地应该在阿兀拉嘎遗址之北。(27) 白石先生的这个思路富有启发意义,不过,成吉思汗的葬地是和子孙诸帝葬地分布在同一很大的地区,而且每个皇帝死后入棺,“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深埋之,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无复考志遗迹”的,(28)与辽陵有明显区别,似乎难以模拟。同时,鄙见以为蒙古早期的斡耳朵未必是固定的建筑物,如彭大雅所记“凡鞑主猎帐所在皆曰窝里陀。其金帐柱以金制故名独曰大窝里陀者,其地卷阿,负坡阜以杀风势,犹汉移跸之所,亦无定止,或一月或一季迁耳。”(29)1221年四月底,邱处机从陆局河(克鲁伦河)流入呼伦湖处“并河南岸西行”,“行十有六日,河势绕西北山去”,即到达克鲁伦河上游河曲,沿途所见蒙古人皆黑车白帐,未提河曲附近有行宫建筑物;其后途中所见有辽代城址即做记録,而行经留守的皇后窝里陀,所见景况只是“车帐千百”。(30)耶律楚材《扈从冬狩》诗序“癸巳(1233年)扈从冬狩,独予诵书于穹庐中”;《鼓琴》诗(作于1234年):“宴息穹庐中,饱食无用心。读书费目力,苦思嫌哦吟。”(31)可见和林建城前他在漠北所居仍为帐幕。1247年张德辉奉忽必烈召去蒙古,其所著《边堠纪行》载,从鱼儿泊(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达里泊)向西北行十九驿,抵一河,“北语云翕陆连,汉言馿驹河也。夹岸多丛柳,其水东注,甚湍猛。……濒河之民杂以蕃汉,稍有屋室,皆以土冒之,亦颇有种艺,麻麦而已。河之北有大山,曰窟速吾,汉言黑山也,自一舍外望之,黯然若有茂林者,迫而视之,皆苍石也”。

(32)据此可知,张德辉到达克鲁伦河上游河曲时,对当地风物民情有细致观察,那里已有汉民居住、耕作,建有土屋;并观察了河曲之北的地形,其所谓窟速吾山,“速”应为“迭”字之误,即大斡耳朵所在地阔迭额?阿剌勒(荒岛),与汉言黑山之意颇合。他先从三十里外看到该山,继而逼近观察,但没有提到任何永久性大建筑物。上引程巨夫所载宪宗二年(1252)会诸侯王于驴驹河之上时“河忽

大涨,列鼎横溃”,知大会地点应距河不远,且会场应是车帐而非永久性建筑物。断言阿兀拉嘎遗址中心建筑物为成吉思汗时代所建的大斡耳朵,似乎缺乏文献依据。此外,仅据《祭祀志六》记载中的送葬官“居[葬地]五里外”一语,也难以推论成吉思汗墓就在有祭祀遗物的“灵庙”附近。葬“起辇谷”(古连勒古)地区的至少还有宪宗到顺帝十一个蒙元皇帝,以及拖雷和他后裔中的一些人物,而且“居五里外”说的是送葬官守灵并祭奠三年的地点,三年后就撤回。虽然蒙元诸帝都葬在同一地区,但每位皇帝葬地各有不同,其送葬官守灵、祭奠的地点也不可能是同地。三年期守灵、祭奠处是否建永久性房屋不得而知,但最早的、被定为“大禁地”的成吉思汗墓,似乎不可能非常靠近建有许多房屋,住着不少居民的阿兀拉嘎遗址。

二三处跌里温盘陀,何者为成吉思汗诞生地?

上引《史集》讲到成吉思汗出生在斡难河下游的Delūn boldāq之地,从该地到不儿罕山有六天路程。《圣武亲征録》载:“烈祖神元皇帝讳也速该。初征塔塔儿部,获其部长帖木真斡怯、忽鲁不花辈,还驻军跌里温盘陀山。时我太祖圣武皇帝始生。”(33)《元朝秘史》第59节所载同,出生地名作迭里温?孛勒答黑(Deli'un boldaq,意为脾脏[形]孤山)。俄国喀山大学教授哀德蛮(F. Erdmann,德国人)所著《不动摇的帖木真》(Temudschin der Unerschütterliche,1866)依据尼布楚商人玉伦斯基未经核实的报告,说鄂嫩河中游右岸有个地方名为Delun boldak,位于伊克阿拉勒(Yeke aral)上游七俄里,距科楚叶夫哨所(guard station Ko{K23U323.jpg}uev)三俄里,就是成吉思汗出生的地方。同时,巴拉弟(Palladii Kafarov,《秘史》俄译本,《俄国正教会传道团著作集》第四卷)和贝勒津(I. N. Berezin,《史集?成吉思汗纪》俄译本)分别引述尼布楚阿布拉莫夫和布里雅特学者班札罗夫之说,位其地于鄂嫩河右岸,钦丹特堡上游,伊克阿拉勒村的对面。(34)在蒙古考古发掘和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苏联考古学家吉谢列夫(C. B. Кисeлeв)更确切地指出,成吉思汗诞生地ДeлынБопд

ок位于鄂嫩河中游的上察苏切伊村(BepxнийЧaсучeй,北纬50度31分/东经115度04分)附近。(35)其后,苏联考古学家格里申(Ю. C. Грищин)考察了从苏-蒙交界处之北的忙古特(Maнгут)向东北直到钦丹特(Чиндант)的鄂嫩河中游两岸古迹,发掘古居民点遗址六十九处,古墓葬七十二个,遗物年代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都有。鄂嫩河右岸,上察苏切伊村稍西,坐落着风景如画、松林覆盖的谷地ДелынБолдок,当地布里雅特人以成吉思汗诞生于此为荣,还举行过庆典。此处以及河对岸的大、小巴托尔山都发现有许多古代居民点及墓葬,还有冠以成吉思汗名的自然景物如崖壁等;ДелынБолдок西约50公里之旧都鲁耳圭(СтарыйДурулг

уй,北纬50度28分/东经114度22分)发现四处居民点和许多墓葬,铁器及瓷器碎片;再往西之УcтьИля村南鄂嫩河右岸低处宽阔河谷中的居民点遗址发现有银器物和宋代的中国瓷器;小巴托尔山以东到钦丹特,分布着三十三处古居民点和许多墓葬,从Кунkyр西一处砂石风化的鄂嫩河岸找到宋元时代磁州窑型彩釉器残片。上述发现说明鄂嫩河中游多处分布有宋、元时代的居民点。不过,捷克学者普哈(P. Poucha)在蒙古境内鄂嫩河上游也找到一处同名地,(36)这个地名在蒙古不止一处。(37)蒙古学者多尔吉苏伦和丕尔烈都主张,鄂嫩河上游蒙古国肯特省达达勒苏木境的ДелынБолдок是成吉思汗的诞生地,该地附近居民中流传着有关帖木真的许多传说。此地位于达达勒苏木东北约3公里(北纬49度03分07秒/东经111度38分32秒),往东就是巴勒济河与鄂嫩河汇流处。此处现已被蒙古国人定为成吉思汗诞生地,并立石碑为志。(38)此外,蒙古地理学家巴札尔固尔还主张,从达达勒再溯鄂嫩河而上,到宾德尔苏木的拉明窝哈(北纬48度36分/东经110度36分),该处盆地中央有一显眼的小丘,革命前山麓有一寺,此小丘就是ДелыгнБопдок,寺为祭祀成吉思汗处。②

笔者以前编绘蒙古地区历史地图时,主要依据《史集》的记载,参考格里申

的考古报告,将跌里温盘陀定点于鄂嫩河中游右岸、上察苏切伊之之西。从此地到鄂嫩河上游肯特山,直线距离约400多公里,以牧民骑行的速度差不多是六天路程。(40)不过,如果按照牧民季节性移营的速度,则六天大约只能走200多公里。看来,将达达勒苏木的ДeлынБолдок定为成吉思汗诞生地,理由是比较充分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正是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因分家产不公离开诸兄,独自“顺着斡难河”出走到达的巴勒谆?阿剌勒(《元史》作八里屯阿懒)地面——今鄂嫩河上游与支流巴勒济河(《康熙皇舆全览图》作Balji bira(41))合流间地。至于巴札尔固尔主张的宾德尔苏木境之成吉思汗诞生地,在鄂嫩河上游呼拉赫河(即《元朝秘史》的乞沐儿合小河)一带,该地确实是成吉思汗祖先活动的重要地域,从《元朝秘史》所述十世祖孛端察儿故事中相关的地理方位看来,这里当是传说的始祖母阿阑豁阿及其诸子生活的地方(详下)。但此地距曾克尔河上游仅一百多公里,与《史集》所说从成吉思汗诞生地到他为自己选定的不儿罕山前埋葬地为六天路程不合,可以排除。

三蒙古部西迁时代与地域——尼鲁温蒙古的兴起

关于蒙古部从额尔古?{河之东的大兴安岭山区西迁到“三河之源”不儿罕山(肯特山)的时间,有的学者根据《元朝秘史》第1节上推到孛儿帖赤那(成吉思汗二十二代祖)时代,约在成吉思汗出生前五百年的7世纪。(42)此说不能成立,因为《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居地?傍望建河(额尔古?{河)的记载反映的就是7—8世纪时的情况,(43)而那时肯特山一带是铁勒部落分布的地区。蒙古人虽有代代口传先世谱系的习俗,但在没有文字的条件下,不可能清楚地追溯到二十多代,《秘史》所传世系是不可据为信史的。有的学者则主张蒙古西迁?应在11世纪上半叶,根据是作于10世纪中叶的胡峤《陷虏记》说蔑劫子(蒙古)在契丹东北,应指额尔古?{河故地,而依据11世纪中叶史料着成的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二二说蒙古里国在契丹正北,则已西迁。(44)但《陷虏记》和《契丹国志》的记载得自传闻,地理方位和时代都是不明确的,如同《建炎以来系年要録》说蒙

古在女直东北一样,难以作为?力证。惟有《史集》作者根据伊利汗廷史册和熟知典故老人的讲述,对成吉思汗祖先的年代作出估计。他两次讲到,出自阿阑豁阿感天光所生子的氏族“至今大约已有四百年”。拉施都丁是严谨的史学家,并非?{空估计。从他编撰《史集》的14世纪初上推四百年,为10世纪初期,与从成吉思汗上推十一代(以平均二十年一代计)的时间大体符合。《秘史》和《史集》记叙成吉思汗祖先虽然都是从孛儿帖赤那开始,但是有具体活动的记载则始于朵奔篾儿干娶阿?阑豁阿为妻的故事,(45)并且首次讲到他们的活动地点在不儿罕山地区。此时,不儿罕山的主人(ejen)还是兀良哈部首领,而蒙古部则显然是新来乍到者。(46)

蒙古部从额尔古?{故地迁出,直到以“三河之源”不儿罕山为家,当有一段历史过程。村上正二先生对此作了精辟分析,指出从9世纪后期到10世纪后期的唐末五代时期,因漠北回鹘汗国崩溃,中原大唐皇朝瓦解,东北契丹兴起等政治形势的变动,产生了一段空隙,蒙?古部乘此时机迁出了原居地“额尔古?{?昆”狭隘山谷,走向广阔草原。他分析蒙古部是沿额尔古纳河南迁,过呼伦湖,就是《秘史》第1节说的“度过腾汲思(Tenggis,突厥语意为海)”,出克鲁伦河畔,终于来到鄂嫩河中、上游留居,以不儿罕山麓为冬营地,鄂嫩河中游的豁儿豁纳主?不儿为夏营地。(47)笔者很赞同村上先生的意见。尽管8世纪已有一些蒙古高原东部大兴安岭西侧的室韦-鞑靼部落进入中部地区活动(如突厥文《毗伽可汗碑》和《磨延啜碑》所载Toquz Tatar九姓鞑靼),但大规模的西迁应在回鹘汗国崩溃之后,“九世纪下半叶的蒙古高原处于无霸主状态,原来的主要居民回鹘人又大多数迁走了,这自然是室韦-鞑靼人扩展地盘的良好时机。到了十世纪前期,从克鲁伦河到杭爱山地区,已经到处都是室韦-鞑靼人的部落了”。

(48)可能因为此时克鲁伦河流域已经被先来的札剌亦儿部据有(详下),蒙古部就迁到了他们以北的鄂嫩河中、上游。传说阿阑豁阿感天光生子的后裔蒙古“尼鲁温(Niru'un)”部应该就是从10世纪初期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起来的。

{K23U333.jpg}

巴勒谆?阿剌勒即鄂嫩河与支流巴勒济河合流之间的地带,今蒙古肯特省达达勒苏木境,而阿阑豁阿诸子原来的居地则应在达达勒苏木之西的鄂嫩河上游,约当今蒙古宾德尔苏木境。《元史?太祖纪》叙先世事就开始于阿兰果火感天光生孛端叉儿以及他因诸兄不分家赀而出走至八里屯阿懒。此后的历史传说,《元朝秘史》和《元史》、《史集》主要都是讲述被蒙元皇室尊为“始祖”的孛端察儿的后裔繁衍、壮大的故事。

《史集》、《元史》、《秘史》三书记载孛端察儿子孙世系互有异同。《史集》载孛端察儿之孙土敦?蔑年(《秘史》蔑年土敦Menen tudun,《元史》咩捻笃敦),妻名莫孥伦(《秘史》那莫伦Nomolun),生九子(《秘史》、《元史》作生七子)而寡。她拥有大量财富,其营地在名为Nūsh erkī和Kūh siyāh的地方。她的马和牲畜多到无法计算,从她所坐的山顶直到山麓大河边布满了牲畜。(49)这时,住在克鲁伦河的札剌亦儿部与契丹争战,恃河为守,被契丹军度河击溃,余部退到了莫孥伦的地盘,掘草根为食。因大片牧场被毁,莫孥伦和诸子与之争斗,都被杀害,仅幼子(应从《元史》作长孙)海都(Qaidu)幸免。其入赘巴儿忽部落(Barqut,《元史》作八剌忽)的叔叔?{真(Na{K23U323.jpg}in)找到他,将他带到巴儿忽真隘(今贝加尔湖东南巴尔古精河谷)。(50)从这场冲突的地理范围看,莫孥伦的营地应该是在肯特山东面的鄂嫩河上游。其夫拥有“土敦”(突厥属部监督官官号)头衔,家产丰厚,当是很有势力的氏族首领。

海都长大后,得?{真的辅佐和巴儿忽部众的拥戴,出兵攻打仇敌,征服札剌亦儿部,掳其民为奴婢,由是“形势寖大”,“四傍部落归之者渐众”。(51)海都是成吉思汗六世祖,时代大约在11世纪前期,尼鲁温蒙古部从此开始逐渐壮大,其地盘无疑有较大的扩展。海?都长子拜姓忽儿(Bai-{K23U324.jpg}ingqur)之子敦必乃(Tumbinai se{K23U323.jpg}en)是成吉思汗四世祖,按《元史?速不台传》记载,速不台是蒙古兀良合部人,“其先世猎于斡难河上,遇敦必乃皇帝,

因相结?{,至太祖时,已五世矣”。(52)这可能是反映了到敦必乃这一代,尼鲁温蒙古的势力又有了进一步扩展。《史集》记载土敦蔑年九子除海都(实为长孙)外名字均不详,而敦必乃九子之名及其后裔氏族则记得很清楚,并说他们各个都聪明勇敢,成为有?声望的分支部落始祖,他们每支都有三万车帐,男女达十万人,(53)表明这一支贵族的势力已经相当大了。

不过,这可能是蒙古“黄金家族”为抬高先世地位加上去的渲染,当时势力更大的应该是海都次子察剌孩?领昆({K23U325.jpg}araqai linggum)及其子想昆?必勒格(Senggum bilge)。《史集》解释说,在契丹语中,“领昆”是大官之意,因为他们与契丹国境相近,所以也使用契丹人用的称号。(54)此“领昆”即辽朝授予属部的小部族官号“令稳”(来自汉语“令公”),“想昆”也是辽朝授予属部的大部族官号“详稳”(来自汉语“相公”)。他们的时代约当11世纪后期(成吉思汗之前四五代)。据《辽史?道宗纪》,大康十年(1084)二月、三月都有“萌古国遣使来聘”的记载,(55)似为与国平交关系,然而这可能是元代修史者的曲笔。辽朝是当时北亚最强大的国家,征服漠北全境并设官置守,阻卜-达旦各部包括克烈、札剌亦儿、蔑儿乞、乃蛮等大部族均服属之,(56)势力相对较小的蒙古部不大可能与之分庭抗礼,而会主动称臣依附,一则可取得与中原贸易的利益,⑥二则能得到中原大朝庇护,免于在各部争雄中被吞并。蒙古部首领名字中的“领昆”、“想昆”,应该都是辽朝授予他们的官号。当是因海都长子拜姓忽儿早亡,察剌孩?领昆当上了部落首领。拉施都丁说:察剌孩?领昆是泰赤乌(Тaiyi{K23U323.jpg}i'ut)部的祖先,“据较近于真实,较可信的《金册》(Altan debter)所传,泰赤乌是人数众多的部落,一些尊贵君主的氏族出自此部。他们拥有无数军队”;在“海都诸子分支表”的注中又说:某些册籍把察剌孩?领昆说成?{真之子,但他曾娶其寡嫂、拜姓忽儿之妻,所以应是海都之子。因为泰赤乌人都属于他的部落,纳真的子孙氏族也被称为泰赤乌人,以致问题纠缠不清。“没有必要只把察剌孩?领昆的直系后裔称为泰赤乌人,他们既然是该部的首领

和君主,所以他?们的族人和隶属于他们的人,……都被称为泰赤乌人”。(58)这段插话透露了一个重要讯息:许多尼鲁温蒙古的小氏族被兼并到了同祖源的泰赤乌氏贵族属下。Taiyi{K23U323.jpg}i'ut之名当是来自汉语“太子”,(59)可能因为其首领是辽朝所授的部族长官,地位尊贵,其后裔部落遂以“太子之部”为名,犹如塔塔儿的分部Tutuqli'ut(都督之部)当是以先世有“都督”称号而得名一样。

尼鲁温蒙古的孛端察儿一支,至迟在成吉思汗前五代至四代已经在斡难河流域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并向外扩展,掳掠别部人口为奴。(60)这大概是辽朝授予其首领的官号由“令稳”升为“详稳”的原因。盟主当然是在最有势力的贵族中推举产生,(61)当即受辽朝官封的察剌孩?领昆和想昆?必勒格父子。但其后却推举敦必乃之子合不勒为汗(Qabul qan,《元史》作葛不律寒),“管辖了全蒙古”(qamuq Mongqol-i Qabul qahan meden aba),时值辽、金易代。《史集》记载合不勒汗曾应召入朝Altan Qan——金朝皇帝,金朝君臣觉其势力已强,对朝廷构成威?{,在他回部途中派兵追捕。合不勒汗逃脱后,遂与金朝为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二○说蒙国(又称萌骨,唐谓之蒙兀部)“自绍兴初始叛”,

(62)此与《完颜希尹神道碑》所载天会十三年(1135)“萌古斯扰边”事恰可印证。

(63)所谓“僭称?祖元皇帝”者,前辈学者已指出,当即合不勒汗,从年代上判断也符合。他的后裔成为尼鲁温蒙古人中足可与泰赤乌氏分庭抗礼的乞颜氏显贵集团。此时蒙古尼鲁温部贵族联盟或已初具游牧政权性质。合不勒之后,“遵照他的嘱咐(Qabul qahan-u ugeber)”,由想昆?必勒格之子俺巴孩汗(Ambaqai-qan,《元史》作咸补海罕)“管辖了全蒙古”(《秘史》第52节)。后俺巴孩汗被仇敌塔塔儿部人擒拿,送给金朝皇帝处死,之前他派人传命给合不勒汗之子忽图剌和自己的儿子合答安,一定要为他报仇(《秘史》第53节),于是“全蒙古、泰赤乌人在斡难河的豁儿豁?{主不儿(旁注“川”,即原野)聚集,推举忽图剌做了合罕。蒙古人以欢乐的舞蹈、宴会做庆祝。推举忽图剌当了汗,在豁儿豁纳的松软

的树周围欢跳成没肋的路沟、没膝的尘土”(《秘史》第57节)。此后忽图剌率领蒙古人攻打塔塔儿部十三次,(64)?也速该在一次战斗中俘虏了塔塔儿首领帖木真?兀格等归来,“正在那时,有孕的诃额仑夫人住在斡难河的迭里温?孛勒答黑,生下了成吉思汗”,取名帖木真(《秘史》第59节)。

豁儿豁?{主不儿(Qorqonaq jubur)是蒙古尼鲁温部兴盛史上的重要地点,但方位不明。这里试图从蒙古早期历史故事包含的地理讯息里寻索其大致位置。《元朝秘史》讲述,也速该因被塔塔儿人下毒,回家后不久死去,其后泰赤乌氏贵族抛下他的寡妻弱子(老?大帖木真纔十岁),“顺着斡难河迁走”,陷入困境的诃额伦夫人只好带着儿子们在斡难河边艰苦度日(第72—74节)。如果今蒙古国肯特省达达勒苏木的Delyun-boldak是成吉思汗诞生地,那么,泰赤乌人的此次迁徙就是向斡难河中游地带移营。帖木真逐渐长大,泰赤乌人前来袭击,把他抓走,监禁在营地。帖木真乘他们在斡难河边欢宴之机逃脱,到他家从前的营寨地,循着草地上人畜践踏的足迹,溯斡难河而上寻找母、弟,到达乞沐儿合小河(清代地图鄂嫩河上游支流齐姆尔喀Kimurqa河,今名呼拉赫河Xypaxгол)附近,再溯乞沐儿合小河寻踪前行,在别迭儿山与母弟会合,然后迁到不儿罕山前(南)的古连勒古之地(《秘史》第79—89节)。这几节故事说明,帖木真家原来的营寨在乞沐儿合河口以东的斡难河边,大约即今达达勒苏木境,而泰赤乌人营地则在此东北的斡难河中游。后来帖木真遭蔑儿乞人袭击,妻子被掠,求助于克烈部长脱斡邻和尼鲁温蒙古别部札答阑首领札木合。札木合从本部率军一万溯斡难河而上,到帖木真部众所在地再征兵一万,行至斡难河源与脱斡邻的军队会合,北进不兀剌川(今恰克图一带)袭击蔑儿乞部首领脱黑脱阿,大获全胜(《秘史》第105—109节)。帖木真随札木合“安答”(结拜兄弟)退回到豁儿豁?{主不儿之地共同安营,但在一次夏季移营时产生分歧,帖木真率领家人和部属离开札木合迁走,路经泰赤乌人营地,泰赤乌人惊恐,当夜慌乱地投向札木合方面。接着许多蒙古族人来和帖木真会合,他们先在乞沐儿合小河驻营,然后再迁到古连勒古?

地区(《秘史》第118—122节)。这段历史过程显示了尼鲁温蒙古各部在鄂嫩河流域的大致分布:泰赤乌部居地在帖木真家族居地(鄂嫩河上游,今蒙古国宾德尔、达达勒苏木境)的下游,札木合所居豁儿豁?{主不儿之地又在泰赤乌人居地的下游(东面或东北)。

《元史?宪宗纪》讲到这个地方:三年夏六月“帝幸火儿忽?{要不花之地”(“要不花”即“主不儿”)。(65)《史集?蒙哥合罕纪》对此事也有记载,但置于忽必烈出征云南归来之后,“蒙哥合罕在蒙古地区中部的豁儿豁纳黑主不儿地方举行了忽里勒台,这就是从前忽图剌合罕有一次打了胜仗之后,和自己的?那可儿们在一棵树下跳舞,把地面跳出了一个坑的那个地方”,并说此次大聚会之后,驸马帖里垓奏请出兵攻打南家思(南宋)。(66)这里所记的时间有问题。据《元史》,忽必烈从云南班师在宪宗四年,六年春宪宗会诸王百官于欲儿陌哥都之地(按即月儿灭怯土,在和林西),(67)驸马请伐宋事则在该年六月,地点也不是豁儿豁?{主不儿。按《元史?宪宗纪》载,三年春,“诸王也古(苦)以怨袭诸王塔(剌)[察]儿营。帝遂会诸王于斡难河北,赐予甚厚。”(68)也苦是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之子,封地在额尔古纳河、呼伦湖、海拉尔河等处,其南与斡赤斤家族的封地相邻接;塔?察儿是斡赤斤之孙。大概因为两家宗王发生冲突,大汗蒙哥纔到接近他们封地的斡难河北召开诸王大会,并颁发丰厚赏赐,似有?{解矛盾之意。《史集》记载大会地点是豁儿豁纳主不儿(即《元史》的“火儿忽纳要不花”),就是从前推举忽图剌为汗时蒙古人欢舞庆祝,后来帖木真与札木合和谐共处之地,其地应在斡难河中游。中西史料中记载蒙哥在斡难河召开忽里勒台只有这?一次,《元史?宪宗纪》将“会诸王于斡难河北”和“幸火儿忽?{要不花之地”分别记在同年的春、夏,《史集》则记载大会地点就在豁儿豁纳主不儿。据上述中西史料判断,这个地方可能在鄂嫩河中游有大量11—12世纪遗迹的大小巴托尔山一带。

还有一处地名与尼鲁温蒙古部的分布有关。《圣武亲征録》载帖木真与王罕“发兵征泰赤乌部,与其长沆忽?阿忽出、忽邻、忽都答儿别吉等大战于斡难河

上,败之,袭帖尼忽都从息月哥察儿别吉(?)、塔儿忽台?希邻秃、忽都答儿至月良兀?秃剌思之野,捦(擒)之。沆忽?阿忽出、忽敦?忽儿章走八儿忽真隘”(下划线处有误,当是以“袭”的受格tan-i开头的分句)。(69)可与《史集》所载对照:“他们(王汗和成吉思汗)去征讨泰亦赤兀惕人。……这伙人全都会聚在斡难河地区的蒙古草原上。成吉思汗和王汗奔向他们,厮杀起来。泰亦赤兀惕诸部战败后逃跑了,成吉思汗的军队驰马追击塔儿忽台?乞邻勒秃黑、忽都答儿到月良兀?秃剌思(Alangūt tūrās)地方,在那里将两人杀了。……”(70)《元朝秘史》第144节记载此次战役之文为:“成吉思合罕向斡难河去追击泰亦赤兀惕人阿兀出?把阿秃儿。阿兀出?把阿秃儿到达本部,急忙率其部众出走。阿兀出?把阿秃儿、豁敦?斡儿长诸泰亦赤兀惕人在斡难河的那一边,整治剩下的有盾牌的自家军马,声言‘我们厮杀吧’,按令作了部署。成吉思合罕既到,与泰亦赤兀惕人厮杀了

{K23U334.jpg}

此节说到泰赤乌首领率部退至“斡难河的那一边”,应指河之北,但却没有《亲征録》、《史集》所载的两军交战地名。伯希和指出原文有一处错误,hule'ut turastan(明初汉文音写本旁注“多余”“方牌有的每”)当订正为

Ulengut-Turas-tur,译作“在月良古惕?秃剌思地方”。(71)东西史料指示的此地方位无疑在鄂嫩河中游以北。今音果达河有南支流名Oлeнryй河,“月良兀?秃剌思之野”或指此河上游地区。

白石先生在《成吉思汗之考古学》一书中介绍了一系列遗址遣物的地点,并对其时代作了判断,非常有助于说明成吉思汗以前蒙古部在鄂嫩河流域的活动。据其所述,鄂嫩河下游鄂嫩斯克(1958年解放军总参测绘局地图之奥囊斯科耶,北纬50度59分/东经115度35分)的古墓葬式为额尔古?{型(室韦人),并有北宋时的钱币遗物;其南(约48公里)鄂嫩河中游旧钦丹特也发现葬式相同的墓葬及同时代(辽式)马镫。时代均为11世纪。鄂嫩河上游的Gosgor(在鄂嫩河上游

呼拉赫河北)遗址有10—11世纪墓葬。三处遗址的文化类型均属蒙古人。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确切年代的呼拉赫河(《元朝秘史》之乞沐儿合河)北侧阿拉善哈答遗址岩面上的契丹大字墨书,按契丹文专家对契丹大字年号和数目字的解读,此墨书纪年为“重熙八年七月十五日”(1039年8月7日)。这大约相当于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以兵攻押剌伊而,臣属之,形势寖大”(72)的时代。契丹文岩书之东,呼拉赫河与鄂嫩河合流处东南,是一道从额尔古?{河东支流根河向西南一直延伸而来的古长城(被称为“成吉思汗边墙”)的末端,此长城长约800公里,北距乌勒札河约60多公里(西端渐近河),南距克鲁伦河约100多公里,横亘于两河之间。在对这道长城的调查中采集到不少辽代的陶瓷器残片,证明?应为辽代长城。其西端南侧的莫戈伊特(Mogoit)古城和西面的乌古尔库沁

(Ugurku{K23U323.jpg}in)古城都是辽代城寨。

据《辽史》记载,契丹向西北扩展始于天赞三年(924)耶律阿保机西征。统和十二年(994),辽圣宗遣皇太妃(齐王妃)与萧挞凛统军“抚定西边”,(73)遂“屯西鄙驴驹儿河(克鲁伦河),……使西捍达靼,尽降之”。(74)十五年,敌烈部人(居地应在克鲁伦河下游)杀辽所授详稳,叛走西北荒,挞凛追击之,“因讨阻卜之未服者,诸蕃岁贡方物充于国,自后往来若一家焉”。(75)二十二年,皇太妃、萧挞凛奏建镇州、防州、维州三城,屯兵置戍。《辽史》卷一○三《萧韩家奴传》载,兴宗重熙四年(1035),萧韩家奴奏言:

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方今最重之役,无过西戍。……若能徙西戍稍近,则往来不劳,民无深患。议者谓徙之非便:一则损威名,二则召侵侮,三则弃耕牧之地。臣谓不然。阻卜诸部自来有之,曩时北至胪朐河,南至边境,人多散居,无所统壹,惟往来抄掠。及太祖西征,至于流沙,阻卜望风悉降,西域诸国皆愿入贡。因迁种落,内置三部,以益吾国,不营城邑,不置戍兵,阻卜累世不敢为寇。统和间,皇太妃出师西域,拓土既远,

一份详细的外蒙古的资源状况报告

蒙古资源状况报告 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蒙古国自然资源的勘察工作正有效地开展,已探明80多种矿产和3000多个矿点。主要有煤、铜、铁、锰、铬、钨、钼、铝、铅、锌、汞、铋、锡、砂金矿、岩金矿、磷矿、萤石、石棉、石墨、云母、水晶、绿宝石、紫晶、绿松石、石油、油页岩矿等。 2、土地资源:蒙古国土地辽阔,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1.47人。土地利用总面积为15646.64万公顷,其中农牧业用地占80%,专门用地占0.1%,森林面积占10%,水域面积占1%,其余部分为国家保密地区。 3、森林资源:蒙古的森林面积为1530万公顷,其中森林覆盖区为14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0%。木材总蓄积量为12。77亿立方米。其中,落叶松占72%、雪松占11%、红松占6%,其余为桦树、杨树、红杨树等。森林主要分部于肯特、库苏古尔、杭盖省和蒙古阿尔泰山、汗呼赫山脉。 4、植物资源:蒙古的植被以北部西伯利亚针叶林和南部的中亚草原、荒漠组成。蒙古的植物种类数量较少,高等种子植物共计2251种,分别属于103科,596属;苔藓植物共计293种,分别属于40科,119属;地衣植物共计570种,分别属于30科,70属;蘑菇共计218种,分别属于12科,34属;分为八门的药用植物共计574种,分别属于52科,154属;高等种子植物中

较大属类植物是合瓣花类、豆科植物、禾本科、茅科、十字花科、灰条菜科、石竹花等。 荒漠地带主要植物有蒙古茅草、科尔金斯基茅草、戈尔嘎诺夫旋花、格鲁保夫针叶棘豆等独特草丛。戈壁绿州只分部阿尔泰、前戈壁、东部荒漠。这里胡杨、山川柳、沙枣、菖蒲、芨芨草、看麦娘等植物占优势。 5、水资源:蒙古境内河流总长6.7万公里,面积大于0.1 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000多个,泉水7000多处,此外,地下水源也很丰富。蒙古大小河流的平均年径流量为390亿立方米,其中88%为内流。湖泊水资源量达18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0亿立方米。 6、野生动物资源:蒙古有狩猎价值的近60种哺乳动物,50多种渔类,近90种鸟类。有狩猎价值的哺乳动物中70%为皮毛动物。蒙古每年产10万张旱獭皮,向国际市场高价出售。被列为禁止捕猎动物的是①17种珍惜动物:野驴、野马、鹿、母鹿、角鹿、四不象、戈壁熊、野骆驼、羚羊、野山羊、母盘羊、黑尾黄羊、麝、豹、海狸、水獭、貂、密鼠。②27种飞禽:鹫、鸿(3种)、鹈鹕、雪鸡、野鸡、皂雕(4种)、богбаатар(2种)、猫头鹰、枭(6种)、啄木鸟(7种)。③鲟鱼。其它野生动物可按蒙古国狩猎法规的时间和动物种类进行捕猎。

论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

论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 摘要:他,是一代天骄,由草原牧人而一跃成为“世界皇帝”;他是蒙古草原诞生的一位震惊世界的战神,他的铁蹄如飓风一般席卷中亚及东部欧洲,他和继任者、子孙后代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强大的蒙古帝国。这是一个人间的奇迹,秦皇汉武难于比肩,亚历山大、拿破仑亦不足匹配,其神功伟业、辉煌成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不仅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蒙古国,缔造了蒙古民族,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对欧亚许多国家和民族发生过巨大影响,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政治变革,对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成吉思汗无疑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世界上公认的千年第一伟人,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关键词:蒙文、成文法;大统一;交流;战略战术。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落,建立蒙古国,创立蒙古文字和蒙古文法,进而缔造了蒙古民族。 十三世纪,蒙古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或部落联盟。各部落互不统属,奴隶主贵族们为了掠夺邻部的人口、牲畜、财物,为了争霸草原,为了彼此间复仇或由于金朝统治者的挑拨,长时期无休止进行战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使蒙古高原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社会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不仅与宋朝相比文化、经济显得相当落后,即便与西夏、金游牧族相比,亦显得落后。草原各部落无论奴隶主还是奴隶和牧民十分渴望草原上能出现一位英雄,带领他们走向统一,走向强盛。早日摆脱金朝的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由自己当草原主人,过安居乐业的生活。 成吉思汗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顺应广大牧民的意愿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团聚起越来越多的部众,兼并了众多分散的、各自为政、互相敌对的部落。使这些分散孤立的,发展不平衡的部落日益冲破狭隘闭塞的状态,缓慢的走向统一,建立了蒙古国。成吉思汗前后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大战六次,小战几十次。终于1206年统一蒙古高原诸部落,称汗。 成吉思汗是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在建立蒙古国后: 1、建立了政治军事合一的“领户分封制”,把高原原有部落组织打散,按千户制编组为军事、行政、生产组织合一的各千户,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有各级军事封建领主层层统治的早期封建国家。 2、是扩建护卫军(怯薜)。由于怯薜担负保卫可汗、为可汗服务、代表可汗处理军政事务等重要任务,因此成吉思汗为他们规定了优越的地位。《元史?兵志》认为,成吉思汗立怯薜军关键在于“制轻重之势”。著名史学家朱耀廷在其《成吉思汗传》一书中说:“大汗直接掌握着这样一支最强悍的亲信军队,就可以大大加强大汗的权利,保卫大汗的安全,借以制约任何一个在外的

第69集蒙古兴起

亚洲腹地,辽阔的草原和无垠的沙漠分布其中,这里生活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上游,后来向西迁徙至土拉河、克鲁伦河和鄂嬾河三河源头的广大草原上,已经在这里繁衍息了许多个世纪。骑着骏马,唱着牧歌,赶着牧群,逐水草而居,融入大地与穹庐般的天空,过着天人合一的游牧生活。历史的脚步常常出人意料,公元13世纪上半叶,茫茫草原上突然刮起了一阵旋风,旋风掠过大半个欧亚大陆。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以叱咤风云的雄姿,跃出历史的地平线。这个游牧政权的缔造者,就是被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 每天清晨,随着升起的朝阳,甘德利草原总会响起古老、神秘、修长的声音。这个声音已经在这里响了七百多年。伴随着这个古老的声音,达尔扈特人一天的工作也由此开始。达尔扈特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这份神圣的使命世代相传。七百多年来,达尔扈特人从未间断过守护蒙古人的祖先,成吉思汗的灵帐。 演员旁白:成吉思汗的两位大将,一个是博尔术,一个是木华黎。成吉思汗去世以前,给他们两位大将安顿的就是,我去世了以后,我的灵柩你们来守,两个大将的后裔,现在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是守灵的部落,就是达尔扈特人。就是这样传承已经七百八十多年了。 达尔扈特人肩负着守护、祭祀、管理成吉思汗陵的神圣职责。他们是朝拜者,也是成吉思汗的心声传递者。长久以来,达尔扈特人祭祀的圣灯,从来没有熄灭过。 成吉思汗陵一起供奉着成吉思汗和他四位夫人的灵柩,以及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弓箭、圣奶桶、史料书籍,还有受成吉思汗膳封的转世白神马。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没有人知道成吉思汗葬身何处。这座成吉思汗的衣冠冢,长久以来一直以来是蒙古族朝拜的圣地。每年有近百万的人来这里朝拜,这里也吸引着数百万的游客来此参观瞻仰。 在成吉思汗陵中,收藏了一幅世界上最长的油画。这幅油画是由二十多位画家,历时一年创作而成。油画长206米,高2.5米。再现了成吉思汗一生从诞生到去世的辉煌一生。每天迎接游客前,这里的导游都会游走于206米的油画之间,细细瞻仰这幅油画,感受这幅油画诉说的历史,这是成陵多年来的传统。关于成吉思汗的传奇,永远都是这片草原诉说不尽的故事。 公元1162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出生,据《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呱呱坠地时,手里紧紧抓着一块黑色凝血。这块来自母体的凝血,似乎宣告一个即将征服世界的英雄已经诞生。世界历史将由这个婴儿而改变。铁木真无忧无虑的童年太过短暂,不公平的命运早早将这个孩子推进人生严酷的寒冬里。就在铁木真9岁那年,父亲也速该把他带到带到盛产美女的弘吉剌部,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未婚妻叫孛儿帖。铁木真随后留在了岳父家里,不幸的是,也速该在返家途中,被世仇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是蒙古乞颜部落的首领,但人走茶凉,部族抛弃了孤儿寡母,但在母亲诃额仑的努力下,这个家庭得以顽强生存下来。据《蒙古秘史》记载,为了养活五个孩子,诃额仑天天在河边来回奔走,寻找食物,捡拾小果类充饥。为养活家人,铁木真则以磨锐的兽骨为尖器,制作木箭,在草原上捕捉鼠类。甚至为了一点儿食物,铁木真居然杀死了自己的异母弟——别克帖儿。 刘晓:这也是在非常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造就了成吉思汗这个一方面的一个性格,就是冷酷无情的性格。这个实在是没办法的,那时候就是适者生存。你如果是软弱的话,你就会被强敌消灭掉,只有表现的比敌人更冷酷,你才能成为王者。 草原上的仇恨代代相传,冤冤相报,从不停止。铁木真作为蒙古乞颜部落首领的长子,他是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人。气颜部的敌对部落担心,铁木真将来继承部落首领后,可能进行报复,他们一刻也没放过这只草原雏鹰。铁木真父亲去世没多久,敌对的泰赤兀氏族,在

成吉思汗如何控制军队

成吉思汗如何控制军队 成吉思汗的军队是世界历史上冷兵器时代最勇猛的军队,成吉思汗靠他们统一了蒙古,又率领他们战胜了上百万人口的花剌子莫,金朝,西夏及南宋。到底成吉思汗有什么魔力使蒙古军队如此忠心的跟着他去摧毁一座座城池,战胜一个个强大的敌人呢?那么,其军队又是怎样控制的呢? 一,重用那科尔组成核心力量。当成吉思汗的父亲被毒死后,成吉思汗母子“除影外无友,尾外无缨”的时候,是一批那科尔慢慢聚集在他的身边,初步形成雏形军队的核心力量。最先来到的是博尔术,后来是者勒蔑,木华黎,扎木合等都投到他的门下,他们以前都是成吉思汗的军事侍从和仆人。他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战时做前哨,猎时做助手。尤其是在他东征西战的时候,为他奋力征战,开疆拓土。 二,在那科尔基础上建立怯薛军。怯薛军即成吉思汗的护卫队,平时保卫可汗,战时出征。由原来的500人扩大到后来的10000人,成为蒙古军队的中坚力量。怯薛军一般从千户,百户及那颜的子弟中挑选。这些在千户制基础上发展创建具有里程碑作用的怯薛军是当时世界上组织严密,马匹精良的一流军队。他们保卫成吉思汗的安全,如同质子般被成吉思汗用来控制着千户,百户,以“制轻重之势”。这样有效的消灭了部下亲王造反的隐患。

三,创造性地建立千户制军。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建立了军政统一的千户军。他将全国军队以赏赐方式,分封给功臣,贵戚,“授开国有功者九十五人为千户”,划定牧地范围,世袭管理,这样就由原来的氏族军队逐渐发展成了千户制组编起来的常备军,形成了“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正规军队。这种千户制是一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是一种层层隶属的军队组织,成吉思汗是最高统帅,完全支配各级那颜,千户那颜对汗和诸王处于绝对从属的地位。 四,培养军队的忠诚意识。成吉思汗非常注重培养军队的忠诚精神,培养将士对他无限忠诚的思想。他利用蒙古人迷信萨满教,崇拜天神的观念,以天神合一的思想作为治军的思想武器,培养兵士对他的忠心;以忠诚得天保佑的观点培养将士对他的忠诚。忠君思想使成吉思汗不仅有了一支可靠的军队,而且平民心中也深深植根,有时成吉思汗正是靠部下和人民对他的忠心才逃脱一次次厄运。 五,严格的军队,奖罚分明的制度。成吉思汗军纪之严几乎到了以法治军的程度,治罪不分亲疏,“虽贵必诛”。规定人们只能留在自己被制定的十户百户千户内,不能离开到别的地方去,如有违背,必将他和收留他的人一样治罪。对军队的要求已达到了残酷的程度:军队作战时若从一个10人队中逃跑了一两个或更多,这些人将全部处死。同样,若有一个10人队,全队逃跑,而其他10人队没有逃跑,则将这10人队全部处死。简单说,若

西方人眼中的成吉思汗

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7月/9日/第F24版 品位 西方人眼中的成吉思汗 见习记者刘书艳 800年前,成吉思汗带领他的帝国从森林走向草原,从草原走向世界,在与其子孙的征伐下,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建立了3000余万平方公里的欧亚大帝国。800年来,在蒙古的草原上,他的子孙们的祭祀活动从不曾间断过。成吉思汗陵位于在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尔草原上,这里牧草腾碧浪,羊群卷雪花。蓝天绿草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肃然伫立,在外人眼里,这些祭祀宫帐不过是些白色的毡包,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遗物,对蒙古民族而言,它们却是成吉思汗灵魂的象征。 铁木真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葛不律寒及族曾祖俺巴孩等都曾是蒙古部的显赫人物或首领,其父也速该有拔都(勇士)称号。时漠北高原有百余部落,互相攻战。铁木真降生时,适逢其父在作战中俘获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故取此名为纪念此战之功。 铁木真9岁时,其父被塔塔儿部人毒死,部众离散,随寡母月伦艰难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获,险些遇害,凭其机敏逃脱。后依附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后称王汗),并尊之为父,得以收聚其父旧部,又与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结为安答(义兄弟),逐步发展势力。 金大定末年,铁木真移营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上游,独立建帐,广结盟友,选贤任能,宽厚待人,吸引了许多蒙古部众和乞颜氏贵族来投靠,被推为可汗。因铁木真善于争取人心,致札木合部众纷纷叛附,壮大了力量。至成吉思汗元年(公元1206年),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 经过二十余年的蒙夏战争,屡创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削除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顺利南下攻金。六年,亲率大军进攻金朝,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 成吉思汗戎马生涯近50年,终在西征途中病逝,年66岁。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帝王相比,成吉思汗似乎是一位最为全球化的人物。 美国明尼苏达州麦卡利斯特学院的人类学教授杰克?威泽弗德近年写了《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的形成》一书,他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成吉思汗的成就都挑战了人类想象力的极限,他的成功之处或许就在于他所谓“野蛮”,犹如美国不是由富商和种植园主缔造的一样。几乎所有被蒙古人征服的国家,最初都曾饱受野蛮征服带来的破坏和惊恐,但在文化交流、贸易以及文明进步方面,很快地就产生一种空前的上升态势,欧洲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由于蒙古人的影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改变”。 在长期的征服过程中,成吉思汗的目标也由早先的掠夺慢慢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建立世界统一帝国的使命感。成吉思汗告诉其子孙,他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战胜一支军队不等于征服一个国家,你只能通过赢得民心的方式来征服。在威氏的笔下,成吉思汗最终认可了文明世界的价值体系。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谈到成吉思汗时说:“游牧民族的文化是全人类伟大的文化。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建立了世界上举世无双的庞大的蒙古帝国。他所建立的政权和法律,至今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仍然有积极意义。” 蒙古帝国通过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快速骑兵的闪击战和包围战,使得蒙古帝国的疆土在几十年

成吉思汗的一生辉煌

成吉思汗一生的功德 姓名:张生亮 学院:能环学院班级:11-给水排水工程-2班学号:1162108207 摘要: 成吉思汗戎马生涯近50年,施展雄才大略,依靠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谋士,利用骑兵优势,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业绩。他善于治军,创建和统帅的蒙古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既善野战,又能攻坚。在众敌面前,善于利用矛盾,联此击彼,各个击破;在战法上,善于扬长避短,巧施诈术,避实击虚,多路出击,迂回突袭,速战速决。重视以战养战。其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功德、成功、军事思想、思想家。 正文: 他,是一代天骄,由草原牧人而一跃成为“世界皇帝”;他是蒙古草原诞生的一位震惊世界的战神,他的铁蹄如飓风一般席卷中亚及东部欧洲,他和继任者、子孙后代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强大的蒙古帝国。这是一个人间的奇迹,秦皇汉武难于比肩,亚历山大、拿破仑亦不足匹配,其神功伟业、辉煌成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不仅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蒙古国,缔造了蒙古民族,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对欧亚许多国家和民族发生过巨大影响,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政治变革,对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成吉思汗无疑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世界上公认的千年第一伟人,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十三世纪,蒙古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或部落联盟。各部落互不统属,奴隶主贵族们为了掠夺邻部的人口、牲畜、财物,为了争霸草原,为了彼此间复仇或由于金朝统治者的挑拨,长时期无休止进行战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使蒙古高原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社会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不仅与宋朝相比文化、经济显得相当落后,即便与西夏、金游牧族相比,亦显得落后。草原各部落无论奴隶主还是奴隶和牧民十分渴望草原上能出现一位英雄,带领他们走向统一,走向强盛。早日摆脱金朝的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由自己当草原主人,过安居乐业的生活。 成吉思汗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顺应广大牧民的意愿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团聚起越来越多的部众,兼并了众多分散的、各自为政、互相敌对的部落。使这些分散孤立的,发展不平衡的部落日益冲破狭隘闭塞的状态,缓慢的走向统一,建立了蒙古国。成吉思汗前后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大战六次,小战几十次。终于1206年统一蒙古高原诸部落,称汗。 成吉思汗是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在建立蒙古国后: (一)建立了政治军事合一的“领户分封制”,把高原原有部落组织打散,按千户制编组为军事、行政、生产组织合一的各千户,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有各级军事封建领主层层统治的早期封建国家。 (二)是扩建护卫军(怯薜)。由于怯薜担负保卫可汗、为可汗服务、代表

成吉思汗简介

成吉思汗简介 成吉思汗是蒙古开国君主,古代蒙古民族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战略家。他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高原上的诸部落后,进而征服了半个世界,创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蒙古大帝国。他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善于运用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他知人善任,曾起用一大批杰出的军事、政治人才。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对蒙古民族的形成有巨大意义;攻金灭夏,为全中国一统王朝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建立横跨亚欧的大帝国,打开了东西方的大通道,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1162年出生于蒙古部贵族世家,父也速该,母斡额仑。铁木真九岁时,父遭世敌下毒身亡,少年时代经历艰难坎坷,炼铸了他坚毅勇敢的性格。 当时,蒙古高原部落林立,蒙古人、塔塔儿人、克烈人、乃蛮人、篾儿乞人、斡亦剌人相互攻战杀伐不息。铁木真依靠亡父的盟友收集旧部,在十二世纪八十年代建立了斡耳朵,称汗。历经多年征战,铁木真先后消灭了塔塔儿、篾儿乞、克烈、乃蛮等部。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建大蒙古国,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将整个蒙古国划分为九十五个千户,并建万人怯薛军,作为政权的武力支柱。设断事官,掌管行政司法事务。他在全国推行维吾尔体蒙古文,使之成为本民族的文字。在成吉思汗的统治下,蒙古高原各部落之间界限逐步消泯,蒙古民族共同体开始形成。成吉思汗即位后,先后向西夏、西辽、金朝用兵。1215年蒙古军占领金中都。1218年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 1219年至1224年间成吉思汗大举进攻花剌子模,征服了亚欧大片领土,先后建立四大汗国。 1225年秋,经过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将木华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顾64岁高龄,坚持亲征西夏。途中围猎受伤,高烧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盘山休养,留下了三条着名的遗嘱。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

成吉思汗一生的主要活动

成吉思汗一生的主要活动 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206年以前,主要活动是统一漠北各部族,建立大蒙古国;1207年起,主要活动是南进,进行统一中国北部的战争;1219年以后,主要的活动则是西征,建立横跨欧亚大帝国。因而,成吉思汗一生的活动,涉及到蒙古族,涉及到中国,也涉及到世界。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所体现。(一)成吉思汗在蒙古民族历史上的地位、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因为有了成吉思汗,蒙古民族才得以形成,蒙古社会才得以发展。成吉思汗对蒙古历史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统一蒙古诸部成吉思汗出生的年代,在广阔的蒙古高原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其中,除以克鲁伦、鄂嫩、土拉三河发源处为根据地的蒙古诸部以外,比较强大的还有蒙古部东方呼伦、贝尔两湖及额尔古纳河一带以塔塔儿为首的诸部;土拉河流域的克烈诸部;色楞格河下游的蔑儿乞诸部;西方阿尔泰山地区的乃蛮部,以及南方的汪古部等。这些部落的首领们,为了掠夺邻部的财富和奴婢,为了复仇或者由于金朝统治者的挑拨,长时期进行着相斗、撕杀。无休止的部落战争,在蒙古高原夺去了不知多少平民百姓的生命,妨害了生产的发展。同时也给了南方的金朝统治者在草原上任意屠杀和掠夺民众的机会。所以说,成吉思汗出现以前,蒙古高原没有统一的首领,各部落居住分散,互不相联合,他们之间进行着不断的战争和敌对行动。广大的民众处在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中,遭受了很大的灾难。当时,蒙古高原各部落民众渴望和平安宁,制止抢掠和残杀,渴望有一个部落或有一位英雄人物完成这一使命。成吉思汗就是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伟人。成吉思汗童年的艰难生活,使他从小树立了勇往直前的奋斗意志。成吉思汗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发而起,以惊人的胆略、恢宏的气度、百折不挠的精神顽强奋斗,将众多的部落聚集在自己的旗帜下。最后,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结束了蒙古高原部落之间争雄相斗的混乱状态。原来散漫的,互相敌对的部落统一起来,结成一个坚固的、纪律森严的国家。从此,给蒙古社会以秩序和安宁,为蒙古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推动蒙古民族的形成蒙古高原在成吉思汗兴起以前有大大小小部落一百之多,并处在分立状态。而蒙古只不过是其中外界几乎无人知道的,没有什么影响的一部。这些众多的部落没有共同的名称,也不是完全共同的语言。在诸部互相撕杀的情况下,当然也很难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心理素质。在一个地区生存的这些部落,虽然由于相互接近,这几方面的共同性也在萌芽,客观的形势和人民的要求也推动着这些共同性的形成,但政治上的分裂始终是个大的障碍。大蒙古国建立后,广大的蒙古地区在一个政权的统治下,结束了以前分裂混战的局面。千户、百户的编制,使各个分散的部落有机会互相接近,一些部落的界限干脆被打破了,成为新的行政体制之下共同生活、共事的人们。在成吉思汗统帅下的军队里,更是成为共命运的共同体。蒙古文字的使用,不但便于推行政令和提高文化,也使得蒙古语逐渐成为诸部族通用语言和共同语言。蒙古,从此不再是一个部落的名称,而成了由多部落组成的一个共同民族的名称。这样,蒙古民族共同体真正形成。3、提高了蒙古社会生产力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前,蒙古高原正处在氏族社会时期或从氏族社会时期向文明时期过渡的剧烈变乱时代。蒙古社会的生产力,显然很落后,但受中原地区以及西域的影响,有一定发展。当时,与中原地区和西域已有一些商业交换关系。但无休止的战争和部落相互抢劫掳夺,妨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蒙古社会内部的战争停止,社会秩序稳定,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志鉴论坛】志书年鉴蒙古语地名的英文翻译应规范统一

【志鉴论坛】志书年鉴蒙古语地名的英文翻译应规范统一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化石,是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是交通、旅游的向导。随着对外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英文翻译的地名在各种志书、年鉴、对外宣传材料中大量出现。但由于缺乏规范和统一的翻译标准,少数民族地名的英译,出现标准各异、形式多样的局面。如以《内蒙古年鉴》英文目录为例,把蒙古语地名全部直接用汉语拼音写成。如“Bayannuoer”(巴彦淖尔)、“Wulanchabu”(乌兰察布)“wulanhaote”(乌兰浩特)、“keerqin”(科尔沁)、“xilinguole”(锡林郭勒)、“E Er Duo Si”(鄂尔多斯)、“Xingan”(兴安)、“Alshan”(阿拉善)、“Hulunbeir”(呼伦贝尔)等等。 同时有的地名在不同的媒体中也出现不同的译文形式,例如:地名“呼和浩特”就有三种不同的译文;有的完全按汉语拼音拼写成“huhhote ”,有的通过音译加拼音的形式译成“huhhot”(中国呼和浩特网),还有的直接从蒙古语读音中改接转写成“Hohhot”(中国呼和浩特网英文)。又如:地名“科尔沁”也有四种写法:“kerchin”、“Keerqin”、“Horqin”、“Horchin”。这种缺乏统一标准的翻译不仅不符合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要求,也对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产生不良影响。如何让内蒙古蒙古语地名的翻译逐渐趋于标准和统一,从而使其在更大程度上既保留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

又能让国外接受者更好地辨认、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深刻了解内蒙古蒙古语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蒙 古语言的表达特点,同时也要遵循国家相关的通用语言文字法规以及关于地名翻译的一些规定要求。 一、内蒙古蒙古语地名的形成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延绵的边境线,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及古代文明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语地名是蒙古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生产、生活、劳动、迁徙以及战争中形成的,有着浓厚的蒙古民族文化特征。作为一个北部边疆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自然地理环境,有着特有的宗教文化和生活习惯,因此,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语地名也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和特殊意义。这些地名大都与蒙古民族的历史背景、生产生活方式、自然地理条件及思维习惯有直接的联系。充满了蒙古族历史文化内涵和特点。 蒙古民族早期是生活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后来成吉思汗逐渐统一了蒙古各个部落,建立了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的大蒙古国,随后又灭夏伐金,南下中原,统一中国。所以说,早期蒙古民族的历史就是不断迁徙、统一和征战的历史。现有不少内蒙古蒙古语地名与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手下蒙古四杰是谁

成吉思汗手下蒙古四杰是谁 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名将云集,除了术赤四兄弟之外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四杰四勇八位了,四杰也叫四骏,就是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 蒙古四杰指的是成吉思汗部下的四位杰出将领,分别是博尔忽、木华黎、博尔术和赤老温。 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木华黎 木华黎(1170~1223)蒙古军攻金统帅,札刺亦儿部人。早年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誉称“四杰”之一,被命为左手万户长。蒙金战争初期,在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河堡(今万全西南)大战中,率敢死士冲锋陷阵,以寡敌众,配合主力歼灭金军精锐。 之后,率军攻取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锦州(今属辽宁)、兴中府(今辽宁朝阳)诸城,控制辽东、辽西地区。1217年(金兴定元年)八月,被成吉思汗封为太师、国王,全权指挥攻金。他利用矛盾,收降大批汉族地主武装为其效力;接受部将史天倪等的建议,禁掳掠,不杀降;并发挥蒙古军善于突袭、野战之特长,迅速攻取今河北、山西、山东等省大部要城。 1220年,在黄陵冈(今河南兰考东)激战中,他灵活用兵,下马督战,令将士引弓齐发,打败号称20万的金军。1221年,自山西北部挥军渡黄河进入今陕西,先后攻克绥德、□州(今富县)、蒲城等地。1223年(元光二年)三月,卒于今山西闻喜。 木华黎 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赤老温 赤老温,又称齐拉衮。蒙古国大将。逊都思氏。锁儿罕失刺之子。以雄勇善战著称。原附属于泰赤乌部。铁木真(成吉思汗)早年遭泰赤乌部塔儿忽台执禁,得其营救幸免于难。 后归附铁木真,随从参加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曾与博尔术等一起,配合克烈部,击败乃蛮部曲薛吾军。以作战勇敢,铁木真赐号“把阿秃儿”(勇士)。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与父同掌一千户,代父领军,统领薛凉格河(色楞格河)地区。 与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并称“掇里班·曲律”(蒙古语,意为四杰),世任“怯薛”(护卫军)之长,为十大功臣之一。并世袭“答刺罕”之号,享有九次犯罪不罚的特权。 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博尔忽

[转贴]一个最真实的外蒙古还有可怕的外蒙古人

[转贴]一个最真实的外蒙古,还有可怕的外蒙古人 一个最真实的外蒙古,还有可怕的外蒙古人!在蒙古多年,这些是我感觉朋友们最常问起的问题,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在底下留言。蒙古国地广人稀到什么程度?蒙古人常说蒙古国7成以上的地方是无人区,起码5成的地方人类从来没有涉足过。蒙古国东部大草原的腹地有三个县matad、erdentsagaan、halh gol,这三个县的面积+起来大概有个河南省那么大,但是人口只有不到7000,他们大部分还都生活在苏木所在地,再往下走基本上就是一望无际的无人大草原了,那里的草原就像被尺子拉出来的一样,那么平整和辽阔,据说有一个司机在那开车赶路时睡着了,睡着了以后还踩着油门,等几个小时醒了以后车还在走着.... 听说蒙古国是徒步旅行者的天堂?我想说更多的时候是地狱,你真的会很容易死在野外的。在蒙古国进行户外探险需要注意什么?除了夏天基本不要考虑出去,在这里5月份也可以冻死人。而且这里的狼和狗熊之多绝对会超乎你的想象,所以防身物品必须一应俱全。还有就是在蒙古国开车旅游一般走到当地的苏木所在地就不要再往下开车了。首先再往下一般连自然路也没有了,你总不想在蒙古的野外出现诸如爆胎之类的事故吧?之后的旅程往往骑马要比坐车安全快捷,一是蒙古国的路况极其糟糕,二是这里大部分可玩的地方都在

山区。在蒙古国不能吃什么?永远不要跟着蒙古人吃旱獭子。外国人因没有抵抗力而患上鼠疫病故的事情太多了。我想穿越大戈壁!蒙古人是这世界上最能适应极端自然条件的族群之一,但即使如此绝大部分戈壁蒙古人也只不过生活在大戈壁的边缘地区,而不是腹地。要知道大戈壁里到处都是想征服它而留下的骷髅架子。听说蒙古人滥交!蒙古的年轻人的确普遍滥交,但你是不会傻到去那么做的。我要非要滥交呢?你会死的很惨。但如果你是留学生,恭喜你~相信我这里是全世界最容易把到金发妹的地方,而且她们都很寂寞。但蒙古女孩老勾引我,我也是个有血有肉男人啊~ 到时候你会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割掉自己的JJ。蒙古国早婚早孕很普遍?我们班18个女生,其中将近3\\1毕业前结了婚,有3个生了BABY。蒙古国的人口增长超快?蒙古国的第一复产院因为没有足够的床位,致使很多孕妇在走廊里生BABY。蒙古国号称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度?蒙古国将近一半的人口都是未成年人,走在UB大街上很少能看到中年以上的人。蒙古国是一个女多男少的国家?因为蒙古家庭通常会把男孩送出国(相当普遍),而把女孩儿基本都留在国内,因此流传说UB16-35岁之间的男女比例接近1\\3。蒙古家家都有车?对,不过大部分是从欧美市场淘汰下来的二手车。这样说吧,UB市民拥有新车的比例大概相当于北京市民所拥有的私家车比例,而北京拥有自行车的市民比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主要战役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主要战役十三翼之战――-札木合联合泰赤乌等十三部攻打铁木真,铁木真将自己的部众组成十三翼在斡难洒附近的答阑版朱思迎战,铁木真败。但札木合失去人心,而铁木真应得人心。 斡里札河之战――-塔塔儿部侵扰金边,被金国击败退居斡里札河。1196年铁木真联合克烈部脱里汗出兵截击攻破塔塔儿部营地。金朝授铁木槙以察兀忽鲁之官,封脱里汗为王。1202年再次打败塔塔儿部,占领呼伦贝尔草原,控制了蒙古高原东部地区。 打败主儿乞部――1196年因主儿乞部未随铁木真出兵打塔塔儿部,因此,铁木真进攻主儿乞部捕获并处死其首领撒察别乞和泰出。 阔亦田之战――-1201札答阑部札木合被泰赤乌、篾儿乞、塔塔儿、斡亦剌、乃蛮等部推为古儿汗,率各部联军进攻乞颜、克烈部。铁木真王汗联军在阔亦田迎战打败札木合的联军。 合兰真沙陀之战――1203年克烈部王汗向铁木真发起袭击,铁在合兰真沙陀迎战,铁改退至班朱尼河边,恢复实力。1203年铁进攻克烈部,击溃王汗主力,俘虏其部众,王汗逃入乃蛮界被杀,其子桑昆逃到苦叉被杀。 乃蛮部的败亡――乃蛮部太阳汗汗联合札答阑部札木合、篾儿乞部脱脱、克烈部札合敢不等反击铁木真。1204年铁木真将部队按百户、千户编组,向乃蛮部进发,双方在纳忽山交战,太阳汗身亡,铁木真征服了太阳汗所属的乃蛮部众。札木合、札合敢不先后被杀。1206年乃蛮部不亦鲁黑汗也被杀,乃蛮部残余势力最终被消灭。

篾儿乞部的溃灭――自1204至1205年铁木真追击并征服了篾儿乞部,将其氏族部落拆散,将部民分配给蒙古贵族。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召集全蒙古贵族,举行忽里台,宣告大蒙古国(也客.忙豁勒.兀鲁思)成立。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等基本史实。通过学习成吉思汗等的历史史实,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及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从他的身上明白一些道理,培养坚强的意志。学习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其不畏威胁、从容赴死的崇高气节和英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光照后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法学法】开展合作学习法、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成吉思汗像》及《成吉思汗陵》照片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提问: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学生回答出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及女真族建立的金之后,教师指出当时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于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教师展示蒙古族的服饰、生活习俗等图片,让学生了解有关古代蒙古族的基本情况。 2.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年幼时的铁木真,因父亲在部落纷争中离世,经历了许多磨难,切身感悟到只有将草原上的各个部落统一起来,才能给草原带来和平,使

新蒙文(蒙古国小学课本1-4)

【laosu转载】 在自学的同时查字典翻译了一下, 本人没有上过蒙语学校, 翻译不有误处请批评指正,这本教材剩下的部分将陆续整理出来。 蒙古小学语文课文(1)(有译文) Аа Алим苹果аалз蜘蛛 Ээ Эвэр角эрвээхэй蝴蝶 Ии Ишиг小山羊з?гий蜜蜂 айэй айл人家айгаа碗туулай兔子малгай帽子 Оо Одоо现在оо牙膏олон许多ном书ой森林бороо雨 Уу утас线уул山унага马驹уурга套马杆дугуй自行车уйлах哭 ?? ?р?мх?р??锯子?в??爷爷м??г蘑菇х?ш??塑像 ?? ?нээ牛??л云?нэг狐狸??р巢?йлдвэр工厂 Мм ном书хэрэм松鼠муур猫Сс Сам梳子с??牛奶Сум箭суу坐саам Маам?нээсааЭмээсуу. Эмээс??уу. Амааэмээуу. 妈妈挤牛奶. 奶奶喝奶. Рр Амар人名зул酥油灯асаа点. Амарномсур学. Амармаамаасасуу问. Сосорамар. Хх ?хэр牛 Ахаа! ?хэрхураах收集уу? Осор??р??自己?хэрхураа. Х??孩子эхээ母亲асар. хэрээх?р??хуруу Ам口хамар鼻, хуруу手指хумс指甲, с??奶саа

м马奶, ?р?м奶皮хусам锅巴, ??х肥肉мах肉, х?р??с?х斧头, хархрх蓝, хархэрээ乌鸦 Вв вавэвивовув?в? Аав Аав?хэр牛аваа. ?хэрих?с?в. Аав?хрээхарав. ?хэрус水уув喝. Аав?хрээхураав.Эвэр角 сав杯子,容器?в??хавар春天ирэв来. Ааваасэвэравав要. ?в??эврээрсавхийв. Ахэвэрсававав. ?вс草 Ах?всавав要, 有. Ах?вс??хураав. ?вс??хамав扫. ХуурСосор人名аххуур马头琴авав. Аххуурсурав拉马头琴. Сосораххуураахураав学习. ?р?мЭмээийм这种саваарс??авав. С??х??р??开了, 熟. Эмээс??самрав扬, 搅. Их多 ?р?мавав. Ах Ахирэв. Ахамрав休息. Аавирэв. Ахс??, ? р?мавав. Аавс??уув. Ахаавааасрав. Лл лалэлилолул?л? Мал Молом人名эм母мал牲畜авлаа. Ах??р自己эрмалавлаа. Ах??р??малаамаллав. Малих?сл??. Хоолхийлээ Аавиххолоосирэв. Эмээмахаархоолхийлээ. Аавамрав. Маралааваасалимавлаа. 爸爸从很远的地方回来. 妈妈做了有肉的饭菜. 爸爸休息了. Марал从爸爸那儿得到了苹果. Элээ Элээирлээ. Элээх??рл??. Маралэлээхарлаа. 鹰来了. 鹰х??рл??. Марал看到了鹰. Хорлоо?хэрмаллав.Хорлоо?хэрх?лл?в. Х??айлаа. Х??уйлав. М?схайлав. Усурслаа.

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

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 百度空间的管理员:注意你的素质!我们在讨论历史问题,注意克制你自己! 朋友们,我在上找了一篇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大家讨论一下这样的评价是否客观? 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 成吉思汗一生的主要活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206年以前,主要活动是统一漠北各部族,建立大蒙古国;1207年起,主要活动是南进,进行统一中国北方的战争;1219年以后,主要的活动则是西征,建立横跨欧亚大帝国。因而,成吉思汗一生的活动,涉及到蒙古族,涉及到中国,也涉及到世界。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所体现,概括地说,他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中华民族的伟人,世界之巨人。 (一) 成吉思汗在蒙古民族历史上的地位、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因为有了成吉思汗,蒙古民族才得以形成,蒙古社会才得以发展。

1.统一蒙古高原 成吉思汗出生的年代,在广阔的蒙古高原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其中,除蒙古诸部以外,比较强大的还有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汪古部等。这些部落长时期进行着相斗、撕杀。无休止的部落战争,不仅妨害了生产的发展,同时也给了南方的金朝统治者在草原上任意屠杀和掠夺民众的机会。 成吉思汗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发而起,以惊人的胆略、恢宏的气度、百折不挠的精神顽强奋斗,将众多的部落聚集在自己的旗帜下。最后,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结束了蒙古高原部落之间争雄相斗的混乱状态。原来散漫的,互相敌对的部落统一起来,结成一个坚固的、纪律森严的国家。从此,给蒙古社会以秩序和安宁,为蒙古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推动蒙古民族的形成 蒙古高原在成吉思汗兴起以前有大大小小部落一百之多,并处在分立状态。大蒙古国建立后,广大的蒙古地区在一个政权的统治下,结束了以前分裂混战的局面。千户、百户的编制,使各个分散的部落有机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习题卷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习题4 (含答案)

实用文档用心整理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含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A.清朝B.元朝C.宋朝D.辽朝 2.历史纪年表能帮助我们理清朝代的更替顺序。根据下列历史纪年表,判断表中的①应该是() A.秦B.清C.唐D.元 3.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功绩不相符的一项组合是() 1

实用文档用心整理A.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B.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C.唐太宗:重用房玄龄、杜如晦为相 D.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4.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图文展览。“一代天骄”的语句与如图哪一人物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A. 秦始皇 B. 唐太宗C. 2

宋太祖D. 成吉思汗 5.请仔细观察如图疆域图,依据图中有关信息,推断这是何朝的疆域图?() A.秦朝B.唐朝C.元朝D.清朝 6.如图是七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该处是() A.证券名称B.建立时间C.创建者D.地方制度 7.如图方格处适合填写的是() 3

4 A .幽州 B .大都 C .涿郡 D .中都 二.填空题(共5小题) 8.蒙古政权的建立者是 ,元朝的建立者是 。 9.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他被推举为蒙古族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 。(判断对错) 10.1271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随后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判断对错) 11.“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生最伟大的成就是建立元朝.

教案精选:高三历史《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三历史《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三历史《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民族分化政策。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文天祥坚持抗元的正义之举及被俘后不畏威胁、坚贞不屈、从容赴死的崇高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光照后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元朝完成国家统一的原因,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及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培养

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本课的难点:如何理解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重、难点的解析: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统一了蒙古各部。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的建立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促进了民族融合。 教学手段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和资料。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欣赏歌曲《草原风情》,这首歌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蒙古族)提到蒙古族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草原、羊群、蒙古包……)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时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他们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