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 第五章5.3.2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二)讲义+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第五章5.3.2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二)讲义+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第五章5.3.2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二)讲义+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第五章5.3.2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二)讲义+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课时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二)

课前自主预习案

一、无氧呼吸

1.类型及反应式

2.场所:细胞质基质。

3.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2)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者转化成乳酸。

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包扎伤口时,需要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

2.酿酒时要先通气后密封,通气的目的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并大量繁殖、密封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

3.对花盆里的土壤经常进行松土透气。

4.粮食贮藏需要的条件是(零上)低温、低氧和干燥;蔬菜、水果贮藏的条件是(零上)低温、低氧和适宜的湿度。

1.判断有关叙述的正误

(1)无氧呼吸的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

(2)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

(3)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能产生ATP( )

(4)苹果储存久了会有酒味产生( )

(5)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根系进行有氧呼吸,防止幼根黑腐( )

答案:(1)√(2)√(3)×(4)√(5)√

2.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连线]

课堂互动探究案

【课程标准】

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素养达成】

1.阐明无氧呼吸的过程,列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科学思维)

2.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社会责任)

马拉松运动全程距离26英里385码,折合为42.195 1公里,这是一项考验运动员意志的运动,运动员在比赛中会产生强烈的肌肉酸疼的感觉;被水淹的农作物会出现烂根现象,最终导致植物死亡。这些情景都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

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什么不同?怎样利用细胞呼吸的原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探究点一无氧呼吸

【师问导学】

读教材P94无氧呼吸内容,讨论并交流下列问题:

1.所有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相同吗?说明理由。

答案:不同。因为不同生物细胞所具有的酶不同,导致反应途径不同,产物也不同。

2.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完全相同,也有[H]的产生,这部分[H]去向了哪里?

答案:参与了第二阶段还原丙酮酸、乳酸或者酒精的生成。

3.1 mol 葡萄糖分解成乳酸时,只释放出196.65 kJ 的能量,其中有61.08 kJ 的能量储存在ATP 中,其余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那么,1 mol 葡萄糖通过乳酸发酵可形成多少mol 的ATP ?其能量转换效率是多少?

答案:可形成2 mol 的ATP 。其能量转换效率是31.06%。

4.无氧呼吸是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比有氧呼吸少,为什么? 答案:还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存在于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酸或酒精中。

5.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若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时,释放的CO 2

比吸收的O 2多。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由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反应方程式可知,如果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释放的CO 2

与吸收的O 2一样多,故此时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6.剧烈运动过后的肌肉酸疼是怎样造成的?

答案:剧烈运动,氧气供应不足,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

【智涂笔记】

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ATP ,第二阶段不产生ATP ;无氧呼吸在进化上比有氧呼吸出现的早,因此多数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一般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还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与细胞内的酶有关,一种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只能是其中一种。

②大多数植物、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有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玉米胚、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高等动物、人及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

【师说核心】

1.条件:无氧条件下。 2.场所:细胞质基质。

3.过程: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4.类型

(1)乳酸发酵:C 6H 12O 6――→酶

2C 3H 6O 3(乳酸)+少量能量。 (2)酒精发酵:C 6H 12O 6――→酶2C 2H 5OH(酒精)+2CO 2+少量能量。 5.概念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

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6.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与区别

(1)细胞呼吸的过程图解

(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不同点条件需氧不需氧

场所

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

线粒体(第二、三阶段)

细胞质基质

分解

程度

葡萄糖被彻底分解葡萄糖分解不彻底产物CO2、H2O 乳酸或酒精和CO2能量

释放

大量能量少量能量

不同点反应

条件

需酶和适宜温度

本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所需过程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

意义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检测反馈】

1.(合格必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 )

①都在线粒体中进行②都需要酶③都需要氧④都产生ATP ⑤都经过生成丙酮酸的过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且都产生丙酮酸;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实质相同,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

量,形成ATP 的过程。

答案:D

2.(合格必考)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

B .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 .无氧呼吸不需要O 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D .质量相同时,脂肪比糖原有氧氧化释放的能量多

解析:无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CO 2。有氧呼吸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无氧呼吸不需要O 2的参与,该过程并没有[H]的积累,[H]只在细胞基质中参与反应,产生无氧呼吸的产物。质量相同的脂肪和糖原,脂肪储存的能量更多,因此有氧氧化释放的能量多。

答案:D

3.(合格必考)如图所示的图解表示真核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①是有氧呼吸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②和③表示两种类型的无氧呼吸,均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④表示ATP 的合成,可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答案:B

4.(等级选考)在生物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的全过程中,完全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是( ) A .C 6H 12O 6+6O 2――→酶

CO 2+6H 2O +能量 B .丙酮酸和水形成CO 2和[H] C .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能量 D .丙酮酸转化成乳酸

解析:除有氧呼吸的后两个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以外,无氧呼吸全过程、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答案:B

探究点二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师问导学】

1.下表是某植物非绿色器官(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随氧气浓度变化,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强度的变化,据表分析:

(1)O2

(2)O2浓度在2.5%~10%之间时和在10%以上时,该器官的细胞呼吸方式有什么不同?

(3)O2浓度为5%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二者消耗的葡萄糖是不是也一样多?

答案:

(1)O2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2)O2浓度在2.5%~10%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O2浓度在10%以上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3)不是。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可以看出:有氧呼吸时,1C6H12O6→6CO2;无氧呼吸时,1C6H12O6→2CO2。所以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时,二者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1:3。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冰箱保存水果、蔬菜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冰箱可以提供低温环境,降低了细胞呼吸酶的活性,降低了细胞呼吸的速率。

3.农作物种子的保存是不是保存在无氧环境中最好?

答案:不是,农作物种子应该保存在低氧环境中,抑制了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速率仍然较弱,有机物消耗最少。

4.我们天天吃馒头,松软可口,可是利用酵母发面时,面块开始硬,后来软,而且表面有水珠出现,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答案:发面用的是酵母菌,在和面时加入酵母菌,酵母菌利用面中的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受热膨胀使馒头体积增大,所以馒头又松又软。表面由于氧气充足,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表面有水珠出现。

5.储藏的粮食若含水量较高,会出现粮食发热,最终导致霉变现象。思考:

(1)发热的根本原因?

(2)水是在细胞呼吸的哪个阶段产生的?

(3)影响细胞呼吸的水是自由水还是结合水?

答案:

(1)细胞呼吸放热。

(2)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

(3)自由水。

6.无土栽培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栽培技术,是利用溶液培养法的原理,把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矿质元素按一定比例配制成营养液,植物从培养液中吸收营养。但是这样往往会发生烂根现象。试分析:

(1)烂根现象发生的原因?

(2)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答案:

(1)水溶液中的溶氧量很少,很快被植物消耗完,根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的积累杀死根细胞导致烂根。

(2)向培养液中定时通入空气。

【智涂笔记】

根据吸收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判断细胞呼吸的方式:当O2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当吸收的氧气和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时,只进行有氧呼吸;当吸收的氧气比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少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

葡萄糖不是细胞呼吸的唯一底物,脂肪等物质也可以作为呼吸底物进行有氧呼吸,由于脂肪和糖类相比含氢多,含氧少,因此以脂肪作为呼吸底物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要比放出的二氧化碳多。

[名师点拨] 有氧气存在不一定只进行有氧呼吸

(1)当氧气浓度较低时,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占优势。

(2)当氧气浓度较高时,无氧呼吸逐渐减弱,有氧呼吸逐渐增强,当氧气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师说核心】

1.温度

(1)影响:细胞呼吸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一般在25~35 ℃之间。(如图)

(2)应用????

?

①低温储存食品②大棚栽培在夜间和阴天适当降温

③温水和面发酵快

2.氧气

(1)分析:如图,O 2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且O 2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①O 2浓度=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0<O 2浓度<10%时,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③O 2浓度≥10%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④O 2浓度=5%时,有机物消耗最少。

(2)应用????

?

①中耕松土促进植物根部有氧呼吸②无氧发酵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无氧环境

③低氧仓储粮食、水果和蔬菜而不是无氧

3.水分

(1)影响?????

①水作为有氧呼吸的反应物可直接参与反应

②水作为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影响反应的进行

③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

加而加快,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慢

(2)应用???

??

①粮食在收仓前要进行晾晒处理

②干种子萌发前进行浸泡处理

4.二氧化碳

(1)影响:CO 2是细胞呼吸的最终产物,积累过多会抑制细胞呼吸的进行。(如图

)

(2)应用:适当增加CO 2浓度,有利于水果和蔬菜的保鲜。 5.据化学反应式和场所判断细胞呼吸方式(底物为葡萄糖) (1)“一看”反应物和产物:

消耗O 2或产物中有H 2O ?一定存在有氧呼吸 产物中有酒精或乳酸?一定有无氧呼吸

(2)“二看”物质的量的关系:

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②无CO2释放?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③酒精产生量等于CO2量?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④CO2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⑤CO2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来自酒精发酵。

⑥酒精产生量小于CO2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来自有氧呼吸。

(3)“三看”反应场所:

【检测反馈】

1.(合格必考)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方式不同。下列对生物细胞呼吸作用方式的判断错误的是( )

A.若只释放CO2,不消耗O2,则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B.若CO2的释放量多于O2的吸收量,则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C.若CO2的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D.若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CO2,则说明该细胞已经死亡

解析:对于动物细胞或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此时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CO2。

答案:D

2.(合格必考)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保证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

B.要及时为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以保证根细胞的正常呼吸

C.皮肤破损较深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D.慢跑可以促进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使细胞获得较多能量

解析: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了抑制厌氧菌的生存和繁殖。

答案:A

3.(合格必考)将等量且足量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 h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如下表:

O2浓度

0 1% 2% 3% 5% 7% 10% 15% 20% 25%

变化量

O2吸收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8

量/mol

CO2释

1 0.8 0.6 0.5 0.4 0.5 0.6 0.7 0.8 0.8

放量/mol

A.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0%~3%和5%~25%时,分别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B.贮藏苹果时,应选择O2浓度为5%的适宜环境条件

C.O2浓度越高,苹果果肉细胞有氧呼吸越旺盛,产生ATP越多

D.苹果果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

解析:只要氧气的吸收量不为0,就有有氧呼吸,故氧气浓度在1%~3%内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A错误;O2浓度超过20%时,随氧浓度的增大,有氧呼吸不再增强,C错误;苹果果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氧气浓度为5%时,CO2释放量最少,有利于贮藏苹果,故B正确。

答案:B

4.(合格必考)某些植物在早春开花时,花序细胞的耗氧速率高出其他细胞100倍以上,但单位质量葡萄糖生成ATP的量却只有其他细胞的40%,此时的花序细胞( ) A.主要通过无氧呼吸生成ATP

B.产生的热量远多于其他细胞

C.线粒体基质不参与有氧呼吸

D.没有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解析:早春开花时,花序细胞的耗氧速率高出其他细胞100倍以上,据此可推断其呼吸形式主要是有氧呼吸,故A错误;耗氧多,而产生的ATP又较其他细胞少,所以应该是细胞呼吸有相当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并且散失的热量多于其他细胞,故B正确;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故C错误;花序细胞的耗氧速率高,而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故D错误。

答案:B

5.(等级选考)引起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食用过多的高热量食物。下图表示控制热量摄入后,细胞内产生能量方式的变化。据图判断,当一个体型肥胖的人从食谱中减少糖类摄入后,其体细胞内会发生的改变是( )

A.糖酵解释能减少

B .氧气消耗量减少

C .葡萄糖分解产生的丙酮酸增多

D .CO 2生成量减少

解析:由于细胞摄入的糖减少,所以糖酵解分解的减少,导致通过糖酵解释能减少,A 正确;由于细胞质基质能补充糖酵解的减产部分,所以氧气消耗量并不会减少,B 错误;葡萄糖分解产生的丙酮酸基本保持不变,C 错误;由于细胞能补充糖酵解的减产部分,并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分解,所以CO 2生成量增加,D 错误。

答案:A

6.(等级选考)[2019·北京西城高一期末]有一种荔枝的储存保鲜技术叫做自发气体储藏法,做法是将荔枝装塑料袋密封后置于1~5 ℃条件下,可使荔枝在30~40天内保持其色、香、味。请根据环境因素对呼吸作用影响的原理进行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措施可通过抑制呼吸作用增加有机物的消耗

B .自发气体环境是低O 2和高CO 2的环境

C .密闭低氧环境使荔枝呼吸作用强度较低

D .低温条件下酶活性下降,荔枝的呼吸作用减弱

解析:低温处理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A 错误;将荔枝装塑料袋密封,由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该密闭环境的自发气体环境是低O 2和高CO 2的环境,B 正确;密闭低氧环境使荔枝呼吸作用强度较低,C 正确;低温条件下酶活性下降,荔枝的呼吸作用减弱,D 正确。

答案:A

【网络建构】

【主干落实】

1.无氧呼吸的两种反应类型:

(1)C 6H 12O 6――→酶

2C 3H 6O 3(乳酸)+少量能量。 (2)C 6H 12O 6――→酶2C 2H 5OH(酒精)+2CO 2+少量能量。

2.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无氧呼吸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原核生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场所均在细胞质基质及细胞膜上。

课后分层检测案18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二)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63页

【合格考全员做】(学业水平一、二)

1.高等植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它们分别形成于( )

①细胞质基质②叶绿体③核糖体④线粒体

A.②④ B.①④

C.③② D.④①

解析:有氧呼吸放出的CO2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第二阶段产生的,无氧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答案:D

2.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子风干脱水后呼吸强度增强

B.土壤淹水可导致根系发生无氧呼吸

C.破伤风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大量繁殖

D.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氧呼吸逐渐减弱

解析:种子风干脱水后呼吸强度减弱;土壤淹水,导致根系因缺氧而发生无氧呼吸;破伤风杆菌属于厌氧型细菌,无氧条件下才能大量繁殖;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氧呼吸逐渐增强。

答案:B

3.下表是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表中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正确;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的参与,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参与,B正确;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C错误;有氧呼吸是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是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较少,D正确。

答案:C

4.人体剧烈运动时,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的产物是( )

A.CO2、酒精、H2O、ATP

B.CO2、乳酸、ATP

C.CO2、H2O、乳酸

D.H2O、CO2、乳酸、ATP

解析:人体剧烈活动时,肌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呼吸方式都有ATP 生成,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而不是酒精和CO2,有氧呼吸可产生CO2和H2O。

答案:D

5.水果放在密封地窖中,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地窖中影响水果代谢的原因是( ) A.温度恒定,水果抗病虫害能力强

B.温度适宜,水果容易保存

C.黑暗无光,不易引起早熟

D.CO2浓度增加,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

解析:细胞呼吸受到温度、pH、CO2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密封地窖透气性差,空气不流通,内储水果通过呼吸作用使CO2逐渐增加,O2逐渐减少,致使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代谢速率降低,保存时间变长。

答案:D

6.某同学画了一个人体内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指出图中产生ATP的途径及一处错误的地方分别是( )

A.①②③④、人体内无③过程

B.①②③④、人体内无②过程

C.①④、人体内无③过程

D.①④、人体内无②过程

解析:人体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只能产生乳酸,不能合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人体内无②过程;动物细胞中,ATP只能来自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合成ATP,但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合成ATP,第二阶段不能合成ATP,所以人体细胞能合成ATP的过程是①④。

答案:D

7.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

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CO 2和H 2O

B .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

C .丙试管中有大量的ATP 产生

D .丙试管中无CO 2产生

解析:甲试管中是细胞质基质,葡萄糖溶液可以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故A 错误;乙试管中只有线粒体,葡萄糖溶液不能发生反应,故B 正确;丙试管中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葡萄糖溶液可以进行彻底地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但是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葡萄糖溶液只能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少量的ATP ,故C 错误,D 错误。

答案:B

8.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的图解如下,请据图回答:

(1)图中A 是________,其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

(2)反应①②③④中,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是________,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________。

(3)苹果贮藏久了,会有酒味产生,其原因是发生了图中________过程。 (4)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 2,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________。 解析:(1)根据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可判断,A 是丙酮酸,其产生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2)图中①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不需要氧气参与,②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其中第三阶段需要在有氧条件下完成,③和④表示无氧呼吸过程,其中能够在人体细胞进行的是①②④。(3)苹果贮藏久了,内部果肉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 2,即图中①③过程。(4)有氧呼吸的反应式:C 6H 12O 6+6H 2O +6O 2――→酶

6CO 2+12H 2O +大量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少量能量,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 2,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13。

答案:(1)丙酮酸 细胞质基质 (2)② ①②④ (3)①③ (4)1 3

9.为研究淹水时KNO 3对甜樱桃根呼吸的影响,设四组盆栽甜樱桃,其中一组淹入清水,其余三组分别淹入不同浓度的KNO 3溶液,保持液面高出盆土表面,每天定时测定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结果如图。

请回答:

(1)细胞有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是________,分析图中A、B、C三点,可知________点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H]最多。

(2)图中结果显示,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______________作用,其中________ mmol·L-1的KNO3溶液作用效果最好。

(3)淹水缺氧使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长均受到阻碍,根系缺氧会导致根细胞无氧呼吸增强,实验过程中能否改用CO2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请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CO2,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由图示可知,A、B、C 三点中 A 点有氧呼吸速率最高,在单位时间内生成的[H]最多。(2)据图可知,加KNO3溶液组与清水组对照,有氧呼吸速率在相同时间内都高于清水组,说明KNO3溶液对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减缓作用,其中30 mmol·L-1的KNO3溶液组速率最高,作用效果最好。

(3)根系缺氧会导致根细胞无氧呼吸增强,但不能改用CO2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因为根系无氧呼吸也会产生CO2。

答案:(1)线粒体基质 A (2)减缓30 (3)不能,因为根系无氧呼吸也会产生CO2

【等级考选学做】(学业水平三、四)

10.右图表示呼吸作用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酶1、酶2和酶3依次分别存在于( )

A.线粒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D.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解析:图中酶1参与催化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为无氧呼吸或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酶2参与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它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酶3参与的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它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答案:C

11.我国加入WTO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当务之急,其中,延长保鲜期是让产品在竞争中取胜的条件之一。为了延长水果、蔬菜的保鲜期,可采取如下措施( )

A .充入O 2,温度为5 ℃ B.充入O 2,温度为20 ℃ C .充入N 2,温度为5 ℃ D.充入N 2,温度为20 ℃

解析:生产中延长水果、蔬菜的保鲜期,实质上是降低其有氧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因此可采用充入N 2,抑制有氧呼吸,控制0 ℃以上低温,降低酶的活性,从而使细胞呼吸速率减慢。

答案:C

12.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 2H 5OH 和CO 2的量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A.a B .b 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大于无氧呼吸速率 C .c 浓度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D .d 浓度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未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 6H 12O 6――→酶

2C 2H 5OH +2CO 2+少量能量,有氧呼吸反应式为:C 6H 12O 6+6H 2O +6O 2――→酶6CO 2+12H 2O +大量能量。氧浓度为a 时,CO 2和C 2H 5OH 产生量相等,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 时,无氧呼吸产生的C 2H 5OH 的量等于CO 2的产生量,都是6.5 mol ,消耗葡萄糖的量为6.5÷2=3.23 mol ;有氧呼吸释放的CO 2为12.5-6.5=6 mol ,消耗的葡萄糖为1 mol ,无氧呼吸速率大于有氧呼吸。氧浓度为c 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3 mol ,有氧呼吸产生CO 2的量为15-6=9 mol ,消耗葡萄糖为1.5 mol ,用于酵母菌无氧呼吸的葡萄糖占33+1.5×100%=66.7%;d 浓度时,没有酒精产生,表明酵母菌只进行

有氧呼吸过程,没有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D

13.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的非绿色器官的细胞呼吸与氧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氧气浓度为a时,是植物种子储存的最佳氧气浓度

B.氧气浓度为b时,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

C.如果是人体,则该图中的曲线Ⅰ、Ⅱ不存在

D.曲线Ⅲ细胞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Ⅰ是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Ⅱ表示细胞总呼吸量,Ⅲ表示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二氧化碳释放量最低时,细胞呼吸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最适于储藏植物种子,而氧气浓度为a时,二氧化碳释放量不是最低,A错误。当氧气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完全被抑制,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如果是人体,则该图中的曲线Ⅰ、Ⅱ不存在,C正确;曲线Ⅲ是有氧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正确。

答案:A

14.如图表示光照、贮藏温度对番茄果实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番茄果实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光照对番茄果实呼吸的抑制作用8 ℃时比15 ℃时更强

C.低温、黑暗条件下更有利于贮存番茄果实

D.贮藏温度下降时果实呼吸减弱,可能与细胞内酶活性降低有关

解析:番茄果实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CO2,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A项说法正确。由题图可以看出B项说法正确。低温、光照条件下更有利于番茄果实的贮存,C项说法错误。温度降低,呼吸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减弱,D项说法正确。

答案:C

15.现有等量的A、B两个品种的小麦种子,将它们分别置于两个容积相同、密闭的棕色广口瓶内,各加入适量(等量)的水。在25 ℃条件下,瓶内O2含量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t1~t2期间,瓶内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种子细胞的有氧呼吸引起的

B.A种子比B种子的呼吸速率快

C.A、B种子释放CO2量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

D.在O~t1期间,广口瓶内的CO2有少量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种子进行了无氧呼吸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t1~t2期间,瓶内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种子的有氧呼吸消耗了氧气所致,A正确;A种子氧气下降的速率比B快,所以A种子比B种子的呼吸速率快,B 正确;分析题图可知,瓶内O2含量逐渐降低,导致有氧呼吸逐渐减弱,因此种子释放CO2量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少,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在O~t1期间,氧气没有减少,此时广口瓶内的CO2有少量增加,可能是种子的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D正确。

答案:C

16.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温度(25 ℃和0.5 ℃)条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CO2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见图1和图2。

(1)由图可知,与25 ℃相比,0.5 ℃条件下果实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________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________浓度的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

(2)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称取两等份同一品种的蓝莓果实,分别装入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瓶内,然后密封。

②将甲、乙瓶分别置于25 ℃和0.5 ℃条件下储存,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瓶中的CO2浓度。

③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CO2生成速率。

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请给出两条建议,以完善上述实验方案(不考虑温度因素)。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可知,与25 ℃相比,0.5 ℃条件下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温度较低,导致酶的活性较低,呼吸速率较慢,所以其主要原因是: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O2浓度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

(2)根据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单一变量而排除其他无关变量的干扰从而验证单一变量的作用,所以,选取的果实成熟度也应一致;根据可重复性原则,同一处理在实验中出现的次数称为重复。重复的作用有二,一是降低实验误差,扩大实验的代表性;二是估计实验误差的大小,判断实验的可靠程度,所以,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

答案:(1)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CO2O2(2)a.选取的果实成熟度应一致b.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

17.[2019·北京西城高一一模]中山杉树干挺直,树形美观,耐淹性极强。为研究其耐淹性机理,科研人员将中山杉幼苗进行水淹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细胞中相关酶的活性、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请回答问题:

(1)中山杉细胞存在如图1所示的代谢途径,酶a和酶b存在部位是________。

(2)据图2分析,水淹一段时间后酶a和酶b活性增加,说明根和叶的无氧呼吸速率增强,中山杉无氧呼吸生成的最主要代谢产物为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检测中山杉细胞中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如下表。

组别处理总糖量相对值根系中糖类物质含量(mg/g) 根系叶片淀粉可溶性糖

对照不做处理

正常生长

65.4 41.1 65.1 1.8

水淹植株幼苗

浸于水中

95.7 68.7 92.8 3.7

据表分析,水淹时根系总糖量________,水淹期间中山杉的根、叶间糖的转运方向为

________。糖类是主要的________,因此根系积累淀粉和可溶性糖可帮助中山杉在退水后快速恢复生长。

解析:据图分析,图1表示两种无氧呼吸,其中酶a催化的是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酶b催化的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图2中,与对照组相比,水淹处理后两种器官的两种酶的活性都升高了,说明中山杉可以同时进行两种类型的无氧呼吸,但是酶a是活性升高得较大,说明其主要进行的是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根据表格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根系、叶片的总糖量相对值都增加了,根系中的淀粉、可溶性糖含量也都增加了。

(1)据图分析可知,酶a和酶b催化的是两种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因此两种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水淹一段时间后根和叶的酶a和酶b活性都增加了,说明根和叶的无氧呼吸速率都增强了,而酶a的活性升高更大,说明其主要进行的是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因此中山杉无氧呼吸生成的最主要代谢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3)据表分析,不做处理,正常生长时根系总糖量相对值为65.4,而水淹时根系总糖量相对值为95.7,说明水淹时根系总糖量增加,而糖类来自于叶片的光合作用,因此水淹期间中山杉的根、叶间糖的转运方向为叶片运向根系;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因此根系积累淀粉和可溶性糖可帮助中山杉在退水后快速恢复生长。

答案:

(1)细胞质基质(细胞溶胶) (2)酒精和CO2

(3)增加叶片运向根系能源物质

【素养养成练】

18.[2019·北京海淀高一模拟]某兴趣小组用不同酵母菌种发酵制作海红果酒,测定了海红果酒发酵过程中总糖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发酵结束后,测定了果酒的系列理化指标,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海红果酒的基本理化指标

解为酒精和________。饮用果酒后,酒精分子以________方式进入胃黏膜细胞。果酒中含有海红果的维生素以及酵母菌发酵产生的多酚、黄酮等抗氧化物质,对人体起到一定的保健功能。

(2)综合图表结果,应选用酵母菌株________,最短发酵时间为________天。

最新细胞生物学辅导班讲义第二章细胞基本汇总

2013年细胞生物学辅导班讲义第二章细胞 基本

如果你有问题可以发邮件到wopop123@https://www.doczj.com/doc/718982854.html,我们免费给你答疑 第二章细胞基本知识概要(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本章考点综述: 1.基本概念: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体积守恒定律非膜相结构膜相结构成纤维细胞支原体 2.基本原理: (1)细胞的共同特征 (2)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点 (4)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5)病毒,支原体的基本知识 本章知识内容概括: 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细胞的基本特点 (1)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3)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4)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5)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除了上述的认识外,我们还必须强调,病毒虽然是非细胞形态均生命体,但它们必须在细胞内才能表现基本的生命特征(繁殖与遗传)。因此,就病毒而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也是完全合适的。 2.细胞结构的共性:

(l)所有的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细胞膜使细胞与周围环境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造成相对稳定的细胞内环境,并通过细胞膜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信号传递。在较高等的细胞内,细胞膜内陷演化为细胞的内膜体系,构建成各种以膜为基础的功能专一的细胞器。 (2)所有的细胞都有两种核酸:即DNA与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而非细胞形态生命体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 (3)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是任何细胞(除个别非常特化的细胞外)不可缺少的基本结构,它们在翻译多肽链时,与mRNA形成多聚核糖体。 3.细胞功能的共性 (1)细胞能够进行自我增殖和遗传细胞能够以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进行增殖,动植物细胞、细菌细胞都是如此。 (2)细胞都能进行新陈代谢细胞内有机分子的合成和分解反应都是由酶催化的,即细胞的代谢作用是由酶控制的。细胞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也是细胞的基本特性。 (3)细胞都具有运动性所有细胞都具有一定的运动性,包括细胞自身的运动和细胞内的物质运动。 二.病毒 1.病毒(Virus)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介于生命与非生命形式之间的物质。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可通除滤菌器,大多数必须用电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或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具有受体连结蛋白(receptor binding protein),与敏感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连结,进而感染细胞。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病毒的大小一般在10~30nm之间。结构简单,由核酸(DNA或RNA)芯和蛋白质衣壳(capsid)所构成,称核衣壳(nucleocapsid),衣壳有保护病毒核酸不受酶消化的作用。各种病毒所含的遗传信息量不同,少的只含有3个基因,多的可达300个不同的基因。 病毒衣壳由一至几种蛋白组成,组成病毒衣壳的亚单位称壳微粒(capsomer)。病毒的形成不需要酶的参加,只要条件具备,核酸和蛋白质便可自我装配(self assembly)成病毒。其装配形式有二十面体对称、螺旋对称和复合对称三种类型。二十面体对称型的衣壳蛋白形成二十面体,核酸包在其中;螺旋对称型的衣壳蛋白与核酸呈螺旋形排列,核酸交织在其中;复合对称型为同时具有或不具有两种对称性形式的病毒 2.病毒只能在细胞中复制(病毒复制过程) 吸附(adsorption):病毒对细胞的感染起始于病毒蛋白质外壳同宿主细胞表面特殊的受体结合,受体分子是宿主细胞膜或细胞壁的正常成分。因此,病毒的感染具有特异性。

高中生物必修一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1. )(真核细胞需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33-磷酸甘油酸为糖酵解,该阶段产生的个碳原子的化合物为.阶段BBC 为柠檬酸循环,该过程中一些特殊分子携带氢原子进入阶段.阶段CABNADPH 产生的物质④指的是.阶段和阶段D .合成物质③有关的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1 () 】在需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中,相同的产物是【变式训练 A.ATP BCO CHO D[H] ...22 2 CO2,其中①②表示【变式训练丙酮酸】真核细胞有氧呼吸中含碳物质的变化是葡萄糖) (两个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H2O [H] B A[H] 都用于生成.①和②中产生.①和②产生的较多的是②DC .①和②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①和②是需氧呼吸中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 3 )【变式训练】下列有关人体细胞需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糖酵解,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能B.通过电子传递链,携带氢的特殊分子与氧结合生成水ATP130C中的能量分子葡萄糖中的能量大约是.分子12D分子丙酮酸彻底氧化后释放的能量不同.分子葡萄糖和厌氧呼吸) (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厌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 .肌肉细胞进行厌氧呼吸是一种克服暂时缺氧的应急措施.产生的乳酸运至肝脏后被分解CCO DTPA时伴有氢的生成.剧烈运动时的产生与厌氧呼吸无关.产生2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比较) 1.(关于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7 / 1 A BATP 中.都能产生丙酮酸.都有能量释放,部分能量转移到C DCO2H2O 和.都能产生.都能发生有机物的分解1】如图表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率的关系(假设以葡萄糖作为呼吸【变式训 练)(作用的底物)。下列说法错误的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

细胞内DNA和RNA的显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显示细胞内DNA和RNA的方法。 2、熟悉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位置。 二、实验原理 核酸是酸性的,它们对于碱性染料派洛宁和甲基绿具有亲和力。利用这两种染料的混合液处理细胞,可使其中的DNA和RNA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种颜色上的差异由DNA 和RNA聚合程度的不同所引起,因为甲基绿分子上有两个相对的正电荷,它与聚合程度较高的DNA分子有较强的亲和力,可使DNA分子染成蓝绿色;而派洛宁分子中仅一个正电荷,可与低聚分子RNA相结合使其染成红色。这样细胞中的DNA和RNA可被区别开来。 三、器材与试剂 1、器材: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缸、染色架、注射器。 2、材料:鸡血。 3、试剂:0.2mol/L醋酸缓冲溶液、2%甲基绿染液、1%派洛宁染液、甲基绿·派洛宁混合染液。 4、试剂的配制 (1)2mol/L醋酸缓冲溶液:用2ml注射器抽取1.2ml冰乙酸加入到98.8ml蒸馏水中,混匀。再称取醋酸钠(NaAC·3H2O)2.72g溶于100ml蒸馏水中,使用时按2:3的比例混合两液即成。 (2)2%甲基绿染液:称取2.0g去杂质甲基绿溶于100ml0.2mol/L的醋酸缓冲溶液中即成。

甲基绿粉中往往混有影响染色效果的甲基紫,它们必须预先除去,其方法是将甲基绿溶于蒸馏水中,放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氯仿(三氯甲烷)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弃去含甲基紫的氯仿,再加入氯仿重复数次,直至氯仿中无甲基紫为止,最后放入40 C温箱中干燥后备用。 (3)1%派洛宁染液:称取1g派洛宁(吡罗红)溶于100ml0.2/L醋酸缓冲溶液中混匀。 (4)甲基绿派洛宁混合染液:将2%的甲基绿液和1%的派洛宁液以5:2的比例混合均匀即可。该液应现配现用,不宜久置。 四、内容与方法 1、取鸡血一小滴在干净的载玻片一端,用另一载玻片的一端紧贴血滴,待血液沿其边缘展开后,以30~400角向玻片的另一端推去,制成较薄的血涂片,室温下晾干。 2、固定:将晾干的血涂片浸入70%乙醇中固定10分钟,取出后在室温下晾干。 3、染色:滴甲基绿派洛宁混合染液于血膜上,染色15min。 4、冲洗:用蒸馏水冲洗标本片,并用吸水纸吸去玻片上多余的水分,但不要吸得过干。 5、分化:将血涂片在95%酒精中迅速地过一下,进行分色,取出晾干。 6、观察:光镜下可见细胞质呈现红色,细胞核呈绿色。 五、作业与思考 1、简述DNA和RNA的染色原理。 2、细胞核中核仁理论上应被染成何种颜色?为什么?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教案

细胞呼吸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2)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原理和过程 (3)学生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生理童义。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活动,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2)学生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有氧呼吸 一、导入 之前我们学习过能量,那么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什么?ATP的合成需要哪些条件(酶、原料、能量)?其中能量的来源有哪些?(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硝化细菌的化学合成作用),细胞呼吸在哪里发生,又是怎

样进行的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细胞呼吸。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通常所说的呼吸是什么,指的是人体从周围环境吸入空气,利用其中的氧气,同时呼出二氧化碳的,这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细胞呼吸指的是什么,它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请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学生:细胞呼吸就是细胞内进行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者小分子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介绍细胞呼吸其实就是糖的氧化。Ppt展示光能—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细胞呼吸--将能量释放供机体利用,根据有无氧气的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说明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通常我们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这是高等动物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主要形式。 教师:结合木头的燃烧的过程,它是一个较剧烈的化学变化,在高温下发生产生光和热,细胞呼吸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所产生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是储存在ATP 中,其余的则变成热能释放出去。比较细胞呼吸的过程,总结两者的共同点都是糖的的氧化过程, 教师:提问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 学生:线粒体 教师:PPT展示线粒体结构模型,带领学生一起回顾线粒体各部分结构,细胞呼吸主要是在线粒体中发生的,所以称其是动力车间。 教师:细胞呼吸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让学生阅读书本P73-74,然后请同学回答哪三个阶段及相应的场所。 学生:阅读并回答三个阶段及场所。 教师:解释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过程,并书写每个过程的方程式,和同学一起来配平方程式,对[H]进行解释,它是一种脱氢酶的辅酶,其实就是脱氢酶脱下的氢然后给它拿着,待会给第三个环节利用,NADH是还原型的,NAD+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降解阶段。(糖酵解)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点知识整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重点知识整理(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过程 总反应式及物质转移: 2 三、细胞呼吸的能量变化 ★当CO 2释放总量最少时,生物呼吸作用最弱,最宜存放。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C 6H 12能量 O 2浓度 O 2浓度 CO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热能(内能)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光与光合作用 一、“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滤纸条上色素分布 二、光合作用过程 总反应式: 物质转移(以生成葡萄糖为例): 四、专有名词辨析 1、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强度):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 2、净光合作用速率(强度):表现光合作用速率,可直接测得。衡量量:O 2释放量、CO 2吸收量、有机物积累量。 3、呼吸作用速率:衡量量:O 2消耗量、CO 2产生量、有机物消耗量。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 :蓝绿色 b :黄绿色 叶绿体中的色素 叶绿素 (含量约占3/4) 类胡萝卜素 (含量约占1/4) 叶绿素a (蓝绿色) 叶绿素b (黄绿色)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含量 排 名: 1 2 3 主要吸收: 蓝紫光和红光 主要吸收: 蓝紫光 CO 2+H 2O (CH 2O)+O 2 光能 叶绿体

五、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光照强度、光质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CO 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3、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关系 (1)黑暗 (2)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CO 2 吸收 (O 2CO 2 释放 (O 2 光照强度 CO 2放出CO 2 2 (3)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4)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CO 2 2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

《细胞生物学》 实验指导 目录 实验一细胞大小测定和生物绘图法(验证性)2 实验二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显示(验证性)2 实验三细胞内糖类的显示(验证性)2 实验四细胞Feulgen反应(验证性)2 实验五动物细胞培养(综合性)4 实验六细胞膜通透性的观察和细胞活力测定(创新性)4

实验一细胞大小测定和生物绘图法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用测微尺测定细胞大小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生物绘图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测微尺的原理 测微尺分物镜测微尺(简称物微尺或台微尺)和目镜测微尺(简称目微尺),两尺配合使用,可以测量细胞大小。目微尺是一个可以放在目镜内的特制玻璃圆片,圆片中央刻有一条直线,此线分为若干格。物微尺为一载玻片中央封固的小尺,长1mm,被等分为100格,长为0.01mm(10um)。当测量细胞大小时,不能用物微尺直接测量细胞,而只能使用目微尺。因目微尺测量的细胞是经物镜放大后的像,而它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随物镜的放大率而变,在测量时需要先用物微尺来测定,求出某一放大率时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然后再用以测定细胞大小。 将物微尺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小心转动目镜测微尺,移动物微尺使两尺平行,起点线重合,然后找出另一处两尺刻度重合处,记录起点线到重合线之间的各尺的刻度数(格数),按下式计算,在该放大系统下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物测微尺格数 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10um 目测微尺格数 例如:目微尺是100倍,其对应的物微尺使80格,则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为80/100=8um。 测量某一细胞时,如果目微尺测得其横径为5倍,则此细胞横径为8×5=40um。(二)生物绘图的基本要求 1. 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不得有科学性错误。形态结构要准确,比例要正确,要求真实感,立体感,精美而美观。 2. 图面要力求整洁,铅笔要保持尖锐,尽量少用橡皮。 3. 绘图大小要适宜,位置略偏左,右边留着注图。 4. 绘图的线条要光滑、匀称,点点要大小一致。 5. 绘图要完善,字体用正楷,大小要均匀,不能潦草。注图线用直尺画出,间隔要均匀,且一般多向右边引出,图注部分接近时可用折线,但注图线之间不能交叉,图注要尽量排列整齐。 6. 绘图完成后在绘图纸上方要写明实验名称、班级、姓名、时间,在图的下方注明图名及放大倍数。 三、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品 1. 实验材料: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洋葱内表皮,西红柿,芹菜,韭菜,红辣椒 2. 实验用品:普通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消毒牙签、烧杯、吸管、0.9%生理盐水、0.1%亚甲基兰、蒸馏水、吸水纸,HB及2H或3H绘图铅笔、橡皮、直尺、绘图

细胞呼吸___过程及实验

一轮复习课----细胞呼吸(过程及实验) 复习环节:学生活动:ATP合成的反应式 问:ATP主要来源? 引出课题:ATP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问:细胞呼吸又叫呼吸作用,它和人的呼吸是同一概念吗? 引出其定义P91(学生齐读)强调氧化分解非水解(知识背景:水解一般是指由脱水后大分子变成小分子,,水参与反应.例如多肽水解为氨基酸,氧化分解多指有机物变成无机物,放出能量),无氧呼吸也是氧化分解过程,只是不彻底。 学生活动一:请画出与细胞呼吸有关的细胞器结构模式图,并标示各结构名称并写出内膜的表面积增大的方式。 学生活动二:1、写出有氧呼吸过程三个阶段物质变化、能量 变化、反应场所? 2、写出有氧呼吸反应式(底物葡萄糖) 教师强调: (1)反应式箭头不能变为等号。 (2)能量不能写成ATP。各阶段酶种类不同。 (3)底物主要是葡萄糖。 (4)部分原核生物(无线粒体)如蓝藻、硝化细菌其有氧呼吸的场所在细胞膜上。 (5)释放ATP不能用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光反应产生ATP只能用于其暗反 应 学生活动三:1、朗读课本P94黑体字“定义”,并照样子读出无氧呼吸的定义。 2、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教师强调: (1)无氧呼吸产物是不同取决于酶的种类。 (2)低氧环境中,植物既可进行无氧呼吸,也进有氧呼吸。 (3)长期的无氧呼吸对陆生植物影响?(酒精使蛋白质变性,有毒害作用。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少,不能满足生命活动需 要。 (4)无氧呼吸产物中仍含有大量的能量。 (5)问: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不进行)蛔虫呢?(无氧呼吸) (6)氧气存在时,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 (7)进化历程: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基础上进化而来。部分生物仍保留无氧呼吸的酶系统以应付暂时缺氧的不利状态。 板书: 问酵母菌可进行的呼吸方式是什么,产物是什么?(引出探究实验) 学生活动四:那我们应如何探究其方式?(可从检测产物入手,也可从能量释放大小的测定入手,也可从气体变化量入手。。。。。。) 设计一:检测产物实验原理:(学生能描述)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知识点梳理名词: 1、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语句: 1、光合作用的发现: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叶绿体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

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 H2O)+C5 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④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CO2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6、光合作用的意义: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改变都将影响光合作用过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采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再如,二氧

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呼吸》教案

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理解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细胞呼吸的重要意义,知道生物从无氧呼吸到有氧呼吸的进化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概念,让学生综合、归纳两个总反应式,分析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细胞呼吸过程的学习,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有能量变化,细胞呼吸与外界环境相联系,很多生物具有相同的细胞呼吸过程,从而树立事物普遍联系、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和进化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 (2)呼吸作用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 三、教学时数 本节内容需要约2课时完成。第一节为探究活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第二节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及细胞呼吸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实例。本节讲述第二课时。 四、教学用具 要求学生合上课本,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和学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有关细胞呼吸的知识为主,以有关PPT课件为辅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比较表格,进行教学反馈与调整。 五、教学方法 结合PPT课件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六、学法指导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和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来理解细胞呼吸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与转移。注意细胞呼吸过程的两个或三个阶段的反应物、生成物、释放能量的多少及条件,注意整个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与转移,以及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过程中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之处。 七、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生活中的食物图片,提出问题:回顾旧知识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2:生物体生命活动中最常利用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3: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什么? 大家知道,有机物在体外燃烧可以释放出其中的能量。那么,有机物中的能量在体内怎样才能释放出来呢? (回答:有机物必需分解才能释放其中的能量。) 如同我们生活的环境一样,细胞要生活在常温常压下,这就意味着在细胞内葡萄糖不可能通过燃烧释放出能量。在细胞中应该有一个类似葡萄糖燃烧的过程,可以将葡萄糖分子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但又不伤及细胞。又由于生命活动是持续不断的,需要葡萄糖将储存的能量逐步地、缓慢地释放,随时被细胞利用。这就是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叫做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二)细胞呼吸的类型 1:有氧呼吸 (1)主要场所:线粒体 (2)过程 请观察,第一阶段的变化 提问:这个阶段的物质变化是什么?(回答:一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少量的还原型[H]和少量ATP。)提问:这个阶段的能量变化是什么?(回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提问:这个阶段在哪儿进行?(回答:细胞质基质。)

第32讲 细胞呼吸的探索历程和过程

第32讲细胞呼吸的探索历程和过程 本讲考纲细化: 1.细胞呼吸(Ⅱ) (1)说出有氧呼吸概念、过程与场所(2)说出无氧呼 吸概念、过程与场所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属于细胞代谢,是高考的必考点。细胞代谢的学习模型 如下: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将新陈代谢过程进行如下分类: 我们先来看细胞呼吸的发现历程: 无氧呼吸的发现过程: 1.1810年,法国化学家吕萨克发现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酒精+CO2+能量。 2.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酒精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认为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酒精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两种观点争执不下。 3. 1896年,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利用酵母细胞提取液,将葡萄糖变成了酒精和CO2,将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4. 1905年,英国化学家哈登搞清了酵母细胞发酵的全过程。 葡萄糖→丙酮酸+[H]→酒精+CO2+能量 后来还发现:高等植物在被水淹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酒精发酵。 5.1918年,德国化学家迈尔霍夫发现,在动物肌肉细胞中也存在着与酵母细胞发酵十分类似的过程。 葡萄糖→乳酸+能量 6. 1937年,德国化学家科里夫妇研究出从糖转化成乳酸的细节 葡萄糖→丙酮酸+[H]→乳酸+能量 科学家发现,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马铃薯的块茎) 、乳酸菌在进行无氧呼吸时能产生乳酸。 由于没有氧的参与,这些过程统称为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的发现过程: 1.1778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物的燃烧需要氧气,并在剧烈燃烧中释放大量热量。他还证明动物的呼吸是吸入O2,呼出CO2。 2. 1935年,德国生化学家克雷布斯研究食物在体内的氧化分解过程——三羧酸循环:

(完整)高中生物呼吸作用训练题(带答案)

呼吸作用训练题 1.下列不含有氮、磷元素的物质是 A.DNA B.核酶 C.ATP D.纤维素 2.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是细胞吸能反放能反应的纽带B.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嘌呤构成C.ATP中连接两个磷酸基团之间的磷酸键比较不稳定 D.ATP水解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另一吸能反应 3.“有氧运动”近年来成为一个很流行的词汇,得到很多学者和专家的推崇,它是指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下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为有氧呼吸,BC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D段为无氧呼吸 B.C点以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消耗量 C.无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 D.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点,会因为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乏力 4.下图表示生物体内有关物质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与其不相符的是 A.该图表示在油菜种子的成熟过程中,糖类(甲)和脂肪(乙)的含量变化,若在萌发过程中甲、乙表示的物质则刚好相反 B.该图表示某运动员长跑时体内CO2(甲)与O2(乙)的含量变化 C.曲线甲、乙分别表示因CO2浓度骤然降低,某绿色植物体内C5和C3的含量变化D.该图表示光照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ATP(甲)与ADP(乙)的含量变化 5.关于有氧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个阶段都产生能量 B.三个阶段都能合成ATP C.三个阶段都需要酶催化 D.三个阶段都产生[H] 6.下列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酵母菌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的原因之一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B.依据石灰水混浊程度和速度可以判断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用来检验CO2 D.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的方法是直接向培养液中加入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 7.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D.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 8.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下列据图中信息推断正确的是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 2018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不同细胞形态观察、大小测量,结构比较 一、实验目的 利用光学显微系统对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进行观察,了解不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大小区别。 二、实验原理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构成生物机体的细胞是多种多样的。要对细胞进行研究,首先要从其形态结构入手。所以,要借助显微镜的成像及放大原理,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A、血涂片的制作 1.取末梢血1 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作为推片,放在血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稍停。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玻片保持30~45°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片上便留下一层薄血膜。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变形。 2.操作 ①将干燥血片用甲醇固定3-5分钟。 ②将固定的血片置于被pH6.4 -6.8磷酸盐缓冲液稀释10-20倍的Giemsa染液中,浸染10-30分钟(标本较少可用滴染法)。 ③取出用水冲洗,待干后镜检。 注意: ①取血滴不宜过多,以免涂片过厚,影响观察。 ②要使涂片厚薄均匀、拿片角度和速度都要适中,用力要均匀。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膜愈薄。 ③涂片一般在后半部为好,白细胞在边缘和尾端较多。 B、洋葱表皮临时制片的制作 1.准备: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 2.制片 1)把载玻片平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2)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上,划出2-5平方毫米的小方格,然后用镊

子撕下方格内的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 3)用镊子将表皮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慢慢放平。3.染色 1)用滴管在盖玻片的一侧滴适量稀释的碘酒。 2)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染液。 4.观察 C、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制片的制作 1.准备: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 2.制片 1)把载玻片平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2)用凉开水漱口,取消毒牙签在口腔侧壁上轻刮几下,将刮下的碎屑在载 玻片的液滴中涂抹均匀。 3)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慢慢放平。 3.染色 a)用滴管在盖玻片的一侧滴适量碘液。 b)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碘液。 4.观察 四、实验准备 1.器材:普通光学显微镜,牙签、酒精棉球、载玻片。 2.材料:洋葱表皮,口腔上皮,血涂片,永久制片。 3.试剂:碘液,Giemsa染液,生理盐水,甲醇,香柏油。 五、作业 描绘你所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的结构及大小(以比例尺表示)。 1、血液涂片(必做)。 2、永久制片,洋葱表皮,人口腔上皮选做其一。 实验二植物细胞微丝束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掌握考马斯亮蓝R250染植物细胞内微丝束的方法。了解在微丝束细胞内的分布特点。 二、实验原理

高考生物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 1、呼吸作用的本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一定需要氧气,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的反应式: ,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进行,原料是糖类等,产物是丙酮酸、氢 、 AT 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进行,原料是丙酮酸和水,产物是C02、ATP 、氢,第三阶段在线粒体进行,原料是氢和 氧 ,产物是水、 ATP ,第一、二阶段的共同产物是氢 、 ATP ,三个阶段的共同产物是A TP。1mo l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能量2870 KJ,可用于生命活动的有1161KJ(38mol ATP),以热能散失1709KJ ,无氧呼吸产生的可利用能量是61.08KJ (2molAT P),1molATP 水解后放出能量30.54 K J 。 场所 发生反应 产物 第一阶段 细胞质 基质 丙酮酸、[H]、释放少 量能量,形成少量AT P 第二阶段 线粒体 基质 CO 2、[H ]、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 P 第三阶段 线粒体 内膜 生成H 2O 、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3、无氧呼吸反应式 C 6H 12O 62C 2H 5OH (酒精)+2CO2+能量 C 6H 12O 6 2C 3H 3O 3+能量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分2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相同,是由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第二阶段的反应是由丙酮酸分解成CO2和酒精或转化成C 3H 3O 3(乳酸) 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乳酸菌、动物、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 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植物、酵母菌 4、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6H 2O 酶 2丙酮酸 少量能量 [H] + + + 6CO 2 H 2O 酶 大量能量 [H] + + O 2 葡萄糖 酶 2丙酮酸 少量能量[H] + +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复习资料全

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细胞生物学定义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 / 超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史(代表人物及其发现) 1、细胞的发现。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发现了细胞。 2、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细胞学说 3、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4、实验细胞学时期。摩尔根建立基因学说。 5、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除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生命体外),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二)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活动以物质代谢为基础;以能量代谢(ATP)为动力;以信息调控为机制。 (三)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四)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五)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病毒也适合)。结构破坏的细胞不能生存;单独的细胞器不能长期培养。 二、细胞的基本共性 1、所有的细胞都有相似的化学组成 2)所有细胞表面均有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 + 镶嵌蛋白质) 3)均含有 DNA 与 RNA 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4)均含有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5)所有细胞的增殖都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 三、原核细胞的基本特征 1、遗传的信息量小,一个环状 DNA 构成; 2、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 原核生物的代表: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放线菌、蓝藻等

细胞生物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开展研究的学科 2.细胞学说:一切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单个受精卵产生的细胞在形态结构,生化组成和功能等方面形成明显和稳定差异的过程 4.基因组:是指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是所有不同染色体上全部基因和基因间的DNA总和 5.蛋白质组:是指由一个细胞,一个组织或生物的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第四章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1.*生物膜的组成及作用 生物膜:质膜(细胞膜)和内膜系统(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的统称 作用:(1)细胞膜不仅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了稳定的内环境,还行使着物质转运、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多种复杂功能(2)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区室,使胞内不同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得以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地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和完成(3)有效增大了细胞内有限空间的表面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细胞整体的代谢水平和功能效率 2.细胞膜:又称质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主要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它既将细胞中的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为其生命活动提供了稳定的内环境,同时还行使着物质转运、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多种复杂功能。 3.细胞膜的特性:(1)*膜的不对称性决定膜功能的方向性。不对称性是指细胞膜中各种成分(膜脂、膜蛋白、膜糖)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包括种类和数量上都有很大差异(2)膜的流动性是膜功能活动的保证。流动性主要是指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 4.*什么是膜的流动性?它体现在哪些方面? 膜的流动性是指膜脂与膜蛋白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它是保证正常膜功能的重要条件。在生理状态下,生物膜既不是晶态也不是液态,而是液晶态,即介于液态与晶态的过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既具有液态分子的流动性,又具有固态分子的有序排列。表现在(1)膜脂的流动性(侧向扩散运动、翻转运动、旋转运动、伸缩和振荡运动、烃链的旋转异构运动(2)膜蛋白的流动性(侧向扩散运动、旋转运动) 5.流动镶嵌模型:这一模型认为膜中脂双层构成膜的连贯主题,它既具有晶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膜中蛋白质分子以不同形式与脂双层分子结合,有的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有的附着在脂双层表面。它是一种动态的,不对称的具有流动性的结构。 6.脂筏模型:脂质双层内含有由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区,微区中富含胆固醇和鞘脂,其中聚集一些特定种类的膜蛋白。这些区域比膜的其他部分厚,更有秩序且较少流动,被称为“脂筏”。脂筏周围则是富含不饱和磷脂的流动性较高的液态区。 7.膜的选择性通透:不同分子通过脂双层的扩散速率不同,主要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和它在脂质中的相对溶解度。分子量越小,脂溶性越强,通过脂双层膜的速率越快。脂双层对所有带电荷的分子,不管它多么小,都是高度不通透的 8.简单扩散:是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最简单的方式。溶质分子直接溶解于膜脂双层中,通过质膜进行自由扩散,不需要跨膜运输蛋白协助。转运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进行,所需要的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所包含的势能,不需细胞提供能量,故也称被动扩散。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溶质在膜两侧保持一定的浓度差,二是溶质必须能透过膜。 9.膜转运蛋白介导的跨膜运输:包括(1)离子通道高效转运各种离子:在膜上形成亲水性地跨膜通道,快速并有选择的让某些离子通过而扩散到质膜的另一侧(被动运输)(2)载体蛋白介导的异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物质在载体蛋白的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顺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被动运输)(3)载体蛋白介导的主动运输

高三生物呼吸作用知识点

高三生物呼吸作用知识点 呼吸作用知识点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 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1:3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 的量之比为19:1。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 6、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

高中生物竞赛“细胞生物学”复习讲义

高中生物竞赛“细胞生物学”复习讲义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生活史以及生命活动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也是生命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本章包括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器,细胞代谢,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物质通过膜的运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部分。根据1BO考纲细目和近几年来试题的要求,以下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具体目标

第一节细胞的化学成分 尽管自然界细胞形态多样,功能各异,但其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主要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酶类等。 一、糖类 糖类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的总称,一般可用Cm(H20)n化学通式表示。由于一些糖分子中氢和氧原子数之比往往是2:1,与水结构相似,故又把糖类称为碳水化合物。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又是重要的中间代谢物,还有些糖是构成生物大分子,如核酸和糖蛋白的成分,因而具有重要意义。糖类化合物按其组成可分为单糖、寡糖、多糖。如果糖类化合物中尚含有非糖物质部分,则称为糖复合物,例如糖蛋白、蛋白多糖、糖脂和脂多糖等。 (一)单糖 单糖是最简单的糖,不能被水解为更小的单位。单糖通常含有3—7个碳原子,分别称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和庚糖。天然存在的单糖一般都是D-构型。单糖分子既可以开链形式存在,也可以环式结构形式存在。在环式结构中如果第一位碳原子上的羟基与第二位碳原子的羟基在环的伺一面,称为α-型;如果羟基是在环的两面,称β-型。 重要的单糖有以下几种: 1.丙糖如甘油醛(醛糖)和二羟丙酮(酮糖)。它们的磷酸酯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重

要的中间代谢物。 2.戊糖戊糖中最重要的有核糖(醛糖)、脱氧核糖(醛糖)和核酮糖(酮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成分,核酮糖是重要的中间代谢物。 3.己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都是己糖。所有己糖的分子式为C6H1206,但结构式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葡萄糖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也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之一。 (二)寡糖 由少数几个(2—6个)单糖缩合而成的糖称为寡糖。最多的寡糖是双糖,如麦芽糖、蔗糖、纤维二糖、乳糖。 1.麦芽糖麦芽糖是由一个α—D-葡萄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分子α-D-葡萄糖C4上的醇羟基缩合脱去一分子水,通过α-1,4-糖苷键结合而成。麦芽糖是淀粉的基本单位,淀粉水解即产生麦芽糖,所以麦芽糖通常只存在于淀粉水解的组织,如麦芽中。 2.蔗糖一分子α-D—葡萄糖和一分子β-D-果糖缩合脱水即成蔗糖。甘蔗、甜菜、胡萝卜以及香蕉、菠萝等水果中都富含蔗糖。 3.乳糖乳糖由一分子β-D-半乳糖和一分子α-D-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乳糖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 4.纤维二糖纤维二糖是纤维素的基本结构单位,由2分子的p-D-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 (三)多糖 自然界数量最大的糖类是多糖。多糖是由很多单糖分子缩合脱水而成的分支或不分支的长链分子。常见的多糖有:淀粉、纤维素、糖原、几丁质和黏多糖等。 1.淀粉天然淀粉由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组成。直链淀粉是α-D-葡萄糖基以α-1,4-糖苷键连接的多糖链。支链淀粉分子中除有α—1,4-糖苷键的糖链外,还有α-1,6-糖苷键连接的分支。淀粉与碘有呈色反应,直链淀粉为蓝色,支链淀粉为紫红色。在稀酸或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淀粉→糊精→麦芽糖→α-D—葡萄糖。糊精是淀粉水解的最初产物,随着水解,糖分子逐渐变小,它与碘作用分别呈红色、黄色、无色。这个反应可用于淀粉水解过程的检验。 2.糖原糖原是动物组织中贮存的多糖,又称动物淀粉。糖原也是α-D-葡萄糖基以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但糖原的分支比支链淀粉多。糖原遇碘作用呈红褐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