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去中国化”画上“休止符”

为“去中国化”画上“休止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a1939948.html,

为“去中国化”画上“休止符”

作者:申明生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5年第01期

【摘要】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和散文等中华文化经典内容日趋减少;选材“去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经典文化渐行渐远已初露端倪。这种“去中国化”的“发展”态势令人担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新成就的内容是必然的,规避“难、繁、偏、旧”的内容也是应该的,但是,这并不是中华经典文化被肢解的理由,更不意味着课程内容必然“去中国化”。

【关 ;键 ;词】去中国化;休止符

【作者简介】申明生,中学高级教师,山西省特级教师。山西省临汾市教学名师、骨干

教师,山西省优秀教师。

2014年9月9日,在我国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亲切地看望了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进行座谈交流,并做了重要讲话。在参观学校科研成果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表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对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以及教育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书记的讲话震撼了我们。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和散文等中华文化经典内容日趋减少;选材“去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经典文化渐行渐远已初露端倪。这种“去中国化”的“发展”态势令人担忧;“月亮还是西方的圆”的课程逻辑偏执与课程文化迟滞的表现依然严重。几千年中华文化文脉不断,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其内涵之丰富、智慧之深邃、论证之严密、品质之高雅,在世界上当独树一帜,无与伦比。若教材中对中华民族文化经典无情“丢弃”或残忍“转基因”西化,毋庸置疑,其后果不仅仅是导致教育的严重缺失,更为严重的是将会导致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只有躯体而无“灵魂”的悲剧上演。这是关乎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因此,当为“去中国化”画上“休止符”了!

回顾中国近代教育,“去中国化”之现象远不止于语文学科以及新一轮课改,而是一个长期存在于各个方面的历史诟病。譬如,“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教育的方法不乏先进性。考查历史,就会知道系统的“满堂灌”的教法,恰恰不是我们的土特产,而是西方学校制造的产物,是近代引进的舶来品。然而可悲的是,如今我们反过来又要向国外学习“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就是典型的例证。再看如今的教材:文学巨擎鲁迅的作品渐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正能量的励志名篇渐少等,均暴露出了课程文化中存在目标迷离、评价失范、选文泛滥、理性缺失的不足和弊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